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ding怎麼寫

ding怎麼寫

1. 農村習俗ding年怎麼寫

破五節 (農曆)正月初五,俗稱為“破五”節。

ding怎麼寫

這一天不準婦女串門,串門不吉利。《清裨類鈔》載:“正月初五日為破五,婦女不得出門。”

這天各家都吃水餃,意為用水餃包起來,以求吉利。如今雖說人們對婦女串門不講究了,但這天吃餃子卻成了各家習慣。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又叫“燈節”在濟南,一年一度的元宵燈會,景象極為壯觀。每到此時,各大公園、廠礦企業及大街小巷,均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花燈,入夜,宮燈、紗燈、魚燈、花籃燈、跑馬燈……光華四射,美不勝收。

尤其一年一度的趵突泉燈會,更是獨具特色。各式各樣的花卉燈、鳥獸燈、走馬燈、故事燈、謎語燈等或富麗堂皇,或古樸典雅,或靈巧別緻,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這一天,家家戶戶盛行吃元宵。 此外,元宵節前後,濟南的街頭巷尾,到處是踩高蹺的,跑旱船的,舞龍燈的,舞獅子的。

人們把一些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以及強烈的愛憎和美好的願望融入這種富有民族傳統的民間藝術中,增加了節日的歡快氣氛。 “龍抬頭” 農曆二月八年級,春龍節,俗叫“龍抬頭”,意為龍興治雨,風調雨順。

清朱蠡尊《日下舊聞考》載:“都人呼二月二日為龍抬頭。”這一天,市民早起,炒“蠍子爪”(即豆子醃泡後)吃,以避免蟲咬蠍蜇;老男少兒都理髮,以視精神,免除災病;農村盛行用爐灰“打囤”,預祝豐收。

這些習俗已被人們延續至今。 清明習俗 清明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

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氣,並留下了很多有趣的習俗。在濟南保留至今的有“踏青”、“掃墓”、“蕩鞦韆”、“插柳”與“植樹”。

踏青 踏青,古時也叫遠足或遠遊,現在則叫春遊或郊遊,它是“清明”時節的主要習俗。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承大好春光到郊外遊玩,然後圍坐野宴,抵暮而歸。

濟南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每到清明節,春光燦爛,風和日麗,人們南登千佛,北遊明湖,郊遊、泉邊,遊人如織。這種春遊的習俗,一直保留到現在。

掃墓 清明掃墓,在陽曆四月初五、六日,市民都攜紙、香和供品上墳祭祖,為祖墳添土,追念祖先。據說這一習俗由來已久,從秦代就開始了,漢代繼承秦制未變。

到了唐代,掃墓才固定在清明舉行。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一詩中寫道:“丘墟郭門外,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就是描寫郊野掃墓情景的,到了宋代,人們都在清明日拜掃祖墓,京都人士傾城出郊,四野如市。

在今天,清明節這天已成為人們緬懷英烈、掉念去世親人的日子。 盪鞦韆 清明時節,在濟南城鄉,還流傳盪鞦韆的習俗。

清明節這天,男女老幼,身著新衣在綠楊深外,或在街前廣場,立木為架,上袈橫木,下懸二繩,繩下橫系一板,人在板上可坐可立,手握兩繩可前後上下飄蕩,極富樂趣。相傳盪鞦韆本是北方胡人的一種遊戲。

戰國時期,劉桓公北征時,才將這種遊戲帶到漢族中來。漢、唐以來,多用在皇帝的後宮和顯官貴族的園囿裡,後來才漸漸傳到民間。

插柳和植樹 清明正是“綠柳才黃半未均”的時節。濟南城鄉,過去都有插柳於門,婦女,兒童頭戴柳枝、柳球的習俗。

據說這種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農民祖師--神農氏,後來發現為記年和表示長壽的美好願望。如宋人趙元鎮的《寒食》詩中寂寂柴門村落裡,也教插柳記年華之句;農村有“戴個花活百八,插根柳活百九”的農諺。

後來,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而插柳、栽柳卻盛行不衰,並推而廣之,繼而在清明時節演變成植樹造林。民國4年(1915年),清明節被定為植樹節。

現在,每到清明前後,各地都展開大規模的植樹造林運動。青青的楊柳,不但給大地帶來無限生機,也寄託著人們無限美好的希望。

浴佛放生 浴佛放生是一個宗教節日。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為浴佛節。

我國宋朝時已有“裕佛會”。民間煎香藥糖水,相互贈送,到佛寺燒香施捨的,叫做“浴佛”。

或買魚、龜、螺、蚌等水中動物放生。大廟宇內多闢有專用的放生池,供人們放養動物。

傳說四月初八這天是釋迦牟尼佛的誕辰。濟南廟宇眾多,在過去,四月初八浴佛放生也相沿成習。

這天,東嶽廟、北極廟等寺廟的僧道,都設壇唸經做法事,許多善男信女也都湧進廟裡爭舍錢財。有些人還口誦放生咒,將買來的魚、龜、螺、蚌等水生動物投放水中,終日不絕,藉此表達他們的慈悲心懷與對宗教的虔誠。

標籤: ding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gyl1l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