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過小年的習俗是什麼

過小年的習俗是什麼

過小年的習俗是什麼

小年的習俗有祭灶王、貼窗花、貼春聯等。

祭灶王是小年最重要的活動之一,人們會在這一天擺放糖瓜、灶糖在灶王像前,以求灶王爺在玉帝面前多說好話。

此外,小年還有貼窗花和貼春聯的習俗,以及吃餃子、糕和蕎麵等傳統食品。

在一些地方,人們還會趕亂婚、掃房子等活動。

小年的習俗有祭灶王、貼窗花、貼春聯等。

祭灶王是小年最重要的活動之一,人們會在這一天擺放糖瓜、灶糖在灶王像前,以求灶王爺在玉帝面前多說好話。

此外,小年還有貼窗花和貼春聯的習俗,以及吃餃子、糕和蕎麵等傳統食品。

在一些地方,人們還會趕亂婚、掃房子等活動。

過小年的習俗是祭灶王、貼窗花、貼春聯、掃塵土、婚嫁、吃麻糖、吃餃子等。

1、吃餃子: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

2、吃麻糖:糖瓜、飴糖、麻糖等吃食本為給灶王爺嘴上抹得吃食,逐漸演變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

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

3、貼窗花:過了臘月廿三,家家戶戶就開始貼窗花了。

以前,窗花一般都是自己剪,手巧的老人帶著孫子孫女一起剪漂亮的窗花貼上。

如今,多數人都是去買窗花,似乎會少了一絲喜悅和年味兒。

4、貼春聯:在很多地方,小年就開始貼春聯,算是比較早進入春節了。

比較傳統的人家,還習慣請寫字好的人來書寫春聯。

一般用最普通的紅紙黑墨,簡樸卻年味兒十足。

5、掃塵土:小年時,還要掃灰塵,北方人稱“掃房”,南方人稱“撣塵”。

“塵”與“陳”諧音,掃塵也寓意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6、婚嫁:過了臘月廿三,漢族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

因此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都會特別多。

7、祭灶王: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民間傳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每年臘月廿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

於是,小年這天人們會擺一些糖瓜、灶糖在灶王像前,為的就是讓灶王爺在玉帝面前多說好話。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過小年是中國農曆除夕前的一天,也被稱為“臘月二十九”。

以下是一些與過小年相關的習俗:

1. 掃塵:過小年這天,人們會進行大掃除,清理房屋內外,以象徵新的一年即將來臨,要迎接新的開始。

2. 貼春聯:家家戶戶會貼春聯,春聯上寫有吉祥的對聯,寓意著對新年的祝福和美好的期望。

3. 貼窗花和燈籠:人們還會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各樣的彩色窗花和懸掛燈籠,增添節日的喜慶氛圍。

4. 祭灶神:在過小年這天,人們會為灶王爺設宴,以感謝他在一年裡的保佑和關照。

5. 吃團圓飯:過小年晚上,家人會團聚一堂,共享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象徵著家庭的團結和幸福。

6. 放鞭炮:過小年的時候,人們會點燃鞭炮,以驅除邪氣,迎接新年的到來。

這些習俗都是為了迎接農曆新年的到來,傳統上,小年標誌著中國農曆新年的正式開始。

春節放假的時候,家裡在過年之前都會進行一次全面大掃除,意思是掃走這一年來的晦氣和倒黴,乾乾淨淨地迎接新年。

掃塵其實也是小年的一個習俗。

在很多地方都有過小年的習慣,過小年不會像過大年那樣隆重,但是小年也有特殊的風俗習慣。

關於過小年的習俗,大家知道多少呢?下面就來看一看過小年的風俗習慣是什麼吧。

1、小年習俗之飲食過小年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

山區多吃糕和蕎麵。

晉東南地區,有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七年級一鍋倒”的說法。

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黏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糖瓜、飴糖、麻糖等吃食本為給灶王爺嘴上抹得吃食,逐漸演變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

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

2、小年習俗之掃塵土掃塵土實際上就是進行家庭環境衛生的清理。

北方人稱“掃房”;南方人稱“撣塵”。

傳統上,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乾淨徹底的衛生大掃除。

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為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

後“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

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

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几淨。

3、小年習俗之祭灶王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由於中國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儲存,必須隨時烹煮。

不像西方食用麵包,可以一次烘烤許多儲存食用。

所以對中國人來說,“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裡第一位重要的,沒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糧食也沒有辦法食用,所以在中國必須每家都有一個爐灶。

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 祭灶對聯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

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

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

民間還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4、小年習俗之剪窗花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

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繡球 ,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等等。

貼上窗花寓意著新的一年越來越好。

5、小年習俗之貼春聯小年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

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

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

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

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

如“ 五穀豐登 ,六畜興旺”;“米麵如山厚,油鹽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

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

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6、小年習俗之洗浴婚嫁過小年這天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髮。

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天,百無禁忌。

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

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

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

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過小年有哪些習俗

雖說除夕才是新年的伊始,但小年已經正式拉開了過年的序幕,被稱為“忙年”,也就是開始忙碌起來準備過年了。準備年貨、除塵迎新,家家戶戶都沉浸在忙碌歡快的氣氛中。那麼大家知道哪些過小年的習俗呢?

1、祭灶神

儘管每個地區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小年的日期也不盡相同,但小年最有代表性的習俗就是祭灶神,也就是在小年的這一天,各家各戶都準備麻糖、燒餅等供品送灶神去天庭,向玉皇大帝彙報工作。

2、吃灶糖

俗話“二十三,糖瓜粘”,在小年這一天吃灶糖是北方地區的習俗,過小年人們會買一些糖瓜、麻糖等供奉灶王爺,祈求灶王爺吃了糖瓜後嘴能甜一些,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家裡幾句,對子中的“上天言好事”講的正是如此。

3、洗浴、理髮

在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春節是一家人團圓的日子,不管這一年過得如何,到了新年都要理髮、洗浴、換上新衣服或者乾淨的衣服,開心的過個大年,新年要有新氣象。有些地區還有正月理髮會對舅舅不利的說法,因此年前理髮後要一直等到二月二龍抬頭才能理髮,這樣的說法雖不科學,但如今人們依然講究這個說法,故年前理髮還是很有必要的。

4、打掃塵土、辭舊迎新

小年之後,距離春節不到一週的時間了,家家戶戶都會進行年終大掃除,清洗各種器具,灑掃庭院、撣拂灰塵和蜘蛛網等,到處都洋溢著過年喜慶的氛圍,乾乾淨淨的迎接新春,寓意著辭舊迎新,掃除黴運。

5、婚嫁

在民間有民謠“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老百姓認為過了小年之後,民間的諸多神仙都上了天庭,此時百無禁忌,不管是娶媳婦還是嫁閨女隨便選一天就是吉日,因此小年到年底,進行結婚典禮的新人會特別多。


你的家鄉還有哪些關於小年的傳統習俗呢?歡迎在評論區討論。

小年的習俗

祭灶王,掃塵土,剪窗花,貼春聯等。

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的坐騎備料。

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

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几淨。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小年的習俗文化有哪些?

小年的習俗文化有祭灶(即祭送灶神,因此小年也叫祭灶節。人們在臘月二十四都要祭灶,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釐的牆上)、吃餃子(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掃塵(塵與“陳”諧音,故而掃塵旨在除舊迎新新,拔除不祥)、洗浴、吃年糕(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剪窗花(剪貼窗花是這一天最盛行的民俗活動)、貼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備年貨(有雞魚肉蛋,瓜子、花生和糖果等)、吃年糕(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火燒、婚嫁等。

1、掃塵土

年前,家家戶戶都要整理衛生,把家裡的塵土、垃圾清理乾淨,俗稱掃塵。也有叫“掃房”、“捭塵”等等。因為“塵”與“陳”是諧音,其寓意美好,除舊迎新,辭舊迎新。也就是陳日的、不好的東西一掃而光,希望新的一年事事如意,生活美好。

2、沐浴

過年了,家裡除塵布新,乾淨明亮。自然少不了洗洗澡,乾乾淨淨,準備迎接新年的到來。是年前的一種傳統習俗,是件實實在在的大事,更好除舊迎新過大年。

3、剪花紙、貼春聯

到了小年的時候,有許多民俗活動。不同的地方風俗不同。有的地方盛行剪花紙、貼花紙,還有的貼春聯,非常熱鬧。

剪花紙,是民間藝人的一種手藝,更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優良傳統,非常喜慶。可以說說大千世界,形形色色,漂亮大氣,寓意吉祥。比如常見的喜鵲登梅、國色天香、喜氣盈門等等。

4、備年貨

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忙碌了一年的人們,終於可以休息一下了。各行各業都放假了,在外的遊子,也不辭萬里回家團圓。到了小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準備年貨。不僅用於過年祭拜使用,也是過年的傳統美食。有雞魚肉蛋,瓜子、花生和糖果等等,不計其數。

5、辭灶

辭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也叫謝灶、祭灶王、祭灶節、灶王節、祭灶等等,就是祭拜灶王爺。人們先是貼上灶王爺的年畫,在做飯的廚房牆上貼好。再把提前準備好的糖果、水果、草料及清水等供品,擺在桌上進行祭拜,祈求上天言好事,下降保平安。

小年的特定風俗是什麼

由於南北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南方大部分地區,小年(掃塵、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在清朝中期以前北方地區也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如《清嘉錄》記載:"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灶。"

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百姓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那麼大家知道過小年有哪些習俗嗎?

1、祭灶

小年這天,是傳統意義上民間祭灶的日子,人們不僅會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瓜、糕點等,也會把舊的灶神畫像換下來,貼上家家戶戶“請”回來的一幀新灶王像。

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彙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彙報。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2、掃塵

小年這一天,也是掃塵的日子。過小年意味著離過春節不遠了,人們通常會徹底打掃室內衛生,俗稱為掃塵。而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為迎接新年做好充分準備。

這一習俗流傳至今,人們把從小年開始到除夕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這天都要打掃環境,清理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3、吃灶糖

小年這一天,還有吃灶糖的習俗。灶糖起初為祭灶、辭灶時的供品,主要原料是麥芽糖,還有一種是江米磨粉加飴糖所制。因灶糖多做成圓形,似瓜,中空,所以也稱“糖瓜”。灶糖的粘性特別大,入口粘牙,故又稱“膠牙糖”。

北京俗稱“關東糖”,因是按關東傳統制法做成。上海、江蘇的灶糖呈元寶形,也稱“糖元寶”(揚州人還在灶糖上插一條蔥綠的喜花,叫做“元寶灶飯花”),或稱“廿四糖”。山西地區則統稱“麻糖”。此外,還有做成荸芹、葫蘆、小雞、小鴨等各種形狀的灶糖。

人們認為灶糖富有粘性,用糖祀灶可以粘住灶王爺的嘴,使他上天后無法說人的壞話和過錯;又因為其味甜,灶王爺吃糖後嘴甜,就會多說好話。

4、剪窗花

小年通常是在為過春節做準備,而剪窗花、貼窗花是小年盛行的民俗活動。窗花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是剪紙品種之一。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貼窗花,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古時候,窗花不是買的,而是由心靈手巧的人剪的。剪刀一動,各種動、植物栩栩如生,有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將一年最美好的祝願,都貼到窗戶上。雖然現在能夠自己剪窗花的人少有,但是貼窗花的習俗依然保留,以此達到裝點環境、渲染氣氛的目的,並寄託著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的願望。

5、宜婚嫁

過了小年,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因此小年到年底,進行結婚典禮的新人會特別多。


以上就是我瞭解的小年的習俗了,小夥伴們你們還知道哪些呢?

小年是什麼時候?有什麼習俗?

在中國,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的祭灶節為小年;江浙滬一帶很多地區稱正月初五為小年;中國國內也有不少地區稱正月十五元宵節為小年,也有地方稱冬至為小年。在有些地方(如上海),人們習慣上把除夕前一天稱為小年夜。

一般情況下,中國國內大部分地區以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為小年。小年常被認為是過大年(春節)的開始,小年後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時間,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同時要徹底的掃塵,除舊迎新。

傳說小年這一天是中國傳統神話中的灶王爺上天的日子,所以小年的很多習俗都是和灶王爺有關的。關於小年的故事還是有挺多的,其中關於灶王爺的傳說就有好多個版本,傳播最廣的版本就是關於灶王爺是“特務”的故事。相傳,灶君是玉帝專門派到人間監管人生百態的小神仙,經常到玉帝面前打小報告。如果犯了小罪那麼要折壽100天,如果是大過就要折壽300天。下面就是老柳蒐羅的小年來歷傳說故事,請大家欣賞。

傳說一

民間傳說,灶君爺上天專門告人間罪惡,一旦被告,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在《太上感應篇》裡,又有“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的記述。司命即指灶君,算為一百天,紀指十二年。在這裡,重罪判罰又增加到減壽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時,要打點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貴手

傳說二

民間流傳著一個頗為有趣的故事。據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臺,東街請,西坊邀,都誇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月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說來張灶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灶,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閒事。

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後,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張灶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日深夜。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灶王是一家之主,家裡事都聽他吩咐,現在大哥離開人間,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幾房兒媳婦都吵著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有天,他終於想出個好點子。

在臘月二十三日張灶王亡故一週年的祭日,深夜,畫師忽然呼叫著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畫師說“我寢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準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

從此後,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平安相處,老少安寧度日。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後,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先繪製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所以當鄉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如此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戶戶。

傳說三

傳說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尸神,他經常給玉皇大帝打小報告,說人間的壞話。在很短的時間內,玉皇大帝就收到了他的很多張密報,說人間要謀反天庭。玉帝看後大怒,立即召見三尸神,命他把說玉帝壞話的人家牆上寫上他們的罪行,再讓蜘蛛結張大網,掛在屋簷下。玉帝又命王靈官除夕之夜下界,凡見到三尸神做了記號的人家,就滿門抄斬。三尸神見陰謀將要得逞,自己可以獨佔美好的人間了,就飛快下凡,將每戶人家的牆上都做了記號。灶君發現了三尸神的陰謀,急忙找來各家的灶王爺商量對策:從送灶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打掃得乾乾淨淨。等王靈官大年夜奉旨下界察看時,發現家家戶戶都很乾淨,沒有任何標記,百姓安分守己,辛勤勞動。玉帝從王靈官和灶君嘴裡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怒火萬丈,將三尸神永押於牢。從此,心地善良的灶君受到大家的擁戴,每年臘月二十三都要祭灶,二十四掃塵也隨之成為民間的習俗。

傳說四

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伴有一則淒涼的民間傳說。古代的時候,一對老夫婦僅有一子,兩人視兒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愛。但因家中貧困,無以湖口,只得忍痛讓兒子到煤 礦去挖煤。兒子久去不歸,老人格外想念。這天,老太婆囑老漢到煤礦看看。路上,老漢遇到一個光腳片的同路人,兩人越走越熟,相處十分融洽。閒談之中,老漢得知光腳片是受閻王指使,來礦上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心急如焚,乞求光腳片留下自己的兒子。光腳片慷慨應允, 囑他不要告訴別人。見了兒子,老漢佯裝害病,兒子侍奉左右,一直無法下井。

不久,煤礦出了事故,老漢趕忙把兒子領回家裡。轉眼三年過去了,這年臘月二十二夜裡,老漢想起當年的風險,忍不住對老伴說了。誰知此話被灶君聽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對玉帝講了這件事。玉帝惱羞成怒,立即懲罰了光腳片,並收走了老漢的兒子。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宮後,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灶。

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別。

在民間,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

節日習俗

祭灶

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由於中國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儲存,必須隨時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麵包,可以一次烘烤許多儲存食用。所以對中國人來說,“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裡第一位重要的,沒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糧食也沒有辦法食用,所以在中國必須每家都有一個爐灶。

由於每家都有爐灶,所以由此產生一個傳說,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駐一位監督員-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爺、灶王),以監督考察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為,到了臘月二十三日這一天,灶神將上天向玉皇大帝彙報,玉皇大帝根據彙報來決定下一年對這家是獎勵還是處罰,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來繼續監督這家的作為。這一天,實際是各家歡送灶神上天的節日。

祭灶時,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民間還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掃塵

即掃年,實際上就是進行家庭環境衛生的清理。北方人稱“掃房”;南方人稱“撣塵”。傳統上,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乾淨徹底的衛生大掃除。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為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後“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寫春聯

小年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

剪窗花

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髮。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

婚嫁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小年有啥風俗

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小年的習俗有哪些,希望對您的生活和工作有所幫助!


1、祭灶

祭灶,是一項古老的習俗。在古時候,我國多數地方家家戶戶的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其為“灶君司命”。灶神的職責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祭灶在我國起源甚早,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禮記》「禮器」篇。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我國民間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坊間流傳:“官三民四船五”,意思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其實,小年不分“官小年”、“民小年”,只是在不同地方小年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同地方的官、民小年是相同的。

清代以前,多數地方祭灶是定在臘月二十四這天。如晉周處所作的《風土記》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又如范成大的詩《祭灶祀》:“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還有明代于謙的《臘月二十四夜口號》。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臘月廿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時期,都是臘月廿四祭祀。《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灶。"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於臘月廿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多在臘月廿三祭灶。

小年這天,也是傳統意義上民間祭灶的日子。小年這一天人們不僅會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瓜、糕點等,也會把舊的灶神畫像換下來,貼上家家戶戶“請”回來的一幀新灶王像。祭灶前後,掃塵除垢。祭灶前除了準備供品外,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打掃廚房,白天把鍋碗瓢盆洗刷乾淨,廚房收拾齊整,晚上進行祭灶儀式。

2、掃塵土

小年這一天,還是掃塵的日子。過小年意味著離過春節不遠了,小年這一天人們通常會徹底打掃室內衛生,俗稱為掃塵。掃塵又稱除塵、除殘、撣塵、打埃塵等,是傳統年俗之一,源於古人驅除病疫的一種儀式。這種儀式後來演變成了年底的大掃除,寄託了人民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掃塵這一習俗也流傳到了現代。人們把從小年開始到除夕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這天都要打掃環境,清理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3、吃灶糖

小年這一天,還有吃灶糖的習俗。灶糖起初為祭灶、辭灶時的供品,主要原料是麥芽糖,還有一種是江米磨粉加飴糖所制。因灶糖多做成圓形,似瓜,中空,所以也稱“糖瓜”。灶糖的粘性特別大,入口粘牙,故又稱“膠牙糖”。北京俗稱“關東糖”,因是按關東傳統制法做成。上海、江蘇的灶糖呈元寶形,也稱“糖元寶”(揚州人還在灶糖上插一條蔥綠的喜花,叫做“元寶灶飯花”),或稱“廿四糖”。山西地區則統稱“麻糖”。此外,還有做成荸芹、葫蘆、小雞、小鴨等各種形狀的灶糖。

4、放鞭炮

過小年時,還有放鞭炮的習俗,因為這是年前的'第一炮,很重要。中國人過節都喜歡熱熱鬧鬧的,鞭炮的聲響,可以渲染過節氣氛,但是由於空氣汙染等因素,近年很多城市都是不讓小年賣鞭炮、放鞭炮了。其實最重要的只要人團圓,家就熱鬧了,節日的氣氛也就有了。


小年通常被視為忙年的開始,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掃塵、祭灶等,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同時也表達了人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小年的習俗,都有什麼?

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小年大約都在春節前一週,以祭灶節前後為小年夜來分,北方多屬於農曆臘月廿三,南方則多為廿四。不過,吳語區(上海、蘇南及浙江)和臺灣以大年夜(即除夕)的前一日為小年夜。“小”意指跟大年夜相比非正式,但本節日各地均非常看重,因為完成此節日就代表要正式過年了。包括年前的冬至及拜灶神(若不過小年)均是中華地區極重要的冬季與年度節日。

史例

《後漢書》記載:“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祀後,暴至鉅富。”[1]自是,祭灶風俗就流傳下來。唐宋朝時改為臘月二十四祭灶,元、明兩代沿襲,到了清代改為“官三民四船家五”,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後來北方逐漸演變為二十三祭灶,南方民間仍沿舊習,海上貿易蓬勃的浙江臺灣等地延至除夕前一天。後祭灶節演變成今日“小年”。

具體時間

中國幅員遼闊,今各地“小年”或“小年夜”時間多有差異。

北方大部農曆臘月(十二月)廿三日過小年;南方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常是廿四日。吳語區(上海、蘇南、浙江)及福建、臺灣,以大年夜(農曆除夕)前一日為小年夜。十二月廿四附近也恭送灶王爺,稱為送神日,但不稱“小年”。江淮地區也記元宵節為小年。川渝及西南官話部分地區,三十過小年,正月十五過大年。

習俗

小年起源於祭灶神的傳統。今祭灶王爺分兩步,先者送,再者接。傳說灶王爺平時在人間考察善惡好壞,每年廿四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過去一年所見。為教灶王爺多言好話,常供奉糖瓜、糖糕一類甜點心,時有以糖糊於畫像嘴邊,今也見巧克力、硬糖等現代甜食。除夕日灶王爺稟報完畢,重回人間、繼續考察,是為接迎,多以一張新畫像供在廚房,也有用紅紙一張,上書“司命灶君”。畫像兩邊時有對聯,例辭“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一家之主”或“敬神如在”。

不過小年而過小年夜的地區,小年夜多與大年夜一樣隆重。一者過年時家庭成員都會提前回家,因此小年夜時常已全員到齊,開始圍爐團圓;二者女子出嫁,一般不再回孃家過大年夜,故孃家小年夜常加擺宴席,接迎女兒回家。小年夜廿三時多有祭拜玉皇大帝,向天公“辭歲”,此即除夕子時,為表尊敬,愈早愈好。有些地方則在大年夜廿三時祭天,即正月七年級的子時,代表慶賀新年,是為“賀正”。今普通人家屋裡狹小,無設神桌、祭臺,也有直接到廟中祭祀玉皇上帝的。

小年有什麼習俗

小年是中國傳統節日,小年習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預示著中國人民對新一年的祈求和祝願。根據傳統習俗,在農曆的小年,人們會有一些特殊的習俗和禮儀行為,來祈求新一年的平安和好運。  


小年的最主要習俗之一是掃墓,相信大多數中國人都曾參加過這個傳統的家庭活動。在小年的前一夜,家人會聚集一起,一家人拿著柴火、香和香火前往先輩的墳墓,然後一起為先人敬拜,焚燒紙錢、點香燭讓靈魂得到安慰。

此外小年還有一個傳統習俗叫“佩飾對聯”,就是將對聯貼在牆上,以祈求新一年的好運。“佩飾對聯”主要是一對篆刻字,上面寫著有關和平、安康、財運的古詩詞作為祝福。

另一個小年習俗是“掛春聯”,通常在家中外門上懸掛春聯,話是一種藝術性的習俗,是為了祝福新的一年順利而進行的。

“貼對聯”的習俗也是非常流行的,尤其是在小年的最後一天,家裡大人和小孩會一起貼對聯,利用對聯的暗喻和吉祥語,祈禱新的一年生活幸福美滿,沒有煩惱和憂愁。

小年的飲食風俗介紹

烤魚:烤魚是一種重要的小年傳統食物。它可以用蔥、姜、料酒或鹹醬、生抽、糖拌制而成。烤魚代表富貴、吉祥,常常準備在小年共慶。

煎餅:煎餅是中國民間最受歡迎的小年傳統食物之一。煎餅是用糯米粉磨成的麵糊,夾入豬肉、蝦仁、香菇等,形成一個圓餅,然後煎制而成。

湯圓:湯圓也是小年不可缺少的傳統食物。它是將糯米粉加入水製成的糊狀物,然後搓成小圓球,沾上蛋黃汁後烹製而成。湯圓有肉湯圓和豆沙湯圓,代表團圓美滿。

小年是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傳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獨特的節日。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和人們改變的生活方式,小年的習俗正在逐漸式微,但它依然是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永遠不會變。

小年有哪些傳統習俗

小年的傳統習俗:吃糖瓜、吃餃子、吃年糕、掃塵土、剃頭。

1、吃糖瓜

都說:“二十三,糖瓜粘”。糖瓜是小年傳統的美食,又叫灶糖、關東糖、麻糖等等,既是小孩子們的最愛,也是灶王爺的供品。

據說,過小年時,灶王要上天彙報這一家的生活工作情況。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家家準備糖瓜祭拜。正是期望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降降吉祥”。更是人們期盼來年事事如意,好事連連。

2、吃餃子

有句話俗語說得好,“誰家過年不吃餃子”。吃餃子,是北方傳統習俗中,最常見的傳統習俗。當然,南方也有吃湯圓的風俗,寓意團團圓圓。

過小年了,家家戶戶免不了包餃子,忙碌了一年了,一家子團團圓圓吃餃子,幸福吉祥又如意。尤其是餃子,它的外形非常像元寶,寓意新年團團圓圓,財運滾滾,好事連連。

3、吃年糕

過年了,還有一個風俗,那就是吃年糕,尤其是在北方大部分地區,免不了吃年糕。年糕多是白年糕、黃米年糕,在年糕裡面,再加些大棗、果脯等,既好看又好吃,是難得的傳統美味。

年糕,一聽名字,就非常吉祥。而且南北同風,年糕、年糕,是“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一年更比一年好。

4、掃塵土

年前,家家戶戶都要整理衛生,把家裡的塵土、垃圾清理乾淨,俗稱掃塵。也有叫“掃房”、“撣塵”等等。

到了臘月二十三,年味越來越濃,為了乾乾淨淨過大年,這一天,家家戶戶忙著整理衛生,除塵更新,迎接新的一年。

因為“塵”與“陳”是諧音,其寓意美好,除舊迎新,辭舊迎新。也就是陳舊的、不好的東西一掃而光,希望新的一年事事如意,生活美好。

5、剃頭

剃頭,也就是理髮。小時候,年前都要去理髮,有時自己理。小孩子有時怕理髮,這時候,家裡人就說“過年不理髮死舅舅”。

一聽這樣,趕緊老老實實把頭髮理了。其實,“過年不理髮死舅舅”。還真有這樣的故事,是“思舊”的意思。慢慢的傳下來,就成了過年不理髮死舅舅。

其實,過年了,也是乾乾淨淨過大年,過年期間,一般不理髮。如果年前不理理,容易長長了。尤其是一些地方,要到“二月二,龍抬頭”理髮。

小年有哪些習俗?

臘月二十三的風俗有:祭灶,掃塵,剪窗花等。

據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灶糖,塗抹在灶王爺的嘴上,也有地方的風俗是用黏米制作年糕,寓意把灶王爺的嘴巴粘住, 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俗語: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主要是將所有的房間徹底清掃一遍,掃完之後,擦洗桌椅、沖洗地面,用乾淨、整潔、亮堂來迎接新年的到來。

剪貼窗花也是小年較盛行的民俗活動,舊時女子比賽心靈手巧的手工之一,一般都是即興創作,隨意性很強,可以剪動物,植物或者福字或者喜上眉梢等寓意比較好的內容等。

歷史淵源:

祭灶是小年的主要習俗之一,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

小年被視為忙年的開始,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掃塵、祭灶等,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達了人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由於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

近代我國一些地方流傳:“官三民四船五”,意思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其實,小年不分“官小年”、“民小年”,只是在不同地區小年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同地區的官、民小年是相同的。

傳統上的我國大部分地區小年日期是在臘月二十四。在清朝之前,北方地區官民也是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因清朝中後期帝王家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拜灶王爺,於是北方地區百姓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標籤: 過小年 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p8w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