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生活小竅門

> 七年級上冊歷史必背知識點

七年級上冊歷史必背知識點

第一課:與北京人相關知識點

1.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及遠古人類歷史的重要證據。

2.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

3.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古人類是:元謀人(雲南元謀縣境內發現,距今約170萬年)

4.發現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的青年學者是:裴文中(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

5.北京人已經學會用火,學會用火是人類進化史上的里程碑

6.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地位和意義: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

第二課: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

1.中國的一些早期遺址中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

2.我國的黃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3.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聚落、磨製石器是原始農業興起發展的重要標誌。考古發現是瞭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

4.黃河流域原始農耕生活的代表是:半坡遺址

半坡人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半坡人手工業成就:製作磨製石器(新石器時代),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

半坡人種植的農作物是:粟

5.長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原始農耕:河姆渡遺址

房屋:幹欄式建築

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木結構水井:在河姆渡遺址發現的木結構水井

出土了中國最早的象牙雕刻的地方:河姆渡遺址

第三課:遠古的傳說

1.阪泉之戰—炎帝戰敗歸順黃帝,兩大部落結成聯盟

2.涿鹿之戰—炎黃部落大敗蚩尤,黃帝被推舉為部落聯盟首領,這一部落聯盟形成日後的華夏族。

3. 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和炎帝,海內外華人以什麼自稱:“炎黃子孫”

4.堯舜禹時期部落聯盟的推選方式:禪讓制

5.遠古時期,人類改造自然,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事件:大禹治水

第四課: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發展

1.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標誌著中國早期國家產生的是:夏朝

2. 朝代 第一個國王 暴君

夏朝 禹 桀

商朝 湯 紂

西周 周武王 周厲王、周幽王

2.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家天下”開始。

3.夏朝制定的歷法稱為“夏曆”(農曆)

4.商王盤庚遷都到:殷

5.與夏朝有關的考古遺址:二里頭遺址

6.與商朝有關的遺址:殷墟

7.周武王打敗商君的重要戰役:牧野之戰

8.西周分封制

目的: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

分封的依據:血緣關係遠近和功勞大小

分封物件:宗親和功臣

分封者享有的權利: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

分封者要履行的義務:向周王進獻貢物,服從周王調兵

周代的貴族等級劃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分封制的實質:社會等級制度

作用及意義: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統治範圍

牧野之戰

七年級上冊歷史必背知識點

第五課:青銅器與甲骨文

1.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是商朝鑄造:司母戊鼎。

2.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

3.甲骨文的地位和意義: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4.首次發現甲骨文的人:清朝王懿榮(瞭解)

5.甲骨文包括的造字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瞭解)

第六課:動盪的春秋時期

1.春秋時期,哪一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的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鐵製農具和牛耕

2.商業活躍,金屬貨幣被更多使用。

3.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強大的諸侯以“尊王攘夷”的名義征戰,4.先後稱霸中原的霸主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春秋末期,

吳越爭霸。

5.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影響: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有利於區域性地區統一,促進民族交融。

第七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1 .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

2.著名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

3.商鞅變法內容

政治:

①確立縣制,由國君派官吏治理。

②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

③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

④嚴明法度,禁止私鬥。

經濟上:

①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②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統一度量衡。

軍事上:

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並賞賜土地。

變法的作用及意義: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國力大增,提高軍隊戰鬥力,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秦統一六國奠定基礎。

變法的啟示:改革是社會發展和前進的動力,我們要善於改革、創新;任用賢才;完善法律制度、依法治國。

5.都江堰修建的時期:戰國時期(公元前256年)

主持修建都江堰的人:李冰

都江堰由那兩大系統構成:渠首和灌溉網

都江堰的作用:防洪、灌溉、水運

受益的平原:成都平原

使成都平原有什麼之稱:天府之國

第八課:百家爭鳴

1.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春秋楚國人)

主張:順應自然;

事物都有對立面,可以互相轉化;

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

經典著作:《老子》(又稱《道德經》)

2.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春秋魯國人)

核心思想“仁”

主張:“仁者愛人”;政治上推崇西周制度,主張以德治國,反對苛政,實行德政;

教育方面貢獻: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

主張有教無類;

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

經典著作:《論語》

2.戰國時期,思想領域的繁榮局面被稱為:“百家爭鳴”

3.墨家的創始人:墨子

主張:兼愛、非攻;選賢能的人治理國家,提倡節儉

4.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孟子及主張:“仁政”;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

荀子及主張:實行“禮治”,明確尊卑等級,以維繫社會秩序

5.戰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莊子

主張: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人生應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獨立的人格

6.法家代表人物:韓非

主張:治國要靠法令、權術和威勢;強調依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

5.“百家爭鳴”對後世的影響:促進了思想和藝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後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七年級上冊歷史必背知識點 第2張

第九課:秦統一中國

1.秦朝的建立者:嬴政 都城:咸陽

2.秦滅六國的時間: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3.秦統一的歷史意義

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4.秦朝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一的措施

政治上: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具體:國家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縱覽國家一切軍政大權,皇帝之下設有中央政權機構,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統領,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

地方建立郡縣制(郡縣制設立的意義:開創了此後我國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經濟上:以圓形方孔銅錢作為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

文化上:統一文字—小篆

交通上: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開鑿靈渠(溝通了湘江和灕江,便利了南北的水運交通)

軍事上:派蒙恬北擊匈奴,並修築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5.秦朝疆域:

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一帶,南到南海

10.知道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起義,知道秦朝的滅亡和西漢的建立。

第十課:秦末農民大起義

1. 秦的暴政表現:沉重的賦稅;繁重的戰役和兵役;法律嚴苛

2.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是:陳勝、吳廣起義(也稱大澤鄉起義)

陳勝、吳廣起義後建立的政權名稱:“張楚”,地點是:陳縣

3.項羽以少勝多,將秦軍的主力殲滅的戰役名稱:鉅鹿之戰

4.楚漢之爭的雙方:劉邦和項羽

獲得勝利的是:劉邦

項羽兵敗自刎的地點:垓下

5.秦朝滅亡時,向誰投降:劉邦

第十一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1.時間:公元前202年

都城:長安

建立者:劉邦(漢高祖)

2.西漢初期的什麼政策使漢初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休養生息政策

3.西漢初期出現的治世局面是:“文景之治”

第十二課:漢武帝大一統

1.漢武帝大一統措施

政治:實行推恩令(主父偃的建議),建立刺史制度

經濟:實行鹽鐵官營專賣;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

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的建議),興辦太學,以五經為教材;在長安興辦太學,培養儒學人才。

思想上的做法的意義: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從此,儒學居於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

漢武帝大一統措施的意義:鞏固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第十三課:東漢的興亡

1.東漢的建立

時間:25年

建立者:劉秀(光武帝)

都城:洛陽

統治時期被稱:“光武中興”

2.造成東漢社會動盪、動搖東漢統治、使東漢走向衰亡的現象是:

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3.東漢末年起義名稱:黃巾起義(領導人:張角)

七年級上冊歷史必背知識點 第3張

第十四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1.漢代人把今天甘肅陽光、玉門關以西,也就是現在(新疆)和更遠的廣大地區稱作:西域

2.漢武帝統治時期曾派誰兩次出使西域:張騫

3.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一方面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瞭解與往來,

另一方面開闢了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

4.絲綢之路路線:從長安穿過河西走廊,經西域運往中亞、西亞,再轉運到更遠

的歐洲;又把西域的物產和奇珍異寶運到中原。這條溝通歐亞的陸上交通要道就是絲綢之路。

5.絲綢之路開通的作用和意義: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於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6.漢代還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最遠到達:印度半島南端和錫蘭

7.西域都護設立的時間:公元前60年

設立的意義:標誌著西域正式歸屬於中央政權

管轄範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

13.東漢曾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第十五課: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1.人們已經懂得造紙的基本方法時期哪一時期:西漢

2.東漢時期改進造紙術的是誰:蔡倫

3.造紙術發明的意義:成為人們廣泛的書寫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傳,是中國隊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4.被後世稱之為醫聖的是:張仲景

張仲景在醫學方面的貢獻有:寫成了《傷寒雜病論》一書;(這部著作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總結了各種疾病的症候,還提出要對症治療);提出了“治未病”理論,提倡預防疾病;開創了中醫臨床理論體系。

5.東漢名醫華佗在醫學方面的成就:

擅長針灸、能實施外科手術、發明了“麻沸散”,創編出了“五禽戲”

6.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作者:司馬遷 ,記述的時間:從黃帝到漢武帝

7.道教創立的時間:東漢,創立者:張角和張陵 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別:太平道和五斗米道

太平道尊奉誰:黃帝和老子

8.佛教創立的時間:公元前6世紀,地點:古印度,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又稱釋迦牟尼

9.佛教通過哪條路傳入中國:絲綢之路

10.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西漢時期

第十六課:三國鼎立

1.赤壁之戰—以少勝多,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

2.三國鼎立局面

國名 魏 蜀 吳

稱帝者 曹丕 劉備 孫權

都城 洛陽 成都 建業

3.三國時期吳國衛溫率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

七年級上冊歷史必背知識點 第4張

第十七課

1.結束三國時期分裂局面,實現短暫統一的政權是:西晉(建立者司馬炎)

2.西晉末年以來,形成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人口遷徙高潮(南遷)

3.東漢、魏晉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內遷,主要有匈奴、鮮卑、羯、氐、羌。

4.東晉建立;南朝—宋、齊、樑、陳

5.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經濟開發的原因:優越的自然條件;南方社會相對安定,北方人南遷補充了南方的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

6.北魏孝文帝改革439年,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統一北方。

孝文帝改革及作用:

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7. 淝水之戰雙方:前秦和東晉,特點:以少勝多

出現成語:(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東山再起等)。

北朝後期,我國北方出現民族大交融。

8.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9.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是:賈思有的《齊民要術》

10.祖沖之及其成就: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數字;創造出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曆》;設計製造出了指南車、水碓磨、千里船等

11. 鍾繇和胡昭是曹魏時的書法名家;鍾繇獨創楷書書法。

王羲之被譽為:書聖 代表作《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iaoqiaomen/llm65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