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養生保健

> 故宮後三宮指哪三宮

故宮後三宮指哪三宮

三宮即指中路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又稱“後三宮”。 故宮的建築依據其佈局與功用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所謂“前朝後寢”。“外朝”與“內廷”以乾清門為界,乾清門以南為外朝,以北為內廷。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皇帝舉

故宮後三宮指哪三宮

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

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 一、前三殿 1、太和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的至尊金殿,即民間所謂皇宮中的“金鑾寶殿”,這裡是皇帝舉行重大朝典之地。初建於明永樂年(15世紀初),後經數次災毀和重建。明嘉靖

後三宮位於前三殿後中軸線上,是內廷中心建築。以門廡相圍,平面呈矩形,南北長約220m,東西寬約120m,佔地面積26000㎡,房屋420餘間。包括南起乾清門前的廣場,北至坤寧門,以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為主的位於中軸線上的大宮殿院落。

故宮三大殿是指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或者舉行盛典時用的宮殿。太和殿是三大殿中最大的宮殿,中和殿最校三大殿為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 後三宮為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的統稱。乾清宮是內廷的正殿,殿內的正中有寶座,內有“正

三宮分部 乾清宮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於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

乾清宮,內廷後三宮之一。始建於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清兩代曾因數次被焚燬而重建,現有建築為清代嘉慶三年(1798年)所建。 乾清宮為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座落在單層漢白玉石臺基之上,連廊面闊9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1400㎡,自檯面至正脊高20餘米 ,簷角置脊獸9個,簷下上層單翹雙昂七踩斗栱,下層單翹單昂五踩斗栱,飾金龍和璽彩畫,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門窗。殿內明間、東西次間相通,明間前簷減去金柱,樑架結構為減柱造形式,以擴大室內空間。後簷兩金柱間設屏,屏前設寶座,寶座上方懸“正大光明”匾。東西兩梢間為暖閣,後簷設仙樓,兩盡間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寧宮。殿內鋪墁金磚。殿前寬敞的月臺上,左右分別有銅龜、銅鶴,日晷、嘉量,前設鎏金香爐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臺甬路與乾清門相連。 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 乾清門內即為乾清宮院落,後三宮區的第一個院落,這裡是皇帝的正寢居所。乾清宮東西兩側為昭仁、弘德兩座便殿。圍繞乾清宮院落的廡房設有管理御膳、御茶、御藥、御用衣冠、御用文具等等各類機構。清代,康熙帝將皇子的課堂上書房也設在這裡。 乾清門面闊5間,進深3間,高約16m,單簷歇山屋頂,座落在高1.5m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周圍環以雕石欄杆。門前三出三階,中為御路石,兩側列銅鎏金獅子一對。中開三門,門扉安設在後簷部位,門廳敞亮。兩梢間為青磚檻牆,方格窗。簷下施單昂三踩斗栱,繪金龍和璽彩畫。門兩側為八字形琉璃影壁,高8m,長9.7m,壁心及岔角以琉璃花裝飾,花形自然真,色彩絢美豔麗,在陽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將乾清門映襯得華貴富麗。門內有高臺甬路連線乾清宮月臺。 乾清門東為內左門及九卿值房,西邊內右門及軍機處。門前廣場東西兩端為景運門、隆宗門。乾清門是連線內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為處理政務的場所,清代的“御門聽政”、齋戒、請寶接寶等典禮儀式都在乾清門舉行 交泰殿

紫禁城裡的後三宮分別是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 內廷的正門名乾清門,在它的前面是一扁長的庭院,俗稱橫街。橫街的南面是保和殿,保和殿後北面直下三層臺基即到達橫街,所以這裡是外朝和內廷的交接部分。乾清門位於橫街之北,居中面向南,它是一座面

交泰殿位於乾清宮與坤寧宮的中間,取《易經》中乾坤交泰之意。這裡不僅是皇后在節慶時接受禮賀的地方,也是清代象徵皇權的二十五方寶璽的貯存之地 。 交泰殿平面為方形,深、廣各3間,單簷四角攢尖頂,銅鍍金寶頂,黃琉璃瓦,雙昂五踩斗栱,樑枋飾龍鳳和璽彩畫。四面明間開門,三交六椀菱花,龍鳳裙板隔扇門各4扇,南面次間為檻窗,其餘三面次間均為牆。殿內頂部為盤龍銜珠藻井,地面鋪墁金磚。明間設寶座,上懸康熙帝御書“無為”匾,寶座後有板屏一面,上書乾隆帝御製《交泰殿銘》。東次間設銅壺滴漏,乾隆年後不再使用。西次間設大自鳴鐘,宮內時間以此為準。 交泰殿為皇后千秋節受慶賀禮的地方。清代,於此殿貯清二十五寶璽。每年正月,由欽天監選擇吉日吉時,設案開封陳寶,皇帝來此拈香行禮。清世祖所立“內宮不許干預政事”的鐵牌曾立於此殿。皇帝大婚時,皇后的冊、寶安設殿內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蠶,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閱採桑的用具。 坤寧宮

一、前三殿 1、太和殿 太和殿矗立在紫禁城中央,京城的中軸子午線沿著龍紋石雕御路升上三臺,從天子寶座下穿過。每當大典之際,鳴鐘擊鼓,禮樂齊奏,帝王御殿升座,君臨天下,接受王公和百官的朝賀,極顯其尊貴和威嚴。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大的

坤寧宮是內廷後三宮之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兩次毀於火,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清沿明制於順治二年(1645年)重修,十二年(1655年)仿瀋陽盛京清寧宮再次重修。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失火,延燒此殿前簷,三年(1798年)重修。 坤寧宮是皇后的正寢宮殿,但清代的坤寧宮按滿洲風俗做了改制,東暖閣做為皇帝大婚的洞房,但皇后平日不再居住在此,坤寧宮每日主要是作為薩滿教祭祀的場所。後三宮區最北端為通往御花園的坤寧門、 坤寧宮座北面南,面闊連廊9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明代是皇后的寢宮。清順治十二年改建後,為薩滿教祭神的主要場所。改原明間開門為東次間開門,原槅扇門改為雙扇板門,其餘各間的櫺花槅扇窗均改為直櫺吊搭式窗。室內東側兩間隔出為暖閣,作為居住的寢室,門的西側四間設南、北、西三面炕,作為祭神的場所。與門相對後簷設鍋灶,作殺牲煮肉之用。由於是皇家所用,灶間設櫺花扇門,渾金毗盧罩,裝飾考究華麗。 坤寧宮改建後,即成為清宮薩滿祭祀的主要場所,其中宮的地位並未改變。康熙四年(1665年)玄燁大婚時,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寧宮行合巹禮。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大婚,溥儀結婚也都是在坤寧宮舉行。雍正以後,皇帝移住養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坤寧宮,坤寧宮實際上已作為專供薩滿教祭神的場所。

後三宮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三宮及其相關區域的總稱,包括南起乾清門前的廣場,北至坤寧門,以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為主的位於中軸線上的大宮殿院落。這裡座落著紫禁城的主人——皇帝和皇后的正寢宮殿。 後三宮位於前三殿後中軸線上,是內廷

擴充套件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故宮博物院》後三宮的圖案和前三殿有何不同

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稱“後三宮”。佈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樣,但莊嚴肅穆的氣氛減少了,彩畫圖案也有明顯變復化。前三殿的圖案以龍為主,後三宮鳳凰逐漸增加,出現了雙風朝陽、龍鳳呈祥彩畫制,還有飛風、舞鳳、鳳凰牡丹圖案。

前三是上朝議事的地方,多用和璽彩畫zhidao,女人都不能過去,後三是後宮。。'殿”是皇帝辦公的地方,”宮“是嬪妃生活的地方

PS;彩畫分 和璽彩畫 旋子彩畫 蘇式彩畫

故宮博物院課文,前三殿和後三宮課文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詳寫太和殿,略寫中和殿、保和殿和後三宮。好處是詳略得當,層次分明,突出中心。因為太和殿最全面的體現了故宮的本質特徵。

故宮中除了前三殿、後三宮以及東西十二宮還有哪些宮殿?

wfls

854

北京故宮的每個宮殿詳細介紹

1、太和殿

太和殿(明朝稱奉天殿、皇極殿),俗稱“金鑾殿”,太和殿高35.05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面積約2380多平方米。長寬之比為9:5,寓意為九五之尊。面積是紫禁城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形制也是最高規格,最富麗堂皇的建築。

太和殿是五脊四坡大殿,從東到西有一條長脊,前後各有斜行垂脊兩條,這樣就構成五脊四坡的屋面,建築術語上叫廡殿式。

簷角有10個走獸(分別為 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為中國古建築之特例。大約從14世紀明代起,重簷廡殿是封建王朝宮殿等級最高的形式。太和殿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7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

殿內有瀝粉金漆木柱和精緻的蟠龍藻井,殿中間是封建皇權的象徵——金漆雕龍寶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臺上,安放著金漆雕龍寶座,御座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背後是雕龍屏。

太和殿是故宮中最大的木結構建築,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築,也是中國最大的木構殿宇。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莊嚴絢麗。太和殿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即皇帝即位、生日、婚禮、元旦等都在這裡慶祝。

2、中和殿

中和殿(明朝稱華蓋殿、中極殿)是故宮三大殿之一,位於太和殿後。中和殿高27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為3間,四面出廊,金磚鋪地,建築面積580㎡。黃琉璃瓦單簷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四脊頂端聚成尖狀,上安銅胎鎏金球形的寶頂,建築術語上叫四角攢尖式。

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內閣大臣和禮部官員行禮,然後進太和殿舉行儀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廟之前,也要先在這裡審閱一下寫有祭文的“祝版”;在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這裡審視一下耕具。 

3、保和殿

保和殿(明朝稱謹身殿、建極殿)也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後。保和殿高29米,平面呈長方形,面闊9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1240㎡。

黃琉璃瓦重簷歇山式屋頂。屋頂正中有一條正脊,前後各有2條垂脊,在各條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條岔脊,連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條,建築術語上叫歇山式。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保和殿也是科舉考試舉行殿試的地方。

4、內廷

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內廷,內廷宮殿的大門——乾清門,左右有琉璃照壁,門裡是後三宮。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之處也是皇帝與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

後半部在建築風格上同於前半部。前半部建築形象是嚴肅、莊嚴、壯麗、雄偉,以象徵皇帝的至高無上。後半部內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築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

清代在隆宗門曾發生過一場激烈的戰鬥。嘉慶十八年(1813年),中原一帶發生“天理教”農民起義,農民領袖林清策劃並領導京畿一支隊伍直接攻打紫禁城。九月十四日,起義軍喬裝打扮,兵分兩路,計劃從東、西華門進入宮城。

西華門一支在內應太監劉得才、劉金等人引領下迅速攻打到隆宗門,並在此展開激戰。此次紫禁城之變,“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嘉慶皇帝破例向天下發了“罪己詔”。至今隆宗門匾額上留有箭頭,相傳即這次戰鬥的遺蹟。箭頭位於匾額的左下側。

5、乾清宮

乾清宮在故宮內庭最前面。乾清宮是內廷正殿,高20米。重簷廡殿頂。殿的正中有寶座,內有“正大光明”匾。兩頭有暖閣。乾清宮是封建皇帝的寢宮。清康熙前此處為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之處。清雍正後皇帝移居養心殿,但仍在此批閱奏報,選派官吏和召見臣下。

6、交泰殿

交泰殿在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滿”之意。其建於明代,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攢尖,鍍金寶頂,龍鳳紋飾的方形殿。明、清時,該殿是皇后生日舉辦壽慶活動的地方。

清代皇后所謂親蠶典禮,需至此檢查祭典儀式的準備情況。清代的“寶璽”(印章)也收藏在這裡。

7、養心殿

清朝自雍正之後養心殿成為皇帝在故宮內的實際居所。清同治年間慈禧、慈安二太后垂簾聽政就在養心殿東暖閣。

8、寧壽宮

內廷東側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宣佈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66303830退位後當太上皇養老皇宮,花費一百一十萬兩銀修建。

9、坤寧宮

坤寧宮在故宮“內庭”最後面。重簷廡殿頂。坤寧宮是明朝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后寢宮,兩頭有暖閣。清代改為祭神場所。雍正後,西暖閣為薩滿的祭祀地。其中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婚禮。

在坤寧宮北面的是御花園。御花園裡有高聳的松柏、珍貴的花木、山石和亭閣。御花園原名宮後苑,佔地11000多平方米,有建築20餘處。以欽安殿為中心,園林建築採用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佈局緊湊、古典富麗。

殿東北的堆秀山,為太湖石迭砌而成,上築御景亭,名為萬春亭和千秋亭的兩座亭子,可以說是目前儲存的古亭中最為華麗的。

10、東六宮

故宮的東西六宮都是皇帝后妃和子嗣居住的地方。東六宮包含指景仁宮、延禧宮、承幹宮、永和宮、鍾粹宮、景陽宮,東六宮建於明永樂年間。

東六宮包括鍾翠宮,承乾宮,景仁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其中,東太后慈安就住在鍾翠宮。另外,延禧宮也非常有名,因為紫禁城中唯一的一座西洋建築就在延禧宮內,他就是民間廣為流傳的水晶宮。

延禧宮在道光年間曾遭雷擊而毀壞,於是宣統年間清朝統治者決定造一座不怕火的宮殿,於是一座以漢白玉,玻璃為主要材料的宮殿就開始動工了。但當工程進行到一半時,清朝滅亡了,整個工程也*停了下來。目前延禧宮現在還沒有對外開放。

現在東六宮大都改為古代藝術品陳列館,其中有明清工藝美術館、陶瓷館、青銅器館、鐘錶館、繪畫館、珍寶館。以參觀珍寶館和鐘錶館的人數最多,鐘錶館設在奉先殿,珍寶館設在故宮東北角的養性殿、樂壽堂、頤和軒這在座堂裡。玩具陳列館設在坤寧宮以東的聯房叫東板房裡。

擴充套件資料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

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

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景點的詳細介紹?

1、乾清宮

內廷後三宮之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清兩代曾因數次被焚燬而重建,現有建築為清嘉慶三年(1798年)所建。

乾清宮為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座落在單層漢白玉石臺基之上,連廊面闊9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自檯面至正脊高20餘米

,簷角置脊9個。殿前寬敞的月臺上,左右分別有銅龜、銅鶴,日晷、嘉量,前設鎏金香爐4座,e79fa5e9819331333431373233正中出丹陛,接高臺甬路與乾清門相連。

2、交泰殿

內廷後三宮之一,位於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約為明嘉靖年間建。交泰殿平面為方形,深、廣各3間。明間設寶座,上懸康熙帝御書“無為”匾,寶座後有板屏一面,上書乾隆帝御製《交泰殿銘》。

3、坤寧宮

內廷後三宮之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沿明制於順治二年(1645年)重修,順治十二年(1655年)仿瀋陽盛京清寧宮再次重修。坤寧宮座北面南,面闊連廊9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明代是皇后的寢宮。

擴充套件資料:

故宮的修建

明永樂五年(1407年),明成祖朱棣下令營造宮城,一項浩大的工程就此啟動。建造宮殿所需的木料來自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由山上砍伐下來之後,經由各地區的河道先運送入長江,順長江自西而東漂送到大運河,再經大運河北上。

建材中最難採集和運輸的是石料。“大量的臺基、臺階、欄杆所需要的石料稱為漢白玉,這種白色石料產地集中在河北曲陽,離北京有400裡之遙。巨大而沉重的石料遠距離運送,當時確非易事。

聰明的工匠想出了旱船滑冰的辦法,即在沿路打井,利用冬季天寒地凍,取井水潑地成冰,用旱船載石,在冰上用人力拉拽前進。

”三大殿前後的御道石,長16米,寬3.17米,重200餘噸,為了運送這塊最大的巨石,動用了民工兩萬餘人,沿途挖井140餘口……備料工作持續了近10年,現場施工才大規模地開始。把備料和現場施工加在一起,前後歷時13年,紫禁城建成完工。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故宮創造新價值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北京故宮

標籤: 故宮 三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yangsheng/yvo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