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觀音畫像簡筆

觀音畫像簡筆

觀音畫像簡筆

觀音畫像簡筆示意圖:

( 〃 ︶ 〃 ) :觀音身材高大,儀態端莊,慈眉善目,面容慈祥。

⊙o⊙ :觀音頭戴蓮花裝飾的寶冠,左右兩側各有觀音菩薩像。

ↀωↀ :觀音身穿長袍,飾有珠花、龍鳳等圖案。

❀✿❀ :觀音手捧蓮花,慈眼注視著眾生。

以上是觀音畫像簡筆示意圖,僅供參考。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如何畫觀音菩薩簡筆畫

弘一法師有很多這樣的畫

觀音菩薩原本是男兒身嗎

若從造像上看,觀音菩薩即有男身、也有女相的造型。早期印度佛教初傳入中國時,也即是隋唐以前,觀音菩薩還依舊是男身,明顯的標誌就是脣上的一撇小鬍子。那時的觀音形相大多現王子相,體格剛健、清貌秀骨,有者身披王族衣冠,有者神采悠閒、現濟度相,站、坐之姿明顯是男相;唐代以後的觀音像臉龐逐漸豐腴圓潤,並且雙眉修長、紅脣秀鼻、黑髮披拂,面容更顯俏麗,逐稱為象徵如母慈愛的女性形相了。盛唐時代其著裝似為透明輕薄的裙裾,呈雍容華貴狀,盡符當時的女子美。到了宋代,觀音菩薩才變成了女相,元明之際便成了典型的中國淑女了。

事實上大乘佛教對男女性別的看法是:“一切諸法無有定相,非男非女,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現女身而非女也。”世俗人間對男女性別有很大的歧見和分別心,但觀音菩薩神通無邊,無處不在,大慈悲憫,全無分別,其救苦救難之三十二應身沒有男女身之分。為了方便教化不同型別的有情,觀音菩薩隨機應變,應各有情的時代文化、風土人情和知識嗜好的種種習慣、因緣,而自在的示現不同的身相來救拔有情,其中即有男身亦有女容,而此男女相只是方便應化,實際上並無性別之區。

總結以上所說,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結論:觀音菩薩的形相在佛經的記載中主要是以男性的形象顯現的。六朝時代,人們傳說夢見或看見的觀音菩薩也大都是男性形相,到了隋唐初期,就開始有一些以女相顯現的觀世音菩薩畫像。在《歷代名畫觀音寶相》中,就影音有唐代打畫家吳道子所繪以女性顯相的絹本觀音畫像,筆法超妙,瀟灑飄逸。到了宋代,以以女性顯相的觀音菩薩畫像更多,如當時錢塘名畫家馬和之,畫過不少的觀音菩薩畫像,都是以女性現相的。

再從文學方面的記載來看,在唐代文人筆下,就有不少詩文作品,描述觀音菩薩是以女性形相示現的。如《普陀山志》中記載: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曾乘船南下至補怛洛迦山,登山禮拜觀音大士。他在隨後所作的《觀音大士贊》中,所描述的觀音菩薩形相完全顯現出一位穿戴極細緻的女性的雍容華貴和慈祥端莊:

寶冠晃耀圓光列,瓔珞遍身明皎潔。

臉如水面瑞蓮芳,眉似天邊秋夜月。

繡衣金縷披霞袂, 縹緲素服偏袒臂。

玉珈珂佩響珊珊,雲羅綬帶真珠綴。

紅纖十指凝酥膩,青蓮兩目秋波細。

咽頸如一玉碾成,羅紋黛染青山翠。

朱脣豔瑩齒排珂,瑞坐昂昂劫幾何?

就以上的結論,我們可以這麼說:觀音菩薩是在中國改變性別的。

觀音菩薩為何由男變女?

這是菩薩的慈悲,應民眾信仰的需求而示現:人類當中女性便佔了一半,並且女性象徵平和、仁愛、溫柔、慈祥,與觀音菩薩悲憫護生的功德相符。同時,菩薩並非清一色男性,此象徵不論是男是女,只要積極修身養性,精進求取佛道,同樣可獲成就。這在中國民間普遍存在著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觀念的社會條件下是一舉重大的思想突破,也無怪乎觀音菩薩的信仰較於其他的菩薩們的信仰更能深得民心,並特別為女性信徒所崇仰。

若針對中國文化而言:母親是“慈悲”的象徵,而觀音菩薩本身所體現的“慈悲”,在中國文化中是一種母性的特質,也就是所謂的“父嚴母慈”。但在佛教傳統中,智慧被視為是女性的特質,慈悲才是男性的特質。菩薩慈愛眾生,與佛陀一樣,所以被視為男性。中國文化向來以母性表徵“慈悲”,因此可以瞭解觀音菩薩的溫柔女相在中國特別盛行的原因。

另外,在印度和的藝術家和工匠們,對於佛像的描繪和創造,往往會一絲不苟地嚴守經典儀軌,絕不創新形相或擅作增減,因此他們的同一類佛菩薩像不管是在繪製的技術上、造型、色彩、神態、衣飾、手印或法器上多是大同小異,而到中國以後就不同了。中國的文人、藝術家和工匠們“隨心造像”,認為只要出於誠心,即使並非經過嚴謹訓練的儀軌造像師,一樣可以造畫佛像。雖說觀音菩薩的女性化並非由當時的藝術家或工匠所發明,但他們確實促使人們經由視覺形相,而逐漸建立起女性觀音菩薩的概念,而那批繪製或雕刻女性觀音菩薩的藝術家們在創作的過程中必然也是反應了當時的流行觀念。

最後,不可否認的,是歷代觀音菩薩靈驗的故事、傳說和文學寶卷為民間女性觀音的盛行起了不少推波助瀾的作用。其中以香山寺妙善公主的傳說和《妙音寶卷》中白衣觀音的故事最廣為流傳。此外,唐代婦女的社會地位相對提高,武則天曾入寺為尼,號稱自己是彌勒轉生,這對於觀音形相的改變,具有其影響力。

簡而言之,觀音自印度來到中國,在中國從男身轉為女相的主要原因至今仍無一個定論,不過這與中國的文化思想,藝術的表達方式,時代的演進是細細相關的。

南海觀音是男是女

問題一:南海觀世音是男是女? 觀世音菩薩簡介

觀音本名觀世音,梵語音譯為阿那婆婁吉低輸或阿婆盧吉低舍伐羅,與我國漢族寺廟中的文殊、普賢和地藏菩薩一起,並稱為四大菩薩。在佛經中,稱觀音為大慈大悲的菩薩,受苦受難的眾生,只要誠心誠意地念誦其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其名即由此而來。據說觀音生於夏曆二月十九,涅日是九月十九,成道日是六月十九。這三個日子都是虔誠的信徒大事燒香供奉的重要日期。觀音又作觀世音、觀自在、光世音等。在佛教中,他是西方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與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

觀音菩薩在中國民間受到最普遍、最廣泛的信仰,在佛教各種影象或造像中觀音菩薩的像也最為常見,而且種類繁多,變化也極大。因此觀音菩薩單獨列出。

當世間眾生在碰到各種困厄災難時,只要信奉觀世音菩薩,誦唸觀世音菩薩名號,這時他就會“觀其音聲”而前來解救,使受難眾生即時得以脫困,所以這位菩薩的名號就稱為“觀世音”。

佛教中有關觀世音菩薩的經典很多,最流行的是《法華經》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一品集中敘述了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度眾生的功德和能力,因此這部經譯出不久,這一品就被人廣泛傳抄,單獨流行,並且被稱為《觀世音經》。

按照佛教的說法,觀世音菩薩是一位救苦救難的大菩薩在《觀無量壽經》等宣傳西方淨土思想的佛經中,還說到觀音菩薩會隨同阿彌陀佛一起接引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因此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就更容易為人們接受。

大約在兩晉之際觀音菩薩的信仰就已經開始在社會上流行。到了南北朝,由於頻繁的戰亂,社會動盪等原因使宣稱能在現世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信仰日益受到社會各階層的歡迎。不僅專門宣揚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普救難的《觀音經》在社會上得到廣泛傳播,而且還出現了一些專門宣揚觀音菩薩靈驗感應故事的書籍,如南朝宋劉義慶編著的《宣驗記》、傅亮編的《光世音應驗記》、齊代王談編的《冥樣記》等等。

由於有關觀音菩薩的神話傳說符合當時民眾要求擺脫苦難、嚮往幸福美好生活的願望,而且以慈悲濟渡為本願的傳說使大家感到有一種親切感,所以觀音信仰在民間發展迅速。

在佛教各種菩薩像中,觀音菩薩像的種類最多,這大概與觀音有各種化身的說法有關。一般來說,當他作為‘西方三聖”之一,與大勢至菩薩一起隨侍於阿彌陀佛像身邊時,這時的觀音菩薩頭戴寶冠,冠上有化阿彌陀佛像。其他形相及衣物裝飾則與別的菩薩像沒有多大差別。中國佛教寺院中,在大雄寶殿供奉的主尊背後,常常塑有立之中、鰲頭之上的觀音菩薩像。這是依據佛經所說,觀音菩薩說法道場在南海之中的普陀洛伽山而創作。此時的觀音菩薩,大多被塑成一位中國古代仕女的形象,如上海玉佛寺、杭州靈隱寺等都是。

有時觀音像旁,還塑有一個小小的童子像、童子面向觀音菩薩,雙手合十,這就是所謂“童子拜觀音”。這是按《華嚴經・入法界品》中所說,善財童子由文殊菩薩指點,先後參拜五十三位“善知識”,而其中第二十七位即是音菩薩的故事而創作。這種像在中國民間十分流行。

密教的經典又往往把一些密咒(陀羅尼)與觀世音菩薩相聯絡,還規定了在持誦這些密咒時相應的儀軌以及需要禮拜供奉的特定的觀音菩薩的形象,由此而產生了所謂六觀音、七觀音之說。這些觀音中,主要的有馬頭觀音(即明王部中的馬頭明王)、千手觀音、十一面觀音、不空I索觀音、準提觀音、如意輪觀音等。這些觀音,又都是聖觀音(或稱正觀音)的化身。

觀音菩薩像在中國長期流傳過程中,發生了種種演變、中國的老百姓按自己的願望和喜好,塑造了許多富有......>>

問題二:南海觀音菩薩是男人變的?還是女人變的? 觀世音菩薩,沒有定相!,,為男為女無所不變,,應身救度眾生!

問題三:南海觀音是男的還是女的? 我們現在所看見的觀世音法相或是畫像,很不一致,有的打扮似男身,有的裝束似女身,就引起了這一個疑問。依著世俗的見解,都當她是女身,所以有許多人還會稱他觀音娘娘哩!但是據胡石麟筆叢,王鳳洲觀音本紀,又都指觀音菩薩是男身,說得有憑有據。另一方面根據了北史的記載,徐子才病中所見,以及北齊武成皇帝夢中所見的觀世音菩薩,又都是美婦變的,因此這個疑問竟不易解決。不過根據了觀世音菩薩的前後事蹟,這問題不難迎刃而解。因為觀世音憫念眾生,隨緣普護,曾經三十三度化身,到各處去點化眾生,到處都現化著不同的莊巖寶相:或者化為菩薩學徒,宰官玉人,天龍神鬼,因時地而變換,以便利她點化的工作,因此世人所看見的觀世音寶相,也就或男或女或老或少,各各不同了。這不是我的無稽之談,冰署筆談裡面也明明載著這些事蹟。到此,觀音男身女身的疑問可以擱過。第二點就是觀音菩薩只有一位,如何會有許多不同的頭銜出來呢?像什麼白衣觀世音、高王觀世音、送子觀世音、魚籃觀世音等名目,法相也就因之互異。這許多名銜不同的觀世音,還就是南海普陀落迦山紫竹林中的那一位觀世音菩薩麼?還是另外有這不同的幾位觀世音菩薩?關於這一點,我敢說就是因為當初應化時所現的法相不同,譬如他老人家在這一個地方化身的是一位美女,穿著白素的衣服,去設法點化眾生,到臨了人家知道這位白衣美女是菩薩化身,造像供奉,自然依著他們所看見的法相,於是後世就有了白衣觀音。因東海鰲魚有害,海邊的居民不能安居樂業,觀世音菩薩就化身為漁人,前去降鰲,以救眾生,於是就有了鰲頭觀音的法相。其餘種種的寶相,也都是化身時留下的,後人不察,就發生種種附會了。這並不是作書的胡說亂道,諸君不信,待我在正傳的前面,先舉一段觀世音化身的歷史,來做個引子,證明以上的說話。我現在別處的觀音寶相都不說,單說少林寺裡的那一尊觀音法相,又是與眾不同,塑得環眼巨鼻,闊口廣額,頭上邊亂髮如蓬,兩隻耳朵長大無比,穿著一對粗而且大的金環,直垂兩肩,衣摺痕也散亂不整,赤著一雙大腳,手中還斜支著一條黃金寶棍。這尊法相,倒像五百羅漢裡邊的鴆摩羅多尊者,俗眼凡胎的人,誰也不會當他是觀音大士。但少林寺卻又明明的將他供在觀音閣中,僧徒們也都認為觀世音菩薩,這不是很奇怪麼?可是少林寺的觀世音法相,所以塑得這般模樣,中間也有一段故事,待我慢慢講來。少林寺本是中國一大叢林,有很悠久的歷史,自從初祖達摩禪師開山以來,非但禪乘遠播,就是武功也極著名。但是在初建的時候,卻並沒有觀音閣,直到元朝時代,紅軍作亂,兵禍蔓延到中州。那個紅軍首領李全,已深知少林寺的武功,要想招致寺中的僧徒,收為己用。不料少林寺僧眾等是嚴守戒律深明大義的人,不肯相從,因此李全便老羞成怒,率眾圍攻少室山,聲稱非掃滅少林寺不肯罷休。那時,少林寺僧雖說是擅長武功,到底眾寡懸殊,勢不能敵,竭力防守,後來漸漸不支。正在危急的時候,忽然殺出一個莽和尚來,手提鐵棍,直搶到紅軍隊裡。眾人看時,卻正是新來的掛單和尚,只見他寶棍起處,如同疾風猛雨一般,寒光萬道,殺得那班紅軍馬仰人翻,聲聲叫苦,就是那為首的鐵李全也大敗虧輸,率眾遠遁。那時眾人都覺眼前金光一閃,就失了那莽和尚的所在,四下探望,才見他正站在嵩山御寨之上,現出丈六法身,自稱是觀音大士化身緊那羅王來解厄的。於是少林寺就依他顯化的寶相,塑成此像,蓋造觀音閣供養。這件事在少林寺志上也載得明明白白,可見並非虛造了。也可知觀世音有種種不同寶相,正是顯化時遺蹟了。

問題四:請問觀音菩薩是男的還是女的? 簡單點說:民間流傳的哪個觀音菩薩西遊記裡面的哪個南海觀音是男的。

佛法滿深奧的 ,眾說紛紜。

再有 佛將就悟 也就是境界

在佛的眼裡也無男女之分。 因為眾生平等。

我的理解就是:你可以把觀音看做女性 也可以認為他是男性 只要有一顆虔誠的心,其他就無妨了、、

問題五:南海觀音是男是女? 觀世音菩薩是男性,劉宋曇無讖譯《悲華經》卷二《大施品》認為觀世音在成菩薩前是一位太子:“時王千子,第一太子名曰不,終竟三月供養如來及比丘僧”。不,即觀世音。他和弟弟尼摩一起隨同父親轉輪聖王皈依佛門修行。他的行動比思想要快。觀世音菩薩又名觀自在、觀音。苦海無邊,一切眾生因無明要遭受悲苦,產生諸多煩惱。觀世音就是細心地、深入地觀察,尋找世界上一切苦難的呼救聲音,世界上有情眾生,遇到災難,只要誠心誠意地稱念觀世音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觀世音就會應聲而至,救呼號者脫離苦難。觀世音的名號因此而來。“觀音”的由來是因為唐朝時期要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便省去一個“世”字,略稱“觀音”。 觀音,全稱“觀世音”,是梵文Avalokites' Vara的意譯,又譯作“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觀音聲”等,別稱救世菩薩、蓮花手菩薩、圓通大士等。“觀世音”意思就是,世間一切遇難眾生只要一心稱念該菩薩名號,菩薩就會及時觀其音聲而前來相救。 觀音菩薩傳入中國大約是魏晉時期,觀音菩薩是隨著魏晉時期淨土宗的盛行而日益深入人心的。中國民眾接受印度的佛菩薩卻又並非全部照搬,而是改造為中國菩薩。隨著佛教中國化的發展,印度的觀音形象逐漸發生重大變化。這個變化就是,觀音入主中國初期,觀音還是以“偉丈夫”男菩薩的形象高坐佛殿神堂。中國早期觀音造像,例如甘肅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南北朝的木雕,觀音都是以男子漢形象出現,嘴脣上還有兩撇小鬍子。後來,特別是唐宋以後,觀音完全變為女菩薩,而且是非常秀美嫵媚的女菩薩。 中國佛教對觀音的改造,突出地表現在編造觀音菩薩的新的身世,這就是廣泛流傳的觀音為妙善公主說。印度的男觀音變成了西域興林國妙莊王的三公主。這種女觀音身世說,最早見於宋代朱弁《曲洧舊聞》。其後,宋末元初的管道昇著《觀世音菩薩傳略》成為完整的傳記。以此為藍本,還陸續出現了《香山寶卷》、《南海觀音全傳》、《觀音得道》等一大批觀音故事書。這些觀音故事的廣泛流傳,深入人心,致使中國化的女觀音菩薩,完全取代了印度佛典中的“正宗”的男觀音菩薩。

問題六:南海觀音和觀世音什麼關係 阿彌陀佛!師兄,樓下大德已經講述了一些,在下再補充一點。觀世音菩薩乃古佛再來,號正法明如來。因慈悲眾生,故而倒駕慈航,化為菩薩身,渡化一切有緣眾生,令得離苦。我們此世間眾生與觀世音菩薩的因緣是極大的。觀世音菩薩循聲救苦,隨不同眾生的因緣,化現不同的身相。南海觀音,即是千變萬化身相之中的一個應緣之相。

觀世音菩薩與地藏菩薩,並隨本師釋迦牟尼佛,被尊稱為娑婆三聖。

觀世音菩薩亦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隨伺菩薩,並會於阿彌陀佛般涅後,法欲滅時,示現成佛,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問題七:南海觀音真名 觀音佛祖的前身是男的,叫做慈航道人,但後來卻成了佛教中的女菩薩。這裡頭有一段來歷。 據傳,慈航道人封神後,雲遊四海,普渡眾出。一日,他在雲端隱約聽到一陣悽慘的哭聲。往下一看,有一個婦女躺在一處偏僻的山間小道上,雙手捂著肚子,痛苦 *** 。他知道這個婦女正在難產,想下凡為她解除苦難。可轉念頭一想,自己不是女人,若為婦女助產,一來怕婦女驚疑,二來怕路人譏笑。但如果迴避,誤過時辰,那性命就難保。便心生一計道:“我何不如此?”即時,用拂塵往自己身上一拂,變成了一位手持拂波士頓的美女,按落雲頭,來到婦女面前。她見到婦女已昏迷不醒,便取出一粒仙丹和甘露水灌入婦人口中,不久婦人就順產下了胎兒。婦人醒後,見是一位美貌的女子為她助產,起身拜在地說:“感謝姑娘救我性命,大恩大德,永遠不忘!敢問姑娘家住何處?”慈航道人笑道:“你不必感謝,這是出家人的本分。我是慈航??觀世音,家居南海。”說著,駕雲飛去,婦人又朝天磕頭拜謝。 婦人抱著嬰兒回到家中,將路遇神仙救命的事告訴丈夫。丈夫萬分感激,便依照妻子所說的,請一位雕刻匠,雕刻了一仙女身佛像,叫做“觀間佛祖”,放在廳堂奉敬。慈航道人知道這件事,便經常在此附身顯聖,保佑眾生。 從此,人們都把慈航??觀世間當做女佛叩拜。 道教傳說中的觀世音-慈航道人 說慈航道家很陌生,談觀世音大家就不陌生了。天下人皆知,觀世音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你可知道,觀音菩薩就是慈航的化身,為此,慈航就是觀音。所以道教敬慈航,佛教敬觀音。因為觀音的一生以普度眾生為宗旨,逢災救災,逢難化難,走到那裡都是勸善積德,所以人人都敬觀音。 慈航道人先習道而後入佛。長相如同小姑娘,細小玲瓏,瓜子臉,柳葉眉,雙眼皮,丹鳳眼,櫻桃嘴。詩證: 鳳根眉長貴自成,影光香氣又神清, 聰明智慧道法精,發願一生度眾生, 櫻桃口大脣胭脂,齒白如玉細柳條, 笑如含蓮清和暢,聰明拔萃披袍衣。 慈航自小勤學好讀,不但通也懂醫道。可是大家看他長得女兒相,嘻皮嫩肉,都認為沒有出息,過去的人應該長得五大三粗有力,才能養家餬口,有時左鄰右舍侮辱,罵他說什麼男人長得女人相,家裡風水朝後葬等難聽的話。慈航想,如果在男人中發展道門已成不能,如有辦法,在休閒婦女中傳佛法。於是這樣搖身一變,成了一位漂亮的姑娘在民間傳法勸善,普度眾生,以後佛教將慈航演化成了佛道最高的典範人物。為此說觀音修了七世腳還是大板腳。《音音菩薩書》中有如下演化的說說法。 國王妙莊王, *** 妙善娘, 父欲招女胥,女修不嫁郎。 發去園中禁,容貌卻非常。 白雀寺中使,天神相助忙。 遺兵去燒府,精靈感上蒼。 逍遙樓上勸,苦苦不相降。 押赴法場絞,虎背密山藏。 靈魂歸地府,十殿放毫光。 究因蒙解脫,香山得還陽。 九載修行滿,功成道德強。 父病舍手眼,醫疾得如常。 文武入山謝,方知骨肉傷。 一家登佛國,快樂在西方。

問題八:南海觀音娘娘之前是否男兒身 佛法 上 觀音菩薩 本身是男性,只是一向救苦救難,普度眾生,大慈大悲,民間 就以慈愛的女性化身供奉。你可以在手機上安裝 吉星許願,裡面恭請了 觀音菩薩 等多尊神佛,法相神聖莊嚴,平時隨身帶在身上,既能護身定心保平安,又能時常虔誠祈拜,很方便靈驗!

問題九:南海觀音的觀音的傳說 觀音菩薩傳入中國和由男“變”女 齊鳳山開放是中外關係史的主流。我國四大發明的外傳和世界三大宗教的傳入都是開放與交流的結果。佛教在西漢末年傳入中國。佛教文化對中國和世界影響深遠!在佛教供奉的菩薩中,知名度最高的要數“德高望重”的觀世音了。觀世音是印度古梵文的意譯,音譯是:阿波蘿吉多舍波羅。她是一位佛教的大乘菩薩,在西漢時隨同“絲綢之路”上的商人和僧人一起來到中國安家落戶。據竺法護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觀音菩薩普門品》說,觀世音能以視代聽,以耳代目,當世間眾生遇難呼救觀世音時,菩薩可即時“觀”其音而來救助解脫,故名“觀世音”。後來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而簡稱“觀音”沿用至今。釋迦牟尼佛說,觀世音早在過去的無量劫中,已經成佛,稱“正法名如來”。為了和所有的菩薩一齊度化眾生,所以仍然作菩薩。觀音菩薩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觀音頭戴寶冠,身披瓔珞,袒胸露臂,錦衣繡裙,秋波流慧,玉容含情,左手託淨瓶,右手拿柳枝,足踏蓮臺,是一位法像端莊、亭亭玉立的中國維納斯!常人說:“女大十八變,變作觀音面。”由此可見其青春魅力!觀音菩薩初來中國時本為男身,敦煌壁畫中觀音還有兩撮小鬍子。現藏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的唐代絹本《引路菩薩圖》中的觀音就是男身,嘴上蓄著鬍子。有的佛經說,觀音本是古代天竺國(今印度)“轉輪王”的大王子,善男身。佛教的《楞嚴經》上說觀音菩薩能現32應身,至於是男是女,則是根據需要而顯示出不同的應身。《楞嚴經》上還說觀音菩薩還能變出33種化身。這33種化身又是站臥坐皆有,或動或靜,可謂形態各異了。據《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廣大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說,觀音菩薩要普度眾生、超脫世人,於是長出千手千眼,尋聲救苦,做到千處有求千處應。觀音菩薩既然能救難送子,造福眾生,仁慈可親,那人們理想中的觀音菩薩就應當是母親、女性!年輕的母親比年老的母親當然更美、更可親、更可愛、更理想!所以後來的觀音菩薩就以女神的化身出現了。早期觀音像帶有西域人的風姿,長眉、深目、高鼻、 *** 上身。北魏時的觀音面容娟秀,隋唐時的觀音濃麗豐滿。宋代的觀音丹鳳眼、眉入鬢、玉面天生喜,朱脣一點紅,瀟灑飄逸,風度翩翩。元、明、清各代的觀音菩薩沒有形成突出的特點。佛像風格的變化也是時代審美水平的變化。觀音信仰超越了佛教的範圍而具有了民俗文化的色彩。

問題十:南海觀音和千手觀音.是一個人嗎 觀音分為本土觀音和佛教外來觀音,佛教外來的觀音是男的,本土觀音是民間傳說,是一個小女孩,是一種在凡間積有功德的人,與韋陀是相戀的。千手觀音是佛教的,南海觀音是本土的,可以說,不是一個人。

請問觀音菩薩是男的還是女的?

觀音菩薩沒有性別之分。

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

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無數,都是不可取不可得的幻化假相。

《楞嚴經妙心疏》說,以為觀世音菩薩是男是女都是錯誤的,觀世音菩薩的真像是寂滅的無相之像,而能現一切相。

《金剛經》也說,如來具三十二相,其實“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同樣的,若能見諸相非相,也即是見觀世音菩薩。

擴充套件資料:

參考《中國曆代觀音造型藝術》,中國曆代的觀音造像的演變:

早在東漢時期,佛教就開始傳入中國,到了南北朝時期,觀音造型為男性,面部豐滿、眼大而凸、眉長而平、鼻深高隆與額齊平、耳長齊肩、頭戴寶冠,寶冠上主要是花髻,是貴族富人的裝飾。

此外還有髮髻冠,化佛冠,冠兩旁裝飾猶如翅膀的寶僧,袒上身,頸部有懸鈴的圓領式,掛瓔珞和作為兩蛇形的飾具兩臂著釧,下著羊腸大裙。

到了隋唐時期觀音造型按其藝術風格和造型樣式可以分為早晚兩期:

(1)隋到唐初階段觀音造型面部豐圓適中,方額突出,依然以男性形象為主,但開始逐漸演化出女性形象,發冠樣式有低花瓣式、高發髻,寶冠上還有雙帶下飄,身上的瓔珞精細複雜,有的代替披帛,有的披帛仍至腳部再交叉上卷,有的披帛還由兩肩下垂橫於胸腹之間兩道,但是仍可以看出裙帶如紳的樣子。

這時雕刻技法也由南北朝晚期的直平刀法發展為向下凹入的新圓刀法來表現衣紋。

(2)到了盛唐時期,觀音造型是飽滿成熟的階段,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成就是更加明顯的走向世俗化,因此,更進一步的體現了當時的社會繁榮。

觀音造型的溫和與嫵媚充滿著青春的活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觀音日益女性化,面部圓深、眉彎而長、細目、著寶冠式高髻,具有少女或的面相特徵。

到了宋代,觀音造型在唐代的基礎上,服飾上較唐代複雜,在面部刻畫上,人物頰額豐圓適宜、面容婉麗、戴珠光寶氣的花冠儼然像一種世俗貴婦人的形象。這時的觀音造型已發展到圓熟的境界,其動作表現及服飾都自然生動流暢,充滿迷人的藝術魅力。

到了遼代,觀音造型從整體風格看,基本上是繼承盛唐時期的觀音造型:頭戴寶冠、面相豐滿適中、眉毛彎長、頸掛瓔珞、體態婀娜、神態自然、比例適度、儼然是淑女化身,肌體和服飾都具有其應有的重量感。

到了金代,從整體造型上看,它也承襲了宋代以及遼代的風格,但是金代觀音造型與宋遼兩代有不同點,如金代觀音造型,一般多顯得造型繁瑣,並表現出一種頹萎氣息,雖然在形象上,仍保持有傳統的寫實風格,但對於服飾衣褶的處理略顯得繁複。

到了元代,觀音造型多數為赤裸,僅有簡單的瓔珞、臂釧等裝飾,這類密教造型多數形象是細腰,面相上鼻高且直,脣較薄,兩頰較瘦,在造型上接近印度形式;但與唐代觀音造型也有某種繼承關係,衣紋質感不足、繁縟瑣碎、面部缺乏內心傳神的聯絡,總的來看已流露出形式化的衰退跡象。

明代的觀音造型不僅繼承宋代的造型,更與盛唐時期的觀音造型有些接近,觀音頭戴花冠、面相豐腴、衣紋隨著身體動勢凸起凹入真實性很強;衣紋組合疏密有致、線條舒展,更能襯托出觀音豐滿的體態。明代觀音像感人的藝術魅力,還表現在她們不僅是世俗化了的女性,而且塑造的是中國封建時代美女的形象,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到了清代,觀音造型也比明代更接近世俗,清代觀音造型主要特徵:頰豐額滿、額部平板有一種被繃緊的感覺,雙眉細長、鼻高且直、寬肩細腰、服飾多為當時的裝飾,在技法處理上,衣紋表現極為真實,服飾貼體,顯得較為輕柔,衣紋隨著動態自然流暢,真實感很強。

鴉片戰爭到解放前舊中國這是個社會大動盪時期,由於外敵入侵,內戰迭起、內憂外患,中國的工藝美術逐漸萎縮,陷入了蕭條階段。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工藝美術全面復甦,舊社會失傳的手藝得到了恢復和發展,觀音造型主要繼承唐宋時期的藝術風格,新一代工藝美術大師賦予了新的特色:

作品思想性、情節性更加突出,注重人物傳神,強調觀音造型比例、結構的準確性,身段形體優美,追求內心刻畫和精神氣質,衣紋符合人體內在的結構變化,工藝雕刻也融入了現代美學元素,從解剖透視入手,分麵塑造形體,從而使作品更有了符合現代審美觀點的生動性。

參考資料:觀世音-百度百科

四大菩薩是哪四個?有關與他們的傳說是什麼?

文殊菩薩:即文殊師利菩薩,象徵智慧的菩薩。《文殊師利般涅盤經》說,文殊生於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姿羅門家,由母親的右腋而生,生而能言,十種祥瑞同時出現。他遍訪仙人求出家法,九十五種外道辯論師都辯不過他,終於在釋迦牟尼佛處學道成為菩薩。在大乘佛教中,他是眾菩薩之首,被認為是如來“法王”之子。也是智慧的化身,經常協同釋迦牟尼佛宣說佛法。相傳其顯靈說法的道場是在山西五臺山,是釋迦牟尼佛的左協侍,頂結五鬢,手持寶劍,表示智慧銳利,塑像多騎獅子,表示智慧威猛。

普賢菩薩:梵名為“三曼多跋陀羅”,即普遍賢善的意思。他和文殊菩薩一起,作為釋迦牟尼佛的協侍菩薩,一個象徵智慧,一個象徵真理(普賢)。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說:普賢原為東方寶威德上五律國之菩薩,遙聞釋迦佛在娑婆世界說法華經,特為聽受,到達時佛已講完此經,當夜即將入滅普賢表示守護此經,釋迦佛讚歎認可。密教稱普賢為“金剛薩埵”“菩賢薩”等。中國佛教相傳,四川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說法道場。普賢菩薩像大多頭戴寶冠,身穿菩薩裝,坐於一六牙白象上。據說普賢有延命益壽之德。因而出現為祈求延命的普賢延命菩薩像。

地藏菩薩。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他發大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地藏十輪經》卷一,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祕藏”而得名。《地藏菩薩本願經》說,地藏於仞利天受釋迦牟尼佛囑咐,在釋迦佛既滅,彌勒佛未出世之前,自願必盡度六道眾生,拯救諸苦,始願成佛。據《宋高僧傳》卷二十等,地藏原為新羅國王族,姓金名喬覺,出家後於中國唐玄宗時來華入九華山,居數十年圓寂,月(讀rou肉)身不壞,以全身入塔。九華山之月(讀rou肉)身,據說即為地藏菩薩成道處。《地藏十輪經 序品》《佔察善惡業報經》捲上等載。地藏菩薩具有無量數不可思議之殊勝功德,為一切世間聲聞,獨覺所不能測。由過去之大悲誓願力,常示觀大梵王身、帝釋身、聲聞身、閻羅身、獅象虎狼牛馬身,乃至羅剎身、地獄身等無量異類化身,以教化眾生,應眾生所求而消災增福,以成熟眾生之善根,所以又稱“千體地藏”。《地藏菩薩本願經》說,地藏菩薩本已證入十地之果位,但為教化眾,仍處身聞,獨覺等地,不願成佛。至心稱念地藏菩薩名號禮拜供養地藏菩薩像等,必能離諸憂苦,不墜惡道,並能獲得土地豐壤,家室永安,先亡生天,現在益壽,所求遂意,無水火災,虛耗闢除,杜絕惡夢,出入神護,多遭聖因十種利益。

觀音菩薩,又作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民眾的)聲音”的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在佛教中,他是西方過去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觀音菩薩是從梵語的''Avalokitesvara''菩薩發展而來,漢語音譯“啊那婆婁吉低輸”、“阿縛盧極低溼伐羅”等,意譯為“光世音”。在中國,唐以前稱之為“觀世音菩薩”,後為避唐皇李世民諱,遂改為“觀音菩薩”。傳說阿彌陀佛為其父,大勢至菩薩為其弟。

《無量壽經》記載大勢至菩薩與觀音菩薩同為阿彌陀佛西方極樂淨土的候補佛。

觀音菩薩是東亞民間崇拜較為普遍的菩薩,在各種佛教影象或造像中觀音菩薩的像也最為常見,而且種類繁多,變化極大。

白衣觀音,又稱白衣大士、白處觀音,其形象更具女子的特色。有時候,白衣觀音足邊站一男孩,或者手抱一嬰孩,遂又成求子心切者崇拜之至的“送子觀音”或“送子娘娘”。

1.菩薩的分類

按照佛教的修行層次,菩薩分為脅待菩薩和供養菩薩。

脅侍菩薩是修行層次最高的菩薩,其修行覺悟僅次於佛陀或等同於佛陀。在沒有成佛前,常在佛陀的身邊,協助佛陀弘揚佛法,教化眾生。按照佛教的理論,大千世界十方三世之中有無數佛,一方佛土,有一佛教化眾生。而每一佛都有兩位或幾位脅侍菩薩。因此,佛國世界裡的脅侍菩薩有多少,誰也說不清,誰也無法計算。在石窟壁畫中經常畫的是“八大菩薩”。即釋迦佛的左右脅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觀音菩薩、勢至菩薩“。藥師佛的左右脅侍:日光菩薩、月光菩薩。還有彌勒菩薩和地藏菩薩。這些都是佛經上有名的菩薩,還有一些不知名的菩薩畫在佛的身旁,也稱為脅侍菩薩。

脅侍菩薩畫像和佛陀畫像一樣,有一定的法相等手印。如觀音菩薩手持淨瓶和楊柳枝,天冠有一化佛。勢至菩薩手持蓮花,天冠中有寶瓶。文殊菩薩手持寶劍,身乘青色雄獅。普賢菩薩手持如意或經卷,身乘六牙白身。地藏菩薩手持如意寶珠和錫杖,身披袈裟,頭戴毗盧冠,為僧人像。

供養菩薩,中修行層次低於脅侍菩薩,為佛陀和弘揚佛法作供養的菩薩。佛教裡把供養分為三種:一是利供養,即香花、香火、燈明、飲食、資財的供養。二是敬供養,即禮敬、朝拜、讚美、歌頌的供養。三是行供養,即警奉三寶,受持戒律,修行善法的供養。又稱為財供養、法供養,觀行供養。供養菩薩實際上為佛陀和宣揚佛法服務的菩薩。常畫在佛座下面或脅侍菩薩、佛弟子的兩邊。姿式有站,有坐,有蹲、有跪,形象眾多。如奏樂菩薩、歌舞菩薩、獻花菩薩、敬香菩薩、燃燈菩薩、跪拜菩薩、持經菩薩、赴會菩薩、聽法菩薩、思維菩薩,禪定菩薩等都可以說是供養菩薩。供養菩薩不像脅侍菩薩有一定的法相和手印規定,畫家們可以任意創造,所以供養菩薩的形態比脅侍菩薩多,數量也比脅侍菩薩大。

按佛教的宗派劃分,菩薩又分為顯宗菩薩和密宗菩薩。

顯宗菩薩是依照顯宗教義和儀軌所畫的菩薩像。此類菩薩亦稱正菩薩,與常人相同,一首二臂,法相莊嚴,面容慈悲,姿態優美。如八大脅侍菩薩和各種姿態的供養菩薩。

密宗菩薩是依照顯宗教義和儀軌所畫的菩薩像。此類菩薩與常人相異,多首、多臂、多目。如領先臂觀音、十一面觀音,千手觀音、千手千缽文殊、不空絹索觀音,如意輪觀音等。在密宗菩薩中,又分為漢傳密宗菩薩和藏傳密宗菩薩。漢傳密宗菩薩的法相同顯宗正菩薩相似,只是多首、多臂、多目,面容慈悲,姿態優美。而藏傳密宗菩薩與漢傳菩薩形象差異很大,不僅多臂、多首、多目,有的菩薩面目猙獰,陰森可怕。

敦煌石窟中顯宗菩薩畫像數量最多,初唐時才有密宗菩薩,數量很少。元代時才有藏傳密宗菩薩,只有第465窟一個洞窟中繪有藏傳密宗菩薩。

在各種菩薩像中,觀音菩薩的種類最多,大體上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遵照佛教顯宗儀規所繪的一面二臂、或坐或立、法相莊嚴的顯宗觀音。

第二類是遵照佛教密宗儀規所繪的多首、多臂、千手千眼、手持各種法哭的密宗觀音。

第三類是不遵守佛教儀規,由畫家根據人們的意願希求,自創風格,任意描繪,任意題名的觀音。如水月觀音、白衣觀音、寶相觀音、施財觀間、烽珠觀音、滴水觀音、送子觀音、魚藍觀音、楊枝觀音等。這型別觀音形象眾多,民間有二十五觀音、三十三觀音之說。

上述三類觀音,在敦煌石窟擘畫中都有畫像,前兩類數量多,後一類數量少。

2.菩薩的名稱

菩薩是梵文音譯“菩提薩(土垂)的簡稱。其“菩提”漢譯是“覺悟”,“薩(土垂)”漢譯是“眾生”,或“有情”(一切有感情的動物),全譯應是:“覺有情”,“道眾生”,“覺悟的眾生”之意。根據這個詞意,中國古代翻譯的佛經中,還把菩薩譯為“開士、大士、聖士、法臣”等名稱。如把觀音菩薩稱為“觀音大士”,把普賢菩薩稱為“普賢聖士”。

在佛教初創的小乘時期,僅把釋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無成佛的悉達多王子稱為菩薩。大乘佛教創立後,根據“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論,把凡是立下巨集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都都稱之為菩薩。後來這個名稱更加擴大化、世俗化,人們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眾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稱作菩薩。

3.菩薩的衍變

觀音菩薩是一位最中國民俗大眾敬仰的菩薩,人們對觀音菩薩的敬仰甚至超過了對佛陀的敬仰。在佛教各種畫像和造像中,觀音菩薩和種類繁多,變化也極大。搞清了觀音菩薩的衍變過程,也就明白了所有菩薩的衍變。

現在人們看到的觀音菩薩是一位美貌動人,面善心慈的“東方聖母”,可人們並不知道,觀音菩薩原業是畜不是人。觀音菩薩由畜變人,由大丈夫變成一位東方美婦,有一個漫長的衍變過程。根據徐靜波先生《觀世音菩薩考述》一文和其他一些學者的考證:早在佛教尚未產生的公元前七世紀時,印度婆羅門教的古經曲《梨俱吠陀》中,已經有了“觀世音”。 不過,那時的觀音並非丈無身,也非女兒身,而是一對可愛的孿生小馬駒。它作為婆羅門教中的善神,象徵著慈悲和善,神力巨集大。它能使關心盲者雙目復明,恙疾纏身者康復,肢軀殘缺者健全,不育女性生子,公牛產乳,枯木開花。“觀世音”在當時受到古印度臣民的普遍信仰和崇敬,在整個社會中產生過巨大深遠的影響。

公元前五世紀時,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佛教主張解放奴隸,姓無貴賤,眾生平等。比婆羅門教完善進步。佛教逐漸影響了婆羅門教教徒,並使婆羅門教徒轉信佛教。轉信佛教的婆羅門教教徒一時難以改變他們所有的信仰,便把婆羅門教中的觀世音帶到了佛教之中,成了佛教中的一位善神。

公元前三世紀時,佛教大乘教產生,佛教徒為了安撫眾生之心,便將原婆羅門教中的善神觀世音正式吸收過來,成為佛教中的一位慈善菩薩,叫作“馬頭觀世音”。那時的馬頭觀世音菩薩的形象還是一匹可愛的駿馬。到了公元前後,佛教徒可能考慮到其他菩薩都是人身,而觀世音是畜身,太不相配,便將“馬頭觀音”改為人身。地是觀音菩薩就由畜身變成了人身。

敦煌莫高窟第161窟中,畫有馬頭觀音像,不過這身馬頭觀世音已是面善心慈的菩薩,只是戴著一頂高大的馬頭頭盔式寶冠。佛教密宗中有馬頭觀音畫像,是密宗胎世故界六觀音之一。這可能是觀音由馬變人過程中的遺蹟。

佛教徒為使人們想念觀音菩薩是人,不是畜,又給觀音菩薩編造一份令人置信的“履歷”,使觀音菩薩完全“佛化”。眾多佛經中便有了這樣的說法:觀音菩薩原是古印度轉輪王無淨唸的大王子。《悲華經》中說:“有轉輪聖王,名無淨念。王有千子,第一王子名為王象,即文殊菩薩;第八王子名泥圖,即普賢菩薩。第一王子發下巨集願,要解除世間眾生的一切苦難後來轉輪王無淨念成佛,即阿彌陀佛。王子也經數十年的修行,也已成佛,號稱:“正法明佛”。為了實現他的巨集願,解除世間苦通訊班,使眾生獲得安樂,而現菩薩身,協助佛陀,弘揚佛示。於是,觀世音菩薩也就成了父王----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而其弟大勢至菩薩成了父王的右脅侍。

據佛學專家們的考證,佛教傳入中國,約在西漢末(公元一世紀),佛教在中國興盛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觀世音菩薩是隨著佛教的傳播來到中國的。傳入中國時的觀世音菩薩菩薩已是淨土三經《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佛經》中西方淨土教主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華嚴經》中說:善財童子拜訪觀世音,在普陀洛迦山,“見巖谷林中,金剛石上,有勇猛丈夫觀自在,與諸大菩薩圍繞說法。”此時的觀世音是王子出身的阿彌陀佛的“侍從官”和“勇猛丈夫觀自在”,還不是女兒身的觀世音菩薩。因此,早期的觀世音菩薩塑像和畫像是男身丈夫形。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深入廣泛的傳播,尤其是《法華經》在中國的廣泛傳播,觀世音菩薩的聲望在中國日益提高,提到了下層廣大人民的信仰。人們根據自己的願望造出了眾多的觀音菩薩薩。觀音菩薩亦從“西方三聖”中的脅侍菩薩分離出來,成了一位最受人們信奉的佛教善神,經過幾個世紀的佛教漢化衍變,觀音菩薩逐漸異化,中國的僧俗大眾不僅把這種外國“善神”變成了中國“善神”,而且把這位“勇猛丈夫”變成 了美貌女性。

為了使信奉大眾相信觀音菩薩確實是一位美貌動人,面善心慈,救苦救難的女菩薩,中國的佛教信徒又給觀世音編造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其中《香山傳》滸最廣,故事大意是說:觀世音菩薩原是古代妙莊王(即楚莊王)的五女兒,名叫妙善。三公主妙善聰慧美麗,從小篤信佛教。年歲稍大,父王為其配嫁。妙善執意不從,要削髮為尼。妙莊王發現女兒抗旨出家。怒火沖天,率兵馬將妙善捉拿。當即在京城斬首示眾,並使她的靈魂墮入地獄中。玉皇大帝聞訊後,命閻王妙善靈魂救起,把妙善復活於香山紫竹林中。從此,妙善普渡眾生,行善天下,化現成為觀世間地菩薩。後來妙莊王得了重病,久治不愈。醫師告知:須要親生骨肉的手眼方可醫治。在此情況下,妙莊王的大女兒妙圓,二女兒妙英都不願獻出手和眼。妙善得知此事後,不念父王舊惡,挖下自己的雙眼,砍下自己的雙手,製成藥丸,救活了父王。妙莊王得知一切後,疚愧萬分。為了紀念自己的愛女,請工匠塑一尊“全手全眼”觀世音像。結果,工匠錯將“全手全眼”誤聽為“千手千眼”。於是塑出一尊千手千眼觀世音(妙善)的像。這故事傳說,在北宋以前就已形成,河南寶豐縣香山寺的宋蔡京所書《大悲觀世音菩薩得道遠果史話碑“就已記載了這個故事。

根據現存佛教藝術史料和專家們的研究,東晉以前,我國的菩薩畫像和塑像,幾乎都是男性,一位“偉丈夫”。東晉以後,始有女性菩薩塑像和畫像出現。 《胡應麟筆叢》中說:“女像觀音造像始於南北朝”。隋唐之時,已出現大量的女性觀音菩薩。唐代高僧道宣說:“造像梵相(畫像)宋齊間”(相當於北魏)皆厚脣、鼻隆、目長、頤豐、挺然丈夫之像。自唐以來,筆筆皆端來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誇菩薩如官娃也。“(《釋氏要覽》)。宋代之時,觀音菩薩已經完全女性化。元、明、清三代,觀音菩薩更加世俗化,我們現在看到的觀音菩薩像,已是一位按照中國人審美觀點,摹仿中國女性容貌身材,穿戴中國衣冠服飾,面善心慈,美貌動人,莊重親切的“東方聖母”。

其他菩薩的畫像和塑像,也隨觀音菩薩走過了一個由男性變為女性的過程。這個衍變過程經歷了非男非女、男身女相、女身男相、完全女性化四個階段。這一衍變過程在敦煌石窟中留下了明顯的軌跡。

觀音菩薩的前世是什麼 詳細解釋一下

觀音的前身來源於婆羅門教的雙馬神童 他們是孿生兄弟 為人助善濟貧 有求必應 是在古印度最有 人緣 人情味的神仙 有化身無數 佛教初期時 為了普及的需要 尊為馬頭觀音菩薩 現在的藏傳佛教裡的 馬頭明王就是 因為普度眾生的原因 需要以多種化身 示人 所以觀音 具有 多種形象 最初傳到中國是美男子的模樣 後來 因為漸漸被描繪成 女身 但在南北朝時期還是有裝飾性的兩撇小鬍子 唐朝以後 完全變成了女相 因為對民眾 女相觀音 更具親切 感 所以又與中國傳統的送子娘娘結合 變成了萬能神 至於妙莊王的傳說純屬演繹出來的 她的原型是楚莊王的女兒 現在的女相觀音形象 確實是 慈航道人的形象 因為流傳不是很廣泛 所以知道的人 不多 所以今天的觀音菩薩 其實是融合了 多種文化的 綜合而成 所以法相總體分兩種 在中國是 中原佛教和藏傳佛教兩大體系 中原佛教 以觀音的背景不同造型為主 觀音本身 倒是沒有 什麼變化 千手千眼觀音是特例 藏傳佛教保留了古代印度佛教的傳統 又因為是密宗所以 觀音本身的變化 極大 多以多首 多臂的形象 出現 分善相 猙獰相 多種寓意的化身 難以一一列舉

何野雲(蝨母仙)“活”畫像

半天佛仙湖景區東南福天宮後院,有一幅高2米,工筆細膩,栩栩如生之“地仙”何野雲油畫像。令人叫絕稱奇的是:不論觀者站在任何角度。畫中人的眼睛、嘴巴、足尖乃至執在手中的書本“周易”二字,都朝向著你,民間俗稱為“活畫”。傳說此畫系畫師偶發靈感所作,以後再無法畫出第二幅。據說有華僑願出重金請其再畫一幅同樣的畫像,均不得而歸,凡到仙湖風暴區的遊客,都以一睹“活畫”為快。

以上兩圖分別在畫像的左邊和右邊照的,可以看到腳尖都是朝著照相的人

-

-

-

何仙者,俗稱蝨母仙,化名何野雲(公元1325 1393年)。公元1360年,何野雲事助陳友諒,揭西金和鎮仙坡村楊氏二世祖仕崇公跟何野雲一樣同在陳友諒的陳漢政權為官。這就是何野雲與楊仕崇公同朝為官的來歷。後來1363年鄱陽湖一戰陳友諒敗亡。陳友諒兒子陳理摔殘部投降朱元璋,楊仕崇公隨陳理投降朱元璋。後仕崇公跟隨朱元璋轉戰江浙與元軍作戰,屢立戰功。後在一次戰役中,仕崇公與元軍作戰力竭而死,後白馬駝回其屍體。公去世後,馬絕食而死。戰馬葬於公墓右側,稱義馬墳。現墓仍完好。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大封諸將,楊仕崇公被追封為兵部侍郎。(揭西仙坡村楊氏族譜有載,後人可證明)。

而當時陳理投降朱元璋時,何野雲一臣不事二主,不願投降朱元璋,所以他隱姓埋名流落潮汕。何野雲不事二主的品格,後來在潮陽五皈寺效法文天祥登沙丘望故主,並且在華古巖效法文天祥題字,再一次得到了體現。甚至到了何野雲臨終時,也囑咐養女趙氏和鳳崗主人盧寬公,墓碑打“元”字,即元朝人,認“元”不認“明”。寓意不向政敵朱元璋的明朝屈服之意。這是何野雲一臣不事二主品格的又一次表現。

後來何野云云游到揭西仙坡村,在楊家逗留了三個月,感念舊時與楊二世祖同朝為官之誼,指點楊氏後人建了寨門和祠堂,留存至今。仙坡鄉鄉民因蝨母仙幫助開創仙坡鄉大寨門有功,於大寨之東建“三山永峙”廟供祀蝨母仙,廟中左邊祀隴尾老爺。

何野雲在“五皈寺”附近為高氏建祠堂,步至寺遊玩,“五皈寺”碑刻證明,洪武一年(1368年)何野雲已經在潮汕,此時何野雲43歲,正值中年。

詳情可參考關於“五皈寺”的文章

陳氏始祖墓可以證明洪武六年 (公元1373年) ,何野雲在潮汕。潮陽明朝陳氏始祖墓碑碣留有:“ 洪武六年國師何野雲 ”,此時何野雲應該是48歲左右,正值中年。由此可知,其事助陳友諒是其40歲左右的中年時期。他曾為陳友諒軍師,故碑碣為國師何野雲。

再有,據清《鳳港盧氏族譜》載:“明四世祖,諱寬,字似鵠,號居士。寬公為鳳港四世祖。生於元朝至正癸未,卒於明朝洪武廿七年甲戍,即公元(1343年一1394年),公葬南山馬腳埔內觀音嶺(現兩英鎮新寮門村後,座坤向艮),一名飛鳳地,此墓相傳何諱野雲先生獻圖。 先師常住我四世祖家中,後化身,骸骨埋鳳頸下手砂 ”。依據《鳳港盧氏族譜》可知,盧寬公終於1394年,而何野雲早一年仙逝於1393年(盧氏安葬何仙骸骨於鳳港 鳳頸下手砂 ,即現在的何仙陵),而盧寬公墓是何野雲先生獻圖而造,不是何仙親做。

五皈寺記載,1368年,何野雲到沙隴為高氏建祠堂,在五皈寺效法文天祥登沙丘望帝,懷念故主陳友諒。1367年在華古巖隱居期間,亦效法文天祥,題字抒懷,留下了“奇峰突兀名華古,勝蹟永留南山上”的對聯,刻在柱石上。1368年,何野雲建陳店山門村寨門,1369年,何野雲建陳店草尾村寨門。1373年,何野雲建潮陽陳氏始祖墓。種種這些事蹟,從時間上證明,明朝剛建立的時候,1368年,何野雲已經在潮汕了,這個證明自古以來傳言的何野雲是陳友諒軍師從時間上來看是吻合的。

整理的部分有時間記載的蝨母仙何野雲在潮事蹟

詳情可以網路搜尋相關的事蹟

蝨母仙何野雲在潮作品很多,由於年代久遠,大部分何野雲在潮的事蹟都沒有時間記錄,或記錄不詳,上面表格整理了部分有時間記載的何仙在潮事蹟,歡迎有相關資料的朋友補充,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被塵封的何野雲事蹟和記錄不斷被揭開神祕的面紗,展現在人們面前。朋友們一起探討,功德無量!

-

-

-

-

何野雲是陳友諒軍師的身份,兩本官方書籍 《貴嶼古今人物辭典》和《潮陽縣貴嶼鎮志》都有記載 ,下面是內容.

何野雲臨終時情況,有詳細的說明記載。何野雲留有遺詩一首,說明了他的來歷:

《貴嶼古今人物辭典》和《潮陽縣貴嶼鎮志》都有記載

我本漢室一丈夫,

鏖戰異族驅北胡,

鄱陽一戰失首領,

埋名匿姓來於斯。

這首遺詩,何野雲自稱漢室一丈夫,而漢室就是陳友諒的大漢政權。鄱陽湖一戰失去首領陳友諒後,隱姓埋名來到這裡。我們可以明確地知道,何野雲就是來自陳友諒的部屬。

其二:蝨母仙墓碑: “元”字, 寓意何野雲不向政敵朱元璋的明朝屈服之意 。

清《鳳港盧氏族譜》記載,何野雲化身後,骸骨埋鳳頸下手砂。

《貴嶼古今人物辭典》: 何野雲墓,是根據何野雲臨終前的囑咐安葬的。墓碑上的題字,也是何野雲授意的。現在的何仙陵裡,何野雲墓的墓碑,是古時流存下來的。墓碑上刻的是:“元地仙蝨母山先生墓”。讓人奇怪的是,何野雲在潮做風水師,是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3年),並且終老於洪武25年,都是明朝時代。為什麼墓碑上刻的是“元”朝呢?《鳳港盧氏族譜》對此也有記載:““元”字, 寓意何野雲不向政敵朱元璋的明朝屈服之意 。”,一般潮汕的墓碑,不會打“元”朝的,因為“元”是外族,元朝時潮汕墓碑是打“宋”朝。 墓碑寧願打“元”朝而不打“明”朝,這是何野雲一臣不事二主的再次體現。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此墓碑為文物保護單位,不是現代杜撰的新墓碑,即照片中間發黃的那塊為古碑留存至今。

-

另外,照常理,墓碑應該寫的是姓名,仙師墓碑沒有寫姓名:何野雲,而是寫蝨母山先生,是因為“何野雲”是化名、易名之故,不是蝨母仙的真正姓名。何野雲兵敗後來到潮汕,何野雲對於他當初擇錯主人極度後悔,希望徹徹底底的跟舊時往事告別,不願再提及傷心往事。所以改頭換面,以另一個姓名出現在潮汕,重新做人,所以化名何野雲。就算到去世的時候,也不願將原來自己的本名打在墓碑上,他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

-

除了貴嶼的官方和非官方的書籍文獻有何野雲是陳友諒軍師的記載,臚崗鎮港頭《張氏族譜》也有類似的記載,何野雲曾經去拜謁參觀港頭二世祖墓。所以張氏族譜記載了何野雲這個事蹟,並且記載了何野雲的生卒、生平簡介,還有何野雲墓。

西隴村 歷史 悠久,始創於宋,何野雲的到來,讓西隴的發展上了一個新臺階,對於真正的 歷史 ,西隴是有記載的。西隴村也記載,何野雲是陳友諒軍師。

-

上面何野雲在潮活動的時間證明,還有何野雲的遺詩,還有何野雲墓碑上題的字,還有《鳳港盧氏族譜》,《貴嶼古今人物辭典》,《潮陽縣貴嶼鎮志》和《港頭張氏族譜》,這麼多證據,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同時證明了,何野雲是陳友諒的大漢政權的人物。這跟自古以來的傳言,何野雲是陳友諒軍師的身份,是一致的。

所以,何野雲是陳友諒軍師,是毋容置疑的。質疑的人,一定是別有用心,利益驅使,顛倒黑白。

-

-

鳳港四世祖嫲純一趙氏相傳是蝨母仙何野雲的養女。趙氏生於1347年,而何野雲生於1325年,養父與養女相差22歲,古時結婚早,這是符合常理的。這也證明了,《鳳港盧氏族譜》是實事求是的記載的。蝨母仙何野雲沒有子女,而只有盧家媳婦這個唯一的養女,所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說,現在的鳳港盧家子孫,就是蝨母仙何野雲先師"無血緣"的後裔。

據清《鳳港盧氏族譜》載:“明四世祖,諱寬,字似鵠,號居士。寬公為鳳港四世祖。生於元朝至正癸未,卒於明朝洪武廿七年甲戍,即公元(1343年一1394年),公葬南山馬腳埔內觀音嶺(現兩英鎮新寮門村後,座坤向艮),一名飛鳳地,此墓相傳何諱野雲先生獻圖。”。依據《鳳港盧氏族譜》可知,盧寬公終於1394年,而何野雲早一年仙逝於1393年(盧氏安葬何仙骸骨於鳳港 鳳頸下手砂 ,即現在的何仙陵),而盧寬公墓是何野雲先生獻圖而造,不是何仙親做。

-

從四世祖嫲和祖公的生卒年的記載,還有葬地的記載,可以看出《鳳港盧氏族譜》是實事求是的記載的。所以對於何野雲的記載,也必然是實事求是的。

-

何野雲墓原來葬於江邊鳳頸下手砂,後來,由於練江河道淤積,水位抬高了,原來墳墓位置被淹了。族譜記載,直到1963年特大幹旱,練江干涸。蝨母仙墳墓露現,當時貴嶼公社張瑞江囑咐當地幹部作為文物予以儲存蝨母仙墓,移到岸邊。傳說當年遷墳時,裡面還存一副道袍,一支塵拂,和少量遺骸, 因 歷史 久遠,大部分骸骨化掉了。至“文化大”時貴嶼公社委員會主任蔡名池暗示村幹部把墓碑埋入地下,逃過了一次“砸爛”之厄。後來蝨母仙墓被遷到現在的位置。

道袍和塵拂證明何野雲是一位道人。

從一些傳說,比如“鑿仙泉救難”、“坑水變酒嫌無糟”等,也可知蝨母仙何野雲當時是以道人的形象行走在潮汕大地的。

蝨母仙何野雲其遺作《何野雲潮州名地鉗記序》中言道:“誰識仙風道骨”,進一步證明蝨母仙何野雲是一位道人,這個事實是有多方證明。

-

“何野雲”是陳友諒軍師的化名的意思,“何”即暗含有“自己不知自己從何而來”,或者說“不願告訴世人自己是從何而來”的意思;似在暗示自己“改名換姓後隱居山林”之意;“野雲”就更好理解,意思是“從此不問,不捲入俗世紛爭,不貪俗世凡塵的榮華富貴,甘心寄情山水,過閒雲野鶴的生活,樂得安逸超脫。”這樣理解則完全與 何野雲其遺作《何野雲潮州名地鉗記序》 記載及民間傳說相吻合。

蝨母仙何野雲其遺作《何野雲潮州名地鉗記序》結尾處有詩曰:

何人曉得是神仙

野鶴孤飛年又年

雲開露出牛眠地

留與人間種福緣

此詩是一首藏頭詩,每一行第一個字連起來,即“何野雲留”,表明是何野雲留的詩句,亦表明仙師在潮汕地區的作品,是留給潮汕地區的一筆文化遺產財富。第二句“野鶴孤飛年又年”,表明何野雲自從陳友諒兵敗後,多年孤身一人的落寞心情。第三句的“牛眠地”,比喻風水寶地,何仙幫潮汕各村各寨做的各項工程建築,都是其高超技藝的結晶。最後一句,表明何仙與潮汕人民的緣分,暗含勸世人為善結善緣。

明初洪武年間,何野雲來到潮汕後,便開始隱逸於荔枝巖,風門古徑,徑腳仙寮,鄒堂山麓“隱仙洞”(曾贊“山前好面堂,鄒堂好後壁”),桑浦山金雞把後門,大南山東麓華古巖(曾題寫“山勢突兀名華古,勝蹟永留南山上”的詩句),鳳港村,仙門城等地。何仙行蹤飄忽莫測。到了後來,便經常居住在鳳港盧氏四世祖盧寬家中。並以擅長造祠堂廟宇、名勝亭閣、圍築鄉里、造橋通津、掘井泉、修築渠道以利航運著稱鄉里。何仙還以善占卦、擇風水稱譽鄉眾。何仙又被稱為地仙,其足跡廣佈潮汕各地。洪武二十六年,即公元1393年,何仙逝世,享年68歲。盧氏主人,遵其囑咐,在鳳港鄉外鳳頸處,為他修築了一處墓穴,並鐫其銘曰:何仙陵。

何野雲技藝高超,無所不通,為潮汕先民做了很多好事,但因其形骸如“濟公”放蕩不羈,性格乖僻,常常弄得衣食不保。他身披道袍,四處遊蕩,形象髒亂,袍服上“跳蚤”成群,但卻能矢口成讖,言吉凶屢屢皆驗, 故而潮汕先民便稱他為:蝨母仙 、邋遢道士。他精通地理術數,不計報酬幫助民眾擇吉厝宅及墓葬風水、同時指點建築佈局。傳說有一次,潮陽某村在初建村時,大戶員外請來蝨母仙指導建造一座“鎮宅保村居風水”的宮廟,廟宇建成員外請他為其廟命名,蝨母仙建議稱為“龍尾爺宮”,此後“何野雲、蝨母仙”又被人們演化成為“龍尾爺”。

明朝隆慶《潮陽縣誌》和光緒十三年(1884)《潮陽縣誌》都有關於蝨母仙的記載,原文:“明初有蝨母仙者,精於青烏之術、至潮陽為人擇地,而多不扦穴,聽人自得之,矢口成讖,後吉凶皆如券,每遇其蹲坐處,則多吉地,故人往往陰識之以為驗。或曰:即何野雲也,從陳友諒而敗,佯狂來此,然終不得而詳,居止無定,多在鳳港盧家,其鄉外有冢累然,傳為所葬處。”

一代梟雄陳友諒軍師,易名何野雲,民間稱蝨母仙,成為潮汕地區一方保護神,乃是潮汕一大獨特的民俗。蝨母仙何野雲因為功德卓著,深得潮汕百姓人心,昇仙後潮汕各地都有廟以紀念仙師,四時香火旺盛。潮汕人為紀念何野雲,建廟供奉。主要有:潮陽貴嶼何仙陵、仙湖福天宮、仙城安樂三仙宮、揭東風門古徑三仙廟、博羅普濟寺、普寧樹腳村雲昌殿、潮南峽山龍尾廟、揭西黃山王公廟、潮州鰲頭龍尾廟、汕頭岐山古廟、金港龍尾廟、南畔寮龍尾廟、高埕古廟、佳和善社、東墩龍尾廟、兩英鶴豐紫雲觀三仙廟、揭西仙坡鄉三山永峙廟、洪陽蝨母仙廟以及澄海港口龍爺廟等。現潮汕祭何野雲(龍尾聖王)的廟宇達60餘座,義社(父母會)龍尾聖王神壇更是無法統計,僅汕頭龍湖區下蓬鎮各義社(父母會)會所供奉龍尾聖王就多達近百座。

-

從另外一個史實來推測,為什麼朱元璋不會追殺失蹤了的陳友諒軍師。鄱陽湖大戰陳友諒死後,陳理率眾退入武昌據守,眾將擁友諒兒子陳理為帝,不久,明兵破武昌,陳理降,元末第一猛將張定邊遁入佛門(在福建泉州晉江靈源山上隱居,採藥救人,當地有很多他的傳說。後來活到99歲,明朝已經換了三個皇帝。作為曾經跟張定邊共事過的陳友諒軍師,到潮汕而為地仙,他們兩人算是各有所歸了),後朱元璋封陳理為歸德侯,禮送陳理出境入朝鮮,後終老於朝鮮。朱元璋對陳友諒的老父老母也予以善待,陳友諒的哥哥陳友才得到父母侄兒安全的訊息後,也率部投降。

《楞嚴經》中有言:“無一眾生而不具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這兩句的方便說法。在佛家看來,眾生皆有佛性,即便是過去作惡多端的“壞人”,若能改換心性,棄惡從善,也可成就菩提佛果。譬如《法華經》當中,佛陀就為“出佛身血”的提婆達多授記,未來當得做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就這樣成了勸導惡人停止作惡,一心向善的經典之語。

《左傳·宣公二年》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近年來各種"傍名人"現象見諸於報道,網路搜尋很多這方面的資訊。名人故里爭奪之風愈演愈烈,從神話傳說、三皇五帝,到先秦諸子、三國群英,甚至佳麗、反派。風起雲湧的“故里爭奪戰”,女媧、炎帝、牛郎織女等傳說人物,老子、西施、曹操等眾多 歷史 名人都未能倖免。

因為蝨母仙何野雲在潮汕家喻戶曉,但是其真實身世又沒有官方說明。利益驅使,蝨母仙無可倖免地,被"傍名人"了。有的人牽強附會,說蝨母仙故里是他們某某地方的,他們會杜撰一些理由及文獻佐證他們的觀點 ( 真實性存疑,在電腦排版非常方便的今天,編輯列印幾本文獻非常方便) ,但其實是破綻百出,經不起推敲;有的人把蝨母仙在潮汕為民謀福的故事,杜撰安插到他們的祖先身上;有的人否認蝨母仙何野雲曾為陳友諒軍師,理由是他們的祖先何野雲其實是個大官(這樣只能說明他們的祖先何野雲,跟潮汕蝨母仙何野雲是不同的兩個人,同名同姓古來有之);有的人說他們的祖先壽命跟潮陽鳳港何仙陵記載的壽命不同(同樣只能說明潮汕蝨母仙何野雲跟他們的祖先是不同的兩個人)。

他們2021年新建了一個墓,宣稱是明朝何野云為自己親點的墓, 在2021年新建的一個墓,會是600多年前蝨母仙的墓嗎? 如果是,漫山遍野的無主墳都可以宣稱是蝨母仙的墓了!

而不同的是,潮汕很多遺蹟都是文物保護單位。 清《鳳港盧氏族譜》記載何野雲“先師常住我四世祖家中,後化身,骸骨埋鳳頸下手砂”,即現在的潮陽貴嶼鳳港何仙陵。 何仙陵面朝練江支流,逆水朝堂,位於鳳港村鳳地的鳳頸處,才是真正的風水寶地。而且 潮陽何仙陵有古時的墓碑存記,還是文物保護單位。

明 洪武一年 何野雲在“五皈寺”附近為高氏建祠堂,步至寺遊玩,“ 五皈寺”碑刻證明洪武一年(1368年)何野雲已經在潮汕,此時何野雲43歲,正值中年。而冒認祖宗攀附名人者,此時14歲。

詳情可參考關於“五皈寺”的文章

1369年,明洪武二年,何野雲在陳店為指點草尾鄉建寨門,此時何野雲44歲。而冒認祖宗攀附名人者,此時15歲。

而蝨母仙幫潮陽陳氏始祖建墓在 洪武6年(1373),有碑碣為證:“洪武六年國師何野雲”,蝨母仙此時應該是48歲左右。而 蝨母仙建鄭南山夫婦合葬墓於 明洪武九年(1376),蝨母仙此時應該是51歲。此兩墓都有碑碣為證。而冒認祖宗攀附名人者,此時19歲。

*

何野雲 (1325 1393年) 到潮時候的年齡,是一位風水師適宜的從業年齡,因為做風水師,一需要經驗,中年以後風水技術和經驗才逐漸豐富,太年輕無經驗和閱歷;二需要體力,尋龍點穴需要滿山跑,尋龍有時需要一天走幾十裡,沒有體力支撐根本無法完成,何野雲到潮時間正是其作為風水師的良好從業的年齡。 一些"傍名人"假冒蝨母仙者說其祖先80到100歲也還在為人造風水,我是不相信的。明朝時候人的平均壽命沒有現代長,人生七十古來稀,那個年代上70歲的老人家走路都蹣跚,更不要說80歲,100歲的老人,如何能夠 在沒路的荒野上 爬山涉水尋龍?

*

而按照某些人的說法,他們號稱何野雲是他們的祖先,而他們的祖先生於1354年。 在洪武一年(1368年)真正的蝨母仙何野雲在“五皈寺”附近為高氏建祠堂,此時冒認祖宗的祖先才14歲;在洪武二年(1369年)真正的蝨母仙何野云為在陳店草尾鄉建寨門,此時冒認祖宗的祖先才15歲;在洪武6年(1373年)建陳氏始祖墓的時候,此時他們的祖先才19歲。 14歲就來到潮汕做風水先生幫人建造宗祠和墳墓?這不合常理,哪位主家會請未成年的兒童來做風水師嗎?由此可知,他們宣稱的何野雲是他們的祖先,是完全站不住腳的,完全是蹭名人熱度。

如此種種,是希望通過“傍名人”吸引人去投資發展 旅遊 業?他們的"傍名人"並不會被潮汕人民所認同。 製作一些所謂的證明文獻很容易,因為現在電腦排版方便,一天可以製作幾個書籍文獻。 只用幾本不知來源的書籍,沒有古文物,想潮汕人民自古以來對何野雲是陳友諒軍師的事實認知,是對仙師何野雲的不公,是不可能成功的。 所謂謠言止於智者。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

文天祥曾論,"家之有譜猶國有史也,史以記事實,譜以昭穆,昭穆能明,則家派無可不顯哉。"而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更直言,"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他將家譜與州志,甚至國史相提並論,更顯出家譜的意義重大。

網路上關於“亂認祖宗,亂編族譜”的文章很多,古來有之,有些人攀附成風,有些家譜更是肆意認祖,甚至按照推演,這種 攀附風氣受到了乾隆的高度關注 ,嚴令整頓家譜編纂的號令便就此鋪設下去,要求各地督撫嚴查家譜中的僭越情況,更就此了各地普遍進行的修譜情況。上諭下來,糾察行動轟轟烈烈。

網路文章中提到的一些家族亂認祖宗,自認名人之後的情況,在全國都有例子,江西比較嚴重。在宗族不清的情況下自封血脈,實際上也是對宗族體系的一種蔑視。但另一些,古時本想趁此改族卻也因此招致禍患的也不在少數。福建的胡學成兄弟刊修家譜案,就是一個典型又帶著悲劇色彩的例子。----摘自網路

-

關於何野雲(1325 1393年)的真實姓名,歷來眾說紛紜。一說他原姓廖,一說他原名雪樵,一說他乃鄒普勝。其籍貫也莫衷一是,有言是湖北麻城人,有道是山西棘縣人,有說是江西人,至今難有定論。他的師承也很複雜,有說他師從袁州彭瑩玉, 也有說他乃贛南四大堪輿祖師之一廖金精的後裔,仰山風水遺札又記載他師從仰宗鐸長老,而道教卻言其師從青元道人,眾說不一,更添神祕。

在任何一個時代,各方豪雄基本會有顧問團,幕僚,智庫等,各位豪雄在行事時會諮詢幕僚的意見和建議。而陳友諒也必然有一批幕僚智庫,除了少數幾位前端的有文字記載的,大部分幕僚智庫只是在後臺出謀劃策,而沒被文獻記載。 相信蝨母仙何野雲可能是沒被記載的陳友諒幕僚智庫之一,屬於軍師的範疇。英雄不問出處,“英雄各有見,何必問出處。”

“蝨母仙”何野雲是陳友諒軍師,得 到明朝隆慶《潮陽縣誌》和光緒十三年(1884)《潮陽縣誌》,還有《貴嶼古今人物辭典》和《潮陽縣貴嶼鎮志》的記載,都是官方檔案 。 清《鳳港盧氏族譜》、港頭《張氏族譜》,還有自古以來無數的民間傳言 ,並且何仙陵重修碑記也是如此記載。並且何野雲早期到潮陽的時間,在五皈寺和華古巖都有記載,詳情可以搜尋 參考文章----“陳友諒軍師何野雲“蝨母仙”是什麼時間到潮汕的?”

蝨母仙“何野雲”確有其人,但並非真實姓名,只是化名。就像現代的藝人,有的會起個藝名,人們往往記住了他們的藝名,真實名字不一定知道,比如“成龍”。

古往今來,有無數高人奇人沒被 歷史 文獻所記載,所以曾經的陳友諒軍師“何野雲”的真實姓名,根本就沒必要再去考證,現在根本不可能去考證距今600多年前的具體細節(一些文獻只能參考),肯定沒有確定的答案,就讓其作為一個美麗的謎,一個神奇的傳說在人們心中千古流傳。潮汕就是蝨母仙何野雲的第二故鄉,而且何野雲的骸骨也長眠在潮汕。我們可以說:“何野雲的故鄉在潮汕!”

流光逝水,夢花幻浪,他的真實身份早已湮沒在 歷史 的塵煙之中, 他就是一隻野鶴,一朵清雲,曾經逍遙在這片山水之間 ,給這方土地留下美麗的傳奇。記師尊“ 何野雲 ”!

-

相關時間脈絡,可以點選參考下面文章:

-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92974274549563908/

-

-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93369711312126499/

-

-

菩薩的像能收藏起來嗎?如何收藏?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跟供奉的菩薩像放一起。

如果一定要收藏起來,那麼就用乾淨紅布或者的布包起來,放到平時不經常觸動的地方或者擱物架書櫃等的最高擱板上。

這些地方主要還是為了表示對菩薩的尊重和恭敬。只要心存恭敬,不要不知道的人隨意翻動就行了。

阿彌陀佛

帶你禮佛觀像,走進身邊的寺廟

清朝光緒年間,浙江普陀山的僧人慧根法師朝聖印度禮佛,來到上海遇多處善信,玉佛建成寺址,命名玉佛寺,並任首任住持。

如今的玉佛寺位於普陀安遠路和江寧路之處。寺院正面的樓門意為山門。山門中間是空門,取四大皆空之意。東邊為無作門,取不造惡業之意。西邊為無相門,主要告誡人們不要固執己見,以貌識物。

進入寺門左手邊是客堂,接待四方香客。正中是大雄寶殿,後方是燒香祈福之處。後方一側有供大眾結緣經書。

客堂的西殿,分別是三聖殿和藥師殿。

三聖殿供奉的是西方三聖,三座佛像腳下均是蓮花座。居中是阿彌陀佛,左側是觀世音菩薩,右手是大勢至菩薩。

阿彌陀佛聖誕日為農曆十一月十七,手持金色蓮花。相關經典《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聖誕日為農曆二月十九,成道日為農曆六月十九,出家日為農曆九月十九。手持楊柳淨瓶,意為大慈大悲。相關經典《普門品》。大勢至菩薩聖誕日為農曆七月十三。手持蓮花頭戴寶冠,盛載智慧與光明。

藥師殿位於客堂的對面。殿中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佛,也稱藥師琉璃光如來,左手持藥缽,右手結無畏印。藥師佛聖誕日為農曆九月三十。相關經典《藥師經》。

客堂的東面為天王殿,入門處是韋陀菩薩。一十八世為將軍身,五十四世為宰相。寶華琉璃會上成道,號“普眼菩薩,手持金剛寶杵,重八萬四千觔,金剛不壞身,發大誓願:佛佛出世,擁護佛法。南無韋陀菩薩的聖誕日為農曆六月九年級。

韋陀菩薩的背面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憨態可掬,大肚能容,是 世尊 釋迦牟尼的繼任者,常被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彌勒菩薩聖誕日為農曆正月七年級。相關經典《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天王殿的兩旁分別是東方持國南增長,西方廣目北多聞。手拿琵琶的是東方持國天王,負責守護東勝神州。手拿寶劍的是南方增長天王,負責守護南贍部洲。手握一條龍或蛇的是西方廣目天王,負責守護西牛賀洲。手拿寶傘的是北方多聞天王,負責守護北俱盧洲。

四大天王所持的 法器 雖然不同,但卻有一個很大特點,那就是琴無弦、劍無鞘、傘無骨、蛇無信,這暗示了世間的風、調、雨、順,表達了人們祈禱五穀豐登,天下太平的美好心願。

天王殿的對面是觀音殿,觀音殿的東邊是鐘樓,西邊對應為鼓樓。

鐘樓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薩。鼓樓供奉的是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觀音殿的前方,也即寺廟的正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坐北朝南,“大雄”是教主釋迦摩尼佛的德界之一,意為有毅力,除煩惱,降四魔。

殿內供奉三尊結跏趺坐的金身大佛,東面的那尊是藥師佛,西面的那尊是阿彌陀佛,當中的那尊是南無本師師迦牟尼佛。此三尊佛也稱為橫三世佛或三寶佛。

南無本師師迦牟尼佛手持,八十相好妙莊嚴,無上正等正覺,真正的覺者、智者,覺行,圓融無礙。佛陀有十種稱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佛陀聖誕日農曆四月初八,相關經典三藏十二部一切典藏。《金剛經》、《妙法蓮華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等等,一切如是。

大雄寶殿的兩側分別為文殊殿和普賢殿。

文殊菩薩被稱為“法王子,”手持如意、寶劍、蓮花等法器。執劍寓意慧劍斷煩惱,執如意,象徵智慧成就,蓮花上則供奉《般若經》代表智慧清淨。坐騎為青獅,名號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象徵智、慧、證三德。文殊菩薩聖誕日為農曆四月初四。

普賢菩薩是“行願”的象徵,手持如意。象徵願行廣大,功德,坐騎為六牙白象,意為六度。菩賢菩薩行菩薩行,求一切智,即普賢十大願。名號南無大行普賢菩薩,相關經典《普賢行願品》,顯示理、定、行三德。普賢菩薩聖誕日為農曆二月二十一。

文殊殿的後面是臥佛殿。表現了二千五百年前佛涅槃時的情景,殿內有大臥佛和小臥佛。大臥佛是由玉佛禪寺第十任方丈真禪法師從新加坡請回,佛像身長4米,由整塊漢白玉雕成。小臥佛由玉佛禪寺首任方丈慧根上人於1882年從緬甸請回,佛像身長96釐米,由整塊緬甸玉雕成。右手曲肱而枕,左手輕置腿上,是謂“吉祥臥”。

普賢殿的後側是地藏殿。地藏菩薩代表孝敬、寶藏、寬容、廣博和堅定。一手持錫杖,一手持蓮花,或是幡幢、寶珠。坐騎為諦聽神獸。名號為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地藏菩薩在佛前立下誓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相關經典:《地藏菩薩本願經》《佔察善惡業報經》等,地藏菩薩聖誕日為農曆七月三十。

寺院的後方是藏經樓,也是玉佛殿。兩尊玉佛中的坐佛高195釐米,由整塊玉石雕刻而成,為釋迦牟尼佛的成道法像。玉佛右手覆於右膝,指尖觸地降伏魔眾,名為降魔印,左手結禪定印,禮拜百年玉佛,用心感受佛的慈悲與寧靜。

玉佛禪寺共有5處供奉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這裡的“悲”不是指悲傷,而是誓願拔除一切眾生的痛苦。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代表菩薩手到眼到,能隨時救度眾生於危難之中。觀音菩薩的法器是淨瓶,還有一根楊柳枝,淨瓶裡裝的是甘露水。 名號為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相關經典:《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大悲咒》。

第一:靠近新會路祖堂旁有觀音殿,門口禮拜,有求必應。

第二:寺廟的進門處左手邊的三聖殿,其中有一尊是觀世音菩薩像。

第三:靠近鐘樓的旁邊是大悲殿。大悲殿中供奉的是如意輪觀音聖像。如意輪觀音,指的是觀世音菩薩的報身,即俗話所說的菩薩真身。

第四:天王殿的對面是慈航普度觀音殿。殿中是一尊明代觀音銅像,聖像披衣輕柔,其上攢滿花紋,嚴飾瓔珞,流光溢彩,寶相莊嚴。

第五:大雄寶殿的後側是海島觀音。觀音菩薩赤著雙腳,立在鰲身上,苦海巡航。左邊是手捧寶珠的龍女,右邊是向觀音參拜的五十三參善財童子,都手持楊枝淨手瓶,意為普度眾生。觀音像的上方分佈著天龍八部神,下方塑有十八羅漢,奉佛之命,永住人世,濟度蒼生。

寺中大悲殿的左側是伽藍殿。伽藍菩薩供奉的正是伽藍菩薩,也是關公。伽藍菩薩也是佛教的菩薩之一,守護寺院和僧人 。農曆五月十三是伽藍菩薩聖誕日。

在東西兩側庭院內,在三聖殿與伽藍殿前的庭院裡,各有九塊石組,共十八塊,代表護寺的十八伽藍神。

伽藍殿、大悲殿和文殊殿的後方是陳家泠佛教藝術館,常年免費對外開放。

走進藝術館的一樓,眼前是佛教四大名山。文殊菩薩的五臺山、普賢菩薩的峨眉山、地藏菩薩的九華山和觀世音菩薩的普陀山。除此之外,還有巍巍泰山、東南第一山的雁蕩山,風景如畫,層層疊疊,高低主次各分明,有稜有角意相通。

二樓有四幅觀音畫像,分別為荷美觀音、紫竹觀音、慈航觀音、和水月觀音。每一幅觀音都有一個故事,一個寓意。除此之外還有十六尊者。

傳至中國,又多了兩個尊者:迦葉尊者(降龍羅漢)、彌勒尊者(伏虎羅漢)

因此也有十八羅漢之說。

旁殿還有步步生蓮畫像,一步,兩步,三步--------妙筆生“蓮”,七步自成。畫像簡潔生動,主題分明,動如脫兔,靜如處子。同室還有八幅水墨荷花,每一幅都是點睛之筆,氣節唯表,非凡之作,大氣呵成。

瑞雪福年,幸福屬於你!祈願開開心心幸福年,順順利利吉祥日!

感謝閱讀與聆聽

三十三觀音的觀音簡介

又稱藥王觀音。左手結施無畏印,右手持楊柳枝。若修楊柳枝藥法,可消除身上之眾病。又於千手觀音

四十手中,其一即是楊柳枝手。〔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

也是中國民間供奉較多的觀音。他的畫像和塑像隨處可見。楊枝觀音是以手執楊柳枝為其特徵的觀音像。有人認為楊枝觀音起源於西域,據唐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講,西域習俗,每日以楊枝細條剔齒,熟嚼枝頭以淨牙,稱齒木。當地有這樣的禮節,向貴客贈齒木及淨水,以表示祝人健康,及懇請之意。所以請佛菩薩,也用楊枝、淨水。由此慢慢發展,逐步成為觀音菩薩手中的法器。另外,古代印度,人們認為楊枝可以消災除病。在千手觀音的四十二個大手臂中的一個手執楊枝時說。身患種種疾病者,應手執楊柳枝誦唸真言。據認為,楊枝觀音的出現應當與此有關。還有人認為楊柳枝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這是以楊柳喻佛法的興旺發展。

民間流行的楊枝觀音像,一般作手持淨瓶、楊枝的女性形象。浙江普陀山現存明代楊枝觀音碑,系根據唐代閻立本所繪像鐫刻,碑中所刻觀音面龐圓潤豐滿,端莊妙麗,左手託淨瓶,右手持楊枝,身披錦袍跣足,作者巧妙地運用了陰刻、陽雕相結合的技法,線條柔M流暢。疏密有致,剛柔相濟,成功地再現了原作的神韻。 楊柳觀音傳奇

相傳中州地區民風敗壞 ,致使人怨,旱災嚴重。觀音菩薩知道後,顯現真身,前來教化民眾,使民風淳樸,禮樂往來,社會井然有序,並從玉淨瓶中取出楊柳枝,醮著甘露灑向四野,頓時天降大雨,解除旱情。

大悲楊柳觀世音 哀愍淪溺拔苦疾

普入諸趣恆示現 令脫流轉超出塵 以不同姿態乘龍顯聖於祥雲中,是化身天龍之身。

龍頭觀音觀音攝化自在而示現之三十三觀音之一。因駕乘龍頭,故稱龍頭觀音。相當於法華經普門品(大九·五七中)‘應以天龍、夜叉(中略)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之觀音化身。蓋以龍為獸中之王,比喻觀音之威神。一般流佈之像皆為跏坐或站立於龍頭上 。 形象特點是頸為青色,傳為觀音降魔解救眾生,為不使毒藥傳世害人而吞食,致使頸呈現青色。又稱青頭觀音。

相傳有個叫賈一峰的商人夢見一首三面的青頸菩薩對他說了四句偈語:逢橋莫停舟,逢油即抹頭。鬥谷三升米,青蠅捧筆頭。賈一峰按菩薩的指點平安回家後,頭抹香油與妻子一起睡覺,晚上前來殺他的康七因聞到香油而誤殺了自己的賈妻。官府懷疑賈一峰殺了妻子,要將他打入死牢,就在縣令落筆時,一群青蠅飛來抱住筆頭。縣令問明原由後,最終找到了真凶。 左膝倚背在岩石上,兩手相交,遠眺海面。佛教傳說阿耨達池位於瞻部洲香山以南、大雪山以北,《大唐西域記》亦有提及。阿耨觀音名即由此而來。或釋為表《普門品》中:“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相傳觀音菩薩化身一個化緣的和尚來到揚州地界,看到一處煤礦即將塌方,立即告訴礦工此處危險,可礦工們都拿異樣的眼光看他,不予理睬。和尚又急找工頭去說,工頭怕延誤工期,對觀音的警告很是生氣,還大罵她多管閒事。觀音一會應化為一個賣饅頭的美麗少女,對礦工喊道:“又甜又香的熱饅頭呦,免費送吃。”礦工們驚奇這等好事,都爭相出來搶吃饅頭,剛跑出。忽聽到後面轟隆一聲,煤礦塌方了。礦工們都驚出了一身冷汗,再轉回頭來看送饅頭的少女,已不見蹤影,只見觀音菩薩端坐雲端,祥雲梵音,嫋嫋飄去。 身穿千葉衣。古印度東南部就有一個夏帕拉族,以樹葉為衣。婆羅門教女神亦有此形象。

長安有一對孤兒寡母,丈夫患肺癆去世了,二人無依無靠,以乞討為生,城中開米粥鋪的何氏夫婦收留了他們,把二人留在粥鋪裡幫忙,何氏夫婦還經常把每天餘下來的粥救濟那些沒有飯吃的窮人們,百姓都說何氏夫婦是大好人,一定會好人有好報。這一件件善事都被觀音菩薩天耳所聞,天眼所見,於是菩薩化身一位達官貴人,賜何氏夫婦一件碧玉如意,保佑他們生意興隆,無病無災,修習祈禱,健康長壽。相傳觀音菩薩身披一件八萬四千功德衣,把眾生所做的每一件善事都記錄下來。 三十三觀音之一。又稱高王觀音,香王觀音。

高王觀世音經謂此菩薩能救諸苦厄,臨危急時若誦此經滿一千遍,則可變死者成活人。據開元釋教錄卷十八載,北魏天平年間(534~537),定州募士孫敬德造觀音像,常事禮拜,後為賊所引,臨刑之前夜,夢一僧來,教其誦讀此經,醒來乃誦千遍。及至刑場,三度受刀,刀折而不傷皮肉,監司怪之,遂免死。還而拜像,見聖像頸項上有三道刀痕,由此而信者日眾。 多羅意為“眼”、“瞳子”,作中年女像,為密宗所奉,又稱多眼觀音。象徵觀音菩薩能夠觀照世間一切,無所不察。

北宋末年,朝廷為抵抗金兵入侵,四處拉丁從軍打仗,一位老阿婆,她的三個兒子都被抓去從軍,留下兒媳和孫子相依為命,老阿婆坐在家門口天天盼著兒子早日歸來,常期以淚洗面,由於思兒心切,眼睛逐失光明。觀音菩薩憐其苦難,化作一個赤腳大夫為老阿婆治好了眼病,也保佑阿婆的兒子們從戰場上平安歸來。 佛教神話任務.三十三觀音之一,其像坐於雲中蓮座上,立左膝,作乘雲飛行之狀。《三藏法術四》:“不二不已,名曰一如。”《教行信證四》:“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使一如。”故一如觀音,亦是修養達到最高境界之法相。

法華經普門品(大九·五八上):‘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形象為乘雲飛行空中,右手持說法印,能制伏雷電等魔擾。

觀音指點寓意不二為一,不異為如,是為一如,即真如之理。傳說此觀音保佑唐三藏西天取經,三藏經歷飢渴、刀兵、牢獄、情愛、鬼怪九九八十一難之後仍信念不滅,誓取真經。誠心終感動菩薩,使之修性成佛,得成正果。 在水中立或坐於蓮葉之上,身著天衣,飄然自得地浮於水面。寓意八萬四千法門,不二法門最高。表示觀音菩薩道行精深,佛法無邊,保佑眾生消災消難,福壽無邊。

要專一,不管如果修行,都不能夠摻雜其它的東西,乃獲得真理。唐朝有位法號為“善導”的大師,潛心修佛,十九年閉關不出,一日,善導靜坐,忽從頭頂泥丸宮中冒出縷縷煙氣,冥冥之中感受到觀音菩薩講經說法,善導大師渾然自覺悟透佛學宗旨,創立“淨土宗”,後被稱為蓮社第二地祖。 手持一蓮花,坐在蓮葉上,多為容貌姣好的少女形象。該法相為立於蓮座之上,雙手捧持一莖蓮花。 持蓮觀音,持一莖之蓮,立荷葉上,表三十三身中之童男童女身。其源於觀音菩薩教化紅孩兒時的應化身,《西遊記》中有記載。

《妙法蓮花經》在梵語中稱為“聖得路瑪·芬陀利華·斯陀拉”,聖得路瑪是“正確的教誨”的意思,斯陀拉意為經典。中間的“芬陀利華”漢語中翻譯為“大白蓮花 ”。持蓮觀音配童男、童女身。將純真的少男少女比喻為蓮花之花蕾,可感受到懷著純淨菩提心的持蓮觀音期待花兒盛開之心願。 《佛祖統紀》記載,唐朝憲宗時,陝西一帶人民,善於騎射,未曾聽聞三寶之名,觀世音菩薩即化現為馬郎之婦,以度化當地之居民,故稱“馬郎婦”。

觀音菩薩得道之後,有一次,觀音得知,陝西漢中金沙灘一帶住著很多化外之民,不懂禮儀,不諳教化,於是變化成一名漁婦來到一個小鎮。正趕是小鎮的集市很熱鬧,便提著一隻竹籃,竹籃裡裝著兩尾魚,便混跡在那一群賣魚人當中。眾人忽然看見一個很漂亮的漁婦來賣魚,便一擁而上,紛紛搶著買魚。可是漁婦卻問他們:“你們買魚作什麼用呢?”眾人都說:“當然是回去做菜吃。”漁婦卻微笑著說:“我這魚呀,不能賣給你們做菜,只能賣給你們放生“。眾人一聽,都不願意,誰也不想花錢買條魚又放了。結果漁婦站了一天,兩尾魚都沒有買出去。第二天早上,漁婦又來了,仍然堅持只能賣給他們放生,結果還是沒有人願意買。只是有個馬朗的人卻開始注意漁婦他發現那漁婦賣的還是昨天那兩尾魚,可是那魚離開了水整整兩天還是活蹦亂跳,實在有點不可思議,可又實在看不出什麼名堂。

不久,金沙灘上的漁民,特別是那些單身漢,見漁婦長得實在漂亮,於是便紛紛跑來說親,爭著想娶她為妻。漁婦笑著說:“你們這麼多人,叫我嫁給誰呢?這樣吧,我教你們頌經,你們誰先在一天之內學會,我就嫁給誰。”大家一聽,都覺得可行,於是便答應了。漁婦便教他們念頌《普門品》,結果一天之後,有半數的人背會了。漁婦又說:“還是不行,《普門品》只是入門的,還不能最後分出勝負,我再教你們念《金剛經》,誰一夜之間念會,我就嫁給誰。” 十多個人都同意了。於是漁婦又教他們念《金剛經》,第二天,能完全背會的,只有三四個人。其他人只好怏怏不樂地走了。漁婦又對剩下的幾個人說: “

先別急,最後的勝負還沒有分出米,我這裡還有一部大乘寶藏《法華經》,誰能在三天之內背會,我一定嫁給他。”結果三天之後,只有馬郎一個人背會了。於是漁婦便答應嫁給馬郎。可是新婚那天,新娘卻無緣無故地死了,而且屍體很快就腐爛了。馬郎很是難過,可又沒有辦法,雖然心中奇怪,也只好將屍體掩埋了。此後,馬郎經常沒事的時候便念頌漁婦教給他的三部經,念來念去,競也悟出了很多道理。

觀音菩薩脫身離去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馬郎已經開始悟道,於是便又變成一個老和尚,前去點化馬郎,跟他談經論道,指點迷津。後來又告訴他,原來他以前娶的那個漁婦是觀音菩薩變的,不信可以掘開墳幕看看。馬郎將信將疑,果真跑去掘開了墳墓,裡面真的沒有屍體,卻只有一副黃金鎖子骨。那老和尚說:“現在相信了吧,菩薩化身漁婦是為了點化你。她既然教給你三部經書,你就應該宣揚佛法,切莫辜負菩薩一片度化之心。”馬郎聽了,連連點頭,忽然那和尚就不見了。馬郎知道肯定又是菩薩在點化他,於是回去之後,便把自己三間草屋變成庵堂,又塑了菩薩的神像供奉起來,仍然是漁婦的模樣,人們便稱之為“魚籃觀音”。

魚籃觀音是三十三觀音相之一,腳踏鰲背,手提盛魚的竹籃或為手提魚籃的民間形象,因是馬郎之婦,故稱馬郎婦觀音。馬郎婦觀音是魚籃觀音的另一稱法。 常乘白獅而身放火光之像,四臂分持摩竭魚、白吉祥鳥、鳳頭、箜篌。為密宗所奉,表無畏之義。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中之毗沙門身。妙法蓮華經普門品雲:“若有國土眾生應以昆沙門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昆沙門身而為說法。”此菩薩化身頌揚觀音使眾生無畏無懼之法力。

標籤: 畫像 簡筆 觀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v3e42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