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學習教育

>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下面就來給大家詳細介紹: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有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採用合適的方法來開頭,引出本文要介紹的地方;第二部分寫在這裡發生的具體的事情;第三部分寫這個地方,這些事情帶給你的感受。

【鄉鎮街道範文】一

出了潼關縣城,寥落的迎賓大道上,遠遠看去有一座雕塑,帶著好奇,我趕上前去,仰頭一看,是一位夫子形象,看他相貌凜然,端莊嚴肅,神情藹然,所著服飾為寬大的漢服裝束,一手持卷,一手伸出,似有迎大賓之意。我想上前握手問好,可是先生高高在上,哪能夠到。先生為誰?漢白玉石雕下座工筆正楷書寫“楊震”二字,久聞先生大名,誰人不曉“四知”典故。先生暮夜拒金可謂流芳千古,令人欽慕。轉過石座之側,有關於先生的介紹,書寫為:楊震(?-前124),字伯起,東漢弘農(今潼關水峪口村)人。長期從教,人稱“關西夫子”。五十歲入仕途,官至太尉。以“四知”拒金名揚古今,因稱“四知先生”。楊震死後葬於潼關四知村。石座之後為筆力遒勁的“關西夫子”四個大字。我繞石雕前後欣賞,適逢一老者晨練,上前與老人搭訕,老人給我指點,順前面大路直走,到老潼關,再向西到吊橋,就是楊震墓。我感謝老人指點,遂下決心前去一看。

到的老潼關,前後欣賞遊玩了兩個多小時,這才起身去看楊震墓,由於路況不熟,於是再三詢問了幾位當地人,確定方向無誤,於是直朝西走。沿途我想,楊震墓是啥樣?不會只是一座墳墓吧!像這樣的一位流芳千古的古代名人,應該像司馬遷一樣有個像樣的祠堂吧!至少不會像洛濱鎮附近的鄧艾墓那樣荒草萋萋吧!去往的路途都很平坦,沿途可見黃河溼地,還有黃河渭河洛河三河的交匯處,看了看,河面甚是壯闊,但是心裡還是惦記著楊震墓,於是又向前走,不多時,便見一村落,前有一開闊廣場,廣場前是高大的牌坊,看這氣勢,心中猜想肯定是楊震祠了。停好車來,急忙拿出相機,先從全景拍攝,牌坊上橫聯為“四知坊”,旁邊村落石碑為“四知村”。村祠相映,顯示出楊震與民血肉相連的關係,也體現出當地民眾對先生的緬懷和敬仰。

“四知坊”上聯為“千古潼關清風明月廉聲遠”,下聯為“萬尋華嶽劍影蓮峰正氣高”,整個字型大氣遒勁有力,與石立的大氣高遠的牌坊相得益彰,橫聯“四知坊”取自先生的暮夜拒金的“四知”故事,典型突出,也可理解為四知村的牌坊,因為先生寖處即為“四知村”,可見人們對先生高風亮節的仰慕;上聯和下聯分別為一實一虛,突出了先生廉潔的品質,也同時寓意先生的正氣可凌華嶽,與青山同在。時值春節時期,遊客不多,寬大的廣場稀稀落落,我沿著正面依序參觀。又遇到先前所見漢白玉楊震雕塑,介紹和前面一樣。我再沒有停留,就向正門走去,詢問工作人員,方知不需買票,只有亮出證件即可進去參觀。我暗喜,這有何難,隨即亮出自己證件,即就參觀。

我先站在門口端詳,但見祠堂門樓氣勢雄偉,儼然城牆造型,其簡樸之氣韻,頗有秦漢建築風貌,青磚素門,不用朱漆或者其他色料,正好暗合先生簡樸清廉之風格,設計者可見很是動了心思。門樓有三個門,正中上方為“楊震公祠”,兩邊左右各為“秦風”“漢韻”。正門兩邊上下聯分別為“一座雄關踞河嶽湯池鐵壁”“四知太守昭清廉竹節梅風”,門樓上方這時還有遊客走動。我急忙拿出相機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拍攝,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從正門進去,前面就是“四知堂”,其建築風格一縷如前,都是秦風漢韻,粗獷簡樸,不過這巍峨的展廳上面也是樓閣相連,重簷飛簷面貌,大氣厚重,震懾人心。走上臺階,但見四知堂兩邊各有兩聯,為“日畏四知勤政愛民安社稷”“夜捫三省奉公守法正乾坤”。入得大廳,但見“清風正氣”四個大字撲面而來,給人心靈的激盪,又兩邊聯語為“揚正氣倡廉風天知地曉”“震朝綱祛賄賂古鑑今察”,而前面則是令人敬慕萬分的楊震坐像,但見楊公正氣凌霄漢,眉宇間目光如炬,似乎要把那汙濁看透。展廳周圍是根據楊公生平塑造的故事情景,一為“暮夜卻金”,下題“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為人不知?!”一為“焚詩過湖”,講的是楊震和夫人乘船過洞庭湖,行至半途風浪大作。舟人說是河神作怪,請求楊震拿出金錢投入河中,以求平安。楊震說:“我兩袖清風,哪裡有錢!”經舟人苦苦哀求,楊震無奈說:“我拿不出錢來,就寫詩來代替吧。”遂寫下四句詩:“楊震為官一身清,哪有金錢祭河神。平生不做虧心事,船到江心任你沉。”楊震命人將詩箋焚化,將紙灰撒入湖中。夫人為了表示虔誠,揹著楊震拔下頭釵,投入湖中,這樣一來,頓時風平浪靜,安全過湖。回到官署當晚,夫人購魚給大家壓驚,不料從魚腹中發現了自己投往湖中的頭釵,眾人莫不稱奇。這個故事文學性很強,也帶有傳奇色彩,令人嘖嘖稱奇,可見楊震清廉都感動了鬼神。在這個故事的下面則有題寫“正氣浩然----邪氣奈何?!”另外還有“禮葬潼亭”,講的是楊震被平反昭雪之後,兒子們從陝縣迎回靈柩,改葬於潼亭。下葬之日,遠近畢至,儀式非常隆重,人們都藉此表達對這位剛直清廉老人的敬重之情。更多的還有楊震給子孫留下的精神財富,他以清廉自律給後代樹立了榜樣,其兒子,孫子,曾孫都先後做到了太尉,被世人稱為“一門四太尉”,“四世三公”。當然,楊震的美名也揚遍四海,各地都有紀念之所。

出的展廳,兩邊分別是清風廊,這裡展出了自周公旦到清朝林則徐等一百多名清廉官員的事蹟,他們的共同點即是“清官牆”上的概括“一切思維和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是“民”老百姓。”因此,清官文化成為中國歷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在十八界三中全會反腐倡廉之際,這樣的清官文化是應該大力推行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正如毛澤東曾經講過的:古人都能做到,更何況我們共產黨人呢?

清風廊後是楊震墓園,整個墓園佈局大氣渾厚而又簡樸,氣氛隆重,莊嚴肅穆。墓區前有穩實敦厚的城闕,令人肅然起敬,這樣的城闕讓我想起了乾陵墓區前的城闕,給人莊嚴隆重之感。緊接著城闕之後是威嚴的石獅,威武的石馬,還有高貴穩重的石象,它們像忠實的衛士一樣守衛著這裡,儼然有一種不可侵犯之勢。走過這些威武的石獸們,就是一座高臺,上面置放一鼎,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也被賦予“顯赫”“尊貴”“盛大”之意。這樣的佈局更加襯托的墓園莊重尊貴,令人肅然起敬,是啊!作為朝廷官員,手執權柄,其一舉一動也常常關係到國家安危,寓意何嘗不是這樣的呢?鼎後則是楊震墓,墓前有祭壇,祭壇上刻寫一個大大的“廉”,祭壇之後則是一塊墓碑,當我走到墓碑前,感覺怎麼像鏡子,原來是墓碑用兩塊玻璃包裝,稍遠可照人,近看是古人所題寫“楊震墓”的字樣。這樣的設定頗為機智,正好與正門後背“千古人鏡”相映,意為每個人都要把自己和楊震作為鏡子照一照,看是否做到了清正廉潔。這正是唐太宗稱譽魏徵的兩句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這樣的寓意可謂深厚矣!楊震墓兩邊各有一華表,還有鐘鼓樓等建築,更能增加威儀。旁邊也有家族成員幾人,周圍松柏常青,荷池清冽,整個墓冢背靠渭河,給人以深邃之感。如此前臨華嶽,背依大河,可謂氣吞山河!讓人感慨萬千!

【鄉鎮街道範文】二

25年前,我中學畢業回村,曾參加鄉文化站組織的巡迴演出隊。至今回憶起來,那些場面還讓人熱血沸騰。譬如,我與鄉里祕書打前站,早飯都沒吃,倆人換班騎一輛自行車,到十餘里路外的村子佈置演出場地(就是露天打場,擺幾張桌椅,掛上橫幅,接上電);譬如,頂著雪花,全體演職員擠坐一輛拖拉機,到深山裡的國小校演出,父老鄉親們竟然看得非常入迷。那時候,山裡文化生活貧瘠,無非是每月放一兩場電影、每年冬閒演兩場戲,能有鄉里的演出隊來,可是新鮮事兒。我還配合村裡電影放映員,替他去鄉里取片子、放映前幫他掛銀幕;我把自己的書報刊貢獻出來,供鄉親們借閱。

或許是由於當年那份與文藝難以割捨的情懷,如今,我竟然戲劇性地到縣文聯做起了專職文藝幹部。在縣裡的重視和支援下,我們創辦文藝季刊,編選出版地方文藝圖書,組建業餘合唱團,開展文藝演出,舉辦書畫影展,組織開展采風、筆會、文藝徵稿比賽,建工作網站和論壇、部落格,4個人員編制的縣級文聯,竟然也幹得熱熱鬧鬧。在我們的指導和帶動下,我縣湧現了一家三代的“美術之家”,放下鋤頭、放下燒火棍就讀書寫作的“農民作家群”,敢於亮相央視、赴港參賽奪銀的草根歌手和演唱組合。

與當年相比,如今的農業、農村、農民已是另一種情狀,如今的鄉村文化建設,也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譬如,當下的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村的企業(專案)徵佔、新民居建設、生態環保、信訪穩定,農民的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有線數字廣播電視和網路的逐漸普及,鄉鎮文化站、圖書室、村民文化中心建設的不斷加強。當今的鄉村文化建設形式、手段和媒介都要求有新的改變。結合工作實踐,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加強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發動和使用好農村留守的知識青年,調動有文藝特長和愛好的本村老年人、離退休回村的老幹部老工人的積極性;健全相關組織,積極指導農村文藝社團的組建;培養鄉土文化名人,增強他們的榮譽感,增強文藝社團及其活動的凝聚力;

二是配置場地和保障經費。充分利用好鄉鎮文化站、村民文化活動中心、圖書室、活動室等場地,力所能及地保障經費。劃撥的器材和經費要使用到位;還可以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家、社會愛心人士捐助經費和器材等;

三是加強師資指導和培育引導。充分發揮縣文聯、文廣新局、鄉鎮文化站的職能作用,發動文藝志願者,加強對鄉村文藝社團的指導和扶持;抓住典型重點培育,以點帶面,全面開花;定期開展文藝展演、採風聯誼、觀摩評比等活動;

四是充分利用新媒體佔領新陣地。在辦期刊、舉辦文藝活動、組織下鄉送文化的傳統套路基礎上,佔領網路文化陣地,引導縣鄉村各級開辦文藝網站、部落格、文藝貼吧、QQ群等,創辦手機報,利用好微信、微博等手段;有線數字廣播電視適當開辦、拓展本地文藝節目頻道(時段);

五是在宣傳教育、文藝創作表現、文化娛樂的內容和形式上要注意“三貼近”,挖掘民俗和民間文化資源,加強非遺傳承、民間技藝的保護和發展;

六是注意文化建設與生態鄉村、美麗家園建設的有機結合。既有美麗家園建設的大環境的改善,又有鄉村特色文化品牌的小氣候的滋養,從整體上提升新農村的文化品位,提升新農民的綜合素質。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

【鄉鎮街道範文】三

雖然老家在湖南省雙峰縣井字鎮,毗鄰湘中曾國藩故居富厚堂,但四遊富厚堂,每一次都有全新的感受。

第一次遊富厚堂,是在1999年的秋天。那時我還是一個國中生。當時富厚堂已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恢復保護工作才剛剛起步,遊覽也不用購買門票。解放後入住富厚堂正宅的居民還沒有全部搬走,花花綠綠的衣物掛滿了走廊、庭院。對外開放的陳列室裡空無一物,到處灰撲撲、冷清清的。只有建在藝芳館外的攸永糧庫的運糧卡車來來往往,給深宅大院平添了些許嘈雜和熱鬧。四周沒有飯館,也沒有商店。這時的富厚堂完全沒有昔日的侯府氣派,更沒有絲毫的現代旅遊氣息。

時隔四年之後,2003年大學聯考前夕,我和幾個同學又一次相約到富厚堂。經過四年斷斷續續的修繕,富厚堂有了很大的變化。門樓前的水塘已恢復到原來的面積和形狀,還遍植了荷花,空氣中瀰漫著濃郁的荷香。信步走進門樓,便是售票室,記得當時的門票價是20元。故居的修繕、文物徵集和陳列展覽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到處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曾國藩住過的思雲館、求闕齋,曾紀澤住過的歸樸齋以及前進主樓、圍牆等大部分主要建築都得到了搶救性維修。居民和攸永糧庫也早已搬遷,旁邊有了小賣部。於熱鬧之外,富厚堂的文化旅遊熱正悄然興起。

一晃又是一個四年。2007年春節期間,我再次到富厚堂參觀。雖然在外地念了幾年大學,遊覽了祖國大江南北不少名勝,但富厚堂的鉅變還是讓我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2006年富厚堂成功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併入選“新瀟湘八景”,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新鋪就的高標準水泥馬路延伸到了門口,中國首屆曾國藩文化旅遊節的濃郁氣息還未消散,只見四周彩旗迎風招展,“毅勇侯第”牌匾金光閃閃,大紅燈籠高掛,八本堂、藏書樓、思雲館、藝芳館等主體建築都修葺一新,廣迎來自四面八方的賓朋。門樓前車水馬龍,翠荷湖筆架島上人頭攢動,庭院中游人如織,永豐辣醬、雙峰燈籠椒、紅薯粉條等當地土特產琳琅滿目,“農家樂”裡觥籌交錯、熱鬧非凡。好一處侯府勝地,好一派和諧風光!置身其間,彷彿又回到了昔日“中興第一名臣”的“宰相府”。

2012年末,我陪幾位朋友進行了一趟鄉村自駕遊。伴隨全球經濟寒流的不期而至,想必曾國藩故居持續升溫的旅遊熱會因此消退不少吧。然而富厚堂的熱鬧氣氛猶勝往昔,慕名組團前來參觀考察的臺灣遊客和海內外朋友穿梭其間。富裕起來的鄉親們敲鑼打鼓,耍龍舞獅,既歡迎遠道而來的同胞和客人,也慶祝日益紅火的生活。曾經森嚴的鄉間侯府沉浸於人們歡騰的海洋之中。此地此景,一股自豪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也讓人更加憧憬美好的未來。

十五年四遊富厚堂,目睹富厚堂從破敗不堪到流光溢彩,從門可羅雀到門庭若市。其中折射出來的不僅是人們發展觀唸的更新旅遊熱情的高漲,也是進入新世紀後我國鄉村文化建設的可喜成就和農村日新月異的鉅變,更是建設美麗中國的一個縮影。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uexijiaoyu/4r08q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