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生活小竅門

>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是根據高速運動的衛星瞬間位置作為已知的起算資料,採用空間距離後方交會的方法,確定待測點的位置。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

全球定位系統(英語: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通常簡稱GPS),又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是一箇中距離圓型軌道衛星導航系統。它可以為地球表面絕大部分地區(98%)提供準確的定位、測速和高精度的時間標準。系統由美國國防部研製和維護,可滿足位於全球任何地方或近地空間的軍事使用者連續精確的確定三維位置、三維運動和時間的需要。該系統包括太空中的24顆GPS衛星;地面上1個主控站、3個數據注入站和5個監測站及作為使用者端的GPS接收機。最少只需其中3顆衛星,就能迅速確定使用者端在地球上所處的位置及海拔高度;所能收聯接到的衛星數越多,解碼出來的位置就越精確。

該系統由美國政府於1970年代開始進行研製並於1994年全面建成。使用者只需擁有GPS接收機即可使用該服務,無需另外付費。GPS訊號分為民用的標準定位服務(SPS,Standard Positioning Service)和軍規的精確定位服務(PPS,Precise Positioning Service)兩類。由於SPS無須任何授權即可任意使用,原本美國因為擔心敵對國家或組織會利用SPS對美國發動攻擊,故在民用訊號中人為地加入選擇性誤差(即SA政策,Selective Availability)以降低其精確度,使其最終定位精確度大概在100米左右;軍規的精度在十米以下。2000年以後,克林頓政府決定取消對民用訊號的干擾。因此,現在民用GPS也可以達到十米左右的定位精度。

標籤: 基本原理 gps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iaoqiaomen/nmmrv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