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學習教育

> 成語小故事你知道多少呢?

成語小故事你知道多少呢?

成語,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用到的,一般每一個成語背後都會有一個與其相關的小故事,那麼成語小故事有哪些呢?

1、

曾子殺彘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兒子哭鬧著要跟著去。夫人哄兒子說:“你先在家呆著,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夫人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捉豬去殺。夫人就勸阻說:“我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學習,聽從父母的正確教導。現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正確教育的方法。”

於是曾子就殺豬煮肉給孩子吃。

2、

立木為信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3、

不可救藥

西周後期,奴隸主貴族日益腐朽,不斷搜刮錢財,發動戰爭,壓迫百姓和奴隸。周厲王即位後,對百姓和奴隸的剝削壓迫更重。他貪財好利,獨佔山林川澤,不許百姓打獵、砍柴、捕魚,還派人監視他們的言行,誰議論他,他就把誰殺死。人民忍無可忍,到處都有人起來反抗,周王朝的統治越來越不穩固。

眼看周王朝政權搖搖欲墜,關心國家的大臣都很痛心。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極力勸諫周厲王改變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國家。可是周厲王不聽,一些權臣也嘲笑凡伯,說他昏庸無能,不識時務。凡伯非常氣憤,揮筆寫了一首長詩,表達自己焦急的心情。這首詩很長,其中有一節是這樣的:“上天正在逞威肆虐,不要這樣盲目快樂。老夫我一片誠意,小子們卻是驕傲自得。我進諫的並非老昏之言,你們反倒拿來取笑戲謔。你們的氣焰熾盛如火,真是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

這首詩的內容,是勸說周厲王千萬別把憂患當做兒戲,應趁它還沒有全面爆發的時候盡力防止它。若是憂患越積越多,就像病重一樣無法治癒了。後來的勢態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國都的平民和奴隸們拿起武器,衝進王宮,周厲王倉皇逃走。西周從此衰落下去,出現了分崩離析的局面。

後來,人們就用“不可救藥”來形容病情已經嚴重到無法用藥醫治的程度,或比喻事情已經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4、

馬首是瞻

戰國時,晉淖公聯合了十二個諸侯國攻伐秦國,指揮聯軍的是晉國的大將荀偃。

苟偃原以為十二國聯軍攻秦。秦軍一定會驚慌失措。不料景公已經得知聯軍心不齊,士氣不振,所以毫不膽怯,並不想求和。苟偃沒有辦法,只得準備打仗,他向全軍將領釋出命令說:“明天早晨。雞一叫就開始駕馬套車出發。各軍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爐灶。作戰的時候,全軍將土都要看我的馬頭來定行動的方向。我奔向那裡,大家就跟著奔向那裡。”

想不到苟偃的下軍將領認為,苟偃這佯指令,大專橫了,反感他說:“晉國從未下過這樣的命令,為什麼要聽他的?好,他馬頭向西,我偏要向東。”

將領的副手說:“他是我們的頭,我聽他的。”於是也率領自己的隊伍朝東而去:這樣一來,全軍頓時混亂起來。

苟偃失去了下軍,仰天嘆道:“既然下的命令不能執行,就不會有取勝的希望,一交戰肯定讓秦軍得到好處。”他只好下令將全軍撤回去。

成語小故事你知道多少呢?

5、

磨杵成針

李白是唐朝有名的'詩人。據說他年輕的時候,讀書進步得很慢,他心裡就不耐煩起來。有一天,他出門去玩兒,看見一個老婆婆蹲在小溪旁邊,拿著一根鐵棒在石頭上磨。李白覺得很奇怪,就問:“老婆婆,你這是幹什麼?”老婆婆頭也不回,一邊磨她的鐵棒,一邊回答說:“我在磨繡花針!”李白更奇怪了,又問:“這麼粗的鐵棒,能磨成繡花針嗎?”老婆婆說:“我今天磨,明天磨,鐵棒只會越磨越細,哪怕它磨不成繡花針!”李白聽了老婆婆的話,心裡像開了竅。他從此刻苦用功,果然成了一個很有文才的人。

“磨杵成針”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這個成語說明只要下苦功夫,一定能得到成功。所以常有人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6、

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裡,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裡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7、

鍥而不捨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領域相當活躍,名家輩出。當時有一位哲學家、教育學家荀子,其博大的學問、深刻的見解,令後人敬佩不已。他寫有許多散文,《勸學》稱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荀子在《勸學》篇中,提出不懈地學習可以增長人的才幹、改變人的氣質。他特別指出,學習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

荀子說:“只要你不斷地堆積泥土,就能最終堆成高山,風雨就會從山裡產生出來;只要你不斷地積聚少量的水,就一定會形成深淵,那裡就會有蛟龍來潛藏;只要你做好事做多了,就一定會養成一種美德,如此,要完全具備聖賢的思想品質也就不難辦到了。

“這裡重要的是,絕不能看輕點滴的積累。人若是不一步一步地走,哪能走到千里之外?不匯積小河裡的水,大江大海又怎麼能形成呢?一匹千里馬如果只跳一下,連十步的距離都不可能超過;而最劣等的馬如果連續走十天,也能走很遠。後者的成功就在於從不停止前進啊!

“一個人如果懶懶散散,刻幾下木頭就停下來,他連朽木也刻不斷;而如果他發憤圖強,刻而不停的話,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總之,人要成功,就得不斷地、專一地奮鬥下去!”

荀子的這些話成為至理名言,一直流傳至今。

成語小故事你知道多少呢? 第2張

8、

曲突徙薪

西漢時期,有人蓋了一座新房子,客人們都前來觀賞。可是有一個客人,看到煙囪筆直地豎在廚房頂上,灶門口又堆著柴禾,就勸主人把煙囪重新砌得彎曲一些,柴禾要搬得遠些,以免發生火災。可是主人認為這客人不會說吉利話,很不高興,便沒有聽他的。

過了不久,這家果然失火了,幸虧左鄰右舍趕來相救,才把火撲滅。主人為了酬謝前來救火的鄰居,殺牛買酒,請那些被火燒得焦頭爛額的人坐在上席,其餘的人坐在旁邊,就是沒有請那位勸他改砌煙囪,搬走柴禾的人。

席間有個客人說:“如果你當初聽從那位朋友的意見,根本不會失火,也就用不著像今天這樣殺牛打酒請客了。現在你請被燒得焦頭爛額的人坐在上席,卻把那位朋友忘了。這豈不是: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嗎?”

主人聽了這話,猛然醒悟過來,他馬上派人把那位朋友請來,並讓他坐了首席的位置。

9、

手不釋卷

三國時,呂蒙是吳國的大將。

一次,他點兵3萬,用船80餘隻襲擊荊州。水手一律身著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艙裡。黑夜,船到當陽江邊,烽火臺的漢兵厲聲盤問。吳軍詐稱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風,漢兵信以為真。約至二更,船上吳軍突然襲擊,佔據了烽火臺。隨後,呂蒙帶兵長驅直入,輕取荊州。

呂蒙作戰勇猛,平時卻不肯讀書。孫權勸道:“你讀點歷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孫權道:“漢先武帝從前行伍出身,卻‘手不釋卷’。”從此,呂蒙勤勉自學,受益匪淺。

10、

火樹銀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會享樂的一位皇帝,雖然他只當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麼佳節,他總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鋪張一番,供他的遊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紮起二十丈高的燈樹,點起五萬多盞燈,號為火樹。後來詩人蘇味道就拿這個做題目,寫了一首詩,描繪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詩約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詩把當時熱鬧的情況,毫無隱瞞的描寫出來,好像活躍在我們讀者的眼前。

這句成語是形容燈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樹銀花的樣子。所以現在凡是繁盛的都市,或有盛大的集會在夜間舉行,燈光燦爛,都用這句話去形容它。

標籤: 成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uexijiaoyu/kq045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