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大紅袍茶的來歷

大紅袍茶的來歷

大紅袍茶的來歷

大紅袍屬於烏龍茶(武夷巖茶),關於大紅袍的歷史故事也有多個版本。

老人與茶:老人為了感恩,摸出二粒種子,交代用柺杖在地裡挖個坑,種下種子蓋好土,不久果真長出了茶樹。

狀元與茶:一舉子中狀元后,答謝和尚,脫下大紅袍繞茶叢三圈,將其披在茶樹上,故得名。

皇后與茶:皇后不適,百般嘗試無效,飲其茶恢復,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並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

大紅袍茶產於中國福建省武夷山市茶區,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有兩種說法關於大紅袍的來歷:

第一種說法是明代末年,一個貧窮的學者因病身亡,他的家人無力購買藥物,只好向武夷山寺廟求助。寺廟的一位僧人熱心地為他們提供了藥物,併為學者唸了一篇經文。為了感謝這位僧人,學者贈送了他一株茶樹葉,這棵茶樹是當時唯一的六根之一,僧人非常重視它。這株茶樹在僧人的精心培育下茁壯成長,併產出了優質茶葉,被稱為“大紅袍”。

第二種說法是,一位大臣的母親生病,他獲得了一位武夷山的僧人的醫治之法,醫好了他的母親。為了感激僧人,他贈送了他一塊大紅袍。僧人非常珍惜這塊大紅袍,並讓它覆蓋在他最喜歡的幾棵茶樹上。這些茶樹的茶葉被稱為“大紅袍”茶。

無論是哪種說法,都與信仰密切相關,大紅袍茶的歷史悠久、神祕、傳奇。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大紅袍屬於烏龍茶(武夷巖茶),關於大紅袍的歷史故事也有多個版本。

老人與茶:老人為了感恩,摸出二粒種子,交代用柺杖在地裡挖個坑,種下種子蓋好土,不久果真長出了茶樹。

狀元與茶:一舉子中狀元后,答謝和尚,脫下大紅袍繞茶叢三圈,將其披在茶樹上,故得名。

皇后與茶:皇后不適,百般嘗試無效,飲其茶恢復,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並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

猴子與茶:每當採茶之時,讓猴子穿上大紅色的坎肩採摘茶葉,稱為大紅袍茶。

大紅袍的故事與歷史文化

大紅袍傳說一

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慧苑巖住有一位勤勞善良的老婆婆,在大災年間,有一天遇見一位病危的白髮老人急忙扶著老人進屋,把自己當飯吃的野菜湯送到老人手裡救助了老人;

老人感恩,遂送了一龍頭柺杖給老婆婆,又從口袋摸出二粒種子,交代用柺杖在地裡挖個坑,種下種子蓋好土,落些水而後老人飄然騰空而去,老婆婆依照老人的話,把種子種好,不久果真長出了茶樹;

人們驚歎為神仙所賜的神茶後來卻被當官的知道,可因沒能採到、喝到神仙茶惱羞成怒,把茶樹連根剷除老婆婆為此哭了、病倒了,有一天老婆婆拄著柺杖剛出門,就看見幾個男人正扛著樹根走過來,老婆婆把柺杖放在樹根上,誰知龍頭柺杖忽然變成了一片紅雲,載著那樹根在空中打了三個圈,冉冉飛去,飛進了九龍窠,落在半山腰第二年長出了茶樹,以後茶樹發了,長成三株。這就是最早的三株大紅袍的來歷。

大紅袍傳說二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舉子丁顯上京赴考,路過武夷山時突然肚子難受,巧遇天心永樂禪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葉泡與他喝,即止。

考中狀元之後,前來致謝和尚,問及茶葉出處,得知後脫下大紅袍繞茶叢三圈,將其披在茶樹上,故得大紅袍之名。

大紅袍傳說三

狀元回朝後,恰遇皇后不適,百般嘗試無效,便取出那罐茶葉獻上,皇后飲後身體漸康;

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前往九龍窠(讀kē)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派人看管,採製茶葉悉數進貢,不得私匿。

從此,武夷巖茶大紅袍就成為專供皇家享受的貢茶,大紅袍的盛名也被世人傳開。傳說每年朝廷派來的官吏身穿大紅袍,解袍掛在貢茶的樹上,因此被稱為大紅袍。

大紅袍傳說四

每當採茶之時,要焚香祭天,然後讓猴子穿上大紅色的坎肩,爬到絕壁的茶樹之上採摘茶葉,所以便被稱為大紅袍茶,而廣東話把這種猴採茶稱為馬騮搣(廣東人管猴子叫馬騮,搣(miè)是採摘的意思)。

正由於數量稀少,採摘困難,這種茶在市場上是價格昂貴的珍品。

結語

關於大紅袍茶的傳說還有很多,但都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各位茶客且偏聽偏信吧。

大紅袍母樹在歷史上只有三株,且三株都不是同一個樹種。現在九龍窠的崖壁上有六株母樹。並且每年的年產量不足500克。因為量少,武夷山大紅袍還有一個“半壁江山”的故事。

如果您覺得本文對您有幫助,請關注我們,暱茶網將持續輸出專業全面的茶知識。

相傳某朝某皇后生病,久治未愈,太子遵母命到民間背官了把教尋找仙草祕方訴層州內晚甲又,途中遇一老漢跌倒樹下險遭猛虎之類,巧遇太子勇猛相救,二人彼此敘述原由,老漢為報救命之恩,陪太子直往武夷山九龍窠採下茶樹葉子用布包好飛速下山,太子日夜兼程催馬直奔京城,將採來的茶葉煮湯給母后喝下,病情日見好轉,連喝幾天,母后病痊癒,皇帝大喜,連下二道聖旨,村容一是賜大紅袍一件,每年寒冬為茶樹禦寒,二是封老人為護樹將軍,世代襲職,每年採製進貢,自此銀武夷山就把這鋼的蛋哥關散三株茶樹稱為大紅袍。

大紅袍的來歷故事

大紅袍的來歷故事是皇帝封賞。

古時候,一個書生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恰好被一位好心的和尚看見,隨後和尚泡製了一碗茶湯給他喝後,書生就安然無恙了。後來,書生不僅高中狀元,還被皇帝招為駙馬。不久後,狀元再次來到武夷山找那位和尚謝恩,和尚告知當時泡製給他喝的茶湯可以治病後,狀元就要求採製一盒進貢給皇帝,和尚立馬就製成一盒茶葉並交給狀元。

當狀元帶此茶進宮後,剛好遇到皇后肚子疼痛,臥病不起,於是狀元立馬獻茶讓皇后喝下,皇后服下茶湯後,病很快就好了。皇帝見狀大喜,命狀元帶著一件大紅袍,前往武夷山封賞,於是狀元奉命來到了九龍窠,並讓一個樵夫爬上半山腰,將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

等到後來,有人掀開大紅袍才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一直被大紅袍披著的茶樹,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有人解釋說這可能是被大紅袍染紅所致。人們將這三株茶樹取名“大紅袍”,並在石壁上刻上“大紅袍”三個字。

大紅袍的形態特徵:

植株灌木型,樹冠半披張,樹高可達2米以上,主幹尚明顯,分枝較密,葉梢向上斜生長,葉,一般在6~7cm,長者可達11~11cm;寬一般3cm左右,寬者可達4~4.3cm,中葉型,近闊橢圓形,先端鈍略下垂、葉緣略向面、葉綠光亮,葉肉稍厚微隆質脆。

葉尚淺尚明27~28對,葉脈79對,花型尚大,直徑3cm左右,花瓣6片,萼片5片、花絲稀疏稍長,高低不齊,二倍體,茶果中等。嫩芽梢尚壯,深綠微紫,夏梢葉更顯帶紅毫尚顯,萌芽、開採期比肉桂品種遲,一般在5月10日左右。

大紅袍的歷史故事

一、大紅袍的歷史故事:

1385年,明洪武18年,有一窮秀才丁顯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棵高大的茶樹,,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很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喝了之後治好。

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叢集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然後採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喝了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採製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鐘,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

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后肚疼鼓脹,臥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達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

後來,眾人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二、大紅袍的品種:

大紅袍(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巖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是武夷巖茶中品質最優異者,產於福建崇安東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生長環境命名的不見天、金鎖匙;以茶樹形狀命名的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

擴充套件資料:

功效作用:

1、 大紅袍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三種有益成分高,具有抗癌、降血脂、增強記憶力,降血壓等良好的作用。一是茶多酚特別多,其中最重要的EGCG具有抗癌功能;茶多糖含量是紅茶的3.1倍,綠茶的1.7倍,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降低血脂;作為茶葉特有的氨基酸——茶氨酸的含量達1.1%,可以促進腦部血液迴圈,具有增強記憶力、降低血壓的作用。

2、此外還具有明目益思,輕身(減肥)耐老(延緩衰老),提神醒腦,健胃消食,利尿消毒,祛痰治喘,止渴解暑,抗輻射,抗癌防癌,抗衰老,降膽固醇等等。

參考資料來源於:百度百科-大紅袍

大紅袍茶因何而得名?

大紅袍名字的由來,是在明朝洪武18年,即公元1385年的時候,舉子丁顯上京赴考,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後遇見了天心永樂禪寺的一名和尚,他將自己所珍藏的茶葉給丁顯飲用,丁顯喝了之後就痊癒了,後來丁顯把大紅袍按在生產此茶的茶樹上,故此得名。

大紅袍之所以叫大紅袍,是因為在明朝洪武18年,即公元1385年的時候,舉子丁顯上京赴考,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好在丁顯遇見了天心永樂禪寺的一名和尚。

那名和尚將自己所珍藏的茶葉給丁顯飲用,丁顯喝了之後就痊癒了,丁顯詢問那名和尚茶葉的出處,和尚告訴丁顯,脫下大紅袍繞茶叢三圈,並把大紅袍按在茶樹上就能得到,因此此茶就有了“大紅袍”這個響噹噹的名號。

歷史上的大紅袍並不多見,公認的大紅袍也僅是九龍窠巖壁上的那幾棵,即使是在最好的年份,大紅袍的產量也不過幾百克,所以大紅袍是當之無愧的武夷名樅,茶中狀元。

大紅袍的由來是什麼?

您好,親······讓孟夢商行掌櫃告訴您關於大紅袍的傳說。

關於大紅袍名稱的來歷,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一、傳說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舉人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與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狀元之後,前來致謝和尚,問及茶葉出處,得知後脫下大紅袍繞茶叢三圈,將其披在茶樹上,故得‘大紅袍“之名。  

      二、傳說每年朝廷派來的官吏身穿大紅袍,解袍掛在貢茶的樹上,因此被稱為大紅袍。流傳更廣的是每當採茶之時,要焚香祭天,然後讓猴子穿上紅色的坎肩,爬到絕壁的茶樹之上採摘茶葉。所以廣東話把這種猴採茶稱為"馬騮茶"(廣東人管猴子叫馬騮)。正由於數量稀少,採摘困難,這種茶在市場上是價格昂貴的珍品。

三、大紅袍茶樹生長在懸崖絕壁上,人莫能登,每年採茶時,寺僧以果為餌,馴猴子採之,所以有人稱之為“猴採茶”。  

四、大紅袍茶樹高十丈,葉大如掌,生長在峭壁上,風吹葉墜,寺僧拾製為茶,能治百病。 

      五、大紅袍茶樹為神仙所栽,寺僧每於元旦焚香虔誠禮拜,泡少許供佛前,茶能自顧,有竊之者立即腹痛,非育之勿能愈,蓋以為神仙所栽,凡人不能品嚐也  

      六、大紅袍茶樹受過皇封,御賜其名,當地縣令於每年春季皆親臨九龍窠,將身披紅袍脫下蓋在茶樹上,然後頂禮朝拜,在香菸繚繞中眾人齊聲高喊:茶發芽!茶發芽!待紅袍揭下時茶樹果然發芽!茶芽紅豔如染。  

      七、御封貢茶:某朝某皇后生病,久治未愈,太子遵母命到民間尋找仙草祕方,途中遇一老漢跌倒樹下險遭猛虎之類,巧遇太子勇猛相救……二人彼此敘述原由,老漢為報救命之恩,陪太子直往武夷山九龍窠採下茶樹葉子用布包好飛速下山,太子日夜兼程催馬直奔京城,將採來的茶葉煮湯給母后喝下,病情日見好轉,連喝幾天,母后病痊癒,皇帝大喜,連下二道聖旨:一是賜大紅袍一件,每年寒冬為茶樹禦寒,二是封老人為護樹將軍,世代襲職,每年採製進貢,自此武夷山就把這三株茶樹稱為大紅袍。  

      八、貢茶珍品:說某年有位秀才進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巧遇天心寺老方丈下山化緣,便 叫入把他抬回寺中,見他臉色蒼白,體瘦腹脹,就將九龍窠採製的茶葉用沸水沖泡給秀才喝,連喝幾碗,就覺得腹脹減退,如此幾天基本康復,秀才便拜別方丈說:“方丈見義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謝恩。”不久秀才果然高中狀元,並蒙皇帝恩准直奔武夷山天心寺,拜見方丈道:“本官特地來報方丈大恩大德。”方丈說:“這不是什麼靈丹仙草,而是九龍窠的茶葉,狀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帶些回京進貢皇上,此時正值春茶開採季節,老方丈幫助狀元了卻心願,帶領大小和尚採茶製茶,並用錫罐裝好茶葉由狀元帶回京師,此後狀元派人把天心寺廟整修一新。誰知狀元回到朝中,又遇上皇后得病,百醫無效,狀元便取出那罐茶葉獻上,皇后飲後身體漸康,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前往九龍窠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派入看營,年年採製,悉數進貢,不得私匿,從此,這三株大紅袍就成為貢茶,朝代有更迭,但看守大紅袍的人從未間斷過。”

大紅袍茶名稱的由來大紅袍茶的功效與作用

喝茶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直到現代也有很多的人喜歡喝茶。大紅袍茶就是其中一種,很受人的歡迎。有些人可能還不瞭解,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大紅袍茶名稱的由來以及大紅袍茶的功效與作用吧,希望對愛喝茶的你有所幫助。

大紅袍

一、大紅袍茶名稱的由來

“大紅袍”名樅茶樹,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的高巖峭壁上,巖壁上至今仍保留著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袍”石刻,這裡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較大,巖頂終年有細泉浸潤。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殊品質,大紅袍茶樹現有6株,都是灌木茶叢,葉較厚,芽頭微微泛紅,陽光照射茶樹和岩石時,巖光反射,紅燦燦十分顯目。

傳說皇后病重,是大紅袍茶救了皇后一命。皇帝大喜,連下兩道聖旨:賜大紅袍一件,每年寒冬為茶樹禦寒,自此武夷山就把茶樹稱為大紅袍。

二、大紅袍茶的功效與作用

1、利尿作用

這一點和大多數茶葉一樣。茶葉中的咖啡鹼以及茶鹼都有利尿作用,用於治療水腫、水滯瘤等,利用紅茶糖水的解毒、利尿作用能治療急哈哈黃疸型肝炎。

2、興奮作用

這一點也和其他茶葉一樣。茶葉的咖啡鹼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使人們振奮精神、消除疲勞、提增進思維、高工作效率。

3、強心解痙攣作用

咖啡鹼具有強心、解痙攣、鬆弛平滑肌的功效,能解除支氣管痙攣,促血液迴圈,是治療止咳化痰、支氣管哮喘、心肌梗塞的良好輔助物。

4、抗菌、抑菌作用

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於細菌,能凝固細菌的蛋白質,可以將細菌殺死。可治療腸道疾病,如霍亂、痢疾、傷寒、腸炎等。面板生瘡、潰爛流膿,外傷破了皮,用濃茶沖洗患處,有消炎殺菌的作用。口腔發炎、咽喉腫痛、潰爛,用茶葉來治療,也有療效。

大紅袍茶名稱的由來

5、抑制動脈硬化作用

茶葉中的茶多酚和維生素C有活血化瘀防止動脈硬化的作用。所以經常飲茶的人,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發病率較低。

6、減肥作用

茶中的咖啡鹼、葉酸、肌醇、泛酸以及芳香類物質等多種化合物,能調節脂肪代謝,特別是烏龍茶對蛋白質和脂肪有很好的分解作用。茶多酚以及維生素C能降低膽固醇和血脂,所以飲茶可以減肥。

7、抑制癌細胞作用

據報道,茶葉中的黃酮類物質有不同程度體外抗癌作用,作用較強的有牡荊鹼、桑色素以及兒茶素。

8、防齲齒作用

茶中含有氟,氟離子和牙齒的鈣質有很大的親和力,能變成一種較為難溶於酸的“氟磷灰石”,就像給牙齒加上保護層,提高了牙齒防酸抗齲齒能力。

大紅袍茶

  福建的“大紅袍”是武夷山中的一種著名的藥茶,關於它的傳說更是引人入勝。

  傳說有位老和尚在山腳下救起一位昏倒在路旁的窮季才。窮季才病癒後告別老和尚赴京趕考,老和尚從山上一棵茶樹上摘了三片葉子,用對戲布包好送給他,並囑咐道:若遇急難時,茶葉可以幫忙。窮秀才來到杭州,身上的盤纏已經用盡,住在客棧裡一籌莫展。這時,城裡的一位員外夫人得了急症,四處求醫無效,正在以重尋聘良醫。窮秀才心想,員外家終日魚肉飽食,莫非吃壞了胃口。便帶了一片茶葉到員外家,將茶葉泡好端給員外夫人。誰知,茶到病除,窮秀才得到一筆賞金直奔京城。可等趕到京城,考期已過,窮秀才懊喪不已,絕望之極便想投河一死了之。路過城門時,看到一張皇榜,說皇太后有疾欲求神醫。窮秀才摸了摸包裡的茶葉,心想反正也無路可走了,不如去碰碰運氣。他揭了皇榜,進了皇宮,將茶葉沖泡。太后飲後,病居然好了。皇帝極為高興,召見了窮秀才,問他有什麼要求。窮秀才便把趕考誤期一事講了一遍。皇帝恩准他參加科考,見其文章句句華彩,便御賜狀元。

  新狀元衣錦還鄉時,沒有忘記拜見救命恩人老和尚,並將身上的狀元紅袍披在那棵茶樹上。從此,“大紅袍”的名字就傳開了。

   茶文化發展史

  茶文化從廣義上講,分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著重於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指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由於茶的自然科學已形成的體系,因而,現在常講的茶文化偏重於人文科學。

  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臺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份份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列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1、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2、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

  3、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4、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5、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

   中國茶葉的發展史

  茶在我國的傳播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樹原產地並不是只有中國一個,在世界上的其它國家也發現原生的自然茶樹。但是,世界公認,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有著卓越的貢獻,這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並利用茶這種植物,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並且逐步地傳播到中國的周邊國家乃至整個世界。

  〖秦漢以前〗:巴蜀是中國茶業的搖籃

  顧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認為飲茶是秦統一巴蜀之後才開始傳播開來,肯定了中國和世界的茶葉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展起來的。這一說法,已為現在絕大多數學者認同。巴蜀產茶,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茶區,並以茶為貢品.關於巴蜀茶業在我國早期茶業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漢成帝時王褒的《童約》,才始見諸記載,內有“烹荼盡具”及“武陽買茶”兩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帶,西漢時不僅飲茶成風,而且出現了專門用具﹔從後一句可以看出,茶葉已經商品化,出現瞭如“武陽”一類的茶葉市場。西漢時,成都不但已形成為我國茶葉的一個消費中心,由後來的文獻記載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葉集散中心。不僅僅是在秦之前,秦漢乃至西晉,巴蜀仍是我國茶葉生產和技術的重要中心。

  〖三國兩晉〗:長江中游成為茶業發展壯大

  秦漢時期,茶業隨巴蜀與各地經濟文化而傳播。首先向東部、南部傳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個佐證。茶陵是西漢時設的一個縣,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鄰近江西、廣東邊界,表明西漢時期茶的生產已經傳到了湘、粵、贛毗鄰地區。三國、西晉階段,隨荊楚茶業和茶葉文化在全國傳播的日益發展,也由於地理上的有利條件和較好的經濟文化水平,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在中國茶文化傳播上的地位,逐漸取代巴蜀而明顯重要起來。三國時,孫吳據有東南半壁江山,這一地區,也是這時我國茶業傳播和發展的主要區域。此時,南方栽種茶樹的規模和範圍有很大的發展,而茶的飲用,也流傳到了北方高門豪族。西晉時長江中游茶業的發展,還可從西晉時期《荊州土記》得到佐證。其載曰“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說明荊漢地區茶業的明顯發展,巴蜀獨冠全國的優勢,似已不復存在。南渡西晉之後,北方豪門過江僑居,建康(南京)成為我國南方的中心。這一時期,由於上層社會崇茶之風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東飲茶和茶葉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茶業向東南推進。這一時期,我國東南植茶,由浙西進而擴充套件到了現今溫州、寧波沿海一線。不僅如此,如《桐君錄》所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晉陵即常州,其茶出宜興。表明東晉和南朝時,長江下游宜興一帶的茶業,也著名起來。三國兩晉之後,茶業重心東移的趨勢,更加明顯化了。

  〖唐代〗: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茶葉生產和技術中心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產和飲用,已有一定發展,但北方飲者還不多。及至唐朝中後期,如《膳夫經手錄》所載「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中原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都嗜茶成俗,於是南方茶的生產,隨之空前蓬勃發展了起來。尤其是與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區,茶的

   茶文化與陶瓷文化的悠久歷史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是人們不可以須臾離開的。正由於人與茶息息相關,久而久之,對於茶的品類,烹茶之水,泡茶之法,飲茶之具,敬茶之禮,有著許多講究。於是,產生了豐富多彩的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飲茶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三國時期,江南人已有了飲茶的習慣。到了魏晉南北朝,士大夫中已形成飲茶之風。唐代中期,一些較大城市開始出現專營茶水的茶肆。江淮一帶的茶葉,被商人車裝舟載販往各地。著名詩人白居易在長詩《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之句。浮樑即今景德鎮,為當時茶葉集散地。

  中國又是瓷國,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茶文化與陶瓷文化一旦相撞擊相結合,兩者相得益彰,更提高了文化品位。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的專著是唐人陸羽的《茶經》,其中便談到茶湯的顏色與陶瓷茶具顏色的關係。

  唐宋時代有鬥茶的習俗,王公貴族、平民百姓,競相以此為樂。所謂鬥茶,是將茶餅置於杯中,衝以沸水,依色澤和湯花的優劣定輸贏。鬥茶最講究的是茶盞,宋人多把福建建窯燒製的黑釉帶有鷓鴣斑或兔毫、油滴之瓷盞視為珍品。今天,我們在南京城內的一些建築工地上,常可揀到這類瓷片的標本,可見“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當時鬥茶風之盛。

  談到茶具,最為珍貴者要數明代永樂青花壓手杯了。其造型優美,紋飾清雅,鈷蘭純正,極富美感。如此高貴的茶杯,專供皇宮和貴族之家享用,燒製的數量自然甚少。據載,萬曆時已所剩無幾,儘管歷代皆有仿製,但皆難以企及其藝術高度。現時,永樂壓手杯世間僅存三隻,當是稀世之寶;且不說原物,即便前朝仿品的殘片,也難得一晤。

  明代中期以後以壺泡茶漸成風尚,其中小巧古樸的紫砂茶壺最受稱頌。因為紫砂壺較之銀、錫、瓷壺更具優點和特點,可以說每件都是精巧的藝術品。李漁說:“茗注莫妙於砂,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陽羨就是江蘇宜興。

  曹雪芹是一位諳於茶道的大家,在他的《紅樓夢》中,有97回寫了與茶有關的情節。最為精彩的第41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妙玉招待賈母等人的茶是“老君眉”,水是“舊年蠲的雨水”,茶具是“成窯五彩小蓋鍾”、“官窯脫胎填白蓋碗”,自是不凡。而與寶釵、黛玉吃的體己茶更是不同。茶具是王愷定製、蘇軾鑑賞過的“分瓜瓜包”,似缽而小鐫著垂珠篆字的“點犀”;水則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自然清醇無比。這充分體現了中國貴族的氣派,大約也是最高層次的茶文化了。

武夷山大紅袍的由來

大紅袍”生長於武夷山九龍窠。這裡峭峰深壑,群峰連綿,秀拔奇偉,高山多澄碧幽泉。傳說某朝皇太后患病,終日肚疼臌脹,臥床不起,遍請天下名醫,用盡了靈丹妙藥,均不見效。後武夷山天心廟老方丈進獻九龍窠神茶一盒,治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帝便命大臣帶上一件大紅袍,代他前往武夷山九龍窠致謝。大臣到時,便將大袍披在神茶上,並將茶樹取名為“大紅袍”。大紅袍茶樹僅有幾株,生長在懸崖峭壁上,每年產茶量極少。大紅袍屬武夷巖茶的極品,武夷巖茶色澤澄亮,香氣馥郁、滋味醇厚,馳名天下。 正如當地民謠所言:“武夷山,三件寶,山奇水秀巖茶好。”武夷巖茶作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盡享盛譽於世界茶壇,香飄四海,被視為健美茶而傾倒無數佳麗。 如何前往:

中外遊客可從福州、廈門、上海、杭州、南京、廣州、北京和香港等地乘飛機直達武夷山,或乘火車至南平、邵武、上饒,然後轉坐旅遊巴士直達武夷山。

可進行的活動:

到“大紅袍”茶鄉品茗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一般說來,武夷品茗,有其獨特的茶藝:首先恭請人座,焚香靜氣,絲竹和鳴,葉嘉酬賓;其次巖泉初沸,孟臣沐霖,烏龍人宮,懸壺高衝;其三春風拂面,重洗仙顏,若琛出浴,玉液回壺;其四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三龍護鼎,鑑賞三色;其五喜聞幽香,初品其茗,再斟流霞,細啜甘露;其六三斟石乳,領悟巖韻,百斟漫放,敬獻茶點;其七欣賞茶歌,游龍戲水,領略情趣,盡杯謝藝。在武夷山,邊觀賞邊品茗,猶如神仙,其樂無窮。

除了品茗外,遊客可前往元朝就設立的御茶園(現為茶葉研究所)參觀,聽取專家評點武夷巖茶、購茶,到產茶重鎮星村實地參觀茶園,前往藝海歌舞城觀賞茶藝表演等。

武夷山大紅袍茶葉子 武夷山大紅袍發源地母樹

紅茶簡介產地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出口日本、英國、美國等,可以放入少許蜂蜜、牛奶,可以起到美容的效果是早餐營養品。

武夷山大紅袍

武夷名叢中數大紅袍享有最高的聲譽。可謂是烏龍茶中的“茶中之聖”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批發專線:13559839356使巖茶愛好者更增加了對它的好奇心,傳說頗多。有的說:茶野生絕壁,人莫能登,每年茶季,寺僧以果餌山猴採之。還有的說:樹高十丈,葉大如掌,生峭壁間,風吹葉墮,寺僧拾製為茶,能治百病。當地還傳說大紅袍為巖上之神所有,寺僧每於元旦日焚香禮拜,泡少許供佛前,茶可自顧,無需人管理。有偷竊者,立即腹痛,非棄不愈,因此係神所栽,凡人不能先嚐。

大紅袍產於天心岩九龍窠的高巖峭壁之上。兩旁巖壁直立,日照不長,氣溫變動不大,更巧妙的是,巖頂終年有細小甘泉由巖谷滴落,滋潤茶地,隨水流落而來的還有蘚苔類的有機物,肥活土地,使得大紅袍天賦不凡,得天獨厚。

古時,採摘大紅袍,需焚香禮拜,設壇誦經,使用特製器具,由精練茶師進行。從1941年林馥泉對大紅袍採製所作記錄中,可見其貴在“看青做青”。上午8時半採摘,9時半晒青,歷時1小時,翻攔一次,10時半涼青,歷時15分鐘。10時45分移入青間,至次日1點45分時炒青。搖青歷時14小時40分,搖青7次,搖青轉數順序為16、80、100、40、144、100、60。其中交替做手三次。搖青後,初炒、復炒、初烘、復烘。

據行家評定,大紅袍的品質很有特色,它與其他名叢對照,大紅袍衝至第九次尚不脫原茶真味--桂花香,而其他名叢經七次沖泡味已極淡。

現在,遊客在武夷山遊覽,可以嚐到小巧包裝的“大紅袍”巖茶極品,領略范仲淹詩中所說的“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風飛”的意境。

大紅袍的由來

一曰,大紅袍茶樹受過皇封,御賜其名,故當地縣丞於每年春季(到來)親臨九龍窠茶崖,將身披紅袍脫下蓋在茶樹上,然後頂禮膜拜,眾人高喊:“茶發芽”待紅袍揭下後,茶樹果然發芽,紅豔如染。

二曰:相傳清朝時候,有一文人赴京趕考,行到九龍窠天心永樂禪寺,突發腹脹,腹痛不已,後經天心寺僧贈送大紅袍茶,飲後,頓覺病體痊癒,得以按時趕考,高中狀元。為感念此茶治病救命之恩,今科狀元親臨茶崖,焚香禮拜,並將身披紅袍,脫下蓋在茶樹上,大紅袍遂得此名。

三曰:大紅袍因春芽萌發的嫩芽呈紫紅色,遠遠望去 ,茶樹紅豔,因而得其名,故歷史上亦有“奇丹”之稱。

茶葉沒有分真假,只分等級

大紅袍茶的來歷有什麼民間傳說?

素有茶中之王之稱的“大紅袍”,是武夷山名茶中的珍品。有關它的來歷,民間有很多種傳說:傳說古時候有個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被下山化緣的天心永樂禪寺老方丈看見,忙叫兩個和尚把他抬回寺裡。

老方丈見秀才臉色蒼白,體瘦腹脹,便從一個精緻的小錫罐裡抓出一撮茶葉,放在碗裡用滾水泡開,送到秀才跟前說:“你喝下去,病就會好的。”

秀才見那茶葉在碗中慢慢舒張,露出綠葉紅邊,染得水色黃中帶紅,如琥珀一樣光亮,清澈見底,芬芳飄溢,一股帶有桂花的清香味浸透心肺。他喝了一口,覺得那茶澀味中帶甜,喝下去後口中生津,肚子裡“咕咕”發出響聲,腹脹消退,神清氣爽。

秀才連忙起身,向老方丈拜了三拜說:“多承老方丈見義相救,如果小生今科得中,一定返回此地修整廟宇,重塑金身!”

秀才在寺裡歇息了幾天,便告辭了老方丈及眾和尚,赴京趕考去了。後來,秀才果然金榜題名,得中頭名狀元。皇上見他人品出眾,才華過人,當即招為東床駙馬。

狀元身居,又貴為皇婿,日夜有美麗的公主相伴,本來是春風得意。可是他時刻記著自己的諾言,想回一趟武夷山,報答老方丈的救命之恩。

但正值新婚燕爾,狀元感覺無法向皇上和公主開口,因此有時難免有些悶悶不樂。一天上朝,皇上見他緊鎖雙眉,便問他緣由?

狀元就把趕考時路上病倒,老方丈如何搭救的事一一作了稟告。皇上見他欲往武夷山謝恩,便任命他為欽差大臣前去視察。

一個和暖的春日,狀元一行離開了京城,他騎著高頭大馬,隨從前呼後擁,一路鳴鑼開道,直奔武夷山而來。

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的老方丈接到快馬通報,忙召集寺中和尚焚香點燭,夾道歡迎,恭候欽差大臣親臨視察。

狀元春風得意來到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前,一見老方丈,立即下馬,走上前去連連施禮道:“久違!久違!本官特地前來報答老方丈大恩大德。”

老方丈又驚又喜,雙手合十打量著狀元說:“狀元公休要道謝,救人乃貧僧本分,區區小事,不必介懷。”

在寒暄中,狀元問起當年治病的事,想要親自去看看那棵救命的神茶。

老方丈點頭從命,領著新科狀元從天心岩南下,經過象鼻巖來到山腳下,再向西行,走進一條幽深的峽谷,只見9座巖峰像9條龍盤繞在溝壑峭壁之間,山谷裡雲霧瀰漫,澗水淙淙,涼風習習,坡上巖下那一片片、一層層的茶樹在風裡吐芳流香。

狀元陶醉在天然的景色裡,深深地吸了口氣,又見陡峭的絕壁上有一道小石槽,石槽上長著3棵一丈四高的大茶樹。

樹幹曲曲彎彎,長滿苔蘚,樹下泉水叮咚,土黑而肥沃,又粗又壯的枝條,吐出一簇簇的嫩芽來,在陽光下閃著紫紅的光澤,煞是逗人喜愛!絕壁上還有一道巖縫,輕風薄霧就從縫裡徐徐飄來,吹拂著茶樹。

狀元不由得感嘆道:這茶樹吸取了日月的精華,山川的靈秀,難怪這麼神奇,這真是天造地設的神茶呀!

老方丈見狀元驚歎不已,就介紹說:“這裡名叫九龍窠。當年狀元因食生冷之物,患了鼓脹病,貧僧就是用半天腰的這棵茶樹上的茶葉泡給狀元喝的。”

狀元興致勃勃地在九龍窠一直遊覽到太陽落山,才回到寺裡,又聽老方丈講起這3棵茶樹的古老傳說:很早以前,這茶樹是晶亮晶亮的,是武夷神鳥從蓬萊仙島銜來的,丟在九龍窠的巖壁土上,就長出了這3棵油綠粗壯的茶樹。

因為它高高地長在雲霧繚繞的半天腰上,人工採摘很難。每年陽春,廟裡就打響鐘鼓,召集山猴來開山果會。給每個猴子穿上紅衣紅褲,讓它們爬上絕壁,摘下茶葉來制好。

有人病了,就施贈三五片衝開水,喝下去病就好了。因為叫不出樹的名字,山裡的人就稱它為“茶王”。

狀元聽了以後,更覺得此茶珍貴,人間難得,就向老方丈請求道:“如此神茶,能治百病,請老方丈精製一盒,由我帶去進貢皇上如何?”

老方丈連連應承。

此時正是春茶開採季節,第二天老方丈隆重地披上“九條”紅袈裟,點上香燭,擊鼓鳴鐘,招來廟裡大小和尚,按僧職穿上條數不同的紅、黃、赭各色袈裟。

侍者端著盤,盤裡裝著香菇、木耳、金針等齋菜,以老方丈為首,後面跟著寺中眾僧。有託香爐檀香的,有端器具的,有拿拂塵的,有提燈籠的,排成一隊,魚貫而行,浩浩蕩蕩地列隊來到九龍窠。

焚香點燭,鍾鈸齊鳴,和尚們合掌唸經,唱起香贊,由老方丈帶頭,左三步,右三步,對茶樹拈香禮拜,在煙火繚繞中大家齊聲高喊:“茶發芽!茶發芽!”

山裡的群猴聞聲而上,快捷地採起茶來。

收過茶葉,老方丈回寺請來最好的茶師,用最好的茶具,將茶葉精工製作之後,裝入特製的小錫盒裡,用一方絲帕小心包好,交給狀元。

狀元差人把天心永樂禪寺整修一新,又塑上一尊金身菩薩,才返回京城。

狀元進了皇宮,見宮廷內一片忙亂。一打聽,才知是皇后患病,終日肚疼鼓脹,臥床不起,請遍了京城名醫,用盡了靈丹妙藥,都不見效,急得皇上和群臣坐立不安。

狀元見這情景,就把那盒茶葉呈到皇上面前,奏道:“臣從武夷山帶回九龍窠神茶一盒,能治百病,敬獻皇后服下,準保玉體康復。”

皇上接過茶葉,鄭重地說:“倘若此茶真能靈驗,使皇后得以康復,寡人定前往九龍窠賜封、賞茶!”

皇后喝了皇上親自沖泡好的茶葉後,果然迴腸蕩氣,痛止脹消,玉體漸漸復原了。狀元看皇上喜笑顏開,乘興邀他前往武夷山賞茶。

常言道,“國不可一日無君”,因為朝廷政事很多,實在無法脫身,皇上只好將一件大紅龍袍交給狀元,由他帶往武夷九龍窠,以示皇上駕臨。

崇安衙門的和武夷山的和尚、道士,聽說狀元代表皇上親臨九龍窠,紛紛出來迎候,老百姓也趕來看熱鬧。十里山路,人聲鼎沸,九龍窠裡熙熙攘攘,禮炮震天,火燭通明。

半山腰上那3棵大紅茶樹籠罩在一片煙火中,捲起了葉子,驚得狀元急忙取出大紅袍,命一名樵夫爬上半山腰,用大紅袍蓋在3棵茶樹上。

說奇也真奇等煙消火滅時,掀開大紅袍一看,3棵茶樹變得滿樹通紅。有人說這是煙燻火烤的,也有人講這是皇上的大紅袍染的!

後來,人們就把這3棵茶樹叫做大紅袍,有人還在石壁上鐫刻了“大紅袍”3個紅豔豔的大字。漸漸地,不少遊人、茶商慕名而來,皇上怕它被人偷走,就派專人看守,還下了道聖旨,要天心永樂禪寺年年歲歲進貢神茶“大紅袍”。從此,大紅袍就成了人間珍品,“茶中之王”,與武夷的碧水丹山一起馳名於天下。

武夷山大紅袍的歷史傳說

傳說某年有位秀才進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巧遇天心寺老方丈下山化緣,便叫入把他抬回寺中,見他臉色蒼白,就將九龍窠採製的茶葉用沸水沖泡給秀才喝,連喝幾碗,就覺得身體舒適,如此幾天基本康復。

秀才便拜別方丈說:“方丈見義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謝恩。”不久秀才果然高中狀元,並蒙皇帝恩准直奔武夷山天心寺,拜見方丈道:“本官特地來報方丈大恩大德。”

方丈說:“這不是什麼靈丹仙草,而是九龍窠的茶葉,狀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帶些回京進貢皇上,此時正值春茶開採季節,茶葉由狀元帶回京師,此後狀元派人把天心寺廟整修一新。

誰知狀元回到朝中,又遇上皇后得病,百醫無效,狀元便取出那罐茶葉獻上,皇后飲後身體漸康,皇上大喜,賜紅袍一同時派入看營,年年採製,悉數進貢,不得私匿,從此,這三株大紅袍就成為貢茶,朝代有更迭,但看守大紅袍的人從未間斷過。

擴充套件資料

名稱由來

武夷大紅袍,因早春茶芽萌發時,遠望通樹豔紅似火,若紅袍披樹,因此得名。大紅袍素有“茶中狀元”之美譽,乃巖茶之王。

大紅袍屬“葉紅鑲邊”半發酵茶。其條形壯結、 勻整,色澤深褐鮮潤,沖泡後茶湯呈深橙,清澈豔麗;葉底軟亮,葉緣硃紅 ,葉心淡綠帶黃;兼有紅茶的甘醇、綠茶的清香。

現狀

現存真正第一代大紅袍茶樹,只有六棵 ,受國家一級保護,茶葉產量每年不足一公斤,而且只用作研究用途,根本不可能流出市面,而市面上買到的大紅袍真正的已經是經過十幾代的接枝,價格亦不便宜,任何巖茶亦可稱為大紅袍,真假難辨。至於味道如何,喜惡各有不同而已。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武夷大紅袍

標籤: 大紅袍 來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1l860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