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養生保健

> 建安七子說的是哪七個人?

建安七子說的是哪七個人?

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1、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 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能詩善文,曹丕稱其文“揚(揚雄)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優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

建安年間(196~220)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竹林七賢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建安七子說的是哪七個人?

“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七子中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外,其餘六家雖然各自經歷不同,但都親身受過漢末離亂之苦,後來投奔曹操,地位發生了變化,獲得了安定、富貴的生活。他們多視曹操為知己,想依賴他幹一番事業。故而他們的詩與曹氏父子有許多共同之處。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鄴(今河北臨漳縣西)中,又號“鄴中七子”。他們對於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曾作出過貢獻。建安七子與“三曹”往往被視作漢末三國時期文學成就的代表。

建安年間(196~220)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優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他們對於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曾作出過貢獻。

建安七子說的是哪七個人? 第2張

建安七子簡介:

不是的,建安七子是東漢末年時期,也就是劉備那個時期的人,而竹林七賢是魏晉時期,比建安七子要晚一些。 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 採納哦

王粲(177~217年)字仲宣。東漢末文學家。山陽高平(今微山縣兩城)人,“七子”之一。少有才名。漢獻帝初平元年(190),董卓劫持漢獻帝遷長安,其父時任大將軍何進長史,王粲隨父西遷,在長安見當時著名學者蔡邕,深為蔡邕所賞識。初平二年(192),因關中亂,王粲往荊州依劉表,客居荊州十餘年,有志不伸,心懷頗鬱郁。建安十三(208),曹操大軍南下,劉表病卒,子劉琮投降,王粲遂歸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賴,賜爵關內侯。建安十八年(213),曹操晉爵魏公,魏國建,王粲官任侍中。二十二年(217),從曹操南征孫權,北還途中病卒,終年四十一歲。王粲善屬文,其詩賦為建安七子之冠。《魏志》本傳記王粲著詩、賦、論、議近60篇。有明人輯錄遺文《王侍中集》,今存詩23首。後人評價 “七子之冠冕”(劉勰)

【竹林七賢】中國魏晉時期7位名士的合稱,成名年代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修武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7人的思想和

徐幹(171-217),字偉長,北海(今山東濰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勤學,潛心典籍。漢靈帝末,世族子弟結黨權門,競相追逐榮名,徐幹閉門自守,窮處陋巷,不隨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軍師祭酒掾屬,又轉五官將文學。數年後,因病辭職,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後又授以上艾長,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亦染疾而亡。主要著作是《中論》,曹丕稱讚此書"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於後。"(《與吳質書》)其情詩《室思詩》也是一往情深。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指東漢末建安時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詩人。他們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

建安七子說的是哪七個人? 第3張

阮瑀(約165-212) ,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很出色,名作有《為曹公作書與孫權》。年輕時曾受學於蔡邕,蔡邕稱他為“奇才”。所作章表很出色,當時軍國書檄文字,多為阮瑀與陳琳所擬。後徙為丞相倉曹掾屬。詩歌語言樸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會問題。詩有《駕出北郭門行》,描寫孤兒受後母的苦難遭遇,比較生動形象。阮瑀的音樂修養頗高,他的兒子阮籍,孫子阮咸皆是當時名人,位列“竹林七賢”,妙於音律。明人輯有《阮元瑜集》。

建安七子指東漢末建安時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詩人。他們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

應瑒(177-217) ,字德璉,漢汝南南頓縣(今河南省項城市南頓鎮)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長作賦,代表性詩作《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初被魏王曹操任命為丞相掾屬,後轉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將時,瑒為將軍府文學(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賦數十篇。詩歌亦見長。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指東漢末建安時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詩人。他們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

建安七子說的是哪七個人? 第4張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治今山東曲阜)人。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俊秀。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經劉備表薦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徵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而為其所殺。孔融能詩善文,曹丕稱其文“揚(揚雄)、班(班固)儔也。”散文鋒利簡潔,代表作是《薦禰衡表》,其六言詩反映了漢末的現實。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孔北海集》。

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1、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 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能詩善文,曹丕稱其文“揚(揚雄)

陳琳(?-217年),字孔璋,廣陵射陽(今江蘇寶應,一說鹽城鹽都區大縱湖)人。漢末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漢靈帝末年,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於事敗被殺。董卓肆惡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府。袁紹失敗後,陳琳為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後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與劉楨、應瑒、徐幹等同染疫疾而亡。陳琳著作,據《隋書?經籍志》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竹林七賢是指三國魏時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的合稱。 他們常集於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稱竹林七賢。他們大都崇尚老莊之學,不拘禮法,生性放達。在上,阮籍、劉伶、嵇 康對司馬氏集團均持不

劉楨(?-217),東漢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幹,東平(今山東東平縣)人。博學有才,與魏文帝友善。後以不敬罪被刑,刑後署吏。所作五言詩,風格遒勁,語言質樸,重名於世,今有《劉公幹集》。建安七子之一。以文學見貴。建安中,劉楨被曹操召為丞相掾屬。與曹丕兄弟頗相親愛。後因在曹丕席上平視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勞役,後又免罪署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217),與陳琳、徐幹、應瑒等同染疾疫而亡。他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於詩歌、特別是五言詩創作方面。存詩十五首,《贈從弟》三首為代表作,言簡意明,平易通俗,長於比喻。

建安年間(196~220)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竹林七賢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擴充套件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建安七子是哪七個人?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指東漢末建安時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詩人。他們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期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七子中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外,其餘六家人雖然各自經歷不同,但都親身受過漢末離亂之苦,後來投奔曹操,地位發生了變化,才有了安定、富貴的生活。他們多視曹操為知已,想依賴他幹一番事業。故爾他們的詩與曹氏父子有許多共同之處。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鄴中,又號“鄴中七子。”宋嚴羽《滄浪詩話》:“建安體,漢末年號,曹子建父子及鄴中七子之詩。”這一時期,三曹、七子、蔡琰等人並出,詩風“慷慣以任氣,磊落以使才,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文心雕龍·明詩》)後世稱這種風格為“建安風骨”、“漢魏風骨”,又稱為“建安體。”北齊邢邵《廣平王碑文》:“方見建安之體,複用正始之音。”“七子”中,各人又都有並稱。曹植與王粲、劉楨並稱“曹王”、“曹劉”。南朝肖綱《與湘東王書》:“遠則揚馬、曹王,近則潘陸、顏謝。”鍾嶸《詩品》:“昔曹劉殆文章之聖。”王榮與劉楨並稱“王劉”。胡應麒《詩藪·內篇》:“王劉以降,敷衍成篇。”

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分別是哪七個人?

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1、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

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能詩善文,曹丕稱其文“揚(揚雄)、班(班固)儔也。”其散文鋒利簡潔,六言詩反映了漢末*的現實。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孔北海集》。

2、陳琳

字孔璋,廣陵射陽人 。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陳琳著作,據《隋書·經籍志》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3、王粲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微山兩城鎮)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龔曾孫、司空王暢之孫。著《英雄記》,《三國志》記王粲著詩、賦、論、議近60篇,《隋書·經籍志》著錄有文集十一卷。明人張溥輯有《王侍中集》。

4、徐幹

字偉長,漢末文學家、哲學家、詩人。“建安七子”之一。以詩、辭賦、政論著稱。代表作:《中論》《答劉楨》《玄猿賦》。其著作《中論》,對歷代統治者和文學者影響深遠。

5、阮瑀

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市尉氏縣)人,漢魏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很出色,當時軍國書檄文字,多為阮瑀與陳琳所擬。名作有《為曹公作書與孫權》。詩有《駕出北郭門行》,描寫孤兒受後母*的苦難遭遇,比較生動形象。年輕時曾受學於蔡邕,蔡邕稱他為“奇才”。

6、應瑒 [yáng]

字德璉,東漢汝南南頓(今河南省項城市南頓鎮)人。東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應瑒初被魏王曹操任命為丞相掾屬,後轉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將時,應瑒為將軍府文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應瑒卒於疫疾。

7、劉楨

字公幹,東漢末年東平寧陽(今山東寧陽縣泗店鎮古城村)人,東漢名士。其祖父劉樑,官至尚書令,其人博學有才,警悟辯捷,以文學見貴。建安二十二年 (217),劉楨與陳琳、徐幹、應瑒等同染疾疫而亡。 《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4卷,《毛詩義問》10卷,皆已佚。明代張溥輯有《劉公幹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

1、嵇(jī)康

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漢族,譙國銍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他注重養生,曾著《養生論》。有《嵇康集》傳世。他的作品反映出時代思想,並且給後世思想界、文學界帶來許多啟發。

2、阮籍

三國時期魏國詩人。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竹林七賢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上則採取謹慎避禍的態度。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詠懷八十二首》、《大人先生傳》等,其著作收錄在《阮籍集》中。

3、山濤

字巨源。河內郡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 三國至西晉時期名士、*家,“竹林七賢”之一。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皆不準。太康三年(282年),升為司徒,以老病歸家。次年去世,年七十九,諡號“康”。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輯本。袁巨集在《名士傳》中稱山濤等七人為“竹林名士”。

4、向秀

字子期,河內懷(今河南武陟)人。竹林七賢之一。向秀雅好讀書,與嵇康、呂安等人相善,隱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呂安被司馬昭害死後,向秀應本郡的郡上計到洛陽,受司馬昭接見,後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泰始八年(272年)去世。

5、劉伶

字伯倫,沛國(今安徽淮北)人,魏晉時期名士,與阮籍、嵇康、山濤、向秀、王戎和阮咸並稱為“竹林七賢”。劉伶現今存世的作品只有《酒德頌》 和《北芒客舍》。其作品生動的反映了魏晉名士崇尚玄虛、消極頹廢的心態,也表現出對“名教”禮法的蔑視及對自然的嚮往, 後世以劉伶為蔑視禮法、縱酒避世的典型。

6、王戎

字濬衝。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白沙埠鎮諸葛村)人。三國至西晉時期名士、官員,“竹林七賢”之一。王戎出身琅玡王氏。長於清談,以精闢的品評與識鑑而著稱。最初襲父爵貞陵亭侯,被司馬昭闢為掾屬。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將軍。後參與晉滅吳之戰,吳國平定後,因功進封安豐縣侯。在荊州拉攏士人,頗有成效。

7、阮咸

字仲容,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南)人。 魏晉時期名士。阮籍之侄,與阮籍並稱為“大小阮”;又與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並稱為“竹林七賢”。阮咸精通音律,善彈琵琶,時號“妙達八音”,有“神解”之譽 。存世的作品有《律議》、《與姑書》。“阮咸”這一樂器也是因其得名。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建安七子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竹林七賢

建安七子有哪七個人,他們各自的生平和功績又有哪些?

竹林七賢是指三國魏時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的合稱。 他們常集於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稱竹林七賢。他們大都崇尚老莊之學,不拘禮法,生性放達。在*上,阮籍、劉伶、嵇 康對司馬氏集團均持不合作態度,嵇康更因此被殺。相反王戎、山濤等則先後投靠司馬氏,歷任*,併成為其政權的心腹。在文章創作上,以嵇康、阮籍為代表。 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他以老莊崇向自然為論點,說明自己不堪出仕,公開表明了不與司馬氏合作的*態度,文章頗負盛名;又如阮籍的《詠懷》詩八十 二首,透過比興、寄託等手法,隱晦地揭露最高統治集團的惡行,諷刺虛偽的禮法之士,由是透過七賢的文章創作,可窺略到他們各自的志向意趣。 嵇康 嵇康(223~263),三國時曹魏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字叔夜。譙國□縣(今安徽宿縣)人。早年喪父,家境貧困,但仍勵志勤學,文學、玄學、音樂等無不博通。他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稱“嵇中散”。司馬昭曾想拉攏嵇康,但嵇康在當時的政爭中傾向皇室一邊,對於司 馬氏採取不合作態度,因此頗招忌恨。司馬昭的心腹鍾會想結交嵇康,受到冷遇,從此結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呂安被其兄誣以不孝,嵇康出面為呂安辯護,鍾會即勸 司馬昭乘機除掉呂、嵇。其罪證之一便是《與山巨源絕交書》。當時太學生三千人請求赦免嵇康,願以康為師,司馬昭不許。臨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廣陵散》一曲,從容赴死。 在人生哲學上,他的主張是:非湯武而薄周禮,越名教而任自然。個性凌厲傲岸,曠逸不羈。 有趣的是,嵇康臨刑前,對兒女最放心的安排是,叫他們投靠山濤(山巨源)。而在嵇康死後,山濤一直悉心照料並撫養著他的兒女。演繹出一段“君子和而不同”的佳話。 阮籍 阮籍字嗣宗,陳留尉氏人(今屬河南)。生於建安15年。父親阮瑀,是詩人、散文家,「建安七子之一」。為曹操親隨吏員,當時軍國書箋多由他和陳琳 兩人草具 。阮籍三歲的時候父親過世,但因為曹氏父子及阮瑀友好出於長期共事的情誼,對於阮籍及其母親深懷同情,並有所照顧。阮籍年少時以好學不倦、不慕榮華富貴、道德高尚的古代讀者―顏回、閔子騫微效法的榜樣,刻苦攻讀。除此之外,他還習武。但是少年的阮籍也沾染上一些浮華公子的作風。當時有一批宗是戚 屬的豪門公子,頗以浮華相尚,如何晏、李勝,再洛陽互相連結,構煽風氣。阮籍與他們年齡接近,難免受了些風氣影響,可是阮籍始終未予其流。 阮籍非常鄙視禮法之士,所謂禮法之士主要是投靠司馬氏父子的一些人物,這些人多是文人,他們為虎作倀,仰承思馬氏父子的意旨,鼓吹「唯法是修,唯禮是克」,以禮法、名教為工具,來鞏固篡奪來的權利,同時束縛*反對派的手腳。這種禮法是司馬氏集團用以配合其血腥*政策的一種*打擊異己的手段。 阮籍在對付這些禮法之士,最有名的就是他的青白眼。 裴楷往吊之,籍散發箕踞,醉而直視……稽喜來吊,籍作白眼,喜不懌而退;喜弟康聞之,乃齋酒挾琴造焉,籍大悅,乃見青眼。 據說,他的母親去世之後,稽康的哥哥稽喜來致哀,但因為稽喜是在朝為官的人,也就是阮籍眼中的禮法之士,於是他也不管守喪期間應有的禮節,就給稽喜一個大白眼;後來稽康帶著酒、夾著琴來,他便大喜,馬上由白眼轉為青眼。從這一段故事中,我們除了可以發現阮籍對於禮法之士的鄙視外,也可以明顯看 到他不為禮俗所*,稽康也是一樣。他不會因為守喪就將自己的情緒隱藏起來,覺得不喜歡的就清楚的讓人家知道,我想這也是那個時代的特殊現象。阮籍對禮法之士的憎惡,除了表現在青白眼外,還表現在他的賦中。 阮籍性格渾樸曠放,嗜酒,酣飲、痛飲、狂飲,不拘場合,有酒必醉。其出發點同稽康服藥是一樣的,都是希望以此為途徑來超脫現實、消解矛盾。阮籍曾數次在醉酒掩護下躲過了司馬氏集團像他伸來時而拉攏,時而加害的手。從*上來說,阮籍的態度是比較軟弱的,他看到曹魏皇室大勢已去,司馬氏執政已成為無法更改的現實;他明白服藥飛昇之事太渺茫,他還得在司馬氏 統治下打發日子,他既不願同流合汙,又缺少在*上向司馬氏集團挑戰或明確地劃清界線的勇氣,所以對阮籍來說,醉酒是最好的擺脫*困境的方法。 這裡有幾個有關阮籍喝酒的小故事。 阮籍當葬母,蒸一肥肫,飲酒二斗,然後臨訣,直言:「窮矣!」都得一號,因吐血,廢頓良久。 從這段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阮籍他違背禮法的行為。母親過世,他不但堅持下完棋,而且還吃肉喝酒,雖然他是故意這麼做,不過我卻覺得他也蠻痛 苦的,要壓抑心中喪母之痛,以表現出他不為禮法所約束的一面,就我來看,他大可以放聲大哭,哭完以後便應感到高興,因為阮籍很崇尚老莊,莊子在妻子死後, 不但不悲傷,反而還替他妻子解脫人世間的痛苦感到高興。所以我覺得他可以效法莊子並加以改良,這樣一來,不但達到他想的境界,也不用壓抑心中的痛苦。 阮公鄰家*有美色,當壚酤酒。阮與王安豐常從婦飲酒,阮醉,便眠其婦側,夫始殊疑之,伺察終無他意。 我想這在當時的社會也是很少見的。醉了就倒臥在*身旁,在以前的社會,男女授受不親觀念的束縛下,這樣的情形也是不能為世人接受的。(四)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識其父兄,徑往哭之,盡哀而還。這樣的事情要是發生在現代,恐怕還是很難令人接受的吧!一個不認識死者的人來吊哀,還哭的很傷心,我們一定會覺得他是瘋子,不然就是來搗亂的。像阮籍這樣完全不顧別人眼光,自己覺得值得的就去做,實屬難得;不過這不禁讓我懷疑,為什麼自己的母親去世了要裝 的如此堅強,但卻對一個不認識的女孩子去世感到非常難過,我覺得這除了違背禮法外,也違背了人性。 三、文學成就 三國後期出現正始文學,人們習慣用他來代表整個魏末的時期文學。正始文學的最重要作家就是阮籍、稽康。阮籍既是詩人,也是散文家,還是賦作者。他 的詩歌成就主要是詠懷詩八十二首。就內容而言,「憂生之嗟」 和「志在刺譏」 在詠懷詩中佔有很大的份量。除了這兩大內容外,還有自述身世志尚、念友、隱 逸神仙等方面的描寫。詠懷詩在藝術方面有兩個極為顯著的特色及蘊藉含蓄和自然飄逸。蘊藉含蓄與文多隱蔽有直接關係,阮籍為了避免嚴重的現實後果,才把詩篇 寫的隱約其體、閃爍其詞的。這種含蓄,同他在生活中「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的作風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詠懷詩的含蓄,是時代現實的產物,也是阮籍 本人的思想作風、處事態度的反映。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來看,含蓄不失為一種風格,他的好處是能夠避免呆板直露,增加詩的深厚度,給讀者以聯想和回味的餘地。 在詩歌史上,詠懷詩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阮籍詠懷詩在反映重大社會現實方面是不如建安詩歌的,但它在個人抒情的深度上,在描寫內心曲折的活動上,以及運用比 興的手法上,則又有超越前人的建樹。它堪稱是整個魏晉南北朝時代有代表性的優秀五言詩之一。阮籍的散文,今存較完整的有十篇。其最重要的散文著作應推「大人先生傳」,寫法上接近於賦,以對話方式展開,雖名傳,實際上並非真正意義的傳記作品。總的來看,阮籍是我國文學史上重要的詩人,散文家。他尤其對於五言 詩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四、結論 準備完了阮籍,我覺得在當時的大環境下,造就了很多像阮籍這樣內心和現實生活矛盾的人,或許阮籍在他聽到母親過世的時候,他也很想放聲大哭,但就 礙於當時的環境造就出的矛盾性格,使他以吐血的方式來傳達他內心的哀痛。我覺得,既然他是一個這麼勇於將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的人,為什麼不乾脆放聲大哭 呢?不過話說回來,我也很佩服阮籍有和時代、政府、社會挑戰的勇氣,就連現在這樣開放的社會風氣,我想都不會有幾個像阮籍、稽康這樣的人吧!我想準備完了 竹林七賢,對他們的印象不再是不穿衣服、放浪形骸而已,還有更多更深入的層面,都在這次的報告中瞭解。雖然我沒有像他們這樣挑戰社會的勇氣,不過我為他們 每個人不同的獨特*到感動!

中國古代被稱為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的分別是哪七個人

建安年間(196~220)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竹林七賢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本回答被提問者採納

“建安七子”實際是指七位才子,這個七個人都是誰?

建安年間(196~220)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優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他們對於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曾作出過貢獻。

標籤: 七子 七個 建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yangsheng/o2533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