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學習教育

> 李時珍生平

李時珍生平

李時珍生平

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璧,時人謂之李東璧。號瀕湖,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古代藥物學的總結性鉅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其著有《瀕湖脈學》。

隨父學醫

李時珍,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農曆五月二十六日(1518年7月3日)生於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

其祖父是草藥醫生,父親李言聞是當時名醫,曾任太醫院吏目。當時民間醫生地位低下,生活艱苦,其父不願李時珍再學醫藥。李時珍14歲時隨父到黃州府應試,中秀才而歸,李時珍出身於醫生世家,自幼熱愛醫學,並不熱衷於科舉,其後曾三次赴武昌應試,均不第,故決心棄儒學醫,鑽研醫學。23歲隨其父學醫,醫名日盛。

為太醫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時珍33歲時,因治好了富順王朱厚焜兒子的病而醫名大顯,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襝聘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時珍又被推薦到太醫院工作。授“太醫院判”職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任職一年,便辭職回鄉。

關於李時珍這一段在太醫院工作的經歷,史學界有諸多爭論,有人認為李時珍曾出任太醫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認為他只是擔當御醫(正八品)。無論其職位高低,李時珍被薦於朝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太醫院的工作經歷,有可能給他的一生帶來了重大影響,為編寫《本草綱目》打下基礎。這期間,李時珍積極地從事藥物研究工作,經常出入於太醫院的藥房及御藥庫,認真仔細地比較、鑑別各地的藥材,蒐集了大量的資料,同時還有機會飽覽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包括《本草品彙精要》。與此同時從宮廷中獲得了當時有關民間的大量本草相關資訊,並看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藥物標本,開闊了眼界,豐富知識。

東璧堂行醫

東璧堂是李時珍於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從太醫院還鄉後創立的堂號,辭官返鄉後坐堂行醫,致力於對藥物的考察研究,在此期間,以自己的字——東璧為堂號,創立了東璧堂。

潛心著述

李時珍在數十年行醫以及閱讀古典醫籍的過程中,發現古代本草書中存在著不少錯誤,決心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時珍著手開始編寫《本草綱目》,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參考了800多部書籍,其間,從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離家外出考察,足跡遍及湖廣、江西、直隸許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許多疑難問題。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藥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藥物的形狀和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覆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百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藥物遠志,南北朝著名醫藥學家陶弘景說它是小草,像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宋代馬志卻認為它像大青,並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志。又如狗脊一藥,有的說它像萆薢,有的說它像拔葜,有的又說它像貫眾,說法很不一致。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蒐羅百氏”,又“採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

經過27年的長期努力,於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綱目》初稿,時年61歲。以後又經過10年三次修改,前後共計40年。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去世 [8]  。萬曆二十五年(1596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1、一天,李時珍的大徒弟王廣和來到湖口,見一群人正抬著棺材送葬,而棺材裡直往外流血。王廣和上前一看,見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鮮血,於是趕忙攔住人群,說:“快停下來,棺材裡的人還有救啊!”眾人聽了,面面相覷,彼此都不敢相信。人已死矣,再開棺驚動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嗎?可萬一……王廣和當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於是便反覆勸說,終於使主人答應開棺一試。王廣和先是進行了一番按摩,然後又在其心窩處紮了一針,不一會兒,就見棺內的婦人輕輕哼了一聲,竟然醒了,於是,人群歡動。不久之後,這名婦女又順利產下一個兒子,原來這名婦女是因難產而陷入假死。於是人們都傳言王廣和一根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這就是王廣和一針救兩命的故事。

2.還有傳言李時珍“活人斷其死”的故事。傳說李時珍在以一根針救活母子兩人後,許多人都想見一見這位神醫。一天,有家藥店老闆的兒子正在櫃檯上大吃大喝,聽說了之後,也想去看看熱鬧。他費了好大力氣終於擠到李時珍面前,問道:“先生,你看我有什麼病嗎?”李時珍見此人氣色不好,趕忙給他診脈,過後,十分惋惜地說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紀輕輕,活不了三個時辰了,請趕快回家去吧,免得家裡人到處找。”眾人都不信,那個藥店老闆的兒子更是大罵不止,後來在眾人的勸說下,方才氣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個時辰,這個人便死掉了。原來是此人吃飯過飽,縱身一跳,腸子斷了,內臟受損。由此,人們更是驚歎李時珍的神奇醫術了。

3.有人說,北方有一種藥物,名叫曼陀羅花,吃了以後會使人手舞足蹈,嚴重的還會麻醉。李時珍為了尋找曼陀羅花,離開了家鄉,來到北方。終於發現了獨莖直上高有四、五尺,葉像茄子葉,花像牽牛花,早開夜合的曼陀羅花,他又為了掌握曼陀羅花的效能,親自嘗試“乃驗也。”並記下了“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據現代藥理分析,曼陀羅花含有東莨菪鹼,對中樞神經有興奮大腦和延髓作用,對末梢都有對抗或麻痺副交感神經作用。

李時珍在做曼陀羅花毒性試驗時,聯想到本草書上關於大豆有解百藥毒的記載,也進行了多次試驗,證實了單獨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並說:“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4.李時珍利用太醫院良好的學習環境,不但閱讀了大量醫書,而且對經史百家、方誌類書、稗官野史,也都廣泛參考。同時仔細觀察了國外進口的以及國內貴重藥材,對它們的形態、特性、產地都一一加以記錄。過了一年左右,為了修改本草書,他再也不願耽下去了,藉故辭職。在回家的路上,一天,李時珍投宿在一個驛站,遇見幾個替官府趕車的馬伕,圍著一個小鍋,煮著連根帶葉的野草,李時珍上前詢問,馬伕告訴說:“我們趕車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損傷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將這藥草煮湯喝了,就能舒筋活血”。這藥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時珍將馬伕介紹的經驗記錄了下來。寫道:旋花有“益氣續筋”之用。此事使李時珍意識到修改本草書要到實踐中去,才能有所發現。

5.李時珍出生在明代一個醫學世家,祖父、父親都是醫生。他自幼也喜歡醫學,長大後當上醫生,並鑽研醫學,成為中國偉大的醫學家。

當時,嘉靖皇帝迷信仙道,祈求長生不老。方士看準了皇帝的心意,便大煉不死仙丹,取悅皇帝,因而在全國掀起了一股煉丹熱潮,但不少人服用仙丹後中毒死亡。

李時珍知道仙丹多用水銀、鉛、丹砂、硫磺、錫等煉取,含有毒素,於是大聲疾呼:「丹藥能長壽的說法,決不可信!」

他列舉服食丹藥後死亡的例子,但有方士反駁說:「古代藥書上說,水銀無毒,服食可以成仙,是一種長生藥。」

李時珍說:「前人遺留下來的知識可以參考,但一定要經過分析,我們不能盡信書上所說的。古書上也說過,『食黃金能成神仙』,但有誰見過有人成了神仙呢?秦始皇、漢武帝都是吃仙丹望長生,結果還不是死了嗎?所謂仙丹的成分,大多是有毒的物質,吃了不但不能長壽,反而會令人中毒死亡呢!

李時珍雖然堅決反對服食仙丹,卻以科學的態度應用煉丹的方法。他親自研製水銀來醫治瘡疥等病,又利用鍊金術燒製外用藥物,他還把研究的資料記載在《本草綱目》裡,對後世影響深遠。

6.1518年,李言聞的第二個兒子李時珍出世了。當時,沒有一個人會想到這個瘦弱的男孩,日後會成為明代偉大的醫藥學家、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在李家後院,種著好多藥草,都是喜歡研究藥學的李言聞採來的。李時珍從蹣跚學步之日起,就和這些草木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喜歡看這些花草發芽、開花、結果;喜歡看父親怎樣把它們製成草藥,為別人治病。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這些草藥的效能日漸瞭解,越發如痴如醉,整日消磨在庭園之中。當時,醫生被豪紳貴族視為“下九流”,社會地位十分卑微。李言聞對所受歧視刻骨銘心,自然不願讓聰慧的小兒子重蹈覆轍,而把改換門庭的希望全部寄託在了時珍身上。

李時珍雖酷愛醫學,但為了不辜負父親的厚望,只好把心思暫放在那枯燥乏味的八股文章上。他聰明穎悟,才智過人,14歲便考中了秀才。李言聞樂得心花怒放,以為這下兒子升騰有望了。誰知事與願違,從17歲起,李時珍接連3次鄉試都名落孫山。嚴峻的現實,教育了李言聞,使他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兒子,強扭的瓜兒不甜啊。從此,李時珍放棄了功名,一心一意當起了郎中。

還在李時珍少年時代,李言聞就常把兩個兒子帶到自己充當診所的道士廟“玄妙觀”中,一面行醫,一面教子讀書,不時讓孩子們幫助謄抄一下藥方。李時珍耳濡目染,對行醫的知識技能越來越熟,興致也越來越濃,常常偷空放下八股文章,翻開父親的醫書,讀得津津有味。《爾雅》中的《釋草》《釋木》《釋鳥》《釋獸》等篇,他都背誦如流。

一天,李言聞應病家之邀,帶著長子出診去了,玄妙觀中只剩下時珍一人。這時,來了兩位病人,一個是火眼腫痛,一個是暴洩不止。李時珍思索了半晌,說道:“父親要到晚上才能回來。要不,我先給你們開個方子,試試看能不能治好。不行的話再找我父親。”那瀉肚子的病人難受極了,迫不及待地說:“好,好,郎中的公子開方子還能有錯?”另一個病人也捂著紅腫的雙眼,連連催促時珍開方。李時珍便果斷地開方取藥,打發病人走了。李言聞回到家中,發現了小兒子開的藥方,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兒上,忙問:“這是你開的?”時珍小聲回答:“是的,不知道對不對?”然後,把病人是什麼症狀,為什麼要用這些藥,這些藥有什麼效能等等,一股腦兒說了一遍,講得頭頭是道。李言聞一邊聽,一邊不住地點頭,這才知道,兒子不僅讀了不少醫書,還能在治病實踐中加以運用,對症下藥,確實是塊當大夫的材料,心中不覺又驚又喜。這時,做兄長的果珍在旁邊聽著弟弟大談藥性,十分羨慕,暗自下決心定要幹件漂亮事,讓父親看看誰的醫道高明。

事有湊巧,沒過幾天,又有兩個眼痛和痢疾病人前來就診,而那天正好只有果珍一人在診所。他一見這兩人和弟弟說起過的那兩人病情-樣,便不假思索,依照弟弟的方子作了處理。不料,第二天一早,這兩個病人就找上門來,說服藥後病情反而加重,要李言聞看看是怎麼回事。果珍在一旁不敢隱瞞,只好如實相告。李言聞一聽就連呼“錯矣”。果珍還不服氣:“同樣的病,同樣的藥,為什麼弟弟對,我偏錯了?”李言聞答道:“有的病症看上去差不多,實質卻不一樣。”接著,把為什麼那天時珍要以艾草為主藥,而今兒這兩個病人卻應該以黃連為主藥的道理講了一遍,把個果珍說得心服口服。李言聞總是這樣,從醫理和病情兩方面給孩子們灌輸全面的醫學知識,使兩個兒子都大得裨益。

7.李時珍20歲那年,蘄州發生了一場嚴重的水災。滔滔洪水如猛獸般沖決了江堤,蘄河兩岸的千頃良田頓時化作一片汪洋。鄉親們流離失所,到處是一片哭聲。洪水剛過,瘟疫開始蔓延,病魔無情地吞噬著無辜的生命。李時珍目睹慘景,心如刀絞,和父兄一道,沒日沒夜地救護著病人,不知把多少瀕臨死亡的人從死神手中搶了回來。

這天,李時珍正在診病,突然一幫人鬧鬧嚷嚷地拉著一個江湖郎中湧進診所。為首的年輕人憤憤地叫道:“李大夫,你給評評理!我爹吃了這傢伙開的藥,病沒見好,反倒重了。我去找他算賬,他硬說藥方沒錯。我們信得過你,你給看看。”說著把給父親煎藥的藥罐遞了過來:“喏,這就是藥渣。” 李時珍抓起藥渣,一一仔細聞過,又放在嘴裡嚼嚼,自言自語道:“這是虎掌啊!”那江湖郎中一聽“虎掌”,慌忙分辯說:“我絕對沒開過這味藥!”

“那肯定是藥鋪弄錯了!”年輕人說著,就要往門外衝。李時珍忙拉住他,說道:“別去了,這是古醫書上的錯誤。就以《日華本草》的記載來說,就把漏藍子和虎掌混為一談了。”“對,我開的是漏藍子!”江湖郎中急急地插了一句。“是啊,藥鋪有醫書為據,打官司也沒用。”眾人慨嘆了一陣,只得把江湖郎中給放了。

不久,又有一位醫生為一名精神病人開藥,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藥,病人服藥後很快就死了。還有一個身體虛弱的人,吃了醫生開的一味叫黃精的補藥,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原來,幾種古藥書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黃精和鉤吻說成是同一藥物,而狼毒、鉤吻毒性都很大,人吃了怎能不送命呢?這一樁樁、一件件藥物誤人的事,在李時珍心中激起巨大的波瀾。毫無疑問,古醫藥書籍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和寶貴的經驗,但也確實存在著一些漏誤。若不及早訂正,醫藥界以它們為憑,以訛傳訛,輕者會耽誤治病,重者要害人性命啊!

深夜,月光如水,燭光搖曳。李時珍和父親在燈下傾心而談。聽了兒子的一番巨集論,李言聞語重心長地說:“你想重修本草的想法不錯,可是難啊這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恐怕只有朝廷才有這麼大的力量。何況,關於本草的書,相當浩繁,你雖然讀了一些,可研究得還很不夠,遠遠不能適應修書的要求。還是先在讀書上狠下一番功夫吧,你說是不是?”

父親的話,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李時珍的心。在以後的10年中,他全身心地沉浸在浩如煙海的醫書寶庫中,熟讀了《內經》《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古典醫籍以及歷代名家著述和大量關於花草樹木的書籍,單是筆記就裝了滿滿幾櫃子,為修訂本草積累了許多珍貴資料。

8.1551年,明宗室武昌楚王聞知李時珍醫術精湛,聘他到王府主管祭祀禮儀和醫務。李時珍本不願與皇親國戚交往,但考慮到楚王也許會幫忙,使朝廷答應重修本草,於是就打點行裝進了王府。不久,便因治癒楚王世子的暴厥和其他不少人的疑難雜症而名揚朝廷,被舉薦擔任了太醫院的醫官。這太醫院,是明王朝的中央醫療機構,院中擁有大量外界罕見的珍貴醫書資料和藥物標本。李時珍在這裡大開眼界,一頭扎進書堆,夜以繼日地研讀、摘抄和描繪藥物圖形,努力吸取著前人提供的醫學精髓。與此同時,他多次向院方提出編寫新本草的建議。然而,他的建議不僅未被採納,反而遭到無端的譏諷挖苦與打擊中傷。李時珍很快便明白,這裡絕非自己用武之地,要想實現畢生為之奮鬥的理想,只有走自己的路。一年後,他毅然告病還鄉。

1552年,34歲的李時珍著手按計劃重修本草。由於準備充分,開頭還比較順利,但寫著寫著,問題就來了:所謂本草,是古代藥物學的代稱。它包括花草果木、鳥獸魚蟲和鉛錫硫汞等眾多植物、動物和礦物藥。由於其中絕大多數是植物,可以說是以植物為本,所以人們又將藥物直稱為“本草”。東漢《神農本草經》成書,到李時珍誕生前的400餘年間,歷代本草學家都有不少專著問世,但卻從未有一部能概括這一時期藥物學新進展的總結性著作。李時珍責無旁貸地挑起這副重擔,並意識到了它的分量,卻仍未料到,藥物是那樣的多種多樣,對它們的性狀、習性和生長情形,很難全部心中有數。比如,白花蛇,同竹子、艾葉,本是蘄州的三大特產,可以主治風痺、驚搐、癩癬等疾病,是一味貴生藥品。但他從藥販子那兒買來的“白花蛇”,有時是另一種蛇冒充的,跟書上描述的大相徑庭。那麼,真正的白花蛇究竟是什麼樣的呢?為了解開這個謎,李時珍曾跟著捕蛇人親自上山,捕捉到一條白花蛇,仔細一看,果然和書上講的一模一樣。

從此,李時珍走出家門,深入山間田野,實地對照,辨認藥物。除湖廣外,先後到過江西、江蘇、安徽、河南等地,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行程達兩萬餘里。那些種田的、捕魚的、打柴的、狩獵的、採礦的,無不是他的朋友和老師,為他提供了書本上不曾有過的豐富藥物知識。

9.李時珍一路考察,一路為父老鄉親們治病,深受人們尊敬與依賴。有位老婆婆,患習慣性便祕達30年之久,雖多方治療,終不見效。李時珍運用從民間學來的偏方,以適量的牽牛子配成藥,很快就治好了她的病。還有個婦女鼻腔出血,一晝夜都止不住,怎麼治也不見效。李時珍用大蒜切片敷貼患者足心,不大工夫血就不流了。這個方子,也是他從民間採得的。像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李時珍深切地感到,這廣闊的田野上,處處都是知識的天地,日日都會有新的收穫。就這樣,李時珍幾十年如一日,在醫學的道路上艱難跋涉,終於實現了他夢寐以求的理想:1578年,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藥物學鉅著——《本草綱目》,終於脫稿了。

遺憾的是,李時珍生前並沒有親眼看到自己終身為之嘔心瀝血的這部鉅著印行。1593年初秋,這位75歲高齡的老人告別人世時,《本草綱目》還在南京由書商胡承龍等人主持刻版,直到3年後才印出書籍。

這部曠世名著有190多萬字,每一個字都浸透著李時珍的心血。書中編入藥物1892種,其中新增藥品374 種,並附有藥方11000餘個,插圖 1100餘幅。其規模之大,超過了過去的任何一部本草學著述。它綜合了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天文學、氣象學等許多領域的科學知識。它那極為系統而嚴謹的編排體例、大膽糾正前人漏誤的確鑿證據以及繼承中有發揚的科學態度,都令人讚歎不已。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是中國藥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從17世紀初開始,《本草綱目》就在醫藥學界不脛而走,輾轉傳往世界各地,先後被譯成日、德、法、英、俄、拉丁等十幾種文字,被公認為“東方醫學的巨典”。19世紀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曾評價《本草綱目》,說它是中國古代醫學的“百科全書”。

李時珍的一生,成果卓著,功績彪炳,為祖國的醫藥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公認的世界文化名人。如今,蘄州雨湖南岸的李時珍墓前,有一座用花崗石砌成的墓門,橫樑上鐫刻著“科學之光”四個大字,這便是華夏子孫對他的最高讚譽。

10、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原序中自述,讀古書典籍,就像吃糖啃甘蔗一樣,“長耽嗜典籍,若啖蔗飴”,《本草綱目》一書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中,增刪考證而著作成功的。當《綱目》書著作將成,要貢獻朝廷之時,李時珍已經75歲了,也自己預見了將死時期,果然很快地“遽卒”。李時珍在未逝前,寫了一個上書表遺給其子建元,命他送與皇帝。

沒多久,神宗萬曆年間,詔修國史,命令中外貢獻四方文籍,建元將父親遺表及本書《綱目》獻予。天子嘉許,朝廷命禮部譽寫,分兩京、各省佈政刊行,從此“士大夫家有其書”。本草之學從這以後才算是集大成了。李時珍遺書上皇帝的表,大略是說:歷代,經久遠年代後,許多的藥物有同物不同名的,有同名不同物的,有難以辨識的,有些分類不對的,有些藥物有毒卻和那些無毒的藥形態相似,增加採藥困難,這都影響治病的效果。還有些歷代發現的新藥,以前的書中還未記載,於是增補、訂正了許多藥物。舊籍記載的一千五百多種,在《本草綱目》書中,增加三百七十四種。分為十六部,共五十二卷。根據藥物的“正名”為綱,而“附釋”的則為目;再加上以集解、辨疑、正誤,詳細的將其出產地、藥物的氣味、主治都記載於書中。著作本書的參考書籍非常多,上自墳典、下至稗記,只要有攸關者,都收掇在書中。雖然稱之為醫書,實際是將萬物以及藥物的理講明瞭。希望皇帝能“特詔儒臣補註,成昭代之典”,如此,本書便能成為指導醫生們使用的很好的參考典籍。李時珍晚年之時,自號“瀕湖山人”,著作有《所館詩》、《醫案》、《脈訣》、《五藏圖論》、《三焦客難》、《命門考》、《詩話》。因為他的兒子建中當官,所以他被封為“文林郎”。李時珍不只是一位好的醫生和本草家,他還是一位修神仙之術的修煉人,每晚都打坐煉功,以神仙自命。觀顧景星《李時珍傳》即知:“餘兒時聞先生軼事,孝友,饒隱德,晚從餘曾大父遊,讀書以日出入為期,夜即端坐,其以神仙自命,豈偶然與?” 時珍在《瀕湖脈學》中有一段評述張紫陽八脈經的記載:“紫陽八脈經所載經脈,稍與醫家之說不同,然‘內景隧道’,惟反觀者能照察之 ,其言必不謬也。”正說明了修仙家所觀察到的奇經八脈和醫生所認知有所不同的祕密,就是反觀而照察到的。

另外,作為精通醫學和修仙者的他,很重視“奇經八脈”之祕要。所以在他的《奇經八脈考》中,認為醫生和修仙者一定要知道“奇經八脈”。他說,“醫不知此,罔探病機,仙不知此,難安爐鼎。”“醫而知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脈,則虎龍升降,玄牡幽微竅妙得矣。”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蘊藏著許多珍貴的科學遺產。中國古代長期積累起來的藥物知識,大部分載入歷代的本草書籍中。由於本草學中對一些藥物的來源、性質、鑑別、製法及配方的敘述,涉及廣泛的化學知識,因而本草學成了中國古代及中古時代化學的一個豐富內容和源泉,是中國化學史中輝煌成就的一個側面。對本草學做出偉大貢獻的是卓越的藥物學家李時珍。

標籤: 生平 李時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uexijiaoyu/o4211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