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清明節的來歷是什麼?

清明節的來歷是什麼?

清明節的來歷是什麼?

清明節的來歷有兩種説法。一種説法是,清明節源自早期人類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另一種説法是,清明節起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清明節的來歷是什麼?

清明節的來歷:

春秋時期晉文公臣子在他落難,割自己的肉來給他解飢,後來在文公成為春秋5霸的時候卻隱居山林,不要封賞。

文公尋他的時候放火燒山,他寧死也不出來,後來在他死去的樹上,發現他留下的一首詩,主要是勸文公廉政的。最後一句是這樣的:“清明覆清明”。故此,把那天定為清明節,全國都吃冷食。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掃墓祭祖的日子。

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祭祖與踏青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傳承千年,至今不輟。

2006年5月,清明節經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批准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按陽曆來説,清明節是在每年4月4日—6日之間,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它始於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作為節氣與農業生產有密切關係。清明時日,氣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這正道出了清明節在指導農耕方面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隨着農業生產方式的現代化轉變,清明節作為農事節氣的影響逐漸被慢慢弱化,如今,清明節更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掃墓祭祖、積德行孝、緬懷追思、踏青郊遊成為節日的基本主題,也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重點傳承弘揚的文化內核,更是節日的核心價值所在。

清明節是唯一一個具有節氣與節日雙重屬性的傳統節日,幾乎是所有春季節日的結合與昇華,更是文化內涵較為豐富的傳統節日之一。

擴展資料:

歷史淵源

清明節歷史悠久,源於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上古干支曆法的制定為節日產生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節形成的重要因素。

清明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清明節氣是上古干支曆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廿四個特定節令之一,生氣旺盛、氣温升高,萬物皆潔齊,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段。

清明節將節氣與民俗融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經歷史發展演變,清明節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弘揚孝道、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着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清明節

清明節的來歷是什麼?

説到端午節或許很多人會想到戰國時期的屈原,可提到清明節,很多人不知道它的來歷,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來歷傳説,一起來看看吧~

簡短版:

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設立寒食節,並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每年清明節日期由此固定下來。

詳細版:

清明節的由來是源於一個成語:割股充飢。在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為了能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想方設法的去謀殺當今的太子申生,申生自殺了。而他的弟弟重耳為了避免被殺害便逃了出來,跟隨他出來的人有很多,但最後大部分都離開了他,有一位名字叫介子推的臣子非常的樸實。

有一次,重耳被餓暈了,於是介子推忍着痛把他自己大腿上面的肉割了下來,並且烤熟了送給重耳吃。

十九年後,重耳重新回到皇宮當上了君主,就是晉文公。晉文公執政之後對他跟他一起同甘共苦的臣子們大加封賞,可是卻偏偏落下了介子推。

終於有一天,有人在晉文公的耳邊提起介子推,他這才想到,心裏滿是慚愧,便請人趕緊讓他進宮來受賞,可差人去了幾次介子推還是沒有來。後來晉文公親自去到介子推的家裏,可是介子推不願意見他。

有人給了一個主意:放火燒山,只留有一處逃生道,這樣子他肯定出來了。可是大火整整燒了三天三夜也不見介子推出來,只好上山看看,可是眼前的這一幕驚呆了所有人,介子推和母親在一棵柳樹下被燒死了。

於是晉文公就把他們安葬在了這棵柳樹下。在安葬他們的時候,晉文公發現了一塊布,上面寫有一首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第二年,晉文公再次來到綿山紀念介子推時,發現當年燒燬的那棵柳樹又重新煥發了新生,晉文公觸景生情,便給這顆柳樹賜名"清明柳"並昭告天下,把這日定為清明節,這也就是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習俗

1、掃墓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既悲傷又充滿希望的節日,每逢這天,家家户户都會外出祭奠先賢,緬懷先人。北方稱之“掃墓”,但是南方較為忌諱“墓”“墳”這些字眼,所以稱為“拜山”,不管叫法有何不同,目的都是一個,就是表達“孝道、追思”之情。

掃墓期間,除了帶着供品祭祀以外,還要給墳添土,需要將墳攏高一點,這是作為後人應該做的事情。舊時老一輩的都説,若是子孫後代人丁興旺的話,那麼每到清明時節後人就會過來添土,這裏添土是指用鐵杴將遠處的土添加到墳頭上。

2、放風箏

古時候的放風箏,除了正常的娛樂之外,其實還有一種特別的意思——除災避禍。古人在放風箏時,都隨身帶上一把小剪刀,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高高飛起後,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着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從而達到消災避禍的目的。

從現代科學角度來看,在清明時節,人們踏青放風箏,沐浴陽光,舒展筋骨,引頸遠眺,極目雲天,伴以徐步疾行,使冬天久居室內、內熱積聚、氣血積鬱的人,盡情地呼吸新鮮空氣,改善血液循環和加強肺呼吸容量,可起到清除“內熱”和吐故納新的功效。

3、踏青

踏青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傳説,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這一活動了。清明踏青的內在意義在於順應時令節氣,陽春三月,生氣始盛,萬物萌生,人們走出屋門,來到野外,積極主動地迎合時氣,以促進自身體內的陽氣流轉,這對身體的健康大有好處。


以上就是我瞭解的清明節的來歷了,看完後大家清楚了嗎?

清明節的來歷是什麼?

清明節的來歷簡短 清明節的來歷簡短,清明節是古代季節變遷的二十四個特定節令之一,歷史悠久,源於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在中國的一些典故中,清明節來歷眾多。下面來看看清明節的來歷簡短。 清明節的來歷簡短1 相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互效仿,在這一天祭祖掃墓,久而久之,歷代沿襲下來就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 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説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發展演變: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清明節有着久遠的歷史,它隨着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後續漸漸融合了寒食節和上巳節的習俗。古時我國南北風俗各異,唐代以前我國北方上墓祭掃主要是在寒食節與寒衣節。 從《禮經》等文獻的記載來看,唐代以前我國北方並沒有清明節上墓祭掃的例規,到了唐代時清明節上墓祭掃已成風氣。 唐代是我國南北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並擴大到全國各地。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因與清明節日期相近。宋元時期,清明節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並融匯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等習俗內容。 清明節都有什麼活動 1、禁火寒食 在生活中關於清明節的相關的活動的要求的話就是屬於寒食節的相關的活動的要求了,寒食節也是屬於清明節期間的傳統活動之一,在平時生活中出現了一些祭祀活動之前都會進行改火寒食,這是屬於一種很傳統也是很嚴謹的祭祀活動之一,所以在平時生活中的話可以嘗試。 2、祭祖掃墓 在平時生活中清明節比較傳統的節日就是屬於清明節掃墓活動,掃墓祭祖是屬於清明節期間不可以缺少的一項活動,因為清明節本身就是以紀念過世的親人而出現的一種傳統性節日,所以在清明節的時候進行祭祖掃墓活動肯定是不能缺少的,所以在平時生活中關於清明節比較傳統的節日就是屬於清明節的掃墓祭祖的活動了,所以在平時生活中的`話可以嘗試。 3、踏青遊樂 在生活中清明節前後也可以適當的進行一些踏青遊樂,因為清明節前後的天氣都是屬於春天期間,春暖花開的時候,所以在清明節前後的時候也可以選擇約上三五好友來踏青遊玩,所以在平時生活中的話可以嘗試着進行一些遊玩活動來幫助緩解一天的工作壓力。 4、折柳 在清明節的時候也可以選擇進行折柳,因為清明節時候進行折柳活動的話是可以很好的起到辟邪的作用的,有一種説法在清明時候折柳置於自己家的門沿上或者是製成手環頭環置於頭上或者是手上佩戴都是有着很好的辟邪的作用的,所以在清明節的時候可以選擇用折柳的方式來慶祝清明節。 清明節的來歷簡短2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 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着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也是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的由來簡介之傳統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節的來歷簡短3 清明節的主要習俗: 1、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2、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據説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 3、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 “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着系在上面的長線,趁着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4、掃墓祭祖 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據考古發現,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萬年前的墓葬。 經加速器質譜(AMS)測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是廣東乃至嶺南發現年代最早的墓葬,表明距今1萬多年前,嶺南古人類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

清明節的來歷是什麼?

清明節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説,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説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風俗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説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標籤: 來歷 清明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h-hk/zonghezhishi/p8qok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