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學習教育

> 高鶚生平 高鶚簡介

高鶚生平 高鶚簡介

高鶚簡介 高鶚生平

高鶚(1758年—約1815年),字雲士,號秋甫,別號蘭墅、行一、紅樓外史。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出版史、傳播史上首個刻印本、全璧本——程高本的兩位主要編輯者、整理者、出版者之一,清代漢軍鑲黃旗內務府人,遼寧鐵嶺人,自署鐵嶺高鶚、奉天高鶚,其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高鶚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舉,乾隆六十年(1795年)進士及第,歷官內閣中書、漢軍中書、內閣典籍、內閣侍讀、江南道監察御史、刑科給事中等職。有《月小山房遺稿》《硯香詞·簏存草》等作品傳世。

早年經歷

高鶚在他自己的履歷上寫的出生日期是“戊寅年十月十七日寅時生”(見顧廷龍主編《清代硃卷整合》第4冊《高鶚》),也就是公曆1758年11月17日。

高鶚父親是讀書人,有田產,住在京郊。高鶚少年喜冶遊,常同“少時酒伴”“趁蝶隨風,浪贏兩袖香留”,看來是比較放蕩,不太遵守儒家禮教。

青年時期的高鶚追求功名,熱衷仕進,逐漸形成了以儒家正統思想為主導的世界觀和藝術觀。但幾次趕考都名落孫山,這給了他精神上以莫大打擊,一度離京到京西北長城一帶做私塾先生,也可能做過幕賓。

此一時期,高鶚與畹君談了一場刻骨銘心的戀愛。畹君上有老,下有小,因遭遇不幸而信佛。高鶚詞中寫得最多的就是這段愛情。

高鶚在科場上折騰了很久以後,直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終於如願中順天鄉試舉人。

整理《紅樓夢》

高鶚中舉後,接連準備會試,都一再失敗,身心疲憊,不過也偷得數年閒暇。他曾從友人處借閱《紅樓夢》抄本,但止於八十回,不見後半部,他深以為憾。

乾隆五十六年(1791),也就是高鶚中舉後第三年春,友人程偉元登門拜訪,出示自己搜求購買的百二十回全本,並邀請他一同參與編輯整理。高鶚認為此書雖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閒情小說,但大致上與儒家思想並無衝突,因此欣然應允。到這年冬至後五日,任務完成,下廠付印。很快,《紅樓夢》出版史、傳播史上第一個工程浩大的印本問世了,胡適稱之為程甲本。據程偉元說,他們具體的工作內容是對原稿進行編輯校對,截長補短,抄成全部,再印刷出版。

程甲本的出版略嫌倉促,有點急功近利,所以編校排印不夠仔細,剛出廠就發現了很多瑕疵,於是高鶚與程偉元立即著手重訂,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二月十三日付梓,胡適稱之為程乙本。

程偉元、高鶚合撰的程乙本《引言》提到,此本前八十回是在參考各種舊抄本的基礎上補足缺文,訂正訛誤,其間偶爾也有增損幾個字的情況。而後四十回僅存殘本,並無別的版本作參考,因此只能按照殘稿前後次序,在空缺處打上補丁,使敘事連續以減少矛盾。至於殘稿的原文,他們並不敢妄自改動。

高鶚對自己參與編輯、整理、出版《紅樓夢》的功勞很自負,作《重訂紅樓夢小說既竣題》詩云:“悟得光明自在禪。”

仕途得意

程高本《紅樓夢》出版後,高鶚迎來了人生高峰。乾隆六十年(1795),中乙卯恩科進士,殿試三甲第一名,授內閣中書。

高鶚在職期間講究操守,勤於政事,年輕有為,受到同僚及上司的一致好評,因此步步高昇,歷官漢軍中書、內閣典籍、內閣侍讀。

嘉慶六年(1801),高鶚以內閣侍讀任順天鄉試同考官。

嘉慶十四年(1809),高鶚由侍讀考選都察院江南道監察御史。

嘉慶十八年(1813),高鶚升刑科給事中。

晚年家貧

高鶚任刑科給事中不久,即因失察八卦教教首林清謀反案而受到降三級呼叫的懲罰,應了“登高必跌重”的俗語。他半世為官,兩袖清風,忽遭此變故,晚景淒涼。嘉慶二十年(1815),高鶚卒,享年57歲。

麟慶是高鶚同僚,其《鴻雪因緣圖記》記載高鶚軼事三則:

文淵閣國史館典籍廳前有芍藥一株,年久枯萎。嘉慶壬申(1812年)四月忽發新枝,麟慶友人、浙江舉人沈淦繪圖寫之,麟慶、高鶚受邀賦詩,京城傳為韻事。

麟慶在內閣為官時,高鶚贈給他一把扇子,上面繪有王文簡公(王引之)在揚州邀請眾名士紅橋雅集作春遊詩的故事。

有一年麟慶過酒仙橋,忽憶舊友,口占一聯曰:“跨鶴酒仙應入座。”正思下聯,見一人騎驢而至,於是對曰:“騎驢詩客或題橋。”走近細看,原來是高鶚,二人相認大笑。

綜述

紅學界對高鶚的爭議圍繞兩個焦點:一是他對後四十回做了什麼,二是如何評價後四十回的文學成就。

在19世紀評點派那裡,後四十回與前八十回是不分家的;20世紀20年代,胡適、俞平伯考證後四十回為高鶚續作,但並未否定其文學價值和貢獻;建國後,以周汝昌為代表的大陸紅學界極力打壓甚至惡罵後四十回,高鶚隨之被妖魔化,只有臺灣的林語堂等少數學者堅持為高鶚鳴不平 ;21世紀初,由於百家講壇的廣泛影響,社會上出現了全盤否定高鶚、腰斬後四十回、狗尾續貂的不良傾向。

高鶚正方

張問陶《贈高蘭墅(鶚)同年》自注:“傳奇紅樓夢八十回以後,俱蘭墅所補。”胡適等學者把這個“補”字理解為“續”,此即“高鶚續書說”的起源。

學者又根據張問陶《冬日將謀乞假出齊化門哭四妹筠墓》自注“妹適漢軍高氏,丁未,卒於京師”,把張問陶妹夫“漢軍高氏”說成是高鶚,以此強化張問陶那個“補”字的效力。例如,震鈞《天咫偶聞》(清光緒三十三年刊本)卷三:“張船山有妹嫁漢軍高蘭墅(鶚),以抑鬱而卒,見船山詩集……世行小說《紅樓夢》一書,即蘭墅所為。”

高鶚反方

四川學者胡傳淮發現了張問陶妹夫漢軍高氏的新材料。嘉慶二年(1797)冬,張問陶等在為其父撰寫的《朝議公行述》中明文提到,四妹張筠嫁給了漢軍高揚曾。民國十三年刊本《遂寧張氏族譜》卷一證實張問陶妹夫高揚曾的身份為鑲黃旗漢軍襲騎都尉。由此可知,張問陶四妹張筠的丈夫不是高鶚,而是漢軍高揚曾。張問陶與高鶚並無親戚關係,他所說的“補”字更不能曲解為“續”,而是補綴、打補丁、編輯、整理、校對的意思。

俞平伯曾運用文學考證法批評後四十回的諸多矛盾,林語堂《平心論高鶚》則運用同樣的方法鑑定後四十回來自曹雪芹原稿,認為高鶚只是對原稿進行了必要的編輯整理,而沒有續寫。張慶善說,對於高鶚改變《紅樓夢》藝術性和思想性的說法,其實是沒有根據的。高鶚保留了紅樓夢手稿中的基本風貌,將一些稱謂、輩分做了適當調整,增加了這部作品的真實感。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紅樓夢》、李少紅2010版電視劇《新紅樓夢》,吸取馮其庸、張慶善等紅學名家的意見,將署名更改為“曹雪芹著,無名氏續,程偉元、高鶚整理”。

標籤: 高鶚 生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uexijiaoyu/x0vpk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