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學習教育

> 劉開的故事

劉開的故事

劉開的故事

劉開(1784—1824)字明東,又字方來,號孟塗,清代桐城人,散文家。 劉開出生數月喪父,母吳氏日耕夜織,盡心撫育。少時牧牛常依塾窗外,傍聽塾師講課,天長日久,習以為常,塾師頗為愛憐,留館就讀。劉開如飢似渴,遍讀詩文。十四歲,以文章拜會姚鼐,姚鼐看後高興地說:“此子他日當以古文名家,望溪、海峰之墜緒賴以復振,吾鄉幸也。”遂收為弟子,授以詩文之法。劉開融會貫通,盡得師傳,與同鄉方東樹、上元管同、歙縣梅曾亮並稱“姚門四大弟子”。道光元年(1821),受聘赴亳州修志,患暴疾而逝。 劉開生平以教書為業。授課之餘,潛心散文創作與文論研究,主張“以漢人之氣體,運八家之成法,本之以六經,參之以週末諸子”,“然後變而出之,用之於一家之言”。(《與阮雲臺宮保論文書》)他還提出:“夫文之本出於道,道不明,則言之無物;文之成視乎辭,辭不達,則行之不遠。”(《復陳編修書》)劉開的這些主張和見解,進一步闡發了方苞、劉大櫆、姚鼐諸前輩的文論,對當時的散文創作,具有一定指導意義。劉開雖尊崇桐城家學,但不“拘於繩尺”,而能“取精汰粗,化腐為奇”,“集眾家之美”,“而得其天然”。他的散文明白曉暢,動宕恣肆,才氣俊逸。其詩文多反映貧民疾苦,暴露官場黑暗,具有一定的現實主義精神。如《食蕨嘆》寫道:“昔聞力田能免飢,今見老農愁不死。出門回望面石灰,十戶七閉三半開。親裡相見各無語,但問何處多野菜。”早年曾遊歷廣東、浙江、泰山、黃山等風景名勝,寫下了不少讚美祖國大好河山的詩篇。著有《劉孟塗詩文集》14卷、《駢文》2卷、《廣列女傳》20卷、《論語補註》3卷。

在亳州寫過一首詩:

小黃城外芍藥花,

五里十里生煙霞。

花前花後皆人家,

家家種花如桑麻.....

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亳州聘請劉開修邑志,寓於佛寺中。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陡得疾,卒,享年41歲。有大量詩文存世,均收入《孟塗詩文集》。他的“君子之學必好問”、“非問無以廣識”等語,已成為饗世名句。

降生數月而孤,小時家境貧寒,當牧牛童,喜歡偷聽書塾老師朗讀文章,聽了能背誦。塾師發現後,邀他到書塾裡學習,後來還把女兒許配給他。劉開十四歲時,拿著自己寫的文章拜謁桐城派主要作家姚鼐。姚鼐非常賞識他,盡力教他文章作法,多次讚揚這位文壇新秀。從此劉開的才名轟動一時,後來成為桐城派著名作家之一,詩文均為世人稱道。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亳州聘請劉開修邑志,寓於佛寺中。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陡得疾,卒,享年41歲。有大量詩文存世,均收入《孟塗詩文集》。

標籤: 劉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uexijiaoyu/qq34k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