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信陽茶葉城

信陽茶葉城

信陽茶葉城

信陽茶葉城位於中國河南省信陽市,是中國著名的茶葉集散地之一,也是華南地區的茶葉規模市場之一。茶葉城建於1984年,佔地面積10萬平方米,擁有茶葉交易大廳、茶葉品鑑室、茶藝表演區等設施。茶葉城內經營着來自全國各地的茶葉品牌,生產出名的信陽毛尖、信陽紅、信陽龍眼等。茶葉城展現出了中國茶葉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成為信陽市居民及遊客必去的地方之一。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信陽國際茶城營業時間

上午8:30-下午5:30。

信陽國際茶城的營業時間如下:週一至週五:上午8:30-下午5:30;週六、週日:上午9:00-下午5:30。需要注意的是,營業時間可能會因季節、節假日等因素而有所調整

信陽國際茶城是中國茶葉交易中心,位於河南省信陽市羊山新區創業大道南段,它是中國茶葉產業的重要交易平台和茶文化交流中心,是中國茶葉行業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信陽國際茶城的介紹

信陽國際茶城由河南五雲茶葉集團投資,項目總規劃建築面積500萬平方米,佔地3000畝。一期建築面積40萬平方米,將於2013年4月開業運營。建成後,預計每年將創造出1000億元的交易額,實現每年100億元的税收,增加10萬個以上就業崗位,孵化出100000家知名企業。建成之後的信陽國際茶城將集茶行業“五大中心”於一體:即全球最大的茶產品集散展示中心、茶產業研發中心、茶行業信息推廣中心、茶文化挖掘與傳承中心、茶行業標準制定中心。

信陽國際茶城誰接管了

呂舜。通過查詢知乎官網得知,信陽國際茶城呂舜接管了。信陽國際茶城簡介信陽國際茶城是河南省、信陽市的“十二五”重點項目,同時也是一項惠農工程,利民工程,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的示範工程。

信陽皇坡老,高山野放茶那裏買

信陽的毛尖,被譽為“綠茶之王”,主要產地在信陽市溮河區,平橋區和羅山縣。信陽市屬帶季風氣候,這裏雨量充沛,雲霧瀰漫,空氣濕潤,光照不強,日夜温差大,適宜茶樹生長。最好的產區有車雲山,車雲山毛尖甜涼生津,色澤嫩綠,湯清葉綠。黑龍潭茶味濃醇鮮,清香撲鼻。

信陽批發茶葉地方在哪裏

武漢香港路茶葉批發市場,始建於一九九七年,是湖北省首家大型專業茶葉批發市場,市場內,雲集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尖峯、君山銀針、祁門紅茶、武夷巖茶、信陽毛尖、六安瓜茶、太湖猴魁等國內十大名茶;彙集湖北十大名茶、二十佳名優茶等

信陽本地人去哪買茶葉

在信陽買茶葉的方式有:

一、茶葉店,或者去專賣店。

二、去山裏採摘,或者在茶農處採購。

三、建議到待客九品預定茶葉,茶樹下放養跑山雞,蟲害較少,嚴格控制質量。不過待客九品每年的茶產量較少,都是需要提前預定的!此外,喝茶還需要懂得泡茶,才能泡出一壺好喝,喝得一壺好茶。

在信陽買茶葉去哪裏買

想要買到正宗的信陽毛尖,可以到這些地方直接購買的:

1、白龍潭:位於河南省信陽市,這裏的山大約800米左右,羣山巍峨,深藏秀水,如同仙境。

白龍潭背靠猴兒石山海拔近800米,盛產信陽毛尖。

2、黑龍潭:景區面積約6平方公里,由上、中、下三個瀑布組成。黑龍潭瀑布地處兩山峽峙之中,流水下瀉,形成三潭,瀑布跌落在一潭後,迴旋翻滾奔瀉而出,直下二潭,然後順潭溢出,緩緩滑落三潭。黑龍潭瀑布以二潭瀑布最為壯觀,明代大文學家何景明觀潭後贊曰:“川流一曲抱,峭壁萬年開;白石傳杯坐,青天送月來;蛟龍亦自舞,鷗鷺當相猜;誰識仙潭上,天公此釣台”。

主要經濟作物信陽毛尖。 不過,如果你想要方便又要買到品質不錯的信陽毛尖,建議你可以到待客九品預定茶葉,茶樹下放養跑山雞,蟲害較少,嚴格控制質量。

不過待客九品每年的茶產量較少,都是需要提前預定的!

信陽哪裏賣茶葉

信陽八大茶社

信陽種茶始於東周,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唐時茶葉被列為貢品,進獻朝廷。宋時蘇東坡贊曰:“淮南茶,信陽第一。”明末,因茶税過重,又遭匪劫,遂砍伐殆盡。但在茶農辛勤培育下,終於能代代相傳下來,並不斷改進栽培、採製技術。晚清以來,茶業復甦,風格獨特的“信陽毛尖”基本形成,聞名遐邇,成為全國名茶之一。清末明初,甘以敬(秀才)、陳雨人(翰林)、薛温伯(秀才)、蔡竹賢、王選青、劉墨香等人提倡開山種茶和墾複老茶園,集股籌資,先後在西、南部山區開荒種茶,相繼建立宏濟(車雲)、廣益茶社、元貞、裕申、森森(萬壽)、龍潭、廣生、博厚茶社,這八家創始品牌被稱為信陽毛尖八大茶社。城裏也相繼開辦專營毛尖的茶莊。1913年戴象山首建“祥記茶莊”之後,和記、恆記、車雲等茶莊陸續開辦。信陽毛尖,十分暢銷,當時已遠銷開封、南陽、北京、天津等地。

信陽買茶葉的地方

有條件的當然是自己去山上,直接去茶農家裏,當然茶農家裏也可能參假,畢竟你能找到的茶農肯定還是路邊的,一般外面的大老闆回來喝茶,就自己去山上收純芽濕茶,放在那裏加工。喝茶的話建議考慮喝高山野生茶,原生態無污染,不像某些有名的茶產地,地下全是化學肥料,長出來的茶葉都白白胖胖的。

信陽茶葉市場賣茶葉怎麼樣

有3個,較大較有名氣的主要是一、楚王城茶葉市場,這也是信陽最大的茶葉市場,有商店200多家,年交易茶葉總量可達2000多萬公斤。客人來自全國各地,是信陽茶走出去的重要窗口。

二、商城縣茶葉市場。這個市場規模不大,客户主要來自湖北、安徽。年交易茶葉約1000萬公斤。

河南信陽茶葉市場在哪裏

信陽師範學院茶學專業的核心課程有植物學、植物生理學、普通遺傳學、農業化學、茶樹育種學、茶樹栽培學、茶樹病蟲防治學、茶葉生物化學、製茶學、茶葉審評與檢驗、茶葉機械、茶藝、茶葉市場營銷學等。

信陽師院是我國改革開放後河南省創辦的第一所本科高校,是河南省重點建設的兩所師範大學之一,茶是信陽的一個標籤,信陽毛尖更是聲名遠播,信陽師院作為高等院校應主動助力信陽茶經濟的發展,開展相關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為茶產業健康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利用研究成果可以打造智慧茶園,提升茶產量、茶質量,開發新產品,延長茶產業鏈,為信陽的茶葉市場培養、輸送人才,推動信陽茶產業走的更遠更好。

茶學專業的開設院校數量很少,雖然這類專業很冷門,喜歡的學生不多。但我國的茶文化還是非常受歡迎的,所以每年茶學專業的就業率都是比較靠譜的,不過這類專業關注度不高,因為很小眾的緣故,知道的學生也不多。不過女生感興趣的話倒是可以瞭解,茶學專業其實就業率很高,需求量也比較大,尤其是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茶學專業就業面窄,但實際上茶學專業在很多領域都可以找到工作的。

信陽市茶葉哪裏買便宜

光山縣白雀園鎮茶葉批發市場茶葉比較便宜,明前茶150至400元/斤。雨前茶100一300元斤。做工精細,茶條均勻。價格實惠。如果泡茶,湯綠色鮮,有一種淡淡的清香直入心脾,讓人飲後過目不忘。而且這裏茶店眾多,有選擇的餘地,批發多價格確實很實惠。

在信陽買茶葉去哪裏買好

想買實在價錢便宜點茶去茶鄉茶農家買,若不方便去找茶場直營店價格實在。

在信陽買茶葉去哪裏好

信陽毛尖又叫豫毛峯,是一種綠茶;一般在信陽當地的茶葉店都可以購買到的了。不過,品質好不好就很難説,畢竟現在外面的假茶也很多。

建議你可以到待客九品預定茶葉,茶樹下放養跑山雞,蟲害較少,嚴格控制質量。不過待客九品每年的茶產量較少,都是需要提前預定的!此外,信陽毛尖也要保存適當:比如生石灰保存信陽毛尖:用密封帶把生石灰分袋裝好,食品專用塑膠袋包裝密封好信陽毛尖茶;然後把密封好的信陽毛尖茶放到壇罐裏,再把生石灰袋放置在周圍,封好壇罐口,能使信陽毛尖茶久存而不變質。

標籤説明:

相關閲讀

茶油君含有什麼成分(茶油的成份)

蒸的茶油含水嗎(茶油蒸過有什麼功效)

茶油能常吃嗎(油茶油能長期吃嗎)

古樹紅花茶油(老樹山茶油)

茶油可抹頭髮嗎(茶油能抹頭髮嗎)

坐月子吃茶油食譜(坐月子吃茶油食譜大全)

茶油好還是菜油好(菜油與茶油哪個好)

茶油屬於商標多少類(油茶屬於商標哪個小類)

感冒可以吃茶油嗎(感冒可以喝油茶嗎?)

動車上能帶茶油嗎(動車能帶茶油嗎?)

山茶油滇ICP備2021006107號-532

關於本站 聯繫我們

信陽毛尖的淵源與歷史

信陽毛尖,亦稱“豫毛峯”。

產於河南大別山區的信陽市信陽縣(現為平橋區),因條索緊直鋒尖,茸毛顯露,又產於河南信陽,故取名“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品質高上,外形細秀勻直,顯峯苗,色澤翠綠,白毫遍佈。

內質湯色嫩綠、鮮亮,香氣鮮嫩高爽,葉底嫩綠明亮、細嫩、勻齊。

特級品展開呈一芽一葉初展。

常飲綠茶的人,無人不知“信陽毛尖”的品牌。

當綠色食品風靡全球的時候,“信陽毛尖” 以不可 抗拒的魅力,令人津津 樂道。

“信陽毛尖”系全國十大名茶之一,因質佳味濃久負盛名。

茶聖陸羽在其《茶經》中把光州茶(信陽 毛尖)列為茶中上品,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又有“淮南茶信陽第一”的千古定論。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 上,“信陽毛尖”在各類飲品中一枝獨秀,榮獲金獎。

1990年,全國名優綠茶評比,“信陽毛尖”以總分第一的成績榮獲國家金獎,名揚世界。

歷史上, “信陽毛尖”茶一直作為朝庭貢品,時至今日,仍然是賢士名流的首選飲品。

信陽地區優越的氣候與土地 壤條件,是綠茶生產的理想環境,千百年一脈相承的手工製茶工藝,使“信陽毛尖”的獨特風味無與倫比.利 用這一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信陽地區擴大茶葉種植面積,加強科技投入,提高單產;保持傳統工藝,提高質量。

全區 茶園種植面積大,產量高,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之 一。

靠名茶搭台,傳信陽美名。

從1991年開始,信陽地區每年舉辦一 屆“中國信陽茶葉節”,吸引了大批中外客商前來品茗,優質“信陽 毛尖”走出深山,漂洋過海,成為信陽外貿的主要出囗產品和友好交 往的珍貴禮品。

如今,“信陽毛尖”已不單純是一種飲品,她包含着民風、民俗的深刻內涵, 體現了民族文化的特性與精神寄託。

信陽地區茶文化村、中國信陽茶葉城和遍佈城 鄉的毛尖茶市,幾多風景幾多情,茶鄉的韻味盡在其中。

信陽毛尖茶品牌排行榜????

信陽毛尖茶葉是河南省聞名土特產當中一個,素來以“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而飲譽中外。唐代茶聖陸羽所著的《茶經》,把信陽列為中華八大產茶區當中一個;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嚐遍名茶而揮毫讚道:“淮南茶,信陽第一”。下面介紹信陽毛尖十大推薦品牌:

1、龍潭信陽毛尖(河南信陽毛尖集團)

信陽毛尖集團(原河南信陽五雲茶葉集團)成立於1989年,經過多年發展,公司成為集初制生產、精製加工、科研、產品銷售、品牌建設及弘揚茶文化於一體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公司旗下擁有“龍潭”、“五雲山”、“陸羽”三大品牌,其中核心品牌“龍潭”有50個系列近400款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2、文新信陽毛尖(信陽市文新茶葉有限責任公司)

信陽市文新茶葉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1992年,是一家集信陽毛尖和文新信陽紅紅茶的種植、加工、銷售、科研、茶文化於一體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文新”牌系列產品是受世界知識產權保護的原產地產品,先後榮獲“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農產品”等榮譽。

3、藍天信陽毛尖(河南藍天茶業有限公司)

河南藍天茶業有限公司(藍天茗茶),始創於2003年,為一家集綠茶、紅茶、青茶、黃茶、黑茶、白茶六大茶類精選、加工、銷售、科研、茶文化傳播於一體的國內知名茶企。公司現有直營店和各類合作伙伴300餘家,產品覆蓋並暢銷國內100多個城市和地區。

4、仰天雪綠信陽毛尖(河南仰天雪綠茶葉有限公司)

河南仰天雪綠茶葉有限公司是河南省固始縣茶葉產業化發展的重點龍頭企業,仰天雪綠茶葉有限公司創立於七十年代初,是在河南固始仰天窪茶場的基礎上不斷髮展壯大。產品“仰天雪綠”有機茶暢銷北京、上海、新疆、陝西、廣州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並連續3年贏得中國國際茶博覽交易會金獎,順利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5、廣義信陽毛尖(信陽市廣義茶葉有限公司)

信陽市廣義茶葉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是信陽市溮河區一家集茶葉種植、生產、儲藏、銷售、研發、茶旅遊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大型股份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廣義牌”信陽毛尖被評為河南省著名商標,並多次榮獲世界綠茶大會金獎;“廣義牌”系列產品被評為全國茶葉暢銷品牌。

6、十八盤信陽毛尖(信陽十八盤茶業有限公司)

信陽十八盤茶業有限公司由固始縣十八盤茶場通過改制組建成立的名優信陽毛尖生產企業。十八盤茶場始建於1975年,茶園基地位於固始縣武廟鄉,其中老茶園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企業通過QS質量安全認證、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有機茶認證,先後被授予“河南省名牌農產品”、“中國優質產品”稱號; “河南省標準化農產品”。2010年公司又被認定為“河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011年3月榮獲固始縣首屆質量獎 。

7、佛靈山信陽毛尖(信陽佛靈山生態茶葉有限公司)

信陽佛靈山生態茶葉有限公司成立於2007年2月,註冊資金一千萬元人民幣。是一家集茶葉繁育、種植、生產加工、銷售、茶產品科研開發、茶文化旅遊為一體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河南省十大誠信經營典範企業。司已分別獲得了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QS質量安全認證、農業部農產品有機認證。

8、盧氏信陽毛尖(河南省信陽盧氏茶葉集團)

河南省信陽盧氏茶葉集團創建於1996年,新科園於2008年落成,佔地200畝,是一家集茶園種植、鮮葉收購、初制加工、精製加工、出口包裝為一體的民營企業。公司先後被評為全國農產品加工出口示範企業、中國茶葉行業百強企業、河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河南省民營企業百強、河南省誠信民營企業、河南省十大知名茶廠、信陽市重點工業企業等。

9、兩潭信陽毛尖(信陽兩潭茶業有限公司)

信陽兩潭茶業有限公司創建於2007年,在信陽兩潭茶葉專業合作社基礎上改造而成,註冊資金1000萬元,是一家集茶葉種植、研發、加工、銷售、種苗繁育、文化傳播、觀光旅遊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龍頭企業。 公司及下屬合作社先後榮獲“2011年度中國十大茶葉專業合作社”、“河南省優秀合作社”、“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等榮譽稱號。

10、新林信陽毛尖(河南新林茶業有限公司)

河南新林茶業有限公司位於 “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和“全國重點產茶縣”河南省信陽市新縣,成立於1996年10月。主導產品“新林玉露”蒸青綠茶榮獲第十屆“中茶杯”金獎、“河南省高新技術產品”、“河南省名牌產品”、“河南省十大茶葉品牌”和“世界綠茶評比金獎”等殊榮, “新林玉露”商標被認定為河南省著名商標。

羅山茶葉歷史

信陽毛尖的歷史

信陽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記載,唐代陸羽《茶經》和唐代李肇《國史補》中把義陽茶列為當時的名茶。宋朝,在《寧史·食貨志》和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中把信陽茶列為名茶。元朝,據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載:“光州產東首、淺山、薄側”等名茶。明朝,對名茶方面的記載很少。清朝,茶葉生產得到迅速恢復。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葉生產又一個迅速發展時期,製茶技術逐漸精湛,製茶質量越來越講究,在清未出現了細茶信陽毛尖。

清光緒未年(1903-1905),原是清 *** 住信陽緝私拿統領、舊茶業公所成員的蔡祖賢,提出開山種茶的倡議。當時曾任信陽勸業所所長、有雄厚資金來源的甘周源積極響應,他同王子謨、地主彭清閣等於1903年在信陽震雷山北麓恢復種茶,成立“元貞”茶社,從安徽請來一名余姓的茶師,幫助指導茶樹栽培與製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請陳玉軒、王選青等人在信陽駱駝店商議種茶,組織成立宏濟茶社,派吳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帶買茶籽,還請來六安茶師吳記順、吳少堂幫助指導種茶製茶。製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鍋分生鍋和熟鍋兩鍋進行炒制。炒茶工具採用帚把,生鍋用把長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個,雙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鍋用大帚把代替揉捻。這就是信陽毛尖的最初製作技術。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衝、小孫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帶動下,毗鄰各山頭茶園發展均具有一定規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購買茶籽並學習龍井炒制技術。回來後,在“瓜片”炒製法的基礎上,又把“龍井”的抓條、理條手法融入到信陽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鍋用小把炒製為生熟鍋均用大帚把炒制。用這種炒製法製造的茶葉就是當今全國名茶信陽毛尖的雛形。

時期,茶葉生產繼清朝之後,又得到大力發展,名茶生產技術日漸完善。信陽茶區又先後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統稱為“八大茶社”。由於“八大茶社”注重製作技術上的引進、消化與吸收,信陽毛尖加工技術得到完善,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為“信陽毛尖”。

為了迎接1915年巴拿馬運河通航而舉行的萬國博覽會,1914年,信陽縣茶區積極籌備參賽茶樣,有貢針茶、白毫茶、已薰龍井茶、未薰龍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覽會上,經評判,信陽毛尖茶以外形美觀、香氣清高、滋味濃醇的獨特品質,被授予世界茶葉金質獎狀和獎章。信陽毛尖從此成為河南省優質綠茶的代表。1958年,信陽毛尖在全國評茶會上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信陽茶葉生產得到更大的發展,信陽毛尖茶生產技術得到推廣,生產區域不斷擴大。到1993年,信陽的師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羅山縣、潢川縣、固始縣、光山縣、商城縣、新縣、息縣七縣二區都有信陽毛尖茶生產。

信陽毛尖的歷史

我們偉大祖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世界茶樹的故鄉。據史載,我國茶葉生產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之前就已開始。茶樹原產於我國西南高原,隨着氣候以及、經濟、文化、交通等方面的發展變遷,而傳到祖國各地以至外國。陳椽教授所著《茶葉通史》中就這樣記載着:“西周初年,雲南茶樹傳入四川,後往北遷移至陝西,以秦嶺山脈為屏障,抵禦寒流,故陝南氣候温和,茶樹在此生根。因氣候條件,茶樹不能再向北推進,只能沿漢水傳入東周中心的河南(東周建都河南洛陽)。茶樹又在氣候温和的河南南部大別山信陽生根。”1987年,考古學家在信陽地區固始縣出土的古墓中發掘有茶葉,考證距今已有2300多年,可見信陽種茶歷史之悠久。

唐代,全國茶葉生產發展開始進入興盛時期,公元760—780年間,茶聖陸羽編寫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把全國盛產茶葉的13個省42個州郡,劃分為八大茶區,信陽歸淮南茶區。並指出:“淮南茶光州(今光山縣)上……”。舊信陽縣誌記載:“本山產茶甚古,唐地理志載,義陽(今信陽縣)土貢品有茶。”北宋時節蘇東坡謂:“淮南茶信陽第一。”西南山農家種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閩以下。信陽對茶樹生長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這裏年平均氣温為15.1℃,一般年份界於14.5℃至15.5℃之間。3月間下旬開始,日均温達10℃,可持續220多天,直到11月下旬才下降。有效積温達4864℃,80%的年份為4683℃。4至11月的月平均氣温為20.7℃,最熱的7月份均温為27.7℃,最冷的1月份月均温為1.6℃。信陽的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134.7mm,而且多集中在茶季。4—11月的光照時數為1592.5小時(佔全年總時數的73%),太陽輻射量為89.25千卡/cm2,有效輻射量為43.74千卡/cm2。這些自然條件,都是茶樹生長生育所需要的適宜範圍。信陽山區的土壤,多為黃、黑砂壤土,深厚疏鬆,腐殖質含量較多,肥力較高,PH值在4—6.5之間。歷來茶農多選擇在海拔300至800米的高山區種茶。這裏山勢起伏多變,森林密佈,植被豐富,雨量充沛,雲霧瀰漫,空氣濕潤(相對濕度75%以上)。太陽遲來早去,光照不強,日夜温差較大。茶樹芽葉生長緩慢,持嫩性強,肥厚多毫,有效物質積累較多。正如羣眾常説的,“雲霧高山有好茶”。尤其是信陽處於北緯31º43¹至32º37¹高緯度地區,年平均氣温較低,很有利於氨基酸、咖啡鹼等含氮化合物的合成與積累,這正是炒制優質綠茶所不能缺少的。歷來為多人嚮往的五雲(車雲、集雲、雲霧、天雲、連雲)、兩潭(黑龍潭、白龍潭)、一寨(何家寨),就具備這樣得天獨厚的典型生態環境,生產出來的信陽毛尖,內含有效物質豐富,香高味爽。據中國茶科所對車雲、集雲、黑龍潭等幾個名山的春茶一級毛尖茶樣的生化分析,氨基酸含量為3.62 —4.34%,咖啡鹼4.06—4.73%,兒茶素117.71—146.38mg/g,茶多酚20.02—21.87%。茶水浸出物,一般為43%左右,高的達46.5%,高出國家標準≥39%。所以,信陽毛尖香高味濃又鮮爽,多次沖泡,香味猶存,魅力誘人。

茶葉歷史故事

隨乾隆下江南 品“佛前半畝茶”

山高出好茶,巍峨的靈山大佛腳下,在千年祥符禪寺大殿之後,隱藏着鬱鬱葱葱的半畝茶田。茶田裏生長着一種野靈山茶。後因其生長在佛像之前,深深禪院之中,且頗具靈氣,故稱其為“佛前半畝茶”。關於這半畝佛茶的神祕傳説一直以來流傳甚廣。

靈山茶園東側,有兩口清冽的甘泉:六角井和八角井。自唐代始,清泉伴隨着茶園和古寺,就傳續着“佛前半畝茶”的神奇傳説。

“佛前半畝茶”即採自佛腳下的這塊古老野生茶田,誰也不知道這茶田從何而來,又是誰攜了一抔種子隨意撒下。只是忽然有一日,就像人們偶然間發現柳枝發芽了才知道春的到來一般,一位高僧發現了它的存在。聞其芳香沁人心脾,觀其葉片翠嫩欲滴,於是那位高僧採擷一抔嫩芽,用靈山的天然古泉水、最質樸的茶具、最簡單的工序將其烹煮,沒想到竟成就了最純粹的茶香,茶聖陸羽偶遇此地,聞此奇香求之,後為之取名“佛前半畝茶”。

還有文獻記載,相傳乾隆與其妃子有一次下江南,由於舟車勞頓加上水土不服,身體皆出現不適,導致食慾不佳。縣令向其推薦了“佛前半畝茶”,在靈山祥符寺,取八角井甘泉煮茗,乾隆飲後立感神清氣爽、心曠神怡,胃口大開。據説乾隆的那個妃子當時帶了許多“佛前半畝茶”回宮,天天煮茶喝,容顏變得越來越嬌嫩,性子也變得越來越温順,大受乾隆寵愛,最後活到了近八十高齡。此後乾隆帝六次下江南,必到靈山祥符寺,取八角井中水煮茗,民間因此戲稱為“雙龍會”。

光影流轉,靈山“佛前半畝茶”每日沐浴着靈山大佛的祥瑞佛光生長,更兼有佛家八功德水的滋養。以六角井和八角井甘冽之水泡飲,一碗茶湯裏不僅包含着福氣、靈氣,更有八功德水所言之“澄淨、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飢渴、長養諸根”等八種殊勝,亦有增長智慧之啟迪。

佛家説:品茶如參禪。飲茶因能清心寡慾、養氣頤神,故有“茶中帶禪、茶禪一味”之説。一片茶園彷彿都有着靈氣,品起來香氣四溢,找遍全世界,只此半畝茶。在獨具禪意的靈山精舍內,和睦莊嚴的大佛腳下,看國內著名茶道法師在優雅環境氛圍中,結合靈山勝境的禪意文化,依據禪茶的特質,展示精彩的茶藝表演,領略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茶香相伴,幽靜自然,真謂人生一大享受。

又是一年春茗時,取一瓢靈山甘泉水,泡一壺“佛前半畝茶”。於茶香之中,放下煩惱,順着昔日茶聖陸羽的腳步,享受下乾隆帝下江南時的好茶,去體悟那份放下、自在和歡喜,與您的家人分享“吉祥平安、如來如願”的人生。

信陽毛尖的歷史淵源是怎樣的

歷史溯源信陽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記載,唐代陸羽《茶經》和唐代李肇《國史補》中把信陽茶列為當時 的名茶;宋朝,在《寧史•食貨志》和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中把信陽茶列為名茶;元朝,據元代 馬端臨《文獻通考》載“光州產東首、淺山、薄側”等名茶;明朝,對名茶方面的記載很少•,清朝,茶 葉生產得到迅速恢復。

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葉生產又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製茶技術逐漸精 湛,製茶工藝越來越講究,在清末出現了細茶信陽毛尖。清光緒末年,原來是清 *** 住信陽緝私拿統領、舊茶葉公所成員的蔡祖賢,提出開山種茶的 倡議。

當時曾任信陽勸業所所長、有雄厚資金來源的甘周源積極響應,他同王子謨、彭清閣等人 於1903年在信陽震雷山北麓恢復種茶,成立“元貞”茶社,從安徽請來一名余姓的茶師,幫助指 導茶樹栽培與製作。 1905年-1909年,甘周源又邀請陳玉軒、王選青等人在信陽駱駝店商議種茶,組織成立宏 濟茶社,派吳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帶買茶籽,還請來六安茶師吳記順、吳少堂幫助指導種茶 製茶。

製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鍋分生鍋和熟鍋兩鍋進行炒制;炒 茶工具採用帚把,生鍋用把長〇。 5米、把粗0。

1米的帚把2個,雙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鍋用 大帚把代替揉捻。

這就是信陽毛尖的最初製作技術。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衝、小孫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帶動下,毗鄰各山頭茶園均具有一 定規模。

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購買茶籽並學習龍井炒制技術。 回來後,在“瓜片”炒製法的 基礎上,又把“龍井”的抓條、理條手法融入到信陽毛尖的炒制中,改生鍋用小帚把炒製為生熟 鍋均用大帚把炒制。

用這種炒製法製造的茶葉就是當今全國名茶信陽毛尖的雛形。時期,茶葉生產繼清朝之後,又得到大力發展,名茶生產技術日漸完善。

信陽茶區又先 後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統稱為“八大茶社”。由於“八大茶社”注重製作技術 上的引進、消化與吸收,信陽毛尖加工技術得到完善,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 名為“信陽毛尖”。

為了迎接1915年巴拿馬運河通航而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信陽縣茶區積極籌備參賽茶樣,有 貢針茶、白毫茶、已薰龍井茶、未薰龍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 1915年2月,在博覽會上, 經評判,信陽毛尖茶以外形美觀、香氣清高、滋味濃醇的獨特品質,被授予世界茶葉金質獎狀和 獎章。

信陽毛尖從此成為河南省優質綠茶的代表。1958年,信陽毛尖在全國評茶會上被評為 全國十大名茶。

新中國成立後,信陽茶葉生產得到更大的發展,信陽毛尖茶生產技術得到推廣,生產區域不 斷擴大。 到1993年,信陽的師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羅山縣、潢川縣、固始縣、 光山縣、商城縣、新縣、息縣七縣二區都有信陽毛尖茶生產。

信陽毛尖的淵源

信陽毛尖,亦稱“豫毛峯”。

產於河南大別山區的信陽市信陽縣(現為平橋區),因條索緊直鋒尖,茸毛顯露,又產於河南信陽,故取名“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品質高上,外形細秀勻直,顯峯苗,色澤翠綠,白毫遍佈。

內質湯色嫩綠、鮮亮,香氣鮮嫩高爽,葉底嫩綠明亮、細嫩、勻齊。特級品展開呈一芽一葉初展。

常飲綠茶的人,無人不知“信陽毛尖”的品牌。當綠色食品風靡全球的時候,“信陽毛尖” 以不可 抗拒的魅力,令人津津 樂道。

“信陽毛尖”系全國十大名茶之一,因質佳味濃久負盛名。茶聖陸羽在其《茶經》中把光州茶(信陽 毛尖)列為茶中上品,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又有“淮南茶信陽第一”的千古定論。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 上,“信陽毛尖”在各類飲品中一枝獨秀,榮獲金獎。 1990年,全國名優綠茶評比,“信陽毛尖”以總分第一的成績榮獲國家金獎,名揚世界。

歷史上, “信陽毛尖”茶一直作為朝庭貢品,時至今日,仍然是賢士名流的首選飲品。信陽地區優越的氣候與土地 壤條件,是綠茶生產的理想環境,千百年一脈相承的手工製茶工藝,使“信陽毛尖”的獨特風味無與倫比.利 用這一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信陽地區擴大茶葉種植面積,加強科技投入,提高單產;保持傳統工藝,提高質量。

全區 茶園種植面積大,產量高,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之 一。 靠名茶搭台,傳信陽美名。

從1991年開始,信陽地區每年舉辦一 屆“中國信陽茶葉節”,吸引了大批中外客商前來品茗,優質“信陽 毛尖”走出深山,漂洋過海,成為信陽外貿的主要出囗產品和友好交 往的珍貴禮品。 如今,“信陽毛尖”已不單純是一種飲品,她包含着民風、民俗的深刻內涵, 體現了民族文化的特性與精神寄託。

信陽地區茶文化村、中國信陽茶葉城和遍佈城 鄉的毛尖茶市,幾多風景幾多情,茶鄉的韻味盡在其中。

為什麼岕茶被譽為中國歷史第一名茶

中國自漢代到清末,論述茶葉的茶書典藉只有四十多部,而其中論述岕茶的書就有6部。最早的距今四百多年了,中國十大名茶,除了龍井在清末有一部專著外,其餘還都沒有。

明清著述岕茶的就有:

明:許次紆《茶疏 岕中製法》 1597年

熊明遇《羅岕茶疏(論)》 1608年

周高起《洞山岕茶系》 1644年

馮可賓《岕茶箋》 1642年

周慶叔《岕茶別論》 失傳

清:冒闢疆《岕茶匯鈔》 1683年

中國曆代名茶,唯有岕茶是有人專門為其作傳的。作為明清時的茶中極品,岕茶才有

中國第一歷史名茶的尊崇地位!

信陽毛尖的推銷歷史

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嚐遍名茶而揮毫讚道:“淮南茶,信陽第一”;

信陽毛尖茶清代已為全國名茶之一,公元760—780年間,茶聖陸羽編寫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把全國盛產茶葉的13個省42個州郡,劃分為八大茶區,信陽歸淮南茶區。

1982年、1986年評為部級優質產品,榮獲全國名茶稱號,1991年在杭州國際茶文化節上,被授予“中國茶文化名茶”稱號,1999年獲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金獎。

1994年元月,原信陽行署經專家論證,決定將同緯度、同工藝、同質量、同地區生產的毛尖茶統稱為信陽毛尖。

2003年2月19日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正式批准信陽毛尖註冊證明商標,信陽市茶葉協會受信陽市 *** 委託,成為信陽毛尖的註冊人。

茶葉的歷史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裏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

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

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説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着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

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神農時代是中華民族成長史中極為遠古的時期。

茶葉的發現及開始應用應看作是整個神農部落時代的歷史活動。有關研究表明:在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程中,三國以前以及晉代、南北朝時期應屬於茶文化的啟蒙和萌芽階段。

大量資料證實,中國西南地區是世界茶樹源產中心,更確切地説在雲南省,但茶文化的起點卻在四川,這是由於當時四川巴蜀的經濟、文化要比雲南發達。大約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經飲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人已用所產之茶作為“納貢”珍品;西漢初期(公元前53年),蒙頂山甘露寺普慧禪師(俗名吳理真)便開始人工種植茶樹。

公元4世紀末以前,由於對茶葉的崇拜,巴蜀已出現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況。可以説我國的巴蜀地區是人類飲茶、種植茶最早的地方。

到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飲茶之風盛行。並且,這一時期飲茶開始進入文學和精神領域,中國最早的茶詩在這一時期出現,其代表是西晉杜育所作的《賦》。

到了唐代,中國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了較豐富的茶葉物質,茶葉生產、加工有了一定的規模:二是茶葉科學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茶事活動由實踐開始上升到理論;三是飲茶在精神領域有了較完美的體現,如提出茶道、茶禮、茶文化與中國的儒、禪、道哲學思想緊密結合;四是有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詩茶畫作品產生等;五是作為上層建築的茶政開始出現。

在這一時期,世界第一部茶葉、茶文化專著——《茶經》問世,它由唐代陸羽所著,成書於公元780年。《茶經》內容十分豐富,是一本茶葉百科全書。

它涉及生物學、栽培學、製茶學、分類學、生態學、數理學等;同時,還記載了唐代以前有關茶的不同神話、寓言、史籍、詩賦、傳記、地理、數理等書籍,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珍品。 到宋代至明初,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可以説到了鼎盛時期。

因此,我們説:“茶興於唐、盛於宋。”在這一時期,茶葉產品開始由團茶發展為散茶,打破了團茶、餅茶一統天下的局面,同時出現了團茶、餅茶、散茶、末茶。

茶區也大面積地進行了南移,使茶業上市提前一個月。這一歷史時期茶文化空前繁榮,宋徽宗趙佶帶頭在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親著《大觀茶論》一書。

到元代、明代,中國傳統的製茶方法已基本具備,同時更多的文人置身於茶,像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話》、《陸羽烹茶圖》、《品茶圖》以及唐寅的《烹茶畫卷》和《事茗圖》等傳世作品誕生。 到了清代,中國茶文化發展更加深入,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例如清末民初,城市茶館興起,並發展成為適合社會各階層所需的活動場所,它把茶與曲藝、詩會、戲劇和燈謎等民間文化活動融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茶館文化”,“客來敬茶”也已成為普通人家的禮儀美德。

由於茶葉製作技術的發展,清代基本形成現今的六大茶類,除最初的綠茶之外,出現了白茶、黃茶、紅茶、黑茶、青茶(烏龍茶)。茶類的增多,泡茶技藝有別,又加上中國地域和民族的差異,使茶文化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綜觀中國茶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茶文化內涵極為豐富。概括地説,茶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茶文化的結構體系包括有關茶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茶文化的物質形態表現為茶的歷史文物、遺蹟、茶詩詞、茶書畫、茶歌舞、各種名優茶、茶館、茶具、飲茶技藝和茶藝表演等;精神形態表現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養廉、以茶養性、茶禪一味等;還有介於中間狀態的表現形式,如茶政、茶法、茶禮規、茶習俗等屬制度文化範疇的內容。

◆原始社會中國茶的歷史記載 神農時代傳説茶葉被人類發現是在公元前28世紀的神農時代,《神農百草經》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之説,當為茶葉藥用之始。

◆西周關於中國茶的歷史記載 據《華陽國志》載:約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一帶已用所產的茶葉作為"納貢"珍品,是茶作為貢品得最早記述。 ◆東周關於中國茶的歷史記載 春秋時期嬰相齊竟公時(公元前547---公園前490年)"食脱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

茶葉的歷史

兩個版本,一個簡單,一個複雜

茶樹的起源及傳播(簡單)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着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茶葉的起源及傳播(複雜)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着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 中國茶葉發展歷史 --------

縱觀中國茶葉史,中國茶葉經歷了藥用,食用,作酒及飲料幾個階段: 以下讓我們來切身體驗一下茶葉歷史的變遷。???

茶葉的傳説: 傳説是在公元前2737年,神農上山採藥,那天我們的醫藥祖先邊採邊嘗,不知不覺中已嚐了近72種中草藥。草藥中的毒性令他覺得口乾舌燥,渾身非常的不舒服,於是便坐在樹下休息,正在這時,幾片樹葉飄落在他面前,憑着往常的習慣,他又撿起樹葉放入口中嘗試,可是令他驚奇的是,過了一會兒神農開始覺得身體舒暢起來,口也不渴了,渾身好像一下子輕鬆了下來,而口中的樹葉還留給他了一口的清香。。 。根據記載,茶葉在中國最早是作為藥物使用的。在我國,傳説茶是“發乎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而盛於宋”茶最初是作為藥用,後來發展成為飲料。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中記述了以上故事“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支”。

茶 ____ 中草藥和蔬菜___ 茶葉的發現? 茶樹原產於我國西南地區。早在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我國就有關於在西南地區發現野生大茶樹的記載。1961年在雲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米)發現一棵高32.12米,樹圍2.9米的野生大茶樹,這棵樹單株存在,樹齡約1700年。

起初人們將大的茶葉放在水中煮,茶湯用作藥用,嫩葉則作為蔬菜食用,隨着時間的推移,茶慢慢得成為一種珍貴的食品,只為皇家御用。

茶____酒的替代品____茶文化的萌芽 茶的珍貴,自然而然,茶成為一種奢侈的飲品,有錢人士僅用它來宴請上賓。逐漸的,茶慢慢發展成為了酒的替代品。魏晉南北朝開始出現了一些以茶養廉示儉的事例。

茶____飲料____ 茶文化的形成/興盛 ? 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頂峯,也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時期。茶的引用從皇宮顯貴,王公爵士直至僧侶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國上下幾乎所有人都飲茶。 茶的飲用越來越普遍,文人雅士嗜茶眾多,開始將茶與詩詞歌賦結合起來。如大詩人白居易,一生嗜茶,每天吃早茶(“起嘗一甌茗“ 《官舍》),午睡起一碗茶(“起來兩甌茗“《食後》),晚茶(“晚送一甌茶”《管閒事》)。許多著名的詩詞歌賦出現於那個時代。 世界著名的第一本完整的茶書《茶經》也出於同期。同時,作茶的技術也隨之而日益進步,人們飲茶的方式從原先的熬煮茶湯變成了只將沸水衝入乾製的茶葉以得茶湯。 茶成為了人們間交流的紐帶,友誼的橋樑。人們喜歡聚在一起,泡壺好茶,吟詩作樂,享受好時光。

今天,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了茶葉的健康價值。茶,成為了和諧與温馨的象徵。

信陽汽車站到信陽市工業城招商中心怎麼走

公交線路:11路 → 12路,全程約10.9公里

1、從信陽汽車站步行約210米,到達其士酒店站

2、乘坐11路,經過12站, 到達茶葉城站

3、步行約70米,到達茶葉城站

4、乘坐12路,經過10站, 到達招商中心站

信陽平橋路口是指哪裏?

南京大道與平中大街(或新二十四街,那條路以南京大道為界,南京大道以南叫平中大街,南京大道以北叫新二十四街)交叉口

信陽15路公交都經過哪些地方

平橋農林路 市五中 華豫電 廠檢車線 交警二大隊 茶葉城 華慄公司 龍江路口 312維修站 鹽庫交警一大隊 商城轉運站 楚王城果品市場 青龍街 火車站 四一路 西亞超市 中山大樓 中山南路新華書店 貿易廣場

標籤: 茶葉 信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h-hk/zonghezhishi/5lo8r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