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過端午節由來

過端午節由來

過端午節由來

1.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其由來有諸多說法:

2.1.人物紀念說,主要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孝女曹娥說和紀念介子推說。

3.2.起源於五月五日的惡月惡日的俗忌。

4.3.夏至說。

5.4.蓄蘭沐浴說。5勾踐操練水軍說。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端午節的來歷是什麼?

關於端午節的來源眾說紛紜,比如:紀念屈原說;紀念曹娥說;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紀念伍子胥說;夏至說等等,光我所知道的來歷就有四五個。不過目前端午節的來歷流傳最廣、大家更熟悉的說法還是紀念屈原,至於其他的來歷大家就比較陌生了。下面我介紹一下端午節的幾個來歷吧,一起來看看。

端午節的來歷一: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來歷是紀念屈原的這種說法在全國流傳很廣,老百姓也最為認可。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作為皇室子弟自然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也算是一個遠近聞名的才子。少年時期就開始嶄露頭角,因此備受楚懷王信任,曾擔任過左徒、三閭大夫等職務,掌管過內政外交大事,是聯齊抗秦的主力軍。

可惜的是,後來因為某些原因侵犯了楚國貴族的利益,遭到不少貴族的排擠誹謗,最後落得一個被三次流放的下場。被流放三次報國無門的屈原,在得知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瞬間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在5曰5號當天自沉於汨羅江。

當楚國人得知屈原投江自盡的訊息後,不少人都過來打撈他的屍體,但最後都沒有撈到。大家擔心屈原屍體被魚蝦吃掉,就直接用竹筒裝米扔進水裡,既起到防止魚蝦破壞他身體的作用,也能起到祭奠他的效果。因為屈原死於忠君愛國,所以才會在死後受到荊楚地區那麼多人的懷念,這才有了自發為他立祠祭祀的想法跟行為。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懷念屈原,敬佩他的忠君愛國精神。所以從此把端午節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絡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端午節也就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的來歷二:紀念曹娥

曹娥是東漢時期的上虞人,父親為了捕魚溺於江中,幾天之後仍然不見父親的屍體,當時的曹娥才十四歲,每天每夜沿著江邊哭喊尋找父親,過了十七天之後,在農曆五月五日投江,在五天之後被村裡人找到。  

孝女曹娥雖然死了,但是她卻能找到她父親的屍首,並把他背到了江堤邊,人們看到這個場景十分感動,認為是她的孝心感動了上蒼,後來人們把曹娥背父出水得地方就叫做賀盤村。她的孝心同時感動了村裡和村周圍的父老鄉親,他們把曹娥父女進行了埋葬,同時在曹娥挑水的江旁建造了一座曹娥廟,造了她的塑像,尊她為“孝女娘娘”,並把小漁村叫做曹娥村,把那條改成了曹娥江。  

每到曹娥跳水投江的那一天,曹娥廟裡都會舉行很盛達的廟會,很多鄉親都會來祭拜孝女娘娘,同時題詞送匾來讚揚她的美德。一直到現在,不管曹娥江的江水多麼凶猛,但只要到曹娥廟前面都會變得平靜,彷彿覺得有愧於孝女,悄悄離去,等過了曹娥面,江水才會再次發出響聲。  

因為五月初五是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於是很多人將端午節視為紀念曹娥的節日。

端午節的來歷三:紀念伍子胥

春秋時期楚國人伍子胥為報殺父兄之仇,助吳伐楚,五戰五勝攻下楚都。其後,越國也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吳王夫差許之。伍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宰伯嚭受越國賄賂進讒言誣陷伍子胥,夫差相信了讒言,賜伍子胥自盡。伍子胥便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過節經歷

兩年前的端午節那天,夕陽已經完全下山了,我和媽媽還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大街兩旁飄來一陣陣粽子的香氣,我的肚子早已經餓得咕咕叫了,我是多麼想吃到噴香的粽子啊!我甚至幻想此時天上能突然下起粽子雨,那樣我就可以飽餐一頓了。於是我向媽媽央求:“媽媽,我要吃粽子,我要吃粽子!”聽到我的央求,媽媽立刻說:“好的,可是現在我身上並沒有錢。這樣吧,我們先把書包放到家裡,拿了錢再去買粽子吧。”聽了媽媽的話,我不吭聲了。儘管嘴裡不叫喊了,但是想吃粽子的心情依然十分強烈,有增無減。可是,身邊沒有帶錢,又能怎樣呢?我只能等著……

一到家門口,我們居然發現門外多放了一雙鞋子,瞧那鞋子沾滿了泥巴,會是誰的呢?媽媽掏出鑰匙打開門一看,原來是奶奶來到我家裡了!最讓我喜出望外的是我的鼻子聞到一股清新濃郁的粽香,還沒來得及和奶奶打招呼,我已經迫不及待地跑到廚房,從一大堆散發著熱氣的粽子中拿起一個,解開箬葉,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好像一個乾渴的人突然發現一大眼清泉一般……看著我狼吞虎嚥的樣子,奶奶笑呵呵地說:“吃慢點,小心噎著!我就知道你們工作忙,來不及包粽子,所以一大早就起來包好粽子,燒熟了給你們送過來。”

我一邊吃著粽子,一邊不住地點頭稱讚:“好吃,真好吃,真香!”

我一口氣連吃了三個粽子,還覺得意猶未盡。吃著這及時而來的粽子,在看看奶奶那滿頭的白髮,佈滿皺紋的臉,我突然覺得自己很感動。奶奶已經年過古稀,不僅為我們包好粽子,還專程送過來,真不容易啊!吃著粽子,我彷彿看見奶奶一手拿著箬葉,一手捏著粽子正小心地包著……

端午節的粽子真香!我永遠忘不了那天的粽子,因為它不僅味美,還包含著濃濃的親情!


這就是我所瞭解的關於端午節的幾個來歷了。大家還了解哪些端午節的來歷說法呢?在評論區裡留言吧。

端午節有哪些由來?

端午的來源眾說紛紜,有“屈原說”、“伍子胥說”、“曹娥說”等,但“屈原說”最受認同。


來源一:紀念屈原說

屈原(約前342—前278),名正則,字靈均,一名平,字原,是中國最早的大詩人之一。公元前278年秦國將領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都城郢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心如刀割,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就有了端午龍舟競渡、吃粽子的風俗。


來源二:紀念伍子胥說

春秋時期楚國人伍子胥為報殺父兄之仇,助吳伐楚,五戰五勝攻下楚都。其後,越國也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吳王夫差許之。伍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宰伯嚭受越國賄賂進讒言誣陷伍子胥,夫差相信了讒言,賜伍子胥自盡。

伍子胥便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來源三:紀念孝女曹娥說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這天吃粽子紀念孝女曹娥。


實際上,端午節並非僅僅為了紀念誰而來的,而是一個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它源於自然天象崇拜和神話信仰。

因為5月5日正處於仲夏,蒼龍七宿飛昇於正南中天,處於全年最“正中”的位置,人們一看到這麼大吉大利的天象,怎能少了祭祀,當然在先秦時代,農曆五月被稱為惡月,初五稱“毒日”,五月初五也是禳毒驅邪的日子。


端午節習俗

一、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屈原含恨投江,楚國人民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由此賽龍舟也成為端午最傳統的風俗之一。

每年端午,賽龍舟比賽是不可錯過的年度盛宴,眾人齊心划槳的“嘿呦”聲鼓舞著隊員們,也振奮著岸邊觀戰的群眾。

二、吃粽子

傳說屈原投江死後,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從此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又有說是因為粽子的稜角像一把刀子,可以將疾病、災害剷除。端午節吃粽子,不僅承載著家國情懷,更蘊含著家人朋友相聚團圓的濃濃真情,粽子被稱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

三、掛香包

端午節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內裝用中草藥以及香料,它的製作工藝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四、系五彩繩

端午節這天,孩子們在手腕、腳踝繫上用五彩絲線編的“五色繩”,大人們說繫上就百病不侵。端午節後的第一場雨,再把五色繩剪下來,讓雨水沖走,災病也就隨著被帶走了。

各個地方的五彩繩大同小異,有的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五、懸掛艾葉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間認為五月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每年五月,正是艾蒿成熟,藥性最好的時候,所以在端午節人們都要到野外去採摘艾蒿。

傳說遠古時候神仙與水怪約定,只要門前懸掛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都不可冒犯,於是人們端午節喜歡採摘和懸掛艾草,意欲驅散妖魔,保衛家族。

六、吃鴨蛋/喝雄黃酒

端午節除了紀念屈原還有就是要避五毒,這五毒就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蠍子。

吃著這些就可以避五毒,分別是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雄黃酒。所以,端午節吃鴨蛋有著一定的辟邪色彩,從科學的角度看,吃鴨蛋是為了養生祛暑。

而且喝雄黃酒,飲蒲酒的習俗也是流傳已久,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酒也有益處。

端午節的歷史由來

端午節是幾月幾號

每一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相傳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立的。屈原不僅是位傑出的愛國人士,在文學領域也有很高的造詣,開創了楚辭,而他的千古絕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至今仍像一盞明燈,亮在所有自強不息人的心中。

過端午節是傳承中華文明的形式之一,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外,各地還形成了自身獨有特色的端午文化。

端午節的歷史起源

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也是中國個七個法定節假日之一(元旦、春節、清明、端午、勞動節、中秋、國慶節)。在即將到來的端午節,除了吃粽子、懷念屈原,我們對端午節的歷史由來,瞭解多少呢?

一、端午節的起源,為了紀念屈原的說法:

1、端午節,起源於中國,大部分說法,是為了紀念屈原。也有些人、有些地方認為是為了紀念曹娥、介子推、伍子胥等。其中以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的說法影響最為廣泛。

2、紀念屈原的說法: 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那天,抱石跳汨羅江而自盡。後來人們就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3、歷史依據:南朝梁國人吳均所著《續齊諧記》、以及南北朝樑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都記錄了端午節起源於人民紀念屈原。史料中記載:“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取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二、端午節的起源,為了紀念伍子胥的說法:

1、春秋戰國-吳國著名的謀略家、軍事家伍子胥,為被吳王夫差所猜疑,而賜劍其自殺。伍子胥死不瞑目、含怨而死。

2、吳國人民可憐伍子胥,於是在江邊為伍子胥立了祠廟,進行祭祀。而伍子胥沉江而死的那天正好是五月初五,於是後人認為:吳國人民端午節的習俗也是為了紀念伍子胥。

3、歷史依據: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史記》之《伍子胥列傳》,有相關記載。東漢《曹娥碑》也有相關記載: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三、“端午”一詞的最早出現:

1、漢朝許慎所著《說文解字》記載:“端,物初生之題也”,即說“端”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稱為“端五節”。

2、晉朝周處所著的地方風物誌——《風土記》記載:“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在中國古漢語裡,有開頭、初始的意思,平時所稱“端五”,即“初五”。

3、南朝陳元靚所著《歲時廣記》記載:“京師市塵人,以五月七年級為端一,八年級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五(午)月的第一個午日,謂之端午。

端午節的由來是什麼?

端午節的由來主要有以下說法:1、紀念屈原;2、紀念吳國大將伍子胥;3、紀念孝女曹娥。

1、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詩人及家,因主張改革,觸犯到貴族大臣們的利益,遭到排擠和流放,最後楚國被秦國打敗,屈原悲憤難耐,跳入汨羅江,以身殉國,老百姓為了紀念屈原,就把他跳江的日子定為端午節。

2、紀念吳國大將伍子胥:相傳春秋時期,楚國人伍子胥帶領吳軍殺入楚國首都,將已死去的楚平王鞭屍三百,報殺父殺兄之仇。後又帶領吳軍滅越國,越國國王勾踐將自身作為人質押在吳國,伍子胥勸諫吳王夫差殺勾踐,夫差不聽。後夫差聽信太宰伯嚭讒言,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伍子胥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隊入城滅吳。”吳王夫差聽後大怒,令人在五月五日將伍子胥的屍體沉於錢塘江中。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他,便在這一天包粽子、賽龍舟。

3、紀念孝女曹娥:相傳東漢上虞人,曹娥的父親溺於江中,曹娥尋找多日後,仍未找到其父,於是在五月五日的那一天,14歲的曹娥投江尋父,幾天後,曹娥抱著父親的屍體走出江。後人為了紀念曹娥的孝道,於是便將每年的五月五日作為節日紀念曹娥。

標籤: 端午節 由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8le13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