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生活全书馆 >

综合知识

> 玛格丽特米切尔简介

玛格丽特米切尔简介

玛格丽特米切尔简介

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1900年11月8日-1949年8月16日)是美国作家,因其才华横溢的小说《飘》(Gone with the Wind)而闻名于世。正是这部小说使她获得了1937年的普利策小说奖,并且成为了畅销书的经典之作。《飘》被改编成了经典电影,并因此获得了十一项奥斯卡奖。 米切尔出生于美国亚特兰大市。她从小就是一个敏锐、富有创造力和才华横溢的女孩。毕业于亚特兰大的华盛顿塔克夫莱尔女子学院,她在1918年进入斯密学院,研究新闻专业。但是由于一次意外的事故,使得她被迫中途离校。然而,她热爱阅读,喜欢写作,经常在家中的小说中找到乐趣。在她的创作生涯中,《飘》是她唯一出版的长篇小说,她在创作时曾定名为“飘零的人生”。除了其文学成就之外,米切尔还参与了多项慈善事业,包括为儿童和动物做出贡献。然而,她的生命也因交通事故而戛然而止,享年48岁。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飘>的作者简介

玛格丽特·芒内尔林·米切尔(英语:Margaret Munnerlyn Mitchell,1900年11月8日-1949年8月16日),生于美国亚特兰大,美国文学家,世界文学名著《乱世佳人》的作者。

乱世佳人至今仍为最畅销的小说之一,至今已发行了三千多万册,尤其改编的电影于1939年上映,成为好莱坞影史上最卖座的电影,还得到十座奥斯卡的殊荣。

玛格丽特·米切尔生于美国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父亲尤金·米切尔为一位律师,母亲为玛丽·伊丽莎白也是一名律师。哥哥拉塞尔·斯蒂芬斯·米切尔生于1894年,同年夭折;亚历山大·斯蒂芬斯·米切尔大她四岁。她的童年生活大多在其母亲的一位远房亲戚家度过。

从华盛顿神学院毕业后,她进入路易斯学院就读,但在一年级时遭到退学,1918年,在她母亲死于西班牙型流行冒后,便搬回亚特兰大。之后,她无心学业,在亚特兰大新闻周刊找到工作,并用佩琪‧米切尔的笔名为杂志撰写周日专栏。

扩展资料:

1949年8月11日晚,玛格丽特·米切尔与丈夫约翰·马什准备去看电影《夜夜春宵》,欲过桃树街时,米切尔在亚特兰大第十三街与桃树街交叉路口被一辆超速行驶的汽车撞倒。米切尔此后一直都未完全恢复意识,5天后,即8月16日,米切尔在格雷迪医院去世,享年48岁。

肇事司机休·格拉维特(Hugh Gravitt)是一名的士司机,案发时并不当班,开的是私家车。案发后,格拉维特因酒驾被捕,交了5450美元保释金后释放,直到米切尔去世。

格拉维特起初受到醉驾、超速驾驶和逆向行驶指控。1949年11月,裁定犯有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处18个月徒刑。实际服刑时间将近11个月。1994年,格拉维特去世,享年73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玛格丽特·米切尔

关于玛格丽特.米切尔??如题 谢谢了

玛格丽特.米切尔简介 : 1、简介: 玛格丽特.米切尔,全名: 玛格丽特·芒内尔林·米切尔(1900年11月8日-1949年8月16日),美国作家,1937年普利策奖获得者,因车祸身亡,代表作品《飘》(又译《乱世佳人》)。 2、生平简历: 1900年11月8日,玛格丽特·米切尔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她的父亲曾经是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在南北战争期间,亚特兰大曾于1864年落入北方军将领舒尔曼之手。后来,这便成了亚特兰大居民热衷的话题。自孩提时起,玛格丽特就时时听到她父亲与朋友们,甚至居民之间谈论南北战争。当26岁的玛格丽特决定创作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小说时,亚特兰大自然就成了小说的背景。 玛格丽特曾就读于马萨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后因母亲病逝,家中需要她来主持家务,于是不得不中途退学。从1922年起,她开始用自己的昵称”佩吉”为《亚特兰大日报》撰稿。 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玛格丽特于1925年与佐治力公司的广告部主任约翰·马什结婚。 创作经历 1926年,由于腿部负伤,玛格丽特辞去报社的工作。开始致力于创作。《飘》的写作占去了她近10年的时间。小说大部分章节的初稿在1929年就完成了。 1935年春,麦克米伦出版公司的编辑哈罗德·拉瑟姆在全国各地组稿。当他来到亚特兰大时,偶尔听说了玛格丽特写书的情况。起初,玛格丽特否认她在写小说,因为她不相信南方人对南北战争的看法能让北方的出版商感兴趣。结果,就在拉瑟姆离开亚特兰大的前一天,玛格丽特才送去了她已经打好的近五英尺厚的手稿。同年7月,麦克未司决定出版这部小说,并暂定名为《明天是新的一天》。 此后,玛格丽特花了半年的时间来反复核实小说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她引用美国诗人欧内斯特·道森的一句诗,将小说的题目改为《随风而去》(汉译名为《飘》)。 1936年6月30日,这位无名作家的”巨著”一经面世,其销售情况立即打破了美国出版界的多项纪录:日销售量最高时为5万册;前六个月发行了100万册;第一年200万册。随后,小说获得了1937年普利策奖和美国出版商协会奖。就在小说问世的当年,好莱坞便以5万美元的代价购得将《飘》改编成电影的权利。由大卫·塞尔兹尼克执导,克拉克·加布尔和维维安·利主演的电影《飘》于1939年问世。 截止70年代末期,小说己被译成27种文字,在全世界的销售量也逾2000万册。 自《飘》发表以后,直至1949年8月16日因车祸而丧生,她再也没有发表任何作品。不过她留下了大量书信。她的书信集1976年由麦克米司出版,题名为《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书信集》。 1949年 8月16日因车祸而丧生,她再也没有发表任何作品。 代表作品: 《飘》(又译《乱世佳人》

玛格丽特·米切尔人物简介

玛格丽特·米切尔

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Mitchell,1900年11月8日—1949年8月16日),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1900年11月8日出生于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曾获文学博士学位,担任过《亚特兰大新闻报》的记者。1937年她因长篇小说《飘》获得普利策奖。1939年获纽约南方协会金质奖章。1949年8月16日,她在车祸中罹难。她短暂的一生并未留下太多的作品,但只一部《飘》足以奠定她在世界文学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中文名:玛格丽特·米切尔

外文名:MargaretMitchell

国籍:美国

出生地:佐治亚州亚特兰大

出生日期:1900年11月8日

逝世日期:1949年8月16日

职业:作家、记者

主要成就:1937年普利策小说奖

代表作品:《飘》(或乱世佳人)

配偶:约翰·马什

性别:女

人物生平

玛格丽特·米切尔何以将在南北战争的腥风血雨中绽放的爱情描绘得如此扣人心弦?这正与她的成长经历和不幸的爱情有着莫大的关系。

玛格丽特·米切尔于1900年出生于美国南部的新生代城市亚特兰大,三四岁时,她就喜欢听关于亚特兰大历史的故事。她的外祖母时常坐在房前的门廊上,给坐在自己膝上的小玛格丽特指点着一条一直穿过后院的南部同盟的战壕。然而,她绘声绘色地讲述那个夜晚,即1864年11月15日那晚的大火,“大片大片的火焰吞没了整个城市,你无论朝哪儿看,都有一片奇怪而难以形容的亮光映彻天际。”这便是作品中亚特兰大沦陷当晚的原型,当英国影星费雯·丽身着蓝色礼服,一双耀着荧光的眼睛,脸上一层忧虑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时,郝思嘉的形象已经完全深入人心了,其实,这何尝不是米切尔自己呢?

亚特兰大的战争让小玛格丽特神往,和那些同盟老兵的出游便成了她的一大嗜好。他们对于玛格丽特非常喜爱,教会她驾驭马的技术,这让玛格丽特更趋向于一个男孩子,这也正像她笔下的郝思嘉。

她从小生活的菲茨塔拉德庄园便成了文中野餐烤肉的重要场景,卫希礼的原型便是玛格丽特年少时初恋的那位早亡的英俊军官,而郝思嘉的几段遭遇更赫然就是米切尔自己生活中不幸的投影。母亲的病逝为玛格丽特的人生投下了巨大的阴影,她从不得不成为父亲与兄弟的支柱,到失去生的活力而选择逃避,这和文中的郝思嘉是多么异曲同工!唉,若不是生活中有着真真切切的痛苦,人们如何从她的文字里读得出那么多无可奈何的叹息呢?

一战的风波第一次让玛格丽特体验到了战争的真实与残酷。头一回,她意识到生命的可贵。童年时代听过的可怖战争故事像幽灵一样回来纠缠她,此时她开始经历噩梦与失眠的痛苦,这也将折磨她一生。1918年,即玛格丽特18岁时,她已经出落成一位南方美女。她结识了一名青年军官——克利福特·亨利少尉。她很快陷入了情网。亨利有着英俊的外表,诗人般的气质,这便是玛格丽特心中的“卫希礼”;但战争夺去了这个年青人的生命,也给玛格丽特带来了毕生的痛苦。这大概也就是郝思嘉对卫希礼爱情火热与疯狂的来源,米切尔将之融入于作品本身,以缅怀她的初恋情人。

母亲梅贝莉的去世,让玛格丽特成为她父亲和长兄生命中唯一的女人。亦如她的作品一样,她代表不了母亲在父亲心中的位置。母亲一直是父亲生活的动力和勇气,她失去了所有的活力,只能选择逃避。这与郝思嘉的处境是何其相似,玛格丽特无形中将自己的生活再次融入作品。

如同郝思嘉一样,玛格丽特生来就有一种反叛的气质。她同狂放不羁的厄普肖结识,并凭着一时的冲动与一个冷酷无情、酗酒成性的恶棍结婚。这不能不说是她的不幸。这段婚姻不久便以失败告终,虽然她很快便重新振作,但这段婚姻带给她的痛苦和屈辱一直伴随着她直到死亡。

1934年,玛格丽特成为一名大牌记者,从事她所喜欢的写作。她与一直支持和深爱她的约翰·马什结合,这是她的幸运,没有马什,《飘》就不可能发表和完成,但也正是因为《飘》的发表,玛格丽特的余生就成了一个莫大的悲剧,其悲剧意义远远超出郝思嘉的结局。

“她从未真正理解过她所爱的那两个男人中的任何一个,所以她把两个人都失去了。”

这是米切尔对郝思嘉爱情的总结,同时也是她对自己的总结。

她一生只出版了一部作品。它标价3美元,却被炒到了60美元,而当时美国一处不错的旅馆,月租金也不过30美元。

说起上个世纪里美国的女作家们,便不得不提玛格丽特·米切尔。她一生只出版了一部作品——《飘》,但它所产生的影响力,令人叹为观止。《飘》于1936年6月30日问世,打破了当时的所有出版纪录。前六月它的发行量便高达1000万册,日销售量最高达到5万册。它标价3美元,却被炒到了60美元,而当时美国一处不错的旅馆,月租金也不过30美元。如此叫好又叫座的成绩,使它在1937年荣获了普利策奖和美国出版商协会奖。更不用提小说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所获得的巨大成功,让它更加声名远扬,以至于截至上世纪70年代末期,小说被翻译成27种文字,畅销全球。

当时,人们争相一睹玛格丽特·米切尔的芳容,她所到之处,迎接她的人群甚至比迎接罗斯福总统的还要多。

1949年8月16日,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美国著名小说《飘》(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的原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逝世。

从1927年玛格丽特·米切尔提笔到1936年《飘》的问世,历时10年时间里,约翰·马什每天几乎总在做着相同的两件事情:白天,他是亚特兰大动力公司广告部的经理;晚上,他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书稿编辑。“约翰·马什在这一阶段对小说所作的贡献无论怎样估价都不为过分。他充当着佩吉(玛格丽特·米切尔的昵称)的编辑的角色,而且干得相当不错。”约翰·马什对于妻子的天赋和成功深信不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愿舍弃一切去拥抱这种天赋。”事实正如他所说的,漫漫十年当中,为了那冥冥之中的辉煌,约翰·马什几尽舍弃了作为一个男人在事业、生活上的追求和享受,他将全部智慧和精力都倾注于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创作当中,并以此为己任、为乐趣。

约翰·马什作为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丈夫,作为一名广告人,他以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生命为代价去拥抱玛格丽特·米切尔的才华,在《飘》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他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忠实有用的书稿编辑;在《飘》问世之后,他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勤奋辛劳的秘书,以至后来身体瘫痪,他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生命都融入到了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生命之中和《飘》的字里行间。

人物评价

【我读玛格丽特·米切尔】

抛诸去日,紧握朝阳

朝海专栏

偏执的无神有鬼论者,因为信仰文字与音符的倾诉力量而投身到孜孜不倦地创作中去。崇尚金属精神的不靠谱女主唱,要写遍人性丑恶也要乐观犯二的拖稿小说作者,无可救药的古典文学痴迷幻想家。新浪微博:@朝了个海的猫

人们无法选择生活带来的痛苦,却可拍一拍身上的土,起身紧一紧拳头,笑着说一句:“明天将是新的一天。”

说起上个世纪里美国的女作家们,便不得不提起一个传奇的名字。她一生只出版了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给人们带来的冲击之大,从它一经出版,前六月的发行量便高达1000万册,日销售量最高达到5万册中可见一斑。如此叫好又叫座的成绩,使它在1937年荣获了普利策奖和美国出版商协会奖。更不用提小说改编的电影所获得的巨大成功,让它更加声名远扬,以至于截至70年代末期,小说被翻译成27种文字,畅销全球。

玛格丽特·米切尔绝对称得上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颗最为璀璨的明星。

她出生在1900年那个新世纪的开始,象征着一切消亡与一切诞生的时代。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是她的故乡。父亲是律师,曾担任亚特兰大市历史学会的。作为南北战争中落入北方将领舒尔曼手中的南方要塞,那个燃烧的夜晚成了每个亚特兰大市民们津津乐道的故事。受到父辈们的影响,玛格丽特自小便对那个未知的战争年代充满好奇,这好奇敦促着她探寻一切历史的痕迹。她骑马与老兵出游,听他们讲述战争的故事,再加以肆意想象。这些想象出来的故事,只怕正是日后那个伟大故事的雏形。

玛格丽特极善于从眼睛来描写人物特点,常常寥寥数笔便能使人活灵活现。她不喜隐喻,不用复杂的形容辞藻,不爱华丽的排比句式,更拒绝朦胧婉转的表述。她只是忠实地、利落地,将自己脑海中浮现的脸庞如实描绘出来。常常觉得,米切尔用于写作的笔必定有着极其锋利的笔尖,才助她写作时如风般迅疾而不拖泥带水,席卷之后,隐隐现出女性的柔美之感。小说一开篇便是极锋利的一句:“斯嘉丽·奥哈拉长得并不漂亮,但是男人们像塔尔顿家那对孪生兄弟为她的魅力所迷住时,就不会这样想了。”然而犀利过后,她又细细地公正地描述了这位女主角的长相,像是怕人想象不出似的,一眉一眼都实打实地写在纸上。最妙处是写眼睛。斯嘉丽猫一样狡黠的绿眼睛,瑞德巴特勒戏谑而带着暖意的黑眼睛,阿希礼忧郁的淡灰色瞳孔,玫兰妮母鹿般温顺的棕色瞳孔,处处透着它的灵魂,每每都比人物动作更快地反映出情感。即便是玛格丽特本人有意贬损的人物,她也调皮似的着意从眼睛落笔,像她借斯嘉丽之口形容英迪亚的睫毛稀疏如母兔,当真是又形象又刻薄,叫人忍不住也学着瑞德巴特勒一样,低低坏笑出几声来。

写人写实,写事更加真实,这是玛格丽特明显不同于其他女性作家的一点,她的文法似乎更像她个性本身,说的再直白些,或许更像她笔下的斯嘉丽一样,毫不避讳。细观玛格丽特的一生,桩桩件件,似乎都能和她笔下的故事有所牵连。《飘》的故事落脚于真实的历史背景,取材于可信的历史故事,再加上米切尔本人的个人经历,几乎是真实到触手可及的地步。譬如她从小生活的菲茨塔拉德庄园便成了文中野餐烤肉的重要场景,阿希礼的原型便是玛格丽特年少时初恋的那位早亡的英俊军官,而斯嘉丽的几段遭遇更赫然就是米切尔自己生活中不幸的投影。母亲的病逝为玛格丽特的人生投下了巨大的阴影,她从不得不成为父亲与兄弟的支柱,到失去生的活力而选择逃避,这和文中的斯嘉丽是多么异曲同工!唉,若不是生活中有着真真切切的痛苦,人们如何从她的文字里读得出那么多无可奈何的叹息呢?

事实上,作品中处处流露出的温厚的女性主义光辉,也是玛格丽特所独有的。她的外祖母曾是亚特兰大最为激进的妇女组织的,常常站在公众场合的凳子上,用传教士布道式的口吻高声谴责着社会对女性的不公。玛格丽特想必受其影响颇深,然而却未如此激进。她用一种缓缓的,却坚定的方式诉说着女性的独特力量。玛格丽特不曾大肆批驳老旧的陈词滥调,只用一个个坚韧的女性剪影,描画出一个个战争中还能挺起胸膛的南方淑女。当读到斯嘉丽站在十二橡树庄园的废墟中,对着残阳发狠念出的誓言时,不知多少姑娘颤抖着蓄满了双眼的热泪,手掌也忍不住紧紧捏住一个小小的拳头,心里默默念着:明天将是新的一天,明天将是新的一天。

《飘》的成功也不能不归功于约翰·马什,这个白天做广告人辛苦赚钱,晚上为妻子玛格丽特充当编辑的慧眼伯乐。马什的出现当真拯救了当时陷入屈辱和痛苦的玛格丽特,他赏识她的天赋,鼓励她阅读创作,为她“舍弃一切去拥抱这种天赋”。总觉得马什对于玛格丽特而言,正是斯嘉丽身旁的瑞德巴特勒,是良师益友而又含情脉脉的存在。或许我们也不该抱怨那些不能抓住的爱情,不必痛苦流连于难以完整的。实在是不错过错的,便不能遇到对的。玛格丽特的初恋若不夭折,世上便必然少了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斯嘉丽若不曾失去阿希礼,又如何体会到瑞德的可贵与美好呢?只盼世人多有玛格丽特一半的幸运,而少一分斯嘉丽的懵懵懂懂,浑然不知吧。

《飘》为玛格丽特米切尔带来了空前的名声与财富,却也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她曾希冀的宁和生活,从此一去不复返。实则玛格丽特已在作品中抒发了这样的无奈,人们无法选择生活带来的痛苦,却可拍一拍身上的土,起身紧一紧拳头,笑着说一句:“明天将是新的一天。”

获奖记录

人物观点

尽管米切尔生前从未公开支持奴隶制,但其作品却包含了对北方的不满,以及对往昔奴隶主生活的怀念。米切尔既不认为奴隶制是坏事,也不赞同黑人与白人平等的观点。

关于逃亡奴隶

《飘》矢口否认奴隶逃亡的事实。女主人公思嘉下面这段言论,就是作者抹煞奴隶逃亡史实的奇文:“那些北佬女人从前听说南方地主家都养着凶猛的猎犬,以备追逐逃走的黑奴之用,便都信以为真他们又问到那种给农奴脸上烫字的烙铁,以及那种虐打农奴用的九个齿儿的铁蒺藜,其实南方地主并没有这些东西,都不过是北方人宣传的资料罢了。”

事实上,美国内战前四十年的南部报纸,几乎每天都刊载着成版的缉捕逃奴广告,广告中对逃奴特征的描写又几乎照例都有奴隶脸上的烙印,胸、背部的鞭痕、伤疤等记号。还有广告出售经过特殊训练专为追捕逃奴用的猎犬!

对三K党的态度

三K党是内战结束后在南部形成的一个是种族主义的代表性组织,奉行白人至上主义。但在《飘》中,却把三K党描绘成保卫白人妇女的侠义团体。整个第四十五章描写了三K党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事迹”。小说中所有的“真正的南方人”都参加了三K党:媚兰、希礼,以至连斯佳丽的第二个丈夫——那个“向来精神萎靡,无所作为”的甘扶澜——也是三K党员,而且为了给自己的受了黑人袭击的老婆报仇,“光荣殉难”。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作品有哪些

玛格丽特·米切尔,生于美国亚特兰大,美国文学家,世界文学名著《乱世佳人》的作者。

乱世佳人至今仍为最畅销的小说之一,至今已发行了三千多万册,尤其改编的电影於1939年上映,成为好莱坞影史上最卖座的电影,还得到十座奥斯卡的殊荣。

全名:玛格丽特·芒内尔林·米切尔(MargaretMunnerlynMitchell)

出生日期:1900年11月8日

出生地点:美国亚特兰大

逝世日期:1949年8月16日

职业:文学家、记者

代表作:《飘》(《乱世佳人》)

其它作品:

《LostLaysen》

《TheBigFour》

《RopaCarmagin》

米切尔的生平有哪些介绍?

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1949年),美国女作家。出生于美国南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父亲是个律师,曾任亚特兰大历史协会。米切尔曾就读于华盛顿神学院,马萨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其后,她曾担任地方报纸《亚特兰大报》的记者。1925年与约翰·马尔什结婚,婚后辞去报职,潜心写作。米切尔一生中只发表了《飘》这篇巨著。她从1926年开始着力创作《飘》,10年之后,作品问世,一出版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飘》已译成18种文字,传遍全球,至今畅销不衰。《飘》在1937年获普利策奖。1938年被拍成电影,曾以《乱世佳人》的译名在中国上映。

飘的作者的英文简介

  玛格丽特·米切尔,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曾获文学博士学位,担任过《亚特兰大新闻报》的记者,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飘的作者的英文简介,希望对你有用!

  玛格丽特·米切尔简介

  Margaret Mitchell (Margaret Mitchell), the United States modern famous female writer.

  November 8, 1900 was born in Atlanta, Georgia. He received a doctorate in literature and served as a journalist for the Atlanta News. In 1937 she won the Pulitzer Prize for her novel "Gone with the Wind". In 1939 by the New York Southern Association Gold Medal. In 1949, she was killed in a car accident. Her short life did not leave too much work, but only one "Gone with the Wind" was enough to lay her unshakable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玛格丽特·米切尔人物生平

  How did Margaret Mitchell depict the love that bloomed in the scorching war of the Civil War? It was a great relationship with her growing experience and unfortunate love.

  Margaret Mitchell was born in 1900 in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Atlanta, three or four years old, she would like to listen to the story of the history of Atlanta. Her grandmother often sat on the porch in front of the house, pointing to the little Margaret sitting on her lap with a trench of the Southern League, which had been through the backyard. However, she vividly tells the night, that is, November 15, 1864 night of the fire, "large tracts of flames engulfed the whole city, wherever you look, there is a strange and indescribable light reflected in the sky. "This is the work of Atlanta in the fall of the prototype, when the British movie star Vivien Li wearing a blue dress, a pair of bright eyes, his face a layer of anxiety in front of people, Scarlett's image has been completely in-depth People, in fact, this is not Mitchell own it?

  Atlanta war to marvelous little Margaret, and those veterans of the travel has become her a big hobby. They are very fond of Margaret, teach her to control the horse's technology, which makes Margaret more tend to a boy, it is like her writing Scarlett.

  She grew up in the Fitztalad estate has become the text of the picnic barbecue of the important scenes, Wei Shili's prototype is Margaret young love when the early death of the handsome officer, and Hao Sijia suffered a few paragraphs more Impressively is Mitchell's own life in the unfortunate projection. Mother's death for Margaret's life cast a huge shadow, she had to become a pillar of the father and brother, to the loss of vitality and choose to escape, and this article Hao Sijia how similar! Oh, if not life In the real pain, how people from her writing to read so much helpless sigh it.

  A war of the storm for the first time to Margaret experienced the real and cruel war. The first time, she realized the precious life. Childhood heard of the terrible war story like a ghost back to entangle her, this time she began to experience the nightmare and insomnia pain, which will torture her life. In 1918, Margaret 18 years old, she has been out into a southern beauty. She met a young officer - Captain Clifford Henry. She soon fell into love. Henry has a handsome appearance, poet-like temperament, which is Margaret's heart "Wei Xi Li"; but the war took the life of this young man, but also to Margaret brought a lifetime of pain. This is probably Hao Sijia Wei Xi Li love hot and crazy source, Mitchell will be integrated into the work itself to cherish her first love lover.

  Mother's death of Megley, Margaret became the only woman in her father and brother's life. As her works, she can not represent the mother's position in the hearts of his father. Mother has always been the father of life power and courage, she lost all the vitality, can only choose to escape. This is similar to the situation of Scarlett, Marguerite virtually reintegrate his life into the work.

  Like Hao Sijia, Margaret was born with a rebellious temperament. She met with the uninhibited Epsha, and with a momentary impulse to marry a ruthless, alcoholic villain. This can not be said to be her misfortune. The marriage soon ended in failure, although she soon regained herself, but the marriage gave her pain and humiliation along with her until death.

  In 1934, Margaret became a big journalist, engaged in her favorite writing. She and has always supported and loved her John Marsh combination, which is her lucky, no Marsh, "Gone with the Wind" can not be published and completed, but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Gone with the Wind" published, Margaret The rest of his life has become a great tragedy, the tragic meaning far beyond the outcome of Hao Sijia.

  "She never really understood any of the two men she loved, so she lost both people.

  This is Mitchell on Hao Sijia love summary, but also her own summary.

  She has published only one work in her life. It was priced at $ 3, but was fried to 60 dollars, and then the United States a good hotel, the monthly rent, but also 30 dollars.

  Speaking of American women writers in the last century, they have to mention Margaret Mitchell. Her life only published a work - "Gone with the Wind", but it proced the influence, it is amazing. "Gone with the Wind" came out on June 30, 1936, breaking all the published records of the time. The first six months of its circulation will be as high as 10 million, the daily sales of up to 50,000 volumes. It was priced at $ 3, but was fried to 60 dollars, and then the United States a good hotel, the monthly rent, but also 30 dollars. So applauded the results, so that it won the Pulitzer Prize in 1937 and the American Publishers Association Award. Not to mention the novel adaptation of the film "Gone with the Wind" by the great success, it is more famous, so that as of the late 70s of last century, the novel was translated into 27 kinds of text, selling the world.

  At that time, people competing to see Margaret Mitchell's beauty, where she went to meet her crowd even more than to meet President Roosevelt even more.

  August 16, 1949, for the Chinese readers familiar with the famous American novel "Gone" (by the novel adaptation of the film "Gone with the Wind") the original author Margaret Mitchell died.

  From 1927 Margaret Mitchell pen to 1936 "Gone with the Wind" came out, lasted 10 years, John Marsh almost always do the same thing every day: ring the day, he is Atlanta power The manager of the company's advertising department; at night, he is Margaret Mitchell's manuscript editor. "John Marsh's contribution to the novel at this stage is not overly valued, and he is the editor of Peggy Mitchell's nickname and is doing pretty well. "John Marsh is convinced of his wife's talent and success, in his own words:" I would like to give up everything to embrace this talent. "The fact that, as he said, long ten years, for that somewhere Among the glory, John Marsh gave up as a man in the cause, the pursuit of life and enjoyment, he will be all the wisdom and energy are devoted to the creation of Margaret Mitchell, and this As its ty for fun.

关于《飘》的作者以及作品简介

小说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故事场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

作品刻画了那个时代的许多南方人的形象,占中心位置的斯嘉丽、瑞德、艾希礼、梅兰妮等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的习俗礼仪、言行举止、精神观念、态度,通过对斯嘉丽与瑞德的爱情纠缠为主线,成功地再现了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美国南方地区的社会生活。

作者简介:

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1900年11月8日—1949年8月16日),美国现代女作家。1900年11月8日出生于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

1925年,与佐治力公司的广告部主任约翰·马施结婚。曾获文学博士学位,担任过《亚特兰大新闻报》的记者。1937年,她因本书获得普利策奖。1939年获纽约南方协会金质奖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女性主义文学是开始于19世纪,到了20世纪开始蓬勃发展。女性主义的飞速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法国大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等思想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迅速深入人心,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一场为了争取女性在、经济、教育等方而平等的女权运动开始了。1936年出版的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问世的。

作品影响

《飘》的人物性格塑造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塑造方法,人物性格多元组合成为这部小说的一个重大亮点,以战争背景,鲜活的彰显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更从斯嘉丽一家展现作者对于黑人平等的看法。

性格组合展现了一个圆形的人物,通过圆形的人物集合又展示了小说历史环境的多个方面,从而详尽地记录下了一段动荡的历史,一段硝烟的时刻,以及在这种时刻不同人的成长。通过不同的性格发展,揭示了环境对于人的甚远影响,这种性格组合的描述方法也对后世小说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飘

米切尔夫人奋斗史

背景介绍:

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1949)美国女作家。出生于美国南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父亲是个律师,曾任亚特兰大历史协会。米切尔曾就读于华盛顿神学院、马萨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其后,她曾担任地方报纸《亚特兰大报》的记者。1925年与约翰·马尔什结婚,婚后辞去报职,潜心写作。

米切尔从幼年时起,就常听到人们乐此不疲地谈论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这在她心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这为后来《飘》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她自幼在南部城市亚特兰大成长,耳濡目染了美国南方的风土人情,这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成了米切尔文思纵横驰骋的背景和创作的源泉。

小说自1936年问世以来,一直畅销不衰,《飘》被译成27种文字,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现已公认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爱情小说的经典之作。

《飘》在1937年获普利策奖。1938年拍成电影。电影曾以《乱世佳人》的译名在我国上映。

《飘》的出版使玛格丽特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当时美国文坛的名人,成了亚特兰大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这突如其来的盛誉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各种采访,巡回讲演的邀请,甚至要求她为各慈善事业捐款的人更络绎不绝。仅第一周就有 300本《飘》从全国各地寄到她的手里,这些崇拜者希望她签名后再掏钱给他们寄回去。接踵而来的版权,翻译权的纠纷又把她纠缠到一系列的法律事务中。因此,不难理解玛格丽特为什么自《飘》发表以后,直至1949年8月16日因车祸而丧生,她再也没有发表任何作品。不过她留下了大量书信。她的书信集1976年由麦克米司出版,题名为《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书信集》。

主题分析:

《飘》展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的社会现实,以“乱世佳人”斯嘉丽为主线,描写了几对青年的爱情纠葛。斯嘉丽年轻貌美,但她的所作所为显示了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某些本质特征:残酷、贪婪、自信;为了振兴家业,她以爱情和婚姻作为交易,三次婚姻没有一次出于真心,所以仍无法得到梦想的爱情,糊涂的她发现今生至爱时,爱又离她而去……。

米切尔以“生存”一词作为《飘》的主题,这当然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大动荡中如何生存。美国南北战争摧毁了佐治亚乃至整个南方的经济,黑奴重新获得自由,昔日奴隶主养尊处优的好时光随风而逝,飘得远远的。为了生存,他们必须放下臭架子,努力奋斗,不然只有死路一条。难怪连亚兰大上流社会的中坚分子也不得不降贵屈尊,卖糕饼的卖糕饼,赶马车的赶马车。为表现这个主题,米切尔还向读者描述了美国南方的许多迷人之处,生动再现了美国佐治亚州内战时期、重建时期的生活。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美国南方的风土人情、社会时尚、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的特征。所有这些都表现了一个传统社会的崩溃瓦解,人们又如何应付这场社会巨变的艰辛过程。

小说《飘》虚写战争,实写战争对人类心灵的影响的;也不简单的是对上个世纪的“生动刻画”或者南北方关系的历史探讨,其关键好象还是斯嘉丽们的心灵——对人类生活的探索靠几个活生生的如斯嘉丽一般的人物来完成了。

玛格丽特·米切尔简介

职业:作家

国籍:美国人

为什么出名:因美国内战时期的小说《飘》而闻名,并因此获得1936年全国最杰出小说奖和1937年普利策小说奖。

出生日期:1900年11月8日出生地:亚特兰大,美国佐治亚州星座:天蝎座

死亡时间:8月16日,1949年(48岁)

婚姻生活1922-09-02“乱世佳人”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21岁)结婚红色贝里恩·厄普肖1924-10-16美国作家(“乱世佳人”)玛格丽特·米切尔离婚第一任丈夫贝里恩(红色)厄普肖1925-07-04美国作家(“乱世佳人”)玛格丽特·米切尔(24岁)与第二任丈夫约翰·马什(29岁)结婚事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一生1936-06-30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乱世佳人》出版于1937-05-03玛格丽特·米切尔赢得普利策奖,原因是她在上分享了《乱世佳人》在Twitter上分享了著名作家乔治·艾略特哈珀·李赫尔曼·梅尔维尔杰克·柯比穆里尔·斯帕克托希罗米夫恩

飘作者的英文名全称?

Margaret Mitchell(玛格丽特·米切尔)

个人简介:1900年11月8日,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   她的父亲曾经是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在南北战争期间,亚特兰大曾于1864年落入北方军将领舒尔曼之手。后来,这便成了亚特兰大居民热衷的话题。自孩提时起,玛格丽特就时时听到她父亲与朋友们,甚至居民之间谈论南北战争。当26岁的玛格丽特决定创作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小说时,亚特兰大自然就成了小说的背景。   玛格丽特曾就读于马萨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后因母亲病逝,家中需要她来主持家务,于是不得不中途退学。从1922年起,她开始用自己的昵称"佩吉"为《亚特兰大日报》撰稿。在以后的四年中,就有129篇署名的和大量未署名的稿件见诸报端。这些稿件中有一组便是玛格丽特为过去南方邦联将领写的专题报道。   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玛格丽特于1925年与佐治力公司的广告部主任约翰·马施结婚。1926年,由于腿部负伤,玛格丽特不得不辞去报社的工作。在丈夫的鼓励下,她开始致力于创作。   玛格丽特后来对人说,《飘》(《Gone With The Wind》)的写作占去了她近10年的时间。其实,小说大部分章节的初稿早在1929年就完成了。她首先完成的是小说的最后一章,然后返回来写前面的章节,但她始终没有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写,而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在近10年的时间里,玛格丽特很少对她的朋友们提起她的书稿。虽然不少人都知道她在创作,但几乎无人知道她具体在写什么。1935年春,麦克米伦出版公司的编辑哈罗德·拉瑟姆在全国各地组稿。当他来到亚特兰大时,偶尔听说了玛格丽特写书的情况。起初,玛格丽特否认她在写小说,因为她不相信南方人对南北战争的看法能让北方的出版商感兴趣。结果,就在拉瑟姆离开亚特兰大的前一天,玛格丽特才送去了她已经打好的近五英尺厚的手稿。同年7月,麦克未司决定出版这部小说,并暂定名为《明天是新的一天》。   此后,玛格丽特花了半年的时间来反复核实小说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她引用美国诗人欧内斯特-道森的一句诗,将小说的题目改为《随风而去》(汉译名为《飘》)。与此同时,麦克米司也作了大量的宣传。因此,1936年6月30日,这位无名作家的"巨著"一经面世,其销售情况立即打破了美国出版界的多项纪录:日销售量最高时为5万册;前六个月发行了100万册;第一年200万册。随后,小说获得了1937年普利策奖和美国出版商协会奖。就在小说问世的当年,好莱坞便以5万美元的代价购得将《飘》改编成电影的权利。由大卫-塞尔兹尼克执导,克拉克·加布尔和维维安-利主演的电影《飘》于1939年问世。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shqsg.com/zh-cn/zonghezhishi/ywozo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