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養生保健

> 春秋五霸代表的是誰

春秋五霸代表的是誰

春秋五霸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霸,政之名,即伯,音轉為霸,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為挾天子以令諸侯。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

關於“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時期先後成為諸侯霸主的幾個代表人物,一般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也有一種說法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春秋五霸代表的是誰

霸,政之名,即伯,音轉為霸,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為挾天子以令諸侯。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最先稱霸是:齊桓公。 春秋五霸,一般是指春秋時期參與爭霸的最具代表性的五人,各類史家、學者的看法也不盡相同。“春秋五霸”並不是勢力、地位完全等同的五人,例如: 1、整個春秋時期基

春秋五霸代表的是誰 第2張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此時的諸侯爭霸戰爭,為之後的戰國時期的兼併統一戰爭做了先期準備。關於“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對於“五霸”,《史記》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和宋襄公;而《荀子·王霸》則認為五霸應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中學歷史教科書兼顧兩種說法。 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

擴充套件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實行過分封制的朝代有哪些 分封制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周、西漢、西晉、明、唐宋封王侯只有食邑,清朝只領俸祿。

分封制最早出現在西周。

分封制是西周的*制度,分封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奴隸主國家政權,分封的物件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異姓功臣貴族、同姓王室貴族、先代帝王后代和遠氏族部落首領)分封到各地去做諸侯,建立諸侯國。

被分封的物件主要有以下幾部分人。主要是王族或後來的皇族。另外是部分異姓,包括皇室(以前是王室)的親戚,即所謂外戚。

然後是功臣,主要是幫助王族皇族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的這些人進行獎酬,比如西周功勞最大的姜尚姜氏,封在山東的齊國。

擴充套件資料

分封制特點:

首先在*方面,具有*意義的分封只在某些王朝的建國之初實行,用這種方法來制約異姓王、官僚,使本姓王朝穩固立足,維持本姓皇位的長久和私性家族在王朝中的世襲利益,這是它的根本目的。實行的狀況,最明顯的是西漢初和西晉初,唐朝、明朝建立之初也曾實行這種分封。

西晉建國之初,總結以前的歷史教訓,認為曹氏家族所以能取代東漢,是因為東漢沿襲了西漢中期以後實行的弱藩政策,以致東漢末期董卓、曹操的勢力強大,漢獻帝受制,而沒有本宗人強藩輔佐漢獻帝。而曹操建立魏國以後,仍沿襲東漢政策,曹魏又被司馬氏取代。

所以司馬氏在建立西晉以後,又封同姓王到地方上去。明初也有類似情況。以上歷代分封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導致皇家內亂,即七國之亂、八王之亂、靖難之變。這些事件結束後,朝廷都實行弱藩、削藩政策。

西漢中期以後的再分封,就不再給予領地,眾建以分其勢,僅予食邑之封,尤其*兵權,西漢中期以後各代已不是完全意義的分封制,只是封爵,使其享有世襲性的經濟特權,而且這種經濟特權也逐漸減小。

西漢時期,宗室王的封國食邑多者有幾十個城,這幾十個城下面所轄的老百姓所交的租賦,都歸封主食用。東漢時期,封國地區就小了。到了隋唐時期,主要是食封戶。

後來這種食封戶也逐漸減少,封為萬戶,實際的收租戶,可能只有幾千戶,實際的食封戶就叫食實封。到明清時期,就沒有食封戶的問題了,都是賜給土地,自己出佃收取地租,另外就是給養贍銀米。

其次在*權力方面,分封制仍有殘留。比如以世爵為官,以世爵蔭子,主要是異姓功臣後裔,但數量很少,屬於貴族*的殘留。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分封制

關於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的來歷:據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在*的過程中,一天沒有食物可以吃,晉公子重耳暈倒在地上。大臣介之推從自己的身上割下了一塊肉給公子重耳煮了一鍋肉湯,重耳吃了後漸漸恢復精神。

後來重耳成為了晉文公,封賞的眾臣時唯獨忘了介之推,介之推隱退,晉文公帶人去請介之推出山,翻山越嶺就是找不到。無奈放火燒山卻不慎將介之推燒死了,為了紀念介之推,晉文公將這一天定位清明節。

拓展資料:

清明節有掃墓、踏青等習俗。春日郊遊,也稱“踏春”,通常指初春時期到郊外遊玩。踏青這種郊外活動,在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植樹也被慢慢定為常規專案,這實際上是對長期延續的植樹風俗的一個官方肯定。  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其它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春秋五霸分別是誰?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此說見之於《史記》。是目前最準確的說法。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鄭莊公,宋襄公。 還有人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 另有人認為,所春秋五霸謂“五霸”,應是一種虛指,並非實指五位國君。 其一:僅晉國一國前後稱霸百年之久(公元前632年—公元前597年,公元前589年—公元前506年),在這段時間晉國基本享有領導諸侯之權。 其二:晉文公玄孫晉悼公*韜略過於出眾,才能、成就、品行都首屈一指,他讓後世對此爭議極大; 其三:鄭、宋、秦、吳、越構建區域霸權,其規模、影響、成就難以與齊桓、晉文、楚莊、晉悼之霸業相比擬。 齊桓公 齊國在今山東北部,盛產魚鹽,經濟富裕,是東方的一個大國。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促進國家的統一,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為霸主。 齊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經濟上作了一系列改革,再加上齊國地近渤海,有山海漁田之利,齊國很快強大起來。 齊桓公採用管仲的意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義下,團結其他諸侯,抗擊威脅中原的周邊少數民族,還出兵阻擋北上的南方強國楚,在諸侯國中樹立了威信。 後來,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葵丘會盟,周王室也派人蔘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宋襄公 宋襄公(?-前637年)春秋時宋國國君。子姓,名茲甫。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兒子,宋成公的父親。齊桓公死後,宋襄公與楚國爭霸,一度為楚國所拘。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兵戰於泓水。楚兵強大,宋襄公講究“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後再戰,結果大敗受傷,次年傷重而死。 晉文公。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領楚、鄭、陳等*隊圍攻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晉文公商丘縣南)。 宋國派人到晉國求救。晉文公採納了部下的正確意見,爭取了齊國和秦國參戰,壯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後,又改善了晉同曹、衛的關係,孤立了楚國。 這時,楚國令尹(官名,相當於宰相)子玉大怒,發兵進攻晉軍。 晉文公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和報答在晉國內亂逃亡在外時楚王的殷勤接待,(在逃亡時,晉文公允諾:若能回到晉國為君,一旦晉楚交戰,晉軍將退避三舍,古代軍隊行軍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命令部隊向後撤退九十里。晉軍“退避三舍”,後撤到衛國的城濮(今山東省憋縣)。 城濮離晉國比較近,補給供應很方便,又便於會合齊、秦、宋等盟*隊,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晉楚兩軍開始決戰。晉軍誘敵深入,楚軍陷入重圍,全部被殲。 城濮之戰創造了在軍事上先退讓一步,後發制人的著名戰例。此後,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並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晉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楚莊王 在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制停止北進,轉而向東吞併了一些小國,國力強盛。齊國衰落後,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又成為中原霸主。 秦穆公 晉國稱霸的時候,西部的秦國也強大起來。秦穆公企圖向東爭霸中原,但由於向東的通路為晉所阻,便向西吞併十幾個小國,在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史稱“稱霸西戎”。“兼國十二,開地千里”(《韓非子·十過篇》)。 晉悼公 前573年至前558年在位,他的文治武功引領晉國走向全盛,強化封建統治,鑄造軍國霸權。挾天子而令諸侯,和戎狄以徵四方,使晉國強勢崛起,稱霸中原。天賦異稟的傑出*家、戰略家、縱橫家,晉國霸業的復興者,華、夏民族融合的積極推動者,春秋中後期最出類拔萃的諸侯。他勤政愛民,親賢遠惡,果敢敏捷,從諫如流,是先秦乃至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天才君主。他不是天子卻勝似天子,無霸主之名而具霸主之實,年紀輕輕卻在*上異常成熟。 吳王闔閭 闔閭九年(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率師大敗楚軍,僅10天即進入楚國國都郢(今湖北省江陵西北),創造了春秋時期攻佔大國都城的先例。翌年,闔閭親自出徵,大敗越軍。闔閭十一年(前504),再次伐楚,迫使楚國遷都於鄀(今湖北省宜城東南)。從此,吳國威震中華。 越王勾踐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進攻越國,圍困越王勾踐於會稽(今浙江紹興),迫使越國屈服。接著又打敗齊軍。公元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附近)與諸侯會盟,爭得了霸權。越王勾踐自被吳國打敗後,臥薪嚐膽,立志報仇,經過幾十年努力,轉弱為強,滅了吳國。勾踐乘勢北進,與齊、晉等諸侯會盟于徐(今山東滕縣),成為霸主。

請問春秋五霸是誰?

春秋五霸:“齊桓、晉文、晉襄、秦穆、楚莊”

“五霸”是中國古代史上的常識,但“五霸”究指哪五人,自古及今兩千年來史學界一直眾說紛紜,說法有十幾種,人頭多達十五個。現在,史學界的說法仍有兩種:一為齊桓、晉文、楚莊、吳闔、越勾踐;另一為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而《歷史辭典》、《辭海》、《辭源》等權威典籍,對“五霸”詞條的解釋則是二說並存,莫衷一是。這個問題似乎成了千古之謎。不過,筆者認為:只要詳加研究,這個千古之謎是不難解決的。

一、古今”五霸”說的歷史回顧

“五霸”說的歷史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一是戰國後期至唐宋;二是明清至近代;三是現代。

第一個時期是“五霸”說的爭鳴時期,各家主要是提出了自已關於“五霸”的說法,但都缺乏論證。就目前掌握的材料看,他們的“五霸”說共有六種:

1、“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說。如荀子《王霸》說:“……雖在僻陋之國,威動天下,五伯是也……故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是皆僻陋之國也,威動天下,強殆中國,無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謂信立而霸也”從之者有《墨子·所染》等。

2、“齊桓、晉文、秦穆、楚莊、越勾踐”說。如王褒《四子講德論》說:“五伯以下,各自取友:齊桓有管、鮑、隰、寧,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晉文公有咎犯、趙衰,取威定霸,以尊天子;秦穆有王、由、五羖, 攘卻西戎,始開帝緒;楚莊有叔孫、子反,兼定江淮,威震諸夏;勾踐有種、蠡、諜、庸,克滅強吳,雪會稽之恥。”

3、“昆吾、大彭、豕韋、齊桓、晉文”說。如《白虎通·號篇》說:“五霸者,何謂也。昆吾氏、大彭氏、豕韋氏、齊桓公、公晉文公是也。”從之者有服虔《左傳解誼》、高誘《戰國策·齊策一》和《呂氏春秋·先已》注,應劭《風俗通義·皇霸》、崔*(撰:去手+土)《莊子·大宗師》注,杜預《左傳·成二年》注,顏師古《漢書·異姓諸侯王表序》注,孔穎達《左傳·成十八年》正義,楊士勳《穀梁傳·隱八年》疏,丁公著《孟子手音》等。

4、“齊桓、晉文、秦穆、楚莊、吳闔閭”說。如《白虎通·號篇》說:“或曰‘五霸’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闔廬也。”

5、“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說。如《白虎通·號篇》說:“或曰‘五霸’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也。”趙歧《孟子·告子》注、應劭《風俗通義· 皇霸》、高誘《呂氏春秋·當務》和《淮南子汜論篇》注,陸德明《左傳·成二年》釋文、顏師古《漢書·地理志上》注、司馬貞《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索引等,從之。

6、“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吳夫差”說。如顏師古《漢書·諸王侯表序》注說:“此五霸謂: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吳夫差也。”

在這六種說法中,從之者較多的有兩說,無從之者的有三說;人頭十一個,其中完全相同的僅有二人,即齊桓、晉文;十一人有八人在春秋,有三人在夏商二代。

第二個時期是“五霸”的考訂時期。此時史學界開始對以往的“五霸”說進行了新的審視,有人同意以往的說法,有人則提出了新的“五霸”說。這時的“五霸”說有五家(本文由於篇幅有限,其考訂一律從略):

1、“昆吾、大彭、豕韋、齊桓、晉文”說。如何燕泉,見《疑耀》卷一;王端履的《重論文齋筆錄》;陳立《白虎通疏證》卷二等。

2、“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說。如張萱的《疑耀》卷一;毛奇齡的《四書剩言》;吳漢翃的《春秋提要》等。

3、“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說。如閻若璩《四書·釋地三續》。

4、“齊桓、晉文、晉襄、晉景、晉悼”說。如全祖望《鮚崎亭集外編》卷36。

5、“鄭莊、齊桓、晉文、秦穆、楚莊”說。如近人朱起鳳《辭通》卷十九禡韻“五霸”?酢?br>

這時的“五霸”說與以往相比,考訂掉了三種說法,新增加了兩種說法,人頭也由原來的十一人增加到了十五人。但總的說來,這是期的“五霸”說較之以往無重大改觀。

第三個時期是對傳統“五霸”說進行深人研究的時期。這時期的“五霸”說只有兩種:

1、“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說。如楊伯峻先生的《孟子·告子》注。

2、“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說。如金景芳的《中國奴隸社會史》一書。

這一時期的“五霸”說與傳統相比,由過去的八種說法驟減到了兩種,人頭也由十五人減到了七人,不過這時沒有提出新說法。

以上所提到的只是關於“五霸”的單一的說法,事實上,自古及今,“五霸”問題還有許多並存的說法:第一時期,如《荀子》、高誘的《呂氏春秋》注,應劭的《風俗通義》、班固的《白虎通》等;第二時期,如顧炎武的《日知錄》和蔣炯的《重論文齋筆錄》等;第三時期,如《歷史辭典》、《辭海》、《辭源》等。另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隨著學術以及*氣候的變化,“五霸”的最流行的說法也不一:如古代是儒學統治時期,所以清代以前最流行的說法為杜注《左傳》中的“昆吾、豕韋、大彭、齊桓、晉文”與趙注《孟子》中的“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二說。自近代以,來由於《荀子》之被重新發掘,而且據現代人證明,其自然觀接近唯物主義。所以,《荀子·王霸》中的“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 ”一說的呼聲頓高,以致發展到了與趙注《孟子》的“五霸”說平分秋色的地步。然則這都是趕潮人的鬼把戲,非有科學之依據。

二、解決”五霸”問題的科學途徑

“五霸”問題如何解決?筆者認為:科學的方法是溯源求本,回到“五霸”一詞最先提出時的意義上去探索。只有把“五霸”放回到當時特定的時間、地點和環境中,才能真正得到解決,離開了當時特定的時間、地點和環境,是搞不清“五霸”究竟為誰的。

“五霸”一詞最先提出的背景是什麼?請看《左傳》成二年:“晉師從齊師,入自丘輿,擊馬陘。齊侯使賓媚人賂以紀甗、玉磬與地。不可,則聽客之所為。賓媚人致賂,晉人不可,?唬骸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是什麼?

一、春秋五霸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290多年間,社會風雷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

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歷史上把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其說首見於《左傳》。

關於春秋五霸,各類史家、學者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兩種最具代表性的:

1、《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2、《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二、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戰國時代最後三十多年,山東六國已無力與秦國對抗,秦國不斷向東蠶食六國國土,後來至秦王嬴政在位時,一舉滅六國,一統中國。

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

公元前287年,蘇秦、李兌合齊、楚、趙、魏、韓五國,合縱攻秦,罷於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求和。

公元前286年,齊滅宋,秦遂主謀合縱攻齊。前284年,燕昭王使樂毅為將,合燕、秦、韓、趙、魏五國攻齊,攻入齊都臨淄,佔領齊國長達五年。

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組織*,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抗衡。這以後秦的對手主要是趙國。秦在進一步削弱楚的基礎上,向東積極發展,與趙形成正面對抗。

公元前262-260年,秦、趙在長平邑(今山西晉城高平市)激戰,秦大敗趙(長平之戰)。

公元前259年,秦進圍趙都邯鄲,達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除邯鄲之圍。趙雖轉危為安,但受創慘重。

公元前251年,燕乘趙國新敗,出兵攻趙,反被趙國擊敗。然而在秦的威脅下,東方六國又結成暫時的聯盟。

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於河外。

公元前241年,趙龐煖合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但為秦所敗。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復存在。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乘勢各個擊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統一天下,七國爭雄的局面結束。

擴充套件資料:

戰國百家爭鳴

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

以李悝、吳起、商鞅、申不害、慎到、樂毅、劇辛、韓非、李斯等人為代表的法家在戰國時期獨步天下。

楊朱學派的為我、貴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

墨子(約前479年—前381年)的墨家主張兼愛、非攻。

張儀、公孫衍、蘇秦和范雎等縱橫家,以謀略遊說天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的儒家主張守舊。

許行的農家主張君民並耕而食。

惠施、公孫龍、鄧析子等名家主張辨別“名實同異”的邏輯。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發展道家的無為而治。

鄒衍(約前305年—前240年)的陰陽家提倡“五德終始說”。

兼取各家學說的雜家,以《呂氏春秋》的帝王學為代表,還有喜歡引用歷史典故和寓言故事的小說家虞初、燕丹子,世稱“九流十家”。

戰國時期的連年混戰使軍事理論和技術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孫臏兵法》、《鬼谷子》、《吳子兵法》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春秋五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戰國七雄

標籤: 五霸 春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yangsheng/o253q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