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學習教育

> 南京概況標準導遊詞大全

南京概況標準導遊詞大全

南京概況標準導遊詞大全

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在這裡,發生過很多大大小小的歷史事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南京概況標準導遊詞,歡迎閱讀。

南京概況標準導遊詞1

中山陵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鐘山東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層層上升,氣勢巨集偉!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鐘山的遺願,靈柩暫停放在北京香山碧雲寺內,並決定在南京鐘山修建他的陵墓。中山陵由陵墓樣稿得獎者、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施工。

整個墓區平面形如大鐘,鐘的頂為山下半月形廣場,廣場南端的鼎臺(現改為中山先生的立像)為大鐘的鐘紐,鍾錘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徵,因此整個大鐘乃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築,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依次為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

祭堂的正中,為孫中山先生的漢白玉坐像,此像為國外雕塑名家保羅蘭德斯所作。坐像德基座四周雕刻著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業績,祭堂四壁的黑色大理石牆上刻有孫中山親筆書寫的>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祭堂之後有一個銅門,橫額上書“浩氣長存”四個大字,亦是孫中山先生的手筆。門內即為鐘形墓室,其中央有一直徑4米、深5米的圓形大理石圓穴。孫中山的漢白玉靈柩及臥像即安放在圓穴中,瞻仰者可圍繞漢白玉欄杆俯視靈柩上的臥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遺體形象塑造,十分逼真。孫中山先生雖然與世長辭,但是他浩氣長存,永遠為世人所敬仰。中山陵的建築風格中西合壁,鐘山的雄偉形勢與各個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通過大片綠地和寬廣的通天台階,連成一個大的整體,顯得十分莊嚴雄偉,既有深刻的含意,又顯得十分莊嚴雄偉,更有巨集偉的氣勢,設計非常成功,所以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第一陵”。

南京概況標準導遊詞2

各位遊客:南京有帝王之洲之稱,各個朝代在南京都留下了大批古蹟和遺址。現在我們要去參觀遊覽的是明孝陵。

【明孝陵的地理位置 選址經過 營建過程】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津和皇后馬氏的合葬墓,它位於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是南京規模最大,儲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中國曆代帝王對陵地的選擇非常慎重,特別注重選擇吉壤之地,即風水寶地。每次外出選址,除派遣朝廷一、二品官員外,還要吸納通曉地理、會看風水的方士參加。選好陵地後,皇帝還必須親自審視現場,滿意了才被最後確定下來。朱元璋登基後不久,就很關心自己死後的天堂,便開始籌劃營建陵墓。據說,他曾把劉伯溫、徐達、常遇春、湯和等大臣召來,商議選址。五人約定各自先把所選最佳墓址寫在紙上,然後同時公開。結果,英雄所見略同,都寫著獨龍阜玩珠峰。所以,朱元津陵墓的墓址就這樣定了下來。獨龍阜是一座位於紫金山主峰之下的小山丘,高150米,直徑約400米,像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墳冢。中國的封建皇帝常把自身比作真龍天子,在獨龍阜建陵,很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

明孝陵於洪武九年(1376年)開始籌建,主管造陵工程的是中軍都督府企事李新。當時,動用大量民工,遷走了前人留下來的幾十座寺廟。自東晉、南朝以來,佛教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梁武帝甚至把佛教當作國教,因此南京寺廟林立。東晉時,有佛寺300多所,南朝增加到近500所,僧侶達10萬之眾。唐代杜牧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正是當年南京佛寺興盛的寫照。除了遷寺之外,甚至還遷走了不少前人的陵墓。但當要遷走三國時孫權的陵墓(在今南京梅花山上)時,朱元津說了一句話:孫權也是一條好漢,留著他守門。才沒被遷走。洪武十五年(1382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後,正好遇上馬皇后去世,朱元津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將其靈樞葬人陵墓,封她為孝慈皇后,陵墓的名稱也由此而來。1383年,孝陵的主體工程大殿建成。1392年,皇太子朱標去世,葬在孝陵東,稱為東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整個建陵工程才告結束,工程歷時23年。朱元津臨終前,曾留下遺命;喪儀物一以儉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無所改,天下臣民三口皆釋服,無妨嫁娶。這顯然是朱元璋收買人心的把戲。整座明孝陵建築範圍,東起孝陵衛,南到衛崗下馬坊,西抵城牆邊,北達獨龍崗半山腰,方圓20多公里,可謂規模恢巨集。在漫長的23年工程建設中,耗盡了民脂民膏。當時墓區內植樹萬株,養鹿千頭,派守的衛兵多達5700人。其範圍之廣,規模之大,在明代以前是少見的。而且朱元津下葬時,有40位嬪妃殉葬,其中2人葬在孝陵東、西兩側,38人從葬於孝陵。這暴露了中國封建統治階級的殘忍,他們不僅生前要享受榮華富豪,死後仍要雖死猶生,實行厚葬,不惜百姓性命。

【明孝陵引導建築:下馬坊 大金門 神動聖德碑 御河橋 神道 石象路 華表 翁仲路】

明孝陵的建築可分為引導建築的神道和主體建築的陵寢兩大部分。

各位遊客:進入明孝陵陵園區內,首先看到的這座石牌坊,叫做下馬坊,這是明孝陵的第一座建築。石坊上刻著的是諸司官員下馬6個楷書大字。當時的文武官員到此必須駐轎下馬,以示尊敬。眼前所見的這座下馬坊是1984年重修的。

請大家看,這便是明孝陵的正門 大金門,黃層重簷,紅色牆堰向東西境蜒,氣勢非凡。

大金門正北70米是碑亭,俗稱四方城。碑亭是一座正方形的建築,四面各有一個券門。亭內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刻著明成祖朱律頌揚其父朱元津功德的文字。全文長達2746宇,每個字都有拳頭大小。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具成,碑座是一隻巨大的龜形動物,高2.08米,古人稱為贔屓,是一種神話傳說中的動物,據說特別能負重。整碑通高8.78米,是南京地區最大的一塊古碑。

各位遊客:過了御河橋,折向西北就是陵墓的神道。神道分為兩段:第一段為東西向,名石象路,因路上有高大的石象而得名。石象路長615米,路上兩側分列6種12對共24只石獸,每種4只,兩蹲兩立,自東向西排列著獅、獬豸、駱駝、象、麒麟和馬。這些石獸各有寓意:獅為百獸之王,顯示帝王的威嚴,它既是皇權的象徵,又起到鎮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神羊,獨角、獅身、青毛,秉性忠直,能明辨是非,相傳舜帝時管刑法的官員皋陶豢養獬豸,如果遇到兩人爭鬥,它能用角牴觸無理有罪的人,後人奉它為公正的神獸,在這裡用來標榜皇帝是執法如山的聖明天子;駱駝象徵著沙漠與熱帶,表示大明疆域遼闊,皇帝威鎮四方;大象是獸中巨物,性格溫良,寓有順民的意思,另外它四腿粗壯有力,堅如磐石,表示國家江山的穩固;麒麟是傳說中的'四靈(麟、鳳、龜、龍)之首,它是披鱗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獸,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徵仁義之君和吉祥、光明;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戰、統一江山的重要坐騎,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常常立下汗馬功勞,它具有老馬識途的智慧,馬不停蹄的能耐,一馬當先的奉獻精神和忠於職守的高尚品德,為歷代封建統治者所鍾愛,明孝陵神道的6種石獸中,以象為最大,重達80噸,都取材於江蘇大連山。當時為了將這些石獸運抵明孝陵,冬季時,在路面上灑水結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滾軸,用讓眾人一路上推滾的辦法來完成運輸任務。石獸盡處,神道折向正北。這一段神道從望柱起到根星門止,長250米,俗稱翁仲路。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對圓形擎天柱,上面刻有蟠龍紋飾,這就是華表。華表在古代通常用作陵墓、宮殿、宗廟的標誌。其實原先的華表與我們現在見到的不一樣,它是一根木柱,後來演變為在靠近木柱頂部安上短的橫木或木板,把它豎立在交通要道或是朝堂上,讓人書寫諫言,或是起到表識作用。這種表柱也叫櫃表,因為遠看好像一朵花,而古時候花與華是相通的,所以又叫華表。墓前立華表始於戰國時的燕昭王,到西漢時已很盛行,但當時也都是木製的。用石柱作華表,直到東漢才盛行,東漢時的石柱周圍有瓜稜形直紋,柱上還題刻著某官職某某神道的字樣。到南朝梁代,石柱上端出現了蓮花紋因蓋及蹲坐的小辟邪。唐乾陵的石柱、柱身、柱礎、柱頂出現了卷草紋雕飾。宋陵石柱通體都刻有龍紋。由於受宗教的影響,柱頂端也逐漸演變成承露盤和立在上面的望天犼。華表上的犼頭朝外,表示望君歸;華表上的犼頭朝裡,表示望君出。由於犼性好望,所以凡有石犼蹲立的華表又稱望柱。不知大家發現沒有,從明孝陵神道到這對華表為止改變了走向,呈南北向,而不像其他皇陵呈直線排列。據說這是為了繞開孫權陵墓,遵守朱元津不遷孫陵,讓他為朱元津看守大門的諾言,所以使神道呈彎月形,環抱著梅花山。每到初春時分,漫山遍野的梅花吐豔,宛如一片香雪海。

過了華表,這由南往北排列著的是8個石人,其中4個文臣,4個武將,人們也把它們叫做石翁仲,因此這段路又叫翁仲路。傳說翁件原是秦始皇時的一名大力士,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高一丈三尺,勇猛元比,曾駐守臨洮(今甘肅岷縣),鎮服匈奴有功。死後,秦始皇為了紀念他,便鑄了阮翁仲銅像,立在咸陽官司馬門外。匈奴人來咸陽,遠遠看見這尊銅像,都畏懼不敢靠近。從此以後,人們就把銅像、石像通稱為翁仲了。這些翁仲全部用整塊石料雕鑿而成,文臣身穿朝服,端莊肅穆;武將披甲戴盔,威武雄壯。這些石人像和前面的石獸同為明代石雕藝術的珍品。

【明孝陵主體建築:金水橋 文武坊門 碑殿 孝陵殿 方城 明樓 寶頂】

走完3裡神道,明孝陵的引導建築便參觀完畢了。接著請大家跟我往北前行,去參觀明孝陵的主體建築。

首先我們來到了金水橋前,金水橋為三孔石橋,橋面設有欄杆。從金水橋直到方城、寶頂,方向為正南北,建築按中軸線對稱配置。  從金水橋向北200米,順坡而上,這就是明孝陵主體建築的正門,名叫文武坊門。門上嵌有青石碑一方,寬1.99米,高1.07米,陰刻餾金明孝陵3個大宇,為曾國藩所題,邊飾雲龍花紋。現在的大門等建築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的。門外東側牆下,立有一塊特別告示碑,高1.05米,寬0.63米,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國文字鐫刻,內容是保護明孝陵的告示。這塊碑是清宣統元年(1909年)兩江洋務總局道臺和江寧知府會銜豎立的。

進人文武坊正門,是一座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所建的碑殿。碑殿正中豎立著高大的石碑5塊,中間一塊最為醒目,上書治隆唐宋四個大字,這是清聖祖玄燁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第三次南巡拜謁明孝陵時題寫的。意思是讚揚明太祖的功績勝過了唐宗家祖。這塊碑高3.85米,寬1.42米,碑下有座。碑的兩側,還有兩塊立碑,分別刻有乾隆巡謁明孝陵時的兩首題詩。

由碑殿向北55米,是享殿。從正門到享殿,地上用巨石鋪成一條寬1.6米的御道。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築,於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清同治十二年重建的享殿,殿為3間,簷高3.11米,長11米,進深7米,規模比原來的孝陵殿小得多。殿內掛著的是朱元津與馬皇后畫像的複製品。殿的前後各有踏垛三道,這中央踏垛居中部分稱陛,上陛為二龍戲珠,中陛為日照山河,下陛為天馬行空,均為浮雕圖案。

穿過內紅門,走過大石橋,一座全部用大條石築成的大型建築便呈現在我們面前,這就是方城。它前高16.25米,後高民13米,東西長75.26米,南北寬31米,東西兩側有八字牆。方城正中是一個高大的拱門,拱門內是一條深長的隧道,由54級石階組成,出隧道分左右二石階,向南登上方城,便是明樓所在。

明樓俗稱馬娘娘梳妝檯,東西長39.15米,南北寬18.40米。南面開拱門3個,東、西、北三面各開拱門一個,樓內地面用方磚鋪地。明樓原來是有頂的,現僅存四壁。方城和明樓是明代的創新,明以前的帝王陵墓都沒有這樣的建築。在寶頂前面建造一座高大的方城和明樓,其中又夾以深送的隧道,更增加了莊嚴肅穆的氣氛,顯示出帝王的無比威嚴。

方城之後就是寶頂,也叫寶城,只見正面的石壁上橫刻著此山明太祖之墓7個楷書大字。據說,它刻於民國初年,用以回答遊人的提問。寶城是一座近似圓形的小丘,直徑約325米到400米,四周圍有磚牆,牆以條石作基礎,依山就勢而築,高約7米,牆頂厚度2.I米。寶頂之上,樹木參天,明太祖和馬皇后的地宮就在這寶頂之下。據說,這地宮完全按南京明故宮前朝後寢形式建造。根據專家考證,據陵墓地面建築的規模估計,這座地下宮殿必定大於北京昌平十三陵中已發掘的第十個陵墓定陵。但由於種.種原因,至今未曾得到發掘,一旦發掘,必將又是一大奇觀。

各位遊客:明孝陵的導遊講解就到此結束,大家如果有什麼問題要問,我將盡量滿足你們。現在清隨我一起上車,去遊覽下一個景點。

南京概況標準導遊詞3

各位遊客大家好!孔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南京中華旅行社對大家來南京旅遊觀光表示熱烈歡迎。我姓王,是本團導遊。能為大家做導遊是我的榮幸,我和司機王師傅一定為大家服務,盡力滿足大家的要求,幫助大家解決問題和困難,使大家乘興而來,滿意而歸。希望通過我的介紹,讓古老而又美麗的南京給大家留下一個難忘的印象。在此我祝大家旅途愉快!

現在我將南京向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南京簡稱寧,位於江蘇省西南部,處於長江下游黃金地帶,地跨長江兩岸。人傑地靈,物華天寶,南京市面積約6597平方公里,人口近800多萬,下轄11個區2個郊縣,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氣候屬亞熱帶氣候,四季分明,是一處十分理想的旅遊勝地。

南京歷史悠久,是我國著明的四大古都之一。素有“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之譽。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建“越城”開始,已2400多年的建城史。歷史上正式建都於南京是從東吳孫權開始的,以後東晉、宋、齊、樑、陳都先後在此建都。因此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此後南唐、太平軍天國、中華民國也在此建都,所以南京又有“十朝都會”之說。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南京的經濟在騰飛,南京旅遊業在大力發展,南京已成為我國東部地區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支柱產業有:電子業、汽車業、石化業、鋼鐵業、電力業。南京正在加大城市的基礎建設,提高南京外商投資的硬環境。南京又是國家級園林城市、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衛生城市等。南京有旅遊景點兩百多處,吸引著眾多國內外的遊客。南京的.城市特點是集:“人文、綠都”為一體。因此,南京將成為經濟發展更具活力、文化特色更加鮮明、人居環境更為優美、社會更加和諧的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

南京概況標準導遊詞4

各位遊客:你們好!歡迎各位到南京參觀遊覽。初來乍到,大家一定很想了解這座城市。下面請允許我向各位介紹一下。

南京,簡稱寧,地處富饒的長江三角洲,北接遼闊的江淮平原,是江蘇省的省會。全市面積為6597平方公里,轄4縣11區,人口545萬。其中市區面積約881平方公里,人口270多萬,為中國十大城市之一。

南京是一座地理位置優越,地形獨特的城市。它三面環山,一面臨水,依鐘山而扼長江。東面和南面是以紫金山(又叫鐘山)為主體的寧鎮山脈為屏障,紫金山之西有富貴山、五臺山及石頭山(清涼山)等。西北面的長江奔流而過。城內外多低丘,河湖相連,可謂山環水繞,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鐘山龍蟠,石城虎踞”之稱。

南京又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建城已有2400多年。最早的城池為越城,是越王勾踐滅吳以後,於公元前472年所建的。約公元前356年,楚國滅越,楚威王在石頭山上築城。傳說楚威王看到南京地理形勢險要,怕日後有人在此稱王,就在獅子山北邊的江邊埋下黃金,以鎮壓王氣,稱為“金陵”,從此南京又有了“金陵”之稱。三國時的東吳,兩晉時的東晉,南北朝時的宋、齊、樑、陳先後在南京建都,這就是“六朝古都”。後來,五代時的南唐、明初、太平天國和中華民國也定都南京,這又使南京成了“十朝都會”。

南京曾有許多名稱,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有金陵、建業、建康、秫陵、白下、升州、江寧、集慶、應天、天京等,像金陵、建康至今仍被用作南京的代稱。至於南京的得名源於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津於1368年定都南京,當時南京叫應天府。朱元漳曾打算把都城遷到開封,將開封命名為北京,應天府稱為南京,後來國都雖未遷成,但“南京”一名就沿襲下來了。

遊客們:南京的歷史就介紹到這裡,下面向大家講講南京的氣候。由於南京地處長江下游,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氣候帶中,每當夏季來臨,高空受到副熱帶高壓的影響,氣流不斷下沉,氣溫逐漸上升。驕陽似火,每天地面最高溫度平均值可達50”C以上,發燙的大地成了這座城市的熱源。加上南京獨特的地勢,它處於長江沿岸的河谷之中,海拔較低,起伏的山巒,猶如天然屏障,擋住了空氣的流動,阻止熱量向外發散;來自海洋上的溼潤東風和南風被東郊紫金山和東南一帶山體遮擋,使南京始終處於炎熱的高溫控制下。所以南京的盛夏酷熱難熬,素有“火爐”之稱。但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南京城,綠樹成蔭,尤其是東郊的中山陵景區,更是樹木蔥憲,平均每個人佔有10棵以上的樹木,成為中國著名的綠色城市。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南京夏季炎熱的氣候起到了調節作用。

南京的交通也十分便利。航空有祿口國際機場和大校場機場,每天有數百架次飛機在這兩大機場起降。鐵路有京滬線和寧銅線在此接軌,特別是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直接溝通了長江南北的鐵路、公路交通,從而使“天塹變通途”。此外,滬寧高速公路、繞城公路已成為南京的主要交通動脈。由於南京地處華東地區水陸交通要衝,同時還是著名的內河港口城市,明朝鄭和下西洋的龐大船隊就是從南京港啟航,經過中國的南海諸島,跨越亞、非兩洲的。現在的南京港,經過不斷地擴建改造,年吞吐量達3000多萬噸,成為長江沿岸的第一大港。

向大家簡要介紹一下南京的旅遊資源。南京已形成了以城中為核心,輻射東南西北的五條旅遊線。

城東旅遊線以鐘山風景區為主,以中山陵為中心,有明孝陵、靈谷寺、美齡宮、紫金山天文臺等50多個遊覽景點。城南線以秦淮風光帶為主,以夫子廟建築為中心,東起東水關,西止西水關,有烏衣巷、李香君故居、瞻園等古蹟,此外還有中華門城堡、雨花臺烈士陵園等風景點。城西有清涼山、石頭城、莫愁湖等景觀,形成山、水、城、林交融一體的景觀特色。城北的珍珠泉度假區,距市區11公里,是南京地區唯一的省級旅遊度假區,南京長江大橋也在城北。城中景區有著名的玄武湖,山城環抱,碧波盪漾,景色十分秀麗,此外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

各位遊客:講到這兒,我們可以把南京這座城市特色作一概括,那就是“古、大、重、綠”四個字。“古”,是指南京是中國的七大古都之一;“大”,南京是中國的十大城市之一,有中國最大的河流——長江,還有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城牆;“重”,南京在歷史上、地理上都佔有重要的位置;“綠”,南京植被良好、綠化先進,是中國數一數二的綠色城市。因此,南京這座城市的特色又可用兩句話來概括,即:梅紅松綠市,虎踞龍盈城。

遊客們:南京概況就介紹到此,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這座“六朝古都”,去細細領略她的“秦淮風韻”吧!

南京概況標準導遊詞5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來到素有“六朝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美譽的南京參觀遊覽。我是江蘇省中旅的導遊員___,大家能夠叫我_導,或者小_。我身旁這位是司機_師傅,他的駕駛技術十分了得,請大家放心。期望在接下來的幾天,我倆能夠給大家帶來一次完美的南京之旅。南京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東郊湯山猿人頭骨的出土,證明35萬年以前,就有了“南京猿人”的足跡。自公元229年東吳建都南京始,南京曾十次成為京都,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南京地理區位優越,物產資源豐富,地處長江“金三角”地區,是中國區域經濟中的重要城市。南京對外交通四通八達,構成了航空、高速公路、鐵路、長江航運的立體交通體系和網路。南京,山環水抱,蔥籠毓秀,山水城林融為一體,自然風貌久負盛名。自然界厚賜於南京龍蟠虎踞的山川形勝,歷史在此又遺存下燦爛的文化。孫中山先生曾有名言概括南京之美:“此地有高山,有平原,有深水,在世界三大城市中亦誠難覓此佳境”。位於城東紫金山麓的中山陵、明孝陵,掩映在綠色蔥蔥的紫金山中,佈局巨集偉。太平天國遺址,殿闕巍峨。數十處南朝陵墓刻,碩大洗煉,堪稱一代鉅製,國之瑰寶。棲霞寺內舍利塔,造型雄健,比例勻稱,裝飾華麗,是我國現存石塔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總統府、雨花臺烈士陵園、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梅園新村紀念館、渡江勝利紀念碑是我國民主革命的歷史見證。玄武湖,三面環水,一面臨城,秀峰塔影,碧波盪漾,堪稱“金陵明珠”。莫愁湖,蘊含動人悽麗的傳說,湖光倩影,花團錦蔟,典雅、幽秀而豁達、奔放。獨具南京特色被譽為中國織錦工藝“活化石”的雲錦及“國之瑰寶”的雨花石,成為南京旅遊商品的代表。美味的秦淮風味小吃及鹽水鴨,享譽中外。這天的南京,既是現代禮貌的經濟都會,更是虎踞龍盤的秀山麗水,城桓殿闕,街巷格局,園林苑囿,綠地廣場……共同構築起一幅山水城林融為一體的多彩畫卷,展現出“綠色古都,文化之城”的獨特魅力。說到咱們南京,不得不提的就是與“吃”、“喝”、“玩”、“穿”相對應的四大特產:鹽水鴨、雨花茶、雨花石和雲錦。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南京豐富的旅遊資源,東以鐘山風景區為主,囊括了中山陵、明孝陵、靈谷寺以及玄武湖;西以石城風景區為看點;南以著名的秦淮風光帶為主打;北以沿江風景區為主,包含了長江大橋、閱江樓和靜海寺等景點。集山、水、城、文為一體的南京,山川形勝,虎踞龍蟠,大氣磅礴,正以博大的胸懷迎之後八方來客。

標籤: 導遊詞 南京 概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uexijiaoyu/o4vm5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