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燈籠 元宵節

燈籠 元宵節

元宵節 燈籠

燈籠又統稱為燈綵,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工藝品。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燈籠發展出了不同的地域風格,每一種燈籠都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燈籠綜合了繪畫、剪紙、紙紮、刺縫等工藝,與中國人的生活活息息相連。燈籠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徵。經過歷代燈綵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元宵節掛燈籠簡短來歷

元宵節打燈籠的習俗始於東漢時期,東漢明帝劉莊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之後這個規定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元宵節掛燈籠的寓意

元宵節掛紅燈籠象徵着闔家團圓、事業興旺、紅紅火火,象徵着幸福、光明、活力、與富貴,所以人人都喜歡。

尤其在海外華人聚居的地區,比如唐人街,元宵節掛燈籠這種傳統,滲透着中華民族特有的、豐富的文化底藴。

紅燈籠已成為了中國文化的符號,元宵節掛燈籠是民間的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是節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元宵節燈籠製作方法

元宵節燈籠製作方法:

1、將紅紙橫向對摺,用安全剪刀由摺疊處等距離裁剪紅紙。

2、將畫紙橫向折一小部分後撕去,剩下的畫紙沿長邊捲起,用訂書機固定開口處。也可將這一步的訂書機替換成白乳膠或者膠棒。

3、將剪裁好的紅色畫紙兩長邊塗上白乳膠,按下圖所示圍着直筒捲起來。

4、粘貼細長紅紙條做燈籠提手,彩紙燈籠製作完成。

元宵節掛燈籠:

逢年過節掛燈籠是我國的一種傳統習俗,充滿節日的氛圍。 燈籠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漢族傳統民俗工藝品 ,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紙或者絹作為燈籠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條製作,中間放上蠟燭或者燈泡,成為照明工具。

受漢文化影響,在亞洲華人地區,許多國家的廟宇中,燈籠也是相當常見的物品。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

元宵節的燈籠有哪些種類?

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在這一天,人們通常會放花燈、猜燈謎、吃元宵等。下面介紹一些元宵節常見的燈籠種類:

1. 圓形燈籠:

- 圓形燈籠是元宵節最常見也是最經典的燈籠之一。它們通常由紙質製成,內部點亮蠟燭或使用電燈泡。圓形燈籠象徵團圓和吉祥,有時會在燈籠上寫上吉祥的寓意和祝福詞語。

2. 花燈:

- 花燈是指以花朵為造型的燈籠。花燈非常精美,常常栩栩如生地展現出花朵的形態,如牡丹、菊花、蓮花等。花燈通常是用竹枝和紙張製作而成,外部點亮蠟燭或使用電燈泡。

3. 剪紙燈籠:

- 剪紙燈籠是利用剪紙藝術製作的燈籠。這種燈籠通常由一張或多張剪紙組成,通過創造出精細的圖案和圖像來展現其美。剪紙燈籠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風格,常常用於裝飾街道和慶祝場所。

4. 彩燈:

- 彩燈是指那些以各種形狀和顏色製作的燈籠。彩燈製作複雜,常常代表着中國傳統文化和技藝的精湛。彩燈通常由絲綢、紙張、竹子等材料製作而成,用於裝飾各種節日場所和慶祝活動。

5. 動物燈籠:

- 動物燈籠是以動物形象為造型的燈籠。它們可以是現實的動物形象,如龍、鳳凰、豬等,也可以是神話中的傳説生物,如麒麟、龍鳳等。動物燈籠花色鮮豔、栩栩如生,常常用於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傳説。

總體來説,元宵節的燈籠種類繁多,每種燈籠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和象徵意義。它們是元宵節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既裝飾了節日的場所,又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氛圍。

元宵節習俗:元宵節為什麼要掛燈籠

元宵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漢。我國各個民族的元宵習俗也大同小異,有吃湯圓,點燈籠,猜燈謎。那麼,大家知道元宵節為什麼要掛燈籠嗎?元宵節掛燈籠的習俗是怎麼來的?就讓萬年曆詳細給大家道來吧。

元宵節的由來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説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元宵節習俗:元宵節為什麼要掛燈籠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過,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點。

標籤: 元宵節 燈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h-mo/zonghezhishi/g643k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