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IT科技

> 孔融讓梨的故事講了什麼

孔融讓梨的故事講了什麼

孔融讓梨的故事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經典故事之一。 他告訴人們要學會孝親敬老,懂得尊重.不要自私自利。 孔融讓梨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傳統美德故事 很多家長都用此故事來教育自己年幼的孩子要懂得謙讓。 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這個

孔融讓梨的故事講了什麼

孔融,字文舉,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是建安七子之一,同時他也是孔子的二十世孫。

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訴我們從小就要向孔融學習,養成尊老愛幼的習慣,也告訴人們,要互相忍讓,不要只想自己,不想別人。 [孔融讓梨故事古文] 孔融,字文舉,東漢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孫,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四歲時,×月×日,值祖父六十壽誕,賓客盈

孔融最著名的故事,莫過於孔融讓梨了。這個故事說的是孔融在四歲的時候,家中的長輩給了他們兄弟姐妹一盤梨,而孔融專門挑盤中最小的那個梨吃。家長看到很驚訝,問你為什麼要這麼挑呢?

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中

孔融說我在家中排行最末,因此我要挑梨的話也是吃的最小的,由此孔融謙虛、禮貌、尊敬兄長的美名就傳播開來。

孔融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

孔融後來官吏頗高,但是由於反對曹操獨斷朝綱,因此觸怒曹操被曹操所殺,體現出孔融高潔的才行。

從前,有個非常聰明的孩子名叫孔融,他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 有一天,家裡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孔融不揀大的拿,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裡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兒哩。就故意問孔融: “這麼

擴充套件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與孔融讓梨相似的故事有哪些

王泰推棗。

這個故事出自《梁書·王泰傳》,故事是說南北朝時期,有個叫王泰的人,他從小就非常懂事,很懂禮貌。

王泰和伯伯叔叔的孩子們在一起玩,大家年齡都差不多,天天都在一塊兒做遊戲。他們的奶奶非常疼愛這些可愛的孫子們,每當她看到孫子們在一起玩得高興,她總是把許多好吃的東西拿來分給孫子們。

這天,奶奶看著孫子們玩了一陣,就把孩子們叫到身邊,端出一盤棗子來分給他們吃。小夥伴們一見又有好東西吃,都趕緊圍著奶奶,伸著小手向奶奶要。只有王泰仍站在一邊,一點也不著急。

奶奶知道王泰最喜歡吃棗子了,見他站在一旁不動,就問道:“你不是很愛吃棗子嗎,怎麼不過來拿呢?”王泰用手指著小兄弟們,答道:“奶奶,您讓他們先拿吧,剩下的給我吃就行了。”奶奶聽了,高興地說:“我的寶貝孫子真懂事。”

《梁書·王泰傳》節選原文: 泰幼敏悟,年數歲時,祖母集諸孫侄,散棗慄於床上,群兒皆競之,泰獨不取。問其,,對曰:“不取,自當得賜。”

譯文:王泰小時候就很聰明,幾歲的時候,他的祖母把各位孫侄一類晚輩召集到一起,把棗和栗子撒到床上,一群小孩子都參加了爭搶,只有王泰不去爭。問他原因,他回答說:“不去拿,自然就會得到賞賜。”

擴充套件資料:

“推梨讓棗”這個成語是由“孔融讓梨”和“王泰讓棗”這兩個典故而來。“孔融讓梨”說的是孔融從小就懂得禮讓;“王泰讓棗”則說的是王泰的聰明,他懂得不爭不搶也一樣會有棗子吃,而且是更體面地得到棗子。不管怎樣,他們的行為都是有禮的表現,後來人們就用“推梨讓棗”或稱“讓棗推梨”來表示兄弟友愛。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讓梨推棗

孔融讓梨的寓意是什麼?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 

在東漢時期的魯國,有一個名叫孔融的小朋友。他從小就聰明好學,才思敏捷,懂的東西非常多。

這天,爸爸讓孩子們來吃梨,但哥哥要讓弟弟先拿。於是,最小的弟弟拿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然後輪到孔融了,可孔融竟然拿了一個最小的。

爸爸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拿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可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弟弟應該吃最大的梨。”

故事中的孔融,從小就聰明、懂禮貌。他把大的梨讓給哥哥,是尊敬兄長;又把大的梨讓給弟弟,這是愛護幼小。這些都是孔融謙讓他人的表現。

擴充套件資料:

曾經有一位老師將孔融讓梨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交流這個故事的感受,學生們大多都說孔融具有謙讓的美德、要如何學習云云。唯獨一名學生,語出驚人:如果孔融不讓梨,他的哥哥們會揍他。這是他不得已的選擇。也許在他哥哥們的眼裡,他這不是謙讓,而是一種屈服。

細細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於弟是強者,弟之於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強者佔大利,弱者佔小利,何來謙讓?要是強者將佔據大利的機會讓給弱者,這才叫謙讓(因為強者本來就有力佔據大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 的故事給了你什麼啟發?

故事: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懂得謙讓,尊重長輩。

孔融讓梨的故事發生在什麼朝代孔融的結局是怎麼樣的

東漢末年,時局動盪,社會思潮漸趨解放,儒家思想已經不能完全規範人們的行為準則了。孔融雖然身為聖裔,自幼習儒,但由於時代風氣的影響,再加上他耿介豪縱的性格,其言論行為常有出格之處,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孔融時常不穿官服,不戴頭巾,便裝出行。在孔融心中,所謂孝道也是不足守的,他甚至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這種離經叛道的言論,誰能想到竟然出自他這位孔聖人的子孫之口呢?我們再聯絡到當時漢代統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什麼王祥臥冰、郭巨埋兒等無稽之談不斷見諸正史,那麼,我們不得不佩服孔融的膽識了。

孔融是當時比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剛直耿介,一生傲岸。早年剛剛踏入仕途,他就初露鋒芒,糾舉貪官,“陳對罪惡,言無阿撓。”董卓操縱朝廷廢立時,他又每每忤卓之旨,結果由虎賁中郎將左遷為議郎。後來在許昌,孔融又常常發議論或寫文章攻擊嘲諷曹操的一些措施。太尉楊彪因與袁術有姻親,曹操遷怒於彪,打算殺他。孔融知道後,顧不得穿朝服就急忙去見曹操,勸說他不要橫殺無辜,以免失去天下人心。並且聲稱:“你如果殺了楊彪,我孔融明天就撩起衣服回家,再也不做官了。”(《三國志·崔琰傳》注引《續漢書》)由於孔融的據理爭辯,楊彪才得免一死。

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鄴城,其子曹丕納袁紹兒媳甄氏為妻,孔融知道後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以姐己賜周公。”曹操不明白這是對他們父子的譏刺,還問此事出何經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當然耳。”當時連年用兵,又加上災荒,軍糧十分短缺,曹操為此下令禁酒,孔融又一連作書加以反對。對於孔融的一再與自己作梗,曹操是早懷嫉恨的,只因當時北方形勢還不穩定,而孔融的名聲又太大,不便對他怎樣。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著手實施他的統一大業的前夕,為了排除內部干擾,開始對孔融下手了。他授意丞相軍謀祭酒路粹誣告孔融“欲規(謀劃)不軌”,又曾與禰衡“跌蕩放言”。罪狀就是孔融以前發表的關於父*女關係的那段言論。這樣,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棄市,妻子兒女同時遇害。

孔融的死固然很大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但與曹操的妒賢害能也不無關係。今天為曹操翻案的人無不稱道他的愛賢、求賢、用賢,然而同時也忽略了曹操有時不免心胸狹窄,妒忌賢才、扼殺賢才的另一面。曹操的誅戮孔融、楊修、崔琰、華佗,以及借刀殺禰衡,不都是最明顯的例證嗎?

孔融讓梨的故事及寓意(100至200左右)急需

孔融,字文舉,東漢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孫,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歲時,×月×日,值祖父六十壽誕,賓客盈門。一盤酥梨,置於壽臺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長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問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獨小,何故?融從容對曰:樹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長,為人之道也!父大喜。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疲乏:“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時候,不僅學習勤奮,而且善於思考。父親外出拜客總是帶著他去。10歲那年,他隨父親來到洛陽。正逢洛陽太守李膺大府內走。這時守門人忙把拉,問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邊玩去!”孔融嚴肅地回答說:“請你們進去通報,山東孔融來訪。”守門人見他一本正經,也不知是什麼來頭?笑著問:“小公子,可有紅貼?”孔融說:“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師生之誼,無需紅貼,只管通報。”守門人怕慢待貴客,只好進去通報。這時李膺正和許多文人雅士交談,聽了通報,一時想不起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麼關係,只好哈哈:“請進!”小孔融興沖沖走進大廳,一邊向主人問候,一邊拱手招呼各位來賓,態度不亢不卑。李膺一邊讓座,一邊打量著這位俊才少年,心裡好生奇怪:這小孩從未見過面,而他為何自稱通家呢?於是,李膺問道:“小公子,你說我們兩家世代交情,我怎麼想不起來啊!”孔融微笑著說:“500年前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說明孔、李兩家500年就有師生之誼。今你性李,我姓孔,也是師生關係,我們兩家不是累世通家嗎!”

孔融語出驚人,在座客人無不暗暗稱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冷冷地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後未必有作為。”面對挑戰,孔融笑著說:“這樣說來,先生小時候一定很聰明。”這一巧妙對答,弄得陳韙面紅耳赤無言回對,暗暗坐在一旁生氣。孔融則目不斜視,裝著大人模樣,一本正經地喝著茶,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孔融讓梨” 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教育人們凡事應該懂得謙讓的禮儀。《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即出於此。

孔融讓梨新解

“孔融讓梨”的故事本是教育中國的孩子們要學會謙虛禮讓,但是教科書裡卻省去了後面部分,所以人們一直認為孔融是一個很懂事的好孩子,其實不然。 當初孔融把大的梨子給了哥哥和弟弟,就有人指出:“小小年紀,竟有如此城府。”果然,孔融年齡稍大後,竟然拋妻棄子,落得個眾叛親離的下場

標籤: 孔融讓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dianzi/mkx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