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學習教育

> 徐有貞的資料簡介

徐有貞的資料簡介

徐有貞的資料簡介

徐有貞(1407~1472)初名珵(chéng),字元玉,號天全,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祝允明外祖父。宣德八年進士,授翰林編修。因謀劃英宗復位,封武功伯兼華蓋殿大學士,掌文淵閣事。後誣告殺害於謙、王文等,獨攬大權。因與石亨、曹吉祥相惡,出任廣東參政。後為石亨等誣陷,詔徙金齒(今雲南保山)為民。亨敗,得放歸。成化初,復官無望,遂浪跡山水間。書法古雅雄健,山水清勁不凡,撰有《武功集》。

早年經歷

徐有貞本名徐珵,宣德八年(1433年)進士及第,被選為庶吉士,後授翰林院編修。他身材矮小,但精明幹練,頗有心計,而且喜好功名,對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陰陽五行等學問都有研究。

明英宗在位期間,天下承平已久,邊防守備鬆弛,而西南地區卻連年用兵。徐珵對此頗為憂慮,他在正統七年(1442年)上疏朝廷,提出關於兵政的五條建議,得到了明英宗的嘉許,但卻未被採用。正統十二年(1447年),徐珵升任翰林院侍講。

倡議南遷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親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南)兵敗被俘。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史稱土木堡之變。瓦剌首領也先進逼北京。孫太后(即孝恭皇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總理國政,召叢集臣商討戰守對策。徐珵託言星象有變,建議遷都南京,以避刀兵,遭到太監金英的訓斥。兵部侍郎于謙堅決反對,道:“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禮部尚書胡濙、戶部尚書陳循等重臣均附和于謙。徐珵大為沮喪,不敢再言。

同年九月,朱祁鈺被群臣擁立為皇帝,是為明景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他任用於謙等人,組織北京保衛戰,同時派遣十五名科道官到外地招募軍隊。其中徐珵被派往彰德(今河南安陽),並代行監察御史職權。明軍經過多番抵抗,終於迫使也先撤軍北歸,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十一月,徐珵返回北京,仍舊擔任翰林院侍講徐珵素來追求功名,但卻因南遷之議遭到內廷的訕笑,以致長久不得升遷,只得轉而奉承閣臣陳循,希望得到其舉薦。當時,朝廷用人多取決於于謙。徐珵便通過於謙門生,向于謙求取國子祭酒之職。于謙嚮明景帝舉薦徐珵。但景帝卻不同意,並道:“就是那個提議南遷的徐珵嗎?此人生性狡詐,擔任國子祭酒會敗壞監生心術。”徐珵不知緣由,以為是于謙從中作梗,對他深懷怨恨。後來,徐珵聽從陳循的建議,改名為徐有貞。

治理黃河

景泰三年(1452年),徐有貞升任右諭德。當時,黃河沙灣河段(在今山東陽谷)決口已有七年。朝廷先後派多位官員治理,但卻始終未能平息河患。景泰四年(1453年),明景帝召集廷臣朝議,讓他們推薦治水人才。群臣都推薦徐有貞。景帝不知徐有貞便是徐珵,遂任命他為左僉都御史,讓他到張秋(在今山東陽谷)治理黃河。

徐有貞經過實地考察,認為應設定水門、開鑿支河、疏浚運河,以疏塞浚並舉的方法平息河患,得到景帝批准。他徵發民夫,親自督率工程建設,在張秋到黃河、沁水之間開鑿溝渠(即廣濟渠)、修建水閘(即通源閘)。當時,工部尚書江淵建議派五萬京軍前去支援,希望能在三個月內完工,儘早解決漕糧轉運問題,卻被徐有貞拒絕。徐有貞歷經五百五十餘日的艱辛努力,終於圓滿的完成治河工程。

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徐有貞被召回北京,佐理都察院事務,後又出京巡視漕河。他奏請朝廷,免除濟寧十三州縣河夫的官馬徭役。景泰七年(1456年),山東地區發生洪災,境內河堤多有毀壞,唯有徐有貞負責修築的河堤依然完好。明景帝便命徐有貞再到山東治理水患。徐有貞修復舊堤決口,在臨清到濟寧之間設定多處減水閘門,成功平息水患。景帝親自召見慰勞,進拜他為左副都御史。

參與復辟

明英宗被釋放回國後,雖有太上皇的名位,但一直被明景帝軟禁在南宮。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帝病重。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軏、宦官曹吉祥為求不世之功,有意迎英宗復辟。曹吉祥到後宮拜見孫太后,密告復辟一事,取得太后支援。石亨與張軏則去尋求太常寺卿許彬的幫助,並在許彬的建議下,連夜拜訪徐有貞。徐有貞大喜過望,當即與他們一同密謀。

正月十六日晚,石亨、曹吉祥等人齊聚徐有貞家中,決定當夜便發動政變。當時恰有瓦剌擾邊的戰報傳來,張軏藉機以保護京城安全為由,調集京營官兵入城。石亨負責皇城衛戍,掌管城門鑰匙,於四鼓時分開啟長安門,將政變軍隊放入皇城,而後反鎖宮門,以阻遏外兵。

石亨、徐有貞等人直奔南宮,因宮門緊鎖,便撞破宮牆而入。太上皇英宗忙出來檢視。徐有貞等人都跪伏在地,請英宗重新登基,然後讓人抬來乘輿,簇擁著英宗前往大內。英宗在途中詢問諸人姓名,以示不忘功臣,隨即由東華門進入大內。東華門守軍本欲上前阻攔,但因英宗表明身份,皆返身而逃。徐有貞等人將英宗送入舉行朝會的奉天殿,將其扶上御座,而後叩拜道賀,高呼“萬歲”。此時已是正月十七日凌晨五更時分,群臣都在朝房等待早朝,卻聽到奉天殿中喧噪不已,皆感驚愕。這時鐘鼓齊鳴,宮門大開。徐有貞走出,高聲宣佈英宗復位的訊息,並催促群臣進殿朝賀。群臣先是愕然,繼而入內參拜。正月二十一日,明英宗正式復皇帝位,改元天順。

擔任首輔

明英宗復辟當日(十七日),便對奪門之變的功臣大加封賞。徐有貞兼任翰林學士,進內閣參預機樞政務,又加兵部尚書。同時,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被逮捕下獄,誣以“更立東宮”、“謀迎立襄王子”等罪名,定為謀反,判處極刑。英宗認為于謙曾有大功,不忍將其殺害,為此猶豫不決。但徐有貞卻進言道:“不殺于謙,復辟之事師出無名。”英宗這才下定決心,於正月二十三日將於謙、王文處斬。

天順元年(1457年)三月,英宗封徐有貞為奉天翊衛推誠宣力守正文臣、武功伯,兼任華蓋殿大學士,掌文淵閣事,賜誥券,子孫世襲錦衣衛指揮使(《皇明人物考》作武功衛指揮使)。當時,陳循、蕭鎡、商輅等閣臣皆被斥遂。徐有貞成為內閣首輔,盡掌閣權,朝野內外為之側目。而明英宗對徐有貞也是傾心委任,允許他可以隨時進見。徐有貞大權在握後,便逐漸疏遠石亨、曹吉祥,與二人的矛盾日益激化。他經常在英宗面前提及石曹二人的不法行為,挑起英宗對二人的不滿情緒。後來,御史楊瑄上疏彈劾石亨、曹吉祥,稱二人侵佔民田。徐有貞與閣臣李賢皆稱楊瑄所奏屬實,明英宗遂下詔褒獎楊瑄。石亨、曹吉祥大為怨恨,日夜圖謀構陷徐有貞。

連遭貶徙

明英宗當時正寵信徐有貞,常屏退左右隨從,與其密談。曹吉祥便讓小太監竊聽二人談話,然後再故意把聽到的內容洩露給英宗。明英宗非常驚訝,詢問他如何得知。曹吉祥道:“我是從是徐有貞那裡聽說的。陛下哪天對他說過什麼事,外面沒有不知道的。”明英宗信以為真,從此逐漸疏遠徐有貞。

同年六月,御史張鵬等人上疏彈劾石亨,結果奏疏還未呈上,便被給事中王鉉洩露給石亨、曹吉祥。石曹二人到英宗面前哭訴,稱是由內閣在幕後指使。英宗大怒,將諸御史下獄,並以“圖擅威權,排斥勳舊”的罪名逮捕徐有貞。這時天象突變,雷電交加,冰雹大作,狂風吹折樹木。英宗認為這是上天示警,便釋放徐有貞,將他貶為廣東參政。石亨仍不罷休,又暗中投遞匿名書,對英宗大肆指斥,然後嫁禍給徐有貞,稱是徐有貞因怨望而指使門客馬士權所為。英宗命將已經啟程的徐有貞抓回。

七月,徐有貞在德州被追上,抓回北京,與馬士權一同關進詔獄。但經過審訊,卻查無實據。不久,明英宗因承天門失火,大赦天下。石亨擔心徐有貞獲釋,對明英宗道:“徐有貞封爵時,自撰誥券辭文,其中有‘纘禹成功’之句,而且他還選擇武功縣為封邑。大禹曾受禪稱帝,而武功縣曾是曹操封邑。他這是以大禹、曹操自比,有非份之望。”刑部侍郎劉廣衡認為應將徐有貞斬首棄市。最終,明英宗將徐有貞貶為庶民,流徙金齒(在今雲南)。

晚年生活

天順四年(1460年),石亨因罪庾死獄中。英宗又想起徐有貞,對李賢、王翱道:“徐有貞有何大罪?都是被石亨等人陷害的。現在可赦免其罪,讓他返回鄉里。”徐有貞回到家鄉吳縣,從此縱情山水。

成化元年(1465年),徐有貞獲准“冠帶閒住”,恢復官員身份,仍賦閒在家。他自負文武全才,常嘆息不獲信用,但因饞殺于謙,遭到時人的仇視,因此始終未能得到起復。

成化八年(1472年)七月,徐有貞病逝,終年六十六歲。

政治成就

徐有貞是宣德八年(1433年)癸丑科進士,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被考選為庶吉士,進入翰林院。他在景泰末年參與策劃了奪門之變,使得明英宗成功復辟,並因此成為內閣首輔,還獲得武功伯的爵位。明朝律法明文規定,文臣無軍功不得封爵。因此終明一代,獲有封爵的文臣屈指可數。而徐有貞以武功伯的爵位,擔任內閣首輔,堪稱明代內閣官爵最高的官員。

水利成就

明朝自永樂年間定都北京後,為滿足邊防和京都消費,每年漕糧不下數百萬石,南糧北運使運河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明朝運河可分為三部分:清口至揚州之間,以寶應、高郵等湖為主體構成江淮運河;濟寧至清口之間,借黃為運,以黃河為運道;濟寧至天津之間的會通河故道。其中,濟寧至清口之間的運河,以黃河兼運河之道,常因黃河決堤而淤塞。終明一代,河槽問題一直困擾其始終。

正統十三年(1448年)的黃河決口淤塞了濟寧至清口之間的一段運河河道,具體位置在張秋、沙灣一帶。明廷先後派遣工部尚書石璞、侍郎王永和、都御史王文治理河患,但“凡七年,皆績弗成”。景泰四年(1453年),徐有貞以右僉都御史之職,前往山東治河。他鑑於以往的治河失敗,在上任之前特地向尚書王淶尋求決策。王淶建議其“分水勢,尋水源”。徐有貞上任後,因“方冬月,水暴漲”,並不急於動工治理,而是停工休整,一來趁機考察水利,二來修整治河隊伍。徐有貞經過初步勘察,草擬了治河計劃,並上疏朝廷,即治黃史上著名的《言沙灣治河三策疏》。其具體方案如下:造水門、開分河、挑深運河。他借鑑歷史上的治黃經驗,採取以疏為主的方針,改良了漢朝王景的制水閘之法,採取“置門於水而實其底,令高常水五尺”的辦法,根據水的流量來控制水流,既保證了運河通航所需要的水位,也調節了水大而引起的潰決之患。而開分河,也是建立在疏導基礎之上的。“黃河之勢大,故恆沖決”、“運河之勢小,故恆乾淺”。有鑑於兩河的水勢矛盾,徐有貞採取“分黃河水合運河”的辦法,在黃河地形水勢較合理的地段,挖渠開河疏匯入運河。同時,他並未忽視內陸河水的治理,將內陸的河水開渠引入運河,並且設立通源閘水閘,節制水流流量,將黃河水勢大的危害化害為利。此外,徐有貞還在分河基礎上設立九堰,攔截水流、鞏固堤防。治理黃河不僅要利用和治理外部環境,內部運河治理也不容忽視。運河內部河沙淤塞,造成了運河河道提高,從而導致“取水難,走水易”,徐有貞根據這個情況,順勢提出第三個治河策略——挑深運河。這個策略著眼於從運河本身來解決張秋一帶運河水量不暢的情況。徐有貞經過數年苦心經營,終於平息了沙灣決河之患。他的治河三策採用了疏、塞、浚並舉的方法,具體就是引黃入河、堵塞沙灣決口和疏浚運河內部所積淤泥。其中,引黃入河是治河方案中最重要的一環,既解決了黃河潰決問題,也解決了運河漕運水量不暢阻礙航運的問題。

書法成就

徐有貞善書法,長於行草,小行書尤為精妙,下筆尖峭,捺筆重按,間露章草遺意,筆法瘦勁豪放,得懷素、米芾神韻,力求變化,自成風貌。明朱謀垔的《續書史會要》評其“書法古雅,名重當時”。清顧複評其書雲:“武功早年書學褚,有不勝綺羅之態。中年學王,出規入矩,古色蒼然。晚年豪放縱逸,謂之學懷素,又謂之學元章。”徐有貞是對吳門書派崛起具有先導作用的重要書家,在書法方面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其弟子吳寬、外孫祝允明均受其親自指教、提攜,皆是當時名重一時的文壇人物。明代李詡曾見過徐有貞早年墨跡,認為其字畫“甚是遒美”,將他譽為“吳中藝林冠冕”。

明人趙宧光在《寒山帚談》中曾說:“此法(指大字署書)不傳而流落後世,帶草則武功得之。”他還極力稱讚徐有貞書寫的“文正義澤”和“生幼堂”等。由此可見,徐有貞還善於書寫帶草的大字,可惜今不多見。而徐有貞的書法真正受到世人好評的還是他的草書。王世貞在所著《藝苑卮言》中說:“徐有貞於書少所不窺,能詩歌,善行草,得長沙素師、米襄陽風,如劍客醉舞,僛僛中有俠氣。”

標籤: 徐有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uexijiaoyu/x0vm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