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養生保健

> 秋分節氣詩詞

秋分節氣詩詞

《秋風詞》 唐·李白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

秋分者,陰陽相半也

《蘇幕遮·懷舊》 (宋)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秋分日憶用濟》 (清)紫靜儀 遇節思吾子,吟詩對

秋分的三候是:“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不再有夾雜著電閃雷鳴的夏雨,更多的是“秋老虎”這樣擾人的一陣陣的梅雨。古人認為這是因為雷是陽氣盛而產生,而到了秋分這一轉折點,陰氣取而代之,開始越來越佔據主導地位,便不再打雷。蟄居的小蟲和動物們,都開始掘洞藏身,以防寒氣入侵,或是開始遷徙、藏糧,總之,做好完全的禦寒工作。秋分後,天氣乾燥,河水愈見乾涸,又少有雨水滋潤,自是容易上火。

屋頭明月上去,此夕又秋分。——楊公遠《三用韻十首》 釋義:屋子前頭升起了一輪皎潔的明月,今天晚上又是秋分時節了。 白露一旬後,秋分三日前。——曾豐《韓尚書南澗公之從弟德文為東廣常平上幕丙寅》 釋義:距離節氣白露已經過了一旬,此時大約是

左河水的《秋分》中寫道:“暑退秋澄氣轉涼,日光夜色兩均長。”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分”,實際上就是半的意思。過去把秋季分成孟秋、仲秋和季秋三部分,秋分正處仲秋,所謂平分秋色是也。

立春 【立春】2月4日-5日,立春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立”是“開始”的意思。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唐 羅隱 一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芽是今日。 遠天歸雁拂雲飛,近水游魚迸冰出。 雨水 【雨水】2月18日-20日,這天通常出嫁的女兒要回

秋分節氣詩詞

一場秋雨一場寒

《晚晴》——[唐]杜甫 返照斜初徹,浮雲薄未歸。 江虹明遠飲,峽雨落餘飛。 鳧雁終高去,熊羆覺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譯文:山村的傍晚陣陣冷風吹過,幽靜的庭院經過一場秋雨洗滌,院裡泥濘得很。夕陽照射著細草,溼氣升騰;雨後清新明

秋日的雨,不像盛夏的大雨那樣暢快淋漓,卻是淅淅瀝瀝不斷的,夾帶著絲絲縷縷的寒意深入骨髓。秋雨冰涼,因為它從那麼高那麼高的九重天墜落,“高處不勝寒”,怎會不冷呢?小小雨滴承載著不能承受之重,砸入人心,無法預防。

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等到春天歸來,小院開滿薔薇,我在花下種菜,聽著春風亂吹。【立春】風來傳訊息,枝上晾春衣。江河水乍暖,靜心待花期。【雨水】細雨飄然而至,春來不言離愁。有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天氣已經轉涼,晝夜溫差也十分明顯,尤其是晚上,需要加蓋被褥。常有南方朋友開玩笑說,蓋被子也抵不住秋寒,真真是“布衾多年冷似鐵”!對付這種難捱的溼冷,或許真的只能靠“一身正氣”了。

(一) 春雨驚春清天谷,夏滿芒夏暑相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 (二) 西園梅放立春先, 雲鎮霄

秋分節氣詩詞 第2張

秋分種麥正當時

是的。 原詩: 晚晴 作者:杜甫 返照斜初徹,浮雲薄未歸。 江虹明遠飲,峽雨落餘飛。 鳧雁終高去,熊羆覺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從小便學習的古詩,少不了唐代李紳的那首《憫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農為本的農業大國,而秋天正是豐收的季節。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2018年6月21日,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批覆釋出,同意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秋收、秋耕、秋種,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在希望的田野上,一串串飽滿充實的稻穗,承載著喜笑顏開的農民們一年的寄託與希望。

小寒時間:2018年1月5日節氣簡介:小寒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也是干支歷子月的結束以及丑月的起始,時間為每年1月5-7日之間。中國氣象資料顯示,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氣溫最低的節氣,標誌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寒”字下面兩

秋分節氣詩詞 第3張

風和氣爽丹桂香

1.春分雨腳落聲微,柳岸斜風帶客歸。時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綠腰肥。——《春分》七絕·甦醒 2.春分自淮北,寒食渡江南。忽見潯陽水,疑是宋家潭。明主閽難叫,孤臣逐未堪。遙思故園陌,桃李正酣酣。——《和宋之問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崔融 3.小樓歸

中國有“傷春悲秋”的文化傳統,但劉禹錫卻不以為然,寫下《秋詞二首》大讚秋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天朗氣清,秋高氣爽,倒比暖暖春日更富有詩情畫意。

與清明相類似,秋分時節有掃墓祭祖的民俗,這叫“秋祭”。普通的儀式是,掃墓前先在祠堂進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等。掃墓活動開始後,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

秋日最美的風景便是一片奪目耀眼的金,而這樣厚重的背景下,最出彩的卻是那小小的桂花。才女李清照曾吟詠桂花道:“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這首詩把桂花的妙處娓娓道來,暗香柔和,動人心魄。

《秋分》是左河水創作的一首描寫在秋分節氣裡之地理、氣象、氣候、花卉及農作物豐收狀況的七言絕句詩。全詩四句僅28字,言簡意明,上口易懂,既具優美的文學色彩,又富含天體科學與農業的知識。從文學藝術方面看,此詩語言練達,表達自然,從天

擴充套件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24節氣詩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231613335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有關24節氣的詩

最低0.27元/天開通百度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檢視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zhuo5201992

小寒時間:2018年1月5日節氣簡介:小寒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也是干支歷子月的結束以及丑月的起始,時間為每年1月5-7日之間。中國氣象資料顯示,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氣溫最低的節氣,標誌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寒”字下面兩點是冰,《說文》釋寒為凍,此時還未寒至極,至極是大寒。白日隱寒樹,野色籠寒霧,這寒氣其實是陽氣上升,*迫陰氣所為。此時舊歲近暮,新歲即將登場,寒冷鴻飛疾,堅毅的鴻雁已先開始啟程北飛了。古籍記載:小寒,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節氣三候:小寒之日雁北鄉,又五日鵲始巢,又五日雉始雊。雁北鄉(xiàng)。鄉,嚮導之義。二陽之候,雁將避熱而回,今則鄉北飛之,至立春後皆歸矣,禽鳥得氣之先故也。鵲始巢。喜鵲也,鵲巢之門每向太歲,冬至天元之始,至後二陽已得來年之節氣,鵲遂可為巢,知所向也。雉始雊。雉,文明之禽,陽鳥也;“雊”為鳴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時會感陽氣的生長而鳴叫。小寒花信風: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節氣詩詞:1、必背詩詞:小寒(左河水)冰封萬里雪皚皚,徑堵千重港口塞。昨日剪桃修幾樹,忽如一夜李花開。小寒(吳藕汀)眾卉欣榮非及時,漳州冷豔客來貽。小寒惟有梅花餃,未見梢頭春一枝。寒夜(宋杜小山)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433623762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2、選背詩詞: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應似客心酸。更憑

二十四節氣:春分的詩句有哪些

1.春分雨腳落聲微,柳岸斜風帶客歸。時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綠腰肥。——《春分》七絕·甦醒

2.春分自淮北,寒食渡江南。忽見潯陽水,疑是宋家潭。明主閽難叫,孤臣逐未堪。遙思故園陌,桃李正酣酣。——《和宋之問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崔融

3.小樓歸燕又黃昏。寂寞鎖高門。輕風細雨,惜花天氣,相次過春分。畫堂無緒,初燃絳蠟,羅帳掩餘薰。多情不解怨王孫。任薄倖、一從君。——《少年遊》杜安世

4.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綠野徘徊月,晴天斷續雲。燕飛猶個個,花落已紛紛。思婦高樓晚,歌聲不可聞。——《春分日》徐鉉

5.雪入春分省見稀,半開桃李不勝威。應慚落地梅花識,卻作漫天柳絮飛。不分東君專節物,故將新巧發陰機。従今造物尤難料,更暖須留御臘衣。——《癸丑春分後雪》蘇軾

擴充套件資料:

春分,e68a847a6431333366303133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曆大約為3月20日左右,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來說就是秋分。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烏茲別克等國的新年,有著3000年的歷史。

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明史·歷一》說:“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參考資料:春分 (二十四節氣之一)_參考資料

秋分的節氣習俗是什麼?

與清明相類似,秋分時節有掃墓祭祖的民俗,這叫“秋祭”。普通的儀式是,掃墓前先在祠堂進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等。掃墓活動開始後,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秋季祭祖掃墓,都從秋分或更早一些時期開始,最晚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講究,謂清明後墓門就關上,祖先英靈就享用不到了。

秋分時節其他的民俗活動還有:

1.粘雀子嘴秋分這一天許多地方的農村有煮湯圓吃的習俗。人們還要煮二三十個不用包心的湯圓,用細竹叉扦著置於室外田邊地頭,這就是“粘雀子嘴”,寓意是讓雀子不要來禍害莊稼。

2.吃秋菜很多地方在秋分時節要吃一種稱為“野莧菜”的野菜,有的地方也稱之為“秋碧蒿”,這就是“吃秋菜”的民俗。全家人都在秋分一到時去採摘秋菜。在田野中尋找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大小。採回的秋菜一般人家與魚片“滾湯”,燉出來的湯叫做“秋湯”。有順口溜這樣說:“秋湯灌髒,洗滌肝腸。

闔家老少,平安健康。”無論在哪個季節,人們祈求的都是家宅平安,身壯力健。

3.豎蛋豎蛋活動不但在春分才有,秋分時節同樣盛行。這項民俗不僅在國內普遍,甚至已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在秋分時節都會有這樣的活動。

4.祭目春分祭日,秋分則祭月,自古以來,秋分就是傳統的“祭月節”。

據史*載,早在周朝,古代皇帝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叫做日壇、地壇、月壇、天壇。

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1333431346339月的處所。

《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拜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推崇,隨著社會的開放,也漸漸影響到民間。

現在的中秋節就是由傳統的“祭月節”發展而來的。有確切的史料記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的。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曆八月裡的日子每年不一樣,未必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很掃興的。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到每年的八月十五,這就是中秋節。

5.送秋牛秋分隨之便到,這時便出現挨家送秋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曆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日“秋牛圖”。

送圖者都是民間那些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

每到一家更是觸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即興而出,卻句句有韻好聽,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

秋分的來歷

秋分的由來:

一、秋分的地理學解釋

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從這一天後,北半球日短夜長。

二、秋分的含義

1、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劃分四季,秋分日居於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2、此時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秋分”日,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此日後,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

擴充套件資料:

秋分節氣,屬於二十四節氣的十六節氣,二十四節氣起源於我國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

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1年分為12個月紀,每個月紀有2個節氣。從24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

秋分習俗:

1、秋分立秋社

古人立社,原本是為了春天祈禱農事順利舉行的祭祀,後來倡導“春祈秋報”的做法,於是在秋分節氣之際又設立秋社,如同拔楔最初只有上巳節(三月三日)的春楔。

如蘭亭曲水流筋等,後來春秋兩季的佳日,都藉以舉行遊戲活動,於是又有了秋楔。大概民間認為春季農事即將開始,祭祀可以祈禱農事順利,而秋季耕作結束。

便應以舉行祭賽來表達感恩之情。唐代以來,秋社的日期,各地都不相同。如安徽貴池在八月上旬,重慶萬縣以八月十五日為秋社,江蘇通州在九月九日,湖北監利在八月七年級。

而其他各縣,或者在八月二日,或者在九月九日,或者*一日,都不一樣。一般來說,秋社都取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大約在農曆八月秋分前後。

各地諺語有按照秋分日在社前還是社後,來占卜年景的豐歉的。如福建建陽的農諺:“秋分在社前,鬥米換鬥錢;秋分在社後,鬥米換鬥豆。”

江蘇松江的農諺:“分了社,白米遍天下;社了分,白米如錦墩。”無論秋社在何時,每逢此時,人們都要祭祀先農,並舉行各種娛樂活動。

2、秋分食新

秋收時,農家割新稻,一般稱之為開稻門,凡是初次所做的新米飯,都要先祭獻過祖宗和土地之神,然後招集家人,共同食用,稱之為食新或者獻新。

考究的人,還會選擇吉日,焚香設酒以祭獻。有些地區的少數民族也是這樣。四川省西部和*自治區東部的少數民族嘗新多在六月二十四日,以蕎麥成熟作為嘗新之日。

而冕寧、越雟一帶,則在七月十五,以稻米成熟之期為嘗新。遇到閏月,應提前一個月。嘗新之日,採收新蕎麥或者新米制成米飯。

另用當年的母雞一隻,富裕人家還要宰羊,祭獻在祖靈之前,以示珍視米穀,報答恩德,絕不忘本。

3、秋分走社

農家以土地為其唯一的資源。沒7a64e58685e5aeb931333431343731有土地.就沒有農業,而且人口稀疏,住所固定,環聚一處,守望相助,彼此之間的感情極其深厚。

鄉鄰之間的關係異常親密,有時因為農事上的關係,如耕地整理,病蟲害的驅除與預防等,都不得不互幫互助,協力完成。

秋社之時,一年的辛勞,已經得到回報,彼此愉快的心情無以復加,因此男女走社,總是要比春社還要盛大。各家經常拿出最豐收的土產食品招待客人。

以相互展示誇耀,如此也促進了人們的進取之心。有民諺道:“雞豚秋社,芋慄園收,李四張三,來而便留。”

5、秋分投壺

投壺是古代秋分節氣期間賓主宴飲時盛行的遊戲。方法是,設一壺,使賓主依次向壺內投矢,勝者倒酒給敗者喝,大致與鄉射相同。所不同的是,投壺用手擲,不是以弓射。

投擲的是標而不是箭,命中的是壺而不是靶。投壺技巧嫻熟的,往往心手相應。投壺的花樣繁多,其名稱種類有春睡、聽琴、倒擂、捲簾、雁銜、蘆翻、蝴蜂等項,不下三十餘種。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秋分日

標籤: 詩詞 秋分 節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yangsheng/60moy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