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生活全书馆 >

综合知识

> 古滇国遗址在哪里

古滇国遗址在哪里

古滇国遗址在哪里

古滇国遗址在抚仙湖的湖底。两千多年前,滇池沿岸有过一个古老的王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滇”。然而,就在司马迁将其载入典籍后不久,滇国就销声匿迹了,能证明古滇国存在的物证是于1956年11月,云南省博物馆从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中发掘出的滇王之印。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古滇国在哪里

两千多年前,云南抚仙湖畔有一个古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滇国”。滇国(前278年——115年),是中国西南边疆古代民族建立的古王国,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境内的主要民族是古代滇人部落,历史学家惯称为滇族。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滇国在云南历史上大约存在了三百九十年,出现于战国中期而消失于东汉中期。通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在滇中及滇东北地区发现的四十多个滇文化遗址勾画出古滇国的疆域轮廓:东至陆良、泸西一线,西至安宁、易门一带,北到昭通、会泽之地,南达元江、新平、个旧之境,南北长约四五百公里,东西宽约两百余公里。根据考古发现,今抚仙湖畔石寨山为王室墓地,今李家山为贵族墓地,今金莲山为平民墓地。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在这一片三角区域内,曾经有过高度发达的让后人震惊的青铜文明,也有过男耕女织、渔歌唱晚的幸福生活,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毁灭了金莲山附近的集镇,而整个古滇国,也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步接受中原文明,最终汇入了中华民族的滚滚长河。曾经了解一些但不够全面,奉上百度百科供参考。真心再帮你期待采纳。

古滇国是现在的哪里

古滇国是现在的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古滇国,是中国古代西南边疆的割据政权,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历史学家惯称为滇族。《史记》记载,公元前278年,楚国遣楚将庄硚率领一支队伍到达滇池地区,征服当地人后,后因归路被秦国所断,就留在滇池地区,建立滇国,都城在今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

古滇国:

古滇国是中国西南边疆古代建立的古王国,主要分布在以滇池地区为中心的云南省中部及东部地区。滇国区域在云南的中部和东部,以滇池区域为中心,连接阳宗海、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片区,学术界认为,滇国的领土主要位于滇池周围,东至石林、泸西一带;北达会泽、昭通等地;南抵新平、元江及个旧一带;西到安宁及其附近地区即一个东西宽约150公里,南北长约400公里的区域。

古滇国在哪里

古滇国是中国西南边疆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国,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为中心的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境内的主要民族是古代滇人部落,历史学家惯称为滇族。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滇国在云南历史上大约存在了三百九十年,出现于战国中期而消失于东汉中期。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在楚顷襄王时,庄蹻奉命南征。大约在前279年时领兵通过黔中郡,经过沅水往南攻略西南,一直攻到滇池,征服了黔中、夜郎、滇等地区。庄蹻以兵威戡定其地属楚,正要归报楚王,而楚国的巫郡、黔中郡在前277年时再度被秦国攻占,庄蹻回国之路断绝,遂留在滇池自立为滇王,号庄王。

古滇国的王城或都城究竟在哪里呢?古滇国又为何突然消失呢?

据考古记载,古滇国的都城应该是位于今天的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即滇池一带,至于它为何突然消失,至今仍是一个谜,只记载到了东汉时期郡县制的推行后它便完全消亡了。

滇池美景

公元前278年,楚国遣楚将庄硚成功平定西南后,带队想返回荆州,还没出云南就被秦国拦截断路,一不做二不休,庄硚干脆直接坐地称王建立了滇国,创造发展了500年的滇国文明。

云南地处高原,在当时交通落后,一直被称为“蛮夷之地”,很少有人来此,所以史书上对这个地区的记载也相对较少,人们对于它的地理环境、经济和文明发展状况等都缺乏了解。直到汉武帝时期收服滇国并赐“滇王之印”,滇国才正式被承认并纳入汉朝版图。

神秘的古滇国青铜器

按照目前所有的考证显示,古滇国的领土范围主要以滇池为中心,东至泸西、石林,西到安宁,北达昭通、会泽,南抵元江、新平一带。在这个范围区域内,密布着五个高原湖泊,分别是滇池、阳宗海、抚仙湖、杞麓湖、星云湖,古滇人便是在此依水聚居。在本世纪初,就在抚仙湖下面发现了一座庞大的水下古城,人们认为这就是古滇国的都城。

纪录片电影《消失的古滇王国》

古滇国在历史上存活了约500年,兴起于战国而消亡在东汉初年,它的消失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有说是族人迁徙,有说是气候天灾。只有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里对这个文明古国有过少量片段记载,其他的研究几乎空白,只能从出土的少量文物和水下古城中,去膜拜它的繁荣文明,猜想它的社会结构和民俗习性,惋惜它的消亡。

以上是个人一点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出土大量封泥、简牍,云南晋宁古滇国考古取得重大突破!有何意义?

在云南昆明市晋宁区发现的河泊所遗址,是被列入日前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的新发现之一。考古过程中发现的大量封泥、简牍等文物,为汉益州郡的存在和细节提供了重要线索,是西汉时期对边疆云南行使治权的直接体现,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增添了考古实证。

河泊所遗址发掘现状 

据当地考古部门介绍,河泊所遗址最早发现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推测属新石器时代。后经2008年滇池盆地调查,进一步明确其属于青铜时代,是滇文化的核心居住区之一。

该遗址实际上由相距不远的大大小小数十处遗址组成,统称为河泊所遗址群。

该地以北约700米处的石寨山滇文化墓群与遗址关联密切,2019年时曾出土一枚“滇国相印”封泥。同年10月,该遗址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2021年之后,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云南省考古机构对遗址群的上西河村西南地点、上蒜第一小学北侧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

截止目前,已经陆续揭露出主体为两汉时期的文化堆积,发现了建筑遗址、灰坑、墓葬、水井等生活遗迹,以及封泥、简牍、金属器具、骨器玉石等各类文物合计2000多件。

最具价值的封泥简牍等文物

专家认为在这些发现当中价值最高的,是携带着文字信息的封泥、简牍类文物,以及能够佐证当时人们生活状态的建筑基址、道路水井等遗迹。

目前该遗址发现的封泥已经超过500枚,既有官印,也有私印。其中官印包括“益州太守章”,以及益州郡下辖24个县中18个县的长官封泥,例如“建伶令印”、“同劳丞印”等;私印封泥上的人名则有宋虞、王福、君冯等,由于多为公私印同时发现,这些人名很有可能是的姓名。

为什么此地会发现如此大量而集中的封泥实物?专家推测,出土地点极可能是当时文书资料的销毁场所。

而出土的上千片简牍残片中,字迹明显的有超过两百片,目前仅清理出一部分,已经辨认出“滇池以亭行”、“建伶县”、“始元四年”等文字。这些简牍的用途有可能是官方文书。

考古发现的重大意义

河泊所遗址的一系列考古发现,首先证实了古代史籍中“古滇”的存在。

云南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地,而古滇国则是从战国时就存在的古国名之一,在当时归属于“西南夷”。汉武帝时代,滇王向汉王朝投降,随后在该地设置了益州郡,又“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

大量封泥、简牍的发现提供了文字证据,印证了古籍中关于古滇国与益州郡的记载,也是汉代在云南行使治权的体现,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实证之一,因此被认为具有重大考古意义。

古滇国的王城究竟在哪里呢?古滇国又为何突然消失呢?

为什么曾经辉煌一时的古滇国会突然间消失匿迹,其实到了现在都没有一种具体的说法。第1种说法,古滇国是毁灭于自然的灾害。有人就认为古滇国之所以没有任何历史遗留下来的证据,只是在一些古代文献中存在着片言只语的记录,可能是国家遭遇到自然灾害比较突然而且大型,来不及反应整个国家就毁灭了,而现代的一些考古专家就在湖底下发现了古滇国的一些遗迹,由此推断,那时候的古滇国可能遭受了类似海啸以及强烈的地壳运动这样的自然灾害,导致整个国家下沉而遭到了海水的淹没。

但是后面随着考古学家的发现也推翻了这一个说法,因为如果古滇国曾经遭遇过如此大型的自然灾害,那么在一些其它朝代中的文献必定会有所记录,但是考古学家却没有发现一点相关的记录。第2种说法,古滇国并没有消失只是被同化,古滇国在历史中存在的时间大概有100年左右,在春秋战国时期,其实当时的楚国就曾经打过古滇国的主意,想要吞并它,但是计划还没实施成功就被秦朝给灭了。之后秦朝统一六国,但是这个时候古滇国还是一个的王国,短暂的秦朝统治并没有时间去顾及古滇国,直到汉朝。

古滇国这个土地肥沃的地方就进入到汉代统治者的眼中,当时的汉武帝于是就出兵攻打古滇国,在汉朝强大的武力面前,古滇国的国君只能屈服而当时的古滇国统治的地域也被改为了益州郡。正是因为汉潮的扩张而导致了古滇国被同化,渐渐的融入了中原的文化当中,而自身的文化也慢慢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所以并没有大量的记录。

第3种说法消失于战争。由于当时富庶的古滇国,被汉朝给盯上了,而在汉朝侵略的过程中,给予古滇国国家甚至其文化毁灭性的打击,导致了大部分古滇国人员的死亡,最重要的是相关记录文献的毁坏,以至于在后世没有过多的记录。

滇国的由来是什么

滇国的由来是什么

  滇国的由来是什么呢,对于一些历史的问题也许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那么在教学中也是没有学到,现在就跟分享学习一下滇国的由来是怎样。希望能让大家学习更知识。

  滇国的由来是什么1

  滇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域文明,不过由于历史记载太少,后世很多人质疑,真的有滇国吗?我们追溯历史,在司马迁的《史记》找到了关于滇国的记载!

  春秋晚期,楚将庄硚(qiáo)去滇地开疆扩土,却因为打不过秦国,归路被截,只好留在滇这个地方,当了“土皇帝”,建立了滇国!直到汉武帝时期,滇国君主接受册封,并赐予金印,滇国从此臣服于汉朝!在此之后,再也没有正史记载有关于滇国的情况,滇国就此销声匿迹,变成了“传说”!

  直到1956年一颗纯金“滇王之印”出土,才充分证明滇国真实存在过!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从历史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个疑问在不久后也得到了一点线索。2005年人们意外的在俞元县的抚仙湖中,发现了一座古城。有人猜测,这就是古滇国王城遗址,整座古城因地震沉没在了抚仙湖中。不过,抚仙湖底的古城真的就是滇国古城吗?这个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滇国的由来是什么2

  五百里滇池,烟波浩渺,上下几千年,这里曾发生过多少披荆斩棘、风云变幻的往事?遗憾的是,当年诗人们在这里登高选胜,慨叹“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的伟绩之时,并不曾留意古滇国的开天之功。然而,作为一个历史的见证,千百年来,这里流传着庄硚开滇的古老故事:

  据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滇池及周围地区分布着“滇”、“劳浸”、“靡莫”等数十个部落,在这些部落中,以“滇”为最大。滇人以农业生产为主,他们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脑后梳着一个锤形的发髻。公元前339年——公元前329年楚威王时期, 楚国将领庄硚奉命率领军队征服了滇池一带的少数民族, 待庄硚把这一地区纳入了楚国的版图, 在返回楚国的路上,听说秦国已派遣司马错率军夺取了楚国的巴郡和黔中郡 (今川东、湘西、黔东北一带),隔断了楚兵回归的道路, 庄硚只好又带兵回到了滇池。 他命令手下的官兵改穿滇人的服装,“变服从俗”,“以其众王滇”,开创了滇国,自己做了滇王。

  有关滇人的社会历史,在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只留下了司马迁《史记》中这寥寥百字的记载。司马迁的记载是否真实?滇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民族?古滇国的经济生活和社会风貌究竟是怎样的?多少年来, “古滇王国”成为历史之谜,引起历史学家们的种种揣测。

  1956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对滇池东岸的晋宁县石寨山进行了考古发掘,在清理田野编码中第6号墓葬时,发现了一枚亮铮铮的蛇纽金印,上面清晰地刻着4 个篆字:“滇王之印”。滇王印的出现,证实了晋宁石寨山的古墓群,是滇王族的'墓葬。古滇王国的遗迹找到了。

  从1955年到196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对晋宁石寨山的古墓群进行了4次发掘,清理墓葬50座,出土各种珍贵文物4000多件,包括生产工具、兵器、乐器、生活用具、装饰品、宗教用品等等,特别是古滇人在铜鼓及其他青铜器物上塑铸了战争、生产、祭祀、舞乐等活动,有的场面多达120多人,将2000多年以前古滇国的社会生活、经济生产以及民族风貌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今人面前。

  石寨山位于云南滇池的东南端,是古滇国的中心。在古滇国的土地上,居住的不仅仅是一个民族,从晋宁石寨山出土人物图像的发式上看,有垂髻者、束髻者、挽髻缠帕者、梳双辫者、挽尖角髻者,还有头戴圆形帽者;从服装上看也是多种多样的。滇人是古滇国的主体民族,他们在服装和发式上与其它部落群体有着明显的区别,男女都穿着没有领子的对襟外衣,衣服长到膝盖,一年四季光着脚。男子经常用一根带子扎在腰间,腰带的正中间有一颗圆形的带扣。男女都梳着发髻,中间用一根带子把发髻系紧,男子的发髻梳在头顶,而妇女的发髻则拖于脑后。古滇人居住的房屋是用竹木建造而成的,屋的顶部呈马鞍形状,屋子上下分作两层,上层三面有栏杆,是人的住所,下层是用来喂养牲畜的地方,下层正面有一架独木宽梯直通上层。这种房屋被叫做“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沿用至今。

  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农业是古滇国赖以生存的主要的经济基础。滇人们普遍使用锄、镰、斧等农具从事农业生产,这些农具大都是用青铜器制造而成的。水稻是滇池地区主要的农作物。当时犁还没有传入滇池地区,自然人们也不知道用牛耕田。妇女在耕锄农田时是主要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还要伴随着一系列的宗教仪式活动。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贮贝器盖面和铜饰上,铸有“祈年”、“播种”、“孕育”、“报祭”等盛大的祭祀活动场面,这些都是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的。这些宗教仪式活动主要由贵族中的妇女来主持。古滇国的农业还处在一种原始的耕锄农业阶段。

  古滇国依山傍水,平野肥沃,因此它的畜牧业比较发达。从出土的青铜器上的图像可以看出,古滇国的主要家禽家畜有猪、羊、牛、马、狗和鸡,放牧主要由男子来承担,在很多青铜器上都刻有男人带犬或执鞭放牧的情景。捕鱼也是滇人的生活来源之一,在出上的青铜器上,鱼的形象屡见不鲜,在一件贮贝器上,还有 一个人怀抱着一条大鱼好像要出售的铸像。除此而外,在出土的文物中表现狩猎活动的图像很多,但狩猎在滇人的经济生活中占有很次要的位置。从图像上看,狩猎者多数是贵族男子,对于他们来说,狩猎只是一种娱乐活动,但平民狩猎主要是为了补充生活的来源。

  在古滇国,手工业较为发达,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包括青铜铸造、矿冶、玉石器制造、纺织、金银器、制陶、漆器和皮革等等。古滇国的青铜器铸造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中,大部分都是用青铜器铸造而成的,这些青铜器上显示的各种人畜鸟兽、娱乐祀典,图像清晰,花纹精美,比例均匀,形态真,具有独特的风格。纺织是古滇国妇女基本的手工生产活动,在晋宁石寨山出上的文物中记载了奴隶纺织的场面。当时是用腰机织布,用纺轮纺线,一个身材高大、遍体鎏金的女奴隶主坐在榻上,监视着女奴隶们劳动,在她的下面有1人持棒听候吩咐,有2人手捧着托盘和布匹,另外9人在织机旁边捻线、织布、磨光、验看……,再现了2000多年以前,古滇国纺织生产的全过程。

  古滇国的商业活动十分频繁,当时人们交换的主要媒介是贝和牛,人们利用“赶街子”的方式来交换剩余产品,这在石寨山出土的贮贝器盖上雕铸的杀人场面中有所反映。在表现杀人的场面里,也表现了进行贸易交换的情景: 有一些妇女手拿着箩筐席地而坐,有的头顶箩筐漫步而行,有的好像在向拿箩筐的人索取物品,也有的怀抱大鱼来往其间。古滇国不局限于自己内部的集市贸易,而且还同外地进行贸易往来。石寨山文物中一些铜镜、弩机等就是由内地转入的商品。古滇国在对外贸易中,常常把奴隶作为商品向外输出,因此,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常常看到“滇僮”这一名词。

  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材料表明,生活在2000 多年以前古滇国的“椎髻”民族,已处于奴隶制的发展阶段,在这个社会中,贵族、平民和奴隶构成了严格的等级阶层。西汉武帝元封二年 (公元前109年),汉王朝征服滇王国,以滇池地区为中心,正式设立了益州郡, “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不久,古滇王国便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然而,古滇族创造的绚丽多采的青铜文化,却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与世长存。

出土大量封泥、简牍,云南古滇国考古取得重大突破,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出土大量封泥、简牍,云南古滇国考古取得重大突破,有着这样的历史背景。

一、云南古滇国考古取得重大突破

云南省文物局在上西河村西南地区和上蒜一小学北面的地点进行考古,这里也是古滇国的河泊所遗址。

根据相关报道,最近在河泊所新发掘的封泥和简牍,为研究云南地区的边疆管理和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二、古滇国河泊所遗址的发现

河泊所遗址在1950年代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遗址。2008年滇池盆地调查表明,该地区属于青铜器时代,是滇文化核心居住区。由数十处大小不一的遗址组成,统称为河泊所遗址。

河泊所在考古发掘中,发掘出十多个台地和河湖,其时代从先秦至秦汉。在对汉代遗址的挖掘中,上西河村西南地区发现了1条道路、2条疑似建筑地基的遗址和1条河流遗址。

三、神秘的古滇国

滇国是中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其疆域以滇池为中心,位于云南的中部和东部。

公元前278年,楚国遣楚将庄硚,带着一支军队来到滇池,打败了当地居民,但后来被秦国切断了退路,只好在滇池一带定居,并在今天的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建立了滇国。

根据史料和考古资料,云南境内的滇国约有500年的历史,战国前期出现,东汉前期销声匿迹。西元一○九年,汉武帝对云南发动进攻,滇王投降,武帝赐滇王金印,滇王金印在两千年后出土于石寨山。 

其后,汉族移民使内地文化从此大规模地进入云南,仅100年间,云南的文化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到公元1世纪,辉煌一时的云南青铜文化已经与铁器文化融为一体。

重大突破!云南出土大量简牍封泥,对研究古滇国历史文化有哪些价值?

河泊所遗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是一处周代至秦汉时期的大型遗址,是滇文化的核心居址区,与临近的石寨山墓地共同组成“石寨山大遗址”。重大突破!云南出土大量简牍封泥,对研究古滇国历史文化有哪些价值?

1、事件内容

河泊所遗址的重要发现实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有关“古滇”的记载。云南自古为多民族地区,古滇国是从战国延续至汉代的区域性政权,属西南夷的一部分。汉武帝以兵临滇,滇王投降。汉朝既设置益州郡,又“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

2、对研究古滇国历史文化有哪些价值?

古滇国墓地的发掘,让人们对滇文化的了解变得逐步清晰和丰富起来。埋藏已久失落的古文明一旦被发现,哪怕只是冰山一角,逝去的时代,掩盖了的就象潮水一般不可遏制地重现在我们的眼前。也让学者的想象力得到了发挥。首先是关于滇国主体民族的族属问题及发展演变的情况,还有就是作为一种无文字的文明,古滇国是怎样兴起和消亡的?它的社会结构如何?花腰傣是否其后裔?

3、古滇国的灭亡?

其实根据,古滇国史籍上有记载,但多不详尽,一段灿烂的地域文明被湮埋了上千年,人们一直在追寻着它的遗迹。司马迁的《史记》上记载过,然而比较狗血的是,就在司马迁把他载入典籍后,他居然消失了。有记载的原住民就是古蜀人,被秦灭了。残存的蜀人去云南建立了古滇国,后来被西汉灭了,现今发现了古滇国的遗址希望能获得真正的。

后记:原本古滇国只存在于一些野史记载中,好在出土的文物让这个神秘的国度重现人间。

云南虫谷中古滇国的历史和献王墓雮尘珠到底有原型吗?

《鬼吹灯之云南虫谷》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积极讨论,在这里支小队就遇到了不少的怪事,通过故事的展开,也渐渐的浮出了水面,但是其中最令人想要明白的是,究竟小说中提及的云南滇国以及献王墓是否是真实存在的呢?如果真的存在过,他们现在又在哪里呢?想要知道真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

根据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的消息,考古人员,在云南河泊所进行发掘工作时,就发现了许多西汉中期的文物,并且其中还有关于滇国的印章,从古文物上证实了这个滇国是真实存在的。由出土的文物中还可以看到,这里的青铜器制作已经是十分精细,上面甚至包含了歌舞以及狩猎等画面,从这些文物中还能推断出,这里的多是从事农业以及狩猎,生活主要是依靠自己自足,并且生活在这里的滇国人还有着自己的信仰,他们十分的信奉山神,关于“山”的图腾也能够证明其真实性。

根据文献资料表明,这个滇国的存在时间很长,大约存在了500年,这个滇国的具体遗址是在以云南滇池为中心的云南中部以及东部地区,它建立的原因也是战争所致。在公元前278的时候,楚国派将领去滇池地区以武力来征服这里,但是由于回去的路被阻断了,于是这些人只好在这里继续生活下去,在一系列的机缘巧合之下,滇国就由此建立了,它的传说也因为其的神秘,而层出不穷。

这个国家最终被汉武帝收复了,这一点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所记载,但是随着汉族人的迁入,这里的人们就渐渐的销声匿迹了,十分奇怪。

由于历史上对这个国家的描述很少,并且这里的交通闭塞,毒虫众多,没有人敢真正地来这里进行深入的探寻,也就渐渐的被人们所遗忘了。但是必须承认的是,这个滇国是真实存在过的。

那么所谓的“献王墓”又是否存在过呢?其实,这个答案,比起前文中提及的滇国,更难以考证,因为这个献王墓是小说《鬼吹灯》中所编造出来的,小说中提到,汉武帝是为了要寻求长生不老,于是才对滇国出兵,并且迫滇国将传说中的“雮尘珠”交出来,滇国为了保全自己,于是就交出了假的“雮尘珠”,而自己的子民,就隐蔽山林了,并且将“雮尘珠”交给一代又一代的君主,而最后一代的君主,深知自己已经无法保全这个“雮尘珠”了,便将其带入了自己的墓中,而这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墓穴也就被称为是“献王墓”,不过既然是小说,就允许其存在一定的虚构性质,如果只以这个标准来论证真假,那就是有点强词夺理了。的确是存在过许多的献王,小说中提及的这个献王,是无法被证实究竟是何人的。

那么对于云南滇国以及献王墓的故事,你认为有一定的可信度吗?欢迎在评论区讨论,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标签: 古滇国 遗址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shqsg.com/zh-sg/zonghezhishi/6l3vw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