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生活全书馆 >

综合知识

> 古人是怎么喝茶的

古人是怎么喝茶的

古人是怎么喝茶的

古人喝茶的方式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以下是几个历史时期的茶文化概述:

唐朝: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开端。当时的贵族和文人士大夫们非常热爱茶,茶作为一种仪式性的礼品和文化交流的媒介,非常受到推崇。他们常常采用“大旋茶”的方式来饮茶,即先用茶碾将茶叶打成末,然后用水冲泡,最后倒入杯中供饮。

宋朝:

宋代,茶叶的热度更高。当时的饮茶方式更多元化,人们常用竹筒、杯盏、碗等来品茶,其中“蓝田白荼”为最为著名。在宋代,人们开始广泛采用“点茶”方式,将饮茶过程加上食物,茶的品质、味道就成为茶文化中较为重要的话题。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人们普遍使用紫砂壶来泡茶,同时茶道大师也开始出现。茶艺表演和茶道仪式,成为那个时代的一种重要文化。不仅是贵族,普通百姓和商人也喜欢在家里品茶,有的人用茶盘,有的人则用茶巾。此外,还有一种有关花鸟和书写的茶艺形式——“墨竹茶道”。

总的来说,古人喝茶的方式非常注重仪式和礼节,在一种平静的氛围中沉淀自己的心灵,感受茶香所带来的宁静和高雅。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古人喝茶的方式

古人喝茶的方式

  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也就是说一开始的茶是作为保健品被大家接受。下面一起来看看古人的喝茶方式!

  春秋时期,茶叶是一种蔬菜,人们一般直接加水煮熟,然后配饭吃。可能还会添上油盐酱醋之类,我是没吃过,十分好奇这味道。不过现在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凉拌茶菜”“油茶”之类,大概也是从那时候就开始了。古人十分地敬天尊神,所以那时候茶还被当成祭品,奉献给祖先和神明。

  汉朝的时候,茶叶终于被作为饮品推广,“武阳买茶”这个典故,可以看得出,至少在富庶的人家,茶已尽作为一种商品来消费。不过汉朝人喝茶的方式仍然很奇怪。一般采摘后的茶叶都是做成饼状的,类似今天的普洱饼。喝之前,先把饼烤红,然后再在陶器里边把它捣碎。最后充入沸水,加上葱姜等调味品。这样一过热腾腾的羊肉泡馍就做好了。哦呸,是一碗香喷喷的茶终于泡好了。不过这样的节奏也太奇怪了吧。汉朝人,你们的茶咸不咸啊?

  再来看,三国两晋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玄学盛行的时代。什么叫玄学?简单理解就是哲学。不过深层次分析就是,科举制还未发明,此时的读书人做官只有靠走关系,或是家庭名望这两种方式,所谓的举孝廉。那你想啊,大批的读书仔没有公可以参加,更没有公车上书的机会。那既然与无缘,就只好在自己的个人生活上瞎折腾了,这个时代也是历史上出奇葩最多的时候。

  这个时代的有关茶的文化,也没什么好讲的,无非是喝的人越来越多,喝法则跟前辈一样。但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候提出了“以茶代酒”的概念。这个概念多伟大,以至于到现在我们中国还常常提起。其实说白了,自从中国人提出了这句话开始,我们就已经比别的民族早进入斯文的时代了。喝茶的民族跟喝酒的民族怎么比?就好比秀才与野蛮人。互相瞧不起吧。中国历史后半段发生的很多事都可以用这个偏见来解释。

  大唐盛世,对茶最伟大的'贡献恐怕是出现茶圣陆羽,一部《茶经》奠定了中华茶道的基础。茶具之精美自不必说,被日本人尊称为“唐物”,与他们自己粗糙的“和物”分开。唐三彩出现,瓷器开始千变万化。茶马古道也形成了,茶叶开始出口。金银类的高档茶器也渐渐受到欢迎。种种迹象表明,茶的时代到了。只是这时候喝茶的时候已经不加葱姜之类的了,我大唐国民早就品出了茶叶本真味道的曼妙。

  宋朝,什么都是最高级,简直可以说是中国历朝历代中的LV,奢侈的王朝。连皇帝都写了本关于茶的书叫《大观茶论》,亲自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而且将民间的茶和皇家的茶分开,在福建设立官焙,专做皇家茶,叫龙团凤饼。特供无处不在啊。宋朝人终于不再沉迷于煮茶了,而是点茶,所谓点茶其实喝法有点像今天的咖啡。日本人到现在还是点茶法,冲泡茶粉来喝。有机会的朋友可以现场体会一把。每个人点出来的茶,要比味道,图案,色泽等等,这个叫斗茶。插一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面提到曲水流觞。其实说的就是一种游戏。就是将各自泡好的茶放在一个水循环系统上,转来转去,然后你可以在水面选一杯来喝。

  明朝,朱元璋是个土包子,忍受不了那么多规矩,不喝茶粉,不喝茶饼,只喝散茶,直接拿开水一冲。跟今天普通人喝茶是一样一样的。同时由于发酵工艺的发明,喝了几千年绿茶的中国人,开始喝上红茶、黑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什么呢?紫砂壶也是在这时候发明的,第一泡茶利器诞生了。

  清朝可能是喝茶最多的时代,几乎人人都喝茶。地球上有五亿人口在饮茶,四亿在中国。那些百年的老茶馆,都是从清朝开始兴起的。洋人们也开始用卖给我们鸦片的钱,来买我们的茶叶了。看古装剧还可以发现,清朝人喜欢盖碗泡。


;

古代人怎么用盖碗喝茶?盖碗喝茶有什么讲究?

盖碗是常见的茶具之一,以瓷质的居多,由盖子、茶碗、托盘三个部分组成。

北宋著名学者程大昌写了一本名叫《演繁露》的书,里边记录的全是关于文学、历史、民俗、饮食、地理等方面的小故事,其中有一则小故事记录了盖碗的来历。

原文这样写道:托盏始于唐,前世无所有也。崔宁女饮茶,病盏热熨指,取碟子融蜡像盏足大小而环结其中,寘盏于蜡,无所倾侧,因命工髹漆为之。

意思是说,盖碗起源于唐朝,被称作托盏,由茶盏和托盘组成,在唐朝之前不曾有过,是四川节度使崔宁的女儿在喝茶时无意中发明的。崔大小姐某次喝茶,不小心被茶碗烫伤了手指,就索性把茶碗放在一个装有蜡油的碟子里,端起碟子喝茶时,茶盏嵌入蜡油不仅不倾斜,也解决了烫手的问题。

南宋时期,人们发现用托盏喝茶看起来很文雅,于是,这种喝茶方式很快在文人雅士之间流行起来。然而,此时的托盏并不能泡茶,只能用茶壶泡好茶后再倒进托盏里喝。明朝初期,人们为了泡茶方便,就索性给茶盏加上了盖子,把茶盏改变成容量更大的茶碗,由此,名称确定下来,称作盖碗。

人们用盖碗喝茶的鼎盛时期,无疑是明朝中后期到清朝时期。

盖碗毕竟是从江南水乡起源和发展起来的,处处体现出江南水乡特有的优雅、秀气、精致、细腻的特点,如果端起盖碗大口牛饮,势必会抹杀风景。

因此,用盖碗喝茶,要讲究许多礼仪。

用盖碗喝茶时,要抬头挺胸,上半身要挺直坐着,先伸出左手端起托盘,再用右手抓起茶碗上的盖子,并把盖子稍微倾斜,在茶水里轻轻刮几下,同时,口中向茶水中吹气,目的是为了带走茶水中漂浮的茶叶和茶沫。然后,再把茶碗送到嘴边,碗口朝嘴边倾斜,将茶水小口吸进去。

记住,要小口小口地吸,不能大口喝,一是茶水较烫,大口喝容易烫伤口腔黏膜,二是用盖碗喝茶重在品茶和闻茶香,大口牛饮就失去了盖碗喝茶的意义。

在古代的文人雅士眼里,用盖碗喝茶不仅象征品位,还象征一种文化寓意,盖子被比喻为天,茶碗被比喻为人,托盘被比喻为地,喝茶时把它们全部抓在手中,就象征着喝茶的人抓住了天时地利人和。

如果去做客,主人给客人端来盖碗茶,客人在喝茶时,最好不要用盖子刮去漂浮在茶水上的茶叶,若这样做,会被主人认为招待茶不好,让客人嫌弃了。

优质茶叶被开水冲泡后,吸饱水分的茶叶很快会沉入底部,茶水看起来纯净、鲜亮、无杂质。若是劣质茶叶,冲泡后浮茶和茶沫较多,饮用时口感差。

适合盖碗冲泡的茶叶很多,铁观音、乌龙茶、大红袍、红茶,都适合用瓷质的盖碗冲泡,水温以刚烧开的开水最好。

若是铁观音和乌龙茶,冲泡时间以30秒到1分钟为宜。

大红袍冲泡时间以1分钟到2分钟为宜,绝大部分红茶的冲泡时间跟大红袍基本一样,滇红是一个例外,滇红冲泡时间首次以10秒为宜,从第二次开始可以每次适当延长几秒,否则,味道会越来越淡。

盖碗当然也可以冲泡龙井、碧螺春、毛尖等绿茶,但是,一定要用80度的开水来冲泡,水温过高的话,容易破坏绿茶中的维生素,降低绿茶的价值。

你知道古人怎么喝茶吗?

现在大家所熟知的,茶都是泡出来喝的,所以叫泡茶,但这种喝茶方式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那古人是怎么喝茶的,喝茶的方法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煮茶

三国时期,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佳话,其实,从西汉开始,人们都是用煮茶的方式来喝茶的,一直到初唐的时候还十分盛行。在这个时间段,喜欢喝茶的人直接采摘茶叶或者制成干茶,然后直接放到水中煮了饮用,这是最普遍最常见的。在更早的时候,茶叶还和其它的食材一起煮,当作菜汤来饮用的,知道后来一些文人雅士单独将茶叶煮水,并且逐渐发展出了饮茶的文化,使得喝茶逐渐成为时髦,逐渐成为高雅。虽然到后面大多数人喝茶的方式逐渐改变,但是部分少数民族还是保留煮茶的方式,比如藏族、蒙古族、回族等。

煎茶

这种方式主要是盛行在中晚唐,煮茶的方式太过于豪放粗狂,逐渐被淘汰,更多的人开始学习陆羽在《茶经》里所说的煎茶。煎茶是将茶叶制成饼茶,并且烘烤到“虾蟆背”时,趁热包好,等饼茶冷却后研磨成细末。煮水后将沸水舀出来,再冲以茶末,趁热连饮。这个方法十分得讲究,但是十分受文人雅士的追捧,所以在中晚唐时期十分盛行,后来传到日本、韩国等地区,对他们的茶道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点茶

这个喝茶方式主要流行于宋代,源于煎茶法但又更加复杂、精密。首先是将纸包好的饼茶碾压成细末,然后放入茶盏里,注入开水,在注水的过程中,用茶筅慢慢搅动茶水,直到茶水面有乳沫时就饮用。这种方式后来传入日本,现在日本的抹茶道采用的就是点茶法。

泡茶

泡茶这种方式是在明清之后才开始流行的,方法较之前的简单易操作,只需要将茶叶放到茶壶或者盖碗中,再用沸水冲泡就可以了。正是有了这种喝茶方式,茶叶才走向普罗大众,成为更多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古人的饮茶法

古人的饮茶法

中国不同时代的饮茶方式(煮茶法、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

煮茶法

隋唐以前

煮茶法是茶与水混合烹煮,根据茶种类的不同,茶先放或后故,水可以是冷水亦或是热水,放置在炉上煎煮,直至沸腾。煮茶时,可以加入盐、葱,姜等作料调饮,也可不加任何作料清饮.但以调饮居多。唐代以前,人们往往直接采茶的鲜叶烹煮成羹汤饮用,从明清至今,在少数民族地区仍有用煮茶法。

煎茶法

唐代

煎茶法也叫“陆氏煎茶法”,是陆羽经过总结而创造的一种饮茶方法。煎茶法源于抹茶的烹煮法,但是在煮抹茶的时候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茶的色泽,汤色、味道会受到影响。因此,陆羽对抹茶的烹煮法进行了改进,他主张在略微沸腾时放人盐,再次沸腾时放入茶末,陆羽主张煎茶时加少量盐调味而不加其他作料。煎茶法在唐代中晚期十分盛行。

点茶法

宋代

点茶法是在煎茶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步骤比煎茶更精细、缜密。点茶时首先要将饼茶碾成细末,并用茶罗过筛。次是煎水准备好茶末和沸水后,先用热水温烫茶盏,然后将茶末放人盏中,先倒入少量沸水调成膏油状,接下来就可以点水了。点水时除了落水点要准确以外,还要进行“击拂”;具体做法是一边用茶筅慢慢地搅动茶膏,当茶汤表面泛起泡沫时茶就冲好了。

泡茶法

元明以后

泡茶法来源于唐代的庵茶法,直到明清时期才开始流行。明代陈师《茶考》载:“杭俗烹茶, 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就是将散茶放在茶盏中,用沸水冲泡较之宋朝的点茶法和唐朝的煎饮法,撮泡法更便利。与撮泡法同时被人们应用的是壶泡法,而且在明清更为普遍.即将茶放在茶壶中,用沸水泡、再分杯而饮的方法,此法一直沿用至今。

看古人从汉朝到清代怎样饮茶

人谓百花好,我称茶独王。

一杯清肺腑,入梦亦留香。

中国几千年饮茶史,底蕴深厚,长盛不衰。

我们来探古寻幽,看古人是怎么喝茶的?

一、茶最早以为药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到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茶叶已作为饮料饮用。

二、汉代

没有太多史料记载,但公元前59年,王褒在《僮约》中有:

“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烹茶净具,已而盖藏”, 反映了当时煮茶、买茶的情景。

三、三国时期

张揖《广雅》说:当时饮茶方法是"煮",

是将"采叶作饼"的饼茶,烤炙之后捣成粉末,掺和葱、姜、橘子等调料,再放到锅里烹煮。

煮出的茶成粥状,饮时连佐料一起喝下。

明确指出茶叶是作为醒酒的饮料饮用的。

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唐代。

四、唐代

唐朝人喝茶全是煮:

先用茶碾子把茶砖碾碎,碾成粉面状的茶末,再用茶罗把茶末过滤一下,把茶末投放到滚水里,像煮饺子一样煮上三滚,最后喝那一锅茶汤。

唐朝,上流社会鄙视拒绝瓷器,喝茶用铜碗、银碗或者金碗,甚至用铁碗。

五、宋代

宋朝人喝茶,比唐朝有所改进,

他们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一边冲一边快速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这叫“点茶”。

点好的茶汤上面还会泛出一层乳白色的泡沫,好像卡布奇诺咖啡。

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

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流行一种“斗茶”的生活情趣,斗茶包括: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

宋人认为金属茶碗有腥味儿,影响茶汤的口感和成色,只有瓷碗才是压倒一切的理想茶具。

斗茶喜用白茶,为黑白分明,宋人爱用建窑小黑碗,胎厚、古朴,看似笨重,但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

“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

斗茶和质朴的茶具令宋代茶文化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

六、元代

元代喝茶风尚不是很浓,基本沿袭宋代的旧俗,对喝酒倒是十分热衷。

七、明代

茶事发展到明代则达到了一个高峰。

煮茶保留了药用的遗风,但损害了茶的本色清香,明代开始采用嫩叶冲泡的方式。

八、清代

清代茶反而退回到初始的功用层面上。

满族从关外带来的饮食习惯牛羊肉、奶制品,喝茶喜饮去油腻、助消化的浓茶、酽茶。

这茶得用滚开的水沏,而且茶还得闷一会再喝,掀开盖得见颜色,还要讲究个酽。

这就像现在还有很多北京人喜欢以茶解酒,茶不酽当然影响"功效了".

中国人喝茶,揉合了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了奇特的茶文化,遍传全球。

一壶茶,静雅之处,或自斟自饮,或二三老友意趣盎然。

你们知道古人是怎么喝茶的?

根据史书考证,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古人是如何喝茶的?

1.春秋以前

喝茶方式:生嚼、煎服、八菜

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便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随着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在茶成为饮料的过程中。又经历了食用阶段作为中间过渡,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方法是把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

点评:生嚼、煎服、入莱,这是最粗放的饮茶方式,简单易行。生嚼鲜叶,恐怕为者甚少;煎服,茶汤尚可。可是要连茶叶一起吃下去,就要难为部分茶客了;至于将鲜叶入菜。与目前许多餐厅推出的茶食完全不同,现在的茶食一般用制作好的茶叶入菜。鲜叶入菜是什么滋味就难描述了,茶友们不妨试试。

2.秦至南北朝时期

喝茶方式:茶团捣碎冲泡

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饮用时。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橘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

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说明华中地区当时饮茶已比较普遍。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点评:秦至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茶叶发展承前启后的阶段,这时对茶叶的加工仍处在较为原始的状态。只需要木棒、盛放茶叶的器物即可复原当年的制茶模式。这样的茶品口味恐怕较为干涩,难为茶人所接受。

3.隋唐

喝茶方式:煮茶

隋唐时,茶叶仍加工成饼茶,但饮用时却要麻烦许多。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饮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

点评:随着茶事的兴旺以及贡茶的出现,隋唐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的改进。尤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荼方式有较大的进步。此时,为改善茶叶的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还要使用专门的烹茶器具。这个时期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

复原大唐盛世的饮茶之风,当然很有意义,而且也非常优雅,但其难度是一般茶人所无法接受的。慢工出细活,这样制作的茶汤,除了茶香外,应该更多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4.宋

喝茶方式:点茶法、散茶;中泡

宋代盛行的是点茶法,先将饼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细末,用茶箩将茶末筛细。将筛过的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得很均匀,再注入开水,用一种竹制的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打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最佳状态。

同时,宋代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断增多,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此时烹饮过程逐渐简化,传统的冲泡习惯开始出现。

点评:“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现改变,给饮茶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同时随着茶品的日益丰富与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渐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要想复原宋代的点茶法,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器物,更要有深厚的茶学知识,对于一般茶友来说具有很高的挑战性。

5.明清

喝茶方式:冲泡

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茶叶冲以开水,然后细品缓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洌、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汤,更能领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点评:目前,国人喝茶的主要方式就是沿袭明清的冲泡工艺。只要有耐心,拥有一套简单的功夫茶具。你就能用和乾隆一样的品饮模式来品味各地的茗品了。

汉族独特的喝茶方式是怎样的

汉族的饮茶方式为:品茶、喝茶和吃茶。

①品茶:古人饮茶注重于“品”,重在精神与意境,通过闻茶叶香气、品茶的滋味和欣赏茶汤,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

②喝茶:以清凉解渴为目的,大碗急饮,或不断冲泡,连饮带咽。

③吃茶:连茶带水一起咀嚼咽下。

汉族饮茶大多推崇清饮,认为清茶最能保持茶的“纯粹”,让人体会到茶的“本色”。其基本方法就是直接用开水冲泡或熬煮茶叶,茶汤中无需添加糖、牛奶、薄荷、柠檬或其他饮料,是为纯茶叶、原汁本味的饮法。

汉族主要饮用绿茶、花茶、乌龙茶、白茶等,最有代表性的饮茶方式,要数啜乌龙、品龙井、吃早茶和喝大碗茶了。

风雅:古人饮茶四大方式

风雅:古人饮茶

煮茶法

所谓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二饮,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 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延用这种方法烹茶。

汉魏南北朝时期,古人直接采摘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来饮用,如同喝蔬菜汤一般,所以,吴人又称它为“茗粥”,唐代煮茶时,会往茶汤中加入葱姜盐等调味剂。

煎茶法

煎茶法是指陆羽在《茶经》里所创主要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诗中多有描述。五代、宋就流行点茶法,从王代到北宋、南宋、煎茶法渐趋衰亡,宋末已无闻。

点茶法

点茶法是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边注边用茶笼击拂,点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取盏、点茶(调膏、击拂)。

点茶法盛行于宋元时期,并北传辽、金。元明因袭,约亡于明朝后期。

搓泡法

陆羽《茶经·六之饮》载:"饮有粗、散、末、饼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即以茶置瓶或缶(一种细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上沸水淹泡,唐时称"庵茶",此庵茶开后世泡茶法的先河。

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点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时期才流行。

在没有揉捻之前,古人是怎么喝茶的?

多年的茶山实战经验和经历,

请大家要相信,好茶叶一定是源于工艺和生态。”

——非著名茶人陈晓雷

茶文化的起源众说纷纭,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都有,直到茶仙陆羽,把“茶”给定性了,因此有了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说法则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经历上千年的发展,中国的饮茶文化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那么在没有揉捻之前,古人是怎么喝茶的呢?

煎饮

早在原始部落时期,生产力低下,当古人发现茶树的叶子无毒能食的时候,采食茶叶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叶的色、香、味,所以还不能算饮茶。当人们发现,茶能兴奋精神、能作为药用时,茶开始从食粮中分离出来。煎茶汁治病,是饮茶的第一个阶段,当时茶叶产量少,也常作为祭祀用品。这是人们初步认识茶叶的阶段。

羹饮

从先秦至两汉,茶从药物转变为饮品。当时的饮用方法,正象郭璞在《尔雅》注中所说的那样:茶“可煮作羹饮”,就是说,煮茶时加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做粥状。至唐代,还多用这种饮用方法。饮时会添加许多佐料,如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盐等,饮时连吃带喝。但茶仙陆羽则很不欣赏这种饮法,认为破坏了茶的真味,他提倡细煎慢品式的煎饮法。也是从这时,茶叶慢慢向饮品方向发展。

碾碎冲饮

此法早在三国时代就已山现了,唐代开始流行,盛于宋。由于在当时并没有揉捻这一道工序,所以泡茶是不可行的。当时采下的茶叶,要先制饼,饮时再捣未、冲沸水。这同今天饮砖茶的方法是一样的,应该说是冲饮法的“祖宗”。但这时以汤冲制的茶,仍要加“愈、姜、桔子”之类拌和,可以看出从羹饮法向冲饮法过渡的痕迹。纯用茶叶冲泡,被唐人称为“清茗”。饮过清茗,再咀嚼茶叶,细品其味,能获得极大的享受。到了宋朝,此时已经是以饮冲泡(淹茶)的清茗为主,羹饮法除边远地之外,己很少见到。

饮茶文化经过了历史的演变,到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完整的体系,时至今日的茶叶,颇有一种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的味道。茶叶的盛世也是宣示了人类的进步,对于健康的看重,如此寒冬,不如来一杯暖暖的熟茶,客官,您觉得呢?

云南普洱茶人陈晓雷推荐——茶艺师董董个人号:sxc39999

更多专业的普洱茶冲泡和品鉴方法交流

古人喝茶也都是用沸水冲泡茶叶吗

古人喝茶并不都是用沸水冲泡茶叶,直到明代才是。现代人喝茶基本都是用沸水冲泡茶叶即可,而在唐代之前,人们通常采用生菜叶蒸熟捣碾,加上姜、盐及米等煎煮,称之为吃茶,到明代后期,使用沸水喝茶才开始流行,不过各朝各代的喝茶方式都有不同。

春秋时,人们将茶叶当成一种蔬菜,像煮汤一样加水煮熟,加完调料后即可配饭吃。和现在一些少数民族“凉拌茶菜”较为相似。那时的人十分崇尚祭祀,所以茶叶被当成祭品,可奉献给祖先与神明。而在魏晋南北朝以前,古多采用粥茶法喝茶,需要将茶叶和葱、姜、枣、茱萸、薄荷及橘皮等调料一起煮,期间还要用勺舀出浮沫,最后盛出饮用。到了唐代后,提倡用以茶饼碾碎而成的末茶,饮茶之风便开始在全国流行。明代开始提倡节俭,末茶被原汁原味的散茶所取代,散茶法就是现代人的饮茶方式。

标签: 古人 喝茶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shqsg.com/zh-sg/zonghezhishi/nxp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