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學習教育

> 王翱的簡介 王翱的資料

王翱的簡介 王翱的資料

王翱的資料 王翱的簡介

王翱(1384-1467)明代大臣,字九皋,出生於今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王帽圈村。永樂十三年進士,授大理寺左寺正,左遷行人,宣德初擢御史,英宗即位,升右僉都御史,出鎮江西,懲貪治奸,七年冬督遼東軍務,景泰四年為吏部尚書,天順間續任,為英宗所重,稱先生而不呼其名。王翱一生歷仕七朝,輔佐六帝,剛明廉直,卒諡“忠肅”。

嚴懲汙吏

王翱生於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二月十二日(1384年3月4日)酉時。

永樂十年(1412年),為邑庠弟子員。

明成祖永樂十三年(1415年),王翱在北京參加會試,成為貢士。當時成祖朱棣想定都北京,並任用北方的士人。王翱兩試都是上等,朱棣非常高興,特地召見他,賜給飲食,改任庶吉士。永樂十七年(1419年),被任命為大理寺左寺正。永樂十九年(1421年),因父亡故,王翱回鄉守制,三年後回京。

永樂二十三年(1425年),被降為行人。

宣德元年(1426年),因重臣楊士奇的推薦,王翱升任御史。當時官員有罪,不問輕重,都允許贖罪復職。王翱請對犯貪汙罪的官員,只許贖罪,不許復職,以懲治貪汙。明宣宗採納他的建議。

屢有功勞

宣德五年(1430年),王翱受命巡按四川。松潘(今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一帶)地區少數民族作亂,都督陳懷駐紮在成都,兩地相隔八百餘里,無法控制。王翱根據情況上奏五條建議:

1. 請調陳懷到松潘。

2. 鬆茂的軍糧趁農閒時齊力起運,由官軍護送,不要專累百姓,致使遭到搶劫。

3. 許多貪官如同是百姓的蛀蟲,請令他們自首,不要隱瞞。

4. 州縣和土司地區,遍設社學。

5. 會川銀場每年運米八千餘石供給軍隊,往返煩勞,花費也大,請令有罪的人繳納糧食以贖罪。

宣宗下詔令有關官員詳細討論運糧之事,而把害民的官員遷到北京,其他的都照上奏王翱所請的實行。

宣德七年(1432年),王翱巡按四川。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廷臣建議派文武大臣外出鎮守。王翱升任右僉都御史,與都督武興鎮守江西,懲治貪汙,抑制奸人,官民都很敬愛他。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王翱被召回都察院。

正統四年(1439年),處州叛賊流劫廣信,王翱受命前往剿捕,將其全部抓獲。同年冬,松潘都指揮趙諒誘擒國師商巴,掠奪他的財物,與同官趙得誣陷他反叛。商巴的弟弟小商巴大怒,聚眾搶掠。英宗命王翱和都督李安率軍二萬前往征討。而巡按御史上報商巴是冤枉的,英宗命王翱視情況決定進退。王翱到達後,把商巴從獄中放出來,派人招他弟弟來,安撫餘黨,上奏彈劾誅殺趙諒,將趙得貶往邊境戍守,恢復商巴國師之職。松潘地區就此平定。

正統六年(1441年),王翱接替陳鎰鎮守陝西,當時軍民借貸糧食有不能償還的,王翱核實後都免去他們的欠糧。

經略遼東

正統七年(1442年)冬,王翱提督遼東軍務。王翱因軍令長期以來廢弛,敵人一來,將士都不力戰,便趁諸將來謁見時,責備他們失律之罪,命左右將他們拉出去斬首。諸將全都惶恐叩頭,願效死贖罪。王翱於是親自巡行邊防,從山海關到開原,沿途修繕城垣,疏浚溝渠。五里設一堡,十里建一屯,使烽煙相接。他還訓練將士,給鰥寡士兵成家,軍民都非常高興。王翱又因邊塞孤懸在外,遠離內地,軍餉缺乏,便依據當地風俗立法,令犯罪的人可以勞作贖罪。十多年間,靠勞作獲得了米糧和牛羊數十萬,邊防用度因此很充足。

正統八年(1443年),王翱因九年任滿,升任右副都御史。

正統十二年(1447年),王翱與總兵曹義等人出塞巡哨,遭遇兀良哈部,將其擊敗,斬首三十二級、生擒七十餘人,繳獲馬牛羊四千六百餘隻。英宗論功,進升王翱為右都御史。

正統十四年(1449年),諸將在廣平山擊破敵軍,王翱升為左都御史。脫脫不花大舉侵犯廣寧縣(今河北昌黎縣),王翱當時正在閱兵,敵軍突然來到,致使明軍潰敗,王翱入城自保。有人說城無法守住,王翱提劍說:“敢說棄城者斬。”敵軍退走後,王翱被罰停俸半年。

總督兩廣

景泰三年(1452年),王翱被召回掌管都察院事務。同年,明景帝朱祁鈺改換太子後,王翱被加授太子太保。潯州、梧州瑤人作亂時,總兵董興、武毅互相推委,不負責任。于謙請讓翁信、陳旺接替二人,而特派一名大臣總督軍務,景帝於是任命王翱為首任兩廣總督。王翱到駐鎮之地後,將吏都惶恐敬服,他推誠安撫,瑤人歸順,使轄區之內平安無事。

入主吏部

景泰四年(1453年),王翱被召入京任吏部尚書以協助年邁的吏部尚書王直。之前,何文淵協助王直掌選官之政時,多有營私,被言官彈劾罷免。王翱接替他上任後,完全遵循原來的制度。

英宗寵待

景泰八年(1456年)正月,石亨、徐有貞等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辟。次年,王直致仕回鄉,王翱這才專掌吏部事務。之後,石亨想除掉王翱,王翱便請求退休,本已獲英宗批准,因大學士李賢力爭,才又把他留了下來。後來,李賢被石亨逐出,也因為王翱的意見,英宗把他留了下來。兩人關係非常好。英宗在用人時一定先詢問李賢,李賢又推給王翱,因此王翱得以實現他的想法。

英宗很尊寵王翱,時常把他召到便殿談論,稱他為“先生”、“老王”而不稱其名。而王翱年近八十,記憶力已經很差了。王翱曾令郎官談倫隨他入宮,英宗詢問原因,王翱叩頭說:“臣老了,所聆聽的聖諭,怕有遺誤,所以令這個郎官來記下來,此人誠實謹慎,是可信的。”英宗聽後很高興。

天順五年(1461年)七月八年級,太監曹吉祥之侄昭武伯曹欽發動叛亂,曹欽抓獲大學士李賢,與李賢都被迫為其草擬奏疏向英宗謝罪,他還數次進言保護李賢等人。(一說當時曹欽遍尋王翱,王翱躲在一個房間中,毫無辦法,主事朱文範身材高大並有力氣,他揹著王翱逃走,才免於被抓)。叛亂平息後,王翱加官太子少保。

病逝都門

明憲宗成化元年(1465年),王翱升為太子太保,雨雪天氣可免朝參。王翱屢次上疏請求致仕回鄉,憲宗總是安慰挽留,還多次派御醫來為他看病。

成化三年(1467年),王翱病重時,憲宗才准許他退休。王翱還沒出都城便去世了,享年八十四歲。憲宗追贈王翱為特進、光祿大夫、太保,諡號忠肅。子孫獲准世襲錦衣衛千戶。

翱墓建於明成化4年,當時規模巨集大,佔地面積30頃,建築面積40畝,內磚牆圍護,長寬各240米,略呈正方形。牆四周植松柏,正門座北向南,進門後中央為神道。兩側依次排列著石猴、石羊、石侍俑,然後是兩柱高約兩丈的望天候華表。華表過後為四石馬,兩臥兩立,東西相向,石馬過後即為高大石坊,坊後一字排列蛟龍座碑四幢,正中兩碑略高於兩側兩碑(正中碑尺寸長3.68米×寬0.94米×厚0.24米;兩側碑尺寸長2.27米×寬0.90米×厚0.24米),西側一幢是吏部侍郎葉盛的祭文,東側一幢為成化皇帝朱見琛祭文,正中一幢為禮部尚書姚夔撰寫的王翱生平行狀。另一幢因側倒多年,文字向內而遭雨水蕩擊,內容不詳。四幢碑均為白色大理石質料,碑文書法清秀,打破宮闈風格,距碑刻約60米之前方,設石供桌,長丈餘,寬5尺,下有石鼓支撐,石桌後有一碑亭,亭內嵌有神道碑一幢,再北10餘米為王翱墓,墓丘直徑約8米,高約6米。王翱陵墓解放後定為河北省級文物古蹟保護單位。

經數百年風化,石雕殘損,華表碑亭石坊均不知所之。據村民說,解放後尚見一小部分物事,石供桌尚存,損毀一角,今已不見,據云埋入地下,或雲被他人車載而去。除石碑石馬外,其餘石雕全部湮埋於地下。1995年春修辛大公路時挖掘出一部分,但大都已破損不全己成廢石。

文革中,王翱陵墓曾被挖掘,墓上層為白堊混合土,下層為米漿土,儲存空木棺,有碑誌一幢,今失。再下層為磚砌墓室,覆蓋幾塊青石板,青石板下為幽深水潭,神祕莫測。“造反派”竟投手雷,然而不爆。見此狀驚懼無措,惶惶未敢動,紛紛自保作鳥獸散。現墓地絕大部分己成農田。修辛大公路時,國家為之鋪通向墓地之神道近200餘米。原陵墓南北西乃陵墓圍牆,為可行進之車馬大道。現在磚牆、松柏均無存。王翱墓如一平常墳丘,寂寂面對殘碑敗石。

標籤: 王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uexijiaoyu/mzn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