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生活小竅門

> 鬼節是七月十四還是七月十五

鬼節是七月十四還是七月十五

鬼節是七月十四還是七月十五

鬼節是七月十四還是七月十五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各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絕大部分華人都將中元節定在農曆七月十五日。

中元節是本土文化的產物,源於華夏民族的孝道,七月十五原是小秋,有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清乾隆《普寧縣誌》言:“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而海外華人華僑則會藉此節日寄託對祖先的哀思和故鄉的思念,也會寄批銀回家以盡孝。

傳說中元節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街頭巷尾則要祭孤魂野鬼,所以中元節也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廣東人和福建人對中元節很是重視,特別是潮汕人,除了祭祖先及灶神外,還會舉辦非常隆重的潮人盂蘭勝會。潮人民間既奉道又信佛,所以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節逐漸與民間的鬼月俗信相互融合的,成為了一個集祭亡、祀鬼、解難、赦罪為一體的盛大傳統民俗節日。盂蘭勝會各會場設有施孤臺、建醮臺、戲臺、大士臺、神壇等。各街坊的戲臺,以潮劇演出為主,還有形式多樣的文藝活動和手工技藝作品展示。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佈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專案名單,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民俗專案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大部分地區的中元節是在農曆七月十五,廣東的潮汕人和客家人也是如此,但廣府人卻是七月十四,據傳是因當年元兵南下,為了避兵災,故提早一天過節,但不管是哪一天,中元節對於所有華人來說,都具有深刻的節日內涵,通過祭祀過節,既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又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

慈悲、祖先信仰而有人情味,中國傳統節日,或許只有中元節能做到。

7月14日和7月15哪個是鬼節

農曆7月14日半夜到7月15才是鬼節,又叫中元節。有的地方習俗是農曆7月14日過鬼節,有的地方是農曆7月15日過鬼節,各個地方習俗不一樣。

目前一般都定在七月十五,因為按照道教世界觀,習慣將一年的“天官”(上半年)正月十五稱之為“上元節”;下半年的地官節段的七月十五,則叫做“中元節”;由於地含水,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則是“下元節”。這上、中、下三元,則組構出了道教對世界的三元一體系統認識。

農曆的七月十五,民間慶祝中元節,即俗稱的鬼節。中元節其實是個道教的節日,演變到今天已成了新加坡社會一個重要的民間習俗——中元會。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

這個節日源於早期的“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七月半”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

古時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嚐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七月半祭祖習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間的祭祖節,而非“鬼節”,“鬼節”是後來的說法,料想是從道教中元普渡開鬼門關的思想演變而來。佛教徒慶祝中元節的儀式稱為“盂蘭盆會”,慶祝中元節不僅是為了拜祭死去的親人,對佛教徒來說,這也是紀念目蓮的日子,藉以表揚他的孝道。道教徒相信,從農曆七月七年級起,陰間開啟鬼門,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間來接受奉祭。人間為了免受鬼神的干擾傷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設“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燒冥紙以安撫那些無主孤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iaoqiaomen/zo0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