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合肥舊稱

合肥舊稱

合肥舊稱

合肥舊稱:答案是虎方、夷虎、廬州、廬陽、合淝。

合肥舊稱:答案是虎方、夷虎、廬州、廬陽、合淝。

合肥以前叫虎方、夷虎、廬州、廬陽、合淝。商周時期叫虎方,夷虎,秦漢朝時設定合肥縣,隋朝以後叫廬州、廬陽,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合肥古為淮夷地,商朝稱虎方,西周稱夷虎。秦漢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縣”,屬九江郡。

合肥舊稱廬州、廬陽。秦置合肥縣,隋至明清時,合肥一直是廬州府治所,故又稱“廬州”,又名“廬陽”。周武王時代分封制,在合肥封了一個國叫“廬國”,而廬國又屬於子爵,所以稱為“廬子國”,都城叫廬邑。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合肥的舊稱是蜀中。

合肥古稱:廬州、廬陽。

秦置合肥縣,隋至明來自清時,合肥一直是廬州府治所,故又稱“廬州”、又名“廬陽”。廬州這個名字歷史非常悠久,周武王時代分封制,按照公、侯、伯、子、男的等級來分封,就班可住花在現在合肥這個地方封了一個國叫“廬國”,而廬國又屬於子爵,所以稱為“廬子國”,都城叫廬邑,就是現在的合肥老城附近。

歷史人文

地域文化:自古以來,中原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和巢湖文化在合肥大地交融輝映,歷數千年積澱傳承,形成了獨具特色、璀璨奪目的地域文化。

巢湖文化:幾十萬年前,巢縣人化晚廠相排幾識七勞石現身;有巢氏,構木態為巢起源於此;南巢美還進兩果對地,夏朝末君落戶;古船塘來自,上演元明風雲;昭忠祠,激揚愛國情懷;瑤崗村,奏響百萬雄師過大江號角。巢湖文化在撞擊中融合發展,在包容中吸取精華,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個性特徵。

歷史名人包拯:包拯,字希仁,清正廉明的曠世清官。28歲中進士,先後任天長、端州、揚州、廬州、池州、開封等地知縣、知府,官至樞密副使。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譽。身後追贈禮部尚書,諡孝肅。有《包拯集》和眾多斷案故事、戲曲傳世。

其他比較有用的內容推薦1:

合肥古稱:廬州、廬陽。

秦置合肥縣,隋至明清時,合肥一直是廬州府治所,故又稱“廬州”、來自又名“廬陽”。廬州這個名字歷史非常悠久,周武王時代分封制,按照公、侯、伯、子、男的等級來分封,就在現在合肥這個地方封了一個國叫“廬國”,而廬國又屬於子爵,所以稱為“廬子國”,都城叫廬邑,就是現在的合肥老城附近。

歷史人文

地域文化:自古以來,中原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和巢湖文化在合肥大地交融輝映,歷數千年積澱傳承,形成了獨具特色、璀璨奪律鎮垂目的地域文化。

巢湖文化:幾十萬年前,巢縣人化石現身;有巢氏,構木為巢起源於此;南巢地,夏朝末君落戶;古船塘,上演元明風雲;昭忠祠,激揚愛國情懷;瑤崗村,奏響百萬雄師過跟還影偉胡溶溫季大江號角。巢湖文化在撞擊中融合發展,脫品初特和在包容中吸取精華,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個性特徵。 

歷史名人包拯:包拯,字來自希仁,清正廉明的曠世清官。28歲中進士,先後任天長、端州、揚州、廬州、池州、開封粒作要獲決候等地知縣、知府,官至樞密副使。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譽。身後追贈禮部尚書,諡孝肅。有《包拯集》和眾多斷案故事、戲曲傳世。

合肥舊稱

合肥舊稱廬州、廬陽。秦置合肥縣,隋至明清時,合肥一直是廬州府治所,故又稱“廬州”,又名“廬陽”。周武王時代分封制,在合肥封了一個國叫“廬國”,而廬國又屬於子爵,所以稱為“廬子國”,都城叫廬邑。

合肥舊稱廬州、廬陽。秦置合肥縣,隋至明清時,合肥一直是廬州府治所,故又稱“廬州”,又名“廬陽”。周武王時代分封制,在合肥封了一個國叫“廬國”,而廬國又屬於子爵,所以稱為“廬子國”,都城叫廬邑。

合肥以前叫什麼名字?

合肥以前叫廬州、廬陽。

合肥,簡稱“廬”或“合”,古稱廬州、廬陽、合淝。合肥地處中國華東地區、安徽中部、江淮之間、環抱巢湖。合肥是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雙節點城市,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帶核心城市,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曆史的古城,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均發源於該地而得名。

擴充套件資料:

合肥是一塊富有光榮傳統的紅色土地。1926年11 月,吳山廟起義,打響了安徽黨史上武裝鬥爭第一。1939年5月,新四軍軍長葉挺、部主任鄧子恢等,在廬江組建國民軍新編第四軍江北指揮部。

在解放戰爭期間,渡江戰役總前委指揮部設立在合肥瑤崗。合肥現有吳山廟武裝起義舊址、肥東縣瑤崗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等紅色遺址,渡江戰役紀念館、合肥歷史陳列館、蔡永祥紀念館等紅色旅遊景點。

合肥有敢為人先的改革創新傳統。肥西山南小井莊率先實行“大包乾”,成為中國農村包產到戶的發源地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合肥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我國第一臺窗式空調、微型電子計算機、“鐳射大氣汙染監測雷達”,世界第一臺VCD、世界首臺光量子計算機……先後在這裡誕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合肥

參考資料來源:合肥市官網—歷史人文

合肥舊稱?

合肥概況

合肥,安徽省省會,位於中國中部(北緯32°、東經117°),長江淮河之間、巢湖之濱,通過南淝河通江達海,具有承東啟西、接連中原、貫通南北的重要區位優勢。

合肥是一座有2000多年曆史的古城,素以“三國故地、包拯家鄉”而聞名海內外。自東漢末以來,合肥數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區重要的行政中心和軍事重鎮。

“合肥”之名,最早出現在大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秦漢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縣”,屬九江郡。東漢劉秀升合肥為侯國,三國時為揚州治所。明清時為廬州府治,故又別稱為“廬州”。合肥解放後由縣設市,三年後安徽省正式成立,駐合肥市。

合肥市轄瑤海、廬陽、蜀山、包河4區和肥東、肥西、長豐3縣,並賦予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合肥新站綜合試驗區市級管理許可權。全市行政轄區總面積為7029.48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積233.4平方公里;市區總面積838.52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積72.93平方公里,新增南崗鎮面積91.95平方公里,新增煙墩鄉面積106.78平方公里,市區建成區面積為224平方公里。

合肥屬帶溼潤季風氣候。全年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春溫多變,秋高氣爽,梅雨顯著,夏雨集中。年平均氣溫15.7度,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2100多個小時。

經合肥市九屆八次常委會通過,決定廣玉蘭為合肥市市樹,桂花和石榴花為合肥市市花。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459.55萬人,佔常住人口的99.31%;各少數民族人口為3.18萬人,佔常住人口的0.69%。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34.48萬人,增長了8.11%;各少數民族人口減少了0.14萬人。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的堅強領導下,繼續強力推進“大發展、大建設、大環境”,全市經濟持續呈現“速度快、活力強、效益高”的良好態勢,主要經濟指標縱向、橫向比較態勢良好,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步伐堅定有力,經濟執行在結構優化調整中向著又好又快的目標縱深推進。過去的一年,是我市近10年來經濟增長最快、各方收益增加最多的一年。初步測算,2007年全市生產總值(GDP)達到1334.2億元,比上年淨增260.44億元,佔全省GDP增量的21.6%。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10.43億元,增長58.9%;財政收入突破200億元。全年,完成財政收入215.19億元,同比增長28.3%,為近10年增長最快的一年。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01.98億元,增長28.4%;全年進出口總額為62.48億美元,增長28.2%,比上年加快11.6個百分點。其中出口43.01億美元,增長26.3%,加快4.3個百分點;進口19.48億美元,增長32.6%。人均GDP為28125元,比上年增加4922元,按現行匯率計算,人均GDP達到3853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486元,增長21.6%。突破兩萬元,達到23205元(按戶籍人口計算),增長14.3%;農民人均純收入3690元,增長15.1%。

合肥都市圈:

合肥都市圈基本圈層半徑為100公里,引領並形成皖中一體化發展格局,有效地帶動全省經濟發展。到2020年,合肥市將成為寧鄭漢之間最大的區域經濟中心。

“141”城市發展框架:

大力改造核心主城區,並在老城區的東、西南、西、北方向建設四個城市副中心,沿巢湖逐步建設一個生態型、現代化的濱湖新區。濱湖新區位於合肥主城區東南部,南依巢湖,規劃總用地面積約190平方公里,核心功能是行政中心、商務文化會展中心、省級休閒旅遊基地、綜合居住新區。

“十一五”發展前景

“十一五”時期,合肥將以做大經濟總量、增強綜合實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主線,以壯大工業經濟、強化縣域經濟為突破口,以加快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建設為著力點,推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逐步把合肥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現代服務業基地和獨具魅力的現代化濱湖城市,在安徽崛起中勇當先鋒、中部崛起中爭先進位。總體目標是:到“十一五”末,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確保1900億元,年均增長15.5%,力爭達到2100億元,年均增長18%;全市人均生產總值達到5000美元;財政收入達到260億元,年均增長15%左右;市區人口達到300萬人,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300平方公里;全市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經過不懈奮鬥,把合肥基本建設成經濟更加發達、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生態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

合肥古代叫什麼

合肥古稱廬州。

合肥即合肥市,古稱廬州這個名字歷史非常悠久,周武王時代搞分封,按照公、侯、伯、子、男的等級來分封,就在現在合肥這個地方封了一個國叫“廬國”,而廬國又屬於子爵,所以稱為“廬子國”,都城叫廬邑,就是現在的合肥老城附近。

合肥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均發源於此而得名,歷史代表文化為廬州文化、皖江文化。在3000餘年的建城史中,有2100餘年的縣治、1400餘年的府治歷史,數為州郡治所,是江淮地區重要的行政中心、商埠和軍事重鎮,素有“淮右襟喉、江南脣齒”“江淮首郡、吳楚要衝”“三國故地、包拯故里、淮軍搖籃”之稱。

合肥的歷史沿革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廢分封,立郡縣,合肥屬九江郡。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項羽在九江郡地置九江王國。高祖四年(前203年),改九江王國為淮南王國。

漢文帝六年(前174年),改淮南王國為淮南郡;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復將淮南郡改為淮南王國。

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改淮南王國為九江郡,轄合肥等縣,合肥縣名始見於此。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州,合肥縣屬揚州九江郡。

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改合肥縣為合肥侯國。

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廢合肥侯國,復改為合肥縣,為揚州治。

三國時期,合肥縣屬魏國淮南郡,為揚州治。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九江郡為淮南郡,合肥縣屬淮南郡。

東晉,南北,合肥為雙方爭奪的重鎮,縣廢。

南朝宋,置南豫州,於舊合肥縣地置汝陰縣,屬南豫州南汝陰郡,為郡治。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合肥市

合肥在古代叫啥呀?

合肥古稱廬州,廬州這個名字歷史非常悠久,周武王時代搞分封,按照公、侯、伯、子、男的等級來分封,就在現在合肥這個地方封了一個國叫“廬國”,而廬國又屬於子爵,所以稱為“廬子國”,都城叫廬邑,就是現在的合肥老城附近。

擴充套件資料:

歷史沿革

南朝梁設合州,治於合肥。隋開皇元年(581年),改合州為廬州。大業三年(607年)四月,改廬州為廬江郡。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廬江郡為廬州,屬貞觀元年(627年)劃設的淮南道。

天寶元年(742年),複名廬江郡,仍治合肥,仍屬淮南道。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置淮南節度使於揚州(今揚州市),廬江郡仍屬之。至德二年十二月,複名廬州,仍屬淮南節鎮。唐代廬州治合肥,下領合肥縣、舒城縣、慎縣、廬江縣、巢縣。

北宋初廬州治合肥,屬淮南道,縣五,合肥縣、舒城縣、慎縣(南宋紹興三十二年避孝宗諱,改樑縣)、廬江縣、巢縣。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以廬州巢縣無為鎮建為軍,分巢縣、廬江二縣隸屬無為軍。

廬州轄縣三,即合肥縣、舒城縣、慎縣。至道三年(997年),改屬淮南路。熙寧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為東、西兩路,西路治壽州(今壽縣城關鎮),廬州改屬淮南西路。

南宋改淮南西路治廬州,為南宋抗金重鎮和輸送抗金物資的集散地。紹興初,為避金兵,淮西路寄治巢縣(治今巢湖市區)。紹興七年(1137年),淮西將酈瓊以廬州叛降劉豫偽齊。十一年,為楊沂中收復。乾道二至五年(1166~1169年),在和州置司。五年,淮西路復治廬州。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廬州

合肥以前的舊稱叫什麼

合肥”之名,最早出現在大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秦漢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縣”,屬九江郡。

東漢劉秀升合肥為侯國,三國時為揚州治所,稱為“合淝”,又稱“金斗”;

南朝梁稱“汝陰”;

隋後改為“廬州”;

合肥解放後由縣設市,三年後安徽省正式成立,駐合肥市。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曆史的古城,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均發源於該地而得名。合肥素有“三國故地,包拯家鄉”之稱。秦置合肥縣,隋至明清時,合肥一直是廬州府治所,故又稱“廬州”、又名“廬陽”。

合肥地處中緯度地帶,屬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年均氣溫15.7℃,年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年日照時間約2000小時,年均無霜期228天,平均相對溼度為77%。

合肥古代地名?

廬州、廬陽、合淝。

合肥,簡稱廬或合,古稱廬州、廬陽、合淝,是安徽省省會,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雙節點城市。

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現代製造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帶核心城市,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

合肥市地處中國華東地區、江淮之間,環抱巢湖,總面積11445.1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70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末,下轄4個市轄區、4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設有4個開發區 ,城市建成區面積428平方公里。

擴充套件資料: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曆史的古城 ,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均發源於該地而得名 。合肥素有“三國故地,包拯家鄉”之稱。

秦置合肥縣,隋至明清時,合肥一直是廬州府治所,故又稱“廬州” 、又名“廬陽”,境內名勝古蹟眾多,如逍遙津、包公祠、李鴻章故居、吳王遺蹤等。合肥還誕生了周瑜、包拯、李鴻章等一批歷史名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合肥

合肥在古代叫什麼

問題一:安徽合肥古代叫什麼城市? “合肥”之名,最早出現在大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秦漢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縣”,屬九江郡。東漢劉秀升合肥為侯國,三國時為揚州治所。明清時為廬州府治,故又別稱為“廬州”。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2月1日,由縣設市。1952年8月25日,安徽省人民 *** 正式成立,駐合肥市。

問題二:合肥古代的名稱是什麼? 廬州

問題三:合肥古時叫什麼名字? 合肥,安徽省省會,古稱廬州、廬陽。

問題四:合肥在古代叫啥呀? 合肥是一座有2000多年曆史的文化古城,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具有“淮合肥包公祠清風閣右襟喉,江南脣齒”的戰略地位,常為兵家必爭之地。“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在此匯合而得名,素以“三國舊地、包拯故里”聞名於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現在大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秦漢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縣”,屬九江郡。東漢劉秀升合肥為侯國,三國時為揚州治所,三國時魏將張遼大敗孫權十萬大軍的逍遙津戰役,即發生在這裡。明清時為廬州府治,故又別稱為“廬州”。自東漢末以來,合肥數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區重要的行政中心和軍事重鎮。合肥解放後由縣設市,三年後安徽省人民 *** 正式成立於 編輯本段地名由來 “合肥”地名的由來 “合肥”名稱之由來,說法有二。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雲:夏水暴漲,施(今南淝河)合於肥(今東淝河),故曰合肥。這是一種說法。 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種說法,淝水出雞鳴山,北流二十里分而為二,其一東南流(南淝河),經過這裡入巢湖;其一西北支(東淝河),二百里 出壽春入淮河。《爾雅》上指出“歸異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於一源,分而為二,故曰合肥。 “合肥”地名的沿革 秦置合肥縣,屬九江郡。曾為揚州治。西晉屬淮南郡。東晉改汝陰縣。隋初復改合肥縣,為廬州治所。宋為廬州,元為廬州路,明為廬州 府治。清為江南省廬州府治,1912年廢合肥縣,分置肥東、肥西縣。1988年轄東市、西市、中市、郊區4區和長豐、肥東、肥西3縣。

問題五:合肥古稱什麼? 廬州!古時候合肥(廬子國)是從巢湖(巢伯國)分出來的!

合肥最早從古巢國分出來時叫“廬國”,它比巢國低一等,所以叫“廬子國處,古巢國叫“巢伯國”!

“公、候、伯、子、男”是古代劃分的等級!

問題六:明朝的合肥叫什麼,以前叫什麼? 合肥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自秦朝置合肥縣,合肥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素以“三國故地、包拯家鄉、淮軍搖籃”著稱。三國時期,魏吳逐鹿,在合肥紛戰32年之久。公元215年,東吳主帥孫權攻打合肥,合肥守將張遼率八百精銳挫敗東吳十萬大軍,孫權策馬躍過西津橋,落荒而逃,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67回《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中,形象地描寫了這場以少勝多的戰爭。作為三國故地,合肥遺存曹操教練弓弩手的古教弩臺、魏將滿寵修建的“三國新城”遺址,至今流傳著斛兵塘、藏舟浦、箏笛浦等動人傳說。

楚漢相爭時,楚霸王封英布為九江王,改九江郡為九江國(治駐壽春)。西漢時(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此處先是劉邦之子劉長受封的淮南國,漢武帝時為加強集權取消淮南國,改為九江郡所屬的合肥縣。東漢建武年間劉秀封功臣鏗鐔為合肥候,九江郡又改稱合肥國(候國)。三國時(公元202年-265年),是曹魏的揚州州治。晉代(公元265年-439年),屬淮南郡,是南北貨物運輸線商的重要中轉站。南北朝時(公元420年-581年),是江淮之間軍事上理想的屏障,為南北雙方爭奪的戰略要地。

公元581年隋朝統一中國後,恢復合肥縣的名稱,是廬州州治的所在地。自此以後,經歷唐、五代、宋、元、明、清各個朝代,合肥一直是廬州(廬州府)的州治(或府治)。是古代的地區中心。辛亥後常這裡是合肥縣。抗戰勝利,曾為 *** 安徽省會。解放後,先為皖北行署所在地,1953年後是安徽省省會。

問題七:合肥市的別稱是什麼 廬州

合肥城

中文名稱: 合肥

外文名稱: Hefei

別名: 廬州、廬陽、合淝

行政區類別: 省會

所屬地區: 安徽省

下轄地區: 巢湖市、肥西、肥東、長豐、廬江

*** 駐地: 安徽省合肥市東流路100號

電話區號: 0551

郵政區碼: 230000

地理位置: 安徽省中部

面積: 11408.48平方公里

人口: 708萬(2011年)

方言: 江淮官話洪巢片合肥小片

氣候條件: 帶溼潤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逍遙津、包公祠、三河古鎮、明教寺等

機場: 合肥駱崗機場、合肥新橋國際機場

火車站: 合肥站、合肥西站等

車牌程式碼: 皖A

市樹: 廣玉蘭鼎

市花: 桂花、石榴花

市鳥: 喜鵲

高校: 中科大,合工大,安徽大學等

轄區: 四區、四縣、一市、三經濟區

問題八:合肥古時叫廬州,為什麼後來改名合肥? “合肥”名稱之由來,說法有二。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雲:夏水暴漲,施(今南淝河)合於肥(今東淝河),故曰合肥。這是一種說法。

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種說法,淝水出雞鳴山,北流二十里分而為二,其一東南流(南淝河),經過這裡入巢湖;其一西北支(東淝河),二百里出壽春入淮河。《爾雅》上指出“歸異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於一源,分而為二,故曰合肥。

合肥是南淝河與北淝河交匯的地方, 匯合點在逍遙津,所以稱合淝,後省去三點水。

合肥原名叫廬州,自秦置縣,是座具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城,直到明清還一直叫廬州府,屬於府治行政機構,相當於現在的計劃單列市,解放之前、之後一直叫合肥,後來四川有個瀘州,於是地級市不能重名、諧音,所以改不回廬州了!

合肥古時候叫廬(子)國,是從巢(伯)國出來的,自古廬巢是一家,如今巢湖、廬江併入合肥,總算是廬、巢團圓了一大部分!廬和巢的意思都是居住房子、茅草屋的意思!

問題九:合肥古代地名? “合肥”名稱之由來,說法有二。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雲:夏水暴漲,施(今南淝河)合於肥(今東淝河),故曰合肥。這是一種說法。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種說法,淝水出雞鳴山,北流二十里分而為二,其一東南流(南淝河),經過這裡入巢湖;其一西北支(東淝河),二百里出壽春入淮河。《爾雅》上指出“歸異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於一源,分而為二,故曰合肥。

雖然“合肥”的名稱在公元一世紀的《史記》中才出現,但根據考古分析,認為遠在新石器時代(公元前30世紀-前20世紀),合肥地區已有人類活動的蹤跡。公元前16世紀夏桀曾被商湯放逐於南巢(即今合肥城附近)。西周時(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這裡曾分佈著巢、廬、舒等不少小國,東周春秋時代(公元前722年-前481年)這些小國先後為楚國兼併。戰國時代(公元前403年-前221年)這裡稱“宋胡”,先為吳國佔有,後被越國兼併,最後又迴歸楚國,已是兵家爭奪之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廢封建,立郡縣,此地屬九江郡。

合肥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自秦朝置合肥縣,合肥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素以“三國故地、包拯家鄉、淮軍搖籃”著稱。三國時期,魏吳逐鹿,在合肥紛戰32年之久。公元215年,東吳主帥孫權攻打合肥,合肥守將張遼率八百精銳挫敗東吳十萬大軍,孫權策馬躍過西津橋,落荒而逃,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67回《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中,形象地描寫了這場以少勝多的戰爭。作為三國故地,合肥遺存曹操教練弓弩手的古教弩臺、魏將滿寵修建的“三國新城”遺址,至今流傳著斛兵塘、藏舟浦、箏笛浦等動人傳說。

楚漢相爭時,楚霸王封英布為九江王,改九江郡為九江國(治駐壽春)。西漢時(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此處先是劉邦之子劉長受封的淮南國,漢武帝時為加強集權取消淮南國,改為九江郡所屬的合肥縣。東漢建武年間劉秀封功臣鏗鐔為合肥候,九江郡又改稱合肥國(候國)。三國時(公元202年-265年),是曹魏的揚州州治。晉代(公元265年-439年),屬淮南郡,是南北貨物運輸線商的重要中轉站。南北朝時(公元420年-581年),是江淮之間軍事上理想的屏障,為南北雙方爭奪的戰略要地。

公元581年隋朝統一中國後,恢復合肥縣的名稱,是廬州州治的所在地。自此以後,經歷唐、骸代、宋、元、明、清各個朝代,合肥一直是廬州(廬州府)的州治(或府治)。是古代的地區中心。辛亥後在這裡是合肥縣。抗戰勝利,曾為 *** 安徽省會。解放後,先為皖北行署所在地,1953年後是安徽省省會。

歷史表明,合肥歷來是一個軍事重鎮或是地區的中心。

二千多年來,古城合肥歷經藏三。據《廬州府治》卷4記載。漢代的合肥城距今水西門外約二里,位於今南淝河北岸,四里河東岸,現九零八庫西測。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孫吳和曹魏都非常重視合肥的得失和經營,建安三年(公元199年)孫策攻佔合肥,令嚴象為揚州刺史顧雍為合肥長,不久嚴象被其部下廬江太守李述所殺。合肥地區發生混戰,郡縣殘破,人口大量逃亡,合肥成了一個荒蕪的空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為有效的控制江淮通道,鞏固淮河南北的地盤,首次委任劉馥為揚州刺史,並將揚州州治從歷陽(今和縣)遷到合肥。劉馥就任後,採取各項重建措施“招,廣屯田,興陂,高為城壘,修戰守備”,使一度空曠荒涼的合肥又振興起來,成為當時的軍事重鎮。之後,魏吳為爭奪合肥,進行了歷史三十二年頻繁的戰爭。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中“張遼威震逍遙津”的典故,就是對在這個時期內發生一次以少勝多的軍事行動的描寫。逍遙津、飛騎橋、藏舟浦就是當時留下的遺蹟......>>

十大改名後哭瞎的城市有哪些?

改名後哭瞎的城市有:

1、合肥,舊稱廬州。廬州在歷史上是一個非常有文化底蘊的名字,結果改成了合肥,記得小時候的我看天氣預報,看到合肥市還以為是生產肥料的呢。

2、九寨溝縣,舊稱南坪縣。因為縣內擁有聞世界聞名的九寨溝景區而改名,改名字後大大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3、蘇州,舊稱姑蘇。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出自《楓橋夜泊》張繼,換成蘇州看看:蘇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看到區別了嗎?這個詩裡,寒山寺是冷色調的,姑蘇卻是暖色調的,冷暖調和,給出了別樣的美。這樣的美是“蘇州”無法達到的。

4、長安-西安西安作為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的建都地,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經作為中國的首都和、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100多年,然而,那時她還是叫長安。曾經的“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曾經的“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曾經的“三月三日空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到最後只剩下李白的《長相思》了。如今,提起西安,人們更多想到的是可口的肉泡饃和肉夾饃。

安徽各市古時候叫什麼

問題一:安徽合肥古代叫什麼城市? “合肥”之名,最早出現在大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秦漢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縣”,屬九江郡。東漢劉秀升合肥為侯國,三國時為揚州治所。明清時為廬州府治,故又別稱為“廬州”。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2月1日,由縣設市。1952年8月25日,安徽省人民 *** 正式成立,駐合肥市。

問題二:我國古代安徽叫什麼 古代地名? 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元屬江東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安徽省,為安徽得名的開始;仍之;建國初分設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後合併恢復安徽省,省名至今未變。

問題三:古代的安徽叫什麼? 皖 位於長江下游,舊稱安慶、徽州二府,今以二府首字合稱,安徽省內有皖山,而在春秋時該地曾為皖國,故簡稱皖省;

問題四:蚌埠古時候叫什麼 蚌埠來歷的美麗傳說

很久以前,淮河邊上有戶姓吳的人家---吳老爹和他的孩子吳孩。一天,他門出去打魚時,吳孩救下一隻被鸕鶿啄住的河蚌。這隻河蚌為了抱答吳氏父子的救命之恩,便化身一位美麗的姑娘,與吳孩相親相愛,結婚生子。激一年,淮河發了大水,姑娘因幫漁民打魚得罪了龍王,被龍王殺死。人們遵照姑娘的囑,將一顆美麗的珍珠放在墳頭上,漁民們每次都順著珍珠的光去打魚,回來時都在姑娘墳上添土,墳越來越大,成了一座小山,取名為“蚌山”再後來,蚌山周圍興建了城市,便叫著“蚌埠”。

這個古老的傳說賦於了蚌埠獨特的氣質,這座淮河邊的古城,山水相間,底蘊深厚,是安徽省最早設立的省轄市,長期與合肥蕪湖並列為安徽三大中心城市。

問題五:安徽、山東、河南、江蘇等地區古時候叫什麼? 中原

問題六:安徽亳州在古代叫什麼? 東漢置,晉僑置陳留郡,北魏兼置南兗州,南朝梁改譙州,北周改亳州,隋復曰譙郡,宋升集慶軍,即今安徽亳州治。

東晉末置,南朝梁改置北新安郡,東魏改蒙郡,隋廢,故治在今安徽蒙城縣西北三裡。

北魏置,故治在今河南商丘縣南。

問題七:古代的安徽叫什麼?比如說唐朝的時候安徽那時候叫什麼名字? 文明源頭:安徽於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省名取安慶府與徽州府名第一字為安徽。安徽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 安徽省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繁昌縣人字洞發現距今約25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址。在和縣龍潭洞發掘的三、四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和縣猿人遺址,表明遠古時期已有人類生息繁衍在安徽這塊土地上。毫州在商代曾為成湯之部,古壽春(今壽縣)在春秋戰國時曾為楚國首都。

老、莊故里:安徽省是中國文化發達最早的地區之一,悠久的歷史產生出對中國傳統主流文化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學派,至今仍影響著中國乃至世界文化。

道家學說:春秋戰國時期老子(今安徽渦陽縣人)、莊子(今安徽蒙城縣人)創立了道家學說,老於主要著作有《道德經》,莊子主要著作有《莊子》。其主要哲學思想是:以道為世界的本原及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以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解釋宇廟萬物的產生。

天文曆法:劉安系漢高祖劉邦之孫,封淮南王。西漢哲學家,主要著作有《淮南子》。他以道家思想的道和陰陽二氣為理論解釋四季變化,並創立了二十四節氣曆法,至今仍指導我國農業耕作。劉安在壽縣八公山練丹求變研製出中華美食-豆腐,現已成為世界性的食品文化。

理學學說:朱熹,祖籍安徽徽州婺源(今為江西省婺源)。南宋時期思想家、理學集大成者,也是著名教育家,主要著作有《資治通鑑綱目》。朱熹以人性有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之分為定論闡發理學,完善了二程理學,並對孔子儒學思想作了進一步的發揮。

安徽文學:東漢末年由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創立的建安文學,以其現實主義手法和清新的風格,形成建安學派,並對後世五言詩、七言詩產生深遠影響。清初桐城人方苞、劉大槐、姚鼐主張散文應宣揚儒家思想,倡導唐宋古文傳統,形成桐城文派,在清代文壇產生重大影響。

黃梅之鄉:安徽是戲曲之鄉,儲存著有戲曲活化石之稱的儺戲和古老的目連戲;發源於安徽的徽劇則是京劇的前身之一。 黃梅戲已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安徽民間舞蹈豐富多彩,其中以淮河岸邊流行的花鼓燈最為有名,被譽為東方芭蕾。黃梅戲原系皖鄂交界山區民間流行的採茶小調,經藝術家嚴鳳英、王少舫演出《天仙配》、《女附馬》等電影戲劇片,五、六十年代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進入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經新一代藝術家的再創作,並廣泛出訪歐美、東南亞,黃梅戲已成為中外廣受歡迎的大劇種。

名人薈萃:安徽自古人傑地靈,這塊土地上曾孕育出一大批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人物。科技方面,主要有在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的方法施行外科技術的東漢醫學家華倫,西漢天文曆法創始者劉安,中國珠算的集大成者、明代數學家程大位,現代美籍物理學家楊振寧,中國兩彈元勳、核物理學家鄧稼先等;文化方面,主要有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老子、莊子,漢末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曹操、曹丕、曹植,清初新安畫派代表人物漸江、查士標、汪之瑞、孫逸,清代桐城散文代表人物方苞、劉大槐、姚鼐,清代小說家、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清代戲劇家、徽劇領袖程長庚,現代著名山水畫家黃賓虹,著名學者胡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等;經濟方面,主要有清代經濟學家、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的 唯一的中國人王茂蔭等;、軍事方面,主要有春秋時期家、經濟學家管仲,三國時期的曹操和周瑜,北宋時......>>

問題八:那個知道安徽阜陽在古代叫什麼名字? 潁州,現今安徽省阜陽市。

阜陽在商周時期,就建立了鬍子國, 秦代始置汝陰縣,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23年)置潁州,隋設汝陰郡,宋設順昌府,清雍正十三年更名為阜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沿用阜陽之名。

潁州,古名汝陰,唐代始稱為潁州,宋稱為順昌府,金又改為潁州,至清改為潁州府,清雍正年間設阜陽縣,隸屬潁州府。改府屬為阜陽專區。新中國成立後是為阜陽地區。現於潁州城設阜陽市。地區、縣、市各級 *** ,均在阜陽城內。

問題九:安徽的毫州在古代是那個國家,叫什麼名字 上古時,“亳”地屬古豫州,成湯為諸侯時即居於此。

春秋。焦屬陳國。陳於此營建“焦邑”,與焦邑毗連的是“夷邑”(故址在今亳州城東南部的城父)。焦、夷二邑是當時東南地區與中原腹地相溝通的交通要道。因而也是戰略重地,“南北分疆,此亦爭衡之所也”。

戰國。公元前637年,楚將成得臣率師伐陳。奪取了焦、夷二邑,遂為楚地。爾後,楚平王築譙城,並派太子建駐守城父,使得當時的譙、夷地區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秦置譙縣,隸屬碭郡。

西漢,譙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

東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其疆域區劃為司隸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和西域長史府,各王國、屬國按郡制;邑、道、侯國、公國等按縣制。

東漢建安末年,析沛國之一部署譙郡,譙的地位更顯重要。

三國魏文帝(曹丕)皇八年級年(221年),鑑於譙在軍事、、經濟方面的重要地位,也由於它是皇族本籍(曹氏父子及部分重要的文臣武將是譙郡人),譙被封為“陪都”,地位顯赫。西晉,譙為豫州譙國。

北魏太和年間(477―499)置南兗州於渦陽(今安徽蒙城縣東北),北魏正光年間(520一525)又移治譙城(今安徽亳州)。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因南兗州地處古“南亳”近畿,故“遙取古南亳之名以名,改稱兗州為亳州,州治所仍設於小黃,“亳州”之名,始見於此。亳州從此成了南亳的後身。這時亳州的轄境,大約包括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睢縣以東、渦陽縣西北的渦河、西淝河流域大片地區。

隋代 《隋書》地理志:譙郡 後魏置南充州。後周置總管府,後改曰亳州。開皇元年府廢。

唐代譙郡隸屬河南道。唐武德七年(624年),譙郡更名為亳州。天寶元年(724年),亳州又改名譙郡。乾元元年(758年),譙郡再次更名為亳州。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亳州隸屬淮南路。熙寧五年(1072年)分淮南為東西兩路,東路治揚州,西路治廬州。亳州屬淮南東路。

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入侵淮、泗地區。亳州淪為金地,隸屬金之“南京路”。金滅亡後,亳州復歸南宋。

元代亳州隸屬河南江北省汴梁路。元至元八年,令歸德自為一府,割亳、徐、邳、宿四州隸之;

明朝,亳州屬南京(南直隸)鳳陽府。洪武初年(1368年),亳州以州治譙縣省入,尋降為縣,屬歸德州。洪武六年(1374年)六年屬潁州。弘治九年(1496)十月復升為州。不轄縣,隸南直隸、鳳陽府。

清朝亳州初隸屬江南省鳳陽府。康熙六年(1667),改左佈政為安徽布政使司。雍正二年(1724),升鳳陽府屬之潁、亳、泗三州,廬州府屬之六安州,為直隸州。太和、蒙城屬亳。雍正十三年(1735),升潁州升為府,增設阜陽縣,降亳州及所隸太和、蒙城二縣來屬隸。同治三年(1864),析出亳州東鄉十三保(當時亳州有八十五保)和宿州、蒙城、阜陽的一部分,設定了渦陽縣。

公元1912年,中華成立。亳州改為亳縣,隸屬安徽省。二十七年(1938)5月21日,日本侵略軍第一次攻陷亳城,並繼續西侵。次年4月26日,日寇第二次佔領亳城, *** 亳縣 *** 遷至古城集。

1948年8月,成立亳州市,轄城關及郊區,與其他邊區縣並存。

1949年2月,市、縣合併,恢復亳縣建制,隸阜陽專員公署。

1986年3月撤亳縣建亳州市,隸阜陽行政公署,其轄區不變。

1998年2月,收歸安徽省直接管轄。

2000年5月,設地級亳州市,管轄渦陽、蒙城、利辛三縣和譙城一區。市 *** 駐譙城區。...>>

標籤: 舊稱 合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enww0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