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石古時候怎麼寫

石古時候怎麼寫

1. 韓愈的《山石》怎麼寫的

山 石 韓愈

石古時候怎麼寫

山石犖确行徑微, 黃昏到寺蝙蝠飛。

升堂坐階新雨足, 芭蕉葉大梔子肥。

僧言古壁佛畫好, 以火來照所見稀。

鋪牀拂席置羹飯, 疏糲亦足飽我飢。

夜深靜卧百蟲絕, 清月出嶺光入扉。

天明獨去無道路, 出入高下窮煙霏。

山紅澗碧紛爛漫, 時見鬆櫪皆十圍。

當流赤足踏澗石, 水聲激激風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樂, 豈必局束為人靰?

嗟哉吾黨二三子, 安得至老不更歸!

2. 石壕吏 作者背景 寫作時間 情景描寫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於鄴城,由於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

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詩的主題是通過對“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繪,揭露官吏的橫暴,反映人民的苦難。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

首句“暮投石壕村”,單刀直入,直敍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輕易放過。

在封建社會裏,由於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兵禍連接的時代!而杜甫,卻於暮色蒼茫之時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個小村莊裏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富於暗示性。可以設想,他或者是壓根兒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鎮已蕩然一空,無處歇腳;或者……總之,寥寥五字,不僅點明瞭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脱出常軌的景象,為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環境。

浦起龍指出這首詩“起有猛虎攫人之勢”(《讀杜心解》),這不僅是就“有吏夜捉人”説的,而且是就頭一句的環境烘托説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裏生髮出來。

不説“徵兵”、“點兵”、“招兵”而説“捉人”,已於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個“夜”字,含意更豐富。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於人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同時,詩人是“暮”投石壕村的,從“暮”到“夜”,已過了幾個小時,這時當然已經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發展,他沒有參與其間,而是隔門聽出來的。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兩句,表現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一聽到門外有了響動,就知道縣吏又來“捉人”,老翁立刻“逾牆”逃走,由老婦開門周旋。 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

“史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極其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鋭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併為老婦以下的訴説製造出悲憤的氣氛。

矛盾的兩方面,具有主與從、因與果的關係。“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

下面,詩人不再寫“吏呼”,全力寫“婦啼”,而“吏呼”自見。“聽婦前致詞”上啟下。

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是老婦“苦啼”着回答縣吏的“怒呼”。寫“致詞”內容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明顯地表現出多次轉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呼”、逼問。

讀這十三句詩的時候,千萬別以為這是“老婦”一口氣説下去的,而縣吏則在那裏洗耳恭聽。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

從“三男鄴城戍”到“死者長已矣”,是第一次轉折。可以想見,這是針對縣吏的第一次逼問訴苦的。

在這以前,詩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寫出了縣吏的猛虎攫人之勢。等到“老婦出門看”,便撲了進來,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

於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兒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説:“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説,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來交縣吏看。

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處境是夠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雷霆:“難道你家裏再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她只得針對這一點訴苦:“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這兩句,也許不是一口氣説下去的,因為“更無人”與下面的回答發生了明顯的矛盾。合理的解釋是:老婦先説了一句:“家裏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裏躲到什麼地方的小孫兒,受了怒吼聲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

於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説:“只有個孫子啊!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她只得硬着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死了,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麼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兩句,有的本子作“孫母未便出,見吏無完裙”,可見縣吏是要她出來的。)

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老婦的“致詞”,到此結束,表明縣吏勉強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後一段雖然只有四句,卻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表明老婦已被抓走,兒媳。

標籤: 古時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h-mo/zonghezhishi/lynm1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