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IT科技

> 司馬遷是哪個朝代的人

司馬遷是哪個朝代的人

司馬遷是西漢時期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 簡介: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

司馬遷是哪個朝代的人

1、司馬遷是什麼人?

司馬遷生卒年代,史無明文。近人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認為司馬遷生於公元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一說生於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建元六年);大約卒於公元前86年(漢昭帝始元元年),一說卒於公元前87年(漢武帝后元二年),又一說卒於公元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人。是著名的西漢史學家、散文家。曾經任職太史令。因為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之後又任中書令。在受刑之後,他發奮繼續完成正在寫作的史籍,後世尊稱他為史遷、太史公。

司馬遷是西漢時期的著名人物。 司馬遷、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靠近龍門。所以司馬遷自稱"遷生龍門"《太史公自序》龍門,龍門山,很有名氣。傳說大禹曾在龍門開山治水。龍門山的南面是黃河。司馬遷的家正好在黃河、龍門之間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也曾漫遊各地,瞭解各地風俗,採集民間傳聞。元封三年(前108)的時候,繼承了父業,被任命太史令,開始在其父的基礎上著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漢朝啊,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於公元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生於龍門(今山西河津),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他10歲開始讀古書,學習十分認真刻苦,遇到疑難問題,總是反覆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20歲那年,司馬遷從長安出發

2、《史記》是一本怎樣的書?

司馬遷,是西漢時期的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

《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

西漢武帝時期人,著有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對後世影響很大。 (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靠近龍門。所以司馬遷自稱“遷生龍門”(太史公自序)。龍門,龍門山,很有名氣。傳說大

3、司馬遷有哪些思想成就?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前90年),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李陵之事有所辯解,受腐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

司馬遷借老子之口說出了被他改造過和發展了的至治理想。他的思想保留了道法自然的核心,有意識地剔除了“小國寡人”和“使民”的部分,體現了深得道家精髓的“與時遷移”理念。其思想的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滿足人民的和要求。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前90年),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李陵之事有所辯解,受腐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

擴充套件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司馬遷是哪個朝代的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前90年),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李陵之事有所辯解,受腐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

幼年

約公元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 司馬遷出生於黃河岸邊的龍門。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建元元年) 6歲,在故鄉讀書。 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太史公自序》:“談為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間。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公元前136年(建元五年) 10歲,在故鄉。 《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按:司馬遷10歲左右,即在故鄉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

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 11歲。

竇太后死,漢地區衝突罷絀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發動尊儒。一說司馬遷出生於這一年。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元光元年) 12歲。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漢武帝罷黜

司馬遷

百家,獨尊儒術。司馬遷時在夏陽耕讀,時在長安求學。

青年

司馬遷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元年朔二年) 19歲,從夏陽遷居長安。

漢武帝從主父偃建議遷民於茂陵。司馬遷隨家遷於京城。從孔安國學《尚書》,從董仲舒學《春秋》。孔安國為侍中。

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 20歲,遊歷各地。

司馬遷漫遊江淮,到會稽,渡沅江、湘江,向北過汶水、泗水,於魯地觀禮,向南過薛(今山東滕縣東南)、彭城,尋訪楚漢相爭遺蹟傳聞,經過大梁,而歸長安,歷時數年,為協助父親著作史記做準備。

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 22歲。

公孫弘為丞相,請為博士置*員五十人。司馬遷得補博士*員。

公元前123年(元朔六年) 23歲,為郎中。

以考試成績優異為郎中,即皇帝的侍衛官。

公元前122年(漢武帝元狩元年) 24歲,為郎中。

司馬遷侍從武帝巡視至雍,祭祀五帝。獲白麟。司馬談始修《太史公書》。

《史記》原計劃記事止於此年。

《史記》

《太史公自序》:“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後來司馬遷修改下限述於太初末年。

公元前119年(元狩五年) 28歲,為郎中。

漢武帝遊鼎湖,至甘泉(今陝西淳化縣境內),司馬遷以郎中身份侍從。

中年

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元鼎四年) 33歲,為郎中。

隨漢武帝祭祀五帝到雍(今陝西鳳翔縣),到河東(今山西夏縣東北)。

有司與太史公司馬談、祠官寬舒議祭祀後祠。始立后土祠於汾陰(今山西萬榮縣)。冬十月,“武帝自夏陽東幸汾陰”,司馬適隨武帝回夏陽故鄉。

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 34歲,為郎中。

冬十月,司馬遷以侍中身分侍從漢武帝巡行至西北的扶風、平涼、崆峒。

太史公談、詞官寬舒等向武帝建議立泰壇。太史公談議泰典禮。

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 35歲,為郎中將。

漢武帝與公卿、諸生議泰山禪。司馬遷受命為郎中將以皇帝特使身份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到達邛(今四川西昌一帶)、笮(今四川漢源一帶)、昆明(今雲南曲靖一帶),安撫西南少數民族,設定五郡。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元封元年) 36歲,為郎中。

漢武帝前入泰山封禪,太史公司馬談隨行,至周南(今河南洛陽)而病危。司馬遷自西南歸,見父於周南。談臨終囑司馬遷繼孔子而續《春秋》。

司馬遷以郎中身分侍從漢武帝至泰山,又至海邊,自碣石至遼西。又經北邊、九原(今包頭市西),五月回到甘泉。

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 37歲,為郎中。

春,司馬遷隨漢武帝到緱氏(今河南偃師),又到東萊。四月,黃河決口,司馬遷從武帝至濮陽瓠子決口處,與群臣從官負薪塞黃河決口。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 38歲,為太史令。

繼父職為太史令。《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紳石室金匱之書。”與朋友摯峻書信往還,勉勵其拋棄隱居生活,立志於事業,從而立德、立言、立功。

公元前107年(元封四年) 39歲,為太史令。

冬十月,司馬遷隨漢武帝至雍,祭祀五帝。經回中道,批出蕭關(今寧夏固原縣東南),經涿鹿,從代地(今河北蔚縣)而還,經河東回長安。

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 40歲,為太史令。

冬,司馬遷隨武帝至南郡盛唐(廬江),望祭虞舜於九嶷山,自尋陽(今湖北黃梅縣西南)過長江,登廬山,北至琅琊(今山東諸城),增封泰山,沿海而行。

公元前105年(元封六年) 41歲,為太史令。

冬,司馬遷隨漢武帝行至回中(今陝西隴縣西北)。三月,經夏陽至河東,祭於後土祠。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 42歲,為太史令。

司馬遷與上大夫壺遂等制定《太初曆》,漢武帝宣佈廢《顓頊歷》,改用此曆法。太初曆對後代有極大影響。

司馬遷

冬十月司馬遷隨武帝祭泰山。

司馬遷開始著述《史記》。

公元前103年(太八年級年) 43歲,為太史令。

司馬遷專心著述。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開漢元年) 46歲,為太史令。

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武帝發兵討伐匈奴。

李陵為將,請“自當一隊”。

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 47歲,為太史令。

三月,司馬遷隨漢武帝至河東,祭祀后土。

司馬遷(4張)

十一月,李陵戰敗被匈奴俘虜,司馬遷因替李陵講公道話,而被捕入獄,後被釋放。

公元前98年(天漢三年) 48歲。

李陵被滅族。

司馬遷為著作史記而忍辱苟活,自請宮刑。

《悲士不遇賦》約作於是年。

公元前97年(漢武帝天漢四年) 49歲,為中書令。

被赦出獄,任中書令。《漢書·司馬遷傳》:“遷既刑之後,為中書令,尊寵任職。”發憤著史記。

公元前93年(太始四年) 53歲,為中書令。

司馬遷像集錦(12張)

任安(少卿)此年四、五月間有信給司馬遷。

公元前91年(漢武帝徵和二年) 55歲,為中書令。

完成《史記》。《報任少卿書》說:“僕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改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僕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

公元前90年(徵和三年) 56歲。

司馬遷約於公元前90年前後去世。死因仍待考證。[1]

一說司馬遷死於公元前87年(漢武帝后元二年), 又一說死於公元前86年(漢昭帝始元元年)。

《漢書·舊儀注》:“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後坐舉李陵,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郭沫若《關於司馬遷的死》:“下獄死事,必世有流傳,故衛巨集、葛洪均筆之於書,諒不能無中生有,以歪曲史實”。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是哪個朝代的人?

西漢《史記》作者司馬遷,是西漢時期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司馬遷是什麼時期的

司馬遷是西漢時期的。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後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擴充套件資料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

司馬遷借老子之口說出了被他改造過和發展了的至治理想。保留了道法自然的核心,有意識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會“小國寡人”和奴隸社會“使民”如何的思想,體現了深得道家精髓的“與時遷移”思想。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司馬遷繼承父親遺志遺業,完成“推古天變”之任務,並明確表述為“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其結論表述在《天官書》中,即據春秋242年之間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見等星象,聯絡點天子衰微、諸候力政、五伯代興及到戰國及秦漢之際的社會變亂動盪,而總結出天運三十年一小變。

一百年一中變,五百年一大變,三大變為一紀,三紀而大備的“大數”,最後才認為“天人之際續備”。這是司馬遷天文學之應用的最重要之範例,在整個星學歷史上佔有最高地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司馬遷

司馬遷是什麼朝代?

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漢景、武年間(時間不詳),在黃河龍門的一個小康之家中,司馬遷出生了。司馬遷揹負著父親窮盡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對極刑而無怯色.在堅忍與屈辱中,完成那個屬於太史公的使命。

辛棄疾是哪個朝代的,司馬遷是哪個朝代的

辛棄疾是南宋豪放派詞人,司馬遷是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1、辛棄疾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追贈少師,諡忠敏。現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他詞的基本思想內容。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

著名詞作《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滿江紅(家住江南)》、《沁園春(杯汝來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

2、司馬遷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

標籤: 司馬遷 朝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dianzi/60vgo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