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錦沈會戰範漢傑

錦沈會戰範漢傑

錦沈會戰範漢傑

錦沈會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一次重要戰役,發生在1945年11月2日至11月12日,由中國國民黨軍隊和日本關東軍之間進行。範漢傑是中國國民黨軍隊的一位將領,參與了此次會戰。

範漢傑出生於湖南省寧遠縣,少年時期赴日留學並深受日本軍事思想影響。1924年,他回國加入了湖南保安團,後來成為中央軍校的學生。他在北伐戰爭期間表現出色,參與了著名的南昌起義,成為了國共合作時期的重要軍事將領之一。

在錦沈會戰中,範漢傑率領之下的第12集團軍是攻打錦州的主力部隊之一,經過數天的廝殺,最終攻克了錦州。這場戰役是中國國民黨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的一次重要勝利,具有極大的戰略和政治意義。

範漢傑在戰後繼續為國家和軍隊的建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解放戰爭中也曾多次參戰,直到1949年他因病去世。他被譽為中國近代史上的傑出將領之一,為祖國和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遼瀋戰役中守錦州的是國民黨的那個將軍

範漢傑

範漢傑,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人。幼年就讀於梓里公學,廣州理工學堂格致班肄業,廣東陸軍測量學校第一期、陸軍大學將官習甲級第一期、德國陸軍大學畢業。任廣東陸軍測量局科員,漳州工務局測量員。廣東鹽務緝私江防兵艦長。1915年入陳炯明粵軍任排長、連長、少校參謀,援閩粵軍第二支隊營長等。1918年畢業於廣東陸軍測量學校,後任援閩粵軍總司令部軍事委員,兵站所長。1920年任桂軍第三路支隊長、司令。粵軍第二軍第六團副團長,第一師代理團長,粵軍第六路少將司令兼三水。1924年春由鄒魯、劉震寰保薦報考黃埔軍校,同年5月入黃埔學校第一期第四隊,是第一期唯一獲得將的學員。畢業後返回粵軍。1925年任粵軍第一師一旅中校參謀、營長。1926年任國民軍第四軍第十師二十九團上校團長。1927年任浙江省浙東警備師師長,是黃埔同期最早升任師長的人。同年秋蔣介石下野,旋辭軍職赴日本留學,後轉赴德國學習和考察軍事,1931年夏回國。1932年任第十九路軍總部參謀、副參謀長。1936年1月授陸軍少將,同年9月,由時任陸軍第一軍軍長的胡宗南保薦,任第一軍副軍長。1937年夏任軍校教育兼高等教育班主任。1938年4月任軍事委員會部第一廳,9月任第二十七軍軍長兼鄭州警備司令。1942年1月任第三十四集團軍副總司令。6月任第三十八集團軍總司令。當選第六屆監察委員。1944年任第一戰區中將副司令長官兼參謀長。   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參加“一·二八”淞滬會戰、上海抗戰和中條山戰役。1945年1月陸大將官班畢業,3月授陸軍中將。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參謀長。   國共內戰時期,1946年任國防部參謀次長,徐州“剿總”副總司令。1948年任陸軍副總司令,山東第一兵團司令官,熱河省,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同年10月14日在遼瀋戰役錦州攻堅戰中被人民所俘。1960年11月特赦獲釋,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和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76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

範漢傑1896年10月29日生於廣東大埔縣,其父乃鄉間文人,任國小校長多年。範漢傑少年時在其父創辦的梓里公學就讀,1911年夏考入廣東陸軍測量學院第五期三角科天文測量班,1913年畢業後任職於廣東陸軍測量局科員,曾在東江、潮汕一帶從事測量工作。1920年調任兩廣鹽運使署緝私總稽九江緝私船管帶,後又升任江平艦艦長。1923年轉任桂軍劉震寰部參謀、科長、支隊長等職,官階為上校。   1924年5月,黃埔軍校創辦。時範漢傑已從軍多年,年齡也快30歲,對是否報考有過猶豫。當時正值第一次國共合作,範漢傑出於對的憧憬,還是去報考並輕鬆地被錄取。黃埔一期生象範漢傑這般年齡的還有若干位,但帶著少將上學的僅他一人而已。   黃埔軍校畢業後,範漢傑象其他畢業生一樣,從頭做起,在軍中擔任排、連、營職務,參加了討伐陳炯明、鄧本殷的一、二次東征。1926年夏,國民軍揮師北伐,因範實戰經驗豐富,遂被提拔擔任第10師第29團團長,為黃埔一期生中最早升任團長的三人之一。範率部參加著名的汀泗橋戰役和德安馬回嶺戰役。同年10月升任第10師副師長。   1927年11月,寧漢。漢方第一軍軍長陳銘樞、第10師師長蔣先鼐投奔蔣介石,範漢傑也隨之離開武漢轉赴南京,深受蔣介石器重,被派往浙江擔任警備師師長,成為黃埔一期生中最早任師長者。是年8月,蔣介石下野,浙江警備師被改編,範漢傑被調任國民軍第八路軍總指揮部高階參謀。不久,蔣介石重新上臺,即派範漢傑去日本考察,軍事,接著又轉赴德國,在德國多所軍事學校見習,直到1931年“九·一八”後才回國。   本來,蔣下野使範漢傑改任虛職,並被視為蔣系人馬而前途受挫,誰知,蔣下臺時間短暫,當要送範漢傑到國外學習,範還有些介意,怕妨礙晉升速度。但事實倒豐富了範的從軍資歷,使他好長一段時間被視為軍內為數不多的軍事教育家之一,多次被委軍事培訓重任,與不少當過學員的軍官建立了廣泛的人脈關係,為自己的升遷奠定了基礎。1945年3月,他被正式授予陸軍中將銜,5月當選為第六屆監督委員會委員,成為蔣介石嫡系中的心腹愛將。   因廣東籍的因素和北伐時的淵源,1932年初,範漢傑被調任19路軍參謀,參加一·二八淞滬抗戰,後19路軍又轉駐福建,範擔任國民駐閩靖公署參謀處。翌年,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率19路軍發動反蔣抗日的“福建事變”,成立,將19路軍擴編為人民軍第一方面軍,以蔡廷鍇為總司令,粵軍元老之一鄧世增任參謀長,範漢傑任副參謀長兼參謀(當時高階幹部中的潮汕籍有兩位,一是一方面軍部主任、豐順人徐名鴻,二是第六軍軍長、惠來人翁照垣)。當時閩方的兵力為:將原19路軍5個師擴編為5個軍共10個師,由沈光漢、毛維壽、區壽年、張炎、譚啟秀分任軍長,另將閩南的大田、永泰、永春、泉州地區的民軍改編為第六軍,此外,還有兩個航空大隊,號稱近10萬兵力,實則僅有兵員6萬多名。   本來蔣介石對非嫡系的19路軍就心存芥蒂。“閩變”爆發,蔣更為忌恨和震怒。六年前,蔣就敢於與原來的上司汪精衛以及眾多前輩分庭抗禮,時至今日羽翼漸豐的蔣介石豈容第二個“”出現。他決心不惜一切可以採取的手段加以消滅。他仍採用其慣用的兩手策略。一方面,自任“討逆軍總司令”,集結15萬之眾分兵三路,由軍中高階將領蔣鼎文、張治中、衛立煌分任司令大舉進攻;另一方面,派出在南京任職的原與19路軍將領有故交的和以戴笠為首的特務,用厚祿、恩威並重的手段策反19路軍人員,其中,被他賞識、提攜過的範漢傑就是他拉攏的主要目標。   1933年12月中旬,蔣軍大兵壓境,閩方急商對策。開始,19路軍將領多有分歧,有的主張禦敵於閩北,將蔣軍堵在福建外圍;有的提出撤守閩南,以求背部廣東老家和江西紅軍;有的強調應將兵力收縮,死守福州,以固元氣。最後雖統一於第三種方案。但由於意見不完全統一,兵力轉移遲滯,貽誤戰機,為兵敗埋下種子。   起初,蔣軍對閩方聲稱有6個軍近10萬兵力還有所顧忌,且戰且察,步步為營,不敢長驅直入,但由於範漢傑掌握了軍中的電報密碼,範將這些密碼密告蔣介石當局,被蔣軍及時得悉閩方的軍事部署和兵力實際情況。蔣軍將計就計,採取分割包圍,各個擊破的戰術,不到一個月,閩方全線崩潰。使曾在“一·二八”抗戰中威震中外的19路軍就這樣被蔣介石徹底消滅。   範漢傑又一次受到蔣介石的嘉許,事變平定後,範漢傑被委為南昌行營中將高參,由於南昌是蔣圍剿江西紅軍的大本營,蔣介石常駐於此,從而使範漢傑首次進入蔣的軍事中樞。   “閩變”已成為歷史,其功過以及其中內幕情節,史家評說紛紜,對範漢傑作為陳銘樞、蔣光鼐舊部,且為19路軍福州軍事會議的決策人之一, 公開沒有對“事變”持反對態度,暗中卻叛棄19路軍,在道義上無疑是應當受到遣責的,但19路軍發動“事變”,未能對軍內高階將領進行廣泛徵詢、甄別,而是將各級軍官均一概歸入隊伍,這就為日後軍隊埋下伏筆。第二軍軍長毛維壽投蔣,第一軍軍長沈光漢、第四軍軍長張炎動搖,作為同是蔣介石舊部的範漢傑暗中向蔣輸誠就不足為怪了。在範漢傑被特赦之前,周恩來曾找來已擔任國際委員會副的蔡廷鍇做工作,周恩來說,當年19路軍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全部責怪範漢傑。蔡廷鍇表示同意周恩來的意見。隨後,周恩來將部寫的把範漢傑在“閩變”中的行為列為罪惡的材料撤掉,使範漢傑順利得到特赦。   第三次國內戰爭經過兩年多的鏖戰,蔣軍日見被動。1948年初,東北戰局如箭上弦。在這緊要關頭,範漢傑成為蔣介石發動內戰的先鋒。7月,他奉蔣命將駐錦州、山海關的部隊重新整編成新8軍和新5軍;9月被蔣任命為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範上任之際,正是駐東北的軍隊已被我軍分割壓縮在瀋陽、長春和錦州三個互不聯絡的孤立據點之時。當時蔣軍的分佈是:東北軍主帥衛立煌率30萬兵守東北中樞瀋陽及周邊衛星城市,副總司令鄭洞國帶10萬軍守長春,範漢傑領導1個兵團、4個軍、14個師約15萬人防守錦州,並維持著錦州通往關內的鐵路交通。三個據點的蔣軍雖被困,但他們在城內修築工事、儲備物資,還頗具一定的實力,而範漢傑節制錦州,擔負著保護東北軍咽喉的重任。   以其遠矚、料事如神的戰略眼光,果斷地命令東北野戰軍負責人林彪、羅榮桓、劉亞樓,集中優勢兵力,置長春、瀋陽於不顧,急調精兵火速佔據錦州通往關內的屏障塔山、黑山一帶,死阻來援之敵,先打錦州,關閉東北大門,切斷東北蔣軍與關內傅作義兵團的聯絡,形成“關門打狗”的有利戰略格局。的戰略,使範漢傑成為遼瀋戰役我軍重點攻擊的目標。   1948年9月,遵照的指示,林羅劉調集東北野戰軍主力共11個縱隊發起錦州戰役。範漢傑這位被軍界譽為文武全才、在抗日戰爭中還有多次勝仗記錄的將軍,在因倒行逆施而即將崩潰的反動派的時勢中,顯得為力,急電蔣介石、衛立煌派兵支援。蔣見局勢嚴重,親飛瀋陽督戰,專門派了一架直升飛機往錦州空投一信給範漢傑,詢問他是否能將軍隊撤至錦西以利突圍。此時的範漢傑堅持其頑固的反動主場,妄想負隅,他覆電蔣介石表示堅守錦州,認為如能在錦州吸引住主力,則可以從關內和瀋陽抽調兩個兵團分南北夾擊解圍,進而可以與決一死戰。   範漢傑的幻想被重磅的炮彈擊碎。10月初,各路縱隊將錦州城死死圍住,並用大炮不分晝夜輪番轟炸。範漢傑見大勢已去,於10月14日黃昏,乘著夜色,攜其太太與兵團司令盧浚泉、參謀長李汝和往城外逃跑。翌日,在離錦州城東南20多裡的陳家屯一條小路上被俘獲。   在東北軍三巨頭中,衛立煌是將領中為數不多的開明人士之一,抗日戰爭時期與八路軍多有默契,合作良好,他親任東北主帥是因陳誠敗績而上架的,此行我黨深知;副總司令鄭洞國在其60軍軍長曾澤生起義後,主動命令部下官兵放下武器,使長春和平解放;範漢傑執迷不悟追隨蔣介石,落得個被俘成為戰犯的下場。   範漢傑被俘後,被關押改造12年,1960年11月被最高人民特赦。獲釋後在北京郊區紅星人民公社園藝隊勞動。1962年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委員,曾撰寫了《錦州戰役回憶》等文章。1964年任第四屆全國政協常委。1976年1月16日病逝於北京,終年82歲。後來,他在海外的子女回到北京,將放在八寶山的骨灰取出一半,帶往臺灣安葬。[2]

範漢傑的人物軼事

範漢傑(1894—1976),今三河鎮梓里村人,出身清貧之家。幼年就讀於梓里公學,後考進廣州理工學堂、廣東測繪學校。畢業後,在粵軍第一軍鄧仲元部任參謀和連、營、團長等職。1924年進入黃埔軍校,是第一期畢業生。後擔任國民軍第一師營長、團長等職,參加過第一、二次討伐陳炯明的東征。 1926年,任國民軍第四軍第十師二十九團團長、十師師長。北伐期間,參加過大敗軍閥吳佩孚的汀泗橋戰役和討伐孫傳芳的江西德安馬回嶺戰役。北伐後出國留學,曾到日本、德國考察,研究歐美和日本的、軍事。回國後,任軍事委員會高階參謀。

“九一八事變”後,任十九路軍參謀長、第三路軍總部軍長兼副總指揮。1933 年,李濟深與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在福建成立福建省,他任參謀長,隨後,擔任軍校教育,後轉任會中將高階參謀。抗日戰爭時期,任二十七軍軍長,率部在山西太行抗擊日軍達4年之久。1941 年冬調升為三十八集團軍總司令。後調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參謀長,國防部參謀次長、國防部陸軍副司令兼鄭州指揮部主任、第一兵團司令、冀熱察邊區總司令兼熱河省、軍裝甲兵團司令、東北“剿總”副司令等職。1948年10月在遼瀋戰役中,被中國人民俘虜於錦州。1960年獲特赦,後任全國政協文史館專員。1964年任中國人民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1976年逝世,終年80歲。

遼瀋戰役中範漢傑和廖耀湘擔任什麼職務

範漢傑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

廖耀湘第九兵團中將司令官。來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遼瀋戰役範漢傑是誰飾演是否有個叫什麼雨生的演員

遼瀋戰役範漢傑飾演者是有個叫閻雨生的演員飾演的。

範漢傑簡歷(範傑民簡歷)人物介紹

今天小編輯給各位分享範漢傑簡歷的知識,其中也會對範傑民簡歷分析解答,如果能解決你想了解的問題,關注本站哦。

誰知道劉詠堯的人生經歷?

標題:劉詠堯上將的簡歷(大家知道他是現在哪個港臺

發信站:我愛南開站(2005年10月27日22:05:51星期四),站內信件

大家知道他是現在哪個港臺明星的長輩

劉詠堯上將的簡歷

姓名:劉詠堯

學籍:黃埔軍校一期

字號:無

黨派:中國

籍貫:湖南省醴陵縣

:國民軍陸軍上將

生卒:1909—1998

軍職:“國防部”次長、代理,

黨職:評議委員。

履歷:

1909年7月10日生。

1922年畢業於湖南省立岳雲中學。

1923年入廣州陸軍講武學校。

1924年8月轉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六隊學習,成為黃埔軍校同學中年齡最小的一名學員。參加了討伐陳炯明的兩次東征,任衝鋒隊隊長,在戰鬥中勇猛善戰,多次負傷不下火線,被提升為營長。

1925年12月,奉命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

1927年學成回國後,先後擔任國民軍營、團長。

1929年起擔任南京軍校政訓處總教官、師部少將主任、第五路軍總指揮部政訓處中將、會訓練總監部訓練處、《怒潮劇社》和《掃蕩日報》社長、力行社南昌分社、幹事、贛粵閩三省“剿匪"總司令部政訓處、會政訓處副

、中華復興社幹事、會軍校畢業生調查處、南京新生學校(後改中正學校)校長。

1936年在南京組織指揮了逾萬人參加的全國童子軍第一次大檢閱活動,曾轟動一時。

抗日戰爭期間,歷任湖南省抗日自衛軍副總司令兼軍管區副司令、中正大學校長、會委員長侍從室第三處副主任、會部第二、一廳、詮敘廳代等職。

1945年從陸軍大學甲級將官班畢業後,任國防部軍職人事司兼參謀次長、三民主義青年團幹事會幹事、國防部人事司、辦公室主任。

1947年當選為委員。

1948年1月代理國防部部務,5月任國防部次長,並代理之職。

1949年去臺灣後,調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及評議委員。

1951年被授予陸軍上將。從此,他將很大精力轉向中華文化復興與社會改革工作。

1951年創辦國防叢刊並任社長,同時兼任臺灣大學教授、設計考核委員會委員、香港《中正日報》董事長、世界大同促進委員會主任委員。

1961年兼任“中國歷史文化協會”常務理事。

1962年兼任湖南省陵縣同鄉會理事長。

1963年兼“中國社會學會”理事長。

1971年兼“中國學會”理事。

1974年兼“中國教育協進會”常務理事。

1980年兼“中國文化界聯誼會”首席顧問。

他在臺灣軍政界有“儒將”之稱,留下大量詩文,著有《中國黨史》、《學概論》、《人事行政論叢》、《人生哲學論》、《經濟學概論》等書。

1998年8月22日,病逝於臺灣。

急用將領範汗傑的簡歷

你要問的是範漢傑吧

範漢傑(1894.10.29—1976.01.16),名其迭,字漢傑,別字韶賓,廣東大埔人。國民軍陸軍中將。

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參加“一·二八”淞滬會戰、上海抗戰和中條山戰役。1945年1月陸大將官班畢業,3月授陸軍中將。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參謀長。

國共內戰時期,1946年任國防部參謀次長,徐州“剿總”副總司令。1948年任陸軍副總司令,山東第一兵團司令官,熱河省,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同年10月14日在遼瀋戰役錦州攻堅戰中被人民所俘。1960年11月特赦獲釋,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和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76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

高階將領胡宗南簡介

胡宗南簡介:

胡宗南1896年5月12日在中國浙江省鎮海出生,字壽山,原名叫做胡琴齋,是中華陸軍一級上將。

胡宗南曾經就讀於黃埔軍校,是黃埔軍校第一期的畢業生,號稱為天子門生第一人,是蔣介石最信任也是最重要的軍事將領。

胡宗南的醫生經歷了黃埔建軍、東征、北伐、內戰、剿共、抗日戰爭等眾多戰役,1947年的時候指揮軍隊佔領了中國黨的根據地延安以後轉戰西北。

在軍隊中最職做到了第一戰區司令,西安綏靖公署主任,成為手握幾十萬重兵並且指揮幾個二級上將兵團的西北王。

1950年的時候胡宗南跟隨蔣介石敗逃到臺灣,擔任了蔣介石總統府的戰略顧問等重要職位,在1962年的2月14日,因為突發心臟病去世享年六十六歲。

擴充套件資料:

1947年3月19日,軍隊胡宗南部的15萬大軍攻佔了所在地延安,表面上看這可是空前的大勝利,但是隨後胡宗南的部隊在陝北的山谷溝壑中卻如陷入泥潭。

3月24日凌晨,胡宗南由祕書及一衛士陪同,從洛川開始乘吉普車北駛,臨近中午到延安城,這是他久已嚮往的地方。

前進指揮所先期到達,為他安排的行轅是延安最好的房子,邊區交際處,他嫌不隱蔽,選定在邊區銀行窯洞居住、辦公。

胡宗南到延安當天,部下報告,最大的問題是敵情不明和補給困難,胡命他轉令各部隊加強搜尋,節約糧食,抓緊向陝西省催糧。

負責偵測無線電臺的分隊長報告,攻佔延安後,未再發現陝北有固定大型電臺訊號,有時捕捉到小電臺的徵象,但迅即消失,飄忽不定,難以判定指揮部所在。

胡命他繼續努力,儘快找到目標,找到後重賞,部下向他報告接待中外記者準備工作情況,為顯示眾多被擊斃,已造了一些假墳,立了一些真碑。

但被俘人數少,包括傷兵只有幾十個人,他們思想頑固,為此,已商城防部隊整二十七師選調幾百名官兵,穿雜色服裝,冒充俘虜,經幾天訓練,可應付記者提問。

3月25日晨,胡宗南在部屬陪同下參觀了、周恩來、朱德等人的原住處,先後看了王家坪、楊家嶺、棗園。

他看得很細。在棗園住過的窯洞桌屜裡,發現一張紙條,寫著,胡宗南到延安,勢成騎虎,進又不能進,退又退不得,奈何,奈何,他看後哈哈大笑。

就在這一天,他的精銳部隊整三十一旅部及一個團在青化砭被殲,旅長李紀雲被俘,他命知情者保密,不外傳,不上報。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胡宗南

中國近代範姓將軍簡歷

範漢傑(1896.10.29—1976),名其迭,字漢傑,廣東大埔人。國民軍陸軍中將。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陸軍軍官學校將官班甲級第一期、德國陸軍大學畢業。畢業後,在粵軍第一師鄧仲元部歷任參謀和連、營、團長等職。1926年,任國民軍第四軍第十師二十九團團長、第十師師長。北伐期間,參加過大敗軍閥吳佩孚的汀泗橋戰役和討伐孫傳芳的江西德安馬回嶺戰役等。北伐後出國留學,曾到日本、德國考察,研究歐美和日本的、軍事。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國民軍第一軍副軍長,國民軍第27軍軍長,國民軍第三十四集團軍副總司令,國民軍第三十八集團軍總司令,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參謀長。抗戰勝利後歷任國防部參謀次長,徐州“剿總”副總司令。中華陸軍副總司令,山東第一兵團司令官,熱河省,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

範紹增,原名舜典,號海廷,四川大竹縣清河鎮人。生於1894年,自幼便被稱為“範哈兒”,川軍第27集團軍第88軍軍長,1949年9月,被委任為重慶挺進軍總司令,1949年12月起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參事、四野五十軍高參、河南省體委副主任、員、省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等職。

範鴻仙(1882-1914),安徽省合肥縣北鄉杏店村人。曾任《民呼日報》、《民籲日報》編輯。著名民主愛國人士。鐵血軍總司令。1935年3月21日,追贈範鴻仙為陸軍上將。

範築先(1881-1938),原名金標,又名奪魁,曾用名仙竹,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烈士、愛國將領。歷任炮兵營長、補充團團長、第8旅旅長等職,範築先早年從軍到北洋陸軍。辛亥後,任陸軍第八旅旅長。1931年回山東,先後任第三路軍參議,沂水、臨沂縣,1936年,任山東省第6區行政公署專員兼保安司令,為官清廉,受到地方擁護。

範石生(1887—1939),雲南省玉溪市峨山縣小街鎮人。1922年陳炯明叛變,攻打廣州,情況危急。範石生率滇軍保衛廣州,與孫中山並肩血戰,擊退叛軍。孫中山親自題寫“功在國家”四個大字和軍刀一柄相贈,以表彰他的功績。大本營授予他陸軍上將。範石生少年學醫,青年投筆從戎,馳騁沙場,戰功卓著,晚年又以行醫為業,不問政事,在昆明街頭被刺身亡,走完了他叱吒風雲的一生。範石生案是一場謀殺案。

範藎(1899~1938),豐城淘沙後坊村人。中國黨黨員。軍第一九八師少將副師長。

韓先楚手下戰將關雎洲生平

韓先楚、關雎洲都是《戰將》中的人物,關雎洲的現實原型是顏東山。

顏東山,湖北省大悟縣人,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國黨,1955年被授予少將。

經歷過土地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多次立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炮兵第二十師委員,北京軍區炮兵副委員。為新中國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1、土地戰爭時期

任河南羅山縣赤衛大隊第二中隊中隊長、縣團手隊排長,紅二十五軍二二三團連長,紅二十六軍三團營長,紅十五車團第七十八師二三二團團長。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反“圍剿”、長征和直羅鎮戰役。

2、抗日戰爭時期

任八路軍——五師三四四旅六八七團營長,決死隊軍官學校隊長,晉南地方幹部學校大隊長,冀魯豫軍區新二旅副參謀長,第五(魯西南)軍分割槽副司令員。

3、解放戰爭時期

任江漢軍區洪山軍分割槽司令員,軍區旅委員,洪山軍分割槽副委員,湖北軍區孝感軍分割槽副委員。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任中國人民炮兵第二十師委員,北京軍區炮兵副委員。

擴充套件資料:

《戰將》是由電視臺、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出品,寧海強執導,徐洪浩、寧寧、劉鵬、沙傑、曹凱等領銜主演的歷史題材類電視劇。

該劇講述了韓先楚從1926年參加開始,先後在土地、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抗美援朝中浴血奮戰的英雄故事。年2月,該劇獲得第十一屆電視製片業“電視劇優秀作品”獎。

1926年,韓先楚結識湖北特委委員吳煥先,帶領農民開展土地。

1930年,韓先楚參加黃安遊擊大隊,被選拔參加紅軍。韓先楚作為戰鬥骨幹,成為手班班長,後升為排長、營長,並加入了中國黨。

1935年11月,紅軍長征,韓先楚率部參加了著名的直羅鎮戰役。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韓先楚研究平原地區抗日作戰新戰法,在“反九路圍攻”的戰役中,再創佳績。日本宣告投降,黨釋出進軍東北的命令,韓先楚任三縱司令員,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共殲滅軍4萬餘人,使我軍轉入戰略進攻。10月8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韓先楚受命出任志願軍副司令員,並任志司前線總指揮,成功指揮四次戰役改寫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戰將

歷史人物蔡守元

蔡守元是特赦1959電視劇虛構的一位將軍,原型是張淦。

張淦(1897-1959),廣西桂林人,畢業於廣西陸軍速成學校。1923年在陸榮廷部隊任少校副官,陸榮廷失敗後,所率部眾被李宗仁收編,任營長,1926年後歷任第七軍中校副官、上校副官長。1928年陸軍大學畢業後,任第八軍參謀長。

1948年8月任第三兵團司令官,並率部參加長江防禦戰。1949年4月任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1949年12月1日在廣西博白被俘虜。後關押於北京功德林戰犯改造所。1959年因病逝世。

擴充套件資料

1950年3月,張淦去臺港兩地的張道中等子女回到了桂林,為他們的父親建了一座衣冠冢。我們進行了交談。原來,他們父子仨一齊告別鷺鷥洲一個月後的11月29日,白崇禧的“南線攻勢”大敗,張淦率領二萬殘部從玉林退到博白,在縣圖書館設立指揮部,此時白崇禧正在海上接應。

不料當日午夜,我四野四十三軍三八二團飛虎隊向他的指揮部發起了進攻。激戰之中,張淦還在問卜探吉凶,突然他喜形於色地告訴參謀長:卜卦已指引,有一方即將有援軍趕到!話猶未了,那一方來的正是的飛虎隊,他與參謀長均被俘虜了。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張淦

遼省戰役 相關內容 相關知識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中國人民東北野戰軍在遼寧西部和瀋陽、長春地區對軍進行的戰略性決戰,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

解放戰爭的第三年,戰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東北戰場,軍總兵力約五十五萬人,人民已達一百零三萬人,東北地區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土地和百分之八十六以上的人口已獲得解放,人力物力充足。蔣介石和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對東北戰局深感憂慮,處於欲守無力、欲撤難捨的狀態,故將主力收縮在瀋陽、長春、錦州三個孤立地區,採取集中兵力,重點守備,相機打通北寧線的方針。從全國整個戰局出發,認為同軍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決定把戰略決戰首先放在東北戰場,並制定了主力南下北寧線(今京沈鐵路)攻克錦州,把軍封閉在東北,各個殲滅的作戰方針。林彪、羅榮桓領導的東北野戰軍,集中了五十三個師,七十餘萬人,1948年9月12日發起遼瀋戰役。整個戰役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奪取錦州,封閉東北軍。東北野戰軍南下,向北寧路沿線發起進攻。至10月1日,先後佔領了昌黎、綏中、義縣及塔山等地,切斷北寧線,將範漢傑兵團分割包圍在錦州、葫蘆島、山海關三個地區。2日,蔣介石飛抵瀋陽,抽調十一個師組成由侯鏡如指揮的東進兵團,以十一個師又三個騎兵旅組成由廖耀湘指揮的西進兵團,企圖東西對進,以解錦州之圍。10日,東進兵團向塔山猛攻,遭到頑強阻擊;西進兵團也進展緩慢。14日,東北野戰軍五個縱隊和一個師分別從東、南、西三個方向,向錦州發起總攻,次日晚佔領錦州,全殲守敵十萬餘人,封閉了軍從陸上撤回關內的通道(參見彩圖插頁第150頁)。蔣介石於15日再飛瀋陽,督促東西兵團繼續進攻,企圖重新打通北寧線,並命令長春守軍立即突圍。17日,六十軍在曾澤生軍長率領下起義,東北“剿總”副司令鄭洞國也於19日率部投降,長春解放。

第二階段 會戰遼西,殲滅廖耀湘兵團。東北野戰軍根據關於全力抓住沈敵、暫不打錦葫的指示,除以兩個縱隊繼續阻擊錦西、葫蘆島之外,主力從錦州揮師東進,前阻後斷,在運動中殲滅廖耀湘兵團。10月26日夜,對被包圍在大虎山以東地區的廖耀湘兵團實施分割圍殲,至28日全殲十萬餘人,生俘兵團司令廖耀湘等高階將領。

第三階段 攻佔瀋陽,解放全東北。在圍殲廖兵團的同時,為防止瀋陽守軍從海上撤走,以三個縱隊與五個師構成對瀋陽的四面包圍,又以三個縱隊直插營口,斷其海上退路。11月1日,向瀋陽市區發起總攻,次日攻克,殲十三萬餘人。2日解放營口,殲一萬四千人。敵第五十二軍一部從海上撤往葫蘆島。遼瀋戰役至此結束。錦西、葫蘆島地區十二個師於9日經海上撤向關內。

遼瀋戰役歷時五十二天,共殲滅軍四十七萬餘人,東北全境獲得解放。這一勝利使人民獲得鞏固的戰略後方和強大的戰略預備隊,從根本上改變了國共雙方總兵力的對比,對加速解放戰爭的程序具有重大意義

誰能介紹一下遼瀋戰役?

遼瀋戰役

東北敵軍衛立煌集團轄四個兵團,共十四個軍四十四個師五十五萬人,分別被我分割包圍在長春、瀋陽、錦州三個互不相聯的地區。其中,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率第八兵團(周福成)、第九兵團(廖耀湘)共八個軍二十四個師三十萬人,防宋瀋陽地區,作為防禦中樞集團,以確保瀋陽並伺機增援長春、錦州;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鄭洞國率第兩個軍六十師共十萬人,防守長春孤城,牽制我軍主力;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範漢傑率第六兵團四個軍十四個師十五萬人,防守義縣至秦皇島一線,重點在錦州、錦西地區,以確保與關內的陸海聯絡。敵軍企圖集中兵力,重點守備,以牽制東北我軍於關外,並妄圖打通北寧路,如形勢不利即撤至關內。東北我軍於冬季攻勢後,為適應“大兵團、正規化、攻堅戰”的需要,主力位於長春周圍及長春、瀋陽之間,先後進行了整編,加強了以炮兵為重點的特種兵建設。至遼瀋戰役進行時,東北野戰軍已有十二個步兵縱隊、一個炮兵縱隊和十七個師共六十餘萬人,加上機關和地方部隊總兵力已達一百餘萬人,東北地區敵我兵力對比,我軍已佔相當大的優勢。東北解放區已擁有全東北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土地,百分之八十六以上的人口,並控制了百分之九十五的鐵路線。

為了就地全殲東北之敵,指示東北野戰軍置長春、瀋陽兩敵於不顧,主力南下北寧路,首先殲滅錦榆段之敵,攻佔錦州。錦州,是東北敵軍通向關內的咽喉,攻佔這一戰略要點,不僅割裂了傅作義、衛立煌兩集團之間的聯絡,便於我軍向兩翼機動作戰,而且把衛立煌集團封閉於東北,形成“關門打狗”之勢,並可誘使瀋陽之敵出援,造成打運動戰的條件。因此。攻克錦州是整個戰役的關鍵,只要攻克了錦州,就掌握了戰局的主動權。但是林彪開始不願以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北寧路作戰,繼則又不敢集中優勢兵力攻殲錦州之敵,甚至想回長春,表現了林彪思想上的右側保守。

為了配合東北戰場的作戰,還指示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發起察綏戰役,以牽制傅作義集團,使其無暇東顧。

根據指示,東北野戰軍於九月十日決定了南下北寧路作戰部署,以六個縱隊另四個師對付錦州範漢傑集團,以三個縱隊)欠一個師)位於瀋陽以西地區,以二個縱隊位於瀋陽以北地區,對付瀋陽之敵,並阻止長春之敵突圍,以第一兵團指揮第12縱隊及六個師包圍長春之敵。

九月十二日,東北我軍發起了遼瀋戰役。至十月一日,分別殲滅了綏中、沙後所、興城、義縣之敵,佔領了塔山、高橋,把北寧路錦州至秦皇島段上的敵軍分割孤立在錦州和錦西、葫蘆島以及秦皇島、山海關三個地區,完成了對錦州的包圍,切斷了東北敵軍通往關內的唯一陸上通道。十月二日,蔣介石飛抵瀋陽,慌忙決定從華北及山東抽調七個師,連同錦西、葫蘆島的四個師,共計十一個師的兵力,由第17兵團司令侯鏡如指揮,組成“東進兵團”,以瀋陽地區十一個師、三個騎兵旅,由第九兵團司令廖耀湘指揮,組成“西進兵團”,企團東西對進,增援錦州。東北野戰軍遵照進一步集中兵力迅速打下錦州,以掌握主動權的指示,決定增調第1縱隊(欠第3師)第2縱隊(欠第5師)由遼西南下,參加攻錦作戰。最後確定攻錦的部署是:以主力第2、第3、第7、第8、第9縱隊及第6縱隊第17師共十六個師的兵力及炮兵縱隊主力,攻殲錦州之敵;以第2兵團指揮第4、第11縱隊及兩個師共八處師,在塔山地區堅決阻擊敵“東進兵團”;以第1縱隊(欠第3師)位於高橋為總預備隊。另以第5、第6(欠第17師)、第10縱隊(附第1縱隊第3師),位於新民以西、以北地區,牽制敵“西進兵團”:以第12縱隊南下通江口地區,準備參加新民方向的打援和截擊長春突圍之敵;經第1兵團指揮九個師繼續圍困長春。十四日,我軍對錦州發起總攻,十五日,即攻佔錦州,全殲守敵範漢傑(俘)以下十萬餘人,封閉了東北敵軍陸上的逃路。在攻取錦州的同時,我塔山地區阻援部隊展開了激烈的阻擊戰,成功地保障了錦州方向的作戰。

我軍攻克錦州後,長春守敵鑑於突圍無望,守必被殲,在我攻錦州勝利與強大的攻勢影響下,第60軍軍長曾澤生於十七日率部起義,十九日鄭洞國率新編第7軍等部投誠,我軍解放長春。

錦州、長春解放後,蔣介石堅令廖耀湘兵團與錦、葫地區之敵繼續東西對進,企圖重佔錦州,並令第52軍主力搶佔營口,以便東北殘敵經由陸路或海上撤逃。這時,指出,敵東西對進,對我有利;同意東北野戰軍不找錦、葫,集中主力全殲敵廖耀湘兵團,採取誘敵深入打大殲滅戰的方針,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要求東北我軍必須部署有力兵團於營口及其以西、以北地區,堵塞敵人海上退路。十月二十日,東北我軍遵照的指示,除留兩個縱隊位於塔山地區繼續阻擊敵“東進兵團”外,主力由錦州地區揮師北上,求殲敵廖耀湘兵團,並以第5、第6兩個縱隊退至黑山、大虎山地區,堅決阻敵前進,以掩護我軍主力由兩翼插至廖耀湘兵力後方,圍殲該敵,並以第12縱隊率五個師,星夜兼程南下,以拖住瀋陽之敵並斷其南逃退路。至二十五日,敵人在黑山、大虎山攻擊受阻,其退路被我切斷,廖耀湘見我主力已近兩翼,有被包圍殲滅的危險,遂於當晚向營口撤退,其先頭在臺安附近遭我第2師阻擊,誤認為是我軍主力,又掉頭向東,企圖逃回瀋陽。二十六日,我軍全線出擊,在大虎山以東地區對敵展開了大規模的圍殲戰,採取邊合圍,邊分割、邊殲滅的戰法,至二十八日,即將廖耀湘兵團十萬餘人全部殲滅,俘敵兵團司令廖耀湘。

二十八日,遼西作戰基本結束時,為迅速殲滅瀋陽、營口之敵,東北我軍即以第1、第2、第12縱隊向瀋陽,第7、第8縱隊向沈南,第9縱隊向營口急進。十一月一日,我軍突入瀋陽市區,敵人迅速瓦解,二日,東北最大的城市瀋陽宣告解放!同日。營口之敵除第52軍部率第25師等萬餘人自海上逃跑外,其餘為我殲滅。至此,遼瀋戰役全部勝利結束。錦西、葫蘆島之敵十二個師於九日分別逃往天津、上海。

遼瀋戰役自九月十二日至十一月二日,歷時五十二天,共殲敵三十六個整師四十七萬人,解放了東北全境。從此,東北野戰軍成為一支強大的戰略預備隊,這對於爾後順利平津戰役和加速全國的解放都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

遵照指示,各戰區在東並野戰軍進行遼瀋戰役前後,也相繼發動攻勢,殲滅了大量敵人。

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在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一部配合下,於九月七日至十一月十五日進行了察綏戰役,解放了綏東、察北廣大地區,進佔包頭,包圍歸綏,殲敵二萬一千餘人,迫使傅作義在平綏路上往返調動軍隊,不敢大力增援東北,有力地配合了東北野戰軍的作戰。

華東野戰軍於九月十六日至二十四日,採取攻濟打援的作戰方法,進行了濟南戰役,全殲守敵十萬餘人,生俘第2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濟南戰役的勝利,開創了我軍奪取敵堅固設防和重兵據守的大城市的先例,嚴重地打擊了軍堅守大城市的信心,動搖了蔣介石反動軍隊內部,正如在賀電中指出的:濟南戰役“是兩年多戰爭發展中給予敵人的最嚴重的打擊之一”。接著,我軍又收復了臨沂、煙臺等地,除青島外基本上解放了山東全境。

西北野戰軍於八月八日至十三日、十月五日至十八日和十一月十五日至二十八日,先後進行了澄合、荔北戰役和冬季攻勢,殲敵胡宗南部六萬餘人,將胡宗南集團箝制在西北戰場,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戰場的作戰。中原野戰軍於十月二十日至二十四日,進行了鄭州戰役,使敵人未能抽調更多的兵力增援東北。

遼瀋戰役及在此期間其他戰役的勝利,使全國的軍事形勢發生了一個根本的變化。我軍不但在質量上早已佔優勢,而且在數量上現在也已經佔有優勢。敵軍總兵力下降至二百九十萬人左右,我軍則增至三百餘萬人。這就使我們預計的戰爭程序大為縮短,估計,再有一年左右時間即可將反動從根本上。

遼瀋戰役真的是“按部就班”打下來的嗎?

遼瀋戰役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最早舉行的一個,也是第一次在擁有相對戰略優勢的前提下與軍進行的大決戰。是役從1948年9月12日開始,同年11月2日結束,全殲軍47萬餘人,徹底解放東北全境。戰前,東北野戰軍是一支超過100萬人的龐大部隊,佔據了東北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而軍只有55萬人的兵力,佔據著長春、瀋陽、錦州等幾個首尾不能相顧的戰略要點。正因為有著這樣的戰略優勢,許多人就想當然地認為遼瀋戰役是在“按部就班”地執行戰前計劃,不費吹灰之力就讓五十萬大軍灰飛煙滅。正如把美軍醜化成裹著毛毯射擊的少爺兵一樣幼稚,把五十萬大軍視如無物的做法也只會顯得論者無知。當我們關閉上帝視角,把自己帶入到 歷史 環境之中的時候,就會發現每一次的戰略抉擇都是那樣的艱難,卻又是那樣的精彩。

戰前的敵我態勢

在東北的55萬大軍主要分佈在以瀋陽為核心的長春、瀋陽、錦州三個戰略要地上,除卻長春陷入了東北野戰軍的層層包圍動彈不得外,錦州和瀋陽的大軍仍然保持著一定的守備和野戰能力。同時,瀋陽、錦州瀕臨渤海灣,能夠得到海軍的支援。而東北野戰軍連續在四平、長春兩地的攻城不下,使得東北“剿總”司令長官衛立煌相信,在東北他雖然還做不到林彪,但是依託大城市堅守自保卻還是能夠做到的。於是他斷然拒絕了蔣介石要求他率瀋陽主力西撤錦州,進而入關的命令,企圖經營東北作為自己的資本。這並不是有些人以為的衛立煌“通敵”,是內奸,是故意把軍留在東北以便被東野消滅,而是在其戰略思維和利益考量指引下的必然結果。

對於東北野戰軍來說,如何把戰略優勢轉化成戰略勝勢是擺在他們面前的頭等大事。《孫子兵法》有“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的經典論斷,從這個原理出發來看,東野的最佳方案當然是促使蝟集一團的軍分散開來,從而對其實施各個擊破。但是5月份攻擊長春不利,欲引瀋陽集團北援而殲滅之的計劃又落空,使得林彪分敵而擊的策略失靈。三大坨敵軍究竟先吃哪一個,這是一個令人頭疼的事情。

5月份的長春之戰已經證明了長春不是最佳選擇,那麼瀋陽和錦州應該先選哪一個呢?從目前的資料來看,無論是還是東野,都不曾把瀋陽擺在攻擊的第一位上。這是因為瀋陽地春和錦州的中間,一旦其受到攻擊,長春、錦州之敵很有可能對其實施對進救援。即使兩地之敵作壁上觀,盤踞瀋陽的第九兵團有十萬精銳之師,戰鬥力較強,這就難保瀋陽會成為第二個四平、長春。所以,攻擊長春不利使得林彪除了南下北寧線攻擊錦州之外,就再無其他的選項可以選擇了。

攻城打援還是攻城阻援

在《林彪不南下——“犯上直諫”背後的戰略考量分析》一文中,我曾分析過林彪不肯南下作戰的戰略考量。再聯絡到東北在1948年7、8月間由於大雨所致洪水氾濫,道路泥濘不堪,後勤補給困難,衛立煌還以此為藉口不肯撤往錦州。因此,林彪若是真的在5月間就南下錦州作戰,其結局還真不敢設想。林彪與就錦州問題的爭執不下,最終竟意外地使其避開了雨季作戰,防範了可能的風險,這一點恐怕就連、林彪自己都沒有想到。

1948年9月12日,在經過了東北鐵路總局一個月的艱苦奮戰終於解決了東北野戰軍鐵路運輸的問題後,林彪命令各路大軍啟程南下,開始北寧線作戰,遼瀋戰役就此展開。但是對於林彪來說,南下並不意味著必然攻錦,攻錦並不意味著必然攻城,這場仗該怎麼打還得細細考量。雖然在9月3日的電文中提出“攻佔錦(錦州)、榆(山海關)後回師殲擊由瀋陽撤退之敵軍”,但是林彪在9月3日給的電文中還是把戰役部署重點放在了打援上,林彪稱:

“我軍擬以靠近北寧線的各部,突然包圍北寧線各城,然後待北面主力陸續到達後,進行逐一殲滅敵人,而以北線主力控制於瀋陽以西及西南地區,監視瀋陽敵人,並準備殲滅由瀋陽向錦州增援之敵,或殲滅由長春突圍南下之敵。對長春之敵,以現有圍城兵力,繼續包圍敵人,並準備乘敵突圍時殲滅該敵。”

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翻一翻粟裕在8月10日給電文中提出的濟徐戰役方案,其思路跟林彪的北寧線作戰方案思路幾乎完全一致,都是企圖用攻擊敵重點防禦的城市來吸引敵軍救援,然後把重點放在打援上。不過卻一眼看出其中的漏洞——攻敵必救的必字如何保證?所以他要求粟裕既要真攻城,也要真打援,粟裕對此也是讚歎不已。對於林彪的計劃也是如此,而且由於林彪很雞賊地把作戰目標框定在北寧線各城,並沒有把錦州這個核心突出出來,這使得不得不對此予以明確。9月5日,覆電林彪,原則同意其部署,但是他還是強調“你們主力不要輕易離開北寧線,要預先設想繼續打錦州、山海關、唐山諸點,控制整個北寧路(除平津段)於我手,以利爾後向兩翼機動。”7日,再次致電林彪,指出“因為你們主力不是位於新民而是位於錦州附近,衛立煌才敢於來援”,所以他要求林彪“置長春、瀋陽兩敵於不顧,並準備在打錦州時殲滅可能由長、沈援錦之敵”,“確立打你們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的決心,即在衛立煌全軍來援的時候敢於同他作戰。”這一封電報後來和10月10日的電報一起合編為《關於遼瀋戰役的作戰方針》,收入《選集》。

的戰略構想是典型的“攻城打援”,這跟濟南戰役的思路是一致的。林彪的想法卻是“攻城阻援”或者“圍城打援”,並不願意把錦州和瀋陽之敵一起收拾。雖然兵力上佔有優勢,但是攻城、打援都需要集中優勢兵力,如果同時進行勢必使得兵力緊張。林彪不喜歡把部隊兵力用到極致,他深諳《孫子兵法》“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的道理,所以他才會在攻錦問題上顯得那樣遲疑不決。一旦有些風吹草動,這根敏感的神經勢必要跳動一下。

關內還是關外

9月27日,隨著濟南戰役的勝利結束,終於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遼瀋戰役的戰略思考中去了。他在這一天給林彪發了一封電報,居然再次把之前提出的入關作戰構想拿了出來,提出“先打錦州,則瀋陽之敵很可能來不及增援,繼續陷於麻痺狀態(目前已是麻痺狀態),我則可以主力移攻山海關、灤縣、唐山、塘沽,並且只要有可能便應攻佔葫蘆島、秦皇島,完全肅清錦州、塘沽之線,直迫天津城下,迫使用空運方法從瀋陽調兵增防平、津。”一提到入關作戰林彪就頭疼,這是他最不願意面對的情況。而這次竟然改變了之前攻錦打援的方針,改變了9月5日提出的“秋季作戰的重點應放在衛立煌、範漢傑系統”思路,甚至改變了之前把東北之敵留在關外解決的想法,這是林彪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於是,林彪再一次猶豫起來。

林彪在9月28日向提出了先打錦州後打錦西的計劃,雖然得到了的同意,但是他的心始終放不下來。10月2日,在得知新5軍及95師增兵葫蘆島的時候,林彪立刻改變主意,想以此敵情變化為藉口回師攻打長春(事實上沒有回師北返)。當然,這一次的請示電文除了得到接連兩封措辭嚴厲的責備電外,還得到了“應集中精力,力爭於十天內外攻取錦州,並集中必要力量於錦州同時殲滅由錦西來援之敵四至五個師”的答覆。於是,林彪調整部署,決心拿出六個縱隊攻擊錦州、四個縱隊對付瀋陽援敵、九個師對付長春。其部署動作之快,使人很難相信這是一個前一刻鐘還在猶豫不想打錦州的統帥的命令。這可能也說明了林彪真正的顧慮並不是錦州,也不是錦西,而是關內。

是戰是守還是走

與不同的是,蔣介石與衛立煌之間始終沒有能夠在是戰是守的戰略問題上達成一致。蔣介石起初想把關外撤回關內,結果遭受了衛立煌的抵制。在錦州被圍很可能遭受攻擊之後,蔣介石又催促著衛立煌趕緊出兵救援。衛立煌的思路始終都是嬰城自守、各安天命,不管是長春還是錦州,他都不願意出兵去救。他認為以錦州的防禦力量,足以抵擋東野的攻擊,而如果自己出兵相救,很能墮入林彪攻城打援的計劃之中。於是我們看到,受蔣介石直接指揮的17兵團在司令長官侯鏡如的帶領下拼命攻擊塔山,從瀋陽出來的廖耀湘第9兵團卻慢慢吞吞地向西開進,時刻準備退回瀋陽。在這樣的相互掣肘、各行其是之中,不敗才是天理難容。

由於四縱死守塔山,軍救援不順,錦州陷入重圍之中。1948年10月9日至15日,東北野戰軍攻克錦州,全殲守敵9萬餘人,生擒東北“剿總”副總司令範漢傑,17日,長春守軍60軍在軍長曾澤生率領下起義,19日,長春和平解放,東北的戰略局勢從之前的我攻敵守一下轉變成了我攻敵逃。戰略局勢的變化促使戰略行動的改變。在18日致電林彪,稱“我們所最擔心的是沈敵從營口撤退向華中增援”,所以他要求林彪迅速攻佔營口、葫蘆島。於是原定的打援方案不得不轉變成堵截敵人逃跑的方案。不過林彪卻認為,只要抓住瀋陽集團的核心廖耀湘兵團主力,在野戰中將其吃掉,營口、葫蘆島也就不成其為問題關鍵了,將其交給從長春騰出手的北線各部去攻佔即可。19日,覆電對此表示同意。

當然,遼瀋戰役勝利的功勞有一部分是要記在蔣介石頭上的。若不是他三番五次要求廖耀湘兵團出瀋陽西進,又在錦州丟失後要求廖耀湘兵團奪回錦州,那麼蜷縮在瀋陽的第九兵團還真不容易這麼快就給打掉。同時,其依託瀋陽的機場撤回關內的可能性也就會大大增加。正是在蔣介石、衛立煌的矛盾中徘徊遲疑,廖耀湘失掉了最後生機。在電影《大決戰》裡,林彪有一句精彩的吐槽“不管是回瀋陽還是出營口,七天之前他(指廖耀湘)幹什麼去了?”最終,廖耀湘集團在林彪的亂軍從中取上將首級的戰法下一潰千里,十萬大軍蕩然無存。到11月2日瀋陽解放,遼瀋戰役勝利結束。

結語

縱觀整個遼瀋戰役,我們發現其中較為明顯的戰略變化有三項:一是變入關作戰為關外作戰,把開始的以錦、榆為主的攻擊目標變成專攻錦州,以整條北寧線為戰場變成專打北寧線北段,這其中不僅僅有林彪的猶豫,也有的調整。二是變攻城打援為攻城阻援,在東西兩面援助錦州的態勢下,林彪沒有執行連續大舉殲敵的命令,而是逐次展開作戰,確保了每一戰都是集中優勢兵力進行的大殲滅戰。三是變阻敵逃竄為野戰殲敵,在錦州、長春順次解決之後,林彪沒有執行控制葫蘆島、營口的命令,而是調集大軍北上,在野戰中消滅廖耀湘。最終乘勢攻下瀋陽,結束了東北戰事。

在世人印象中,林彪似乎是一個謹慎有餘、冒險不足的將領,其實遼西會戰足以證明,林彪也是很有冒險精神的,他並沒有按部就班地關門打狗,給廖耀湘戰略思考的時間,這就極大地減少了自己的傷亡,最大限度地確保了戰略效益。而其不怕打亂建制的以亂對亂的戰法更是將其戰術風格展現的淋漓盡致。從這個角度來說,林彪在遼瀋戰役中的指揮是非常高明的,當然,的戰略指導也是非常高超的。《孫子兵法》說“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以遼瀋戰役觀之,古人誠不欺我!

戰錦方為大問題指的是哪次戰役?

這句詩出自的《七律·吊羅榮桓同志》,所指的就是解放戰爭後期三大戰役之一的遼瀋戰役。

1948年,經過三年的內戰,國事實力對比已經發生變化。尤其是在東北戰場,東北野戰軍已控制了東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軍隊加上地方保安團隊共約55萬人,但被分割、壓縮在瀋陽、長春、錦州三個互不相連的地區內。審時度勢,決定抓住時機,首先在形勢最為有利的東北發動戰略決戰。

為了這次戰役,制定了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北寧線(今京沈鐵路)攻克錦州,採取“關門打狗”的戰法把軍關在東北,各個殲滅的作戰方針。可是,林彪卻對這一決定進行多次牴觸和拖延。1948年4月18日,林彪不顧提出攻打錦州等地的建議,一意進攻長春,結果強攻不下,損失嚴重。1948年7月,東北局鑑於攻打長春一舉殲敵沒有把握,提出以大部兵力南下錦州作戰。但很快,林彪攻錦州的決心再度動搖,遂於2日晚8時以林、羅、劉的名義給發出加急電報,要求回師打長春。得知這一情況,當時任東北軍區第一副委員兼野戰軍委員的羅榮桓表示堅決反對,並與林彪發生爭論,由於參謀長劉亞樓也站在羅榮桓一邊,林彪將前電作廢,重新表態仍擬攻打錦州。

1948年9月,由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組成總前委,林彪為,統一指揮遼瀋役。1948年9月12日,遼瀋戰役開始。

10月14日東北野戰軍對錦州守敵發起總攻,15日攻克錦州,全殲守軍10萬餘人,俘範漢傑及第6兵團司令官盧浚泉等,完全封閉了東北軍從陸上撤向關內的大門。

錦州被克後,困守長春的軍第60軍軍長曾澤生,在東北野戰軍強大的軍事壓力和爭取下,於1948年10月17日率所部2.6萬餘人起義。21日,長春宣告和平解放。

軍在錦州失守後,組織兵力,準備奪回錦州。10月19日,東北野戰軍趁機發動遼西會戰,至28日拂曉,遼西圍殲戰結束,全殲西進兵團5個軍12個師(旅)共10萬餘人,其中包括號稱軍“五大主力”的新1軍和新6軍,生俘中將司令官廖耀湘,從而取得了遼瀋戰役的決定性勝利。

從10月29日起,東北野戰軍乘勝東進,先後解放新民、撫順、遼陽、鞍山、海城等瀋陽外圍據點。1948年11月2日,東北最大的重工業城市瀋陽宣告解放,守軍13萬餘人全部被殲。同日,解放營口。遼瀋戰役勝利結束。9日,錦西、葫蘆島地區之敵從海上撤至關內。至此,東北全境解放。

遼瀋戰役歷時52天,殲滅東北“剿總”及所屬4個兵團部、11個軍部、36個整師及地方部隊計47.2萬人,俘軍少將以上軍官186名。東北野戰軍傷亡6.9萬餘人,炮兵司令員朱瑞在戰役中犧牲。遼瀋戰役的勝利,使東北野戰軍成為一支強大的戰略機動力量,東北解放區成為鞏固的戰略後方。連同這一時期全國其他戰場上的勝利,使中事形勢出現新的轉折。

由於在遼瀋戰役中,羅榮桓堅持了攻打錦州的決定,才使得戰役獲得最大的戰果。因此,在羅榮桓於1963年12月16日不幸逝世後,十分悲痛,寫成了這首悼念戰友的七律,追思他的功績。

《七律·吊羅榮桓同志》

記得當年草上飛,紅軍隊裡每相違。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

斥鷃每聞欺大鳥,昆雞長笑老鷹非。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

誰有3大戰役的地圖和講解資料

遼瀋戰役

1948年(三十七年)9月至11月,在第三次國內戰爭中,人民東北野戰軍同軍在遼寧省西部和瀋陽、長春地區進行的戰略性戰役,與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並稱人民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

全國解放戰爭進入1948年秋,中國的軍事形勢發生了顯著變化:經過一年的內線和外線作戰,殲滅了大批軍,把主要戰場由解放區推進到統治區,並直接威脅其經濟中心南京和上海。軍總兵力由戰爭初期的430萬人減少為365萬人,其中正規軍198萬人,能用於第一線作戰的174萬人被分別鉗制在東北、華北、西北、中原、華東5個戰場上,實行重點防禦,在戰略上已陷入被動。總兵力則由原來的127萬人發展到280萬人,其中野戰軍149萬人,武器裝備日益改善,作戰經驗更加豐富,已具有進行大規模運動戰、陣地戰,特別是城市攻堅戰的能力。各解放區已聯成一片,在戰略上可以直接互相支援。

此時,在東北戰場,人民經過1947年夏、秋、冬季三次大規模攻勢作戰,共殲軍38.8萬餘人,擴大解放區30.7萬平方公里(參見東北夏季攻勢、東北秋季攻勢、東北冬季攻勢)。冬季攻勢後,部隊進行了擴充與休整。到1948年8月,總兵力已達103萬人,其中野戰軍有12個步兵縱隊、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15個師、3個騎兵師,共54個師70萬人,另有地方部隊(包括二線補充兵團)33萬人。各部隊開展了大練兵和新式整軍運動,軍事和素質大為提高。此時,東北地區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已獲得解放,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解放區得到進一步鞏固,工農業生產尤其是軍工生產有了較快發展,人力物力比較充足,東北戰場的形勢更有利於。

軍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衛立煌所部遭到人民連續打擊後,非常處境困難。其總兵力雖然尚有4個兵團14個軍44個師(旅),加上地方保安團隊共約55萬人,但被分割、壓縮在瀋陽、長春、錦州三個互不相連的孤立地區內,欲守無力,欲撤難捨。由於北寧鐵路(今北京-瀋陽)若干段及營口為人民所控制,長春、瀋陽通向山海關內的陸上交通已被切斷,補給全靠空運,物資供應匱乏。對此,其統帥部深感憂慮。為儲存實力,曾考慮放棄長春、瀋陽,打通北寧鐵路,將主力撤往錦州,以便伺機轉用於華北、華中戰場。但又顧慮將會在上、軍事上造成嚴重後果,因而未敢貿然決策,於是軍統帥部和衛立煌決定採取集中兵力,重點守備的方針,企圖保住現有佔領區,以支撐全國戰局,一旦形勢不利,再經北寧線(北平至瀋陽)從陸上或營口海上撤退。

整個形勢表明,東北戰場作戰雙方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人民的軍力和經濟力均已超過軍,軍隊在數量上特別是質量上都佔優勢。有利於人民的決戰條件已經成熟。據此,中國黨軍事委員會根據全事形勢,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決定在東北戰場上同衛立煌集團首先展開決戰,併為東北野戰軍制定了南下北寧線,將衛立煌全軍封閉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方針。但東北軍區司令員兼委員林彪對此頗為卻顧慮,徘徊於打長春或南下作戰之間,到7月20日才初步確立南下北寧鐵路作戰的決心。但到8月份,仍以北寧路附近敵情嚴重、供應困難等原因而未作出南下作戰的部署。經批評後,9月3日林彪才上報南下作戰的大體部署。9月7日,就東北的作戰方針發出指示,強調必須確立攻克錦(州)、榆(山海關)、唐(山)三點並全部控制該線的決心,而置長春、瀋陽兩敵於不顧;必須確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的決心,即在衛立煌集團來援時敢於同其作戰;必須有“攻錦打援”的通盤部署,既攻克錦州,又殲滅瀋陽援軍;必須據此重新考慮作戰計劃,並籌辦軍需和處理俘虜事宜。

軍統帥部判斷東北人民主力可能入關作戰,故決定對東北採取"暫取守勢","北寧路暫不打通",集中兵力確保遼東、熱河(今分屬內蒙古和遼寧、河北),牽制東北人民不能迅速入關,以利鞏固華北,支撐全國戰局的方針。據此,衛立煌決心採取"集中兵力,重點守備,確保瀋陽、錦州、長春,相機打通北寧路"的方針。其部署是:以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1兵團司令官鄭洞國率新編第7軍、第60軍計6個師及非正規軍共10萬人固守長春,牽制東北野戰軍部分主力不能向南機動;以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範漢傑指揮第6兵團(司令官盧浚泉,轄第93軍)和新編第5、第8軍及第54軍計14個師,連同非正規軍共15萬人防守山海關、綏中、興城、錦西、錦州、義縣等北寧鐵路沿線城鎮及秦皇島、葫蘆島兩海港,主力防守錦州、錦西地區,維護東北與關內陸上及海上聯絡;衛立煌直接指揮第8兵團(司令官周福成,轄第53軍)、第9兵團(司令官廖耀湘,轄新編第3、第6軍)、新編第1軍和第49、第52、第71軍及青年軍第207師(相當於軍)等共24個師(旅)30萬人防守瀋陽及鐵嶺、撫順、本溪、遼陽、遼中、新民等外圍據點,作為東北地區的防禦中樞,以確保瀋陽,並支援錦州,策應長春。另有駐瀋陽的空軍第1軍區2個大隊飛機45架參加作戰。此外,華北"剿總"所屬第13軍2個師防守承德地區,第62軍等4個師位於唐山至昌黎一線,與錦州地區範漢傑部銜接,相互支援。駐北平的空軍第2軍區也有支援東北作戰的任務。

9月10日,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委員羅榮桓根據、制定的作戰方針和東北軍的態勢,擬定如下作戰計劃:第一步以奔襲動作殲滅北寧鐵路除山海關、錦州、錦西以外各點之敵,切斷關內外軍的聯絡;第二步集中兵力攻取錦州和打增援之敵。其部署是:以第3、第4、第7、第8、第9、第11縱隊及炮兵縱隊主力、第2縱隊第5師、冀察熱遼軍區第4、第6、第8師及騎兵師出擊北寧鐵路錦州至唐山段,攻佔錦州,切斷東北軍與關內的聯絡;以第12縱隊和第5、第7、第8、第9、第10、第11師及炮兵縱隊1個團、內蒙古軍區騎兵第2師繼續圍困長春,使守軍不能撤逃瀋陽;以第1、第5、第10、第6縱隊和第2師、內蒙古軍區騎兵第1師分別集結在瀋陽、長春之間和彰武、新立屯地區,準備截擊由長春突圍或由瀋陽出援的軍。

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委員羅榮桓根據指示,集中優勢兵力,在東北解放區地方組織的160萬民工的支援下,於9月12日發起了規模巨大的遼瀋戰役。9月12日,東北野戰軍第2兵團司令員程子華、委員黃克誠指揮第11縱隊、冀察熱遼軍區3個師、騎兵師由建昌營等地向北寧鐵路灤縣至興城段出擊,至17日攻克昌黎、北戴河,28日攻克綏中,包圍興城,吸引了錦西軍第54軍向南增援。第4、第9縱隊分別從檯安、北鎮出發,於16日包圍義縣。第3縱隊和第2縱隊第5師以及炮兵縱隊一部由西安(今遼源)、四平等地經鐵路輸送於20日前後到達義縣附近,接替第4、第9縱隊對義縣的包圍任務。25日,第9縱隊配合自四平以西南下的第8縱隊攻佔了錦州以北的葛文碑、帽兒山等要地,殲第93軍暫編第22師2個團大部。27日,自四平地區南下的第7縱隊,在第9縱隊一部配合下,攻佔了錦州以南高橋和西海口,第4縱隊第12師進佔塔山,將錦州與錦西守軍割裂。28日,炮兵縱隊以炮火封鎖了錦州飛機場,切斷了軍的空運。29日,第4縱隊繞過錦州攻克興城。10月1日,第3縱隊、第2縱隊第5師在炮兵縱隊主力協同下攻克義縣,全殲第93軍暫編第20師。在義縣戰鬥中,東北野戰軍炮兵縱隊司令員朱瑞犧牲。至此,軍東北、華北兩大戰略集團的陸上聯絡被切斷,戰略要地錦州成為一座孤城。與此同時,監視瀋陽、長春守軍的東北野戰軍第1、第5、第6、第10縱隊和第2縱隊主力,分別自九臺、四平、清原、開原等地隱蔽南下,於9月中旬相繼進至新民西北、錦州以北地區待機。第12縱隊和6個師及內蒙古軍區騎兵第2師由第1兵團司令員肖勁光、委員肖華指揮,繼續包圍長春(參見長春戰役)。

此時,蔣介石及衛立煌始判明東北野戰軍有在北寧線發動攻勢並強攻錦州可能,深感形勢嚴重。為解錦州之危,蔣介石於10月2日到瀋陽,作如下部署:從關內急調第17兵團指揮第62軍、第39軍2個師、第92軍1個師及第95師海運葫蘆島,連同原在錦西地區的4個師共11個師組成"東進兵團",由第17兵團司令官侯鏡如指揮,增援錦州;以瀋陽地區新編第1、第3、第6軍和第71、第49軍主力共11個師另3個騎兵旅組成"西進兵團",由第9兵團司令官廖耀湘指揮,先向彰武及以南新立屯攻擊,截斷東北野戰軍的後方補給線,然後經阜新趨義縣,協同"東進兵團"對進攻錦州的東北野戰軍主力進行夾擊;範漢傑集團繼續固守錦州,長春鄭洞國集團伺機向瀋陽突圍。10月2日,林彪曾一度考慮以主力回攻長春。3日,林彪、羅榮桓致電,表示決心"仍攻錦州",並調整部署,準備集中16個師和炮兵縱隊主力共25萬人攻殲錦州之敵。4日,覆電指出,這個部署"是完全正確的",要求按照既定部署"大膽放手和堅持地實施,爭取首先攻克錦州"。10日,強調指出,戰局很可能發展成為極有利的形勢,關鍵是爭取在一星期內外攻克錦州;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達到,只要攻克了錦州,就有了主動權,就是一個偉大的勝利。

錦州是山海關內外陸上交通的咽喉。市區周圍環山,南傍小淩河、女兒河,地勢險要。軍憑藉市郊高地,以鋼筋混凝土工事為骨幹,構成若干支撐點式的堅守據點,作為外圍陣地;依託小淩河、女兒河和城垣構成主陣地;以城內建築物構成核心據點。其防禦部署是:第6兵團部及所轄特種部隊位於錦州城內;第93軍暫編第22師防守城垣以西小淩河北岸地區,暫編第18師防守錦州以北地區;新編第8軍第88師防守西郊飛機場一帶,暫編第55師防守錦州城西南,暫編第54師配置於城東南;第184師防守東關及紫荊山;由瀋陽空運錦州的第49軍第79師(2個團)接替市郊部分高地的防守任務。10月4日晚,東北野戰軍攻錦部隊編成3個突擊集團:以第2、第3縱隊和第6縱隊第17師、炮兵縱隊主力附坦克15輛為北突擊集團,從城北和西北向南實施主要突擊;以第7、第9縱隊和炮兵縱隊一部為南突擊集團,第8縱隊附第1縱隊炮兵為東突擊集團,分別由南向北和由東向西實施輔助突擊。另外,第2兵團指揮第4、第11縱隊和冀察熱遼軍區2個師扼守塔山一帶陣地,控制錦州至錦西的瀕海走廊,阻擊"東進兵團"(參見塔山戰役);第1縱隊主力進至高橋地區為戰役總預備隊;第5縱隊和第6縱隊主力、第1縱隊第3師、第2師、內蒙古軍區騎兵第1師位於彰武東南地區,誘"西進兵團"北進(參見黑山戰役),並配合第10縱隊在新立屯以東地區阻擊"西進兵團",使其不能直接救援錦州;將長春方向的第12縱隊南調開原以西通江口,視機轉用於南線;增調5個師到長春方向,連同原圍城的6個師及內蒙古軍區騎兵第2師共12個師,由第1兵團指揮,繼續圍困長春。

10月8日,軍"西進兵團"開始由新民和遼中分路西進。東北野戰軍以第5縱隊和第6縱隊主力在彰武東南地區採取運動防禦,將其誘向西北方向;以第10縱隊和第1縱隊第3師在新立屯以東地區,堅決阻擊其向錦州增援。至13日,"西進兵團"進佔彰武和新立屯以東地區,炸燬了彰武鐵橋,切斷了東北野戰軍的後方補給線,企圖引誘攻錦部隊回援。"東進兵團"於10日開始以3至5個師的兵力,在海、空軍火力掩護下,向塔山實施連續猛攻,企圖打通增援錦州的通道。第4縱隊在第11縱隊和第4、第6師的密切配合下,依託野戰陣地,以堅守和陣前反擊相結合,激戰六晝夜,擊退"東進兵團"數十次衝擊,殲其6000餘人,守住了塔山陣地,保障了攻錦部隊的側後安全,為攻克錦州贏得了時間。此即著名的塔山阻擊戰。10月9日,東北野戰軍攻錦部隊在東西兩翼阻援部隊的保障下發起錦州之戰,首先進行外圍戰鬥,至13日,控制了錦州外圍有利地形。14日10時,各突擊集團向錦州城發起總攻,先以猛烈炮火集中摧毀城牆及附近的守軍工事,打開了缺口。11時左右,南北兩個突擊集團在炮火的掩護和坦克的支援下,發起猛烈衝擊,迅速突入城內,展開激烈的巷戰,打退守軍步兵、坦克的多次聯合反撲。接著,後續部隊源源跟進,向守軍縱深發展進攻。隨後,東突擊集團也突破了城垣。各部隊採取穿插分割、迂迴包圍等戰術手段,將守軍插亂、割裂,然後在炮火、坦克的掩護下,以火力、爆破、突擊相結合,對固守據點的守軍實施攻擊。15日拂曉前,各路攻城部隊在錦州城內會師,殲滅了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和第6兵團部,守軍僅剩約1萬人固守錦州老城。當日中午,第7縱隊和第2縱隊一部向老城攻擊,至18時全殲守軍。錦州之戰共殲滅守軍10萬餘人,內俘範漢傑以下近10萬人,完全封閉了東北軍從陸上撤向關內的道路。在錦州作戰中,東北軍共出動飛機1069架次,擔負空運和空中支援任務。攻錦部隊擊落飛機15架(參見錦州戰役)。19日,致電東北野戰軍領導人,指出:錦州之戰"部隊精神好,戰術好,你們指揮得當,極為欣慰,望傳令嘉獎"。

蔣介石在錦州城破之日再次飛抵瀋陽,嚴令長春守軍立即突圍向瀋陽撤退。但由於圍城部隊的軍事壓力和爭取,在錦州失守後,長春守軍第60軍軍長曾澤生於17日率部起義,圍城部隊接管了長春東半城。19日,新編第7軍軍長李鴻率部投誠,長春和平解放。21日,鄭洞國亦率其兵團部放下武器。

錦州城破、長春第60軍起義後,蔣介石於10月18日第三次飛抵瀋陽,部署總退卻。他判斷東北野戰軍攻錦作戰傷亡很大,需經一個月以上休整補充才能再戰,遂令"西進兵團"由彰武等地經黑山、大虎山向南,在"東進兵團"策應下奪回錦州,然後掩護瀋陽守軍經北寧鐵路撤入關內;並將第207師第3旅及在瀋陽的重炮、裝甲部隊均調給"西進兵團",以增強其進攻實力;第8兵團繼續防守瀋陽。另以第52軍(轄第2、第25師)由遼陽南下,搶佔營口,以備"西進兵團"前進受阻時改經營口會同瀋陽守軍從海上撤退。蔣介石唯恐衛立煌不執行命令,令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任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冀熱遼邊區司令官,指揮撤退行動。

10月18日,林彪、羅榮桓獲悉"西進兵團"一部已佔新立屯並繼續南進,判斷瀋陽之敵有可能經錦州實行總退卻,遂致電,建議採取誘敵深入方針,在遼西新立屯、黑山、溝幫子(錦州東北)地區打大殲滅戰,各個殲滅總退卻的軍。19日批准了這一建議,並指出,必須以一部兵力控制營口,堵塞瀋陽之敵向營口的退路。20日,林彪、羅榮桓作出了舉行遼西會戰,以攔住先頭、拖住後尾、夾擊中間、分割包圍的戰法殲滅"西進兵團"的部署:以錦州地區的第2、第3、第7、第8、第9縱隊和第1縱隊主力、第6縱隊第17師及炮兵縱隊立即隱蔽地向新立屯、大虎山、黑山方向急進,從兩側迂迴包圍"西進兵團";第5縱隊由彰武西南移至阜新東北地區,第6縱隊主力仍位於彰武東北地區;第10縱隊和第1縱隊第3師、內蒙古軍區騎兵第1師由新立屯東北後撤至黑山、大虎山一線,組織堅守防禦,阻止"西進兵團"向西南前進,以爭取時間待主力趕到予以圍殲;第4、第11縱隊等部繼續在塔山地區阻擊"東進兵團";第11縱隊一部和第4、第6師向山海關方向佯動,製造野戰軍主力入關的聲勢;第1兵團指揮第12縱隊和5個師及內蒙古軍區騎兵第2師,由長春南下鐵嶺、通江口地區,牽制瀋陽守軍;第2師由遼陽趕到營口,切斷軍海上退路。當日,林彪、羅榮桓還下達了全殲東北軍的動員令,號召全體指戰員乘敵在總撤退中的恐慌混亂,克服連續作戰中的種種困難,與敵決戰,全殲該敵。

10月21日,軍"西進兵團"在空軍掩護下由新立屯向南攻擊前進,23日到達黑山、大虎山地區,遭到阻擊。24日,廖耀湘指揮第71軍2個師和新編第1、第6軍各1個師及第207師第3旅,在200多門重炮和200多架次飛機支援下猛攻黑山、大虎山陣地,企圖奪取南逃通道。其主攻方向為黑山以東高家屯、石頭山一線第10縱隊第28師防守的陣地。第10縱隊等部進行黑山阻擊戰,頑強抗擊,打退軍整營、整團的多次猛烈衝擊。經三晝夜激戰,終於守住了陣地,阻止了"西進兵團"前進,為野戰軍主力從錦州東移爭取了時間。此時,第1、第2、第3、第8縱隊已進至北鎮地區,威脅"西進兵團"右翼,加之"西進兵團"對黑山、大虎山久攻不下,廖耀湘改變向錦州前進的決心,準備經檯安渡過遼河向營口撤退。東北野戰軍立即以第7、第8縱隊迂迴其右側後,與第5、第6縱隊對其實施鉗形突擊;以第1、第2、第3、第10縱隊從正面突擊,採取邊合圍、邊分割的手段,求殲"西進兵團";以第2師由營口以北向檯安地區急進,斷其退路。25日,當"西進兵團"先頭部隊第49軍一部到達檯安西北時,遭快速北上的第2師截擊。同時第7、第8縱隊也先後插入大虎山、檯安之間,堵住了"西進兵團"南逃的通路。廖耀湘見向營口撤退無望,又急令各軍向瀋陽撤退,但為時已晚。第6、第5縱隊從彰武、阜新地區南下,於25、26日分別插到新民、瀋陽以西,切斷了"西進兵團"向新民、瀋陽的退路;其餘各縱隊由黑山、大虎山地區多路向東急進,終將"西進兵團"主力9個師13.4萬人合圍於黑山以東沿公路兩側地區,將另3個師合圍於大虎山以東地區。廖耀湘嚴令部隊突圍未果。26日,東北野戰軍在黑山、大虎山以東,饒陽河以西約120平方公里地域內,對"西進兵團"展開向心突擊,進行大規模圍殲戰。當晚,第3縱隊第7師殲滅"西進兵團"指揮部,各縱隊乘機向敵縱深猛烈穿插,分割圍殲。激戰至28日晨,全殲其兵團部及5個軍部、12個師(旅)共10萬餘人,其中包括號稱軍"五大主力"中的新編第1軍主力和新編第6軍全部,俘新編第6軍及第49、第71軍軍長。廖耀湘化裝潛逃到北鎮,終被抓獲。全殲軍"西進兵團",標誌遼瀋戰役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參見遼西戰役)。

衛立煌在"西進兵團"被殲後,感到大勢已去,遂將據守瀋陽外圍據點的新編第1軍之整編第53師和青年軍第207師第1、第2旅調進瀋陽,加強城防。隨後他本人於10月30日匆忙乘飛機逃走。第8兵團司令官周福成統一指揮第53軍2個師、第207師2個旅、新編第1軍1個師及4個守備總隊(相當於師)、3個騎兵旅殘部和地方保安部隊約14萬人,企圖繼續頑抗,或伺機經營口從海上撤逃。為全殲衛立煌集團餘部,於10月27日電示東北野戰軍:以有力兵團(不少於3個縱隊)星夜兼程東進,渡遼河,殲滅營口、海城一帶之敵,阻塞敵人向海上的逃路。林彪、羅榮桓遂令剛到鐵嶺附近的第12縱隊,在殲滅鐵嶺第53軍第116師後,繞至瀋陽西南攻佔甦家屯;在開原地區的5個師、內蒙古軍區騎兵第2師向瀋陽東郊、北郊進;第14師攻克本溪後,向瀋陽南郊挺進;第1、第2縱隊經新民、遼中東進瀋陽西郊。至31日,各部隊對瀋陽構成了四面包圍。第9縱隊經海城以西直插營口;第7、第8縱隊和第2師經遼中攻佔遼陽、鞍山,切斷瀋陽到營口的通路,爾後向營口挺進。

11月1日凌晨,東北野戰軍向瀋陽市區軍發起總攻。第1、第2縱隊從正西和西北方向攻擊;第12縱隊從南向北攻擊;第1兵團指揮各師從正東和東北方向攻擊。拂曉,各部隊突破守軍第一道陣地。守軍除第207師有所抵抗外,其餘部隊在軍事壓力和爭取下紛紛放下武器投誠。2日,東北野戰軍佔領東北最大工業城市瀋陽市,殲滅軍東北"剿總"及1個兵團部、2個軍部、6個師、3個騎兵旅、4個守備總隊等共13.4萬人,俘周福成(參見瀋陽戰役)。

在解放瀋陽的同時,第9縱隊和第2師東渡遼河,日夜兼程向營口疾進。10月31日進抵營口外圍,對營口構成半圓形包圍。11月1日,軍第52軍一部為掩護其主力從海上撤走,對第9縱隊七次反撲,有2個團一度突入第9縱隊陣地,均被擊退。第7、第8縱隊於10月31日進佔遼陽、鞍山、海城後,也直營口。2日晨,第9縱隊在第2師協同下發起攻擊,經3小時激戰,攻佔營口,殲守軍1.4萬餘人,摧毀運輸艦1艘、軍用商船22只。第52軍軍部及第25師共1萬餘人乘船撤走。錦西、葫蘆島地區的軍,在"西進兵團"被圍殲時,未敢北援,瀋陽失守後,也於9日從海上撤走。東北野戰軍於10日佔領錦西、葫蘆島。12日收復承德。至此,東北全境解放。

點評:遼瀋戰役歷時52天,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中的第一個戰役。人民將大規模的運動戰與大規模的城市攻堅戰、陣地阻擊戰相結合,先集中兩倍半於敵的兵力,迅速攻克了戰略樞紐錦州;攻錦州後迅速回師合圍了廖耀湘兵團;在合圍的同時,乘敵慌亂,猛烈進行穿插分割;同時把軍事打擊與爭取密切結合起來,爭取了一部分敵軍起義,加速了戰役勝利程序,實現了提出的封閉軍一個戰略集團在東北境內予以各個殲滅的決策,取得了打大規模殲滅戰的經驗。此戰,人民以6.9萬人的傷亡代價,共殲軍1個“剿匪”總司令部、1個指揮所、4個兵團部、11個軍部、33個師,連同各種特種兵部隊和地方保安團隊,合計47.2萬餘人,其中俘敵306200人,斃傷56800人,起義26000人,投誠83000人,這其中還包括號稱“五大主力”的新編第1軍和第6軍。第四縱隊第十二師第三十四團因在塔山阻擊戰中勝利完成阻擊任務,被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領導機關授予該團“塔山英雄團”稱號,此外,還湧現出董來扶等著名戰鬥英雄。遼瀋戰役期間,東北人民在東北局領導下,掀起支前熱潮。支前民工達183萬餘人,出動擔架13.7萬副、大車12.9萬餘輛,籌集和運送糧食1.1億斤(5500萬千克),為戰役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遼瀋戰役的勝利,解放了東北全境,使東北野戰軍得以成為人民的一支強大的戰略機動力量,也使東北地區成為人民奪取解放戰爭勝利的鞏固和可靠的戰略後方,對加速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資料:http://bbs.cqzg.cn/archiver/?tid-219260.html

標籤: 範漢傑 會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3lorw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