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盧溝曉月

盧溝曉月

盧溝曉月

盧溝橋盧溝曉月“盧溝曉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據金代《明昌遺事》所載,“燕京八景”始於金章宗年間。古時,這裡澗水如練,西山似黛,每當黎明斜月西沉之時,月色倒影水中,更顯明媚皎潔,從而成為古代著名的燕京八大景點之一。盧溝橋在北京廣安門外西南,橫跨永定河上。是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石橋,十一個拱券洞門悠然臥在波瀾之上,每個橋墩前的分水尖,俗稱斬凌劍。橋上兩側共有一點四米高的望柱二百八十一根。兩柱之間由刻著花紋的欄板相連。每個望柱頂端都有一個大獅,大獅身上雕著許多姿態各異的小獅。經考古工作者勘察,橋上石獅,包括橋東端代替抱鼓石的兩個大獅,華表蓮座上四個座獅,二百八十一根望柱的大獅及一百九十八個大獅身上的小獅,總數為四百八十五個。橋全長二百六十六米,寬八米,橋東端有碑亭,石碑正面為乾隆手書“盧溝曉月”四字,背面為乾隆書盧溝橋詩。元代,陳孚《盧溝曉月》詩:“長橋彎彎抵海鯨,河水不濺永崢嶸;遠雞數聲燈火杳,殘蟾猶映長庚月。道上徵車鐸聲急,霜花如錢馬鬃溼;忽驚沙際影搖金,白鷗飛下黃蘆立。”明代,張元芳的《盧溝曉月》詩很有代表性:“禁城曙色望漫漫,霜落疏林刻漏殘;天沒長河宮樹曉,月明芒草戌樓寒。參差闕角雙龍迫,迤邐盧溝匹馬看,萬戶雞鳴茅舍冷,遙瞻北極在雲端”。鄒緝題己紱《北京八景圖》稱:“盧溝本桑乾河,曰渾河,亦曰小黃河……去都三十里,有石橋跨於河,廣二百餘步,其上兩旁皆石欄,雕刻石獅,形狀奇巧。成於金明昌三年,橋之路,西通關峽,南達江淮,兩旁多旅舍。以其密爾京都,行人使客,往來絡繹,疏星曉月,曙景蒼然,亦一奇也,故曰盧溝曉月”。鄒緝還有《盧溝曉月》詩;“河橋殘月曉蒼蒼,照見盧溝野水黃。樹入平郊分淡靄,天空斷岸露微光。北趨禁闕神京近,南去徵車客路長。多少行人此來往,馬蹄踏盡五更霜。”清代,乾隆曾到過盧溝橋,並寫有《過盧溝橋》詩:“薄霧輕霜湊凜秋,行旌復此渡盧溝。感深風木睽逾歲,望切鼎湖巍易州。曉月蒼涼誰逸句,渾流縈帶自滄洲。西成景象今年好,又見芃芃滿綠疇。”乾隆十六年(1751年),奉太后謁泰陵,過盧溝橋又作詩:“茅店寒雞咿喔鳴,曙光斜漢欲參橫。半鉤留照三秋淡,一蝀分波夾鏡明。人定衲僧心共印,懷程客子影猶驚。邇來每踏溝西道,觸景那忘黯爾情。”並題“盧溝曉月”,立碑於橋頭。在橋的東、西兩端各有一通石碑,該文記述了康熙、乾隆時修橋的經過。乾隆寫的那通碑,記述的更詳細有趣。是年,發現橋有損壞,乾隆命修繕,當拆開橋的一面一看,發現橋拱結構“石工鱗砌,錮以鐵釘、堅固莫比”。“實不易拆,且既拆亦必不能如舊之堅固也。”結果僅修繕了橋面、欄板和石獅。對此,乾隆感慨道:“朕因是思之,渾河巨浪,勢不可擋,是橋經數百年而弗動,非古人用意精。而建基固,則此橋必不能至今,然非拆其表而觀其裡,亦不能知古人措意之精、用工之細如是亟也。” 今天,雄偉壯觀的石橋,神態各異的石獅,盧溝曉月石碑,經過修葺,供中外遊客觀賞。

標籤: 盧溝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3re8y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