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一個被自殺者的前前後後

一個被自殺者的前前後後

收索“被自殺”一詞,顯示結果有27,400,000條之多。難怪有媒體將“被自殺”列為2009年度最熱點詞彙之一。

一個被自殺者的前前後後

“被自殺”一詞的核心是殺。關於殺,公元689年,宰相魏玄同,因受酷吏周興誣告被逼迫自殺。監刑官出於不忍,私下為其出主意,勸他向武則天申冤,也去誣告,以此來保住性命。對此,魏玄同說:

人都躲不過被殺。不是人殺,就是鬼殺。人殺鬼殺有何區別?怎麼可以為著活命,當一個告密者?

“被自殺”顯然不屬於“鬼殺”(自然死亡),而是人殺。魏玄同拒絕了監刑官的好意,“自殺”了。可見,“被自殺”這一現象,並非今天才有,而是早就存在歷史中的。有案可稽,早魏玄同三十年前,一代名相長孫無忌就死於“被自殺”。

公元659年(唐顯慶四年)7月,唐高宗李治接到報告:他的舅舅長孫無忌大人,在黔州(今重慶)寓所上吊自殺!

這對李治而言,不啻是個晴天霹靂。因為他知道,他此刻之所以能安坐在這大唐的龍椅上,成為唐太宗之後的繼任者,全是因了他這個舅舅。

貞觀17年(公元643年)4月6日,唐太宗下旨罷黜太子李承幹。太子被廢之後,唐太宗一心要立他所鍾愛的兒子魏王李泰(此前,李世民已“陰許立泰”,當著李泰的面親口允諾要立他為太子)。然而,長孫無忌卻堅決反對。他以仁慈孝順為由,“固請立晉王治”,堅持要求李世民立晉王李治為太子(李泰得知後,趕緊向父親李世民表態:如果立自己,自己會在死前,殺掉兒子,再傳位給李治)。

長孫無忌和李世民關係非同一般。他不僅是備受唐太宗尊寵的長孫皇后的哥哥,更重要的,從隋大業13年(617年)李淵、李世民父子在晉陽(太原)起兵反隋起,他就一直追隨在李世民左右。武德九年(626年),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密謀,欲利用歡送李元吉率兵出征抵禦突厥兵犯之際,在昆明池設宴,暗中殺掉李世民。聞訊後,長孫無忌力勸李世民搶先下手,並積極為之謀劃,暗中聯絡。6月4日,長孫無忌緊隨李世民伏兵於玄武門,將李建成、李元吉誅殺。李世民登基後,長孫無忌不以自己的功勞為資本,不以自己皇后妹妹的“椒房之寵”為靠山,而是處處謹慎,時刻勤勉,並堅辭宰相(尚書右僕射)之職,拒受司空之任,深受李世民的信任和倚重。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命畫家將24位開國功臣的肖像畫於凌煙閣上,長孫無忌排列首位。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四日,李世民在病危之際,單獨召見長孫無忌。見面之後,躺在床上的李世民,什麼話也不說,只是含著淚用手撫摸著長孫無忌的臉。二天後,李世民去世。去世前,他不僅將身後事和太子李治一併託付給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中書令),還對褚遂良說:

長孫無忌對我一直忠心耿耿。“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

由於這層關係,由於長孫無忌的堅持,在立嗣問題上,唐太宗最終放棄了自己的想法,按長孫無忌的意見,立李治為太子。

舅舅的大恩,李治是深知的。唐太宗去世時,李治緊緊抱住舅舅長孫無忌的脖子哀號痛哭,幾致昏厥。那種傷痛和感激,因系發自肺腑,場面感人至深。

太宗去世五天後,時年二十二歲的李治,在舅舅李治、褚遂良等託孤大臣的精心安排籌劃下,正式登基稱帝(唐高宗)。不到十日,李治即頒昭,宣佈任命長孫無忌為太尉、兼檢校中書令,負責主持國務。

初當皇帝的李治,對舅舅長孫無忌,感激之外,更是充滿依賴和信任。有一件事可以表明:永徽元年正月(650年),有一個河南洛陽名叫李弘泰的人,不知出於什麼動機,給朝廷寫信,舉報長孫無忌謀反(滅族之罪)。李治聞訊後,問都沒問,即命人將李弘泰斬首。此後幾年,李治處處尊重、禮敬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一班朝廷重臣,虛心聽取採納他們的各種意見,而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亦不負唐太宗遺命,同心合力,輔佐李治,沿襲貞觀之策,將國家治理得國泰民安、政治清明,被史家稱作有“貞觀遺風”(有一種說法,認為長孫無忌之所以堅持立李治為太子,正是因為看出李治性格仁儒,能夠在唐太宗之後,接受貞觀時期的朝臣輔佐,繼續按貞觀路線治國)。

可是不久,長孫無忌乃至李唐江山的命運,由於一個女人的出現發生了重大轉折。這個女人就是自創了“曌”字給自己命名“武曌”的武則天。

貞觀十一年(637年),年僅十四歲的武則天,因為美貌,被唐太宗召進宮做才人(嬪妃中的最低一等)。唐太宗去世後,按照慣例,武則天和宮中那些沒有生育過的嬪妃被一起送進感業寺做了尼姑。650年5月26日,唐太宗周年忌日,23歲的李治去感業寺為父親焚香祭悼,遇見時年27歲的武則天。時“武氏泣,上亦泣”,武則天含悲相對,淚水漣漣,李治不忍,亦相視而泣。正因蕭淑妃受寵而心生嫉恨的王皇后聞訊,即暗命武則天蓄髮,不久,又勸李治將武則天接到後宮。她要利用武則天來“以間淑妃之寵”。

王皇后很快就達到了目的。蕭淑妃失寵了(又豈止蕭淑妃失寵?自武則天入宮後,除武則天外,李治的嬪妃再沒有一個生育過)。可是,令這位王皇后想不到的,她和蕭淑妃的命運,也因此發生了驚天逆轉。美貌過人、心智也過人的武則天,利用王皇后給她提供、安排的這個(唯一)機會,不僅如王皇后所願,轉移了李治對蕭淑妃的寵愛,更是成功地讓皇帝對她言聽計從,很快就由才人而被封為昭儀(地位僅次於皇后和貴妃)。這些還只是開始。武則天覬覦的是母儀天下的皇后之位。

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武則天,先是親手掐死自己襁褓中的女兒,嫁禍於王皇后,激怒李治生出罷黜之念;接著,又通過造謠,誣告王皇后和她的母親暗中以巫蠱之術害她,讓盛怒之下的李治,不僅將王皇后任吏部尚書的舅舅柳奭一貶再貶,從朝廷直貶到四川的榮州(榮縣),接著將其殺掉,還同時下令禁止王皇后的母親進宮。

武則天(包括李治)清楚,要實現並達到罷黜王皇后立自己的目的,需取得舅父長孫無忌的支援。為此,他們夫婦二人,親自帶著十車金銀珠寶,去舅父家拜望。席中,李治還當場任命長孫無忌的一位愛妾所生的三個兒子為朝散大夫。可是,長孫無忌卻不為所動,這令夫婦二人很掃興。此後,武則天不甘心,又多次讓自己的母親去長孫無忌家求情,長孫無忌亦不為所動,堅持不答應。

各自命運由此開

始轉化。

永徽六年(655)十月十三日,李治以王皇后、蕭淑妃企圖要毒死他為由,下詔將她們貶為平民,打入冷宮。接著,十一月一日,李治不顧長孫無忌、褚遂良等朝中重臣的反對,在位列三公之一的司空李世績:“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的鼓勵、支援下(他兒子徐敬業,後在揚州和駱賓王等一起起兵反對武則天,兵敗後被滿門抄斬),在武則天親信許敬宗、李義府等朝臣積極支援下,正式冊封時年三十二歲的武則天為皇后。當了皇后的武則天,出於嫉恨也為了永絕後患,派人將被囚禁的王氏和蕭氏各毒打一百杖後,砍去手足四肢,浸入酒缸裡。痛苦不堪的二人,哀號數日而死。

接下來,656年正月六日,太子李忠被廢,武則天所生的年僅四歲的李弘被冊立為太子(李忠不久被殺)。

再接下來,顯慶四年(659年)四月,淪為武則天心腹的禮部尚書許敬宗,秉武則天之意,尋機偽造出證據,向李治誣告長孫無忌參與太子洗馬韋季方、監察御史李巢的“謀反”。接到舉報的李治心裡明白,自己的這位舅父不可能謀反。何況這種誣告也不是第一次了,早在他剛登基時就有過。那時候,他連問也沒問,就直接下令將舉報者砍了頭。然而,此時的李治,接到舉報後,沒有像第一次那樣,將舉報者砍頭,也沒有將舅舅和舉報者喊到一起來一番當面對質,而是聽憑許敬宗一再誣陷。四月二十二日,李治接受了許敬宗的誣陷,下詔削去長孫無忌的太尉及封邑,將其流放黔州(出於憐憫?感恩?李治關照,長孫無忌原先享受的生活待遇標準不變)。七月二十七日,李治下令對長孫無忌“謀反”一案再進行深入複查。許敬宗以此為由,派出心腹、中書舍人袁公瑜至黔州。在經過一番嚴刑酷打後,袁公瑜獰笑著,一語不發,將一根繩子扔在了長孫無忌的腳下。

此時的長孫無忌當是百感交集吧。他不會不想到,有人曾預言到他今天的結果。此人就是深受唐太宗喜愛的他的另一個兒子——吳王李恪。太子李承幹被廢后,雖然由於長孫無忌的堅持,唐太宗立了李治為儲君,但李世民心裡一直猶有不甘。貞觀十七年年底(643年),李世民私下召見長孫無忌,對他說:

你讓我立雉奴(李治小名),我看他懦弱,怕是日後守不住江山。吳王李恪(淑妃楊氏——隋煬帝楊廣女所生),英明果決,文武具全,很像我,我想想還是改封他好。

長孫無忌立刻勸阻。他懇切地對太宗說:

太子仁愛忠厚,正是繼承守衛你大業的優秀君王。何況太子之位,關乎社稷安危,怎麼可以兒戲一樣地換來換去?

為了徹底斷除唐太宗更換太子的念頭,貞觀十八年四月(643年),長孫無忌在朝堂之上,當著唐太宗、李治和滿朝文武的面大聲說:

陛下英明神武,是蕩平天下的天才;太子仁愛寬厚,具保全江山之德……這正是上天賜予國人的福分!

自此,唐太宗徹底斷了更換太子的念頭。

就像歷史上許多被廢太子、或曾欲立而未立的“準太子”的命運一樣,才幹卓越、社會威望很高、深獲社會輿論支援的李恪,在永徽四年二月二日,被長孫無忌利用房玄齡之子房遺愛企圖謀反一案,牽連其中,逼著自殺(李治如果不是因為長孫無忌的一再堅持而被廢,也逃脫不了這樣的命運)。

雄才大略、為唐太宗看好的李恪,死前,高聲咒罵:長孫無忌,你竊弄權威,陷害忠良,皇陵地下有知,你馬上就會受到滅族的報應!

報應嗎?長孫無忌掙扎著,拖著被毒打的身軀,在袁公瑜惡毒凶狠的注視下,將脖子套進了懸在樑上的繩套。

李治很快接到報告:長孫無忌大人畏罪自殺!

關於長孫無忌之死,唐人、後人及至今人有很多評說。《舊唐書》上說是因為他出於嫉恨而暗下毒手殺死李恪所招致的報應。我以為,李恪之死,雖有長孫無忌因為不同意唐太宗更換太子而得罪李恪並導致相互仇恨之因,但因李恪能力明顯強於李治,且又具有民望,這對由長孫無忌擁立而繼位的性格懦弱的李治而言,確實存在一定潛在的威脅(由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掉太子、李顯發動政變推翻武則天、李隆基發動政變誅殺韋氏母女奪得政權等可知)。因此,對於李恪之死,不能說那都是出於長孫無忌的私心,客觀上也是起著維護政權穩定的作用的。

還有一說,認為長孫無忌在李治登基之初,和褚遂良等一幫老臣專權,導致李治不快,而結下怨氣。其實,長孫無忌和他的妹妹長孫皇后,從一開始就對權力之害保持著高度的警醒。貞觀元年七月,唐太宗不顧長孫皇后以呂后、霍光、上官桀等因皇后家人蔘政而導致被滅族的歷史教訓為理由的反對意見,堅持任命長孫無忌擔任宰相(尚書右僕射。此前李世民曾多此欲任命,皆因皇后的堅決反對而作罷)。到了第二年(貞觀二年),長孫無忌擔心自己權位太高,就和自己的妹妹一起,懇請辭職,讓李世民不得不解除了他的宰相之職。由此可見,長孫無忌並不是一個貪戀權位的人。李治登基之初,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本著耿耿忠心,按貞觀時期的方針政策,全力輔佐,使朝廷和社會都處於穩定祥和狀態,這對於一個沒有執政經驗的青年李治而言,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李治對此亦因深知。因此,說李治為此結下怨氣,導致日後翻臉,這樣的觀點,似乎不完全能夠站住腳。

我以為長孫無忌之死,主要在於他看輕了人性之惡。以宰相(中書令)許敬宗為代表的一批朝臣,在看出李治和武則天對封皇后一事的態度很堅決之後,馬上掉轉風向,一頭倒向了武則天。開始時,顧忌到長孫無忌畢竟是有大恩於李治的舅舅,且又是二朝元老,對長孫無忌還是好意規勸,幫著分析利害,然而,在勸說無效、又遭到長孫無忌嚴厲駁斥之後,便轉而生恨,馬上掉頭,按著武則天的旨意,積極策劃和操弄,直至將長孫無忌殺掉。當然,要擊垮長孫無忌這樣一個開國重臣,並不容易。但是,一頭是皇帝和皇后,一頭是大臣,二者孰輕孰重,許敬宗心裡明白。何況,高風險才會有高回報,許敬宗心裡更是明白。

剛開始接到許敬宗的誣告時,李治是不相信的,他曾反問:

這怎麼可能?舅舅被小人離間,有可能遭到猜忌,何至於謀反?

此時的許敬宗清楚,這場較量不是自己和整個家族富貴終身,就是自己身敗名裂。為此,他打著維護皇帝安危的旗號,用盡種種卑劣手段,對長孫無忌進行再三再四誣陷(誣陷的過程很精彩,此處略),使李治不得不信,舅父大人要

謀反,並因此下詔將長孫無忌削去封爵采邑、逐出長安、貶放黔州。這還不算完,許敬宗知道,殺人方能滅口,為防止日後誣告被揭穿、長孫無忌東山再起,他又喪心病狂地藉機派心腹到黔州硬逼著長孫無忌自殺。

許敬宗混跡官場多年,經驗豐富,手段老道,在長孫無忌受到皇帝尊重、精心輔政時,露出的是一幅謙恭、諂媚相;而一旦看出上有所不滿,便馬上換出另一副嘴臉,投身新主子,惡意誹謗誣告,無所不用其極,直至將對手置於死地。長孫無忌或許至死也無法相信,雖然皇帝是自己的親外甥,又是自己一手擁戴上去的,雖然自己是開國重臣,始終盡心盡力於朝政,然而,在許敬宗之流的眼裡,你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你就什麼也不是!這樣的人性,不要說長孫無忌,誰遇上他,想不死也難。

還有,長孫無忌過高看重了他和外甥李治之間的血親和恩情。不錯,李治登基之初是連問都沒問就殺了那個告長孫無忌謀反的人,那是在李治立足未穩、加上沒有許敬宗之流幫著羅織罪名、沒有武則天玩弄陰謀的前提下。到了長孫無忌被誣,李治已整整做了十年皇帝,身邊已圍了不少如許敬宗之流的察言觀色、阿諛奉承者。此時,當初那種被擁立、輔佐的感恩之心早已淡化得差不多了。而那點血肉親情,在天子的威勢面前,在工於心計和權謀的武則天、許敬宗等操弄下,又何值一提!

是的,如果李治真的在意舅父大人的血親與恩情,只要把誣告和被誣告的人聚在一起當面對質一下,馬上就可以弄得水落石出。可是,李治始終沒有這樣做,始終是聽憑許敬宗之流的操弄,直到長孫無忌及其家人被殺、被屠。

長孫無忌很有可能還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潛意識裡,把李治當做了李世民。李世民不僅重恩情、親情,還是非功過分明,勇於、善於納諫,聞過即改。長孫大人為什麼會在反對罷黜王皇后、立武則天的問題上那樣堅持?一定是想到了當初在立李治的問題上,自己就是那樣堅持的吧?可惜,李治不是李世民!唐高宗也不是唐太宗!

或許是報應?公元683年10月4日,56歲的李治死後不久,武則天即從自己親生兒子李顯的屁股底下奪走了龍椅,當上了女皇。此後,為了鞏固政權,這位女皇,除自己親生的二個兒子李顯、李旦(改名為武顯、武旦)和女兒太平公主外,幾乎殺盡其餘李氏皇族。這一點,若泉下有知,李治會做何想?長孫無忌又有做何想?

魏玄同說,人都躲不過一殺,不是人殺,就是鬼殺。是的,這句話千真萬確。可是,如果按照魏玄同的意思,所謂人殺,是因為犯罪而被刑殺,那麼,像他和長孫無忌這樣的“畏罪自殺”,該是屬於哪一種呢?

據說李治接到舅舅長孫無忌大人畏罪自殺報告後,大吃一驚:原來他真要謀反!否則,為何要自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4yw2n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