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生活全书馆 >

综合知识

> 泡茶有几种泡法

泡茶有几种泡法

泡茶有几种泡法

1、烫杯,将热水冲入器皿中烫洗,然后再用沸水浇淋外壁;

2、置茶,绿茶、白茶、红茶、黄茶这类茶的投茶量不超过5克,而乌龙茶、黑茶、普洱茶一般在7-8克左右;

3、冲泡,第一泡冲入热水洗茶,第二泡直接高冲沸水闷泡,有利于香高味浓。

泡茶有很多种泡法,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的:

1. 煮茶法:将茶叶放入锅中,注入适量的水,煮至茶汤颜色适宜即可。

2. 浸泡法:将茶叶放入开水中浸泡数分钟,待茶汤颜色适宜后即可饮用。

3. 冲泡法:将茶叶放入壶中,注入适量的热水,等待片刻后即可倒入杯中。

4. 红茶法:将红茶放入杯中,注入热水,待茶叶浸泡出红色后,再添加适量的牛奶和糖。

5. 冰泡法:将茶叶放入壶中,注入冷水,放入冰箱中冰泡数小时或过夜后即可饮用。

不同的茶叶和个人口味喜好,适宜的泡法可能会有所不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快速泡茶的方法 泡茶的几个方法介绍

1、上投法:上投法主要是适用于冲泡绿茶,绿茶的质地比较细嫩,而且新茶的话都是比较小颗粒的。所以比较适合上投法:就是先倒水然后再放进去绿茶,先给杯子里倒进去7分满的热水,然后放入茶叶。

2、中投法这种冲泡方法比较适用于年份稍微久一点,而且香味比较浓郁的绿茶。中投法是先给茶具里倒水,高度到3分就可以啦,然后放入适量的茶叶,再旋转茶杯等待融合以后,再继续给杯子倒入7分满的水。这时候就能充分的冲泡出茶香了。

3、下投法,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也就是我们每次泡茶的时候,放入茶叶就直接倒进去开水。但是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普洱、红茶这种熟茶红茶,因为经过沸水的冲击,才能将茶叶的香味激发出来。

泡茶的方法是什么?

1、煮茶法

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熟煮,是我国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饮茶法。烧煮,茶与水进一步融合,波滚浪涌,称为三沸。此时将二沸时盛出之沫饽浇烹茶的水与茶,视人数多寡而严格量入。茶汤煮好,均匀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2、点茶法

此法即宋代斗茶所用,茶人自吃亦用此法。这时不再直接将茶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但茶末与水亦同样需要交融一体。于是发明一种工具,称为“茶筅”。

3、毛茶法

即在茶中加入干果,直接以熟水点泡,饮茶食果。茶人自制茶,自采果,别具佳趣。

4、点花茶法

为明代朱权等所创。将梅花、桂花、茉莉花等蓓蕾数枚直接与末茶同置碗中,热茶水气蒸腾,使茶汤催花绽放,既观花开美景,又嗅花香、茶香。色、午味同时享用,美不胜收。

5、泡茶法

此法时清以至现代,为民间广泛使用。以发茶味,显其色,不失其香为要旨。浓淡亦随各地所好。近年来宾馆多用袋装泡茶,发味快,而又避免渣叶入口,也是一种创造。

饮休既是精神活动,也是物质活动。所以茶艺亦不可墨守成规,以为只有繁器古法为美。但无论如何变,总要不失茶的要义,即健康、友信、美韵。

泡茶的三种泡法

茶叶的泡法有很多种,小陈茶事以白茶为例,做个简单的介绍。最常见的方法便是杯泡法,杯泡法是最简单也是最便捷的白茶冲泡方法。

首先要先选择合适的杯子,这个没有特别的要求,只要不吸收白茶的香气,百分百的还原白茶的滋味,便足矣。

在冲泡之前先用沸水将玻璃杯冲洗一遍,一是为了消毒,二是温杯,为了更好的激发白茶的内含物质,在冲泡之前做更好的准备。

200毫升左右的玻璃杯投入2到3克的茶叶便可,杯泡法给了白茶一个尽情舒展自我的空间,毫无拘束,投入过多茶叶容易导致滋味过浓。

盖碗法

白茶冲泡讲究快出水,盖碗的碗沿大,出水的水流较大,即使是新手,茶汤出水速度也能大大加快,白茶滋味便能够更加清新脱俗。

白茶长时间在沸水中浸泡,茶多酚和咖啡碱便不安其室,四处流窜,冲泡出的茶汤滋味便趋于苦涩。

尤其是白瓷盖碗,玲珑剔透,晶莹无暇,澄澈碧绿的茶汤在盖碗的衬托下尤显美感,也更方便我们近距离地观察每一泡之下叶底的细微变化。

煮茶法

煮白茶的茶器,最好还是能够选择透明的玻璃材质,这样就能十分直观地观察茶汤的颜色。在煮第一壶茶汤时,在茶汤沸腾后2~3分钟就可以出汤了,如果茶叶足够老,也可以适当的延长出汤时间。

之后再煮第二壶时,就可以煮的更长久一些,期间还是要时刻注意观察茶汤的颜色。

不同茶叶的冲泡方法

1

不同茶叶冲泡方法

1、绿茶:用80℃~85℃水冲泡,现泡现饮。绿茶属于不发酵茶,比较常见的有西湖龙井、碧螺春等。这类茶比较细嫩,不适合用刚煮沸的水泡,以80℃~85℃为宜,茶与水的比例以1:50为佳,冲泡时间为2~3分钟,最好现泡现饮。如果冲泡温度过高或时间过久,多酚类物质就会被破坏,茶汤不但会变黄,其中的芳香物质也会挥发散失。冲泡绿茶最好用瓷杯。冲泡时先用1/4水把茶叶润一润,过20秒或半分钟再冲水饮用,泡绿茶一般不盖盖子,否则茶汤会发黄。

2、红茶:先用热水烫杯,再沸水冲泡。红茶是全发酵茶,常见的有高档工夫红条茶和红碎茶。与绿茶不同的是,高水温浸泡能够促进其中有益成分溶出。因而泡红茶最好用刚煮沸的水,用水量与绿茶相当,冲泡时间以3~5分钟为佳,高档工夫红条茶可冲泡3~4次,红碎茶则可冲泡1~2次。红茶最好用玻璃杯来冲泡,这样能欣赏到茶叶在水中的翻滚舒展。具体方法可使用中投法,先在杯中倒入大约1/10的热水烫杯,再投入3~5克茶叶,然后再沿玻璃杯壁倒水进行冲泡。泡红茶要盖上盖子,这样茶香会更浓郁。

3、乌龙茶:用沸水多次冲泡。乌龙茶是半发酵茶,如铁观音、大红袍等。泡乌龙茶最好用专业的紫砂壶或盖碗杯,并且一定要用100℃的沸水,乌龙茶的投叶量比较大,基本上是所用壶或盖碗的一半或更多,泡后加盖。泡乌龙茶时边上要有个煮水壶,水开了马上冲,第一泡要倒掉,用倒掉的水可以把所有的杯子润一下,然后再倒入开水冲泡饮用。乌龙茶可冲泡多次,品质好的可冲泡7~8次,每次冲泡的时间由短到长,以2~5分钟为宜。

4、黑茶:先洗茶,再沸水冲泡。黑茶是后发酵茶,在储存中仍然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自然的陈化,在一定时间内,还有越陈越香的特点。以普洱茶为代表的黑茶,冲泡时也要用100℃的沸水。第一次冲泡黑茶,要用10~20秒钟快速洗茶,即先把茶叶放入杯中,倒入开水,过一会儿把水倒掉,再倒入开水,盖上杯盖。这样不仅滤去了茶叶的杂质,而且使泡出的茶汤更香醇。后续冲泡时间常为2~3分钟。普洱茶一般用专业的茶具来泡,紫砂壶、盖碗杯都可以,投放量一般是绿茶的2倍。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为了保持茶叶的芳香,泡茶最好选用金属离子含量低的“软水”,如纯净水和高品质的矿泉水。

10种茶再爱也别喝

1、变质茶

茶不易妥善保管,易吸湿而霉变,而有些人出于爱茶节约,舍不得丢弃已霉变的茶。变质的茶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和病菌,是绝对不能饮用的。优质茶泡好后若放置太久,茶汤也会因氧化和微生物而繁殖而变质,这样的茶亦不可再饮用。

2、头道茶

因为现代茶叶在种植、加工、包装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农药、化肥、尘土等物质的污染。头道茶其实是洗茶的水,应尽快到出后再冲入开水,这样泡出的茶水才是最卫生的茶。

3、焦味茶

炒制过火的茶叶,营养已经丧失,味道也不好了。

4、久泡茶

冲泡时间过长,茶叶中的茶多酚,类脂,芳香物质等可以自动氧化,不仅茶汤色暗,味差,香低,失去品尝价值;而且由于茶叶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P,氨基酸等因氧化而减少,使茶汤营养价值大大降低;同时由于茶汤搁置时间太久,受到周围环境的污染,茶汤中的微生物(细菌和直菌)数量较多,很不卫生。

5、冷茶

茶宜湿热而饮,冷茶有滞寒、聚痰之弊。也就是说温茶,热茶能使人神思爽畅,耳聪目明;冷茶对身体则有滞寒,聚痰的副作用。

6、烫茶

茶一般都是用高温的水冲泡的,但是不能在水温过热时饮用。太烫的茶水对人的咽喉,食道和胃刺激较强。如果长期饮用太烫的茶水,可能引起这些器官的病变。另据国外研究显示,经常饮温度超过62oC茶者,胃壁较容易受损,易出现胃病的病症。饮茶的温度宜在56oC以下。

7、串味茶

有的味道是有毒素,如油漆、樟脑味等。

8、浓茶

浓茶中含有大量的咖啡因、茶碱等,刺激性很强,饮浓茶可导致失眠头痛耳鸣眼花,对肠胃也不好,有的人饮用后会产生呕吐感。

9、隔夜茶

特别是变了味的茶,即使还尝不出来变味,也多半滋生、繁殖了大量的细菌等。因为茶叶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大部分不溶解于热水,残留在叶片中,水温较高时,茶叶上的蛋白质便会腐烂,放置一晚后,又会有一种酶菌生成,同时在茶中残留大量的丹宁酸会变成具有刺激性的强烈氧化物,对肠胃造成刺激,引发炎症。所以,隔夜茶不宜饮用。

当然,未变质的隔夜茶在医疗上还是有它的作用的。如:隔夜茶含丰富的酸素,氟素,可以阻止毛细血管出血;如患口腔炎,舌痛,温疹,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疮口脓疡等可用隔夜茶治;眼睛出现红丝或常流泪,每天用隔夜茶洗眼多次,可奏奇效;每天早上刷牙前后或吃饭以后,含嗽几口隔夜茶,不仅可以使口气清新,还有固齿的作用,等等。

10、老年人不宜饮生茶

所谓生茶是指杀青后不经揉捻而直接烘干的烘青绿茶。这种茶的外形自然绿翠,内含成分与鲜叶所含的化合物基本相同,低沸点的醛醇化合物转化与挥发不多,香味带严重的生青气。老年人饮了这种绿茶,对胃粘膜的刺激性很强,饮后易产生胃痛;青年人饮后也会觉得胃部不适,即通常所说的“刮胃”。误购买了这种生茶,最好不要直接泡饮,可放在无油腻的铁锅中,用文火慢慢地炒,烤去生青气,待产生轻度栗香后即可饮用。

茶的泡法

泡茶时置茶有三种不同方法,先放茶叶后注入沸水,称为下投法;沸水注入约1/3后放入茶叶,泡一定时间再注满水,称为中投法;注满沸水后再放入茶叶,则为上投法。不同茶叶,由于其外形、质地、比重、品质成分含量及其溶出速率不同,要求不同的投茶方法,做到置茶有序。身骨重实、条索紧结、芽叶细嫩、香味成分含量高以及品赏中对香气和汤色要求高的各类名茶,可用上投法。条形松展、比重轻、不易沉入水中的茶叶,宜用下投法或中投法。不同季节,由于气温和茶冷热不同,投茶方式也应有所区别,一般可采用“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

现代科学证明,茶水比为1∶50时冲泡5分钟,茶叶的多酚类和咖啡因溶出率因水温不同而有异。水温87.7℃以上时,两种成分的溶出率分别为57%和87%以上。水温为65.5℃时,其值分别为33%和57%。不同茶类,因其嫩度和化学成分含量不同,对泡茶所用水温的要求也不同。细嫩的高级绿茶类名茶,以85—90℃为宜;但气候寒冷时,由于茶具温度低,对泡茶用水的冷却作用明显,宜用沸水冲泡。一般红茶、绿茶、花茶以及乌龙茶,宜用正沸的开水冲泡。原一老的紧压茶,用煮渍法沏茶,可使茶叶在沸水中保持较长时间,充分提取茶叶的有效成分,以便获得浓度适宜的茶汤。调茶时,最好用温水(40—50℃)冲泡,尽量减少茶叶蛋白质和多糖等高分子成分溶入茶汤,止加冰时出现沉淀物。同时,冷茶水还可提高冰块的致冷效果。

茶也分不同的泡茶方法

茶也分不同的泡茶方法

  茶也分不同的泡茶方法,相信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想知道,特别是爱喝茶的人,茶叶的泡法挺多种的。不同茶泡发也是很不同的,下面跟着我一起来看看茶也分不同的泡茶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茶也分不同的泡茶方法1

   茶泡几分钟,有益全溶解

  对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注解:中国人“以茶待客”、“以茶待酒”,喜欢喝茶听戏;日本人喝茶讲究“茶道”;英国人习惯喝下午茶,称傍晚为“茶时”;美国人通常用茶袋泡茶……无论哪个国家,从茶的品种、喝茶器具,到冲泡的水温、时间,都有要求,尤其是对时间的把握。

  近日,研究发现,红茶泡得时间越长,越有益健康。时间长有利于其中有益健康的黄酮类物质充分溶解,最好泡够5分钟。

  对于其他种类的茶叶,冲泡时间也有讲究,以下就介绍几种常用茶叶的冲泡方法。碧螺春芽叶小而细嫩,如冲泡时间恰到好处,才能清汤绿叶、口感香醇。如泡得时间过长,不仅汤色会变黄,而且新鲜度也大打折扣。冲泡时,先倒开水再放茶叶,泡两三分钟即可。

  冲泡龙井茶、黄山毛峰前,先给杯子里倒点开水,把茶叶浸泡一下,闻到淡淡的清香后,再加水,盖上盖子泡4分钟。泡够这个时间,茶叶口感更好,其中的有益成分也能有效析出。喝的时候,不要等杯里的水全喝完再加水,喝一半时就加满水,这样可以保持浓郁的口感。

  普洱茶属于黑茶,一般泡5分钟,香味就出来了,与茶饼相比,散茶更容易出味。“越陈越香”被公认为是普洱茶区别其他茶类的最大特点。也正因如此,冲泡普洱茶最重要的步骤是洗茶,即先把茶叶放入杯中,倒入开水,过一会把水倒掉,再倒入开水,盖上杯盖。这样,第二道茶不仅滤去了茶叶上的杂质,而且更香醇。

  另外,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茶的效果,比如给红茶里加点柠檬汁,抗氧化剂含量可增加80%。另外,奶茶是用红茶作原料,但红茶配牛奶,可能会阻碍某些营养成分的吸收。

  茶也分不同的泡茶方法2

   如何泡茶

  平时大家泡茶时需要准备好茶具和水以及茶叶,在泡茶以前要用开水先把茶具清洗干净,在把适量的茶叶放到茶具中,然后按茶叶和种类去确定水的温度,冲水以后把茶具的盖子盖好,一分钟左右就能取出茶汤来饮用。

   正确泡茶的方法技巧

   1、不能使用保湿杯

  好茶配好具是多年来不变的定律,平时大家泡茶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茶具,可以使用玻璃茶具,也可以使用白瓷茶具或者紫砂茶具,但一定不能使用保温杯,因为保温杯的保温性很强,用它泡茶,茶叶会长时间浸泡在高温的水中,这样会影响茶叶香味的散发,而且会让他的营养大量流失。

   2、注意水的温度

  平时泡茶时茶叶种类不同,所需要水的温度也不相同,平时冲泡绿茶和毛尖等口感鲜嫩的茶叶是水的,温度一定不能过高,最高温度应该在85度左右,而冲泡那些耐泡性较强的乌龙茶和红茶时,水的温度则要高一些,最好能保持在95到100度之间。

   3、泡茶时间

  掌握好泡茶时间,也是泡茶时的重要技巧,多数茶叶在冲入开水以后,需要浸泡三分钟左右,出汤时间不能过长,如果长时间让茶叶在水中浸泡,会让它的香味挥发,茶汤的滋味儿也会变差,不过冰冲泡时间过短也不答,因为那时茶叶的茶叶还会完全析出,茶汤的滋味也不会太好。

中国历代泡茶的方式,你知道几种

很多茶友都知道用盖碗或是紫砂壶泡普洱茶,而且不同的茶具泡不同的茶,也要讲求不同的方法。但很多茶友应该不知道,现在我们采用的泡茶方式只是其中一种泡茶方法而已,还有其他几种失传已久的泡茶方法你肯定不知道。

今天小编就带你穿越到过去,一起感受下历代茶人的泡茶方式,饮茶始于西汉,西汉以来,茶的烹饮方法不断发展变化。大体说来,从西汉至今,有煮茶、煎茶、点茶、撮泡法四种烹饮方法。

1、煮茶法

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流行。

汉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饮茶类似喝蔬茶汤,此羹汤吴人又称之为“茗粥”。

唐代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依然流行,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陆羽《茶经·五之煮》就记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唐代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

2、煎茶法

唐代至南宋末年流行,团饼茶经过灸、碾、罗等工序,成细微粒的茶末,再根据水的煮沸程度(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锅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在二沸时投茶煮,然后分饮。

具体过程就是:当锅内的水煮到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并微有沸水声时,是第“一沸”,这时要根据水的多少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尝尝水的味道。

当水煮到锅的边缘出现连珠般的水泡往上冒的时候,是“二沸”,这时需舀出一瓢开水,用竹夹在水中搅动使之形成水涡,再用量茶小勺取适量的茶末投入水涡中心。待水面波浪翻滚时,是“三沸”,这时将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锅内,使开水停止沸腾。此时,锅内茶汤表面即生成厚厚沫饽,但需及时将茶沫上形成的一层黑水膜去掉,因为它会影响茶汤的味道。然后再将茶汤均匀地舀入三个或者是五个茶盏中,而每盏的茶沫要均匀,陆羽认为茶汤的精华就是这茶汤上面的沫饽。

煎茶法的主要程序: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与煮茶法不同之处:煮茶法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煎茶法只是在水二沸时投入“茶末”煮。

3、点茶法

宋代点茶比唐代煎茶法更为讲究,包括将团饼炙、碾、罗,以及侯汤、点茶等一整套规范的程序。区别与煎茶之处在于,茶末不再是水二沸时投茶煮,而是将茶末适量入盏中,再把煮好的水用“汤提点”(煮水瓶)注入盏中,先是调成膏状,再接着注水,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茶的优劣,以饽沫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现是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自然称为“咬盏”。

宋代点茶时强调水沸的程度,谓之“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冲点出茶的色、香、味。宋代点茶,煮水改用肚圆颈细高的汤瓶,因为很难用眼辨认煮水的程度,因此只能依靠水沸的声音来判断煮水。

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来,点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茶盏、点茶(调膏、击拂)。

4、撮泡法

明代开始,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的饮茶法,逐渐代替了唐代饼茶煎饮法和宋代末茶点饮法,即撮泡法。置茶于茶壶或盖瓯中中,以沸水冲泡,再分酾到茶盏(瓯、杯)中饮用。

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点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时期才流行。

朱元璋罢贡团饼茶,遂使散茶(叶茶、草茶)独盛,茶风也为之一变。散茶代替龙团凤饼,炒茶工艺逐渐流行,六类茶类开始逐步确立。今日流的泡茶法也多是明代撮泡的延续。

不同茶类的冲泡方法各有千秋

  世界各地,许多人都喜欢喝茶,有些人甚至每餐过后都要泡茶,我国作为 茶文化 的发源地,拥有许许多多种类的茶叶,而这些茶叶也分为几个大类,每一种适合的冲泡方式都不同。那么 饮食文化 带大家了解一下,不同茶类的冲泡方法吧。

  普通绿茶、条红茶、花茶盖碗冲泡法

  备茶——赏茶——备具——置茶(3克)——备水(90~95度)——浸润(冲入约50毫升水,加盖约45-60秒)——冲泡(“三点头”法,冲入水量约巧0一200毫升,加盖)——奉茶——置2-3分钟——品饮。

   普通绿茶、条红茶、花茶大壶泡法

  备茶——赏茶——备具(5人组)——置茶(7克)——备水(90一95度)——冲泡(手提壶旋转或将水冲入茶壶约二分之一,遂用“三点头”法冲入,总水量为500毫升,加壶盖)——置3-4分钟——分茶(每杯约100毫升)——奉茶——品尝。

   乌龙茶潮州功夫冲泡法

  备茶——赏茶——备具(潮州功夫茶具)——温具(用开水温具并洗具,将水倒入茶船中)——置茶于盖碗中(约为盖碗的二分之一容积)——备水(100度)——冲泡至碗沿,用盖刮去泡沫,加盖(约3分钟)——分茶(先用回转式分茶,称之为“关公巡城”,最后根据各盏茶汤的浓度滴入最后最浓的几滴茶汤,称之为“韩信点兵”,其目的使各盏茶汤浓度一致)——奉茶——品饮。

  若奉敬第二道茶,要重新洗杯,并用小壶沏水再冲泡。

    台湾 乌龙茶的小壶冲泡法

  备茶——赏茶——备具(茶壶与茶船,四只小盏与茶船)——温具——置茶于茶壶中(约为二分之一容积),为防止细茶塞住壶嘴,要先将茶倒入纸叠的茶入中,用匙将粗茶放一端,细茶放一端,然后将粗茶倒入壶嘴边,而细茶倒入壶柄边——备水——冲泡至壶盖沿,用壶盖刮去泡沫,加盖——从壶盖上外浇开水,以增加壶温——约三分钟后分茶——奉茶——品饮。

各种茶叶的冲泡方法 各种茶叶怎么冲泡

1、绿茶的泡法:常见的绿茶有西湖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等,这一类的茶叶通常来说比较细嫩,不适合滚烫的沸水冲泡,一般的冲泡温度在80~85摄氏度之间,而投茶的茶水比一般为1:50(即一克绿茶对应50ml水),冲泡的时间为二至三分钟。正确的冲泡方法泡出来的茶汤碧绿而透亮。冲泡绿茶一般选用玻璃杯,这样不但不会闷坏茶叶,还可以欣赏绿茶在水中沉浮起舞。

2、乌龙茶的泡法:乌龙茶的泡法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叶,常见的有铁观音、大红袍等。冲泡乌龙茶一般选用专业的紫砂壶或者是盖碗,并且须用100摄氏度的沸水冲泡,而乌龙茶的投茶量(茶水比)也比较大,一般投茶量可占到所用容器容量的一半以上。冲泡乌龙茶的时间一般在2-5分钟左右。

3、黄茶的泡法:黄茶的泡法黄茶属于轻发酵茶,常见的黄茶种类有蒙顶黄芽、君山银针、沩山毛尖等。与绿茶近似,黄茶的冲泡温度最好在85-90℃之间为宜。冲泡黄茶,按照茶具容量放入四分之一黄茶茶叶,也能够依据自己的口味进行斟酌增减。黄茶冲泡用玻璃杯或瓷杯,尤以玻璃杯泡君山银针为最佳,可欣赏茶叶似群笋破土,缓缓升降,堆绿叠翠,有“三起三落”的妙趣奇观。冲泡黄茶第一泡的最佳冲泡时间为30秒,第二泡延伸到60秒,第三泡再延伸至大概2分钟,这么泡出来的茶汤口感更佳。

4、红茶的泡法:红茶的泡法红茶是全发酵茶,常见的红茶有高档工夫红条茶和红碎茶。不同于绿茶的是:高水温浸泡能够促进其中有益成分溶出。因此冲泡红茶最好用刚煮沸的水,投茶量与绿茶差不多,冲泡时间以3~5分钟为佳,高档工夫红条茶可冲泡3~4次,红碎茶仅可冲泡1~2次。为了能够泡茶红茶原味的口感与富有层次感的滋味,最好选用盖碗来冲泡冲泡。

5、黑茶的泡法:黑茶的泡法黑茶是后发酵茶,在储存中仍然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自然的陈化,在一定时间内,还有越陈越香的特点。常见的黑茶有普洱茶、安化黑茶等。黑茶冲泡时也要用100℃的沸水。第一次冲泡黑茶,要用10~20秒钟快速洗茶,即先把茶叶放入杯中,倒入开水,过一会儿把水倒掉,再倒入开水,盖上杯盖。这样不仅滤去了茶叶的杂质,而且使泡出的茶汤更香醇。后续冲泡时间常为2~3分钟。黑茶一般用专业的茶具来泡,紫砂壶、盖碗杯都可以,投放量一般是绿茶的2倍。

6、白茶的泡法:白茶的泡法白茶冲泡选用上好的水是最重的,由于白茶冲泡要求原料细嫩,叶张较薄,所以冲泡时水温不宜太高,一般掌握在85-90℃为宜。白茶冲泡选用透明玻璃杯或透明玻璃盖碗。白茶冲泡通过玻璃杯可以尽情地欣赏白茶在水中千姿百态,品其味、闻其香,更能观其叶白脉翠的独特品格。

不同的泡茶方法介绍

不同的泡茶方法介绍

  宜兴式泡法

  1、特色:此种泡法是融合各地的方法,研究出的一套合乎逻辑的流畅泡法,讲究水的温度。

  2、冲泡步骤:

  赏茶:由茶罐直接将茶倒入茶荷(一种盛茶的专用器皿,类似小碟)。由专人奉至饮者面前,以供其观看茶形,闻取茶香。

  温壶:将热水冲入壶中至半满即可,再将壶内的水倒出到茶池中。

  置茶:将茶荷的茶叶拨入壶中。

  温润泡:注水入壶到满为至,盖上壶盖后立将水倒入茶公道杯中。(目的是为茶叶吸收水份并可洗去茶的不洁之嫌。)

  温杯烫盏:将公道杯中的水再倒入茶盅中,以提高杯的温度,有利于更好的泡制茶叶第一泡:将适温的热水冲入壶中,注意时间以所泡茶叶的品质而定。

  干壶:执起茶壶,先将壶底部在茶巾上沾一下,拭去壶底的水滴。

  倒茶:将茶汤倒入公道杯中。

  分茶:将公道杯的茶汤倒入茶杯中,以七分满为宜。

  洗壶,去渣:先将壶中的残茶取出,再冲八水将剩余茶渣清出倒入池中。

  倒水:将茶池中的水倒掉。清洗一切用具,以备再用。

  泡茶需掌握技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饮茶,然而茶是具有其特性的,同样的茶在不同的人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姿态。一般而言,泡茶技术,主要是根据茶类的不同、加工方法的不同、茶的特性等方面去把握茶的用量、开水的温度、冲泡的时间等。

  泡茶首先要讲究的是用水。古人对泡茶用水的选择要求有三点:甘而洁,活而鲜,贮水得法。现代人泡茶用水一般都用天然水,天然水包括泉水(山水)、江水(河水)、溪水、井水、湖水、雨水、雪水等。在天然水中,雨水和雪水属软水,溪水、江水(河水)、泉水属暂时硬水,部分地下水为硬水,而蒸馏水为人工软水。

  水的温度也很关键的。按照唐朝陆羽的理论:当水煮到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并微有沸声时,是第一沸;当锅边缘连珠般的水泡向上冒时,是第二沸;水面波浪翻腾着也就是第三沸了。“三沸”之后,不宜接着煮,因为水已煮老,不能再饮用。

  另外,注水手法的变化也会使茶汤的滋味产生变化。同一道红茶由不同的人泡出来差别很大,除去一些水质、器皿的影响外,注水出汤的手法是一个关键,同一种大红袍,不同的手法会影响茶叶中物质释放的先后与快慢,滋味呈现自然不同。

  泡茶目的在释放茶里的物质,冲泡时顺其性,茶汤便好喝。对于芽叶细嫩的、不发酵的茶来说,冲泡时需要悬壶高冲,以降低水温,并使茶叶在水中充分滚动,以达到受热均匀,才能使茶叶绽放美丽的形状。另一方面,要使茶叶受热均匀,就不可定点冲泡,那样会使得定点部位的茶叶过分受热以至茶叶细胞被烫死。

  如果茶是要显出高香的,就应该高冲,以让味道充分显出来,比如绿茶和花茶等。对于类似普洱、铁观音和岩茶这样的注重韵味的茶,一定要低冲,而且不能从中间注入。注水要定点且力度要均衡,环绕注水就如兵困围城,茶劲将发却被压郁闷死;应该顺势而为,有流畅之意。

  用一种茶,不同的冲泡手法泡出来的茶的味道也不同。比如同为武夷山大红袍,用沸水直冲,就会香气高扬,但不持久,滋味霸道回甘却不明显;中投法入水,提壶高冲却不直接淋在叶上,香气轻扬幽远,滋味鲜爽顺滑。从清理茶盘、摆放茶杯、烧水、提壶,这些泡茶前的准备工作都应安静,这样就把外界的喧闹“隔绝”在外。等壶里的水开了以后,放在桌面上,当水已经不再翻滚,安静后,拎起开水壶,让水从壶嘴流出,水流均匀平稳地顺着杯子的边沿平滑流入。

  还有,茶叶品鉴时,心境也很关键。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体会出茶叶本身的自然韵味。泡茶亦是如此,心态平和安静,注水出汤自然顺畅和谐;心情不平,茶性不解,泡茶的时候难免乍呼,泡出来的茶汤也会有这样那样的.诟病。

  正统的诏安式茶艺欣赏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有其特殊的饮茶泡茶方式,而且所使用的茶具方面也存在不同之处。下面我们来认识下诏安式茶艺吧,诏安式属于福建省漳州市的一个小县城,是福建与广州接壤的县,与广东的泡茶方式可能会有点影响。

  诏安式茶艺是福建闽南一带居民所特有的泡茶方式。它较为讲求泡茶的技术,因此皆以宜兴式标准单口茶壶,配上蛋壳杯来泡茶。

  备茶﹕壶把方向与主泡者约呈45度角,将欲用之茶叶置于纸中,折叠包起后,以手压碎约一一三次,并依茶形整理出──碎、断、条三类,置于一侧备用。

  烫壶﹕诏安式泡茶法是不绑壶盖的。先将壶盖斜置于壶身上,以热水一并烫过。烫壶最应注意的是其时效性的掌握,一般控制恰当,壶壁刚好热透后,紧接着置茶,应可随即闻到被蒸散出来的茶香。

  置茶﹕将适才在纸张上压碎的茶倒入壶中,需依﹕碎→断→条,由后下至前上,逐层置入。

  时闻﹕由于是以烫杯时间的长短来掌握,所以每泡的烫杯方式稍有不同。

  第一泡﹕冲水时,需将热水沿着壶口,以一半在内,一半在外的方式冲入壶内。切勿直冲,以免水流过强破坏茶形而阻塞了流口的顺畅。

  烫杯﹕杯内注入三分之一的热水,双手各拿一个茶杯,以对杯方式将水倒入另两杯且旋转一两圈,从声音的清脆程度,可以立即分辨出杯子的造工精制与否,而烫杯动作之俐落灵巧更可表现出泡茶的手艺。

  干壶:将壶底在茶巾上沾过,使不滴水以保持清净。

  倒茶﹕在杯子之间,缓缓的轮流来回倒出,以使茶汤均匀,至茶流成滴即停。

  奉茶﹕将茶送至桌中,请客人取其近者品茗。诏安式泡茶通常摆置四个杯子,若品茗者只有三人,便将第四杯倒与在座的长者或尊者。

  第二泡﹕烫杯方式与第一泡略有不同的是,需将杯内注入热水至杯面呈表面张力,即将溢出为止,再以双手中指各轻拨杯子使其略倾,倒掉少许水,再以食、拇指拿起杯子,倒掉剩余的水。

  第三泡﹕烫杯方式与第二泡不同的是,此泡以单手单杯轮流操作。三泡茶是诏安式所推荐的,因为第三泡以后的茶味不纯,且破坏味余韵故不取。

  去渣﹕将壶底朝上,手执壶把,轻摇令茶渣自然倒出,最后,再冲入少许开水,摇晃壶身,将茶渣清出。

  还原:清洁茶具,并归位还原。

  喝红茶有什么好处

  经常喝红茶还有防治流感、中风及皮肤癌的效果。 喝红茶可以帮助胃肠消化、去油腻、开胃口、助养生,促进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肿。喝红茶可强壮心脏功能。喝红茶最好加牛奶,喝茶不加奶的人,体内草酸比例相对较高。草酸一般都能随尿液排出体外,但是,对部分人来说仍会有些草酸积聚在体内,最后形成肾结石。牛奶中的钙可以与草酸结合,使其顺利排除。建议晚上最好喝红茶。

  如何喝红茶

  喝红茶按使用的茶具不同,又可分为杯饮法和壶饮法。

  一般情况下,工夫茶红茶、小种红茶、袋泡红茶、速溶红茶等大多采用杯饮法。即置茶于白瓷杯、玻璃杯中,用沸水冲泡后饮。红碎茶和片末红茶则多采用壶饮法。即把 茶叶放入壶中,冲泡后为使茶渣和茶汤分离,从壶中慢慢倒出茶汤,分置各小茶杯中,便利饮用, 茶叶残渣仍留壶内,或再次冲泡,或弃去重泡都很方便。这种方法很适宜于茶馆酒肆招待客人,或三五友人共聚议事时用。采取何种饮法,在接待宾客时,要慎加研究,因为同一饮法,有些地方认为“同饮一壶茶”是亲热的表现,但在湖南,如用壶斟茶招待客人,就会被认为不合礼节了。《清稗类钞》载:“湘人于茶,不惟饮其汁,辄并茶叶而咀嚼之。人家有客至,必烹茶,若就壶斟之以奉客,为不敬。客去,启茶碗之盖,中无所有,盖茶叶已入腹矣。”也许不用壶饮法的原因就在于此。

  品位茶叶的欣赏艺术

  茶人欣赏茶叶,重在从茶叶中去发掘文化美﹑艺术美﹑工艺美和自然美。茶在中国茶人的眼里是钟山川之灵异,得天地之和气的灵物。茶以名山秀水为宅,以明月清风白云为伴。在真正的茶人眼里,茶具有无限的美感。当然,茶人们在欣赏茶叶时,除了联想之外,还有具体的方法。

  这些方法可归纳为“五品”及“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

  (一) 五品:是指调动人体的所有感觉器官用心地去品味﹑欣赏茶。包括“耳品”:注意听主人(或茶表演者)的介绍;“目品”:用眼睛观察茶的外观形状﹑茶的汤色等;“鼻品”:用鼻子闻茶香;“口品”:用口舌品鉴茶汤的滋味韵味;“心品”:对茶的欣赏从物质角度的感性欣赏升华到文化的高度这五种方式。

  (二) 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都是欣赏茶叶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应综合应用﹑相互补充,才能欣赏到茶的全貌。

  1. 三看

  头一看是看干茶的外观形状,即看是芽茶,还是叶茶;是珠茶,还是条索茶,以及看干茶的色泽﹑质地﹑均匀度﹑紧结度﹑有无显毫等等。二看是看茶汤的色泽,即看茶汤是否清澈鲜艳明亮并具有该品种应有的色彩。三看叶底,即看冲泡后充份展开的叶片或叶芽是否细嫩﹑均齐﹑完整,有无花杂﹑焦斑﹑红筋﹑红梗等现象,乌龙茶还要看是否“绿叶红镶边”。

  2. 三闻

  即干闻﹑热闻、冷闻。干闻主要闻干茶的香型,以及有无陈味﹑霉味和吸附了其他的异味。热闻是指开泡后乘热闻茶的香味,茶香有甜香﹑火香﹑清香﹑花香﹑栗香﹑果香等不同的香型,每种香型又分为馥郁﹑清高﹑鲜灵﹑幽雅﹑辛锐﹑纯正﹑清淡﹑平和等表现形式。冷闻是指温度降低后再闻茶盖或杯底留香,这时可闻到在高温时,因茶叶芳香物大量挥发而掩盖了的其他气味。

  3. 三品

  茶要细细品啜。头一品主要是品火功,春茶的加工工艺是老火﹑足火﹑生青或有日晒昧。第二品是品滋味,这时应让茶汤在口腔内流动,与舌根﹑舌面﹑舌侧﹑舌端的味蕾充份接触,看茶味是浓烈﹑鲜爽﹑甜爽﹑醇厚﹑醇和还是苦涩﹑淡薄或生涩。第三品是品茶的韵味。只有带着对茶的深厚感情去品茶,才能欣赏到好茶“香﹑清﹑甘﹑活”,妙不可言的韵味。

  4. 三回味

  三回味是茶人在品茶之后的感受,品了真正的好茶后,一是舌根回味甘甜,满口生津;二是齿颊回味甘醇,留香数日;三是喉底回味甘爽,气脉畅通,五脏六腑如得滋润,使人心旷神怡,飘然欲仙。

  陆羽把茶称为“南方之嘉木”,卢仝把茶饼称为“月团”,黄庭坚把茶称为“云腴”,苏东坡把茶比作“佳人”,乾隆皇帝把茶比作“润心莲”,在这些茶人眼里,茶中不仅包含着大自然的信息,而且可联想到人类的高尚品质,可看到历史的缩影。

  品茶品人生: 茶与人生

  功夫茶的冲泡流程欣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功夫茶呢?不过应该经常有人会和工夫茶混在一起了吧。功夫茶其实并不是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所以才会叫做功夫茶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功夫茶的流程吧。

  主人取来上好的茶叶,介绍该品种的特点、风味,依次传递欣赏嗅品一番。未放置茶叶之前,先将开水冲入空壶,谓之“温壶”,温壶之水倒进茶盘。应备有茶匙、漏斗,不宜用手抓茶置放,以免手气、杂味混入。

  沸水冲入壶中,刮去壶面茶沫。再冲入开水,但不要沸滚的,第一泡茶。盖上茶盖浇之开水,使壶内壶外温度一致。等候茶水泡好,用刚才温壶及润茶的茶水,清洗茶杯。在泡好第一泡茶时,提壶运行数周,为的是不让壶底水滴入茶杯串味。将温洗好的小茶盅一字排开,依次来回浇注,或将壶中茶水先倒入茶海再注入杯中,切忌倒茶时一杯倒满再倒第二杯,免得浓淡不均,这是一般饮者容易犯的错误。

  尊老爱幼、互相谦让,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尤以敬第一杯茶最为重要,受之者必在座“首席”。功夫茶全套步骤中最讲究的一环,从欣赏茶色、茶味、茶香到嗅、啜并举,玩味再三。功夫茶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从中还可以品位出沏泡的学问。

  其实不要看上面写的这样其实操作起来还有有很多不容易做到的地方,每个步骤都要注意的,不然就不能体现出功夫茶里面所包含的功夫了。

;

标签: 泡茶 泡法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shqsg.com/zh-hans/zonghezhishi/mqw9q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