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默字草書怎麼寫

默字草書怎麼寫

1.墨字草書寫法是什麼

【讀音】

默字草書怎麼寫

【釋義】

1 寫字繪畫用的黑色顏料:一錠~、~汁。

2 寫字畫畫用的各色顏料:~水、油~。

3 黑色或接近於黑色的:~黑、~鏡。

4 貪污:貪~、~吏。

5 古代一種刑罰,在臉上刺字並塗墨(亦稱“黥”):~刑。

6 姓。

7 古同“默”,緘默。

【組詞】

1 墨魚[mò yú] 烏賊的通稱。

2 墨水[mò shuǐ] 供鋼筆書寫用,一般不褪色(如藍黑墨水),主要成分為鞣酸或丹寧、硫酸鐵,並常加藍色染料的水中彌散懸液,也包括可洗脱的墨水。

3 筆墨[bǐ mò] 指文字或文章。

4 繩墨[shéng mò] 木工打直線的墨線。

5 墨刑[mò xíng] 古代刑罰,在犯人額上刺字並染以墨。

2.廖字的草書怎樣寫

“廖”字草書寫法:

1、第一種:書家——趙孟頫,出自——真草千字文。

趙孟頫擅長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

2、第二種:書家——邊武,出自——千字文。

元代邊武書法《行草千字文冊》,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邊武生卒年不詳,字伯京,甬東生、玉蓑漁者。燕京(今北京市)人,一作隴西(今甘肅)人。行草專學鮮于樞,時有亂真者。善墨戲花鳥,有枯木竹石圖。

3、第三種:書家——王寵。

王寵行草書法,注重筆墨輕靈虛和,結構欹側多變,章法通脱自然,點畫較質直、線條少映帶的格調相較,頗多變異之趣。王寵的書法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字裏行間透出的那份空靈、舒朗,這份美感源自恬淡自適的生活中所孕育出的高曠的人品,而絕非才力、技巧所能展現。

草書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草書是按一定規律將字的點劃連字,結構簡省,偏旁假借,並不是隨心所欲的亂寫。主要特徵之一是筆畫帶鈎連,包括上下鈎連和左右鈎連。

擴展資料

“廖”字行書寫法:

1、第一種:書家——王鐸,出自——集字千字文。

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脱,淋漓痛快。他的墨跡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

2、第二種:書家——米芾。

米芾的用筆特點,主要是善於在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形成飄逸超邁的氣勢、沉着痛快的風格。字的起筆往往頗重,到中間稍輕,遇到轉折時提筆側鋒直轉而下。捺筆的變化也很多,下筆的着重點有時在起筆,有時在落筆,有時卻在一筆的中間,對於較長的橫畫還有一波三折。

3、第三種:書家——康熙,出自——千字文。

康熙帝書法造詣很深,一生摹寫和頒賜臣下的書法作品很多。他的書法活動主要是圍繞着改善滿漢關係開展的,而射獵活動主要是圍繞着維護滿蒙關係和永葆本民族尚武精神舉行的。

“書”與“射”是他文治武功的典型表徵,而對“書”的巧妙運用恰恰體現了他高超的統治藝術。

行書是介於楷、草間的一種書體。寫得比較放縱流動,近於草書的稱行草;寫得比較端正平穩,近於楷書的稱行楷。

在書寫過程中,筆毫的使轉,在點畫的各種形態上都表現得較為明顯,這種筆毫的運動往往在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留下了相互牽連,細若遊絲的痕跡,這就是絲連。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草書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行書

3.光字的草書寫法

【怎樣練好書法】1、臨摹結合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的方法,不但初學書法要臨摹,就是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還需要臨摹。

學楷書需要臨摹,學篆、隸、行、草各體書仍需要臨摹。書法家的一生都是在臨摹中渡過的,在臨摹中學習,在臨摹中思考,在臨摹中創造。

摹帖,就是用薄紙蒙在字帖上面,然後筆隨影走,按照顯露出來的字跡寫,又叫“仿影”或拓寫。摹還有一種方法叫“描紅”,即在印有雙鈎紅線的字上去填寫。

摹帖的方法:第一步先描紅。即從一本帖中選出清楚、完整的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紙,如打字紙、有光紙、描圖紙等蒙在帖上,依着字的輪廓,用極細的線條鈎成空心字,這叫“雙鈎”。

然後把鈎好的字作為描紅本,用紅墨水填寫,再用藍墨水填寫,最後用墨汁填寫,這樣寫不但能加深記憶,而且節約紙張。 摹帖應注意筆隨帖走,切勿失形,要看準筆畫的來龍去脈,揣摩它的筆法和結構形態。

摹帖要帶有“寫”意,將筆畫一筆寫成,飽滿而精到,切勿依葫蘆畫瓢地填描塗抹。 臨帖,即在摹帖的基礎上,對帖字的用筆、結字規律有了基本認識之後,對着帖寫。

臨帖有對臨、格臨和背臨三種方法。 對臨,即把字帖放在對面的帖架上照着寫,這是最方便,最常用的臨帖方法。

格臨,即用透明紙打好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宮格等)照式臨寫。主要用以掌握帖字的結構部位。

背臨,即把帖收起,憑記憶默寫帖中的字,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背臨之後可以集字為聯或集字成篇,然後進入創作階段。

摹帖筆隨影走,古人怎樣寫,我們就怎樣寫,大小、長短、寬窄、粗細、方圓、斜正等都必須按帖字的要求去寫,有一定的規範和約束。摹帖的特點在於易學到古人的結構位置,但由於規範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的筆意,用筆死板而不靈活,讓人感到放不開,受不了;臨帖或對臨,或背臨,或意臨,加入許多書者自己的個性特點,所以易得古人的筆意,而易失古人的結構位置。

寫來自由隨意,追求個性,卻得之甚少。 所以在臨摹中必須臨摹結合,先摹後臨,既得古人的用筆方法,又得古人的結構規律。

練習時可以採用先摹後臨,再反過來摹,摹完再臨。或者採用“雙鈎”的方法來研習結構規律。

摹臨穿插,取長補短,效果極好。臨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後下筆。

下筆要準,先形似,後神似,以求形神兼備。臨摹後要反覆對照檢查,總結經驗教訓,在否定中提高,在教訓中成熟。

2、先入後出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臨摹就是繼承,就是向古人學習,學習前人優秀碑帖中的美的用筆、美的結字、美的章法、美的韻味和氣勢等。

但臨摹還有一個入帖與出帖的關鍵問題。不入帖,寫不進去,或寫出來不象,是無法與古人對話,無法學到古人書法妙處的。

但不出帖,即進去又出不來,太象古人,簡直成了古人的書奴,一點自己的個性都沒有,這樣寫,最終也形不成自己的書風特點。 關於入帖和出帖,清人姚孟起説得好:入帖時“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出帖時“不可無我在,無我便雜。”

“不可有我在”説的是要專心一意地臨習古人法帖,把握帖字的精神面貌,要“一字一筆須從古帖中來”,不入帖便無本;“不可無我”説的是要在臨像的基礎上,吸取其它碑帖的長處,融會貫通,結合自己的藝術素養和創造才能,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面貌,有個性,有創造,並逐步走向自由創作的新境界。 3、讀帖善悟 帖不僅要臨,重要的還在讀,學書善悟,即從讀帖中領悟,有些古人優秀的法帖,不一定去臨,只要認真閲讀,反覆體味,悟出其中的法度和韻味,便會自然而然地化入自己的書法創作之中。

閲讀碑帖,並不是出聲朗讀碑帖的文字內容。所謂讀帖,這是書法的專門用語,即書法家在臨摹碑帖之前,或在平常工作的間隙,翻閲碑帖和泛覽墨跡,也就是仔細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個字的筆畫、結構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氣勢及韻味,邊看邊記,時常會情不自禁地用手指畫起來,心追手摹,激動不已。

古人讀帖非常認真。曹操不但是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有名的詩人、書法家,陝西漢中博物館就有傳為他書寫的“滾雪”隸書碑刻。

相傳他喜歡樑鵠的書法,便把樑鵠的字掛在帳中,一有空就讀,連行軍打仗也不放棄讀帖。相傳三國魏時的大書法家鍾繇“坐則畫地,卧則畫被”,學書非常刻苦,特別注意閲讀和默寫名帖。

唐代書法家歐陽詢一次在行路中,發現晉代書法家索靖寫的碑,輾轉賞讀,站得兩腿發酸,乾脆坐下來讀。這樣連續了三天才依依不捨地離開。

讀帖猶同古人對話,交朋友,達到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鳴。讀帖從一點一畫入手,仔細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筆、結字、章法及氣勢、韻味之妙處。

通過閲讀,眼觀神會,潛移默化,以加深理解,鍛鍊視覺記憶,豐富、積蓄和提高藝術鑑賞能力。帖臨一本,書觀百家。

讀帖不僅限於一兩本,古今許多書法家的實踐經驗證明,讀帖勝於臨帖。有些碑帖,我們不一定臨,但可以閲讀,深刻領會古人書法作品中的三味,積少成多,逐漸地吸收消化,才能奔匯腕底,充實於紙面,自然會手隨眼高,眼使手靈。

入於眼,融於心,出於手,心手相應,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毛筆。

標籤: 草書 默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h-hk/zonghezhishi/ypwn6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