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生活小竅門

> 歷史十大金融危機

歷史十大金融危機

1、美國金融危機 從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華爾街風暴,已經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個過程發展之快,數量之大,影響之巨,可以說是人們始料不及的。 大體上說,可以劃成三個階段:一是債務危機,借了住房貸款人,不能按時還本付息引起的問題。第

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世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影響到現在都還在,那麼2008年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今天小編為大家講講。

材料/工具

金融危機

方法

首先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導致了社會貧富差距的變大。

歷史上發生過的金融危機1.上世紀30年代的全球金融危機1922年至1929年是美國經濟繁榮的7年,空前的繁榮和鉅額報酬極大地激發了華爾街投機商的野心,不少美國人捲入到華爾街狂熱的投機活動中。1920年至1929年,美國股市的平均股價升幅達5倍,

歷史十大金融危機

然後次級抵押貸款,高額的貸款利息如果還款人因為某些原因不能還貸,那嗎借貸者將會蒙受巨大的損失。

1788年英國第一次工業引發的經濟危機。之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不斷髮生經濟危機。1793年,1797年,1810年,1814年等年英國又爆發了大小將近16次,不同程度的經濟危機。隨之引發歐洲等強國發生經濟危機。 1890-1893年,德國經濟危機。

歷史十大金融危機 第2張

然後美國政府不當的房地產金融政策為危機埋下了伏筆。

1637年鬱金香狂熱 在17世紀的荷蘭,鬱金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東西。1637年的早些時候,當鬱金香依舊在地裡生長的時候,價格已經上漲了幾百甚至幾千倍。一棵鬱金香可能是二十個熟練工人一個月的收入總和。現在大家都承認,這是現代金融史上有史以來

歷史十大金融危機 第3張

接著金融衍生品的“濫用”,拉長了金融交易鏈條,助長了投機。最終以至於沒有人再去關心這些金融產品真正的基礎價值,這就進一步助長了短期投機行為的發生。

到2019年9月為止,美國已經歷了十二次金融危機,具體情況如下: 1、第一次金融危機:經歷一戰發大財之後的經濟調整,主要源於“外需”的減弱,從1920年開始至1921年底結束,大約2年時間(工業下降從1920年7月至1921年4月最低點)。 2、第二次金融

歷史十大金融危機 第4張

最後美國貨幣政策推波助瀾,低利率促使美國民眾將儲蓄拿去投資資產、銀行過多發放貸款,這直接促成了美國房地產泡沫的持續膨脹。

1929全球經濟大蕭條,很多人破產或者餓死。過半數的資本商將牛奶傾倒入海,這就是資本主義走到盡頭時出現的倒退現象,也是他醜惡的一面。 1987美國大崩盤 ,那個時候的紐約市,連開電梯的服務人員都是碩士畢業生。 也說明了資本主義社會另一個醜

歷史十大金融危機 第5張

擴充套件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歷史上一共有多少次金融危機

1901年 美國交易所危機

1907年 美國銀行危機

主要策劃者:羅斯切爾德家族 摩根集團 紐約第一國家銀行 國家城市銀行(後來的花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32636433旗銀行) 標準石油城市銀行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 鐵路大王傑姆斯

目的:建立美聯儲 為策動世界級別的戰爭掃清障礙

結果:1913年美聯儲法案通過,國際銀行勢力控制了美元的發行和主宰國家銀行的準備金。 美國政府自此喪失對美元的發行權。銀行家們等待已久的爆發世界級戰爭的條件已經成熟

1921 美國農業衰退

策劃者:華爾街精心設計的定向爆破

目的:旨在掠奪農民的財富和摧毀農業地區拒絕服從美聯儲的中小銀行

結果:突如其來的信用和貨幣緊縮迫使原本富裕的農民大批破產

1929 美國經濟大蕭條

策劃者:摩根和雷波庫恩公司控制下的美聯儲紐約銀行董事長本傑明 英格蘭銀行董事長諾曼 早在2年前就敲定了股市暴跌

目的:廢除金本位 實行廉價貨幣政策 為二戰鋪平金融道路

結果:世界經濟大衰退,啟動超級通脹掠奪德國人民財富,動盪英國經濟,迫使英鎊與金本位脫鉤。收割美國這隻肥羊。

1938 美國金融危機

策劃者:國際銀行勢力

目的:為二戰掃除金融障礙 超級赤字財政 迫使美國參戰

結果:美國國債從1930年的160億美元狂漲到1946年的2690億美元

1948年美國金融危機

戰爭時形成的高速生產慣性同戰後重建時,國際國內市場暫時縮小的矛盾造成的。

策劃者:國際銀行勢力

目的:著名的馬歇爾計劃的出臺。

1981年 墨西哥金融危機

策劃者:國際銀行勢力

目的:實現拉丁美洲和非洲開發中國家經濟的“有控制地解體”

1987年 金融核彈 目標東京 股票指數期貨

紐約股市崩盤

迫使日元升值 3年後日本陷入十幾年的衰退,日經指數暴跌70% 地產連續14年下跌,財富損失比例後果相當於二戰戰敗

策劃者:國際銀行勢力

1990年代芬蘭、瑞典、挪威銀行危機

1997 亞洲金融危機 “剪羊毛” 喬治·索羅斯為首的國際投機商對東南亞金融市場發動攻擊,開始拋售泰銖,買進美元。目的在攪亂東南亞金融市場。銀價跌到歷史最低點 巴菲特在此年吃進了世界上1/3的實物白銀存量。

2008年9月美國次貸風暴 雷曼兄弟破產、美林銀行賤賣、摩根斯坦利尋求合併,美國次貸風暴掀起的浪潮一波高過一波,美國金融體系搖搖欲墜,世界經濟面臨巨大壓力。

求:金融危機的歷史事件

六次經濟危機,給世界造成了深遠的影響,我們現在正受第七次經濟危機的困擾。也許經濟危機並不是壞事,經濟危機過後,*被擠出之後,世界經濟才能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

1637年鬱金香狂熱。在17世紀的荷蘭,鬱金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東西。1637年的早些時候,當鬱金香依舊在地裡生長的時候,價格已經上漲了幾百甚至幾千倍。一棵鬱金香可能是二十個熟練工人一個月的收入總和。現在大家都承認,這是現代金融史上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投機泡沫。

而該事件也引起了人們的爭議——在一個市場已經明顯失靈的交換體系下,政府到底應該承擔起怎樣的角色?

1720年南海泡沫。18世紀,英國經濟興盛。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還是一種特權。為此南海公司覓得賺取暴利的商機,即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 1720年,南海公司股票價格狂飈到1000英鎊以上。後遭內幕人士與政府官員大舉拋售,南海公司股價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滅。

1837年恐慌。1837年,美國的經濟恐慌引起了銀行業的收縮,由於缺乏足夠的貴金屬,銀行無力兌付發行的貨幣,不得不一再推遲。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3年。

1907年銀行危機。1907年10月,美國銀行危機爆發,紐約一半左右的銀行貸款都被高利息回報的信託投資公司作為抵押投在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整個金融市場陷入極度投機狀態。

1929年大崩潰。1929年10月24日華爾街股市落到了谷底。隨著股市狂瀉,驚慌失措籠罩了華爾街。

1987年黑色星期一。1987年,因為不斷惡化的經濟預期和中東局勢的不斷緊張,造就了華爾街的大崩潰。這便是“黑色星期一”。標準普爾指數下跌了20%,一夜間,無數投資者被深深套牢。

2008年的危機。正在發生的美國金融危機會使中國怎麼樣呢?

先說直接影響。次貸危機時中國外匯投資只損失150多億(官方承認50億),而第二次風暴,中國持有的房利美和房地美3760億美元的債券恐怕就有風險。雖然美國政府正在加緊打撈這兩個公司,但是他們5萬多億的負債並不是幾千億美元能夠打撈的起的。最主要的是,根據金融專家宋鴻兵的預期;“美國次貸危機只是一個引爆器,其背後的48萬億美元的總債務和45萬億美元的財政虧空才是真正的巨型火 藥 庫。目前美聯儲以及歐洲、日本央行的聯手海量注入流動性行為,只能“救急”而不能“救窮”,這些措施雖然能夠暫緩金融機構的流動性枯竭危機,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美國本身的巨大債務問題。而且隨著增發貨幣所導致的通脹壓力抬頭,也將制約各國中央銀行們的貨幣政策範圍。”最近,美國第三大投行雷曼兄弟銀行申請破產。美國5大投行就倒了3個(前面有美林、貝爾斯登)。美國所謂救市,其實就是用美國國債做擔保。一旦國債出問題,7a64e78988e69d8331333332643937中國這近兩萬億美元就找不到了。到美國自己命都保不住的時候,中國人自己犯的錯誤只好自己認了。  

最重要的是,中國與那些拉美國家和東南亞國家不同,中國大多數行業已經被西方資本控制,其中包括糧食、食用油、化肥這些命脈行業都是外國資本控制著的。個別命脈行業雖然還沒有出讓,但大部分都已經市場化,成為上市公司。西方資本已經接近完成了洗劫中國的準備。到時候只用輕輕一推,水到渠成、合理合法,效果與解決日本、巴西、阿根廷和泰國一樣

歷史上的金融危機是哪幾個?他們都是何時開始,何時結束?詳細介紹?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概況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複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佈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物件。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衝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衝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絡匯率制。臺灣當局突然棄守新臺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211.47點;28日,下跌1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衝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藥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佈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絡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係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 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金融危機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 月17日宣佈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鉅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範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 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

(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衝擊。在全球範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衝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

(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

(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

(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

(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開發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

(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專案;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

(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絡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衝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已開發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已開發國家下降,最低度開發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已開發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開發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巨集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鉅,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開發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發生在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238643666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執行方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則和組織形式的問題。本書試圖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解脫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以後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制和企業之間在新形勢下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幾個世紀性的經濟難題,包括:

(1)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

(2)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巨集觀調控難度加大;

(3)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

(4)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

(5)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產和倒閉率,企業兼併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

(6)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係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並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

以上問題最深層的原因,是貨幣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企業之間交易活動產生的新機制未被人們充分認識。本書的思路是,建立一種權威性的企業交易結算的中介系統――國家企業交易中介結算系統,解脫企業之間的債務鏈,消除企業和銀行壞賬產生的基礎,以避免債務和金融危機的發生,並減少通貨膨脹和*的危害,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在這個創新過程中,還會產生國家稅收和財政支出方式的創新,減少財政赤字的發生。同時,還會產生企業制度的創新,減少企業的破產倒閉和兼併現象,增強企業的穩定性。並且,還將對國際結算方式進行創新,對國際貨幣的使用進行改革。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的治理,而是對紙幣制度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的修正,是對貨幣供應和流通體制的創新,是金融體制的重大變革,並且,這種變革帶來經濟執行機制的諸多方面的調整。

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儘管在各國有其具體的內在因素:經濟持續過熱,經濟泡沫膨脹,引進外資的盲目性--短期外債過量,銀行體系的不健全,銀企勾結和企業的大量負債等,危機也有其外在原因:國際炒家的“惡劣”行徑,但是人們還應進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機生成的本質因素--現代金融經濟和經濟全球化趨勢。

劉詩白認為,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固有的內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恐慌,更是以嚴重的金融危機為先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首先發生於資本主義世界。可見,金融危機有其制度根源,是資本主義危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存在於市場經濟固有的自發性的貨幣信用機制,一旦金融活動失控,貨幣及資本借貸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機就表現出來。以金融活動高度發達為特徵的現代市場經濟本身是高風險經濟,包孕著金融危機的可能性。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又一重大特徵。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超國界發展的最高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之間商品關係的進一步發展,各國在經濟上更加互相依存,商品、服務、資本、技術、知識國際間的頻繁流動,

經濟的全球化趨勢表現得更加鮮明。金融活動的全球化是當代資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經濟落後國家與地區躍進式發展的重要原因,但國際信貸、投資大爆炸式地發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機必然會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環節爆發。綜上所述,現代市場經濟不僅存在著導源於商品生產過剩、需求不足的危機,而且存在著金融信貸行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過度與資本市場投機過度而引發的金融危機。在資本主義世界,這種市場執行機制的危機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金融危機不只是資本主義國家難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現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

金融體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動的失控是金融危機的內生要素。正由於此,在當前我國的體制轉型中,人們應該高度重視和切實搞好政府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特別要花大力氣健全金融體制,大力增強對內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機的防範能力。總結: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後,人們對危機爆發的原因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探討.指出了危機爆發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劉詩白則進一步指出深層次的原因,即現代貨幣信用機制導致危機的爆發。只要現代市場經濟存在,市場經濟所固有的貨幣信用機制就可能導致金融危機。只不過,它只是發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國家。這一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也不例外。雖然如此,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健全金融體制來防範金融危機,劉詩白又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防範金融危機之路。

原因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泰銖貶值。不久,這場風暴掃過了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地。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

那麼,亞洲金融風暴爆發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在觀看了關於亞洲金融風暴的一系列報道和自己的研究之後,我找到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1.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援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2.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3.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一: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援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金融大鱷”“一隻假寐的老狼”是對這個金融怪才的稱謂。他曾說過,“在金融運作方面,說不上有道德還是無道德,這只是一種操作。金融市場是不屬於道德範疇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於這裡,因為它有自己的遊戲規則。我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我會按照已定的規則來玩這個遊戲,我不會違反這些規則,所以我不覺得內疚或要負責任。從亞洲金融風暴這個事情來講,我是否炒作對金融事件的發生不會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樣會發生。我並不覺得炒外幣、投機有什麼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運作規則。我尊重那些規則,關心這些規則。作為一個有道德和關心它們的人,我希望確保這些規則,是有利於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的,所以我主張改變某些規則。我認為一些規則需要改進。如果改進和改良影響到我自己的利益,我還是會支援它,因為需要改良的這個規則也許正是事件發生的原因。”眾所周知,索羅斯對泰銖的炒作是亞洲金融風暴的導火線。他是一個絕對有實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過玩弄亞洲國家政權,來達到他獲得鉅額資本的目的顯然是卑劣的。

二: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1949年,新中國成立預示者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美國,作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有了危機感。他通過強大的經濟後盾在亞太地區建立起一個資本主義的統一戰線:韓國,日本,臺灣直至東南亞,都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屬。這給亞洲一些國家飛速發展帶來了經濟支援。七十年代,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經濟迅猛發展。

但是,1991年,蘇聯解體標誌著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美國當然不允許亞洲經濟繼續如此發展,於是,他開始收回他的經濟損失。對於索羅斯的行為,他是縱容的。

三: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新馬泰日韓等國都為外向型經濟的國家。他們對世界市場的依附很大。亞洲經濟的動搖難免會出現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狀況。以泰國為例,泰銖在國際市場上是否要買賣不由政府來主宰,而他本身並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量,面對金融家的炒作,該國經濟不堪一擊。而經濟決定*,所以,泰國政局也就動盪了。

啟示

(1)一個國家經濟的開放程度,是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穩定的政權基礎上的,只有經濟實力雄厚,政權穩固才能談及真正的發展經濟。

(2)一個經濟學家,只有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否則,他將不是一個真正的經濟學家,並對經濟發展起阻礙作用。

(3)只有提高綜合國力,才能使一個國家立於不敗之地。

[編輯本段]環球金融危機嚴重情況

2007-2008環球金融危機

又稱金融海嘯、*及華爾街海嘯等,是一場在2007年8月9日開始浮現的金融危機。自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後,投資者開始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流動性危機。即使多國中央銀行多次向金融市場注入鉅額資金,也無法阻止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直到2008年,這場金融危機開始失控,並導致多間相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政府接管。

全球面臨60年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

當前的金融危機是由美國住宅市場泡沫促成的。從某些方面來說,這一金融危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每隔4年至10年爆發的其它危機有相似之處。

然而,在金融危機之間,存在著本質的不同。當前的危機標誌信貸擴張時代的終結,這個時代是建立在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美元基礎上的。其它週期性危機則是規模較大的繁榮-蕭條過程中的組成部分。當前的金融危機則是一輪超級繁榮週期的頂峰,此輪週期已持續了60多年。

繁榮-蕭條週期通常圍繞著信貸狀況迴圈出現,同時始終會涉及到一種偏見或誤解。這通常是未能認識到貸款意願和抵押品價值之間存在一種反身(reflexive)、迴圈的關係。如果容易獲得信貸,就帶來了需求,而這種需求推高了房地產價值;反過來,這種情況又增加了可獲得信貸的數量。當人們購買房產,並期待能夠從抵押貸款再融資中獲利,泡沫便由此產生。近年來,美國住宅市場繁榮就是一個佐證。而持續60年的超級繁榮,則是一個更為複雜的例子。

每當信貸擴張遇到麻煩時,金融當局都採取了干預措施,(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並尋找其它途徑,刺激經濟增長。這就造就了一個非對稱激勵體系,也被稱之為道德風險,它推動了信貸越來越強勁的擴張。這一體系是如此成功,以至於人們開始相信前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所說的“市場的魔術”――而我則稱之為“市場原教旨主義”(market fundamentalism)。原教旨主義者認為,市場會趨於平衡,而允許市場參與者追尋自身利益,將最有利於共同的利益。這顯然是一種誤解,因為使金融市場免於崩盤的並非市場本身,而是當局的干預。不過,市場原教旨主義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成為佔據主宰地位的思維方式,當時金融市場剛開始全球化,美國則開始出現經常賬戶赤字。

全球化使美國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區的儲蓄,並消費高出自身產出的物品。2006年,美國經常賬戶赤字達到了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2%。通過推出越來越複雜的產品和更為慷慨的條件,金融市場鼓勵消費者借貸。每當全球金融系統面臨危險之際,金融當局就出手干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980年以來,監管不斷放寬,甚至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

歷史上有幾起金融風暴

1901年 美國交易所危機

1907年 美國銀行危機

主要策劃者:羅斯切爾德家族 摩根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1333332626666集團 紐約第一國家銀行 國家城市銀行(後來的花旗銀行) 標準石油城市銀行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 鐵路大王傑姆斯

目的:建立美聯儲 為策動世界級別的戰爭掃清障礙

結果:1913年美聯儲法案通過,國際銀行勢力控制了美元的發行和主宰國家銀行的準備金。 美國政府自此喪失對美元的發行權。銀行家們等待已久的爆發世界級戰爭的條件已經成熟

1921 美國農業衰退

策劃者:華爾街精心設計的定向爆破

目的:旨在掠奪農民的財富和摧毀農業地區拒絕服從美聯儲的中小銀行

結果:突如其來的信用和貨幣緊縮迫使原本富裕的農民大批破產

1929 美國經濟大蕭條

策劃者:摩根和雷波庫恩公司控制下的美聯儲紐約銀行董事長本傑明 英格蘭銀行董事長諾曼 早在2年前就敲定了股市暴跌

目的:廢除金本位 實行廉價貨幣政策 為二戰鋪平金融道路

結果:世界經濟大衰退,啟動超級通脹掠奪德國人民財富,動盪英國經濟,迫使英鎊與金本位脫鉤。收割美國這隻肥羊。

1938 美國金融危機

策劃者:國際銀行勢力

目的:為二戰掃除金融障礙 超級赤字財政 迫使美國參戰

結果:美國國債從1930年的160億美元狂漲到1946年的2690億美元

1948年美國金融危機

戰爭時形成的高速生產慣性同戰後重建時,國際國內市場暫時縮小的矛盾造成的。

策劃者:國際銀行勢力

目的:著名的馬歇爾計劃的出臺。

1981年 墨西哥金融危機

策劃者:國際銀行勢力

目的:實現拉丁美洲和非洲開發中國家經濟的“有控制地解體”

1987年 金融核彈 目標東京 股票指數期貨

紐約股市崩盤

迫使日元升值 3年後日本陷入十幾年的衰退,日經指數暴跌70% 地產連續14年下跌,財富損失比例後果相當於二戰戰敗

策劃者:國際銀行勢力

1990年代芬蘭、瑞典、挪威銀行危機

1997 亞洲金融危機 “剪羊毛” 喬治·索羅斯為首的國際投機商對東南亞金融市場發動攻擊,開始拋售泰銖,買進美元。目的在攪亂東南亞金融市場。銀價跌到歷史最低點 巴菲特在此年吃進了世界上1/3的實物白銀存量。

2008年9月美國次貸風暴 雷曼兄弟破產、美林銀行賤賣、摩根斯坦利尋求合併,美國次貸風暴掀起的浪潮一波高過一波,美國金融體系搖搖欲墜,世界經濟面臨巨大壓力。 詳細請參考: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051362.html?fr=qrl&cid=82&index=1&fr2=query

美國金融危機歷史

1929至1933年,美國經濟危機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332636434暴發的歷史背景:

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了繁榮的局面,逐步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紐約成為世界金融中心。其原因應包括:國內的技術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的推動;國際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刺激和戰後相對穩定的*經濟局面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在經濟繁榮的背後,美國長期盲目投資,經濟比例失調,農業不景氣,失業人員增加。日益膨脹的供應量大大超過國內外的支付能力,潛伏著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到20年代後期美國經濟出現危機和蕭條。盲目擴大的生產同容量相對穩定的國際國內市場發生尖銳的矛盾,導致了1929年經濟危機的爆發。危機以美國紐約股票價格狂跌開始,很快波及全美國,並迅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於是1929年~1933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爆發了。

1929~1933年集中爆發在美國和歐洲的“大蕭條”的確災難深重.“大蕭條”是對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的一個特定的稱呼。即商品實際價格下跌、購買力減弱,供給大於需求,失業增加,庫存擴大,生產萎縮,公眾恐慌,以及商業活動的普遍低迷,那樣一種持續時間長、萎縮幅度更大、地理波及面更廣、出現頻率更高的經濟狀況。

“大蕭條”不僅給美國的經濟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以至於到了1939年美國的生產才全部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也給美國的人口、家庭、教育、道德、信念、生活水平等方面造成了嚴重的危害,結婚率和出生率大幅度降低,這期間出生的孩子成為著名的“蕭條的一代”。

標籤: 金融危機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iaoqiaomen/y6ozy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