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學習教育

> 與在古文中的含義

與在古文中的含義

與在古文中的含義

1、讀音:yǔ

(1)<動>給予。

《鴻門宴》:“則與一生彘肩。”

(2)<動>結交;交好。

《六國論》:“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3)<名>朋友;同類者。

《原毀》:“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

(4)<動>通“舉”。整個;都。

《涉江》:“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5)<連>和。

《愚公移山》:“吾與汝畢力平險。”

(6)<介>介紹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方,相當於“跟”、“同”等。

《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7)<介>介紹比較物件,相當於“跟……相比”。

《柳毅傳》:“洞庭之與京邑,不足為異。”

(8)<介>為;替。

《兵車行》:“去時里正與裹頭。”

2、讀音:yù

(1)<動>贊同。

《中山狼傳》:“固君子之所不與也。”

(2)<動>參與;參加。

《殽之戰》:“蹇叔之子與師。”

3、讀音:yú

<助>表示疑問、反詰或感嘆,相當於“嗎”、“吧”、“啊”。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歟”。

《齊桓晉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標籤: 古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uexijiaoyu/28o2v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