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IT科技

> 赤壁之戰的簡介

赤壁之戰的簡介

赤壁之戰的簡介

赤壁之戰的簡介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岸邊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到武漢長江江段)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事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

赤壁之戰的影響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利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曹操在退回北方後,休養生息五年,平定關中後才大舉南征孫權。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型,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赤壁之戰的歷代評論

赤壁之戰是毛澤東在《中國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列舉的中國歷史上“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著名戰例之一。對於此戰,歷代名臣、學者也給予各種評價。曹操評價赤壁之戰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諸葛瑾認為赤壁之戰:“揚國威德,華夏是震”。

擴充套件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三國演義之赤壁之戰故事情節簡介

赤壁之戰簡介: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說在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磯山)一帶,大敗曹操軍隊的一次決戰。曹操敗袁紹、破烏桓,基本統一北方後,於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陽)揮師南下,欲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統一天下。九月,曹軍進佔新野(今屬河南),時劉表已死,其子劉琮不戰而降。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屬湖北)的劉備倉促率軍民南撤。曹操收編劉表部眾,號稱八十萬大軍向長江推進。劉備在長(今湖北當陽境)被曹軍大敗後,於退軍途中派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說服孫權結盟抗曹。

孫權命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率三萬精銳水軍,聯合屯駐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劉備軍,共約五萬人溯長江西進,迎擊曹軍。十一月,孫劉聯軍與曹軍對峙於赤壁。曹操將戰船首尾相連,結為一體,以利演練水軍,伺機攻戰。周瑜採納部將黃蓋所獻火攻計,並令其致書曹操詐降,曹操中計。黃蓋擇時率蒙衝鬥艦乘風駛入曹軍水寨縱火。曹軍船陣被燒,火勢延及岸上營寨,孫劉聯軍乘勢出擊,曹軍死傷過半,遂率部北退,留徵南將軍曹仁固守江陵。聯軍乘勝擴張戰果,孫劉兩軍分佔荊州要地。

赤壁決戰,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此戰為日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赤壁之戰介紹。

赤壁之戰

chìbì zhī zhàn

也叫吳魏赤壁之戰。三國時期決定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的重要戰役。公元208年曹操率兵二十餘萬進攻孫權,準備統一南方。孫權聯合劉備,出兵五萬,共同抗曹。在赤壁(今湖北嘉魚東北長江南岸,另說在蒲圻縣西北或武昌縣赤磯山)與曹軍隔江對峙。孫劉聯軍利用曹軍遠來疲憊、驕傲輕敵,疾疫流行、不習水戰等弱點,火攻曹軍戰船,大火延及岸上營寨。乘曹軍潰亂之機,水陸並進,大敗曹軍。

赤壁之戰的簡述(100字)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一。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水陸大軍,號稱百萬,發起荊州戰役,然後討伐孫權。孫權和劉備組成聯軍,由周瑜指揮,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破曹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之戰是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也是孫、曹、劉各家都派出主力參加的唯一的戰事。

參考資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960587.html?si=2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0677447.html

歷史赤壁之戰簡介

1、簡介

赤壁之戰,是指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事*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2、影響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曹、劉、孫三家爭奪荊州之戰揭開序幕。此後,曹操退回北方,再沒有機會以如此大規模進行南征。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型,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請簡介三國志裡關於赤壁之戰的描述?

赤壁之戰的*

以【三國志】為基本依據,摘錄赤壁之戰相關人員與赤壁之戰的相關內容如下:

【三國志.武帝紀】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山陽公載記曰: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孫盛異同評曰:按吳志,劉備先破公軍,然後權攻合肥,而此記雲權先攻合肥,後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吳志為是。

【三國志.先主傳】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三國志.周瑜傳】(劉備)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七年級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

【三國志.魯肅傳】時周瑜受使至鄱陽,肅勸追召瑜還。遂任瑜以行事,以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曹公破走,肅即先還,權大請諸將迎肅。

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漢晉春秋曰:呂範勸留備,肅曰:“不可。將軍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實重,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備,使撫安之。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權即從之。

【三國志.黃蓋傳】蓋姿貌嚴毅,善於養眾,每所征討,士卒皆爭為先。建安中,隨周瑜拒曹公於赤壁,建策火攻,語在瑜傳。

其中,諸葛亮說孫權,大家都清楚,無需引用。

綜合以上內容,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一、赤壁之戰,劉備是曹操的正面敵人,孫權為援軍。曹操認為自己是敗給了劉備。公曰:“劉備,吾儔也”

儔,即對手。

二、促成孫劉戰略聯盟的功臣:第一為魯肅,第二為諸葛亮和周瑜並列。

三、先勝曹操的是劉備。

四、赤壁之戰的戰術功臣:非黃蓋莫屬。火攻計的提出和實施都是黃蓋,沒有周瑜諸葛亮什麼事。但周瑜有采納 建議的統帥功勞。劉備也進行了火攻,但晚了一點,曹操揀了條命。

五、借荊州給劉備,是孫權不得已的行為。在魯肅、孫權看來,能抵擋曹操的只有劉備,把劉備擠走,自己的日 子也就到頭了。這一點曹操非常同意,所以才“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這裡,我們看到,劉備乃漢末英雄,是東吳和曹操的共識,曹操最怕的就是劉備,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追之,終為所敗,難免落筆於地。魯肅的戰略眼光是東吳第一人,周瑜次之。魯肅建議借荊州給劉備是非常正確的,否則歷史上就沒有三國,當然更沒有吳國。

標籤: 赤壁之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dianzi/v4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