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學習教育

>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含義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含義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意思是,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完成,聖人的學問只有一個功夫,知和行不可以分開看作兩樣事情。出自《傳習錄》由王陽明的門人弟子對其語錄和信件進行整理編撰而成。《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王陽明本名王雲,字伯安,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漢族。明朝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書王華的兒子。王守仁天生有特殊的氣質。他的母親懷孕十四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

十二歲時,王守仁正式就讀書塾。十三歲,母親鄭氏去世,幼年失恃,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遠,心思不同常人。一次與書塾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認為“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當時國家朝政腐敗,義軍四起。英宗正統年間,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他發誓一定要學好兵法,為國效忠。

王守仁反對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戒律,反對盲目地服從封建的倫理道德,而強調個人的能動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學命題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論,具有要求衝破封建思想禁錮、呼籲思想和個性解放的意義。王陽明廣收門徒,宣傳他的思想主張,史稱“陽明學派”。他的著作有《王成文公全書》三十八卷行世,被學術界評價為中國封建中世紀社會後期出現的最早的啟蒙哲學。

陽明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陽明心學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學說之一。陽明心學不是唯心之學,也不僅僅是心理之學,而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既強調道法自然,又主張天人合一,更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等一系列哲學思想之集大成,通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和內聖與外王的統一。站在今天新的歷史方位上,傳承發揚陽明心學,有著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含義

標籤: 知是 始行 知之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uexijiaoyu/8g8w0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