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宣德青花瓷

宣德青花瓷

宣德青花瓷

明宣德的青花瓷是不是你夢寐以求的收藏品?

宣德青花瓷是明代宣德年間(1426-1435)生產的青花瓷器,因其質地精緻,色彩鮮豔,紋飾精美而著名。

宣德青花瓷器造型多樣,有盤、碗、盅、壺、罐、瓶等,其中以瓶和盤最為著名。

其色彩以深紫、藍色為主,通體覆蓋着精緻的紋飾,有云紋、花卉紋、龍紋、鳳紋等。

宣德青花瓷器是中國陶瓷史上的珍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收藏價值。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宣德青花

明宣德青花瓷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號)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豔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聞名於世,與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燒製技術達到了最高峯,成為我國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稱頌為“開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鎮陶錄》評價宣德瓷器:“諸料悉精,青花最貴。”

中文名

明宣德青花瓷

時間

公元1426—1435年

評價

“開一代未有之奇”

主要燒製窯

景德鎮御窯廠

特點

精雅古樸,渾然莊重,青花有滲青

快速

導航

胎釉青料造型紋飾款識宣德年款仿宣德年款

概述

明朝宣德官窯青花它以其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豔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聞名於世,燒造數量上也是空前的,據《大明會典》記載,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達了要景德鎮燒造龍鳳瓷器四十四萬三千五百件的任務。其中青花佔大多數,由此可見其燒造規模、數量之大。產品不僅供宮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為商品大量行銷海外,以及對國外入貢者的答贈,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故宮藏明宣德青花三果紋執壺

民窯青花大都比較簡潔概括,實力與質量上略遜於官窯,釉面欠滋潤,畫法奔放自如,用筆較草率,畫面構圖很講究意境,充滿了民間生活氣息,活潑而有趣味。

成書於清代的《南窯筆記》宣窯中講宣德青花“宣窯一種,極其精雅古樸,用料有濃淡,墨勢渾然而莊重,青花有滲青,鐵皮鏽者”。明王世性《廣志繹》中載:“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窯為佳,宣窯以青花勝,成窯以五彩。”明張應文《清祕藏》論窯器中描述“我朝宣廟窯器,質料細厚,隱隱橘皮紋起,冰裂鱔血紋者,幾與官、汝窯敵。即暗花者、紅花者、青花者、皆發古未有,為一代絕品”。清乾隆年間朱琰《陶説》談宣德窯“按此明宣窯極盛時也,選料、制樣、畫器、題款無一不精”。

宣德官窯青花,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以致思想觀念。作為宮廷用瓷和精美的藝術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這與當時制度的完備與技術的成熟有很大關係,作品一直被後人推崇,為青花工藝的典範。自明代成化朝開始到晚清均大量仿製宣德官窯青花,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清宮舊藏的宣德青花為藍本,去精心燒造,造型、尺寸、紋飾都具有宣德青花的韻味,如康熙朝仿宣德青花仕女紋碗、纏枝花紋缽缸,折枝花果紋花口碗,纏枝花紋魚簍尊,海水異獸紋高足杯;雍正朝仿宣德青花竹石蕉葉紋玉壺春瓶、花果紋梅瓶、花卉紋書紋燈、團龍紋葵式洗、海水龍紋天球瓶、綬帶耳葫蘆瓶、牽牛花四方委角瓶;乾隆朝仿宣德青花錦紋蓋罐、鳳穿花紋罐、松竹梅人物紋盤、把蓮盤、花果紋執壺等。[4]

故宮藏明宣德青花纏枝蓮紋瓶

胎釉

宣德青花胎體比永樂朝厚重,胎質精密細膩、潔白堅硬。梅瓶、大盤、大罐多是無釉白色細砂底,用手十分光滑,足邊有火石紅斑點。中小件器物是釉底。

故宮藏明宣德青花海水白龍紋扁壺

釉麪肥厚滋潤,光澤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稱“亮青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稱“橘皮釉”,極少數有開片。若在高倍放大鏡下觀察,釉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氣泡,甚至小氣泡擦大氣泡。宣德朝無論什麼品種的瓷器,幾乎都是這種釉面。

民窯器胎體使用瓷石加高嶺土製成,白淨,瓷化程度好,與永樂民窯器相比胎體減薄。有色多為淡卵青色,釉質肥潤光亮,釉面有氣泡和橘皮棕眼。

青料

青花用料有進口、國產兩種,以進口蘇麻離青料描繪為主。明萬曆年間王世懋《窺天外乘》一載:“我朝則專設於浮樑縣之景德鎮,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腙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也曾提到。繪製紋飾時既有單獨使用,也有混合使用,往往是根據紋飾的不同而決定使用那種鈷料描繪那個部位的紋飾。在繪製時常使用國產料淡描勾線,進口料渲染。

故宮藏明宣德青花海水蕉葉紋尊

蘇麻離青這種進口青料,含鐵量特別高,含錳量低,故稱“高鐵低錳”料。蘇麻離青發色深沉濃豔,在爐火氣氛好的情況下能燒出寶石般的色澤;含鐵量高容易使髮色呈現深藍色,色料凝聚厚處會形成黑褐色的結晶斑點,在一定光線下有錫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結晶,用手釉面凹凸不平。如果此處釉層薄會出現乾澀、無光的現象;國產鈷料呈現一種色澤藍中帶灰,沒有黑褐色鐵鏽結晶斑點;另一種髮色清淡,有暈散現象,色澤幽雅;在進口和國產兩種色料混合使用時,髮色明快,呈色濃重與淡雅相間,具備兩種鈷料的特點。

造型

宣德青花造型豐富,形體多種多樣,十分富於變化。從幾釐米的鳥食罐到幾十釐米的大罐、大缸應有盡有。

故宮藏明宣德青花海水龍紋缽

瓶有梅瓶、玉壺春瓶、膽瓶、貫耳瓶、四方倭角瓶、折方瓶、天球瓶、寶月瓶、扁腹綬帶葫蘆瓶等。

壺有執壺、葫蘆口執壺、玉壺春執壺、方流執壺、軍持、扁壺、背壺、梨形壺、僧帽壺等。

罐有壯罐、蟋蟀罐、蓋罐、直口罐、出戟蓋罐、鳥食罐、荷葉蓋罐等。

碗有撇口碗、花口碗、墩式碗、菊瓣形碗、雞心碗、合碗、卧足碗、高足碗、十稜高足碗等。

盤有敞口盤、撇口盤、折沿盤、菱花口盤等。

宣德青花纏枝花卉對碗

盆有海棠式花口盆、八稜花盆、四方花盆、水仙盆,折沿盆等。

洗有花口洗、卧足洗、菱花式洗等。

另外還有硯滴、筆管、油燈、八角燭台、香薰、渣鬥、水盂、盞託、花澆、盤座、高足杯、缽、盒、豆、匜、爵、石榴尊、長方爐、三足筒爐、魚缸等。

梅瓶,小口微撇,肩部豐滿,瓶體肥胖與元代比頸部粗而短。盤類最具代表性,有敞口、斂口和折沿口,折沿口中又分圓形口和菱花式的,一種造型有多種尺寸,小的十幾釐米,大的近八十釐米。以把蓮盤傳世最多,無論大小極少見塌底現象,胎體都比較厚,足牆不是很高,牆內斂,裏牆外斜,無法用手抓起,為無釉細砂底,清仿有釉底和砂底兩種,釉底多寫本朝年款。宣德青花有的小梅瓶、小罐及尊、渣鬥呈台階底,除此之外,當時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許多造型摹仿西亞地區的金銀器、玻璃器和陶器的特點,如天球瓶,瓶頸短粗,上闊下斂,花澆、魚簍尊、盤座、折沿盆、八方燭台等。整體風格是雄偉渾厚,莊重古樸,大件器皿增多,相對於盤、碗、碟類器物來説製作難度要大得多,胎體均為上下分段製作,然後粘接而成,胎體厚,製作非常規整,比例協調,沒有變形現象,説明成型技術和燒成技術都十分成熟,大盤底足淺,足下部內斂。小件器物精緻細巧,厚薄適度,具有典雅、秀美的藝術風采。

青花纏枝花卉紋梅瓶

紋飾

宣德青花瓷以紋飾取勝,紋飾畫得十分規矩,從不出邊線。畫筆分實筆和勾勒渲染兩種,實筆多為細線條,勾勒渲染多為粗線條和紋飾,線條流暢,紋路清晰,有一氣呵成感。紋飾粗獷、隨意點繪沒有輪廓,俗稱“一筆點畫”。

故宮藏明宣德青花藍查體梵文出戟蓋罐

紋飾取材範圍比較廣闊,花鳥魚蟲,人物山水無所不有。紋樣繪畫上,採用小筆渲染填色,由於筆小蘸料有限,需不斷重新蘸料繪畫,這樣就使得紋飾留下許多深淺濃淡的筆觸痕。其構圖都達到概括、誇張和取捨,增強了裝飾性。另外宣德青花在裝飾上還與模印、刻劃等方法結合使用。綜觀宣德青花紋飾是取材範圍廣泛,構圖有新意,裝飾手法豐富,繪畫講究恢宏壯闊,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主要紋樣是纏枝和折枝花卉,有纏枝牡丹、纏枝蓮花、纏枝菊花、纏枝靈芝、纏枝牽牛花、松竹悔、寶相花、梔子、靈芝、百合花、束蓮、山茶、枇杷、萱草、蓮荷水藻、竹石芭蕉。最常見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蓮花組合描繪在一起。而且往往是幾種花卉交錯重複使用。纏枝蓮花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較為多見,多為雙邊蓮瓣。描繪得非常流暢,線條粗獷,自由活潑,畫法佈局根據器型講究變化,既靈活多變又有較強的規律性,顯示了當時裝飾藝術的高超及繪畫功力的嫻熟。

瓜果紋有石榴、柿子、荔枝、葡萄、碧桃等。

故宮藏明宣德青花牽牛花紋四方委角瓶

龍紋有云龍、團龍、夔龍、螭龍、海水龍、趕珠龍、飛翼龍、龍穿花、蓮池龍、龍紋牡丹等。

宣德龍紋描繪在整個明代最富有生氣,龍首威武昂揚,龍嘴翹如豬,頭髮長而向上飄起,有雙角,龍身舒展修長,矯健勇猛,多見三爪,體現宮廷龍紋的威懾感。龍除了與朵雲和海水組成圖案外,當時也常和鳳結合在一起。香草龍常口銜靈芝,尾做卷為草狀。

鳳紋有團鳳、雲鳳、雙鳳、穿花鳳、龍鳳等。

其他動物紋還有魚藻紋、麻鵲紋、飛象紋、麟麟紋、海獸波濤紋、獅球紋、枇杷綬帶鳥紋等。

人物紋由於受蘇麻離青原料易暈散的,燒造的不是很多。主要有仕女、吹簫引鳳、仙人乘鳳、嬰戲圖、琴棋書畫、歌舞人等。仕女常常和庭園樓閣組合描畫在一起,格調清幽,如仕女遊園、賞月、拜月等。

海水紋在宣德青花中大量出現,也最為擅長,除了少量用作主題紋飾外,多是用作輔助紋飾,採用寫實手法描繪,海水起伏翻騰,洶湧澎湃,氣勢壯闊。

另外庭園小景、山石欄杆、蓮託八寶(明代的八寶順序為:輪、螺、傘、蓋、花、魚、瓶、腸)、阿拉伯文字、梵文、藏文也經常出現於青花瓷器上。

輔助紋飾比較常見的有正反相連的回紋、正反山字、弦紋、十字杵、、纏枝花卉、仰蓮、蕉葉、忍冬、龜背錦、垂雲、點珠紋、朵花、卷草、蕉葉、忍冬、瓔珞、仰覆蓮瓣、如意雲頭紋等。

款識

宣德青花款識曾有滿器身的説法,瓷盤無一例外全部有款,其他根據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頸、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書寫。早期為四字篆款,其他多寫楷書。有六字款和四字款。六字款有“大明宣德年制”雙圈雙行楷書款、六字橫款、六字豎款。四字款有雙行雙圈楷書款、四字橫款、四字豎款、四字篆書款。主要是以器物足內中心的青花雙圈六字雙行楷書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個別用“造”,“宣德年制”四字款較少。民窯器大多書“福”、“壽”及梵文。

故宮藏明宣德青花折枝茶花紋如意耳扁壺

青花雙圈六字雙行款書於瓶、罐、碗、洗、壺、盤等器物底部。六字橫款多書於缸、盂、鳥食罐、弦紋爐、撇口盤、高足碗等器物上。六字豎款一般書於香爐、碗心裏部及壺流柄上。四字款一般書於碗、高足杯的底部和梅瓶的肩部。高足碗的款識一般是在碗心,多為雙圈六字。盤為釉底的常底心書款,盤為砂底的落款於肩部、側面或折沿下。[13]

宣德青花款識字體結構佈局都很規矩,字與字之間距離、筆劃粗細適中,模仿晉唐小楷的筆法,頗有顏體書法之韻味。筆法遒勁有力,書寫工整、結構端莊、字體清晰,渾厚而古樸。古陶瓷鑑定家孫瀛洲先生總結宣德款識,作有歌訣“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陽陰,橫堅花四雙單園,晉唐小楷最出羣”。楷書款“大”字多撇短,捺長。“德”字“心”上無一橫,這是沿用漢碑中的古體寫法。“德”左右兩部分靠得很緊,看似不太協調。“制”字中“衣”的橫邊不超過“刀”,“衣”字第四劃的勾與第五劃的撇不相連。篆書款書寫極少,雙圈往往有深淺,六字有的大小不一,字體清晰、圓潤,起落筆處呈尖狀,“德”字“心”上有一橫,“宣”字左邊一點多不過橫,右邊一勾下垂,“制”字下部的“衣”字一橫較短。[14][15][16]

宣德年款

宣德款的常見筆跡特徵:字體寫法不一,風格多變

宣德官窯楷書年款中,有一種風格尤其突出,其筆法工整、清秀、剛勁,自然大方,以前人們多認為這是仿晉唐小楷的筆法,後有人提出宣德官窯年款的藍本,出自當時功力深厚的大書法家沈度之手。沈度以長於“台閣體”書法而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賞識,名重一時。“台閣體”結構以方正為主,筆道粗細一致,各部停勻,屬於楷體,適合皇家的欣賞口味和審美標準。書寫一筆不苟,法度謹嚴,點畫巧妙,轉折分明,提按清楚,運筆便捷利落而沉實;線條輕重,粗細有變化,其收筆、落筆、撇捺、轉折勾挑處,既有法度,又不刻意做作,字中牽絲搭筆,顯得十分自然。可以肯定的是,當時景德鎮御窯廠臨摹當時官方常用“台閣體”書寫宣德款絕非一人。因此造成宣德官窯瓷器上年款字體的寫法不一。

以“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為例,常見“大”字的撇畫,下分割第一筆橫劃,有右邊長的,也有左邊長的,也有左、右相等的,且這一橫還有長短之分的。但,由橫劃左側三分之一處分割為常見,並且上方出頭適中,過長者為清代仿筆特徵。

“明”字的日部常低與月部,日與月的最下一橫筆,其左右高低、倚斜之勢基本保持一致,在一個基準線,而月部卻絕無長勾現象。

“宣”字第一筆向右點,往往與第三筆橫勾連接。第三筆橫勾左高右低,帶動整體橫劃有倚斜之勢。

篆書“德”字心上有一橫,而楷書“德”字心上無一橫。“德”字雙人旁與左邊有支離不合之貌,“德”字“心”中三點在一個基本平直面上,最後一點無拖拉。

“年”字雖然有五種不同的寫法,但第四筆用向右平斜點代替短豎,少有右短豎為常見特徵。本朝款不見第四筆左斜是宣德款的重要特徵。第五筆左高右低,倚斜之勢能收得住,筆不下塌。最後一筆直畫下端常見頓筆收尾色濃,極少見尖鋭之鋒。

“制”字下“衣”一點或有或無,有“衣”款將點和第三筆的撇一筆連成。“衣”字提筆和撇筆書寫無連接,“衣”字提筆與捺筆分筆書寫常不在一個對應線上。[17]

大明宣德年制青花瓷,有什麼特點?

青花瓷最早產生於唐代,元代景德鎮燒製青花瓷技術日趨成熟,到明代宣德時期青花瓷在燒造技術上達到了高峯,以至於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説法。宣德青花瓷造型秀美,器型多樣,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具為主,如碗、盤、罐等,其中盤極雅緻華貴。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宣德青花盤的基本特點。

(1)在用料上,宣德青花瓷盤用元代剩下的進口料或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蘇泥麻青”料,中文譯為玻璃藍,以上兩種料實為一種料,同出於一個產地,其特點是色澤濃豔,凝重;在盤上青料濃厚的部分有自然形成的鐵鏽疤痕,下凹深入胎骨;另一類,髮色稍淡,雅緻,且無“鐵鏽疤”,可能是較優質的國產和進口料的混和料,但此類較少;宣德青花瓷盤釉汁均淨,地釉泛青;以上是宣德青花瓷在青料上的重要特徵。

(2)在造型上,宣德青花瓷盤大小懸殊,主要為生活用具,如日常的餐具(小盤)、盛大宴會(大盤)、陳列工藝品等,敦實古拙,造型雋永,看上去圓渾柔和,有厚重感,手感較永樂稍重,盤的內壁與底交接處,手感粗糙,有凹稜,俗稱“月亮底”;圈足內牆根一週和“月亮底”部釉稍厚,為淡綠色;大盤為沙底,小盤為釉底,見窯紅;但總的來看宣德青花瓷盤在造型上不甚講究。

(3)在紋飾上,宣德青花瓷以紋飾取勝,畫筆分實筆和勾勒渲染兩種,實筆多為細線條,勾勒渲染多為粗線條和紋飾,線條流暢,紋路清晰,有一氣呵成感,紋飾畫得十分規矩,從不出邊線,主要紋樣是纏枝和折枝花卉。如蓮花、牡丹、山茶、枇杷、靈芝;香草龍常口銜靈芝,尾做卷為草狀;海水習翼龍,龍紋見四爪,但傳世品中不見四爪龍紋盤,多見三爪龍,還經常出現一隻拖着長翎的綬鳥正在啄食枇杷的圖案,意境幽深另外宣德青花瓷盤將繪畫藝術成功地運用於瓷盤之上,以寫意為主,圖案畫的很滿,紋飾繁密,紋樣工整,線條往往會出現濃淡不一的筆觸,有自然的暈散現象;龍嘴翹如豬嘴,須上翻,身變粗;宣德青花盤中心畫犀牛望月或一條魚;蓮花多為雙邊蓮瓣。

(4)在落款上,宣德青花瓷盤無一例外全部有款,出土器物中早期為四字篆款,晚期全部有帝王年號款,為“大明宣德年制”,盤為釉底的常底心書款,盤為砂底的落款於肩部、側面或折沿下,款分無邊框六字一行楷書款和有邊框六字一行楷書款兩種,款以“?”字為多,個別用“造”;“德”字中“四”與“心”緊靠,中間無一橫;“?”字中“衣”的橫邊不超過“?”,“衣”字第四劃的勾與第五劃的撇不相連。鑑定時應注意分辯。

明宣德青花瓷器的用料以及紋飾的特徵

青花瓷早產生於唐代,在元代,景德鎮燒製青花瓷的技術日趨成熟,到明代宣德時期,青花瓷在燒造技術上達到了高峯,以至於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説法。宣德青花瓷造型秀美,器型多樣,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具為主,如碗、盤、罐等。

宣德時期,有“諸料悉備,青花為貴”之説。史載,宣德時青花多用鄭和從西洋帶回的“蘇泥勃青”鈷料,呈色深豔明亮,如藍寶石一般,線條間往往有暈散現象,有如水墨畫的墨暈,加上錯落有致的黑色斑點,使畫面產生了非同凡響的藝術效果。

經過了明永樂時期的創新和發展,宣德朝成為明代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宣德時期政局也比較穩定,經濟發展較快,天下較為富足,為制瓷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加上宣德帝本身喜愛藝術,擅長書畫,在他的倡導下,藝術風氣盛行,對青花瓷的創作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宣德官窯靑花的製作工藝成熟,紋飾內容廣泛,花卉紋、動物紋、人物紋和幾何紋都能見到,尤以纏枝蓮和寶相花為多。具特徵性的紋飾有:龍紋張嘴伸舌,上顎高突,肥身,有豎發、披髮及前披髮幾種,五爪龍的爪趾前後連接成一圓圈;回紋筆畫通體相連,不見明初兩個一組的畫法;燕葉中莖以較粗的雙線勾成,不到葉尖相聚成三角形;蓮瓣邊框不填色而瓣心滿色;配以庭院設色的 仕女圖等。

宣德民窯青花有粗細兩種,繪畫筆法多樣,紋飾疏朗簡約。初見口沿梵文一週作飾。碗心隸書和草書“福”字,或螺旋形花心、梅枝、輪葉蓮、纏枝蓮等。外壁紋飾有纏枝蓮託八寶、螺旋形的結構帶繡球、螺旋形海水雲氣紋等。花心排列如菠蘿鱗片、花葉肥短的纏枝蓮等。民窯青花大都比較簡潔概括,實力與質量上略遜於官窯,釉面欠滋潤,畫法奔放自如,用筆較草率,畫面構圖很講究意境,充滿了民間生活氣息,活潑而有趣味。民窯器胎體使用瓷石加高嶺土製成,白淨,瓷化程度好,與永樂民窯器相比胎體減薄。有色多為淡卵青色,釉質肥潤光亮,釉面有氣泡和橘皮棕眼。

宣德青花胎體比永樂朝厚重,胎質精密細膩、潔白堅硬。梅瓶、大盤、大罐多是無釉白色細砂底,用手十分光滑,足邊有 火石紅 斑點。中小件器物是釉底。釉麪肥厚滋潤,光澤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稱“亮青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稱“橘皮釉”,極少數有開片。若在高倍放大鏡下觀察,釉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氣泡,甚至小氣泡擦大氣泡。宣德朝無論什麼品種的瓷器,幾乎都是這種釉面。

青花用料有進口、國產兩種,以進口 蘇麻離青 料描繪為主。明萬曆年間王世懋《 窺天外乘 》一載:“我朝則專設於浮樑縣之景德鎮,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腙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清代藍浦《 景德鎮陶錄 》也曾提到。一線拍行藏品徵集,壹叁壹陸柒柒貳,柒柒陸捌王女士。繪製紋飾時既有單獨使用,也有混合使用,往往是根據紋飾的不同而決定使用那種鈷料描繪那個部位的紋飾。在繪製時常使用國產料淡描勾線,進口料渲染。

蘇麻離青這種進口青料,含鐵量特別高,含錳量低,故稱“高鐵低錳”料。蘇麻離青發色深沉濃豔,在爐火氣氛好的情況下能燒出寶石般的色澤;含鐵量高容易使髮色呈現深藍色,色料凝聚厚處會形成黑褐色的結晶斑點,在一定光線下有錫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結晶,用手釉面凹凸不平。如果此處釉層薄會出現乾澀、無光的現象;國產鈷料呈現一種色澤藍中帶灰,沒有黑褐色 鐵鏽 結晶斑點;另一種髮色清淡,有暈散現象,色澤幽雅;在進口和國產兩種色料混合使用時,髮色明快,呈色濃重與淡雅相間,具備兩種鈷料的特點。

明宣德 青花海水白龍紋扁瓶

此瓶圓口,口邊微外侈,長頸自上而下漸闊,扁圓式腹,橢圓形淺圈足。通體青花為飾,瓶口及頸部繪卷草紋和纏枝蓮紋各一週。腹部為青花留白海水龍紋,一條矯健威猛的白龍在蒼茫無際的大海中遨遊,白龍回首曲體,鬚髮飄揚,四肢伸張,呼之欲出。青白相間的波濤上下翻滾,洶湧澎湃,又見點點黑斑,大有鋪天蓋地、水珠激濺、迎面而來之感。尤其是以青花點白龍雙睛,愈顯神采。

明 宣德 青花纏枝蓮託八吉祥合盌

宣德合盌胎細色淨,髮色濃湛,釉潤如脂。盌深壁,微折腰,凸飾弦紋成雙,口沿外侈。青花揮毫,髮色靛藍,弦紋上方妙繪纏枝瑞蓮,鮮妍盛綻,上託佛教法物八吉祥,細畫、法螺、寶幢、寶傘、蓮花、雙魚、寶瓶、盤長,綴以飄帶,並飾延枝卷葉相襯,弘顯佛智。弦紋下折腰處另添連枝花卉,簡約典雅。圓蓋穹頂,青花滿繪,中心芙蕖,花蕊微凸,環飾蓮託八吉祥,與盌上所畫,兩兩相對。蓋內、盌心各書青花六字楷款對銘,僅後者畫雙圈。澄觀法物,八識涵藴,佛學會心,恩澤廣施。如此宣德重器,來源有緒,傳世罕見,寥若晨星。

明宣德 青花纏枝花紋天球瓶

永宣青花集古今之菁華,融中外之風格,素來為青花瓷中的典範,其色澤濃豔,式樣精妙,珍品迭出,實為青花瓷發展的頂峯,後世倍加推崇,多加仿製,影響深遠。此件青花纏枝花紋天球瓶,即為宣德朝青花作品中的經典之作。此瓶造型圓碩而挺拔,微撇口,長頸,鼓腹,圈足。通體以青花繪飾,腹部滿繪纏枝花卉紋,枝葉纏繞,疏密有致,嬌嫩的花朵分佈其間,格外醒目。肩頸部繪變體蓮瓣紋。整器胎骨白膩,青花髮色純正,繪工嫻熟,線條流暢,具有極佳的視覺效果。

宣德青花瓷以紋飾取勝,紋飾畫得十分規矩,從不出邊線。畫筆分實筆和勾勒渲染兩種,實筆多為細線條,勾勒渲染多為 粗線條 和紋飾,線條流暢,紋路清晰,有一氣呵成感。紋飾粗獷、隨意點繪沒有輪廓,俗稱“一筆點畫”。

紋飾取材範圍比較廣闊,花鳥魚蟲,人物山水無所不有。紋樣繪畫上,採用小筆渲染填色,由於筆小蘸料有限,需不斷重新蘸料繪畫,這樣就使得紋飾留下許多深淺濃淡的筆觸痕。其構圖都達到概括、誇張和取捨,增強了裝飾性。另外宣德青花在裝飾上還與模印、刻劃等方法結合使用。綜觀宣德青花紋飾是取材範圍廣泛,構圖有新意,裝飾手法豐富,繪畫講究恢宏壯闊,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主要紋樣是纏枝和折枝花卉,有纏枝牡丹、纏枝蓮花、纏枝菊花、纏枝靈芝、纏枝牽牛花、松竹悔、寶相花、梔子、靈芝、百合花、束蓮、山茶、枇杷、萱草、蓮荷水藻、竹石芭蕉。最常見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蓮花組合描繪在一起。而且往往是幾種花卉交錯重複使用。纏枝蓮花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較為多見,多為雙邊蓮瓣。描繪得非常流暢,線條粗獷,自由活潑,畫法佈局根據器型講究變化,既靈活多變又有較強的規律性,顯示了當時裝飾藝術的高超及繪畫功力的嫻熟。

大明宣德青花瓷器款識怎麼鑑定瓷器鑑別真假

大明宣德青花瓷器可以通過瓷器上的字跡鑑別。

1、宣德楷書款的”德“字,沿用漢碑中的古體,德字”心“上沒有中間一橫。如果”心‘字上有一橫者多屬後世仿品。

2、宣德款的書寫,是用晉唐小楷的筆法,渾厚而拙樸。後仿者大多有幾種情況:用仿宋體而毫無書寫體的筆意,雖為書寫體但筆劃呆板。例如清康熙時的仿宣德款,往往和康熙款相似。

3、景德鎮御窯瓷器遺址曾發現有“宣德年制”四字篆書款的碎片,傳世完整的四字篆書款多為後世仿製。有”六字篆書款“的宣德瓷器不可信。

擴展資料:

宣德青花款識曾有滿器身的説法,瓷盤無一例外全部有款,其他根據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頸、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書寫。

早期為四字篆款,其他多寫楷書。有六字款和四字款。六字款有“大明宣德年制”雙圈雙行楷書款、六字橫款、六字豎款。四字款有雙行雙圈楷書款、四字橫款、四字豎款、四字篆書款。

主要是以器物足內中心的青花雙圈六字雙行楷書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個別用“造”,“宣德年制”四字款較少。民窯器大多書“福”、“壽”及梵文。字體結構佈局都很規矩,字與字之間距離、筆劃粗細適中,模仿晉唐小楷的筆法,頗有顏體書法之韻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明宣德青花瓷

大明宣德青花瓷器怎樣鑑定

1、大明宣德青花瓷器胎土精細、釉汁均淨、造型工整、凝重渾厚、胎質細膩、多細砂底、器形多樣、青花濃豔、紋樣優美而久負盛名。琢器接口少見,胎體比永樂時厚重、堅緻;

  2、大明宣德青花瓷器釉面特點為桔皮紋,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與後期釉面稍白,中期為青白色,釉面均很細潤;

  3、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的紋飾粗重豪放,筆法蒼勁,龍紋猙獰兇猛之狀;

  4、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用三種色料,分別是進口蘇泥勃青料、國產料、進口和國產混合料。青花自然暈散,形成濃重的凝聚結晶斑,深入胎骨。

宣德年制青花瓷碗怎麼看真假啊

宣德年制青花瓷碗的鑑別方法:

1、明、清官窯絕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徵。如明代款識就有所謂“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一類的説法。因此,在識別真偽古瓷時,首先應注意款識,注意款識的筆法,如橫,豎,撇,捺、勾、挑、點等的特徵。

2、其次是款色有別。明、清瓷器款識多以青花為主。明代款的青花顏色若用放大鏡觀察,可見其顏色多是深厚下沉。而道光以後的仿品有色多是散渙、淺淺上浮。宣德款式色樣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現黑、藍、灰等多種顏色,這一點雖不美觀,卻是後世很難仿製的特徵。

3、觀察款識既要注意其筆法、字體,結構和款色等各方面,還應當知道同一時期的款識筆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風格及色調上不失其時代特徵。因此,還必須結合共它方法來辨別真偽。

明朝永樂,宣德年間青花瓷有哪些特點

永樂、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現出了較高的工藝水平。

此期所用青料,以蘇泥勃青為主,多見“鐵鏽斑痕”。也有部分國產青料。但即便是國產料,髮色也相當好。器型有盤、碗、壺、罐、杯等。

尤其是出現了一些僧帽壺、綬帶扁壺、花澆等非漢文化的器型,反映了這一時期與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

紋飾多見各種纏枝或折枝花果、龍鳳、海水、海怪、游魚等。胎質較以前細膩緻密。釉質肥潤,多見橘皮紋。

兩朝的器物相比,永樂的器型較輕薄、秀美,青花髮色較濃豔、鐵鏽斑痕更重,紋飾較疏朗,描繪更細膩,底釉較白,器物多無款,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

宣德器器體較厚重,紋飾較緊密,底釉略泛青,帶款器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並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説。

總的説來,宣德青花數量大、品種多、影響廣,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説。

明朝永樂宣德年間青花瓷特點及區別有哪些

  明朝永樂宣德年間青花瓷的特點

  永樂青花帶款的僅有一種,即壓手杯。此杯現在世界僅存有三件完整的,另有破碎的一件,均藏於故宮博物院。明谷應泰所著《博物要覽》記載的款心花紋有三種:雙獅款、鴛鴦款、葵花心款,現傳世三件不見鴛鴦款。雙獅款和葵花款皆在杯內心書“永樂年制”四字篆款。壓手杯為永樂青花絕品,後世多仿,明萬曆及清康熙、光緒時均有仿品,但仿品造型不對,尺寸大於真品,胎體厚重,畫風亦顯粗獷。只要見過真品,一望便知其為贋品。80年代初,故宮博物院曾攜真品到景德鎮仿製了數百件,其中精者有數十件,造型、紋飾及青花色調均絕類真品,是歷代仿古青花最成功的作晶。但當時僅仿了葵花心款的一種,故見到此種款識的,一定要提高警惕。

  宣德青花有款的比較多,款多為楷書,極個別的也有篆書款,其書款部位沒有定式。有寫在器底的,也有寫於器身的,其字體雖不一樣,但總體風格較為一致。楷書款的“德”字均在“心”上少一橫,這是鑑定時要注意的。另外,也有不具年號的,而以青花篆書“大德吉祥場”或楷書“壇”字的,也屬官窯所產。孫瀛洲先生積一生經驗總結宣德款識,作有歌訣:“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陽陰,橫豎花四雙單園,晉唐小楷最出羣。”先生的經驗來源於細心的觀察和認真的總結。我們要想學會鑑定其款識的要訣,最好的方法還是看幾件真物的款識,熟記其書法風格,這樣自會融會貫通。後世仿宣德款的最多,從成化到今,從未間斷,但均具本朝特點,與真物不一樣。

  永樂、宣德青花造型主要有壺、盤、碗、杯等類,受西亞影響很明顯。

  壺類有執壺、三系竹節壺、僧帽壺等。執壺以玉壺春瓶為壺體,兩側各加一柄一流,在流與壺頸之間連一花形薄片,起支撐、固定作用,是為避免造型燒造過程中變形而設計的。另有一種執壺,長頸,壺身為圓筒式,雲形流附於頸部上端,流口為葫蘆形,柄為如意形曲柄。三系竹節壺僅北京故宮博物院存一件。僧帽壺元代始有,永宣繼續生產,因其上端類似僧帽,故得名僧帽壺。

  瓶類造型變化豐富,有梅瓶、玉壺春瓶、雙系扁瓶、天球瓶等。梅瓶在宋、元時底端瘦,多配座,明代時不配座,故底端加寬,方能保持瓶的.穩定性。玉壺春瓶在宋、元時瓶體瘦俏,明代時圓腹漸豐碩。雙系扁瓶有畫花草的,也有畫人物的。天球瓶為明永宣時流行的造型,直頸,腹體為圓球體形,紋飾多為海水龍紋,有青花龍和青花地白龍紋兩種。

  盤類中除常見的日用器皿外,以直徑在30釐米~40釐米之間的大盤最有代表性。大盤口沿有圓口及菱花口兩種。與元代不同的是其畫面十分簡潔,如故宮博物院所藏宣德青花枇杷綬帶紋盤,為宣德典型傑出作品。該盤心繪三層花紋,邊緣繪卷枝紋,紋裏又繪一層折枝花紋,中心繪枇杷綬帶紋,佈局十分疏朗,畫面簡潔,估計畫稿當出自畫院。

  碗類以一種廣口、厚胎的大碗最為常見,多繪花草紋。

  此外,折沿盤、花澆、燭台、扁瓶、帶蓋瓷豆、筒形器座等,均是直接受西亞文化影響產生的新造型。

  明永樂宣德官窯青花紋飾主要有花草、動物和人物等。花草紋有蓮花、牡丹、菊花、靈芝、瓜果、葡萄、松竹梅、山茶等,動物紋有龍、鳳、獅子、海獸等,人物紋有嬰戲、胡人樂舞、仕女等。除此之外,梵文、藏文也常出現於青花器上。

  對永樂、宣德官窯青花,只要把握其造型和青花顏色的特徵,一般是不容易鑑定錯的。尤其是解放前的仿品,儘管造型真,但青花顏色始終未仿成功。比較困難的是區別永樂和宣德兩朝的瓷器,但景德鎮永樂、宣德官窯發現後,這個難點也基本解決。

  明朝永樂宣德年間青花瓷的介紹

  明永樂朝(公元1403-1424年,明成祖朱棣年號)歷時21年,是明代國力強盛時期。隨着景德鎮瓷器業的昌盛繁榮和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豔,造型多樣和紋飾優美而負盛名,與宣德青花一道被稱為開創了中國青花瓷的黃金時代。

  永樂朝前後期瓷器質量發生很大變化,永樂早期製品基本接近洪武朝後期,而後期製品則與宣德早期相接。

  宣德官窯青花,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以致思想觀念。作為宮廷用瓷和精美的藝術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這與當時制度的完備與技術的成熟有很大關係,作品一直被後人推崇,為青花工藝的典範。

  自明代成化朝開始到晚清均大量燒製,最為成功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清宮舊藏的宣德青花為藍本,去精心燒造,造型、尺寸、紋飾都十分酷似原作,具有宣德青花的韻味,如康熙朝仿宣德青花仕女紋碗、纏枝花紋缽缸,折枝花果紋花口碗,纏枝花紋魚簍尊,海水異獸紋高足杯;

  雍正朝仿宣德青花竹石蕉葉紋玉壺春瓶、花果紋梅瓶、花卉紋書紋燈、團龍紋葵式洗、海水龍紋天球瓶、綬帶耳葫蘆瓶、牽牛花四方委角瓶;乾隆朝仿宣德青花錦紋蓋罐、鳳穿花紋罐、松竹梅人物紋盤、把蓮盤、花果紋執壺等,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明朝永樂宣德年間青花瓷的區別

  第一,從款識看,永樂青花僅見壓手杯一種四字篆款,其他均無款識;宣德青花多有款,常見者為六字楷書款。

  第二,永樂胎體輕巧,紋飾纖細,釉面無橘皮紋;宣德胎體厚重,釉面有橘皮紋,紋飾粗放。同一種造型,永樂輕、宣德重。

  第三,永樂青花紋飾帶有明顯的元代遺風,宣德青花則完全擺脱了元代遺風,自成風格。如永樂龍紋身體瘦長,但比元代略肥,常見者為直披髮和豎披髮兩種姿態,爪比之元代肥實。宣德龍紋身體變肥有披髮、豎發及前首披髮等數種姿態。永樂鳳紋較少,宣德則鳳紋多見,或龍鳳並用,或鳳紋與蕃蓮、雲紋相配。

  第四,永樂官窯做工精細,瓶罐等立體造型接痕修整細緻,不像元代及明初那麼明顯,而宣德時則少有接痕。永樂大盤底足多砂底,亦修整得十分細膩,僅泛出小塊的鐵紅斑,一般器物以釉底為主,釉底白釉勻淨,釉薄處泛,厚處呈漿白色或閃青白色,有一部分底釉開有細片紋。宣德亦如此,但砂底比永樂略欠細膩,且火石紅斑重於永樂。

猜你喜歡:

宣德瓷器特徵

一:辨胎釉

瓷器胎質較細,釉面有橘皮紋現象

宣德時期瓷器的胎,由於瓷土的選擇講究,加上對窯温及室內氣氛的控制較好,所以胎質細膩、潔白、堅硬。細砂底器物,手感極其細膩滑潤,有時可見雜質,呈褐色斑點。宣德瓷釉最突出的特點是有橘皮紋,不十分平整。釉色以白中泛青為主,俗稱“亮青釉”,少數瑩白。宣德晚期釉面透明度較差,感覺較為渾濁,是由於釉中氣泡所致,釉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氣泡,羣與羣之間的間距較疏朗。青花器釉面較厚,個別有細碎無色的自然開片。白釉器釉質肥潤細膩,但瑩潤度不及永樂時期;紅釉器釉面均勻,口沿一圈白釉,俗稱“燈草口”,微泛青,器物底邊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齊,並泛蝦青色。

二:辨青料

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生產的黃金時代,其官窯器所用青料主要為進口料,即蘇麻離青。由於“蘇麻離青”進口料含低錳高鐵,一定條件下可燒製出寶石藍的色澤,色濃豔而有鐵鏽斑。青花濃重,藍中顯黑,落筆濃重處皆有鐵鏽斑,鐵鏽斑結晶處用手觸之,坑坑窪窪,有明顯的凹陷,未結晶處若色彩濃重,也有坑窪,確有深入胎骨之感。在陽光下看,泛雪青色。青花紋飾線條上鐵鏽斑自然分佈,像墨點在生宣紙上,自然暈散的感覺,呈放射狀,有毛邊現象。同時宣德官窯還有一小部分使用國產鈷料繪紋飾,顏色豔麗穩定,沒有黑斑。還有用國產料和進口料結合使用的,以國產料繪海水,以進口料繪龍紋。

三:辨紋飾

紋飾風格題材大致與永樂時期相同,稍顯粗獷

宣德時期紋飾風格題材大致與永樂時期相同。紋飾畫法一改永樂的纖細風格,顯得粗重豪放,筆法蒼勁;紋飾的安排、佈局、留白都非常注意,使畫面更加疏朗清新、端莊穩重。宣德龍紋描繪在整個明代最富有生氣,龍首威武昂揚,頭髮長而向上飄起,龍身舒展修長,矯健勇猛,給人一種威懾感;青花器紋飾用軟筆勾勒,線條流暢,多用沒骨畫法,即不用勾線填色,一筆點畫而成。有些紋飾填色使用小筆填繪(不用大筆渲染),形成深淡的筆觸,不見整片一筆塗抹的畫法,另外宣德青花在裝飾上還與模印、刻劃等方法結合使用。

四:辨工藝

砂底細白,如糯米粉的感覺

宣德時期器物底足有釉底和砂底兩種,釉底釉質細膩、光滑,積釉處泛青,呈湖水綠色;砂底細白,極為細膩,如糯米粉的感覺(也像餃子皮的感覺);由於胎土中含微量雜質,偶見褐色星點;器物底足採用兩面斜削的手法,足牆較窄;圈足露胎處泛橙色火石紅,足跡露胎處可見護胎釉;由於當時工具所限,除盤碗類小件器物,大件器物底足修足並不十分規整;盤碗類內底面器壁與器底相接處有一週下凹,俗稱“月亮底”;琢器類器物(瓶罐類立件器物稱為琢器),由於當時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見接胎痕,宣德時期工藝較好,接胎痕不十分明顯;器物裏釉依然平滑細膩,並可見白色絞絲紋;盤碗的底足多數有稜邊感,非滾圓之“泥鰍背”,大盤的底足內牆自上而下向外斜削,因此無法用手指抓住,盤心有塌底現象。

五:辨款識

“德”字“心”上無一橫

宣德款識曾有遍器身的説法,根據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頸、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書寫。主要是以器物足內中心的青花雙圈六字楷書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其次是四字款、橫款一般寫在口沿及器物肩部,高足碗的款識一般是在碗心,多為雙圈六字三行款。字體結構佈局都很規矩,字與字之間距離適中,模仿晉唐小楷的筆法,筆劃粗細適中,筆法遒勁有力,字體清晰。已故古陶瓷鑑定家孫瀛洲先生總結宣德款識,作有歌訣“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陽陰,橫堅花四雙單園,晉唐小楷最出羣”。當時寫篆書款極少,雙圈往往有深淺, “德”字“心”上無一橫。

永樂宣德兩朝官窯青花瓷器的區分一直是學術界的一個難題

永樂、洪熙、宣德三朝共33年,且永、宣兩代之間的洪熙帝朱高熾在位只有10個月,永樂宣德兩朝相近,生產瓷器的大部分應為同一批工匠,加之宣德帝基本上承襲了永樂時期制定的國策,因此永、宣兩朝的社會習俗無明顯變化,造成永、宣青花瓷器無論器形、紋飾風格大致相同。永樂宣德兩朝青花瓷器的區分一直是學術界的一個難題。青花瓷器均使用進口的蘇麻離青料,呈色鮮豔,藍中泛紫,在紋飾上凝結有“鐵鏽斑”,因而歷來有‘永宣不分’的説法。但通過對已知器物比較依然可以發現一些區別,總體來説,宣德時期瓷器較永樂時期無論器形、紋飾、品種都有了非常大的發展。永樂青花寫款的極少,永樂青花瓷藏品中僅有壓手杯的碗心有“永樂年制”四字青花篆書款,而宣德青花瓷則寫款的較多,有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説法;永樂瓷器胎體輕巧,紋飾纖細,釉面無橘皮紋;宣德胎體厚重,釉面有橘皮紋,紋飾粗放,同一種造型,永樂輕、宣德重,火石紅斑重於永樂。

宣德民窯瓷器高足杯杯把常見有一圈竹節式凸起

宣德民窯瓷器遺存較多,常見器物有盤、碗、高足杯、蓋罐、梅瓶、香爐等,造型圓潤、古樸。器物胎土淘煉較粗糙,胎質乾澀,間有孔隙;釉面光潔,釉色灰青;器物底足施釉,足牆較薄,採用兩面斜削得修足手法,高足杯杯把常見有一圈竹節式凸起;紋飾常在器內底心書寫“福”、“壽”字,也有繪月映梅、蘭草,葡萄、纏枝花卉等紋飾;碗外壁裝飾較前朝豐富,以海水雲氣紋最具代表;器物口沿常以醬色裝飾,底足外足牆飾旋紋兩週;紋飾畫法用筆簡練、樸實無華,俗稱“一筆點畫”,即在繪畫中沒有勾、勒、點、染,直接繪畫使紋飾一氣呵成;青花用料為國產的“土青”,色調普遍晦暗,常見有藍中泛灰黑和藍中泛灰兩種青花髮色,凝聚出黑褐色斑點、但無暈散現象

細談“宣德青花五彩”鑑別

“宣德五彩”、“宣德青花五彩”、“宣德年青花堆垛五彩”, 宣德年這三種彩,是三個不同的概念,不能統統稱為宣德年青花堆垛五彩。這三種彩色從工藝,紋飾,畫工,全部不一樣。

以下對它們分類介紹:

一、薩迦寺,所藏景德鎮御窯廠燒製宣德年青花五彩兩隻碗。

目前被國內專家公認為是宣德年生產的青花五彩瓷。我用宣德青花堆垛五彩實物多次與所存宣德青花五彩碗圖片對比,確定它們不是同一種工藝。 理由如下:這兩隻青花五彩碗無堆垛,不復合宣德青花堆垛五彩,彩面是在無基釉下燒成的工藝特徵。同時兩隻碗,是用釉下青花畫的龍紋,這在宣德青花堆垛五彩是沒有出現過,宣德青花堆垛五彩所有龍紋都是用幾種彩繪畫成,所有的龍紋均有勾邊線。(-+下面介紹宣德青花堆垛五彩在作以詳細講解)我認為兩隻青花五彩碗,被定為宣德青花五彩是比較準確,但不是天啟年間。(作者,谷應泰博物要覽所記載,宣窯五彩,深厚堆垛器物)。

二、台灣故宮博物院館藏宣德青花鴛鴦荷花五彩盤,與景德鎮出土宣德五彩殘盤,應是同一品種,我認為這種用彩工藝,只能説有鬥彩或填彩特徵,總稱青五彩,供參考.

三、宣德青花堆垛五彩特徵:

①礦料:宣德青花為南洋進口鈷料,屬高錳,低鐵型礦料,該礦料己經在景德鎮及上海硅酸鹽所同時撿測出來並己確認,為蘇渤泥青料。而西洋伊郎進口蘇麻離青料,為高鐵,低錳型礦料。在己燒好的青花瓷上,兩種鈷料呈色截然不同,所以説宣德青花堆垛五彩,使用的鈷料是蘇渤泥青料,不是蘇麻離青料,這一條很重要。查,台灣故宮館藏宣德青花五彩盤,與景德鎮出土的宣德青花五彩殘盤,所使用全是蘇渤泥青鈷料,燒出的青花呈色,幽菁,豔麗,泛紫,少暈散,青花下沉,有深蘭色斑駁點深入胎骨。青花濃聚處有下凹結晶斑,釉面細膩,白釉面微閃點青,琢器外基本摸不到接痕。

②色彩:宣德青花堆垛五彩使用多種彩色,如;紅,綠,黃,偶色,黑,青花,橙,醬色,等。紅為棗皮紅非常鮮豔,為歷朝所無,微閃紅,紫色如蓮偶煮熟後之色,綠色;有綠中泛白,綠中泛蘭,綠中泛灰白,綠中閃黃如秋葉黃,橙色如桔皮黃等。

③堆垛: 綠彩,黑彩,紫彩,全部都使用堆垛工藝。這幾種彩全部是在無基釉下燒製而成。這也是鑑別宣德青花堆垛五彩絕妙處.堆垛五彩面高出其它彩面,宣德青花堆垛五彩,受地下,水,土壤,酸,鹽,鹼,腐蝕,常出現剝釉,剝彩,彩面薄片脱落,腐蝕坑,地下水浸染變色,出土後受空氣光學影響,光澤減淡,淋彩,脱釉,脱彩,彩面酥解,粉化,等現象。纏枝花葉,幾乎全部採用小筆點彩堆垛工藝,彩瓷面經長年風化腐蝕,彩面不平整.這是宣德青花堆垛五彩通病。

④彩面紋飾:花,草,葉,全部都採用單線勾勒填色法,彩不出邊線,勾勒線彩色比填彩色深。用青花勾邊,內填彩形成鬥彩風格,有的鳥頭部用青花,背用降色,翅膀用青花勾線,羽毛用綠彩,鳥尾用青花畫成。有的器物正面畫翼龍圖案,被面畫飛龍,也有的畫龍鳳圖案,有的用黑線勾邊,紅彩用紅線勾邊,黃彩用紅線勾邊,綠彩用黑線勾邊,紫彩用黑線勾邊,青花用青花線勾邊等等.宣德青花堆垛五彩有多種紋飾,如,龍,鳳,孔雀,人物,翼龍,應龍,花果有, 萄萄,荔枝,纏枝花,牡丹花,焦葉,松樹,桃,菊花,三果,牽牛花,石榴花等等,各種器物全是滿畫工,瓷器有多種造型,如 ,梅並,直口大罐,蓋合,蟋蟀罐,壯罐,執壺,玉壺春瓶,竹節把壺,菱花口大盤,碗,高足盤,雙獸頭罐,雙耳象鼻尊,等等吧。龍紋用多種彩畫成,有的龍頭用青花,龍身用紅,綠,黑,彩,綠龍; 須,毛,發,全部黑線描繪而成,龍身鱗紋,用黃,紅,綠,黑,等色彩。總之一條成型龍是用多種彩繪成,絕沒有兩隻碗,只用單一青花繪畫成的龍紋,這就是宣德青花堆垛五彩,與宣德青花五彩的區別。龍頭的髮型,多束從龍頭後頸,圓弧形向龍上飄伸,前額發毛,向後與後龍發會合一起,直上揚成尖狀。這種龍頭髮型在宣德青花瓷少見,另外每隻翼龍飛龍咀後邊都露牙齒。翼龍為龍頭獸身,應龍兩肋代翅,所有龍咀為豬形咀,少數龍咀上揚成槎板狀.龍爪有力成風輪狀,鳳為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鳳不露瓜,尾後長羽二至五條,所有的花草,葉,瑞果,全用綵線勾勒.內平塗或堆垛,跟據實物查看只有紅彩,黃彩,青花,採用平塗工藝,其它彩基本是點彩堆垛.我在部份網上查找過宣德青花堆垛五彩圖片,看後我認為全部是青花五彩仿品,青花呈色,彩,畫工,等,沒有見到一件真品,更沒有見到一件宣德青花堆垛五彩工藝器物。

⑤光澤:宣德青花堆垛五彩每一件真品,在光線側視下,彩面邊緣白釉面,都閃現七彩暈光, 所謂的蛤蜊光,青花釉面上也會見到七彩虹光,類似紫外線光澤,產生彩虹光釉彩面,可常見到一層白色誘明白膜,這是600多年產生的歷史見證。這種七彩暈光是,化學,物理,光學反映產生的,當前景德鎮匠人是無法仿製出來。七彩暈光,彩虹光,硬金屬似彩虹光,蛤蜊光,它們在瓷器呈象不一樣,在專題介紹過了。 更重要一條,宣德釉面幾呼全部有桔皮紋,這也是鑑別真假宣德瓷重要依據。目前市場大量出現仿宣德青花五彩瓷但仿宣德青花堆垛五彩瓷,一件也沒見到。觀其仿品的風格是按真品紋飾造型仿製,説明民間個人手中,或生產仿品瓷單位,做坊,有真品存在,否者就不會仿出接近真品紋飾及畫工,堆垛工藝,宣德青花堆垛五彩瓷故宮無傳世品,書上也無圖片可參考,即便是瓷器專家也得從零起步學習。但仿造技術在高明,那種堆垛工藝,畫工,青花呈色,七彩暈光,六百多年瓷器淪桑感,無基釉工藝,是仿不出來的。所以建議藏友在真器沒上手前,千萬不要花大價收藏這類器物,真器物是可遇不可求的寶物。

根據景德鎮地表考古挖掘,沒有發現窯址,這就有幾種可能:

一,是景德鎮就沒燒過這類宣德青花堆垛五彩瓷

二,另外一種説法景德鎮還沒有找到該器窯址

三,宣德青花堆垛五彩是其它省份窯口所燒

四,是官方權貴攏斷燒造專用瓷,數量極少,很少流通民間。例如向南宋官窯,內府呀,修內司等類似瓷器。

以上我是通過實物編寫出來的,因我文化有限,編寫很粗造不成章理,但都是真話,因編寫及看法有可能傷害了某些藏友手中器物,請藏友多多涼解。如有緣可來我處交流,很可能宣窯青花堆垛五彩精妙之處還沒領會出來,在研究吧。總之一句話, 宣德青花堆垛五彩太美了,我用成化鬥彩官窯瓷器,與宣德青花堆垛五彩瓷實物對比過,你一但把宣德真器上手看過後,你就會深深感覺到,成化鬥彩跟宣德青花堆垛五彩沒法比,一個是天上,一個是在地上,上海朱裕平先生篇著古瓷鑑定入門一書, (明宣德加彩部份寫到, 看了薩迦寺,兩隻宣德青花五彩碗後,談器物製作工緻精美,華貴與典雅,更勝成化鬥彩一籌的感慨。 可以説宣德青花堆垛五彩從它的紋飾,畫工,彩色,工藝,壓倒一切彩瓷)。

我這種説法一點都不是誇大,希望個位有緣巧遇真器,看後,就會明白我所説的不是虛言了。(2011年, 8月,八百里秦川 劉春林 )����X���

標籤: 青花瓷 宣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h-mo/zonghezhishi/2l69g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