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生活全书馆 >

综合知识

> 宋代斗茶用什么茶具

宋代斗茶用什么茶具

宋代斗茶用什么茶具

宋代斗茶用的茶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斗(dǒu): 斗是用来盛放茶叶的器具,通常是陶瓷、竹木或石料制成。宋代使用的大部分斗都是陶瓷制的,形状多为圆底方颈,底部有一孔可以倒茶。

2. 盂(yú): 盂是用来接斗中茶汤的器具,通常也是陶瓷制成,也有使用金属盂的。

3. 瓯(ōu): 瓯是用来盛放热水的器具,可以用陶瓷或金属制成,通常是双耳或单耳设计,有盖子。

4. 面盆(miànbǎn): 面盆用来盛放洗手用的水,通常也是陶瓷制成,有一些也使用金属或石料制成。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宋朝打茶是什么意思

打茶是在点茶的时候搅拌茶叶的意思。在宋朝,茶筅是打茶的工具,有金、银、铁制,大部分用竹制,文人美其名“搅茶公子”。水冲入茶碗中,需以茶筅拼命用力打击,就会慢慢出现泡沫。

宋代盛行斗茶,所用茶具为黑瓷茶具,产于福建、江西、浙江、四川等地,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福建的建窑盏,即著名的“建盏”。

喝茶的方式上,现代人喝茶的方式就是把茶叶放在茶壶和茶杯里泡着喝,而古人多用煎、煮的方法。宋朝人饮茶的方式为点茶。

决定斗茶胜负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一般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

二是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

决定汤花的优劣要看两条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因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汤花的色泽标准与汤色的标准是一样的。

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

古人斗茶是怎么斗,毕竟每个人喝茶的口感都不一样,以什么标准分胜负呢?

我们经常听到“斗茶”两个字,脑中想到最多的可能一群人冲泡比赛谁的茶更好喝:“色香味形”。但是宋人的斗茶就很特别了,因为我们现在的喝茶方式是从明代奠定的,宋代可还没有人见识过冲泡喝的叶片茶。

所以古人的斗茶方式就很特别了。首先斗茶的用具,我们现在可能是紫砂壶,可能是盖碗,可能是品茗杯。古人斗茶的用具是黑色茶盏,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建盏,又叫天目盏。

而古人斗茶的方式是,用的茶粉,将蒸青绿茶饼,在宋代皇家专用的又叫龙凤团茶。撬下来,磨成粉,然后用专门茶筅去搅拌,打泡,类似现在的咖啡,茶筅的工具是固定的制作工艺,都是竹制品,古人喝的茶,若是要在今天的找对比的话,可能更像是日本的抹茶道。在宋代和唐代的时候日本大规模引进学习当时唐宋古风,佛教、茶道、饮食等方方面面。

茶筅在击打茶汤的时候,就会起泡沫,泡沫在经过不断地击打会从大泡沫打发成小泡沫,用的力度,茶粉研磨的细密,都是斗茶中评定标准。

由于以宋徽宗为代表的权威官方的喜好,造成上行下效,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争相斗比,民间当然是以贵族为荣,也更是盛行斗茶。贵族有贵族的玩法,民间有民间的玩法。

元朝时,茶文化凋敝,到了明朝,茶发生了最大的转变,不再以团茶作为进贡的标准,改为现在我们常见的散茶,所以,后面的喝茶方式的改变,渐渐斗茶不再盛行,逐渐被世人遗忘。今人只能从典籍和古代图画中寻找到古人之乐。好在现在国潮复兴,这种古人的喝茶方式,今人也在寻求。文化不会断层,我们都能找回来的。

宋徽宗在哪本书中指出了最适宜斗茶所用建盏的盏色和纹路

说到建盏,自然要联想到“斗茶”。

中国的饮茶习俗具有悠久的历史,自汉唐时代以来已十分盛行。入宋以后,此风尤盛。当时最为流行的是“斗茶”,这是一种比唐代煮茶更讲究的品茗艺术。宋代宫内崇尚这种饮茶方式,宋徽宗赵佶常与王公贵族和臣僚们“斗茶”,上行下效,风靡全国。

“斗茶”之法讲究茶质、水质和技艺。为了创造最佳的斗茶效果,不仅需要茶品好,技巧娴熟,而且需要优质的茶盏。所谓“好马配好鞍”。《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这种斗茶,黑白分明,一目了然。所以斗茶家们都对黑釉茶盏(碗)情有独钟,皆因建盏最适合“斗茶”。首先,建盏的外观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东方艺术色彩,似为“鬼斧神工”之作,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其次,建盏造型别致,边薄底厚,胎骨厚重、坚硬,具有良好的保温性和隔热性。当地百姓至今流传一种说法:三伏天用建盏盛菜越宿不馊。因此,正如《茶录》所云:“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三,建盏口大足小底深,盏口面积大,可以容纳更多的汤花且便于观赏,而足小底深,易于茶渣沉淀和倾渣,以免影响茶色。建盏的诸多优点使其他窑场生产的茶盏大为逊色,因此成为宋代最上乘的“斗茶”用具。

推荐丨天时地利人和告诉你“为何宋盏能成为茶器之首”

​自古以来,我们就是一个爱茶、品茶,把茶融入生活的民族。既要品茶,自然少不了好盏。 建盏,为茶而生,与茶相依相存,是公认的好盏。

天下之盏,建盏为最

建盏作为黑瓷的典型代表,发展至宋代最受追捧。 宋代是茶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宋人无论是君主贵族亦或是文人墨客,无不钟爱点茶、斗茶,并以建盏为茶器之首。

不得不说,宋代建盏之所以能够占据那个时代的制高点,和 天时地利人和 是分不开的。

天时 便是宋代盛极一时的斗茶之风 。

斗茶这种饮茶方式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斗茶是将茶饼碾成粉末连水带茶一齐饮下,而在斗茶过程比的就是汤色,建盏的黑更容易衬托汤色的白。建盏在 口沿处会有一道“分水线” ,斗茶的一个环节是点汤,即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汤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也就是汤花能咬住“分水线”, 这说明建盏在当时的主要功能就是用于斗茶。

而 地利 则是建盏发源地水吉, 为建盏的诞生创造了一些独特条件。

若想烧出建盏这样独特的析晶黑釉瓷碗,并将产品行销到各地,成为风靡全国、畅销海外的流行品,其产地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一、 周围要有足够的燃料,以应对大规模烧瓷的能量消耗;

二、 要有适宜的地理环境,即有倾斜度但是斜率不会太高的山坡,以便建造一定规模的龙窑;

三、 要有便利的运送渠道,即发达的交通以供外销;

四 、 最关键的一点,要有原材料,即含铁量高,能形成析晶的胎土、釉料。

而水吉恰好满足这些条件。

首先, 水吉地处丘陵地带,遍地环山 ,但山丘海拔都不会太高,坡度适当,可依山形建造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超长龙窑。

其次, 丰沛的雨水和适宜的土壤、气候造就了漫山遍野的茂密植被 ,令水吉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水吉镇木材蓄积量2.9万立方米,年采伐木材2.2万立方米, 龙窑柴烧所需的燃料完全不用发愁。

第三,建盏作为瓷器不但易碎,且分量不轻,长途运输时若走陆运,难免碰撞损毁,成本也太高。以水运为主,陆运为辅,才能降低损耗和运输成本。建州(今建阳)一直是福建的重镇,建窑濒临建溪,而福建水利交通十分发达,水网密布, 因此建窑出产的建盏能够很方便的被运输出去,销往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市场。

当然,还有最最重要的一点, 建盏的胎被称为“铁胎” ,是建盏区分于其他窑口所产黑釉盏的 一个重要特征 , 也是建盏成为宋代公认极品茶具的重要因素 。而水吉本地的高含铁量粘土在宋代独一无二。

人和 即当朝君主的极力推崇—— 宋徽宗为建盏背书。

宋徽宗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皇帝,但绝对是一个极有造诣的艺术家,有宋一代书法第一,又兼具文艺青年的各种喜好。当时出自 宋徽宗之首的《大观茶论》 对建盏是这样评价:“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这句话至今仍是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一句。宋徽宗不仅自己喜欢用建盏,还兼职推销员, 据《宣和遗事》载 :“ 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 ”。可见建盏在宋代想不火都难。

如此一来,宋代建盏成为 茶器之首 ,就成为了必然。而建盏的传奇更迭,可谓是埋葬千年复璀璨。即使几经反转, 今天,建盏仍然在品茗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继续发光发热。

宋代斗茶有哪些讲究?斗茶对茶盏有什么要求吗?

宋代斗茶有很多讲究。斗茶,其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饮茶娱乐活动,属于一种比赛,用来区分茶叶的品质。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斗茶的雏形,但当时不叫斗茶,而叫 "斗茶 "或 "斗茶"。宋代是中国茶文化迅速发展的阶段。在宋代,无论是文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非常喜欢喝茶,这使得斗茶非常流行。这种茶叶竞赛的名称从宋代开始改称为 "斗茶 "后,一直延续到今天。

饮茶的习俗在唐朝中期开始流行,唐朝开创了饮茶的艺术。但是,当时主要的饮茶方式是煮茶,先烧水煮茶,然后用勺子把茶水分到杯子里。饮茶时,将鲜白的茶沫、咸香的茶汤和嫩滑的茶尘一起喝下。到了宋代,饮茶改为点茶,这比煮茶更讲究。宋代的茶也是用饼茶,先磨成粉,然后用茶罗筛。茶粉越细越好。"茶有百种,杯有千种"。

作为喝茶的最佳必备茶器,用什么来搭配最合适呢?如果只考虑品茶,建盏不选茶。各种茶都适合建盏品茗。但是,如果深入关注的是茶的享受,喝茶自然也就有了仪式感。斗茶是指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全国各地的茶农和茶客进行的比较新茶优劣的比赛。它具有很强的竞争特点,一般在清明节后举行。虽然斗茶在中国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历史传统文化,但它仍然非常流行,每年都有无数的饮茶者和茶农在斗茶。

喜欢用建盏斗茶的宋朝人,斗茶文化有多么的丰富?

引言:中国制茶、饮茶风俗自汉代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唐代“贡茶院”的设立与陆羽的《茶经》的刊行使饮茶之风在士大夫阶层中非常流行。宋代茶风更盛,李觏谈及北宋饮茶风尚时称:“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茶在北宋已成社会生活必需品。

1建茶与建盏

宋代茶叶生产十分昌盛,除淮水以北诸路外,南方诸路皆产茶。在众多茶叶产地中,“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

建茶因产于福建建溪流域而得名,主产于建安县北苑凤凰山,因“取象于龙凤,以别庶饮,由此入贡”的北苑龙团凤饼茶而闻名于世,宋徽宗云“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龙凤茶的制造是在茶膏压模定型的模具上刻龙、凤、花草图案,使茶饼成型后饼面上有龙凤图案。

咸平时福建路转运使丁谓造“大龙团”,庆历时蔡襄制“小龙团”,元丰时贾青以武夷山“草朱”茶精制“密云龙”团茶。在半个世纪内,建茶从十余品种增加到四五十个品种。

《宣和北苑贡茶录》载:“北苑贡茶花样繁多,大观初白茶为第一,又制出贡新夸,三色细芽的御苑玉芽、万寿龙芽、无比寿芽等贡茶上品”,当时仅北苑一地生产的贡茶就有“龙团胜雪”、“万春银针”、“瑞云祥龙”、“龙园胜雪”等41种。“建窑”一词最早出于明代曹昭《新增格古要论》“建窑器出福建,其碗盏多是撇口,色黑而滋润,有黄兔斑、滴珠大者真。”

两宋时期全国有很多瓷窑烧造黑釉盏,但都不如建窑黑釉盏著名。建窑遗址在今福建建阳县水吉公社池中、后井村一带。建国后,考古工作者在建阳县水吉镇建窑遗址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多次调查,并陆续对建窑的主要窑址遗迹进行发掘,确认了建窑窑厂的分布,并对建窑产生的历史、烧造工艺、产品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窑窑址的分布范围北至芦花坪,南至源头坑,东至大路后门山,西至庵尾山。产品类型、造型、釉色均较为单一,各处窑址均以生产盏、盘等黑釉瓷为主,兼有少量罐、瓶、碟,釉色以黑灰色釉为主。

建窑遗址中数量众多的黑釉瓷盏的发现格外引人注目。建窑黑釉盏均口大底小,形如漏斗,胎体厚重,腹底部及足部露胎,器身内外釉色漆黑,釉面呈现黄褐色或银灰色兔毫状或滴珠状花纹。有敞口和敛口两种类型。从传世的建窑黑釉盏珍品来看,有兔毫盏、鹧鸪斑盏、油滴盏等种类。宋人斗茶崇尚鲜白汤色,因而与建茶相配的黑釉建盏成为最相宜的斗茶器具而名重一时,“忽惊午盏兔毛斑,打出青瓮鹅儿酒”、“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即表达了苏轼和杨万里对建窑兔毫盏的喜爱。

2、宋代饮茶之风与斗茶文化

宋代建窑所烧造的黑釉盏即建盏正是顺应宋代“斗茶”风气而出的专用茶具。“斗茶”文化始于唐代福建建安一带,唐人冯贽撰《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北宋中期以后,逐渐向北方传播,并很快风靡全国。

宋代斗茶大致需要经过灸茶、碾茶、罗筛、候汤、熁盏、点茶、品评几个步骤。烘焙干燥好的茶叶经研磨成粉状,再压制成块状茶饼,斗茶时,茶饼用沸水浸渍去除油膏后微火炙干,使用银质或铁质茶碾研磨成粉,并经茶筛筛出更为细腻的粉末,在盛有茶末的茶盏中点入少量热水,搅拌成光滑糊状,再倒入更多热水,将液体搅拌至起汤花为止。准确完成复杂的备茶过程需要上等的茶叶、恰当的茶具、熟练的技巧的配合。

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对斗茶活动作了非常生动的描写,“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心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期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斗茶过程中水的选择和火候同样讲究,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

蔡襄《茶录·点茶》中提到:“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另极匀,又添注之,环回击拂。汤上盏,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福建建阳水吉建窑出土的兔毫盏圈足底座印有“供御”字样,宋墓中出土大量茶盏、汤盏、茶碾、汤瓶等陶瓷茶具及制作精美的银质茶具均反映了宋代从上层到百姓的斗茶、饮茶风气。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南宋画家刘松年《补衲图》中就有对备茶的描绘,画作前景中年轻僧侣正在观看老年僧侣缝补僧袍,屏风后一名侍从和一名年轻僧侣生在备茶,桌上摆放的正是一摞黑釉建盏。他的另一幅作品《茗园赌市图》将斗茶的场景展现的淋漓尽致,作品左边四个男子提着汤瓶正在斗茶,旁边一个男子手端茶盏,正仔细品鉴盏中茶汤。画面中部偏右,一位贩卖茶水的商贩将茶担放在地上,聚精会神地看着旁边的斗茶场景。

《补衲图》、《茗园赌市图》如实展现了南宋时备茶、卖茶、斗茶、饮茶的生活场景。熟悉备茶过程的建窑陶工在长期的制陶实践中逐渐设计出适合备茶、饮茶的黑釉盏。口大足小的器型易于茶末的沉淀;口薄底厚易于保持温度;盏内因束口而形成的凸棱是点茶注水的标准线;黑色的盏釉更加反衬茶汤的鲜白。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盏》篇云:“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蔡襄《茶录》写到:“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其他处出,或薄色或紫色,皆不及也。”

斗茶推动了品茶器具的生产,黑釉建盏因贡茶而成为贡瓷。茶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宋代不仅成为风尚,更是与文人精神紧密结合。茶对人的精神世界具有“祛静涤滞,致清导和”、“冲淡简洁,韵高致静”的作用,成为宋代文人的修身之道和精神写照。

宋代文人雅士创作出大量茶诗,关于茶叶、茶具、饮茶风俗文化的论著也十分丰富,较著名的有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蔡襄《茶录》、沈括《本朝茶法》、赵汝砺《北苑别录》、叶清臣《述煮茶小品》、宋子安《东溪试茶录》、唐庚《斗茶记》、审安老人《茶具图赞》等。

茶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丧葬文化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茶为祭”在宋代十分普遍,“备茶进茶”的装饰题材在河南、山西、山东和内蒙等地的宋墓中均有发现。宣化辽墓M3备茶壁画中详细描绘了供桌上所陈白瓷茶盏、黄釉茶瓯、陶盏托、漆茶匙、白瓷汤瓶及桌下风炉、铫子,对于碾茶、煮浆、点茶工序的描绘,成为宋代饮茶方式、茶具考辨的绝好材料。宣化辽墓备茶进茶壁画题材壁画的出现,被认为是宋辽时期茶文化在南北各地兴盛的生动再现。

3、结语

建窑黑釉盏的兴起与建安地区贡茶与斗茶的历史是同步的。建盏的生产还影响了浙江、江西等邻近地区窑厂的生产。浙江丽水庆元潘里垄窑址、江西上饶荣亭王塘窑址均为专烧黑釉盏为主的瓷窑,两地的黑釉窑产品在造型、胎釉等方面与建窑黑釉盏极为相似。这是瓷器烧造技术互相交流的结果,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社会上对黑釉盏市场需求。

建盏在宋代为什么这么火

建盏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由于建窑黑瓷中的建盏胎体厚重,胎内蕴含细小气孔,利于茶汤的保温,适合斗茶的需求,所以,在宋代成为最上乘的茶具之一。在宋代就曾盛行点茶法。此法即宋代斗茶所用,茶人自吃也用此法。日本的抹茶便从此而来。

说到为什么黑釉茶盏会在宋代流行,这又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简单来说就是,唐代饮茶方式主要以煮茶为主,到了宋代则开始流行点茶,茶汤是白色的。用黑色的茶盏最能现实茶汤的颜色。这些喝茶的人很会玩,点完茶还要斗一斗,品评赏玩,建盏的厚度刚好能够保持茶汤的温度。so 大家就都觉得它很好用啦~~就开始流行啦啦啦~

世界上唯一一只曜变天目盏是日本的国宝,显然这是中国的建盏,但是被日本完好的保存下来,并且至今作为国宝放在博物馆。

提到建盏,是绝对不能忘了这位牛到爆的顶级“网红”——宋徽宗

这位审美超棒的皇帝赵先森非常推崇建盏。他在《大观茶论》里写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这里说的玉毫条指的是盏面上形成银褐色细密条纹,像兔子的毫毛,故也叫做兔毫盏。

内容来源于网络

宋代点茶3

两宋时建州北苑生产的“龙团凤茶”乃进御贡茶,极为珍贵,斗茶风靡全国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民间活动随着贡茶传入了朝廷,并受到皇帝的推崇。而同样来自福建的黑釉茶盏也随之名声鹊起。蔡襄《茶录》上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也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斗茶时,茶面泛出的汤花呈白色,建盏的黑釉与茶汤的白色正好相互映衬,而汤花形成的水痕亦清晰可见,故宋人斗茶喜用建盏。

建盏,黑瓷代表,中国八大名瓷之一。中国茶文化中, 是唯一为茶而生的器具,被视为“茶之圣器”,因产自福建建阳,故此称为建窑建盏。

建窑黑釉盏能在点茶、斗茶盛行的宋代成为最受欢迎的茶碗,并在陶瓷史、科技史上成为黑釉瓷代表,其决定性因素就是它的独特工艺,以及此工艺带来的独特釉色。建盏釉色变化万千,1300°以上的窑火,高度还原的气氛,自然生成不同形态、大小、质感、排布、色彩的斑纹,奇诡瑰丽,蔚为壮观。

简单介绍下:宋代五大名窑

——是指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

八大窑系

——是指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建窑系和越窑系。

宋代,也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它的技术流传至今。

除了盏,还有其他对应的器皿。

茶具图赞——史上第一部茶具图谱。

陆羽在《茶经》中把饮茶器具称为“茶器”,而将采制茶叶用的器具称为“茶具”这种称呼一直沿袭到北宋。到了南宋,审安老人(其真名董真卿)于咸谆五年(公元1269年)撰写《茶具图赞》时才将饮茶品具改称为“茶具”,沿用至今。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具图谱。

《茶具图赞》用白描画法将盛行于宋代的斗茶用具记录成图,称之为“十二先生”,赐以名、字、号,并按宋时官制冠以衔职,非常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宋代社会对茶具的钟爱和对茶具功用、特点的评价。这十二件茶具分别是:韦鸿胪(茶笼)、木待制(木椎)、金法曹(茶碾)、石转运(茶磨)、胡员外(茶杓)、罗枢密(茶罗)、宗从事(茶帚)、漆雕秘阁(茶托)、陶寳文(茶盏)、汤提点(汤瓶)、竺副帅(茶筅)和司軄方(茶巾)。

宋代点茶法有一套独具审美的茶具。

从茶艺与茶道精神来讲,宋代继承了唐代时期开创的茶文化,并在其基础上结合自身社会文化的底蕴加以发展,其中,点茶法就是一个代表,其上承唐代精致的煮茶法而有创新,穷尽雅致的点茶法成为当时饮茶的主流方式。据资料显示,宋代点茶法有一套独具审美的茶具,欣赏宋代茶具,首先要了解以点茶法为代表的宋代饮茶方式。庆历末年,位居北宋士大夫集团核心层的蔡襄继丁谓之后任福建转运使,专事贡茶,并对之加以改良,并于皇祐年间写成继唐代陆羽《茶经》之后又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茶书——《茶录》。其上篇论茶,下篇论器,专述建安民间斗茶时使用的冲点茶汤之法。蔡襄作为当朝书法圣手,所著《茶录》“书之于石”并自写绢本,流行于世。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对点茶法作了详细论述,以“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为基本过程的点茶法成为宋人主导的品饮方式。

“斗茶”又称“茗战”。就是品茗比赛,把茶叶质量的评比当作一场战斗来对待。由于官廷、寺庙、文人聚会中茶宴的逐步盛行,特别是一些地方官吏和权贵为博帝王的欢心,千方百计献上优质贡茶,为此先要比试茶的质量,斗茶之风便日益盛行起来。范忡淹描写“茗战”的情况说:“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斗茶不仅在上层社会盛行,还普及到民间,唐庚《斗茶记》记其事说:“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於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三五知己,各取所藏好茶,轮流品尝,决出名次,以分高下。

宋代还流行一种技巧性很高的烹茶技艺,叫做分茶。宋代陶谷《清异录•百茶戏》中说:“近世有下汤适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茶百戏'”玩这种游艺时,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这时盏面上的汤纹就会幻变出各种图样来,犹如一幅幅水墨画,所以有“水丹青”之称。

斗茶和分茶在点茶技艺方面有相同之处,但就其性质而言,斗茶是一种茶俗,分茶则主要是茶艺,两者既有联系,又相区别,都体现了茶文化丰富的文化意蕴。

宋代点茶是对于宋代美学的传承与致敬,同时也是感受茶叶的真味。近年来,在人们生活中也更加注重我国的传统茶文化,品味一杯茶,其实就是品味了禅,品味了人生。

古代喝茶的杯子叫什么?盏还是杯?

说是礼仪大国以及饮茶大国,全世界想到的第一个无疑就是中国,在喝茶的礼仪上可谓是自古就传承着很多知识。古代即使是普通的茶叶照样有着讲究的喝法。

还想了解》》 明前茶的特点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按照现代观点,不应纳入器具。

  茶瓯最典型的唐代茶具之一,也有人称之杯、碗。至宋代时,发展成为饮酒斗茶的一种标志性日用茶具。茶瓯又分为两类,一类以玉壁底碗为代表;另一类常见的是茶碗花口,通常为五瓣花形,一般出现在晚唐时期。

  也叫盖碗,盖碗也称“三才杯”暗含天地人和之意。相传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780-783)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因为原来的茶杯没有衬底,常常烫着手指,于是崔宁之子就巧思发明了木盘子来承托茶杯。

  茶杯是盛茶水的用具,水从茶壶而来,倒进茶杯,之后给客人品尝茶水。茶杯分大小两种:小杯主要用于乌龙茶的品啜,亦叫品茗杯,是与闻香杯配合使用的;大杯也可直接作泡茶和盛茶用具,主要用于高级细嫩名茶的品饮。

  为了防止喝茶时杯易倾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环上一圈,使杯子便于固定。这便是最早的茶船。后来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人人称便。到后世环底做得越来越新颖,形状百态,有如环底杯。

  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就在成都地区诞生了。这种特有的饮茶方式逐步由点巴蜀向四周地区浸润发展,后世就遍及于整个南方。

  川人使用茶盖还有其特殊的讲究:品茶之时,茶盖置于桌面,表示茶杯已空,茶博士会很快过来将水续满;茶客临时离去,将茶盖扣置于竹椅之上,表示人未走远,少时即归,自然不会有人侵占座位,跑堂也会将茶具、小吃代为看管。

宋代的饮茶方式是怎样的

宋朝人热衷于喝茶,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茶坊、酒肆比比皆是。茶对宋代市井生活有着巨大影响。宋人喝茶好“点茶”,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

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流行“斗茶”。包括: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斗茶多用白茶,为黑白分明,宋人喜建窑小黑碗,凝重古朴,看似笨重,但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斗茶和质朴的茶具让宋代茶文化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因而出现了曜变天目这样的极其珍贵的茶碗。

扩展资料

宋朝茶文化的另一个特色是茶坊文化。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年间的汴京,凡是闹市区和居民集中地方,茶坊鳞次栉比,不仅有专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坊,还有商贩,劳动人民拂晓前进行交易的早市茶坊。这种茶坊实际上是一种边喝茶边做买卖的场所。汴京更多的茶馆则是从早开到晚直到夜市结束才关门的全天候茶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代茶文化

标签: 宋代 茶具 斗茶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shqsg.com/zh-cn/zonghezhishi/0l55q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