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人心什麼蛇吞象

人心什麼蛇吞象

人心什麼蛇吞象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的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會做出蛇去吞象的事情;指人貪心,就會被自己的慾望所害。出自於《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什麼意思?

“人心不足蛇吞象”意思是是人們心裡貪得無厭,像蛇一樣貪婪地吞噬大象,比喻貪心不足以滿足,結果導致自己最終難以承受後果

人心不足蛇吞象成語解析:

拼音:rén xīn bù zú shé tūn xiàng褒貶色彩貶義結構遞進複句

釋義:人心不知滿足,就像蛇想吞掉大象一樣。比喻比喻人貪得無厭,慾壑難填。例句1.凡事要適可而止,不要人心不足蛇吞象。引證1.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山海經·海內南經》2.得失枯榮總為天,機關用盡也徒然。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元·《冤家債主》3.古人說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當初貧困之日,低門扳高,求之不得,如今掘藏發跡了,反嫌好道歉起來。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五近義詞:貪得無厭

反義詞:安分知足

這個成語是出自《莊子》的一則寓言故事。故事中,有一條蛇覺得自己吞食的青蛙不夠滿足,於是想要吞噬大象。但是在吞噬大象時,蛇的身體被撐得很大,最終撐破了,導致蛇死亡。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們不能貪得無厭,要有適當的滿足和節制,否則會遭到不幸的結局。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也要懂得控制自己的,不要過度追求物質享受和權利地位,要知道適可而止,否則將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什麼意思?



一、基本意思。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一句俗語,拼音:rén xīn bù zú shé tūn xiàng。

意思是:比喻人的得不到滿足,就會做出蛇去吞象的事情;指人貪心,就會被自己的所害。


二、出處

出自《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戰國楚·屈原《天問》:“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三、故事來源

相傳宋仁年間,深澤某村,一家人只有兩個人,母親年邁多病,不能幹活,日子過得很苦,兒子王妄,三十歲,沒討上老婆,靠賣草來維持生活。

有一天,王妄照舊到村北去拔草,拔著拔著,發現草叢裡有一條七寸多長的花斑蛇,渾身是傷,動彈不得,王妄動了憐憫之心,小心翼翼地拿回了家,沖洗塗藥,一會功夫,蛇便甦醒了,衝著王妄點了點頭,表達它的感激之情,倆見狀非常高興,趕忙為它編了一個小荊簍,小心地把蛇放了進去,從此倆精心護理,蛇傷逐漸痊癒,蛇也長大了,而且總象是要跟他們說話似的,很能可愛,倆單調寂寞的生活中增添了點小小的樂趣,日子一天天過去,王妄照樣打草,母親照樣守家,小蛇整天在簍裡。忽一天,小蛇覺得悶在屋子裡沒意思,爬到院子裡晒太陽,被陽光一照變得又粗又長,像根大梁,這情形被老孃看見了驚叫一聲昏死過去,等王妄回來,蛇已回到屋裡,恢復了原形,著急地說:“我今天失理了,把母親給嚇死過去了,不過別怕,你趕快從我身上取下三塊小皮,再弄些野草,放在鍋裡煎熬成湯,讓娘喝下去就會好。”王妄說:“不行,那樣會傷害你的身體,還是想別的辦法吧。”花斑蛇催促地說:“不要緊,你快點,我能頂得住。”王妄只好流著眼淚照辦了。母親喝下湯後,很快甦醒過來,倆又感激又納悶,可誰也沒說什麼,王妄再一回想每天晚上蛇簍裡放金光的情形,更覺得這條蛇非同一般。

話說宋仁宗整天不理朝政,宮裡的生活日復一日,沒什麼新樣,覺得厭煩,想要一顆夜明珠玩玩,就張貼告示,誰能獻上一顆,就封官受賞。這事傳到王妄耳朵裡,回家對蛇一說,蛇沉思了一會兒說:“這幾年來你對我很好,而且有救命之恩,總想報答,可一直沒機會,現在總算能為你做點事了。實話告訴你,我的雙眼就是兩顆夜明珠,你將我的一隻眼挖出來,獻給皇帝,就可以升官發財,老母也就能安度晚年了。”王妄聽後非常高興,可他畢竟和蛇有了感情,不忍心下手,說:“那樣做太殘忍了,你會疼的受不了的。”蛇說:“不要緊,我能頂住。”於是,王妄挖了蛇的一隻眼睛,第二天到京城,把寶珠獻給民皇帝。滿朝文武從沒見過這麼奇異的寶珠,讚不絕口,到了晚上,寶珠發出奇異的光彩,把整個宮廷照得通亮,皇帝非常高興,封王妄為進行大官,並賞了他很多金銀財寶。

皇上看到寶珠後,很賞識,佔為已有,西宮娘娘見了,也想要一顆,不得已,宋仁宗再次下令尋找寶珠,並說把丞相的位子留給第二個獻寶的人,王妄想,我把蛇的第二隻眼睛弄來獻上,那丞相不就是我的了嗎,於是到皇上面前說自己還能找到一顆,皇上高興地把丞相給了他,可萬沒想到,王妄的衛士去取第二隻眼睛時,蛇無論如何不給,說非見王妄才行,王妄只好親自來見蛇。蛇見了王妄直言勸到:“我為了報答你,已經獻出了一隻眼睛,你也升了官,發了財,就別再要我的第二隻眼睛了。人不可貪心。”王妄早已官迷心竅,那時還聽得進去,無恥地說:“我不是想當丞相嗎,你不給我怎麼能當上呢。況且,這事我已跟皇上說了,官也給了我,你不給不好收場呀,你就成全了我吧。”他執意要取第二隻眼睛,蛇見他變得這麼貪心殘忍,早氣壞了,就說:“那好吧,你拿刀子去吧。不過,你要把我放到院子裡去再取。”王妄早已等待不得,對蛇的話也不分析,一口答應,就把蛇放到了陽光照射的院子裡,轉向回屋取刀子,等他出來剜寶珠時,蛇身已變成了大梁一般,張著大口衝他喘氣,王妄嚇的魂都散了,想跑已來不及,蛇一口就吞下了這個貪婪的人。


四、引申義

“人心不足蛇吞象”作為勸世名言,各地流傳的版本不盡相同,但勸人知足常樂和某種意義上守本分的宗旨是一致的,其蘊含的哲理教育啟迪了歷史一代又一代人,對當前物慾橫流的社會人們意識的正確引導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人能自律和自我節慾,不幹損人利己、傷天害理的事或得寸進尺、自取其咎和敗道,比求神拜佛保佑自己貪汙、殺人越貨不發案在實效上是無以倫比的。

總之,“人心不足蛇吞象”凝聚的豐富文化內涵,早已成為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底蘊百花叢中的亮麗一朵,成為我們相互勸說和自我鞭策,做人處世謀事的法寶之一。


五、用法應用

複句式,作賓語、定語、分句;含貶義

舉例:

①人心不足蛇吞象,得隴望蜀的人最終結果是交不到好朋友。

②人心不足蛇吞象,野心與理想都難實現,我只希望能具體而微,或只得其一部分,也已可以滿足了。

人心不足蛇吞象整首詩是什麼?

整首詩為:得失榮枯總在天,機關用盡也徒然。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無藥可延卿相壽,有錢難買子孫賢。甘貧守分隨緣過,便是逍遙自在仙。

出自:《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戰國楚·屈原《天問》:“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羅洪憲詩:“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 ——清·翟灝《通俗編·禽魚》

釋義:“ 人心不足蛇吞象”形容某人的貪心大欲壑難填,好比一條蛇吞進了一頭大象尚不能滿足。

"世事難了螂捕蟬”意思是指世事紛繁複雜人心險惡難測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機關算盡,到頭來害人人害恩恩怨怨無有已時,就好比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禿鷹在天。

背景故事及來源:

傳說從前有個蟒蛇精違犯天條,玉皇大帝命雷公轟擊它。蟒蛇精無處藏身,現出原形,化作小蛇蜷縮於塵土中。適逢壽州城內窮秀才梅生郊遊途中發現,將小蛇救起,帶回家中餵養。春去夏來,小蛇逐漸長大。而梅生的生活日益艱難。一日梅生在大街上閒逛,見眾人圍觀皇榜。

原來是皇太后身染重病,御醫醫治無效。榜告天下,有能治好皇太后病症者,可做京官。梅生暗想,我如有靈丹妙藥治好皇太后的病,即可一步登天。不知不覺走出北門,來到郊外北山叢林中,突然狂風大作,一條巨蟒出現在眼前,梅生大驚,大蟒口吐人言:“梅相公別怕,你從前救過我的命,今天我將報答。”

梅生記起自己曾救過一條小蛇,便說:“區區小事,何雲報答!”蟒蛇道:“當今皇天太后病,你從我腹中割下一塊心肝,即可治好太后的病。”梅生猶豫,蟒蛇道:“但割無妨”。梅生即手持得刀鑽入大蟒腹中割下一塊心肝離去。

梅生進京治好太后的病,皇帝大悅,封梅生為宰相,放假三月回鄉祭祖,耀武揚威。他轉而想,榮華富貴皆過眼煙雲,何不再向蟒蛇割一塊心肝,以備日後自用,永保長生。次日梅生進入北山叢林尋得大蟒。

大蟒此時已識破梅生乃貪心不足之輩,念其曾救過自己的命,只得忍痛讓其再割一刀。梅生鑽進蛇腹,意欲割下大蟒全部心肝。大蟒疼痛難忍,渾身抽搐,用力把口一閉,梅生終於葬身蛇腹。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相”的由來。

人心不足蛇吞象整首詩是什麼?

整首詩為:得失榮枯總在天,機關用盡也徒然。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無藥可延卿相壽,有錢難買子孫賢。甘貧守分隨緣過,便是逍遙自在仙。

人心不足蛇吞象,形容某人的貪心極大慾壑難填,好比一條蛇恨不得吞進一頭大象尚不能滿足。

世事到頭螂捕蟬,意思是指世事紛繁複雜,人心險惡難測,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機關算盡,到頭來害人,人害,恩恩怨怨無有已時,就好比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禿鷹在天,沒完沒了的沒有最後的勝者。

來源

故事:

古時候,有一個樵夫,孤身一人以打柴為生,秉性善良,有一天在上山的路上看見一條受傷的蛇,慈悲大發,於是脫下衣服小心翼翼的把蛇包起來帶回家裡,治好了傷,就把它當做寵物養了起來。

閒時當個說話物件逗逗樂子,蛇也很通人性,日子久了與蛇也有了一定的感情,越來越捨不得放回野外。

隨著日去月來幾年過去,蛇逐漸長大,原本偏食肉類又加之食量也越來越大,樵夫感到負擔不起了,同時也動了成家的念頭。終於有一天,樵夫猶豫不捨對蛇說:“你已經長大了,我也養你了,我已經為你找了一個山洞。

晚上趁夜色我把你送到那裡,你要學會自己打食吃,我也會經常去看你。”蛇點點頭表示願意了,當晚把蛇送到山洞後,又給蛇一個約定,以在洞口跺三腳當做自己來了的暗號。

標籤: 人心 蛇吞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rnyxr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