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生活全书馆 >

综合知识

> 功夫茶有多少年历史

功夫茶有多少年历史

功夫茶有多少年历史

功夫茶的历史记录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也就是至少500年以上的历史。传说,茶(Camellia sinensis)被认为是中国的国宝,功夫茶的制作方法在中国南部最早出现,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才形成了今天的样子。在21世纪,功夫茶已经成为世界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并深受茶友们的喜爱。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潮汕功夫茶的历史是什么?

潮州工夫茶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盛行于唐朝,而潮州工夫茶则盛行于宋朝,贵族茶就是源于潮州工夫茶,已有千年历史。

品茶早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潮汕的工夫茶最负盛名,蜚声四海,被尊称为“中国茶道”。潮藉大文学家秦牧称 “潮州工夫茶,堪称中国茶道代表”。潮州工夫茶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

功夫茶的特点

潮州工夫茶,在当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会友。在粤东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居民家中,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

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工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儒雅人家的工夫茶特讲究,有茶童(戏称“风炉”)专侍,挑担、入山、浮水,临清溪而烹茶,观山水而论道,赋诗辞而抒情,别有一番情趣。工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许多诗文中均言及工夫茶。

潮州功夫茶有什么文化、历史

潮汕功夫茶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盛行于唐朝,而潮汕功夫茶则盛行于宋朝,贵族茶就是源于潮汕功夫茶,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品茶早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

潮人爱饮工夫茶,可以说是达到“嗜茶成性”的程度古人说的天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潮汕某些“老茶客”,却把古人列为末位的茶,破格地晋升为第一位,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饮工夫茶。

他们不怕俗话说的“早晨空腹茶,劫贼入人家”,而持之以恒,处之泰然。

潮人把茶叶叫”茶米”, 可见"嗜茶若命"者的形象。

由此可见潮人对茶可谓情有独钟。

潮州茶文化是岭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功夫茶”为著称。

潮州功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潮州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州功夫茶,在当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会友。

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居民家中,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

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功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儒雅人家的功夫茶特讲究,有茶童(戏称“风炉”)专侍,挑担、入山、浮水,临清溪而烹茶,观山水而论道,赋诗辞而抒情,别有一番情趣。

功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许多诗文中均言及功夫茶,如近代诗人丘逢甲从日本回国后,潮州生活时作《潮州春思》诗六首,其中一首记述春日烹品功夫茶的情景,曰:“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

小砂壶瀹新鹪觜,来试潮山泉。”

潮汕功夫茶

    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亦称"潮州功夫茶",潮州工夫茶,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州工夫茶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盛行于唐朝,而潮州工夫茶则盛行于宋朝,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品茶早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潮汕人的地方就会有工夫茶的影子!潮汕人都十分喜欢喝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作为待客之道,并约定俗成地制定出一套完整礼仪习俗。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工夫"一词,在潮州话中是做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州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工夫"二字在潮语中为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

   喝工夫茶是潮汕人一项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了,饭后,或者客人来访,好友相见,都是以一壶茶来陪衬,边喝茶边说话。若是饮茶间又来了新客人。主人必须换新茶,以表欢迎。重新沏一壶新茶,先用开水烫洗茶具,头遍冲出来的茶水不喝,用来烫杯,一轮关公巡城,绕着茶杯360度的手法冲茶,这样冲出来的每一杯茶会色泽均匀;朝信点兵,最后的点滴茶水落入茶杯之中。待客时茶杯不可装太满,八分满即可,因为茶杯温度较高,免致客人烫手。沏出来的第一杯香茗会双手奉到客人面前,并说一句“吃茶”。 奉茶的先后顺序也有讲究,先尊后卑、先老后少、先客后主,沏茶者往往都是最后一个喝茶。

   常见的配套是一个陶瓷茶盘、三个小茶杯,一个小茶壶。随着时代的发展,现阶段的喝茶已经简化了不少。爱茶如痴的潮汕人为了满足喝茶的爱好,没有喝茶的条件也要创造出喝茶的条件。比如旅行装茶具、快客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由此可见潮州人对茶的情有独钟。

  工夫茶,当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以茶会友。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居民家中,街头巷尾更是可见到功夫茶的身影,家家户户俱备一套茶具。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工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近代诗人张华云曾为工夫茶著诗一首,《潮汕工夫茶歌》:“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昔人开其端,历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泽。”其中就描述到了对工夫茶文化的见解。

     空闲时,总会泡上一杯功夫茶,时而专注于杯水茶之间协奏出来的乐曲,时而若有所思,泡杯功夫茶总是能让人从中思考,心沉静下来。又或是与三五知已,喝茶聊天,欢声笑语……

    一份思乡,一种文化,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有些东西已经烙在心里,拿不走,挥不去。点点滴滴,尽显功夫。浓浓滋味,最解乡愁。

功夫茶是什么?

潮州工夫茶艺,别称潮汕工夫茶,是广东省潮汕地区一带特有的传统饮茶习俗,潮汕的工夫茶最负盛名,蜚声四海,被尊称为“中国茶道”。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引自百度百科

工夫茶是一种喝茶方式,广泛流传于广东潮州地区,在这里喝功夫茶已经成为了当地人们一种生活习惯,具有独特的本地特色和民族特点,外地人来到潮汕地区一定要品尝。这里的功夫茶喝功夫茶也成为当地人接待客人,一种基本礼仪。

无论是在公众场合还是在居民家里,都可以看到功夫茶的身影,以茶会友,以茶待客。从功夫茶中可以体会到潮汕地区人们的热情和,功夫茶也成为潮汕地区的文化符号,人们提起工夫茶就会想到潮汕地区。

功夫茶现在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功夫茶至今为止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华茶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时期,人们已经有了饮用功夫茶的习俗,宋朝时期更是开发出多种多样的饮用方式,在功夫茶的泡制过程当中极具观赏性,可以说是在欣赏一部斥巨资打造的影视作品,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历史文化及起源

功夫茶历史文化及起源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福建大部分地区和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如今更成为中国茶艺的代表。下面就来和我一起看看功夫茶历史文化及起源吧。

  有专家提出,中国功夫茶或起源于宋代,这个观点比较新颖,但是缺乏典籍考证依据。茶文化历史沿革,很多历史片段在今日看来固然清晰可辨,而在相对历史时期,许多记忆激发是经过几十年即半年传承、流传和推广,其间优胜劣汰,去粗取精,发展历程应当十分缓慢和渐变。从历史脉络来看,除去元代对汉文化传承推广显有阻滞之外,宋代茶道文化必然于明代有一个衔接和传承过程,就这个意义上讲,明代初期就已经显然兴盛之功夫茶,应当在南宋有所萌芽或直接经历过初期发展。因此,弥补断代,衔接历史,读了这篇文章应该有所裨益。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 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 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 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 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 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 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作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工夫”也作“功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劳力;素养;造诣,成就的程度;空闲时间。“工夫”与烹茶方法联袂,称“工夫茶”或“功夫茶”。故所谓的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中国茶道形成于盛唐,《茶经》总其大成,简称“茶经法”。(《茶经》是潮汕工夫茶烹法之本,更是中国工夫茶的“元典”)“茶经法”详载茶艺,包括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茶、酌茶六个主要程序,组成了“茶艺”的核心内容。宋、元是中国工夫茶发展期,到了明代是中国工夫茶的鼎盛期,将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阶段。潮汕工夫茶艺定式,较早的文本记载是清代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及至明国翁辉东撰《潮州茶经.工夫茶》,则以详尽著称。后之介绍文本,未见有超越其窠臼者。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

潮汕功夫茶的茶文化

潮州茶文化是岭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工夫茶”为著称。“功夫”,本为茶名(一种中等茶),后演化为烹茶方法。《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称:“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工夫茶为最。”

潮州工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潮汕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州工夫茶,在当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会友。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居民家中,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工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儒雅人家的工夫茶特讲究,有茶童(戏称“风炉”)专侍,挑担、入山、浮水,临清溪而烹茶,观山水而论道,赋诗辞而抒情,别有一番情趣。工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许多诗文中均言及工夫茶

特点

潮州工夫茶,以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与以茶寄情为特点。据翁辉东《潮州茶经》称:“工夫茶之特别处,不在茶之本质,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法。”工夫茶一般不用红茶和绿茶,而用半发酵的乌龙、奇种与铁观音,不必要上等茶,茶叶远没有茶具讲究。工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壶。茶盘、茶杯、茶垫、茶罐、水瓶、龙缸、水钵、红泥火炉、砂姚、茶担、羽扇等,一般以12件为常见,如12件皆为精品,则称“十二宝”,如其中有8件为精品,或4件为精品,则称“八宝”或“四宝”。

茶具讲究名产地、名厂家出品,精细、小巧,质量上乘,俨然一套工艺品,体现潮潮州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价值取向。功夫茶的茶壶,多用江苏宜兴所产的朱砂壶,要求“小浅齐老”,茶壶“宜小”,“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烫”,“独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浅,犹如半只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

工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虽有好的茶叶、茶具,而不善冲,也全功尽废。潮汕工夫茶的烹法,有所谓“十法”,即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也有人把烹制功夫茶的具体程序概括为:“高冲低洒,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或称“八步法”。

治器——冲茶前的准备工作,从起火到烧开水,冲烫茶具;

纳茶——将茶叶分粗细后,分别把茶叶装入茶壶,粗者置于底、中者置于中、细者置于上,茶叶不可装得太满,仅七八成即可;

候茶——讲究煮水,以“蟹眼水”为度,如苏东坡所说,“蟹眼已过鱼眼生”,初沸的水冲茶最好;

冲点——讲究“高冲”、开水从茶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以防“冲破茶胆”,茶叶冲散,茶沫溢出,可能把茶冲坏;

刮沫——冲茶时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壶盖刮去,然后把茶壶盖好;

淋罐——茶壶盖好后,即用开水冲淋壶盖,既可冲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壶外加热;

烫杯——在筛茶前,先烫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温,茶不易凉,也能使茶生香;

筛茶——讲究“低筛”,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筛茶方法,把茶壶嘴贴近已整齐摆放好的茶杯,然后如“关公巡城”般地连续不断地把茶均匀地筛洒在各个杯中,不能一次注满一杯,以示“一视同仁”,但一壶茶却必须循环筛酒以至于尽,即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潮州工夫茶,不同于一般的喝茶,二者之异首先在于非同一般喝茶那样,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与其说为解渴,不如说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叙情;其次,潮州工夫茶特别地讲究食茶的礼节,待茶冲完,主客总是谦让一番,然后请长者、贵宾先尝,杯沿接唇,茶面迎鼻,闻茶之香,一啜而尽。工夫茶这一套礼仪正是中国传统的“茶道”。

宜红工夫茶的历史

据记载,宜昌红茶问世于19世纪中叶,至今有百余年历史。清道光年间,先由广东商人钧大福在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往汉口再转广州出口。咸丰甲寅年(公元1854年)高炳三及尔后光绪丙子年(公元1876年)林紫宸等广东帮茶商,先生到鹤峰县改制红茶,在五里坪等地精制,由渔洋关运汉出口,“洋人称为高品”。当时渔洋关一跃成为鄂西著名的红茶市场,广商除开辟鄂西宜红茶市外,还大批涌向鄂南羊楼洞采制红茶,1840年羊楼洞红茶庄达50余家,年制红茶10万箱,达5万余担。

1850年,俄商开始在汉口购茶,汉口开始单独出口。1861年汉口列为通商口岸,英国即设洋行大量收购红茶。因交通关系,由宜昌转运汉口出口的红茶,取名“宜昌红茶”,宜红因此而得名。宜红由英国转售至西欧,尔后美商、德商也时有买,宜红得到大量发展。1888年汉口口岸出口量达86万担,占当时全国茶叶出口量的40%,其中以红茶为主。1876年9月,宜昌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宜红出口猛增,1886年前后系宜红出口的最盛期,鳘输出量达15万担左右。

宜红工夫主销英国、及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品质稳定,声誉极高,后经历史的磨难,宜红一落千丈,至1949年茶园荒芜,茶厂倒闭,满目疮痍,1951年中国湖北茶叶进出口公司成立,在鄂西、鄂南两在茶区扩大收购网点,鄂西红茶区在五峰、鹤峰、长阳、宜昌、恩施、宜恩、利川及湖南石门设点,收购宜红,1951年宜都茶厂正式成立,负责宜红的精制加工,毗邻鹤峰的湖南石门、慈利、桑植、大庸四县属宜红生产经济区,同年在石门泥沙成立一红茶初制厂,属宜都茶厂分厂(1956年改属石门茶厂)。尔后又在五峰、宜昌相继建立了红茶精制厂,与国营茶场形成紧密的生产网络,恢复和发展宜红生产。宜红已成为宜昌、恩施两地区的主要土特产品之一,产量约占湖北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坦洋工夫茶是我们大家都非常喜欢的一种茶类,又是一种老少皆宜的营养茶,拥有非常丰富的营养物质,对我们人体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坦洋工夫茶的历史是什么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答案吧!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1

   坦洋工夫的历史

  闽红三大功夫茶之首的坦洋功夫红茶,是福建省福安市红茶品牌。首创于清咸丰元年既(1851),当时的"坦洋功夫"红茶名声鹊起,远销荷兰、法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更为荷兰、英国等国家贵族所青睐。遥望当时清朝正处于受鸦片侵害的年代,作为泱泱大国的华夏财富在不断的向海外流失的时候。坦洋工夫茶却峰回路转般为我国挣回了无数的财富。4年既(1915)"坦洋功夫"红茶与国酒茅台一起在万国博览会上赢得金奖,跻身国际名茶品牌之列。留下"闽红精品天下高,坦洋功夫列榜首"的'赞誉。可谓迷倒天下茶叶爱好者。明洪武在位第四年,福安坦洋村的村民发现了野生的菜茶,在清咸丰元年成功的研制出现今坦洋工夫红茶。光绪年间,安微返乡时候将其云南移植——滇红。2007年1月16日,福安坦洋功夫国家地理标志名称保护正式通过国家批准。认定该产品的地理标志名称为"坦洋功夫"。以百年老字号"坦洋功夫"区域品牌提供了法律保障。2008年"坦洋功夫"成功注册证明商标。并作为中国申奥第一茶登上国际舞台。同时被英国王室列为供茶。在二零零九年时候成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标准的本土产品。"坦洋功夫"是绿茶经过发酵烘制而成,产值约占全球茶叶总产量的80%。由于选料严格,工艺考究;是红茶之上品佳丽,保健功能尤见非凡。

  坦洋工夫茶的荣誉:1915年与贵州"茅台酒"同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享誉中外,曾是英国王室专供茶。近年来,强力打造"坦洋工夫"品牌,2006年福建坦洋工夫集团生产的"坦洋工夫"被列为"中华名人特供茶",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坦洋工夫"证明商标注册已被国家工商总局受理,并制定了相关标准,进一步规范坦洋工夫红茶生产加工,福建坦洋工夫集团生产的产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型茶事活动中获得"茶王"、"名茶奖"等奖项,产量、质量呈逐年上升,品牌效应逐步扩大,被列为福建省主打品牌产品,全市年生产坦洋工夫红茶产量1000吨,产值1.2亿元,主要销往欧盟、日本、俄罗斯及东欧、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2013年由国家商务部组织中国企业家代表团参加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经过国家商务部对国内上万家企业的筛选后,鉴于新坦洋茶业集团在企业发展、项目建设、产品推广、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突出贡献和良好声誉,经国家农业部、国家商务部推荐,新坦洋茶业集团被选为中国红茶代表参加巴拿马第31届国际贸易博览会。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中南美洲国际洽谈会上,由巴拿马贸工部隆重宣布荣获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红茶国际金奖单位:中国新坦洋茶业集团,并亲自新坦洋茶业集团董事长张锦华颁发巴拿马自1915年来第一枚红茶奖章,世界客商与巴拿马人民共同鉴证坦洋工夫重现中国红茶荣耀的辉煌时刻。1915年坦洋工夫凭借自身的天生丽质和精湛工艺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得金牌奖章,为坦洋工夫成为民族品牌和世界名牌奠定了历史地位。时隔一个世纪后,在福安市重点扶持打造下的新世纪坦洋工夫风采依旧,新坦洋牌坦洋工夫再次荣获"2013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再次向世人证明了福安市坦洋工夫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2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

  坦洋工夫,主要分布穆阳、福安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年—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周围各县茶叶亦渐云集坦洋,坦洋工夫名声也就不胫而走。

  自光绪六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81年—1936年)的50余年,坦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万担,其中1898年出口3万余组。穆阳长一公里,设茶行达36家,雇工3000余人,产量2万余担(参看《闽东志》)。

  其优质核心产区位于归岭一带,收条范围上至政和县的新村,下至霞浦县的赤岭,方圆数百里,境跨七、八个县,成为福安的主要红茶产区。运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余个国家与地区,每年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

  当时民谚云:“国家大兴,茶换黄金,船泊龙凤桥,白银用斗量。”后因抗日战争爆发,销路受阻,生产亦遭严重破坏,坦洋工夫产量锐减。50年代中期,为了恢复和提高坦洋工夫红茶的产量和品质,先后建立了国营坦洋、水门红茶初制厂和福安茶厂,实行机械化制茶,引进并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等优良茶树品种,1960年产量增加到5万担,创历史最高水平。

  后因茶类布局的变更,由“红”改“绿”,坦洋工夫尚存无几。经有关部门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复和发展,1988年产量达8000余担。

功夫茶的来源与介绍

功夫茶艺一种泡茶的功夫,是茶艺发展的结果。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是汉族民间传统的品茶风尚,据传煎煮之法来自茶圣陆羽的《茶经》。功夫茶操作起来需要很大的技巧性,沏泡、品饮之道,都隐藏在“功夫”二字中了。

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州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 养生 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喝功夫茶是爱茶之人一项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了,饭后,或者客人来访,好友相见,都是以一壶茶来陪衬。

功夫茶不仅融合泡茶的功夫,同时将茶道的精神、文化、礼仪等方面也融合进去了。

潮州的功夫茶是最有名气的,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潮州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的茶器及茶艺方式的高雅格调,具小中见大、外巧中拙、虚实盈亏之哲理。潮州工夫茶做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是 历史 和传统文化的沉积。“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渗透到 社会 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

其中包括21到工序:

1.备器(备具添置器)

2.生火(榄炭烹清泉)

3.净手(茶师洁玉指)

4.候火(扇风催炭白)

5.倾茶(佳茗倾素纸)

6.炙茶(凤凰重)

7.温壶(孟臣淋身暖)

8.洗杯(热盏巧滚杯)

9.纳茶(朱壶纳乌龙)

10.高注(提铫速高注)

11.润茶(甘泉润茶至)

12.刮沫(移盖拂面沫)

13.冲注(高位注龙泉)

14.滚杯(烫盏杯轮转)

15.洒茶(关公巡城池)

16.点茶(韩信点兵准)

17.请茶(恭敬请香茗)

18.闻香(先闻寻其香)

19.啜味(再啜觅其味)

20.审韵(三嗅审其韵)

21.谢宾(复恭谢嘉宾)

什么是工夫茶?

工夫茶,一般是指喝茶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工夫;好茶重工夫,工夫即代表匠心,代表品质。“工夫茶”从时间、源头、工艺、健康、品质等关键制茶元素,严格把控品质,让消费者可以清晰地感知茶叶的价值,重新定义好茶标准。

标签: 历史 功夫茶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shqsg.com/zh-hans/zonghezhishi/v3zkm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