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生活小竅門

> 端午節的端是什麼意思

端午節的端是什麼意思

端午節的端是什麼意思

端午節的端是什麼意思 端午節也叫作端五節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端,就是事物的初始;午,是十二地支之一。最初端五意為著每月初五日。由於“五”與“午”同音,因此端五又叫端午。後來特別將五月初五稱為端五。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為了避諱,正式將端五改成端午。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書中說:“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從字面上來講,端午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

五月五日古人又有以蘭草湯沐浴的習俗,所以又叫“浴蘭節”。道教又稱此日為“地臘節”。唐宋時此日午時為“天中節”,所以它又稱為端陽節、端午節。

端午起源於何時?長期以來眾說紛紜,說法不一,至今仍爭論不休。就目前來看,關於端午節起源的主要觀點有四種。一是流行久遠的傳統觀點,依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續齊諧記》及宗凜《荊楚歲時記》,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二是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是吳越民族舉行龍圖騰祟拜活動的節日。

以上諸家觀點皆有一定道理。但是,端午節作為一個民俗意義豐富的傳統節日,在追溯其風俗活動起源時不能只注意某一側面而以偏概全。中國古代有“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之說。在交通不發達的時代,人們生活相對囿於一個狹窄的天地,風俗也自會因時因地而異。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各地風俗在相互吸收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一些特定的、具有全國普及性質的節日風俗。

端午節的習俗

賽龍舟

端午節的主要活動是賽龍舟。賽龍舟是我國南方水鄉的一項遊樂活動,大都在端午節期間舉行。關於賽龍舟的起源,也有多種說法。據西漢《越絕書》記載,越王勾踐與吳國打仗,戰敗被俘。他在吳國忍辱負重三年,騙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勾踐為了收回失地,臥薪嚐膽,於五月五日成立水師,借嬉水竟舟為名操練水戰,終於滅了吳國。他的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感動了不少人。人們為了紀念他,便於五月初五這天劃舟競渡。

吃粽子

吃粽子是端午節特有的風俗。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魏晉時期,端午吃粽子已非常盛行了。周處《風土記》說:“仲夏午日,烹鶩(鴨子)角黍。又以擾葉裹粽黍米煮之,狀似尖角,故名角黍。”晉人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將棕子與屈原聯絡在一起,他說:“周時,楚屈原以忠被讒,見疏於懷王,遂投汨羅江以死。後人吊之,因以五色絲角條(粽子)於節日投江以祭之。”

早在唐朝,棕子就成了節日和市場上的美味食品,當時的粽子已包有多種果仁,味道非常好。宋朝已有艾香粽子。用蘆葉包粽子是明朝才有的事,蘆葉不但光滑不粘米粒,而且有一種特別的香味,這時的粽餡也更多了,有蜜糖、豆沙、豬肉、松仁、棗子、胡桃等。清朝已有了火腿粽子。吃棕子的風俗,千百年來盛行不廢,甚至流傳到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國。

喝雄黃酒

“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古代過端午節還有喝雄黃酒的習俗,有的地方還在房屋內外灑雄黃水,在孩子的耳朵、鼻子和額頭上,塗抹雄黃,以驅蟲除穢、殺滅病菌。看來,中國古人早已認識到雄黃具有殺蟲解毒的功效。但是,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喝雄黃酒對身體是有害的,它會損傷肝臟,甚至導致癌症。因此,現代過端午節再也沒有人喝雄黃酒了。

懸插白艾和葛蒲

此外,古人過端午節還要懸插白艾和葛蒲。民諺道:“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人們把插艾和曹蒲作為端午節的重要內容之一。艾,又名家艾、艾篙,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以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營蒲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一種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今日看來,懸菖蒲、插白艾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農曆五月初五,時值初夏,多雨潮溼,細菌繁殖快,人易染病。懸曹蒲、插白艾可以藉助它們揮發的氣味清潔空氣、消除病毒。

辟邪

特別有意思的是端午節這天,心靈手巧的媽媽們還要用麻紮成小巧玲瓏的小掃帚、小葫蘆,用五色花布或絲綢做成小辣椒、小黃瓜、胖娃娃、小沙燈、小棕子等各式各樣的小玩藝,然後用五彩絲線連在一起,拴在兒女們的衣釦上,據說能避瘟疫和災禍。姑娘們則要精心繡制玲瓏剔透的香粉荷包或香囊,內裝芳香馥郁的藥物如丁香、甘鬆、白芷、細辛、山奈等,或用五彩絲線織網路裝樟腦丸。這都是為了清潔闢穢。

標籤: 端午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iaoqiaomen/e4w1z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