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江西宜興紫砂壺

江西宜興紫砂壺

江西宜興紫砂壺

江西宜興紫砂壺是中國傳統的紫砂工藝品之一,因產地在江西宜興而得名。紫砂壺以其材質獨特、工藝精湛、燃茶性好、保溫保香等特點,深受中國茶文化愛好者的喜愛。

江西宜興紫砂壺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明朝,當時宜興盛產陶瓷和紫砂土。清朝時期,陶瓷業式微,紫砂壺逐漸嶄露頭角。而到了民國時期,江蘇的宜興因生產紫砂壺而成為聞名遐邇的紫砂之鄉。

江西宜興紫砂壺的最大特點是採用當地獨特的紫砂土製成。紫砂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經過高溫煅燒後,不僅形成了靚麗的顏色,還具有優異的吸附、保溫和保味效能。

江西宜興紫砂壺造型多樣,無論是造型複雜的天馬行空、還是造型簡潔的平凡生活,都能體現出工匠的匠心獨運和精湛的技藝。紫砂壺不僅美觀,而且實用性強,在使用時可以改善茶水的滋味,使茶香更加濃郁,保溫效果也非常好。

江西宜興紫砂壺已經走向世界,並被列為中國的國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無論是作為收藏品還是茶友品茗的器具,它都展現出了獨特而迷人的魅力。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宜興紫砂壺一般指紫砂壺。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其製作始於明朝正德年間,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來紫砂開始製成壺,名家輩出,500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從明正德嘉靖年間供春的樹癭壺、六瓣圓囊壺,到季漢生創意設計、曹安祥製作的。同時能泡兩種茶水的紫砂鴛鴦茶器—中華龍壺,再到佛門紫砂藝術家延芫製作的—法乳壺,每一把壺都獨具匠心,在壺的欣賞性上下足功夫。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結合,紫砂壺才彌足珍貴,令人回味無窮。更加上紫砂壺泡茶的好處、和茶禪一味的文化氣息,這就增加了紫砂壺高貴不俗的雅韻。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無錫宜興丁蜀鎮又名宜興紫砂壺。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

紫砂壺的產地是哪裡?哪裡比較好?

人們通常提起紫砂壺就會想到宜興,就像提起瓷器就會想到景德鎮一樣。

宜興紫砂壺作為紫砂文化的一個代表,可謂是給紫砂文化貼上了一個標籤,造就了一個品牌。

紫砂壺源起於明代,創始人相傳為供春,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近代紫砂文化更是得到爆發式的增長。

1、地理優勢

宜興,古稱“荊邑”、“陽羨”,位於江蘇南部,屬江蘇無錫,太湖西岸。

宜興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綠洲,竹的海洋”之稱,擁有近百個石灰岩溶洞,紫砂泥的原產地就在宜興,紫砂泥分為三種:紫泥、綠泥和紅泥。

紫砂壺的材料產地,只有宜興丁蜀鎮黃龍山等其他礦山才有這樣的土質。這也是宜興製陶和紫砂的高速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

2、文化氛圍

相傳春秋時范蠡與西施曾在宜興製陶,明清時期更是迅速發展,使得宜興的陶製業聞名全國,也是這種文化傳承,讓宜興這個獨具風格的小城市成為家家作坯,處處皆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當地人,可謂是人人都有手藝,經過傳承和不斷的創新,使得紫砂文化快速發展。

3、名家藝人

宜興紫砂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一群為紫砂付出一生的制壺工藝師,也是他們的一生為業,不斷的精益求精,不停的創新,去其糟蹋,取其精魄,使之紫砂業蓬勃發展。

近代時期宜興更是湧現出知名紫砂大師,清初時期的陳鳴遠、惠孟臣、邵大亨算是一個時期的代表。

近代的紫砂大師,當屬顧景舟老先生,潛心紫砂陶藝六十餘年,爐火純青,登峰造極,聞名海內外。

還有像吳雲根、朱可心、王寅春、蔣蓉等也是一代大師,技藝超群,作品也是難得一見。

4、社會化因素

隨著社會的發展,國民經濟水平的提升,品質生活,享受生活也是成為一種潮流,同時更加註重文化、藝術、收藏、投資等方面。

投資收藏也不再是富豪的獨選,愛好收藏、文化藝術的不斷增長。紫砂壺作為一種文化,可收藏可把玩,自然而然備受青睞,成為眾多玩家的優選之一,也積累很多紫砂壺忠實愛好者,亦是愛茶之人必備神器。

有著茶文化、紫砂文化的薰陶和現代人際交往,品茶閒談的雅緻,使得紫砂壺成為一種文化潮流,宜興紫砂作為行業的翹楚,備受關注,當然也是優選之一。

紫砂壺產地是哪裡?

紫砂壺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

紫砂壺介紹:

紫砂壺,中國漢族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現也有機器大批量製造的。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又名宜興紫砂壺。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紫砂壺以宜興紫砂壺最為出名,宜興紫砂壺泡茶既不奪茶真香,又無熟湯氣,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紫砂茶具還因其造型古樸別緻、氣質特佳,經茶水泡、手摩挲,會變為古玉色而倍受人們青睞。

原料:紫泥確實是宜興得天獨厚的原料,它在成份上俱備了製陶所必須的化學組成及礦物組成。從顯微觀察發現,紫泥主要礦物為石英、粘土、雲母和赤鐵礦。合理的化學、礦物、顆粒組成,使紫泥俱備了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乾燥收縮小等良好的工藝效能。

紫泥粉碎的細度,以過60目篩為宜。泥料過粗製作時費功;泥料過細製作時粘手,坯體表面會引起皺紋,同時還會引起乾燥,燒成收縮增大,在成型過程中系用精加工這道關鍵工,把器形周身理光,形成一層緻密的表皮層。

由於表皮層的存在,產品燒成的溫度範圍擴大了,不論在正常燒成溫度的上限或下限,表皮層容易燒結,而壺身內壁仍能形成氣孔。因此,成形時的精加工工藝,俱有把泥料、成型、燒成三者有機地聯絡在一起的作用,賦予紫砂表面光潔,雖不掛釉而富有光澤,雖有一定的氣孔率而不滲漏等特點。

擴充套件資料:

紫砂壺的特點:

第一、紫砂陶是從砂錘鍊出來的陶:既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故用以泡茶色香味皆蘊。

第二、砂質茶壺能吸收茶汁:使用一段時日能增積“茶鏽”,所以空壺裡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第三、紫砂壺的特殊材質使得壺透氣效能好,泡茶不失原味,具有夏天越宿不餿的特點。

第四、便於洗滌:日久不用,難免異味,可用開水泡燙兩三遍,然後倒去冷水,再泡茶原味不變。

第五、冷熱急變適應性強:寒冬臘月,注入沸水,不因溫度急變而脹裂;而且砂質傳熱緩慢,無論提撫握拿均不燙手。

第六、紫砂陶質耐燒:冬天置於溫火燒茶,壺也不易爆裂。當年蘇東坡用紫砂陶提樑壺烹茶,有“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的詩句,也決非偶然。這就是古今中外講究飲茶的人,所以特別喜愛用紫砂壺的原因。

第七、宜興紫砂壺可塑性好;

第八、宜興紫砂壺乾燥收縮率小;

第九、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單獨成陶;成品宜興紫砂壺陶中有雙重氣孔結構;

第十、宜興紫砂壺成型後不需要施釉。紫砂器內外一般均不施釉,以純天然質地和肌理為美。紫砂茗壺的造型千姿百態,有樸實的實用造型,也有奇巧的怪異造型,但總括起來分為以下幾類:幾何型、自然型(花素器)、筋紋器及水平壺和茶器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紫砂壺 (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

請問常看到紫砂壺的書法陶刻落款有"石生刻".石生是誰啊?

石生是蔣永西,清末初  。石生是刻這把壺的師傅的筆名。

石生刻,段泥傳爐壺,老紫砂壺。就是宣統時期至北洋軍閥時期的,1900----1930年。江西宜興紫紅色的泥茶壺。

石生是個比較著名的手工藝人。就像王麻子刀剪一樣。

擴充套件資料:

蔣永西生平;

蔣永西(1900~1957)又做蔣榮熙藝名巖如、石生、聚蓮老人,宜興蜀山人。為時期宜興著名鐫刻藝人,常在製陶名家作品上刻字作畫。

17歲拜邵雲儒(北巖)為師,長期聘用於宜興利用公司,毛順興、亦為鐵畫軒,陳鼎和,吉德昌、立信定器裝飾。一般都是任淦庭畫蔣永西刻。刀法嫻熟,擅長填色勾染,自成一格。

傳器有著錄藏家器“朱泥扁腹壺”“六角形筒盆”“扁形壺”“六角千筒”“扇面壺”“海棠盆”等器。

他刻的壺上經常留石生刻。他的真才實學卻得到了紫砂壺愛好者的認可,他被大家讚譽為宜興紫砂壺雕刻界的“宜興三石”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蔣永西

央視再曝紫砂壺內幕

央視報道說:檢驗含有重金屬,化工原料,可能對人體有害,沒直接說有毒,但各大媒體為吸引眼球,甘做標題黨,直接說:“有毒!!!”

以下帶你分析一下:知道平時用的瓷碗表面的光滑部分是什麼嗎?工序叫“上釉”,不說你也知道這含有害物質吧吧?你吃飯用這個嗎?感覺呢?

茶壺燒製溫度需要在1200-1500度維持較長時間,個人覺得和瓷器燒製無異,此時那些所謂的有害物質全固定在材料裡了,開水這點溫度至於讓它分離出來麼,有害物質,是進入身體才會有害的。

其次,也沒聽說產地宜興有癌症發病率或者其他病發病率奇高,真正有害的話,危害最重的是這些人吧

故此,個人認為,此乃無稽之談

★博大壺藝★的紫砂工藝品好嗎?是否是作者真跡?

無圖無解

近期,有關紫砂產品問題的報道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街頭巷尾均可見有關紫砂產品質量的熱議。一時間,“紫砂”一詞成為紅遍大江南北的關鍵詞。就在人們對紫砂懵懂、好奇,對其質量產生懷疑之時,6月1日在北京新保利大廈舉辦的一場紫砂大師與愛好者的對話應時而出,為人們答疑解惑,解決了很多由於非專業人員的非專業敘述所帶來的誤解問題。

同時,通過採訪,各界人士紛紛表示,目前首先要解決好紫砂知識的普及問題,其次要看到整個紫砂行業的主流發展狀況,不能因為一些個別現象以偏概全。各界人士一致認為,紫砂產業整體發展勢頭仍將繼續上揚,在馬上開始的新一輪春拍中,紫砂藝術品將在市場上再創佳績。

“說化工壺那是危言聳聽”

針對目前所謂宜興紫砂壺是“化工壺”,消費者擔心有些紫砂壺被新增化工原料會對人體產生危害的說法,宜興陶瓷行業協會會長史俊棠強調,紫砂泥料本身含有多種化學元素,沒有“化工壺”之說。“如果有人這麼說,那是危言聳聽。”

史俊棠指出,宜興紫砂產品和作品的價值不僅在於原料,其最大的價值體現在製作者的風格和理念。對於那些藝術表現力強的名人名作,可以充分保證其作品材質的高品位與純正性。目前,喜愛宜興紫砂的人群非常廣泛。為了滿足不同層次顧客的需求,使紫砂壺等紫砂產品和作品顏色鮮豔,需要新增適量的氧化物,他個人認為是可以的,但不能超標,應該是對人體無害的。但是一些經營商戶為了吸引消費者,用鞋油對紫砂壺進行做舊,是絕對不應該,也是不允許的。這是一種欺騙消費者的可恥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紫砂市場。

史俊棠介紹說,為了確保宜興紫砂市場正本清源,宜興、市已採取措施,從紫砂原料加工上進行監管、從市場終端產品上進行追根溯源,查處不誠信經營行為,堅決維護消費者的權益。同時,積極培育規模誠信市場與誠信商戶,以取信於消費者。而作為行業協會,他們也將通過一系列活動引導從業者增強自律,進一步擦亮宜興紫砂名片。

“紫砂原料不能以真假區分”

堵江華針對目前一些報道中容易引起誤導的問題予以解釋:

■紫砂所含礦物質不能養生

堵江華指出,相關報道中引用賣壺人的話:“原礦紫砂泥有很多礦物質,所以用紫砂壺泡茶能養生。”這有明顯誤導,誇大了紫砂的效能——紫砂壺只是泡茶的器具或容器,其含有的礦物質不能吃到肚裡。紫砂的特點是“以本山土砂,能發真茶之色香味”。能養生的是好茶和好水。或者說好壺可賞可玩、可愉情悅性、有益身心,以養心致養生。

■壺中高熔點金屬元素不溶於茶水

堵江華指出,相關報道中將泥料中含有鈷等金屬氧化物的壺說成有毒茶壺就有些輕率了。他說,這些金屬元素熔點高,以致耐得了1200度的紫砂燒成溫度,經高溫燒成後已成為胎體構成部分,如何能溶進不足百度的茶水?這些“金屬元素”溶不進茶水又怎麼進入人體?不進入人體又如何對人有毒有害?實際上,青花瓷生產中就採用了氧化鈷,透明釉裡有鎳,白釉有鉛,如果這些金屬能進入體內的話,那所有這些釉類陶瓷產品豈不全有毒?

■紫砂泥新增金屬氧化物配色明代已有之

堵江華介紹說,紫砂歷史上最早有記載“配土”的,是明朝萬曆年間的陳仲美和沈君用。他們是江西婺源人,原在景德鎮從事瓷業。唐代就將從波斯進口的鈷料用於瓷器生產,景德鎮在元朝就有最好的青花瓷了。陳仲美和沈君用則是在瓷業生產中掌握用“色料”調配陶瓷胎料,然後再到宜興從事紫砂生產中加以運用,使宜興紫砂的生產過程中有了更多的成色變化,應該說是對紫砂創作的豐富和完善。而早在公元前15到14世紀,在埃及和西亞地區就有了使用“青金蘭鈷料”作為著色劑製作的器物,我國也自唐朝用從波斯進口鈷料到後來用自己的鈷料,一直到今天仍用於瓷器生產。

■紫砂原料有品質差異,不能以“真假”區分

針對所謂“‘最正宗的紫砂原料礦’早已封閉,除了一些做中高階紫砂壺的有原料儲備外,現在有很多低檔紫砂泥料是用周邊地區的類似紫砂泥的‘假紫砂’煉製的”說法,堵江華指出,大家一般認為丁蜀鎮黃龍山裡深藏的紫泥是最好最正宗的,這個沒有錯。但周邊地理地貌山勢結構非常接近的地方不能排除有相關的礦源,那麼為什麼不能用於日用茶具的生產呢?這或許在品質上和原黃龍山的礦源有差異,但只是品質差異,不能用“真假紫砂”來區分。

■陶瓷原料廠生產離不開“化工原料”

據堵江華介紹,在相關報道畫面中出現的堆有氧化鐵、氧化錳等金屬氧化物的宜興某陶瓷原料廠已被關閉整頓。但是應該先弄清楚是非,如果是別人沒弄清楚就應該多做解釋。其實所有的陶瓷原料、釉料都離不開這些金屬氧化物。如果因此說陶瓷產品果真對人有害,和釉類產品相比,紫砂的影響是最小的。

“一些不專業的人講了不專業的話”

6月2日一早,剛剛在北京結束紫砂知識講座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紹培顧不得旅途勞頓立即返回宜興開會,為紫砂文化的普及繼續做推動工作。在當前人們“談紫砂色變”的狀況下,他表示,“一些不專業的人講了不專業的話”,引起人們的誤解,當務之急是應該普及好基礎知識、制定好產品質量標準。

顧紹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對於目前紫砂產品的“化工產品”、“化工原料”之說,他不贊同,因為紫砂原料本身就是包含多種金屬元素的,這也是紫砂具有顏色的原因,但我們還是叫它“紫砂泥”,不會叫它“化工泥”。

顧紹培表示,有些人是不懂專業的,尤其是一些做生意的人。例如在電視報道中,就有商家說加了氧化鈷的紫砂壺是有毒的,自己都不用它來喝茶。顧紹培強調,這些賣壺的人都不懂,跟別人講就更講不清楚了,結果是帶來非常不好的影響。同時在央視此次有關紫砂產品報道中涉及的商鋪的一些產品,在專業人士看來,是溫度不對,或者上面一些裝飾塗的料有問題。

顧紹培說,在紫砂泥料中,有些東西可以加,有些東西不可以加,有些東西可以加但加多少有一個合理的配方或者規定。那麼在這方面,非常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建立起一種可監控的制度。例如他所在的紫砂廠,在原料方面,有專人管理配方,有專人管理化工原料,都在可監控的情況下進行生產的。同時,普通紫砂產品和紫砂藝術品在原料等方面都是存在等級差異的,各有各的標準,不能一概而論。所以現在需要制定標準,質量標準。

同時,對於現在市場炒作所謂“紫砂泥料極為稀缺”的說法,顧紹培介紹說,從明代到現在,我們用的泥料只佔儲備量的一個零頭,資源沒有問題。關鍵問題在於其不可再生。封礦是為了更合理地開採利用。

顧紹培語重心長地強調,紫砂是一個長期話題,不能單純曝光一些負面的情況,要在專業知識方面多做報道。要有正面的宣傳,並且加大宣傳力度。希望媒體以大的利益為重,要為紫砂產業發展起到良性促動作用。

“不能用個別垃圾產品覆蓋整個產業”

許豔春對於目前的狀況指出,曝光是一種警告,提醒從業人員更應該加強自律。但不能整天抓住那些最垃圾的東西來覆蓋整個紫砂產業,掩蓋主流。她說,那些代表我們紫砂文化主流方面的內容、名人佳作,宣傳力度還是不夠的。她非常贊同顧紹培的觀點:現在紫砂行業的主流,就是工藝師們都想把自己的東西做好,都想把最好的原料用在自己的作品上,達到更完美的效果。

許豔春介紹說,要正視普通產品與藝術品的區別。藝術家們會很認真地對待自己所採用的每一種材料,而且從古至今,紫砂工藝師們都會先將自己的作品品用後,再使其進入市場。而作為工業生產則惟利是圖。那麼工業產品存在哪些問題,監管部門應該建立機制去規範管理。原琳張耀強侯曉威

相關新聞

宜興紫砂礦5年來首次恢復開採 具體開採點和開採量在可行性調研後決定

宜興市日前正式決定,於本月底恢復開採紫砂礦,具體開採點和開採量由宜興市國土部門做可行性調研後決定。這是自2005年4月宜興市實施紫砂礦“禁採令”以來,首次對紫砂礦恢復開採。

我國優質的紫砂泥僅產於宜興市丁蜀一帶,是陶土中的精華,所產的紫砂泥不僅色澤豐富,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而且物理效能卓絕,是粘土、石英、雲母系共生礦原料,用其製作的陶器經高溫燒成之後,生成殘留石英、雲母殘骸、莫來石、赤鐵、磁鐵和雙重氣孔結構等物相。這種雙重氣孔結構使紫砂茶具透氣而不滲水,沏茶能保持湯色和茶香,越宿而不變質。

據悉,2004年,宜興市人代會通過了《關於加強宜興紫砂保護和發展議案》,並出臺了7個方面的意見。其中一項就是於2005年4月中旬頒佈實施的“禁採令”:暫時凍結對紫砂泥土的開採,實現紫砂資源的科學利用。“紫砂議案”及“禁採令”的貫徹實施,在一定時間內做到了科學合理利用資源,全方位呵護紫砂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宜興市決定恢復紫砂礦的開採,是面對新時期新形勢、科學研判當前紫砂市場需求和廣大紫砂從業者、經營者的期盼後,為力促宜興紫砂產業健康發展而做出的一項重要決定。趙輝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如何比較各種不同材質的茶具?

七大類別茶具的特徵及如何挑選\x0d\x0a1、陶土茶具\x0d\x0a\x0d\x0a陶土茶具是指宜興製作的紫砂陶茶具。宜興的陶土,黏力強而抗燒。用紫砂茶具泡茶,既不奪茶真香,又無熟湯氣,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x0d\x0a\x0d\x0a宜興紫砂壺始於北宋,興盛於明、清。它的造型古樸,色澤典雅,光潔無暇,精美之作貴如鼎彝,有“土與黃金爭價”之說。明代紫砂壺大師時大彬製作的小壺,典雅精巧,作為點綴於案几的藝術品,更增添品茗的雅趣。他製作的調砂提樑大壺呈紫黑色,雜硇砂土,泛出星星白點,婉如夜空中的點點繁星,壺身上小下大,重心穩定,是一種古樸雄渾的精品。紫砂壺是陶瓷家族中的驕子,它表裡不施釉。據傳蘇東坡設計的一件樹提壺,取以自然的古青樹枝作為壺的把手,配以赭色瓜形壺身,刻上古樸的瓦當和精妙的書法,清雅古樸,色彩對比也相得益彰,被歷代文人雅士視為有實用價值的珍品。\x0d\x0a\x0d\x0a紫砂壺的造型有;仿古,光素貨(無花無字),花貨(擬鬆、竹、梅的自然形象),筋囊(幾何圖案)。藝人們以刀作筆,所創作的書、畫和印融為一體,構成一種古樸清雅的風格。\x0d\x0a\x0d\x0a新中國成立後,紫砂壺藝術家有了用武之地。今天,不論是紫砂壺的造型還是質感,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被國際友人讚譽為“世間茶具稱為首”。大師顧景洲的“提璧壺”和“漢雲壺”被列為國際交往的禮品。此外,我國還專門為日本消費者設計了一種藝術茶具--橫把壺,按照日本人的愛好在壺面上雕刻以佛經為內容的精美書法,成為日本消費者的品茗佳具。目前紫砂茶具品種已由原來的四五十種增加到六百多種。例如,紫砂雙層保溫杯,就是深受群眾歡迎的新產品。由於紫砂泥質地細膩柔韌,可塑性強,滲透性好,所以用它燒成的茶具泡茶,色香味皆蘊,夏天不易變餿,冬季放在爐上煮茶不易炸裂。\x0d\x0a\x0d\x0a茶具式樣繁多,如何評價一套茶具的優劣?從總體上說首先應考慮它的實用價值,其次才是它的欣賞價值,即外觀的形態美。以壺為例,具體要求應注意把握以下各點:容積和重量比例恰當,壺把提用方便,壺蓋周圍合縫,壺嘴出水流暢,造型、色地和圖案脫俗和諧,實用和藝術美得到融洽的結合,才算是完美的茶具。而宜興的紫砂茶具就具備了這些特點。\x0d\x0a\x0d\x0a2、瓷器茶具\x0d\x0a\x0d\x0a我國的瓷器茶具產生於陶器之後,按產品又分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幾個類別。\x0d\x0a\x0d\x0a(1)白瓷茶具\x0d\x0a\x0d\x0a白瓷茶具以色白如玉而得名。其產地甚多,有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四川大邑、河北唐山、安徽祁門等。其中以江西景德鎮的產品最為著名。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稱。北宋時,景德窯生產的瓷器,質薄光潤,白裡泛青,雅緻悅目,並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點彩裝飾。到元代發展了青花瓷茶具,幽靚典雅,不僅受到國內人們的珍愛,而且還遠銷海外。今天市面上流行的景德鎮白瓷青花茶具,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又開發創制出許多新品種,無論是茶壺還是茶杯、茶盤,從造型到圖飾,都體現出濃郁的民族風格和現代東方氣派。景瓷是當今最為普及的茶具之一。\x0d\x0a\x0d\x0a(2)青瓷茶具\x0d\x0a\x0d\x0a青瓷茶具主要產於浙江、四川等地。浙江龍泉青瓷,以造型古樸挺健,釉色翠青如玉著稱於世,是瓷器百花園中的一支奇葩,被人們譽為“瓷器之花”。龍泉青瓷產於浙江西南部龍泉縣境內,是我國曆史上瓷器重要產地之一。南宋時,龍泉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窯業中心。其優良產品不但在民間廣為流傳,也是當時皇朝對外貿易交換的主要物品。特別是藝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倆的“哥窯”、“弟窯”產品,無論釉色或造型,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因此,哥窯被列為“五大名窯”之一,弟窯被譽為“名窯之巨擘”。\x0d\x0a\x0d\x0a哥窯瓷,以“胎薄質堅,釉層飽滿,色澤靜穆”著稱,有粉青、翠青、灰青、蟹殼青等,其中以粉青最為名貴。釉面顯現紋片,紋片形狀多樣,紋片大小相間的稱“文武片”,有細眼似的叫“魚子紋”,類似冰裂狀的稱“北極碎”,還有“蟹爪紋”、“鱔血紋”、“牛毛紋”等。這些別具風格的紋樣圖飾,是釉原料的收縮係數不同而產生的,給人以“碎紋”之美感。\x0d\x0a\x0d\x0a弟窯瓷,以“造型優美,胎骨厚實,釉色青翠,光潤純潔”著稱,有梅子青、粉青、豆青、蟹殼青等,其中以粉青、梅子青為最佳。滋潤的粉青酷似美玉,晶瑩的梅子青宛如翡翠。其釉色之美,至今世上無類。\x0d\x0a\x0d\x0a(3)黑瓷茶具\x0d\x0a\x0d\x0a黑瓷茶具產於浙江、四川、福建等地。在宋代鬥茶之風盛行,鬥茶者們根據經驗,認為黑瓷茶盞用來鬥茶最為適宜,因而馳名。據北宋蔡襄《茶錄》記載:“茶色白(茶湯色),宜黑盞,建安(今福建)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_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四川的廣元窯燒製的黑瓷茶盞,其造型、瓷質、釉色和兔毫紋與建瓷也不相上下。浙江餘姚、德清一帶也生產過漆黑光亮、美觀實用的黑釉瓷茶具,其中最流行的是一種雞頭壺,即茶壺的嘴呈雞頭狀,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至今還珍藏著一件“天雞壺”,視作珍寶。在古代,由於黑瓷兔毫茶盞古樸雅緻,風格獨特,而且磁質厚重,保溫性較好,因此常為鬥茶行家所珍愛。\x0d\x0a\x0d\x0a3、漆器茶具\x0d\x0a\x0d\x0a漆器茶具較著名的有北京雕漆茶具,福州脫胎茶具,江西波陽、宜春等地生產的脫胎漆器等,均別具藝術魅力。其中尤以福州漆器茶具為最佳,形狀多姿多彩,有“寶砂閃光”、“金絲瑪瑙”、“釉變金絲”、“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銀”等多個品種,特別是在創造了紅如寶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藝後,更加絢麗奪目,逗人喜愛。\x0d\x0a\x0d\x0a4、玻璃茶具\x0d\x0a\x0d\x0a玻璃茶具素以它的質地透明,光澤奪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態各異,品茶飲酒兼用而受人青睞。玻璃茶杯(或玻璃茶壺)泡茶,尤其是沖泡各類名優茶,茶湯的色澤鮮豔,葉芽朵朵在沖泡過程中上下浮動,葉片逐漸舒展亭亭玉立等,一目瞭然,可以說是一種動態的藝術欣賞,別有風趣。玻璃茶具價廉物美,最受消費者的歡迎。其缺點是玻璃易碎,比陶瓷燙手。不過也有一種經特殊加工稱為鋼化玻璃的製品,其牢固度較好,通常在火車上和餐飲業中使用。\x0d\x0a\x0d\x0a5、金屬茶具\x0d\x0a\x0d\x0a金屬茶具是用金、銀、銅、錫製作的茶具,古已有之。尤其是用錫做的貯茶的茶器,具有很大的優越性。錫罐貯茶器多製成小口長頸,蓋為圓筒狀,比較密封,因此防潮、防氧化、避光、防異味效能都好。至於金屬作為飲茶用具,一般評價都不高。在唐代宮廷中曾採用。1987年5月,我國陝西省扶風縣皇家佛教寺院法門寺的地宮中,發掘出大批唐代宮廷文物,其中有一套晚唐僖宗皇帝李儇少年時使用的銀質鎏金烹茶用具,計11種12件。這是迄今見到的最高階的古茶具實物,堪稱國寶,它反映了唐代皇室飲茶器具十分豪華。到了現代,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金屬茶具基本上已銷聲匿跡。\x0d\x0a\x0d\x0a6、竹木茶具\x0d\x0a\x0d\x0a在歷史上,廣大農村,包括茶區,很多人使用竹或木碗泡茶,它價廉物美,經濟實惠,但現代已很少採用了。在我國的南方,如海南等地有用椰殼製作的壺、碗用來泡茶的,經濟而實用,又是藝術欣賞品。用木罐、竹罐裝茶,則仍然隨處可見,特別是福建省武夷山等地的烏龍茶木盒,在盒上繪以山水圖案,製作精良,別具一格。作為藝術品的黃陽木罐、二黃竹片茶罐,也是一種贈送親友的珍品,並具實用價值。\x0d\x0a\x0d\x0a7、搪瓷茶具\x0d\x0a\x0d\x0a由於搪瓷茶具經久耐用,攜帶方便,實用性強,在50年代~60年代我國各地較為流行,以後又為其他茶具所替代。\x0d\x0a另外,用玉石、水晶、瑪瑙為材料製作的茶具,歷史上曾有過,因器材製作困難,價格昂貴,少實用價值,主要是作為擺設,以顯示主人的富有,因此並不多見。\x0d\x0a\x0d\x0a茶具材料多種多樣,造型千姿百態,紋飾百花齊放。究竟如何選用,這要根據各地的飲茶風俗習慣和飲茶者對茶具的審美情趣,以及品飲的茶類和環境而定。如東北、華北一帶,多數都用較大的瓷壺泡茶,然後斟入瓷碗飲用。江蘇、浙江一帶除用紫砂壺外,一般習慣用有蓋瓷杯,直接泡飲。在城市也有用玻璃杯直接泡茶的。四川一帶則喜用瓷制的“蓋碗杯”飲茶,即口大底小的有蓋小花碗,下有一小茶托。茶與茶具的關係甚為密切,好茶必須用好茶具泡飲,才能相得益彰。茶具的優劣,對茶湯質量和品飲者的心情,都會產生直接影響。一般來說,現在通行的各類茶具中以瓷器茶具、陶器茶具最好,玻璃茶具次之,搪瓷茶具再次之。因為瓷器傳熱不快,保溫適中,與茶不會發生化學反應,沏茶能獲得較好的色香味;而且造型美觀,裝飾精巧,具有藝術欣賞價值。陶器茶具,造型雅緻,色澤古樸,特別是宜興紫砂為陶中珍品,用來沏茶,香味醇和,湯色澄清,保溫性好,即使夏天茶湯也不易變質。\x0d\x0a\x0d\x0a烏龍茶香氣濃郁,滋味醇厚。沖泡時,茶葉投放前,先以開水淋器預溫;茶葉投放後隨即以沸水沖泡,並以沸水淋洗多次,以發茶香。因此沖泡烏龍茶使用陶器茶具最為適合。但陶器茶具的不透明性,沏茶以後難以欣賞壺中芽葉美姿是其缺陷,這對泡飲名茶就不適宜了。\x0d\x0a\x0d\x0a如果用玻璃茶具沖泡,如龍井、碧螺春、君山銀針等名茶,就能充分發揮玻璃器皿透明的優越性,觀之令人賞心悅目。\x0d\x0a\x0d\x0a至於其他茶具,如搪瓷茶具,雖在欣賞價值方面有所不足,但也經久耐用,攜帶方便,適宜於工廠車間、工地及旅行時使用。而塑料茶具,因質地關係,對茶味亦有影響,除特殊情況臨時使用外,平時不適宜,尤其忌用塑料保溫杯沖泡高階綠茶,因此種杯長期保溫,使茶湯泛紅,香氣低悶,出現熟湯味,必然大煞風景。

紫砂泥料的原產地是哪裡?

江蘇宜興

紫砂壺的泥料主要有紫泥、紅泥和綠泥,產地是江蘇宜興

宜興紫砂,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1][2][3]

宜興紫砂器(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故得名。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紫砂壺才這樣珍貴,令人回味無窮。更加上紫砂壺泡茶的好處、和茶禪一味的文化,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貴不俗的雅韻。[4][5][6]

2013年12月2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宜興紫砂”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宜興的紫砂器以泥質細膩、呈色豐富、形質新穎和紋飾多樣而形成特色。藝人們對選料煉泥特別重視,所用陶土一般要經過窖藏、淘洗等工序。成品顏色呈現硃砂、暗肝、雪莉、松花、豆青、輕赭、淡黑、古銅等色調。造型能根據自然界中的鳥獸瓜果的形象進行塑作,並施以豐富多樣的紋飾加以美化。

宜興陶瓷傳說有很多,早在四、五千年前原始社會晚期,就有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燒造陶瓷了。商周時期已有幾何、印紋陶和早期的青瓷出現,到秦、漢、宋、明、清至今,陶瓷生產演進迅猛。

紫砂陶始於北宋,盛於明清,繁榮於當今。宜興紫砂以其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原料效能優異的特點聞名於世。

喝功夫茶時用來泡洗茶杯的那個器皿叫什麼?

用來洗茶的工具叫茶洗。

茶洗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工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個用以浸衝罐,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茶洗就是洗茶的工具,當初茶洗就是用來洗茶的,結構上與現在一般的茶洗也不一樣,新型的茶洗,上層就是一個茶盤,可陳放幾個茶杯,洗杯後的棄水直接傾入盤中,再通過中間小孔流入下層空間。烹茶事畢,加以洗滌後,茶杯、蓋甌(衝罐)等可放入茶洗內。

茶洗主要的用途:清潔杯具,消毒;給杯具預熱,使其溫度升高,泡茶味道更好。

擴充套件資料:

茶具的分類

通常來說,狹義的茶具,主要指茶杯、茶碗、茶壺、茶盞、茶碟、托盤等飲茶用具。廣義來說,是指與飲茶有關的所有器具。

古代茶具依其用途不同主要可分為八類:

一是生火用具,如風爐、灰承、笤、碳撾、火筴等;

二是煮茶用具,如鍑和交床等;

三是烤、碾、量茶具,如夾、紙囊、碾、拂末、羅合、則等;

四是水具,如水方、瓢、竹夾、熟盂等;

五是鹽具,如鹺簋和揭等;六是飲茶用具,如碗和札等;

七是清潔用具,如滌方、滓方和巾等;

八是藏陳用具,如畚、列具、都籃等。根據質地的不同又有陶土、瓷器、玻璃、漆器、金屬、竹木茶具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洗

九陽的紫砂煲是宜興紫砂嗎?如果是估計也不是什麼好紫砂,看看正宗宜興紫砂壺的價格就知道了!

九陽的紫砂煲是宜興出的,你說得很對,的確聯想到宜興紫砂壺的價格就對九陽的紫砂煲的材料沒有信心了。紫砂煲和紫砂壺的工藝是完全不同的,用的泥料是相同的,只不過裡面的成份改變了,另外,紫砂煲因要加熱,所以在泥料里加了特殊的耐高溫材料,這樣才能叫紫砂煲,看到煲大家就知道了。

古代製作紫砂壺的名家都有哪些人

陳壺根據各類紫砂史籍資料整理的明、清時期紫砂歷史名人資料,介紹供您參考。

【金沙寺僧】

明成化、弘治年間宜興湖金沙寺和尚。

明代周高起在其著作《陽羨茗壺系》中認為金沙寺僧是最早製作紫砂壺的人。

【供春】

又名龔春,江蘇宜興人,明正德年間宜興紫砂陶工藝開創者之一,其事蹟在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許次紓《茶疏》及清吳騫《陽羨名陶錄》中均有記載。

供春初為學使吳頤山家僮,隨吳攻讀於宜興金沙寺中。

據傳供春學金沙寺老僧,淘細土摶坯,製成砂壺。

壺內外隱見手指螺紋,製品敦龐周正,栗色如古金鐵,世稱“供春壺”。

國家博物館收藏有一件供春款樹癭壺,造型仿樹瘤,壺身把柄一側刻篆書“供春”二字。

據考證此壺原為清末翰林、大收藏家吳大所藏,原缺壺蓋由裴石民後配。

但因供春壺歷來多有仿製,故此壺的真偽尚有爭議。

【董翰】

號後溪,江蘇宜興人,明萬曆初年宜興紫砂製陶名家。

據清吳騫《陽羨名陶錄》記載,董翰、趙樑、元暢、時朋是繼供春之後制壺四大家。

董翰制壺一改寺僧、供春以來的古拙風格,始造菱花式壺,極盡工巧。

《陽羨名陶錄》認為四家中,董翰作工“文巧”,其餘三家“多古拙”。

【趙樑】

又作趙良,江蘇宜興人,明萬曆初年宜興紫砂制壺四大家之一。

《陽羨名陶錄》記趙樑所制茗壺多為提樑式,作品以古拙著稱。

據說明代砂壺中的提樑式,就是首先由他創制的。

【元暢】

又作元(玄)錫、袁錫,江蘇宜興人,明萬曆初年宜興紫砂制壺四大家之一。

【時朋】

又作時鵬,江蘇宜興人,明萬曆初年紫砂制壺四大家之一,時大彬之父。

【李茂林】

名養心,江蘇宜興人,明萬曆初年宜興紫砂陶名家。

因家中排行老四,又擅長製作小圓砂壺,人稱“小圓壺李四老倌”。

清嘉慶《宜興縣誌》稱其所制之壺“妍妙在樸致中,世稱名玩”。

他的作品不加款署,僅朱書號記。

另據明人周高起考證,在李茂林之前,紫砂壺都直接放入缸窯燒造,不用匣缽封閉,“不免沾釉淚”,自李養心始,壺“乃作瓦缶,囊閉入穴”,是紫砂壺裝燒方法的一大改革。

【時大彬】

號少山,江蘇宜興人,時朋之子,明萬曆至清初宜興紫砂陶名家,與時人李仲芳、徐友泉有“壺中妙手稱三大”之譽。

大彬初仿供春制大壺,後受文人飲茶理論啟發,改做小壺。

他善用各色陶土,對泥料的加工配製、成型技術、造型設計、銘刻款識等均有研究和改進,作品“砂粗質古肌理勻”,“不務妍媚,而樸實堅慄,妙不可思”,使紫砂工藝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時人許次紓《茶疏》雲:“昔時龔春制壺,近日大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蓋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無土氣耳,隨手造做,頗極精工。

”時大彬壺上銘款甚為講究,為端麗的楷書,用竹刀刻成,周高起《陽羨茗壺系》中說其“書法嫻雅,在《黃庭》《樂毅》帖間,人不能仿,賞鑑家用以為別”,並稱其為“大家”。

“大彬”款紫砂壺傳世品很多,近年又屢有出土,如江都縣丁溝鎮明代曹姓墓中出土的硃砂六方壺,無錫明代翰林學士華師伊墓出土的三足圓壺等。

【李仲芳】

江蘇宜興人,明萬曆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李茂林之子,時大彬弟子,“壺中妙手稱三大”者之一。

《陽羨名陶錄》記其作品由古樸漸趨精巧,清初人認為他的“小圓壺形制精絕,又在大彬之右”(阮葵生《茶餘客話》),《陽羨茗壺賦》作者吳梅鼎評價李仲芳壺有“仲芳骨勝而秀出刀鐫”。

《陽羨茗壺系》中說:世所傳大彬壺,也有仲芳作,大彬見而賞之並自署款的。

所以當時有“李大瓶,時大名”之說。

【徐友泉】

名士衡,江蘇宜興人,一說為江西婺源人,明萬曆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時大彬弟子,“壺中妙手稱三大”者之一。

他原非宜興製陶世家子弟,但因有造型藝術天賦,為時大彬賞識,納為弟子。

徐友泉善制漢方、扁觶、小云雷、提樑卣、蕉葉、蓮方、菱花、鵝蛋等多種器形,所配泥料有海棠紅、硃砂紫、定窯白、冷金黃、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黃、閃色、梨皮等多種色調,文獻評價他的作品“種種變異,妙出心裁”。

清人吳梅鼎在《陽羨茗壺賦》中寫道:“若夫綜古今而合度,極變化而從心,技而進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把徐友泉稱作窮變化、集大成的一代宗匠,可謂備極推許。

其子繼承父業製陶,時人並稱“大徐”“小徐”。

【歐正春】

名子明,江西婺源人,明萬曆年間宜興制瓷名家,時大彬弟子,“宜鈞”的創始者。

他以白泥或紫泥作胎,仿宋鈞窯瓷器造型及其乳濁釉,器型有盆、奩、架、瓶、盂、尊、爐等,釉色以天青、天藍、芸豆紅等居多,亦見葡萄紫、灰藍色等珍貴品種,世稱“歐窯”,製品稱“宜鈞”。

《陽羨名陶錄》評介歐正春作品“多規花卉果物,式度精妍”,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將其製陶藝術歸為“雅流”。

【邵文金】

明萬曆年間宜興紫砂陶名手,時大彬弟子。

清吳騫《陽羨名陶錄》記其仿製時大彬所作漢方式樣的砂壺,技藝獨絕。

【邵文銀】

又名亨裕,明萬曆年間宜興紫砂陶名手,時大彬弟子,清吳騫《陽羨名陶錄》只錄其名。

【蔣伯】

名時英,原名伯敷,明萬曆年間宜興紫砂陶工匠,時大彬弟子。

吳騫《陽羨名陶錄》評其人“因附高流,諱言本業”,又評所作陶器“堅緻不俗”。

張燕昌在《陽羨陶說》中記曾見其作,相傳為大收藏家項墨林確定式樣的“天籟閣壺”。

【陳用卿】

明萬曆年間宜興紫砂陶名手。

《陽羨名陶錄》記其作品“式尚工緻,如蓮子、湯婆、缽、盂、圓珠諸制,不規而圓,已極妍飾”。

器上落款為仿鐘太傅筆意,再用竹刀刻之,具有濃厚書卷氣。

【陳信卿】

明萬曆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匠,仿時大彬、李仲芳等人所制的紫砂器,作品堅瘦工整,雅自不群。

【陳光甫】

明萬曆年間宜興紫砂陶名手,時大彬的入室弟子。

早年一目失明,但仿製古器仍能達到具體而微。

《陽羨茗壺系》評之為“雅流”。

【陳仲美】

江西婺源人,明萬曆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

陳仲美原在景德鎮制瓷,因從業者甚多,不易成就,遂赴宜興制紫砂器。

他的作品別具一格,所制茗壺有的摹狀花果,並綴以草蟲,有的壺上裝飾龍戲海濤,龍伸爪出目,傳神生動。

除茶器之外,陳仲美製作的香盒、花杯、狻猊爐、辟邪鎮紙,均精雕細刻,大大開拓了紫砂陶的製作範圍。

他雕塑的紫砂觀音像,莊嚴慈憫,神采如生。

可惜的是這位“智兼龍眠、道子”的藝術家,竟以“心思殫竭”而英年早逝。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將其所做之壺列入神品。

【沈君用】

名士良,江蘇宜興人,明萬曆時宜興紫砂陶名家。

沈君用自幼即因善製陶而聞名,時人稱其為“沈多梳”(多梳,即還未束髮成年的意思)。

他擅長配製紫砂泥料,作品多浮雕裝飾,玲瓏剔透,雖不尚正方正圓,但接縫處準確嚴密,不苟絲髮。

《宜興縣誌》記沈君用是繼供春、時大彬後,與徐友泉、陳用卿、徐令英同列的制壺名手。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將其和陳仲美的作品同列為神品。

【邵蓋】

明萬曆年間宜興紫砂陶工匠,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將其列入“別派”。

被列入別派的還有同期的周後溪、邵二孫,以及天啟、崇禎年間的宜興紫砂陶工匠陳俊卿、周季山、陳和之、陳挺生、承雲從、沈君盛等人。

書中還說他們的生平見於汪大心《葉語附記》。

【陳辰】

字共之,明天啟、崇禎年間宜興紫砂陶工匠。

他善於在砂壺上鐫刻銘款,時人制成的壺多請他鐫款文,被稱為“陶家之中書君”。

《陽羨茗壺系》將其列入別派。

【徐令音】

江蘇宜興人,明天啟、崇禎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

《宜興縣誌》記:“若徐友泉、陳用卿、沈君用、徐令音,皆制壺名手也。

”說明他的制壺技藝可與徐友泉等人相比擬。

《陽羨名陶錄》認為他可能就是徐友泉之子“小徐”。

【項不損】

名真,浙江嘉興人,明天啟、崇禎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

它是嘉興名族項氏後裔,曾以諸生貢入國子監。

吳騫《陽羨名陶錄》認為項不損製作砂壺乃文人偶爾寄興之作。

他所制之壺質樸雅緻,款識書法有晉唐風格,水平高於時大彬、李仲芳諸家。

【沈子澈】

江蘇宜興人,也有說是浙江桐鄉人,明崇禎末年宜興紫砂陶名手。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雲其制壺古雅渾樸,曾為他人制菱花式壺,鐫銘曰:“石根泉,蒙頂葉,漱齒鮮,滌塵熱。

”《陽羨名陶錄》稱其為“明季一名手也”。

【陳子畦】

江蘇宜興人,明末清初宜興紫砂陶工匠。

《陽羨名陶錄》記其最善仿徐友泉,製品為時人珍愛。

又有人說他是清初紫砂名家陳鳴遠之父。

【惠孟臣】

江蘇宜興人,明末清初宜興紫砂陶名家。

清人的著述裡對於他的壺藝評價不相一致,如張燕昌《陽羨陶說》雲其壺款識筆法不俗,做工則遠不及時大彬。

《陽羨名陶錄》作者吳騫記其收藏的孟臣制壺,風格古樸,底刻唐人詩句及署款行書10字,筆法似唐代書法家褚遂良,認為惠孟臣“亦大彬後一名手也”。

惠孟臣以善制小壺出名,製品精妙,為時人所賞識。

清初施鴻保在《閩雜記》中稱:“漳泉各屬,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壺如胡桃者,名孟臣壺”說明他製作的此類小巧的茗壺乃功夫茶必備的茶具。

【項聖思】

不見史載,但其所遺作品紫砂桃杯,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

杯呈硃砂紫色,劈半桃為杯,枝作把手,枝葉纏蔓,桃葉脈絡畢現。

桃杯口沿外刻七言詩兩句,詩下署“聖思”二字,並鈐“聖思所作”陽文小印一枚。

這件作品精巧玲瓏,技藝獨絕,是紫砂器中極為少見的珍品。

杯託為名手裴石民1924年配製,上有收藏家儲南強所寫題記,他寫道:“聖思相傳為修道人,姓項,能制桃杯,大於常器,花葉幹實無一不妙,見者不能釋手……”這可能是有關項聖思的惟一記載。

【陳鳴遠】

名遠,號鶴峰、鶴、壺隱、石霞山人。

江蘇宜興人,清初宜興紫砂陶名家。

《宜興縣誌》稱陳鳴遠是近百年來壺藝成就第一名手。

他長於雕塑,善於巧妙調配泥色,是一個善翻花樣、塑鏤兼長、技藝精湛的大師。

作品型別廣泛,既有茗壺茶具類,也有文房雅玩類。

清人張燕昌在《陽羨陶說》中記述:“鳴遠手製茶具雅玩,餘所見不下數十種。

”有天雞壺、海棠杯、誥寶壺、花尊、菊盒、香盤、什錦杯、硯屏、梅根筆架、蓮蕊水盂以及各種瓜果小品等,均文麗工雅,款識書法雅健,有晉唐風格,譽者以為“堪與三代古器並列”。

他的作品名揚中外,名士公卿爭相求購。

【惠逸公】

清雍正、乾隆時宜興紫砂陶名匠。

其制壺技藝與明末名家惠孟臣相伯仲,世稱“二惠”。

孟臣製品渾樸工巧俱備,而逸公則長於工巧一類。

款識書法楷、行、草俱備,且竹刀、鋼刀並用,陶刻作品甚佳,非乾嘉後輩所能及。

【華鳳翔】

江蘇宜興人,清康雍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匠。

善仿古器,製品精雅而不失古樸,兼長紫砂爐。

【許龍文】

清雍乾年間宜興紫砂陶工匠,技藝受陳仲美、沈君用影響,所制多花卉象生壺,壺底常刻一方印,一曰“龍文”,一曰“荊溪”。

【葛明祥、葛源祥】

清乾隆、嘉慶年間宜興丁蜀鎮制瓷名家。

兄弟二人繼承明萬曆年間歐窯仿宋的傳統,繼續燒製“宜鈞”瓷器,釉色灰中暈藍,較歐窯更甚一籌,器型多瓶、罐、盆、盂。

【陳鴻壽】

字子恭,號曼生。

浙江杭州人,清乾隆至咸豐年間書畫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

他詩書畫皆精,並擅長紫砂壺設計。

陳鴻壽於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任溧陽知縣期間,設計了紫砂史上著名的曼生十八壺式,請楊彭年、邵二泉等當地名家制作,又由曼生及其幕中好友題刻詩句銘文,作品世稱“曼生壺”。

曼生壺的造型有石銚、橫雲、井欄、合歡、卻月、半瓦當、方山、瓜形、覆鬥等,銘文或切壺切茶,或取自商周青銅器,或為歷史典故、座右銘等。

壺底多有陽文篆書印“阿曼陀室”,並有“彭年”“二泉”等印鑑。

陳鴻壽對紫砂壺藝的貢獻,在於使書畫與篆刻第一次以裝飾的面目出現於紫砂壺身,並導致了紫砂壺造型藝術的創新,幾何形體由此開始,造壺藝術自此呈現出“方非一式、圓不一相”的新氣象,而“曼生壺”也為後世收藏家、茶藝家所珍愛。

【邵二泉】

清嘉慶道光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

擅長制壺並在壺上鐫刻銘文、款識。

曾於嘉慶二十一年與陳鴻壽合作製作“曼生壺”。

道光年間曾為邵景南製作的壺刻銘款。

【楊彭年】

江蘇宜興人,一說浙江桐鄉人,清嘉慶、道光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

他善於配泥,隨手捏塑,其壺或渾樸厚重,或玲瓏秀巧,均具天然之趣。

他是陳鴻壽“曼生壺”的主要合作者,陳還為他題贈齋號“阿曼陀室”。

楊彭年傳世作品多有“阿曼陀室”“楊彭年制”“彭年”等印記。

【楊寶年】

又名葆年,字公壽,清嘉慶年間宜興紫砂陶名藝人,楊彭年之弟。

善制茗壺,尤善捏製之法。

曾為陳鴻壽制壺,所選泥料均為名貴的天青泥,紫檀色中微泛藍,精光內含,溫潤如玉。

【楊鳳年】

清嘉慶、道光年間宜興紫砂陶女藝人,楊彭年之妹。

善配泥色,作品構思巧妙,浮雕精美。

其傳世品竹段壺,壺體、執柄均作竹節形,並飾以浮雕竹枝竹葉。

楊鳳年也曾為陳鴻壽制壺。

【瞿應紹】

字子治,一字陛春,號月壺,晚年改號瞿甫、老治,室名“毓秀堂”。

清道光貢生,官至同知,為上海名士。

工詩詞、尺牘、書畫、篆刻,最擅畫竹,蘭、柳亦工。

又擅陶刻,尤好將自畫竹梅及銘刻刻於紫砂壺上,人稱“三絕壺”。

曾與制壺名家楊彭年合作,壺柄上有“彭年”印記,有的作品請鄧奎代筆書款。

有《月壺題畫》《月壺草》著作傳世。

【朱堅】

字石梅,浙江紹興人,清嘉慶、道光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

善制錫壺及紫砂壺,所制壺式樣多種,均玲瓏秀美,風雅宜人。

創制紫砂包錫工藝,常在砂壺或砂胎錫壺面上刻梅花和自作詩句及名士題詠。

曾著有《壺史》一書。

【邵大亨】

江蘇宜興人,清道光、咸豐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

邵大亨年少就享有盛名,他善於仿古,造型以渾樸見長,做工精湛。

高熙在《茗壺說》中記述邵壺“肩項及腹,骨肉亭勻”,“嘴胥出自然,若生成者”,“口蓋直而緊,雖傾側無落帽憂”。

邵大亨壯年便死於亂世,留存世間的茗壺寥寥無幾,在清代時便已“一壺千金,幾不可得”。

其傳器有“魚化龍”“掇球”“風捲葵”“一捆竹”等式樣,都已被視珍寶。

【黃玉麟】

江蘇蘇州人,清同治、光緒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

黃玉麟曾受聘於金石收藏家吳大家,將吳氏收藏之青銅器、古陶器的造型、藝術特色融合入紫砂陶中。

他制壺講究泥料的選配,多圓式,作品瑩潔圓潤,精巧工整,鑑賞家珍之。

現藏於宜興文物陳列室的魚化龍壺就是他的作品,壺呈紫紅色,蓋內有“玉麟”方印,蓋上有龍頭伸縮吐注,奇特靈妙。

【俞國良】

清末時宜興紫砂陶名藝人,曾被吳大請去制壺,作品工精細巧,技藝純熟,壺的體態雍容謹慎。

他的作品紅泥四方傳爐壺曾於1932年獲得芝加哥博覽會的獎狀,現收藏於宜興紫砂工藝廠。

俞國良的作品多鈐“國良”“錫山俞氏”印。

【程壽珍】

自號“冰心道人”,近代宜興紫砂陶名家。

所作掇球壺猶如大、中、小三個圓球疊壘,端正穩健,口蓋緊密,曾於1915年在美國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此後便有“價隨身高”之譽。

他所做的仿古壺特別粗,蓋大而扁平,線型粗細對比得體,骨肉亭勻,氣度不凡。

標籤: 宜興 紫砂壺 江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rn4n0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