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IT科技

> 馬化騰的微信怎樣賺錢

馬化騰的微信怎樣賺錢

微信只是騰訊旗下的一項業務,騰訊還有很多的其他業務可以掙錢。微信的主要功能是社交軟體,現在能夠給微信帶來收入的是這個軟體的支付功能,在你來我往的交易中就有很多可以掙錢的機會。而且騰訊最賺錢的應該是他的遊戲業務,當下很火的英雄聯

用微信賺錢的方法有很多,不管做什麼。

騰訊公司還有其他的軟體包括;QQ、騰訊視訊、騰訊新聞等各種不同型別的軟體,雖然微信不收費,但是其他的軟體中是有收費專案的。除了軟體本身的利潤之外,這些軟體內部的廣告投放地也是非常吸金的,畢竟,使用率高各大廣告商肯定是爭相進行合作,

我們一定要做安全,可靠的,可以提現的。

馬化騰在中國還是很有錢的,但是跟比爾蓋茨來比的話,但還是差那麼一點點。他用那個QQ跟微信使用者量確實很大,它主要是靠這個賺錢。他做遊戲的話不是他自己開發的,他只是把別人的遊戲買過來用版權,它是實際上賺的也是不是很多。

一起來看看吧。

QQ創始人是騰訊老總馬化騰,微信是副總張小龍。據說老馬也參與了微信的改進功能。傳言誰的微信隱私洩露了,他就會大罵前者,而不罵後者

1.做微商,利用微信賺錢的第一要訣就是做微商。

微信現在還是免費的。不排除以後收費。就跟QQ一樣,剛開始也是免費的。後來的廣告。遊戲道具,QQ會員等等都是收入來源。

馬化騰的微信怎樣賺錢

2.微信遊戲,寫遊戲教程啦,玩遊戲直播啦,都是大把賺錢的途經。

眾所周知,中國網際網路有BAT這三座大山。只要你想在網際網路行業創業,風投第一個問題就會問你,如果BAT進入你的領域,你怎麼辦? 我覺得吧,在中國誰也找不出騰訊這樣模仿能力極強的公司了。從早年的QQ,到現在的微信,都不是騰訊自家的產品。當然

3.公眾號,微信公眾號寫的文章可以獲得使用者打賞的。

一億紅包,為什麼我不能轉這麼多,哦,我沒有那麼多錢,哎,繼續努力吧,馬化騰,嗯,確認過了,不認識

馬化騰的微信怎樣賺錢 第2張

4.收廣告費,朋友圈好友非常多的人,可以幫一些廣告商發一些廣告,收取廣告費。

那當然了,馬化騰如果不是天天用微信和QQ,那他用什麼呢,現在主流的聊天工具就是微信和QQ可了,而作為這兩大主流聊天工具的創始人必定每天都在使用微信和QQ,也要順便提點意見什麼的讓程式設計師們修改一下,讓這兩個聊天工具更加人性化。對了馬化

馬化騰的微信怎樣賺錢 第3張

注意事項: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選擇賺錢方式。不要盲從,要從正規渠道賺錢。

1993年,畢業於深圳大學計算機系的馬化騰選擇了自己的專業本行,到深圳潤訊做尋呼軟體開發工作。工作之餘,這個文靜的年輕人最大的愛好就是上網。當時的深圳,真正瞭解網際網路的人還不多,馬化騰是最早的一批網蟲之一。一個偶然的機會,馬化騰看

擴充套件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微信也是馬化騰的創造出來的?

具體來說是馬化騰當時的研發經理張小龍創造出來的,現在張小龍是騰訊副總裁。

馬化騰從什麼依據開發qq和微信

1993年,畢業於深圳大學計算機系的馬化騰選擇了自己的專業本行,到深圳潤訊做尋呼軟體開發工作。工作之餘,這個文靜的年輕人最大的愛好就是上網。當時的深圳,真正瞭解網際網路的人還不多,馬化騰是最早的一批網蟲之一。一個偶然的機會,馬化騰看到了基於windows系統的ICQ演示,他開始思考是否可以在中國推出一種類似ICQ的集尋呼、聊天、電子郵件於一身的軟體。1998年11月,馬化騰利用炒股所得的資金與大學同學張志東註冊了自己的公司,這就是騰訊之始。 跟其他剛開始創業的網際網路公司一樣,資金和技術成了騰訊最大的問題。"先是缺資金,資金有了軟體又跟不上。"他們常常為了一個專案傾巢而出,馬化騰的名片上也僅僅印了一個"工程師"頭銜,當時的主要業務只是為深圳電信、深圳聯通和一些尋呼臺做專案,QQ只是公司的副產品。這家由十幾個人組成的公司力量單薄得可憐,創業的艱難讓馬化騰和他的同事們疲於奔命。馬化騰回憶,在那時的深圳,這樣的公司有上百家,他當時只有一個願望,就是公司能生存下來。 公司建立3個月後,馬化騰和他的同事們終於開發出第一個"中國風味"的ICQ―― OICQ,這就是QQ的前身。可是這個後來風靡全國併為騰訊公司創造巨大財富的聊天工具並沒有給當時的騰訊人帶來太多喜悅,因為那時國內也有好幾款同類的軟體,使用者也不多,沒有人看好馬化騰的OICQ。 然而這位1971年出生的倔強的潮州人不肯服輸,他認定這個聊天工具中隱含著巨大的商機。馬化騰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把QQ放到網際網路上讓使用者免費使用,可是就連馬化騰本人也沒有料到,這個不被人看好的軟體在不到一年就發展了500萬用戶。大量的下載和暴增的使用者量使馬化騰興奮的同時,也讓騰訊難以招架,因為人數增加就要不斷擴充伺服器,而那時一兩千元的伺服器託管費讓小作坊式的騰訊公司不堪重負。沒有資金更新裝置,工作人員也快發不出工資,"我們只能到處去蹭人家的伺服器用,最開始只是一臺普通PC機,放到具有寬頻條件的機房裡面,然後把程式偷偷放到別人的伺服器裡面執行。" 眼前的困難迫使馬化騰把自己的公司轉給他人,但由於和很多內容提供商沒有談攏,馬化騰下定決心留下這個給自己帶來麻煩的"孩子",並把它培養長大。於是他四處籌錢,國內籌不到就尋找國外的風險投資。功夫不負有心人,幾經周折,馬化騰遇到了IDG和盈科數碼,"他們給了QQ220萬美元,分別佔公司20%的股份",利用這筆資金,馬化騰給公司買了20萬兆的IBM伺服器。"當時放在桌上,心裡別提有多美了",馬化騰喜不自禁地回憶。 不過馬化騰很清楚,光靠國外的風險投資是不夠的,他開始想辦法從客戶身上掙錢,因為如果每個使用者願意花1至2元的話,就是近4億元的收入。有一次他發現韓國有種給虛擬形象穿衣服的服務,於是馬化騰把它搬到了QQ上。他還找來了諾基亞和耐克等國際知名公司,把這些公司最新款產品放到網上,讓使用者下載。所有註冊使用者都可以得到他們一如既往的免費服務,以滿足其即時通訊需求,而想享受到更具*力的體驗性增值服務,就必須付出相應的費用。這一措施使騰訊逐步走上了健康發展良性迴圈的軌道。目前這一塊業務增長很快,有超過40%的使用者已嘗試過購買。 2004年前三季度,騰訊盈利達3.28億。今年6月份,騰訊成功在香港上市,又募集了2億美元的資金。當年弱不禁風的小樹苗終於長成了參天大樹。

希望採納

微信之父為什麼甘願在馬化騰背後?

微信之父不是馬化騰,這麼有才華的人,為何甘心躲在馬化騰背後?不知道大家對“BAT”這個代號有沒有概念,其實它指代的,是我們每個人手機上都會有的三個軟體,或者說是網際網路的三大企業——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還記得我國什麼時候有的網際網路嗎?回顧這段發展歷程,在1989年的時候,我們開始了網際網路建設,到1995年正式接通了網路,從此我們也進入了一個可以上網的互聯共同時代。網際網路的興起,也帶動了一大批新興行業和公司。其中,要說最為受人關注,影響最大的,就要屬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了。它們也被人成為網際網路的三劍客或者三大巨頭。

說起微信,它似乎早已經成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仔細研究的話,我們會發現,關於微信我們還有很多不知道的發展歷史。如同支付寶和馬雲一樣,大家都習慣性地將微信和馬化騰聯絡在一起。但實際上,真正的“微信之父”,卻是另有其人的。這個人就是張小龍。在20年前的時候,張小龍開發了Foxmail這一款中文郵箱,它後來成為了一款非常有名的軟體,使用範圍也是非常廣的,遍佈世界各地。不過後來Foxmail被博大進行了收購,沒過多久,在2005年的時候,騰訊又對Foxmail展開收購。這一次,張小龍也一同進入了騰訊公司,擔任騰訊廣州研究院負責人。

張小龍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2010年的時候,他提議打造一個全然不同的移動網際網路app,之後便確立了微信這一專案,而且也獲得了很好的結果。2011年微信正式被推出,在短短几年內,就成了各大應用商店最為熱門的app之一,也是每個人手機上必備的軟體。現在微信不僅可以聊天,也是重要的支付軟體。

有人也因此表示疑惑,張小龍有這樣的想法和能力,為何甘心屈居於騰訊旗下,而不是打造自己的企業和品牌呢?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張小龍在騰訊是非常自由的,騰訊也給了他很多的特權。所以,張小龍在騰訊也可以盡情施展自己的想法和能力,工資高,又不受*,張小龍自然也不願意離開,承擔自己創業的風險。另外,張小龍本人也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所以他只願奉獻想法,打造自己的產品,創造新的可能,但並不想爭名奪利。其實,科技界需要的也正是張小龍這樣的人,有能力但並不看重個人利益,而且為社會為大眾創造更多方便,改變一個時代的生活方式。

微信“存款”上線,馬化騰聯手工行放大招究竟為何?

阿里旗下螞蟻金服近期餘額寶“姊妹篇”,馬化騰就出手了,騰訊微信聯手“宇宙最大行”工行進軍銀行儲蓄市場。

按照央行公佈的,銀行的個人定期存款市場規模超過50萬億,遠比目前全市場7萬億貨幣基金規模要大。

儘管此前支付寶、京東金融等網際網路機構也推出類似產品,但都是和小銀行的合作,綜合實力完全不能工行相提並論。

在此前寶寶類網際網路貨幣基金領域上,騰訊明顯輸給了阿里!而騰訊此次聯手工行,有意在更大的市場上“戰勝”阿里或螞蟻金服。

近日,微信支付錢包入口上線了一個新服務——銀行儲蓄。目前,這個功能目前還只是部分使用者可見,可能很快推廣。

在點選銀行儲蓄可跳轉至工商銀行存款產品。使用者同意“工商銀行定存相關協議”可免費開通工商銀行存款賬戶,選擇存入存款,三年期利率3.85%,隨時可取,並且不需要跳轉到工商銀行就可以操作。

除了3年期定存,還有相應更短週期的2年、1年、6個月、3個月和7天定存,按不同檔次計息。

三年3.85%的利率水平大概是什麼水平呢?據記者瞭解,目前六大行給出的年利率相對較低,三年定存利率一般為2.75%。

中小銀行和地方性銀行因為存在競爭關係,利率相對較高,三年期定存大概能到3.5%左右,個別地方性銀行可能更高一點。

據融360大資料研究院監測資料顯示,2019年9月,各期限定期存款利率繼續下降,其中3年期平均利率是3.335%。

這次騰訊聯手工行,只是騰訊的金融戰略中的一部分,集合更早之前,騰訊測試中類似支付寶花唄的“分付”產品,騰訊的金融大戰略,有大幅追趕此前領先的阿里系螞蟻金服的味道!

騰訊此前測試了“分付”的產品,計劃在今年四季度推出信用支付產品“分付”。這一產品功能類似於花唄,可以先使用“分付”進行付款,然後再把賬單延期或分期付款。

在信用卡分期付款中,螞蟻金服的“花唄”是市場領導者,早幾年就已經佈局,成為市場領導者。有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中期,支付寶花唄使用者規模超過1億,其中90後用戶佔47.25%。從金額來看,早已是千億級。

在寶寶類網際網路貨幣基金領域,同樣是阿里系螞蟻金服遙遙領先。2013年6月餘額寶推出以來,規模快速增長並超過萬億,騰訊理財通隨後不斷追趕。

餘額寶產品加上對接的其他貨幣基金總規模超過2萬億,而騰訊理財通只有幾千億,兩者規模差距還是很大。

從近期的新動作來看,騰訊在金融領域開始進攻了,推出的產品和支付寶正面競爭,未來能否在某些領域逆襲阿里系,人們都在拭目以待!

為什麼騰訊的馬化騰那麼有錢

騰訊歷經18年的跨越式發展,已經是亞洲市值最高的公司,總市值達到2萬億港幣,總回報更高達驚人的19801%,而在《財富》公佈的“2016年全球50位最偉大領袖”榜單中,馬化騰亦位列第12名,成為唯一上榜的中國商界領袖。那麼,騰訊憑什麼成功呢?創始人馬化騰有什麼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呢?

【一】做保姆、不當家;讓“一棵大樹”變成了“一片森林”。

19年前,騰訊初創的時候是一個非常小的公司,為了養活我們第一個2C(對消費者)的產品QQ,我們當時甚至需要接一些2B(對企業)的小生意。然而從第一天開始,我們幾個創辦人就非常看重使用者的需求和體驗。那個時候大家沒日沒夜地為使用者著想,無論是聽到使用者的一點抱怨也好,還是網路的反響也好,我們根本就是二話不說,完全不用發號施令,大家會自發地去做調整和改進。我覺得,這種完全從使用者價值出發的理念,感覺非常好。雖然創業階段已經過去很久了,我們看到直到今天我們公司的產品裡,整體上仍然保留著這種強使用者導向的品質,使用者的任何不滿或者時間拖延,我們都會覺得很難受。我想,這是騰訊能夠走得那麼遠的一個重要原因。

騰訊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我們的開放戰略。以前騰訊像個八爪魚,什麼都做,過去幾年我們逐漸迴歸到自己的核心業務,專注做連線,聚焦在內部稱為“兩個半”的核心業務上:一個是社交平臺,一個是數字內容,還有半個是正在發展中的金融業務。核心業務以外的領域,都交出去給各行各業的合作伙伴。我很喜歡“半條命”這個說法。“半條命”意味著需要互相信任,互相支援,並且我們基本不去主導和控股,而是儘量成為幫助者,讓他們自主地成長為獨立的公司和平臺。這種“去中心化”的開放戰略,讓“一棵大樹”變成了“一片森林”,現在看來這也是騰訊能夠長那麼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未來無法想象,專注於你的特長領域,奇蹟就會產生!

我從大學到工作,一開始就靠寫程式碼養活自己,算是個典型的程式設計師。當時我更多的是想做個產品,沒有太多想過開個公司,領導什麼人。連我父母都沒有想到,我這個書呆子還可以開公司。現在想想,如果我當時一個人單*匹馬地開公司,肯定走不遠的。我覺得當時走對的第一步是找一些合作伙伴,我的缺陷他們可以彌補。

我們最早的創業團隊裡,有四位是我的中學或大學同學,大家都知根知底,互相之間的互補性很強。比如我對產品比較在行,我知道我要什麼,怎麼去實現,這方面我想得比較清楚;張志東(騰訊原首席技術官)是個學霸,技術能力很強;陳一丹(原騰訊首席行政官)從政府部門出來,他雖然技術不強,但善於組建團隊,對行政、法律和政府接待都很有經驗。正因為我們都不是全才,所以需要互相補充,這也帶來騰訊的風格比較民主,有事大家一起商量,沒有出現“一言堂”的局面。

後來騰訊的風格也是這樣,比較民主一點,比較多元化一點,讓不同的聲音出來,我覺得這是好事情。對,關鍵時候還是要強一點。比如說實在講不通,該動手得動手。現在來看,這種風格讓我們後來避免了孤家寡人的情況,也讓很多中途加入的人才,能夠帶著創始人的心態在公司裡成長起來。騰訊現在高層和中層人才梯隊比較厚實,也跟早期形成有一定的關係。

【三】:創業要一群人互補短長,千萬別單幹!

如果要創業,最好不要單*匹馬。要發揮自己所長,同時要找夥伴一起來做,這樣能夠彌補自己不足。在這個過程中,尊重彼此不同的聲音,尋找互補和共識。企業發展起來之後,更是如此。要保持開放協作的心態,尋找合作伙伴一起來發展,孤木難成林,只有集中力量在自己的優勢上,把其他交給合作伙伴,這樣才能真正把生意做成生態,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創新從解決使用者痛點開始。為創新而創新,容易讓工作變型。有時小步快跑,從專注解決一個使用者痛點開始,往往更有效果。很多創新往往是自下而上的,總是在不經意的邊緣地方出現。公司內部往往需要一些冗餘度,容忍失敗,允許適度浪費,鼓勵內部競爭和試錯。創新往往意味著巨大的不確定性,不創造各種可能性就難以獲得真正的創新。

留意跨界。要想進入一個成熟產業裡挑戰原來的企業是很難的,因為這個產業重兵把守,完全是一片紅海,但是兩片紅海的交接處和跨界部分,往往可能是一片藍海,就像我當初選擇了在網際網路和傳統通訊的跨界領域做了QQ,當時沒有多少人看好,但是現在看其實是一個巨大的藍海。未來的創新和很多傳統行業的轉型,往往可能通過跨界進行,很多產業不是一成不變的,這裡面如果抓到機會的話,會是創業的好方向。

【四】微信是以快速短郵件為原型發展起來的!

當時有個大的背景就是從PC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的轉變。對騰訊來說,當時要解決的一個很大問題是從PC到移動怎麼打。當時我們說,大家要搶移動時代的“船票”,都生怕落後了搭不上這艘船。因為使用者向智慧手機的遷移是非常驚人的,記得諾基亞前一年市場份額還是70%、80%的規模,後一年就一下子掉下來,被安卓、蘋果這類智慧手機迅速替代了。網際網路企業反應過來的才能活下來,沒反應過來就死掉了,這是一個真正的危急時刻。

更重要的是,新浪微博那時已經起來,甚至開始從社交媒體轉向社交網路,比如有些學校用微博做班級之間的通訊,這對我們可以說是個實實在在的挑戰。當時的第一反應是我們也要做微博。但這很難,同樣的產品是沒有辦法去戰勝對手的,你只有找到一個不一樣的角度去突破,滿足使用者在智慧手機上行動通訊的需求,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當時我們內部有三個團隊報名來做這個叫“微信”的產品,互相之間不告訴對方研發的進展。這裡麵包括當時無線事業群的團隊,還有張小龍的團隊。張小龍他們此前負責做QQ郵箱。當時公司高管用黑莓手機來收手機郵件,這個團隊負責開發過一個手機郵箱,初衷是讓每個員工都能很方便地使用手機郵件。因為他們有這個經驗,後來也加入去做微信這個新專案。這個團隊很快研發出來了新產品,今天的微信,其實就是以快速短郵件為原型的。

微信出來後不斷迭代,推出了很多創新功能,比如語音、“附近的人”、“搖一搖”等。同時,它又把介面和操作做得非常簡潔清晰,使用者體驗很好。在微信自身強大的內生增長能力展現出來後,我們還把QQ使用者關係鏈匯入,這使得它獲得更迅速的使用者增長。微信其實還跟米聊、易信、來往等對手進行了非常激烈的競爭,最後在移動IM(智慧製造)領域站穩下來,拿到了一張寶貴的“船票”。

【五】良好的內部競爭機制,給予團隊試錯的機會!

其實這也是我們慢慢摸索和總結出來的經驗,內部一些良性的競爭是很有必要的,往往自己“打”自己,才會更努力,才會不丟失一些大的戰略機會。因為你如果不做,這個行業裡總有人站出來,做一個抓住機會的產品。正因為微信是從內部競爭的打拼中脫穎而出,這讓它足夠強壯,能夠在外部競爭中站立得住。

我們的經驗是,在公司內部往往需要一些冗餘度,容忍失敗,允許適度浪費,鼓勵內部競爭和試錯。創新往往意味著巨大的不確定性,不創造各種可能性就難以獲得真正的創新,有時候為創新而創新反而會讓創新動作變型。

我們也走過彎路,我們過去搞了一個研發中心,還真的說你們就幹創新,結果發現乾的都是重複性的產品工作,並沒有做到真正的創新。我們事後回頭看,很多創新點,並不是我們搞一個創新部門,你們只幹創新,就能做出創新來。別的部門就不做創新嗎?現實不是這樣的,很多創新往往是自下而上的,總是在不經意的邊緣地方出現。比如微信,不在成熟無線業務裡面誕生,反而是在以前做郵箱的廣州研發中心誕生。今年我們有款很受使用者青睞的遊戲叫“王者榮耀”,它是由不太受人關注的成都團隊做出來。如果企業完全自上而下,說看好了往哪邊走,這樣往往企業沒有活力,很僵化,尤其在網際網路變化特別快的產業非常危險。

【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相結合,成熟業務和新業務配合。

我很喜歡一個比喻叫“兄弟爬山”,大家努力看誰先跑到山頂。因為這有點像我們內部競爭的方式。在試錯階段,原則上鼓勵大家都可以來試,正如前面提到的自下而上的方式。評判試錯結果是有個客觀標準的,也就是使用者和市場說了算。當然在騰訊往往是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兩種方式的結合。對成熟的業務,我們採取比較穩健的管理方式,但對於新興的模糊地帶則需要鼓勵自下而上的試錯。一旦新興業務成熟時,就不能完全失控,我們會通過成熟業務來幫助未成熟業務。比如一旦微信成形,騰訊會以全公司力量支援微信,包括核心的QQ關係鏈,也包括各種營銷資源,以及與公司其他產品和業務的聯動。

【七】一切以使用者價值為依歸,反覆強呼叫戶導向!

我首先想到了“一切以使用者價值為依歸”。前面也提到我們從創業開始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強使用者導向”的理念,並一直延續下來,比如在過去國內不太理想的網際網路環境中,如何讓QQ不掉線,如何讓它更快地傳送檔案等等,這些都是我們針對“使用者痛點”進行的創新。這些創新可能看起來不顯眼,但是確確實實地解決了當時使用者普遍存在的需求。我們做開發的時候往往要避免純粹的“炫技”,也就是搞一些體現自己很厲害,但使用者不需要的東西。這種對待使用者需求的務實態度,也讓騰訊逐漸形成了比較強的應用型創新能力和技術落地的能力。

標籤: 馬化騰 賺錢 微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dianzi/1wmx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