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生活全书馆 >

综合知识

> 茶文化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茶文化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茶文化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1. "中国茶文化" 作者:谢启春, 出版社:中国文化出版社

2. "茶:一种文化与历史" 作者:Ralph Humes,出版社:晶华出版社

3. "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李锋,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4. "中国茶文化史话" 作者:陈文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 "茶和人生" 作者:刘卫东,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6. "茶道之道" 作者:西山宏太郎,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7. "中国茶文化历史与鉴赏" 作者:高卫斌,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8. "中国传统茶文化" 作者:陈越锋,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9. "中国茶经典" 作者:曹凤岐,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0. "茶道日记" 作者:森葉二,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茶文化有哪些参考文献,关于茶文化的文献

摘要中没有出现图、表、化学结构式和非公知的通用符号和术语,不得引用文中的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编号。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老字号; 世界; 文化传播; 数据统计; 云南白药; 消费热点。 但是,中国茶文化真正普及是在唐朝,唐朝以前茶文化也有所发展,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茶文化体系。

此时,茶已成为民生必需品,进入茶文献盛世,茶书文章数量甚多,其中宋代出版的《宣和北苑贡茶录》有各种各样的茶团图案,图文并茂,增添了书籍的魅力。 人生中一定会有不公平的事情,既然怎么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那最好把它融化了,喝一口茶,钻进茶的肚子里让这些不公平的事情消失。 这在《红楼梦》中也可以说是同样的道理。 《红楼梦》妙玉为宝玉煮茶是五年前,我住在玄墓蟠香寺,得了梅花雪水。

1、茶文化有哪些参考文献

因此,人们渴望宁静深邃、清新高雅,而茶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特点才能最终形成文化现象。 茶文献中出现了更多的主题性文章,文章题材广泛丰富,地域更加扩大,地方性茶文献逐渐增多,论述更加细致。 论文】西北少数民族茶饮的文化探析——基于与中原茶文化的明显差异和深层关联。 经过唐朝的发展,茶文化开始普及,不仅形成了体系,而且成为人人都能品尝到的饮料。

中国茶文化著述在清代发展进入低潮,《茶史》、《岕茶彚钞》、《阳羡名陶录》等,专著甚少。 据上述两篇文献记载,唐代进贡茶已有明确规定,即茶已为朝廷所爱。 曹操说为什么只有杜康才能解忧,卢仝那里为什么可以说是自赏,只是喝茶而已。

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与文化旅游资源适度开发———从文化生态建设角度探讨[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 17 ) 161-163. [3]马秋芳. 茶文化作为国人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不应被抛弃,也不应只靠肤浅的茶饮商品来了解。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践中庸之道,过于拘泥于处世也望尘莫及。 中庸之道出现在茶文化中也是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煮茶时的水火不容。

元代茶文献的撰述发展不大,只有杨维祯《煮茶梦记》、暗都剌《喊山台记》等少量文章。 卢仝的这种思想,也是唐朝文人的普遍思想,或以茶修心,或以饮茶之柔来防止心焦。 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有茶的记载,西汉末年已有“武阳买茶”的初级茶贸易形式,但先秦至魏晋南北朝对饮茶的认识,主要在药用、解渴、饮酒、佐餐、祭祀、养生等功能方面

关于茶文化的古籍文献有哪些?《茶经》对茶文化的记载是否全面呢?

现阶段内容非常全方位,专业知识量丰富多彩的的茶书籍是我国茶学专业大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研究所长陈宗懋小编的新中国第一部茶学专业作品《中国茶经》。尽管这一部书籍是陈宗懋小编,可是参加编写的专家教授专家学者达50余名,帮助协助适用的量,内容涵盖面广,是一部技术专业茶学专业巨作。

《中国茶经》内容按类别分成一一茶史篇一一茶分篇一一茶系篇一一茶技篇一一喝茶篇一一茶道文化篇。绕弯子,引经据典,是一部难能可贵的茶学专业茶道文化专业书籍。针对想深耕细作茶学专业,喜爱茶道文化的人,这一部书难能可贵,不愧是挚爱珍宝。自然,图书市场上也有许多茶学专业,茶道文化之类的书,更有目的性,应用性,如茶学专业高手林治小编的《中国茶艺》、《中国茶道》,很有可能更合适初入茶道文化的爱茶人员

红茶之书》这也是近期刚上线的一本书,作者是矶渊猛,一位来源于日本的绿茶高手,与此同时也是麟麟饮品的产品咨询顾问,以前著有40多本绿茶有关的书,足见其对绿茶的。写的物品范畴十分普遍,从绿茶的趣史、冲调技巧、茶树游览等领域下手,文本尤其朴实,没有一丝矫情娇情显摆之意。

《无我茶会》是一代茶艺大师蔡荣章着作茶书,蔡是华人世界闻名遐迩的茶道文化科学研究权威专家,曾任中国台北陆羽茶道核心创立经理,读过许多相关茶道的书。这本书内容数据量非常大,从茶会所店加盟的方式、场所、联谊会、煮茶等层面讲解了怎样办一场精美的茶会所店加盟。

茶文化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翁辉东《潮州茶经》是研究潮汕工夫茶的重要经典之一;陆羽的《茶经》更是经典中的经典,还有宋微宗的《大观茶论》等等;望采纳

西方茶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西方茶 文化 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也涌现很多的关于西方茶文化的论文。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西方茶文化论文参考文献,一起来看看。

  西方茶文化论文参考文献篇1:中西茶文化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朱亚夫.意义的七种类型和英语词汇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005(9):28-30,35

  [2]马晓俐.茶的魅力———英国茶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8.

  [3]王霓.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较[J].人民论坛,2011(A12):142-143.

  [4]柳菁.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J].语文学刊,2014(4):51-54.

  西方茶文化论文参考文献篇2:中西方茶文化的比较

  参考文献

  [1] 徐先玲,李相状.中国茶饮文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2] 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 徐永成.英伦的茶文化[M].上海:文化 教育 出版社,1990 (4).

  西方茶文化论文参考文献篇3:茶文化中西方涵义刍议

  参考文献

  [1]白靖宇.文化与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葛传.陆谷孙等.新英汉词典(增补本).上海译文出版.

>>>下一页更多精彩“西方茶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除了陆羽的《茶经》外,史上还有哪些关于茶文化的文献古籍呢?

除了陆羽的《茶经》外,史上还有《茶录》等关于茶文化的文献古籍。

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喝茶在中国古代非常普遍。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既包含了物质文化层面,也包含了深刻的精神文明层面,这与茶书对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密切相关。《茶经》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叶专著,被誉为“茶的百科全书”。这本书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叶生产历史、起源、现状、生产技术、饮茶技巧的专著。

《茶录》是蔡襄的代表作,灵感来源于陆羽的《茶经》,特别推荐北苑贡茶。《茶录》中所记载的,更符合北宋时期中国茶产业的现状。书中描述的不仅仅是对茶的评论和认识,还有对点茶的详细描述。但对茶叶的制作却少有描述。书的后半部分记载了各种茶具。《茶录》是继陆羽《茶经》之后一部颇有影响的茶叶专著。

一部《茶经》使茶圣陆羽的名声从唐代流传至今。除了传说中发现茶的神农氏外,堪称茶界的楷模人物。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诞生了很多以研究茶为终身目标的人。他们被现代人称为茶科学家。陆可以说是世界茶学家,他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但是,除了茶经,还有一本书,你应该也知道,是《茶录》。

《茶录》是北宋蔡襄在祐年间(1049-1053)撰写的一部茶学专著。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茶,第二部分是关于器具。说到蔡襄,作为宋四家的一员,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书法家,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茶叶专家。自福建道上任以来,他为福建当地的茶叶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福建省的茶叶生产情况也是受当时蔡襄的影响。

关于茶文化茶知识,入门的书籍有哪些

关于茶文化入门可以看《茶经》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

《茶经》是一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的划时代茶学专著。

《茶经》反映出当时茶叶的采摘、制作、鉴定、分级及烹煮、饮用等都积累了丰富经验。表明唐代茶叶生产已比较发达,饮茶之风盛行。

扩展资料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

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茶经》

有关茶文化的好书有哪些

1.《茶经》

《茶经》是一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的划时代茶学专著。

2.《煎茶水记》

这是一本现存最早的专门论水评泉的著作。全文仅约900字,共列出全国宜茶用水20处。

3.《品茶要录》

本书共10篇,一至九篇论制茶过程中应当避免采造过时、混入杂物、蒸不熟、蒸过熟、烤焦等情况。对今天辨别茶叶质量仍然有参考价值。第十篇讨论各产茶之地的特点。

4.《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为宋代皇帝赵佶所作,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皇帝的茶专论。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

5.《茶具图赞》

《茶具图赞》是中国第一部茶具专著。该书绘制了宋代著名茶具12件,一具一图一赞语,又以拟人手法给每一种茶假以宋代官名和职责,妙趣横生。

6.《续茶经》

《续茶经》是从唐代至清代之间对《茶经》作出最完整补充的茶书,内容是《茶经》的10倍。

学习中国茶文化的书籍有哪些,你知道吗?

茶经(图文版)

《茶经》(图文版)把陆羽《茶经》进行了精译,并配以精选的图片,全书图文并茂,《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书。《茶经》的问世,对把茶提升为学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开创了我国为茶著书立说的先河。原《茶经》共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起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翔实。千百年来,后人不断以陆羽《茶经》为范本,续写一本本《茶经》新篇使我国传统茶学不断发扬光大。

《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是宋代皇帝赵佶关于茶的专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也许就因为此,走向了盛极而衰的道路,文化学者日月洲注释的《大观茶论》为我们打开了宋人创造的那个复杂瑰丽的茶世界。

《中国茶经》

它与《茶经》相比,更具有时代特色,既重科学技术,又重历史人文;把茶叶生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记述,突破了传统的写作方法,较准确而全面地总结古代、近代和当代的茶情;是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数千年茶文化概貌的巨著。

本书涉及茶学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之丰富、论述之深入、观点之鲜明,都是目前所仅见的,是一本具有权威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的茶叶百科全书。

主要阐述了我国各个主要历史时期茶叶生产技术和茶叶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介绍了中国六大茶类的形成和演变,尤其是对名优茶、特种茶的历史背景和品质特点,作了详尽的说明;通过对茶的属性、品种、栽培、加工、贮运、饮茶,以及茶与人类健康关系的叙述,表明了中国对茶叶科学的认识和利用过程;并对各种茶的饮用方式,特别是具有浓郁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饮茶方法和礼仪,以及茶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作了剖析,进一步反映了我国丰富多彩的茶叶文化风貌。

中国茶典藏:220种标准茶样品鉴与购买完全宝典

《中国茶典藏:220种标准茶样品鉴与购买完全宝典》全面收录220种标准茶样,对每款茶叶不仅有产区信息、历史源流、采摘标准、制作工序、市场选购、辨别方法、冲泡技巧等的详细介绍,还附有原色干茶、茶汤、叶底等精美图片,具有很高的实用及欣赏价值。每款茶汤都是经权威专家指导,按标准方式冲泡而成的。每款干茶形态、叶底风格不仅可以参照比较,还可准确辨别茶叶的优劣、真伪。本书堪称是众多爱茶人士和懂茶人士必备的茶书。

《茶道入门》

这本书谈的是初入茶道最急切需要知道的三篇课目

第一是“茶如何制成?”如果连茶是怎么形成的都不知道,那喝起茶来不就像瞎子摸象?

第二是“各种茶的认识”,市面上的茶叶有那么多种类,它们的区别何在,如果没有一些理论性的理解,难以进入欣赏的领域。

第三是“如何享用一杯茶?”包括冲泡与饮用。

学茶当然要喝茶,而且也只有从喝茶中才能获得茶的益处,才能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思想、美学境界。非专业习茶的人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充分且正确的茶道入门知识是不容易的,笔者以从事二十五年茶道教学的经验,多次整理这类课程,皆希望使初学者能以最短的时间与精力理解并应用这些知识。

茶道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关于茶道的文献记载有哪些?

中国有句俗话,“开门七件事,柴木柴米油盐茶,”足见茶在中国古时候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尽管今日全世界许多位置都生产茶,也是有饮茶的传统式,但最开始都来自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家乡,是世界上最早发觉油茶树和种植油茶树,应用茶的我国。茶随着着悠久的中华文化踏过了艰难的岁月。开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发展趋势卷书,几乎从每一页都可以闻到茶的芳香。

茶不仅仅是一种健康饮品,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茶道文化是中国中华传统文化的关键构成部分,也是华夏文明江河中的一颗灿烂耀眼明珠。针对茶道文化的发源问题,每家说法不一。唐朝陆羽的《茶经》不但系统化归纳了种茶、炒茶和饮茶的工作经验,并且将儒、释、道三家观念与中国古典风格审美的精粹融进茶事中,把茶事主题活动提升为一种充斥着中华文化特点的优雅文化艺术。对于“茶”的名称的由来,也和神农氏相关。

茶道精神实质是中国茶文化的关键。茶道被称作是中国道教的化身为茶道文化艺术始于中国,南宋时期传到日本和中国朝鲜,清朝之后在中国没落。目前,茶道文化艺术已在日本时兴。茶道的象征角色有唐代《茶经》的创作者茶圣陆羽与在少室山茶仙谷茶仙泉归隐时写出《茶谱》《七碗茶诗》的唐代诗人卢仝。调查中国的饮茶历史时间,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产生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来讲,中国茶道依次造成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方式。

茶艺是茶道的基本,茶道的产生必定是在饮茶普及化,茶艺健全以后。[唐朝]之前虽然有饮茶,但不广泛。[晋代]虽然有茶艺的雏型(见杜育《荈赋》),还还未健全。晋、宋以迄大唐盛世,是中国茶道的蕴酿期。中唐之后,中国人饮茶"殆成风俗习惯",产生"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边塞"。唐代肃宗、代宗阶段,陆羽著《茶经》,打下了中国茶道的基本。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实践活动、润饰和健全,产生了"煎茶道";[宋朝]阶段,蔡襄著《茶录》,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进而产生了"点茶道",[明朝]中后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意味着"泡茶道"的问世。

茶饮料的参考文献?急求、、、

[1] 郑红发. 名优绿茶加工方法[N].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410125),2009.

[2] 汪松能,李永火,江茗. 名优绿茶生产与储藏保鲜[J]. 桑蚕茶叶通讯(江西省婺源茶校),2000,02,28.

[3] 李全,梁贵秋,陆飞等. 对桑绿茶加工技术的探讨[J]. 广西蚕业,2009,46(4).

[4] 农艳芳. 生化技术在茶叶深加工中的应用[J]. 中国茶叶加工,1997,(2).

[5] 任俊银. 高新技术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J]. 中国学术电子杂志,1999,(4).

[6] 权启爱. 高新技术在茶叶深加工中的应用[J]. 茶叶机械杂志,1998,(2).

[7] 许小芹,汪胜华. 潜山县无公害名优绿茶加工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9,(11).

[8] 纳新. 新型茶叶食品的加工[J]. 中国食品.

[9] 绿茶加工新技术及设备的开发研究[J]. 茶研院科技处,2009,(1).

[10] 林秀云,林剑素,王忠. 茶叶中微生物污染初探[J]. 茶叶科学技术,1996,(1).

[11] 朱建一,肖宏儒,钟成义. 绿茶加工过程中有害微生物污染试验研究[M]. 南京: 农业装备技术出版社,2010,36(1): 23-27.

[12] 张方舟,林正和. 烘青绿茶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污染及其控制技术[M]. 福建: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84-187.

茶具设计参考文献(细谈茶文化的内涵与茶具设计)

众所周知, 茶的起源最早是在中国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孕育着许多的文明。也发生过很多奇迹般的故事。饮食的发展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情怀,而这个领域的一大新突破,就是茶的出现。茶发展到后期,也逐渐走向了世界,甚至成为了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尝试着从茶文化之中寻找更深层次的内涵。当然 茶文化的内涵与茶具设计 之间,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茶具,顾名思义,就是饮茶时所用到的器皿。和其他种类的餐具一样,茶具从出现到发展,再到不断精化的过程,也是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喝茶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对于茶本身的享用,更多的是对茶所蕴含精神的一种享受。

用器和品饮,这些都是人们在不断吸收茶文化的一种过程。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对于 茶文化的理解越来越深入 , 茶具的发展就会随之增强 。茶具的制作工艺越发精良时,人们也会格外地注重茶的品饮。并且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品格,也被挖掘出来,这其实是一个 不断循环递进的过程。 所以可见,我国的茶文化和茶具设计之间,是存在着诸多关联的。 二者既相互依存,也相互促进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动状态。

据记载,我国国内所保存的有关茶文化的史书典籍相当多。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历史地位是非常高的,人们对于茶都持有一种推崇的态度,这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深藏在人们记忆里的一种文化。茶的历史发源地在中国,光是 中国的茶书典籍就有上百种 。当然,其中有很多典籍都描述了 茶具的诞生和发展 。就比如陆羽所编写的号称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记录了如饮茶的原理,制作茶的工艺,甚至茶具的“四之器”。这些都代表了 茶文化与茶具是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

一、历代茶文化与茶具的关联发展

01.唐茶与越窑青瓷茶具

唐朝的社会发展速度较快,社会安定繁荣,到处是一片祥和安定的景象,对于茶文化来说, 唐朝的大环境决定了茶文化最终由萌芽走向了成熟。 而陆羽的《茶经》也是在唐朝时期撰写的,它详细地总结了当时社会人们的饮茶习惯。唐涛所推崇的煮茶方式被称为“煎茶法”,就是将茶叶放入一种被称作“釜”的器皿之中,用火煮沸,再倒入碗中饮用,这种方法可以说是最为通俗且流行的。

当然, 唐朝时期的煮茶器还有风炉,喝茶用的器具还有茶瓯 ,甚至出现了可以用来储存茶叶的茶盒。可以说,唐朝已经具备了茶具的雏形,这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就是越窑青瓷了,这是一种青色的瓷器。茶叶在煮出来时,会呈现出红色,将茶倒入青涩的瓷器里,茶的颜色则会变为绿色。而唐代的茶文化中也对于绿色的茶极为推崇,所以当时,人们一般使用的就是越窑青瓷的茶具。

02.宋茶与建窑黑盏

到了宋代,用火煮茶的方式不再流行了,开始出现了一种名叫“点茶法”的泡茶方式,这样一来,唐代的茶具也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宋代人在饮茶时所使用的茶具叫做茶瓶,这种器具的使用与宋代所流行的“斗茶”文化是脱不开关系的。 斗茶最早起源于晚唐时期,到了宋代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那时的很多著作之中,都有对于斗茶文化的描述,宋代诗人范仲淹就曾写过一首《斗茶歌》:“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可见,斗茶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都喜闻乐见的活动了。

在斗茶时,对于茶汤的颜色、均匀程度都有很大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地观察到这些细微的变化,一种名叫建窑黑盏的瓷器, 成功吸引了各路斗茶人士的目光 。黑窑茶盏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除了方便观看茶的成色之外,它的造型也十分奇特,口大底小,易于茶叶的倾倒;量度也中规中矩,而且胎体比较厚重,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建窑黑盏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釉色十分美观,虽然颜色单一,只有黑白两色 。但是在烧制过程中,釉面上出现的纹路形态不一,各有其独特之处,审美价值也极高。

03.明茶与紫砂壶

明代时期饮用的茶开始偏向于芽茶,芽茶煮泡过程中所出的茶汤是黄白色的,已经不再是宋代的白色了,所以在茶具的使用上,也不再偏向于建窑黑盏这一类的器具,而是兴起了用紫砂壶冲泡茶叶的方法。

紫砂壶的出现和明朝社会的发展是脱不开关系的 ,明朝多推崇较为简洁的饮茶方式,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茶汤本身所呈现出来的韵味,品茶时主要侧重于茶的味和香两个方面。紫砂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也符合当时社会人们对于茶具的要求,所以逐渐开始风靡起来。明代冯可宾的《茶笺》中也有对紫砂壶流行的原因的描述:“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当然,紫砂壶在泡茶方面也具有诸多优点:首先, 紫砂壶主要是用砂锤炼出来的,含铁量较高 ,且大部分属于开口型的设计,具有极好的透气性,可以更好地储存茶的香气;其次,它也具有很强的适应冷热变换的能力,耐热性较好;最后,紫砂壶的外在形象比较古朴典雅,能更好的与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柔静思想相融合,展现出一种高雅的情趣。

04.清茶与富含特色的地域茶具

到了清代,茶文化的主要内涵基本上承袭了明代,但是各地开始形成了风格各异的饮茶方式,人们对于茶具的要求也逐渐苛刻起来。

浙江和江苏等地,依旧流行着用紫砂壶泡茶的方式,在品饮茶的过程之中,既要观察茶汤的成色,又要对茶的香味、茶叶冲泡之后的形状进行一定的考量,从多个方面去感受茶文化的魅力,这些地区饮茶时所用的茶杯也相对较小。

长江以北一带, 则更喜欢用盖碗茶具冲泡茶汤 ,使用的茶叶一般都以红茶和花茶为主,为了能够有效地保持茶的香气,有时也会选择用大瓷壶泡茶。盖碗茶具还有一个主要的功能是可以有效地保持茶的温度,像是在北方这样冬天比较寒冷的地区,最适合用盖碗泡茶。

广东和福建一带,有饮用功夫茶的嗜好,操作技艺十分的繁琐,讲究颇多,制作功夫茶时所选用的茶叶一般是乌龙茶叶,色味浓郁。

二、茶具和茶文化具有相同的艺术价值

01.功能和美感相互协调

在中国古代,饮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享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所以 格外注重器具的样式形态 。作为茶具,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之外,在外形上也要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要能够带给人一种视觉冲击,也要体现 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融合 。

茶具在造型设计方面,要有一种展现形态的美韵,以器物的形态去表达出 茶文化的深刻底蕴 ,要有 情、美、形、味的相互结合 。除此之外,茶具还可以通过线条的张弛有度,面的曲折柔和,还有色彩的明暗浓淡,来彰显出不同种类的文化,可以是张扬个性的,也可以是清新婉转的。

再加上一些花草、字画、虫鸟百兽的装饰,不同材料的配套设计,茶具在使用过程中就可以彰显出茶文化所蕴含的审美情趣。

02.都体现出了道德精神和价值观念

茶具本身就是以一种载体的概念出现的,它可以起到一定 承载感情 、 托物言志 的作用,中国古代的许多文人志士都会将自己对于茶文化的独特见解运用各种有型语言刻画在茶具上面,这也是茶具为什么不是单一的商品,而是形态各异的原因之一。因为不同的形态就代表了不同的审美情趣。

比如宋代,各种铜制茶具和陶瓷茶具开始出现,逐渐代替了之间的金银茶具,这主要是因为铜制茶具更加便于制作,而且价格较低,平常人家也可以使用,陶制的茶具还要能够有效的保存茶的香气。但是唐宋时期人们的煮茶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繁琐,这种复杂的程序一直到明清时期,紫砂壶开始出现的时候才被彻底打破。在用紫砂壶煮泡茶的过程中则更加注重茶本身的韵味。用简单质朴的方式表达了一种 崇高的道德精神。

03.品饮环境的相互协调

在品茶的过程中,周围的环境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茶具的使用与品饮环境的气氛烘托出了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起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情景交融”,所以说,在冲泡不同种类的茶叶时, 环境和茶具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 ,并不是所有的茶文化都是在同一环境现出来的。

这样的环境下,茶具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开始出现了居家茶具、茶馆茶具、旅行茶具等多个种类,品饮环境的相互协调就显得格外重要。

简单来说,茶具的用器过程,就是茶的品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得到美的感受,也能从中领略到茶文化的精神,二者相互融合,激发出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参考文献:

《茶史探索》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shqsg.com/zh-hans/zonghezhishi/8lom9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