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生活小竅門

> 清明節為什麼要祭祖掃墓

清明節為什麼要祭祖掃墓

清明節為什麼要祭祖掃墓

清明節掃墓的由來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這就是清明節掃墓的由來。

清明節為什麼要祭祖掃墓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

清明節掃墓流傳

1、修整墓地:

墓地是逝者長眠之地,即陰宅,和我們的房屋一樣,如果不修整,雜草叢生,勢必會影響逝者,逝者就不能很好地庇佑我們。

清明節上墳是一種祭奠先祖體現孝心的很好的形式。平時很少去祖先的墳上,借清明節去看一看,在墳頭上加點土,有漏洞或坍塌的地方補一補,的確是件好事情。

但是清明上墳可不要亂動,不能把那些東倒西歪看上去不整齊的石頭扔掉,換成漂亮整齊的石塊。總的原則是“不要亂動,只加不減”。就是不要輕易亂動祖墳,泥土和石頭只增加不要減掉。不好看不整齊的石頭可以在其外面再加一層將其包住。

還有一點,將祖墳修得金碧輝煌並不是件好事情。很多興旺的家庭因此敗落下來。

2、墳頭壓符:

墓地修整乾淨之後,取石塊、磚頭或草皮覆蓋於墳頭,並壓上一張“蔭佑子孫符”。

壓符的做法,源自“掛紙”、“壓紙”的習俗。掛紙可以是象徵著子孫一年一度為祖先的居處所添的新瓦,也可以具有識別的作用。到了清明節,凡是墓頭有墓紙的,就表示這座墳有子孫來祭掃,如果沒有的,就是沒人祭拜的孤墳了。

大部分祭祀者,選擇的是黃表紙裁切成長條形壓於墳頭,而在道教文化興盛的南方,流行的是用道觀開光的“封妻廕子符”,寓意福廕子孫,福佑綿長之意。非常靈驗。

封妻廕子,原指古代功臣的妻得到封贈,子孫世襲官爵。現代則指妻和子孫都能得到祖宗庇佑,福壽康寧,財運綿延,富貴過三代。

3、上香:

壓符之後就開始上香。原則上,每人上三炷香即可,即三支香。如果墳地是林草茂密之地,為了防範山火,可不點燃。

孔子說:“祭如在”。意思是祭神如神在,祭祖如祖在。講的就是虔誠,不可戲謔。

4、擺放祭品:

傳統的祭奠品一般會根據逝者生前的生活習慣配置,如供果、魚、肉、酒等。現在的祭奠品更加豐富,但不必過分誇張,一束鮮花一封符儘可表達追思之情。

5、敬酒:

敬酒的環節最好不能省去。古代中國,無論是皇家祭天還是全民祭神,都鑄造了大量的禮器(如青銅鼎)以盛酒祭祀。《周禮·天官·酒正》中記述:“凡祭祀,以法共五齊三酒,以實八尊,大祭三貳,中祭再貳,小祭壹貳,皆有酌數。唯齊酒不貳,皆有器量。”古代專門司職祭祀的官員就叫“祭酒”。

敬酒三杯為最佳,屆時,把酒置於酒杯供奉祖先,意謂讓神、祖先同享人間美酒。或默唸祈禱,將酒灑於地上,酹酒而祭,以祈求祖宗神靈的庇佑。

6、作揖:

古時候人們祭祀是要磕頭的,現代人一般是作揖:

男士以拱手禮作揖,女士以前臂交疊於胸前作揖。

標籤: 掃墓 祭祖 清明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iaoqiaomen/yogxp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