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學習教育

> 趙鼎的簡介 趙鼎的資料

趙鼎的簡介 趙鼎的資料

趙鼎的資料 趙鼎的簡介

趙鼎(1085-1147), 南宋政治家、詞人。字元鎮,自號得全居士。南宋解州聞喜(今屬山西)人。宋高宗時的宰相。有《忠正德文集》10卷,清道光刊本。《四印齋所刻詞》有《得全居士詞》一卷,存詞45首。

趙鼎,字元鎮,自號得全居士。南宋愛國政治家、詞人。解州聞喜(今山西)人。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進士。曾任河南洛陽令、開封士曹等職。南渡後,累官至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他薦任岳飛、韓世忠等愛國將領,有效地組織了軍事力量以抵禦金兵。他極力反對議和,遭到秦檜等人的打擊和迫害。

宋紹興八年(1138年)因力主抗金與奸臣秦檜不和,被貶到潮州。知州王惕“假肩與以送”,秦檜聞知,謫王惕金州。趙鼎在崖州寓宿裴聞義家給宋高宗的上表中,表達了他抗金救國的思想永遠不改變:“白首何歸,帳餘生之無幾;丹心未泯,摯九死而不移。”堅強的意志使秦檜感到膽寒:“此老倔強猶者。”同時更加緊對趙鼎的逼害。趙鼎在吉陽“深居簡出,杜門謝訪”。“海南積蕩水雲飛,黎婺山高日上遲,千里孤光一樽酒,此情惟有故人知。”廣西帥將張宗元遣人持詩書和藥石、酒、曲前往慰問,秦檜知後,馬上把張調離廣西。

由於秦檜殘酷迫害,趙鼎只能以死來表示抗爭。臨終前自書墓石,記鄉里及除解歲月。銘中有這種兩句:“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表示他死後也不會忘記宋朝,不會忘記抗金救國,要把他的精神化為河山,使宋朝強大起來。逐絕食而死,葬於昌化縣舊縣村。時為紹興十七年(1147年)八月,享年僅63歲。卒前,自書“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忠義凜然,為人所欽仰。孝宗時,諡忠簡。

《宋史》有傳:“鼎為南渡名相,與李綱齊名。其詞‘清剛沈至,卓然名家。”作品有《忠正得文集》十卷,《得全詞》一卷。正得文集》十卷,《得全詞》一卷。

“以身去國故求死,抗議犯顏今獨難。閣下大書三姓在,海南惟見兩翁還。一丘孤冢寄窮島,千古高名屹泰山。天地只因慳一老,中原何日復三關?”這是胡銓悼念趙鼎時所作的《哭趙鼎》一詩。

在三亞市崖城鎮水南村,有一處荒廢的古蹟——“盛德堂”,據光緒《崖州志》收錄的《盛德堂記》一文記載:紹興十四年(1144年),南宋抗金名相趙鼎被貶至吉陽軍(即今三亞)後,曾經在此謫居3年,直至1147年絕食身亡;與其志同道合的抗金主帥胡銓於1148年被貶到此,也在這裡寓居達8年之久。“盛德堂”是唐代宰相裴度後人的私宅,其得名於胡銓1156年遇赦離開前題寫的“盛德堂”匾額。

鐵骨錚錚九死不悔

翻閱《宋史·趙鼎傳》,但覺其人其事就如死後的諡號——“忠簡”,這位四歲喪父,全賴母親撫養教育,精通經史百家學問的南宋宰相,不但精忠報國,而且敢於直諫,全然不顧個人的得失。

王俞春先生說:“趙鼎直言不諱的個性,加上奸臣小人的詆譭陷害,導致了他個人政治命運的沉浮多變,在宋高宗趙構執政期間,趙鼎時而被擢升,時而被降職,連宰相都是二度出任''.湖栦安平義君姚丹萍先生說;趙鼎與文天祥都大宋忠貞宰柤''。

1138年,南宋朝廷迫於金國的軍事壓力,很多人都主張割地求和,但趙鼎堅決反對以秦檜為首的投降派的賣國行徑,遭到了秦檜的忌恨。秦檜當上宰相後,對趙鼎採取了瘋狂的報復行為,他不斷捏造罪名,將趙鼎一貶再貶,最後流放到吉陽軍。

被貶吉陽軍後,趙鼎在上給朝廷的謝表中寫道:“白首何歸,悵餘生之無幾;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檜看後,不得不感慨:這老頭還是像以前一樣倔強!

在吉陽軍的3年時間中,趙鼎深居簡出,門人故吏都不敢過問,只有廣西帥張宗元偶爾給他送些醪米。秦檜知道後,專門派人監視趙鼎的一言一行,要求吉陽軍每月都要向他彙報趙鼎的生死情況,逼死趙鼎的野心昭然若揭。於是,趙鼎派人對兒子趙汾說:“檜必欲殺我。我死,汝曹無患,不爾,禍及一家矣。”他帶病寫好自己的 “銘旌”,並在遺言中囑咐兒子乞旨歸葬,然後絕食而亡。

“銘旌”是古代人死後由當地官員、名人或族長來書寫的,一般要寫上死者的官銜、諡號和姓名,但趙鼎卻在死前自己寫好,且不寫個人的官銜、諡號和姓名,只是寫下兩句話:“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箕尾”是二十八星宿中的二星,相傳輔佐商王武丁中興的名相傅說死後,靈魂騎跨在箕宿和尾宿之間,後人便把“騎箕尾”指代國家重臣之死。

趙鼎在“銘旌”中以殷商名相傅說自比,可惜壯志未酬,便已抱恨歸天。後來,愛國詩人陸游讀到這兩句話時慨嘆道:“嗚呼!不可謂偉人乎?”

“天涯萬里,海上三年。”

《宋史》記載了趙鼎死後第二年,便得旨歸葬。

在昌江黎族自治縣昌化鎮舊縣村北面有座 “趙鼎衣冠冢”,2005年清明節前,當地村民還自發為趙鼎修葺墓地,並重立墓碑以示紀念。趙鼎在海南的貶所本為“吉陽軍”,也就是今天的三亞,死後為何葬在今天的昌江縣,即當時的“昌化軍”境內?這一直是海南史學界一個爭議性的話題。

王俞春說,當年趙鼎謫居的“盛德堂”的主人是裴度的十五世孫裴聞義,裴聞義之所以接納趙鼎,一是因為他敬重趙鼎的為人,二是因為他們的祖籍都是山西聞喜縣,所以才敢冒著得罪秦檜的危險讓趙鼎住下;裴聞義當時還是昌化知軍,趙鼎死後,被葬在昌化軍轄地,完全在情理之中。裴聞義在趙鼎自身難保,眾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特殊歷史時期,不求自保而顧念同鄉情誼,著實難能可貴。

在三亞期間,趙鼎曾寫下了不少詩詞,其中的《賀聖朝·道中聞子規》:“徵鞍南去天涯路,青山無數。更堪月下子規啼,向深山深處。悽然推枕,難尋新夢,忍聽伊聲音。更闌人靜一聲聲,道不如歸去。”道出了趙鼎的去國懷鄉之情,也難怪他想要死後歸葬內地了。

謫居水南三年,趙鼎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了秦檜爪牙的嚴密監控,身不由己,縱然他想為當地父老鄉親做些實事好事也難以實現。但趙鼎的心卻是自由的,他曾寫下《行香子》一詞:“草色芊綿,雨點闌斑。糝飛花,還是春殘。天涯萬里,海上三年。試倚危樓,將遠恨,捲簾看。舉頭見日,不見長安。謾凝眸,老淚悽然。山禽飛去,榕葉生寒。到黃昏也,獨自個,尚憑闌。”

從“天涯萬里,海上三年”一句可以看出,作詞時趙鼎已經在三亞呆了三年,離他絕食自盡的時日已然不遠。作為一名不是囚犯卻勝似囚犯的貶官,趙鼎孤獨、落寞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春來春去,對他而言,都是淒涼。

浩然正氣後世稱頌

王俞春告訴記者,在趙鼎還是一名“右司諫”(對朝政進行規諫諷議的小官)的時候,他就大膽進諫,發表個人意見,並基本上都得到宋高宗的採納實施,將他升遷為“殿中侍御史”;這時朝中有人提出異議,說直接從“司諫”升為“殿中”,那是史無前例的事情。但高宗說:“鼎在言路極舉職,所言四十事,已施行三十有六。”

由於宋高宗使用了趙鼎這樣的忠臣和能臣,使得宋王朝從“靖康之變”中轉危為安,在偏安的尷尬一度出現了“中興”的局面。縱觀《宋史》中趙鼎的傳記,宋高宗對他的讚譽之詞十分中肯:“趙鼎真宰相,天使佐朕中興,可謂宗社之幸也。”“趙鼎兩為相,於國有大功,再贊親征皆能決勝,又鎮撫建康,迴鑾無患,他人所不及也。”宋高宗處理軍國要事,釋出詔書,也多由趙鼎先行起草。

難怪《宋史》給予趙鼎很高的評價:“論中興賢相,以鼎為稱首雲。”

即使如此,宋高宗還是受到奸佞之臣的蠱惑,最終輕信秦檜之流對趙鼎的誹謗,將趙鼎“斥逐遠徙”,魂斷天涯,實在讓時人和後人扼腕痛惜。王俞春說:“其實,秦檜當道之時,打壓和迫害了一大批忠義之士,其中被流貶到海南島的除了趙鼎、胡銓、李綱和李光,還有兵部侍郎王居正和岳飛的部將於鵬等人。”

趙鼎身後,海南人一直沒有遺忘這位忠直的宋代宰相,而是對他景仰有加。康熙年間,崖州地區就將他與李德裕、胡銓等人一起祀入“五賢祠”;後來,府城的“五公祠”也是為了緬懷趙鼎等人而建。

明代臨高才子王佐曾寫過四首七律,分別弔唁南宋期間的“海外四逐客”李綱、趙鼎、胡銓和李光,其中一首為《趙忠簡公鼎》:“身騎箕尾壯山河,氣作中原勝概多。立贊建康開左纛,左揮羯虜倒前戈。孤忠惟有皇天在,萬口莫如國是何?直待崖州滄海涸,英雄遺恨始消磨。”

前人已逝,剛性尚存,趙鼎的到來和離去,都為天涯熱土留下了浩然正氣。可是他的非正常死亡,他的英雄遺恨,何時能夠消失殆盡呢?

王俞春認為,在中國歷史上,趙鼎是個悲劇人物,但他的浩然正氣卻為後世所稱頌;他被流放天涯,無疑提升了海南尤其是三亞的知名度,為三亞的歷史注入了人文底蘊,對今天三亞旅遊業的開發也是大有裨益的。

標籤: 趙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uexijiaoyu/gxq1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