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琵琶行哪一個字奠定了文章的基調

琵琶行哪一個字奠定了文章的基調

琵琶行哪一個字奠定了文章的基調

【問題】    (3)有的詩詞開篇以景託情,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調,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

【參考答案】    (3)潯陽江頭夜送客    楓葉荻花秋瑟瑟 

琵琶行歎字奠定了文章的基調。從我聞琵琶已歎息到最後的江州司馬青衫濕,寫詩人深沉的感慨,抒發與琵琶女的同病相憐之情。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鳴。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長篇敍事詩。此詩通過對琵琶女高超彈奏技藝和她不幸經歷的描述。表達了詩人對她的深切同情,也抒發了詩人對自己無辜被貶的憤懣之情。全詩敍事與抒情緊密結合,塑造出完整鮮明的人物形象。語言流轉勻稱、優美和諧,特別是描繪琵琶的演奏,比喻貼切、化虛為實,呈現出鮮明的音樂形象。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哪兩向奠定了感情基調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開篇便奠定感情基調。

秋涼襲身,表達出詩人淒涼的心情境,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謝謝。

琵琶行中哪一個字奠定了文章的基調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琵琶行》教學設計

  【總體思路】

  本設計是問題式,由三個問題組成。即:

  1、誰解琵琶聲;

  2、誰解青衫淚;

  3、誰解風物意。

  【實施步驟】

  1、誰解琵琶聲:

  提問:讀了本詩,我們恐怕更多的是對琵琶女的命運掬一把同情淚。確實,琵琶女的命運令世人感歎。但是,我們是否能夠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呢?

  明確:

  整個曲調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潯陽江邊,風寒月冷,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淒涼。所以其出場彈奏時旋律低沉抑鬱。

  強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對往昔生活的深情回憶,於是音樂進入第二部分“歡樂曲”:“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時歡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聲,忽高忽低,交織起起伏生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年時代。青年時代的她,可謂色藝超羣,名噪京華,“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成功的榮譽與醉酒歡歌構成她生活的全部。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轉為清脆圓潤、輕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盤”更如往日盈盈笑語,讓人過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長,時光不再。“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女“年長色衰”,生活變故,門庭冷落。迫於生計,她“老大嫁作商人婦”。回憶到這兒,琵琶女怎不肝腸寸斷?所以旋律又進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生。”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

  最後一部分是“悲憤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情緒高漲起來,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琵琶女受傷的心靈本渴望愛情的撫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輕離別”,讓她時常空船獨守。這現實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樂之聲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鳴”。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憤怒控訴。收撥一劃,“四弦一聲如裂帛”,是憤激的哀號,更是對不公平社會現實和命運的抗爭!

  總之,詩人不但寫出了琵琶女音樂技藝的高超,而且通過樂曲的變化,表達出演奏者內心情感的起伏變化,讓人如聞其聲,如感其情。正如詩人所云:“我聞琵琶已歎息。”悲憤的曲調,令普天下傷心人聞聲一哭!

  板書:

  琵琶聲──盡訴心中悲悱情

  (説明:這一問使學生從全新的'角度去體味音樂的藝術魅力。音樂的描寫已經超出了藝術欣賞的範疇,藴含着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運的揭示。讓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能夠大大調動學生的情趣,激發他們的興趣。)

  2、誰解青衫淚:

  提問:“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時。”詩人白居易為何在一個素不相識的琵琶女面前淚灑青衫呢?

  明確:

  詩人淚灑青衫,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⑴ 傷琵琶女:正如詩中雲:“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卿卿。”琵琶女憤激幽怨的曲調本引發詩人情感的共鳴,在聽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傾訴後,更是激起詩人深深的憐憫。

  ⑵ 傷己:詩人才華橫溢,譽滿天下,然而今朝淪落,幽愁悲憤;再加上朋友一別,更感孤寂難耐。

  人悲,己憐,“同是天涯淪落人”。傷人,傷己,兩重感傷交融一體,積累沉澱,詩人怎不悲愴滿懷,淚灑青衫?這“淚”,既是詩人對被壓迫婦女的同情與尊重,又是對當時社會的控訴。

  板書:

  青衫淚──同是天涯淪落人

  (説明:通過這樣一個問題,能夠使學生了解“淚”的深沉含義,從而進一步把握本詩思想感情的另一側面。)

  3、誰解風物意:

  提問:詩歌往往少不了風物的描寫,同樣,本詩歌前後貫穿了幾處風物描寫的文字。這些風物有什麼作用呢?

  明確:

  篇首的“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敍述了江東送客時的環境。秋夜的江水、楓葉、荻花,構成清晰如畫的意境,令人頓感秋涼襲身,曲曲傳達出詩人淒涼愁慘的心情,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別時茫茫獎浸月”,敍述別時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無不彌散着詩人的離愁別緒,彷彿詩人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風物有了感應。

  “唯見江心秋月白”,寫音樂結束時寂靜的環境。音樂結束,但其感情仍在擴散,一直滲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彷彿江心秋月也在為音樂中的感情所打動。情景交融,烘托了音樂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繞船明月江水寒”,寫琵琶女獨守空船時的環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淒涼的心情;“黃蘆苦竹繞宅生”,寫詩人的生活環境,渲染詩人被貶後的孤寂悲涼。

  總之,一枝一葉總關情。詩歌中的風物成了溢滿感情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個詩境恍若沉浸在潯陽江頭那一派憂鬱的月光裏,悽美哀人。

  板書:

  風物意──一枝一葉總關情

  (説明:設計這樣一問,能夠使學生明確,鑑賞詩歌一定不能忽視詩中風物描寫的文字,它們也是詩歌思想感情的載體。)

  4、總體評説: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詩歌,筆者在引導學生鑑賞時,沒有常式的詞句翻譯、結構梳理等,有意識地從新的角度設置問題,激發興趣,使學生讀得深入,讀得興濃。學生在獲得情感愉悦的同時,鑑賞力也確有明顯的提高。

  【附板書設計】

  琵琶行(並序)

  白居易

  琵琶聲──盡訴心中悲悱情

  青衫淚──同是天涯淪落人

  風物意──一枝一葉總關情

  【教案點評】

  對本詩的教學,一般是在學生朗讀、背誦的基礎上,先簡要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再逐字逐句逐段詳細分析,然後引導學生體會音樂描寫的高妙,分析詩歌雙線交織的結構特點,最後歸納詩歌的主旨。這樣的講析內容基本照抄教學參考書,沒有創意,比較平庸。本設計擬突破此模式,設置帶有獨特視點和角度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樹立全新的詩歌鑑賞觀,提高詩歌鑑賞能力。

(雨霖鈴)和(琵琶行)開篇奠定感情基調的句子分別是什麼

分類: 文化/藝術

問題描述:

(雨霖鈴)和(琵琶行)開篇奠定感情基調的句子分別是什麼

解析:

你説了開篇,那不就只有第一句麼、哈哈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琵琶行前序主要寫了哪些內容,有什麼作用

寫了創作的時間,地點,歌女的身世背景。點明瞭琵琶行創作的原因。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敍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譯文

唐憲宗元和十年,我被貶為九江郡司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在湓浦口為朋友送行,夜裏聽到船上有人彈琵琶。聽那聲音,錚錚鏗鏗有京都流行的聲韻。探問這個人,原來是長安的歌女,曾經向穆、曹兩位琵琶大師學藝。後來年紀大了,紅顏退盡,嫁給商人為妻。於是命人擺酒叫她暢快地彈幾曲。她彈完後,有些悶悶不樂的樣子,自己説起了少年時歡樂之事,而今漂泊沉淪,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間輾轉流浪。我離京調外任職兩年來,隨遇而安,自得其樂,而今被這個人的話所感觸,這天夜裏才有被降職的感覺。於是撰寫一首長詩贈送給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題為《琵琶行》。

琵琶行賞析

本詩的詩眼(主旨)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通過寫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結合詩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擊,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心聲。社會的動盪,世態的炎涼,對不幸者命運的同情,對自身失意的感慨,這些本來積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傾於詩中。它在藝術上的成功還在於運用了優美鮮明的、有音樂感的語言,用視覺的形象來表現聽覺所得來的感受;蕭瑟秋風的自然景色和離情別緒,使作品更加感人。

詩人在這首詩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過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藝人的悲慘命運,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情。詩的開頭寫“秋夜送客”,“忽聞”“琵琶聲”,於是“尋聲”“暗問”,“移船”“邀相見”,經過“千呼萬喚”,然後歌女才“半遮面”地出來了。這種迴盪曲折的描寫,就為“天涯淪落”的主題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寫琵琶女彈奏樂曲來揭示她的內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調”之“有情”,然後“弦弦”“聲聲思”,訴盡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無限事”,展現了琵琶女起伏迴盪的心潮。

然後進而寫琵琶女自訴身世:當年技藝曾教“善才服”,容貌“粧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然而,時光流種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描寫,與上面她的彈水,“暮去朝來顏色故”、最終只好“嫁作商人婦”。這唱互為補充,完成了琵琶女這一形象的塑造。

最後寫詩人感情的波濤為琵琶女的命運所激動,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歎,抒發了同病相憐,同聲相應的情懷。詩韻明快,步步映襯,處處點綴。

既層出不窮,又着落主題。真如江潮澎湃,波瀾起伏,經久不息。反覆吟誦,蕩人胸懷,情味無限。語言鏗鏘,設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語”“水漿迸”“刀鳴”“珠落玉盤”“鶯語花底”。這些讀來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詩的小序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概述了琵琶女的悲涼身世,説明寫作本詩動機,併為全詩定下了悽切的感情基調。

《琵琶行》全詩共分四段,從“潯陽江頭夜送客”到“猶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為第一段,寫琵琶女的出場。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時間,這是一個楓葉紅、荻花黃、瑟瑟秋風下的夜晚;交代了地點,是潯陽江頭。潯陽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潯陽江頭也就是前邊序中所説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詩人給他的朋友送別。離別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沒有個歌女侍應,當然就更加顯得寂寞難耐了。這裏面“主人下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實際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騎馬來至江邊,一同下馬來到船上。“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這裏的景色和氣氛描寫都很好,它給人一種空曠、寂寥、悵惘的感覺,和主人與客人的失意、傷別融合一體,構成一種強烈的壓抑感,為下文的突然出現轉機作了準備。其中蹬後八句是正面寫琵琶女的出場:“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聲音從水面上飄過來,是來自船上,這聲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們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們一定要探尋探尋這種美妙聲音的究竟。“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裏的描寫非常細緻。由於這時是夜間,又由於他們聽到的只是一種聲音,他們不知道這聲音究竟來自何處,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麼人,所以這裏的“尋聲暗問”四個字傳神極了。接着“琵琶聲停”表明演奏者已經聽到了來人的呼問;“欲語遲”與後面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懶,和慚愧自己身世的沉淪,她已經不願意再拋頭露面了。這段琵琶女出場過程的描寫歷歷動人,她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未聞其語先已微露其內心之隱痛,為後面的故事發展造成許多懸念。

從“轉軸撥絃三兩聲”到“唯見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為第二段,寫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轉軸撥絃三兩聲”,是寫正式演奏前的調絃試音;而後“弦弦掩抑”,寫到曲調的悲傖;“低眉信手續續彈”,寫到舒緩的行板。攏、捻、抹、挑,都是彈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宮廷中製作的一個舞曲名。六幺:當時流行的一個舞曲名。從“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聲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寫琵琶樂曲的音樂形象,寫它由快速到緩慢、到細弱、到無聲,到突然而起的疾風暴雨,再到最後一劃,戛然而止,詩人在這裏用了一系列的生動比喻,使比較抽象的音樂形象一下子變成了視覺形象。這裏有落玉盤的大珠小珠,有流囀花間的間關鶯語,有水流冰下的絲絲細細,有細到沒有了的“此時無聲勝有聲”,有突然而起的銀瓶乍裂、鐵騎金戈,它使聽者時而悲悽、時而舒緩、時而心曠神怡、時而又驚魂動魄。“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兩句是寫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聽得入迷了,演奏已經結束,而聽者尚沉浸在音樂的境界裏,周圍鴉雀無聲,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輪明月。

從“沉吟放撥插弦中”到“夢啼粧淚紅闌干”共二十四句為第三段,寫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紅運,盛極一時,到後來年長色衰,飄零淪落。沉吟:躊躇,欲言又止的樣子。斂容:指收起演奏時的情感,重新與人鄭重見禮。蝦蟆嶺:即下馬嶺,漢代董仲舒的墳墓,在長安城東南部,臨近曲江。從“十三學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極寫此女昔日的紅極一時。她年紀幼小,而技藝高超,她被老輩藝人所贊服,而被同輩藝人所妒忌。王孫公子迷戀她的色藝:為了請她演奏,而不惜花費重金;她自己也放縱奢華,從來不懂什麼叫吝惜。就這樣年復一年,好時光像水一樣地很快流走了。教坊:唐代管理宮廷樂隊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説第一團、第一隊。秋娘:泛指當時貌美藝高的歌伎。五陵:指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五個漢代皇帝的陵墓,是當時富豪居住的地方。五陵年少:通常即指貴族子弟。纏頭:指古代賞給歌舞女子的財禮,唐代用帛,後代用其他財物。紅綃:一種生絲織物。鈿頭:兩頭裝着花鈿的發篦。雲篦:指用金翠珠寶裝點的首飾。擊節:打拍子。歌舞時打拍子原本用木製或竹製的板,現在興之所至,竟拿貴重的鈿頭雲篦擊節,極言其放縱奢華,忘乎所以。等閒:隨隨便便,不重視。從“弟走從軍阿姨死”以下十句寫此女的時過境遷,飄零淪落。隨着她的年長色衰,貴族子弟們都已經不再上門,她僅有的幾個親屬也相繼離散而去,她像一雙過了時的鞋子,再也沒人看、沒人要了,無可奈何只好嫁給了一個商人。商人關心的是賺錢,從來不懂藝術和情感,他經常獨自外出,而拋下這個可憐的女子留守空船。人是有記憶的,面對今天的孤獨冷落,回想昔日的錦繡年華,對比之下,怎不讓人傷痛欲絕呢!“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粧淚紅闌干。”其實即使不作夢,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浮樑:縣名,縣治在今江西景德鎮北。紅闌干:淚水融和脂粉流淌滿面的樣子。

從“我聞琵琶已歎息”到最後的“江州司馬青衫濕”共二十六句為第四段,寫詩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發與琵琶女的同病相憐之情。唧唧:歎息聲。“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二語感情濃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淚,也為千古失落者觸發了一見傾心之機。自“我從去年辭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寫詩人貶官九江以來的孤獨寂寞之感。他説:“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地勢荒僻,環境惡劣,舉目傷懷,一點開心解悶的東西都沒有。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詩人自己的苦悶移情的結果,我們對比一下《水滸傳》裏宋江讚賞江州的一段話,他説:“端的好座江州,我雖犯罪遠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我那裏雖有幾座名山古蹟,卻無此等景緻。”詩人的悲哀苦悶完全是由於他上受打擊造成的,但是這點他沒法説。他只是籠統含糊地説了他也是“天涯淪落人”,他是“謫居卧病”於此,而其他斷腸裂腑的傷痛就全被壓到心底去了。這就是他耳聞目睹一切無不使人悲哀的緣由。接着他以一個平等真誠的朋友、一個患難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稱讚和感謝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並提出請她再彈一個曲子,而自己要為她寫一首長詩《琵琶行》。琵琶女本來已經不願意再多應酬,後來見到詩人如此真誠,如此動情,於是她緊弦定調,演奏了一支更為悲惻的曲子。這支曲子使得所有聽者無不唏噓成聲。多情的詩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已經濕透了。促弦:緊弦,使調子升高。青衫:八、九品文官的服色,司馬是從九品,所以穿青衫。

高一語文上冊《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這篇課文的教學要讓學生們從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中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那麼《琵琶行》好的教案怎麼寫?以下僅供參考!

教學目的

1、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2、瞭解運用環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方法。

3.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引導學生從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中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誦詩歌的第二段。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以及是如何將樂曲的情調和演奏者、聽者的感情融為一體。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瞭解有關文學常識和背景

1、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中唐時期現實主義的偉大詩人。青年時期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讀書時期特別刻苦以至於舌上生瘡。少年就以詩成,曾以《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到京城拜望大詩人顧況,深得讚賞。29歲中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左拾遺、刑部尚書。白居易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揭露現實黑暗,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的詩篇,即被稱為的“諷喻詩”。白居易的詩通俗好懂,傳説“白傅作詩,老婦皆懂”。生活在由盛轉衰的中唐時期。青年時因戰亂曾四處漂泊,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有“兼濟天下”、“為民請命”的理想和信念,屢次上書鍼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長篇敍事詩有《琵琶行》、《長恨歌》。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2、簡介寫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遺官職後,由於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歲被改職任太子左贊善大夫,次年由於上書皇帝,言辭急切,被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先被貶為江州刺史,又被貶為江州司馬,《琵琶行》就寫於第二年秋天。詩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鳴自身天涯淪落的不幸。

3、本文屬於樂府詩,簡介樂府:樂府本是漢武帝劉徹開始設立的掌管音樂的機關,任務是制定樂譜、採集歌詞、訓練樂工,以備朝廷舉行祭祀,召開宴會或舉行其他儀式時演奏。另外,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採集民歌,供統治階級“觀風俗”。後來其含義有了變化,指一種合樂的詩歌,即“樂府詩”,簡稱“樂府”。樂府詩有廣狹兩種意義:狹義的指漢以下入樂的詩,它包括文人創作的和採自民間的;廣義的包括詞曲和沒有入樂而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詩體裁的作品。這首詩屬於後者。

4.關於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後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行,又叫“歌行”,它源於漢魏樂府,是樂府名曲之一。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平仄不拘,用韻富於變化,可多次換韻。

二、指導朗讀

1、注意讀音

錚(zhēng) 憫然(mǐng) 轉徙(xǐ) 潯陽(xún) 楓葉(fēng) 瑟(sè) 聲聲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紅綃(xiāo) 鈿頭銀蓖(diàn bì) 謫居(zhé) 整頓衣裳——(cháng) 還獨傾——(huán) 間關——(jiān)

2、聽配樂朗讀

3、自由散讀

三、疏通小序,積累字詞(看註解,查工具書,和同學交流下列詞句意思)

明年——(第二年) 年長色衰——(女性面容) 遂命酒——(擺上酒宴) 使快彈數曲——(暢快) 感斯人言——(被感動) 因為長句——(於是寫下了) 歌以贈之——(作歌) 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

四、作業:朗讀並翻譯小序

第二課時

一、把握梳理課文內容結構。

全詩按時間順序分為五段:

(一) 江頭送客聞琵琶

(二) 江上聆聽琵琶曲:(邀見歌女;演奏名曲;聽者陶醉)

(三) 歌女傾訴身世苦:(少年歡樂;晚年淒涼;悲苦心境)

(四) 同病相憐傷遷謫

(五) 重聞琵琶青衫濕

二、細節探討

1、通過敍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

明確:琵琶女和詩人自己。

2、詩人用哪兩句詩將兩個形象連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詩人為什麼會發出這樣的歎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有什麼共同的命運、遭遇?.“淪落”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試做具體比較(引導學生用原詩文概括回答,齊讀相關詩句,感受“淪落”之情)

①讀序與第三節相關部分,瞭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與心境。

當年:豔蓋羣芳,藝壓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歡笑;(色藝雙絕、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歡笑紅顏)

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飄零憔悴、飽受冷落)

京倡 商婦 怨

②藉助註釋、序、第一節與第四節相關部分,瞭解詩人的遭遇與心境。

當年: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 (京城作官、厚祿、身居高位、位至諫言,名動京師)

而今:謫居卧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悽悽。(謫居九江,淒涼落魄)

京官 謫官 恨

③“相逢何必曾相識”,是什麼使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詩人和琵琶女聯繫在一起?

明確:音樂(琵琶聲)。

補充:一個獨守空船,借樂訴怨;一個送客江頭,有酒無樂。一個善彈,一個善聽(善寫),演繹出一出千古傳誦的知音故事。這正如潯陽樓楹聯所言:

楓葉四弦秋,棖(chéng,觸動)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別離情。

江西九江有一處名勝古蹟——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對聯。寫白居易離開九江時,九江人民對他的深厚情誼,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襯托別離情之深)

3、誰解琵琶聲

[提問]讀了本詩,我們恐怕更多的是對琵琶女的命運掬一把同情淚。確實,琵琶女的命運令世人感歎。但是,我們是否能夠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呢?

[明確]整個曲調可以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是“前奏曲”:“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説盡心中無限事。”潯陽江邊,風寒月冷,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淒涼。所以其出場彈奏時旋律低沉抑鬱。

強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對往昔生活的深情回憶,於是音樂進入

第二樂章“歡樂曲”:“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麼》。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這時歡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聲,忽高忽低,交織起起伏生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年時代。青年時代的她,可謂色藝超羣,名噪京華,“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成功的榮譽與醉酒歡歌構成她生活的全部。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轉為清脆圓潤、輕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盤”更如往日盈盈笑語,讓人過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長,時光不再。“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女“年長色衰”,生活變故,門庭冷落。迫於生計,她“老大嫁作商人婦”。回憶到這兒,琵琶女怎不肝腸寸斷?所以旋律又進入

第三樂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生。”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由於心情沉痛,越來越低沉,以至於停頓),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

最後一樂章是

“悲憤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情緒高漲起來,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琵琶女受傷的心靈本渴望愛情的撫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輕離別”,讓她時常空船獨守。這現實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樂之聲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鳴”。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憤怒控訴。收撥一劃,“四弦一聲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憤激的哀號,更是對不公平社會現實和命運的抗爭!也和詩人無辜遭貶的憤懣不平相合。

總之,詩人不但寫出了琵琶女音樂技藝的高超,而且通過樂曲的變化,表達出演奏者內心情感的起伏變化(也和詩人的遭遇有相通之處,作者深深領悟其中的感情),讓人如聞其聲,如感其情。正如詩人所云:“我聞琵琶已歎息。”悲憤的曲調,令普天下傷心人聞聲一哭!

4、誰解青衫淚

[提問]“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時。”詩人白居易為何在一個素不相識的琵琶女面前淚灑青衫呢?

[明確]詩人淚灑青衫,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①傷琵琶女:正如詩中雲:“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卿卿。”琵琶女憤激幽怨的曲調本引發詩人情感的共鳴,在聽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傾訴後,更是激起詩人深深的憐憫。(琵琶女也深深憐憫詩人)

②傷己:詩人才華橫溢,譽滿天下,然而今朝淪落,幽愁悲憤;再加上朋友一別,更感孤寂難耐。

兩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淪落人”。傷人,傷己,兩重感傷交融一體,積累沉澱,詩人怎不悲愴滿懷,淚灑青衫?這“淚”,既是詩人對被壓迫婦女的同情與尊重,又是對當時社會的控訴。

[板書]青衫淚——同是天涯淪落人

[説明]通過這樣一個問題,能夠使學生了解“淚”的深沉含義,從而進一步把握本詩思想感情的另一側面。

5、誰解風物意

[提問]詩歌往往少不了風物的描寫,同樣,本詩歌前後貫穿了幾處風物描寫的文字。這些風物有什麼作用呢?

[明確]篇首的“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敍述了江東送客時的環境。秋夜的江水、楓葉、荻花,構成清晰如畫的意境,令人頓感秋涼襲身,曲曲傳達出詩人淒涼愁慘的心情,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別時茫茫獎浸月”,敍述別時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無不彌散着詩人的離愁別緒,彷彿詩人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風物有了感應。

“唯見江心秋月白”,寫音樂結束時寂靜的環境。音樂結束,但其感情仍在擴散,一直滲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彷彿江心秋月也在為音樂中的感情所打動。情景交融,烘托了音樂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繞船明月江水寒”,寫琵琶女獨守空船時的環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淒涼的心情;“黃蘆苦竹繞宅生”,寫詩人的生活環境,渲染詩人被貶後的孤寂悲涼。

總之,一枝一葉總關情。詩歌中的風物成了溢滿感情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個詩境恍若沉浸在潯陽江頭那一派憂鬱的月光裏,悽美哀人。

[板書]風物意——一枝一葉總關情

附板書設計:

琵琶行(並序) 白居易

琵琶聲——盡訴心中悲悱情

青衫淚——同是天涯淪落人

風物意——一枝一葉總關情

語文教案-《琵琶行》教案

教學目的:

1、瞭解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詩人情懷,領會白居易詩歌的深遠影響與意義。

2、學習詩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現手法,從而領會詩歌的美質。

教學重點:

1、提示詩歌形象和語言的內含,體會作品情意和藝術特點,提高詩歌鑑賞水平。

2、通過朗讀體會詩歌。

3、理解《琵琶行》,理解敍述與抒情相結合的藝術方法;領會天涯淪落的感傷和內含。

教學過程 :

一、作品提示。

1、白居易是唐代繼杜甫以後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社會內涵。《琵琶行》上一篇七言敍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敍事詩的傳統,是初唐以來七言歌曲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中説:“大凡人之感於事,則必先動於情,然後興于嗟歎,發於吟詠而形於歌詩矣。”由於敍事與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敍事詩優美動人,可以説是我國古代敍事詩又一新的高峯,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為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時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2、琵琶:彈撥樂器。相傳在秦代,百姓因“苦長城之役”,“弦鞀(tao)而鼓之”。“鞀”,小鼓,如同今天的撥浪鼓。弦,名詞做動詞用,意即配上三條弦,便成了秦琵琶。到隋唐時,琵琶種類繁多,成為彈撥樂器的總稱。本篇中琵琶女所彈奏的,是從“絲綢之路”傳達室進的“曲項琵琶”,梨形、曲項、四弦,下腹共鳴性強。

3、行:一種體裁,因與“歌”大同小異,常統稱“歌行”。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籤》説,“歌”是曲的總稱,“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種具有鋪敍性質的歌辭。

二、預習思考。

1、小序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學生: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説明了寫作的背景動因,併為全詩定下了悽切的感情基調。

2、小序已經較清楚地講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為什麼還要寫成一首詩呢?

學生:寫詩合可以更好地抒情達意,給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鳴,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3、概括各段的大意。

學生: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聽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訴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憐感慨多;

第五段——重聞琵琶青衫濕。

三、研讀課文。

1、學生劃出敍述景物環境的句子,討論分析,教師總結。

學生:“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荻花秋瑟瑟。”敍述江東送客時的環境。秋夜的江水、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感情的意象,疊加在一起,構成了清晰如畫的意境,又由於聲律與情韻的配合,令人頓感受秋涼襲不斷,渲染了送別時人物淒涼愁慘的心情。

“別時茫茫江浸月”敍述別時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無不瀰漫着作者的離愁別緒,彷彿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憂傷之別,同時為水上琵琶聲的再次出現做好了準備。其它如:

“唯見江心秋月白”

“繞船明月江水寒”

“黃蘆苦竹繞宅生”等。

2、找出寫人物的形象的句子,並對人物進行分析。

琵琶女形象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報琵琶半遮面”,敍述女主人公出場,是人們經常吟詠的名句。它的好處不僅在於準確生動地表現了琵琶女的神態,和此時此境的複雜心理活動,還暗示出她無限的幽愁暗恨。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敍述人物動作神情。“沉吟”道貌岸然明回想往事學生的心情。“放撥”、“插弦”、“整頓衣裳”、“起斂容”,既寫動作表情,也寫表現歌女講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其它如“自言本是京城女”等句子,詩人轉述歌女自敍,筆調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少年的歡樂受寵與年老色衰後的冷落寂寞形成對對照,道貌岸然出了歌女天涯淪落的無限悲傷之情。

詩人形象

送客時的離別愁緒,聽歌女演奏和自敍時感情共鳴,對遠離京城環境的不適,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獨飲,這些敍述無不是詩人心曲的流露,直讓人為詩人無故被貶黯然淚下,生出一腔怨恨。

四、課堂小結。

五、作業 。

熟讀課文,特別是要求背誦的段落。

理清全文結構圖,分析其感情線索。

《琵琶行》的完整註解

琵琶行

《琵琶行·並序》 白居易

【原文】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琶琵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敍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徒於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説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鳴。

曲終收撥當心劃,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常教善才服,粧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粧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卧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註釋】

1、左遷:貶官。

2、凡:共。

3、間關:鳥鳴聲。

4、蝦蟆陵:下馬陵,其附近乃歌女聚居地。

5、秋娘:歌妓們的通稱。

6、爭纏頭:競相贈送財物。

7、鈿頭銀篦:婦女頭上飾物。

8、浮樑:江西景德鎮。

9、嘔啞嘲哳:形容聲音嘶啞雜亂刺耳。

10、向前:剛才。

11、青衫:唐以等級穿着不同顏色衣裳。青衫是最低一級的服色。

12、湓:(pén)

13、謫:(zhé)

14、荻: (dí)

15、嘈: (cáo)

16、篦:(bì)

17、鈿: (diàn)

【譯文】

元和十年,我被貶到九江當司馬。第二年秋季的一個夜晚,到湓浦口送一個朋友,聽見船中有人彈琵琶,那聲音,錚錚縱縱,很有京城裏的韻味。問那個人,才知道她原來是長安歌伎,曾經跟曹、穆兩位名師學彈琵琶,年紀漸大,姿色衰退,只好給一個商人當老婆。我便吩咐擺酒,讓她暢快地彈幾隻曲子。她彈奏完畢,十分憂傷。敍述了年輕時候的歡樂情景;可是如今呢,飄零憔悴,在江湖中間輾轉流離!我從京城裏貶出來,已有兩年,心情平靜,安於現狀。聽了她的話,這天晚上,才感覺到被貶謫的味道,因而作了這首長詩送給她,共計六百一十二字(實際上全詩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

晚間在潯陽江邊送別友人,楓葉荻花,在秋風裏沙沙抖動。主人下了馬,走進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卻沒有音樂助興。悶悶地喝醉了,悽悽慘慘地將要分別,將分別的時候,茫茫的江水裏沉浸着明月。忽然聽見水面上飄來琵琶的聲音。主人忘記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跟着聲音悄悄地詢問是什麼人在彈琵琶,琵琶聲停止了,想説話卻遲遲地沒有説話。 移近船隻,請那個人相見。添酒、挑燈,又擺上酒宴。再三呼喚,她才肯走出船艙,還抱着琵琶,遮住半邊臉龐。擰轉軸子,撥動了兩三下絲絃,還沒有彈成曲調,已經充滿了情感。每一弦都在歎息,每一聲都在沉思,好象在訴説不得意的身世,低着眉隨着手繼續地彈啊,彈,説盡那無限傷心的事件。輕輕地攏,慢慢地捻、又抹又挑,開頭彈的是《霓裳》,後來彈的是《六麼》,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風驟雨,細弦切切,好象是兒女私語。嘈嘈切切,錯雜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滿了玉盤.花底的黃鶯間間關關——叫得多麼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麼艱難!流水凍結了,也凍結了琵琶的弦於,弦子凍結了,聲音也暫時停止。另外流露出一種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愁恨,這時候沒有聲音,卻比有聲音的更激動人心。突然爆破一隻銀瓶,水漿奔進,驟然殺出一隊鐵騎,刀轟鳴。曲子彈完了,收回撥子從絃索中間劃過,四根弦發出同一個聲音,好象撕裂綢帛。東邊西邊的船舫裏都靜悄悄沒人説話,只看見一輪秋月在江心裏閃耀銀波。

疑疑吞吞地放下撥子又插到弦中,整理好衣裳,站起來顯得十分肅敬。她訴説:“本來是京城裏的姑娘,家住在蝦蟆陵附近。十三歲就學會了彈琵琶的技藝,名字登記在教坊的第一部裏。彈罷曲於,曾贏得曲師的讚揚,粧梳起來,常引起秋娘的妒嫉。五陵少年,爭先恐後地贈送禮品,一隻曲子,換來無數匹吳綾蜀錦。打拍子敲碎了鈿頭雲篦,吃美酒潑髒了血色羅裙。今年歡笑啊,明年歡笑,輕輕地度過了多少個秋夜春天;兄弟從了軍,阿姨辭別了人世,無情的時光,奪去了美豔的紅顏。門前的車馬,越來越稀,嫁了個商人,跟他到這裏。商人只看重利,哪在乎別離,上個月又到浮樑,去買茶做生意。留下我在江口,獨守這空蕩蕩的船倉,繞船的月光白得象霜,江水也那麼寒涼。深夜裏忽然夢見少年時代的往事,滿臉淚水,哭醒來更加悲傷。……”

我聽了琵琶聲已經歎息,又聽了這番話更加歔欷。同樣是失意人流落在遠方,碰在一起啊,從前不認識那又何妨!我自從去年辭別了京城,貶官在潯陽,一直卧病。潯陽這地方荒涼偏僻,哪有音樂,一年到頭,也聽不見管絃奏鳴。居住在湓江附近,低窪潮濕,院子周圍,盡長些黃蘆苦竹。早上晚間,在這兒聽見的都是什麼?除了杜鵑的哀鳴,就只有猿猴的悲哭。春江花晨和秋季的月夜,拿出酒來,卻往往自酌自飲。難道説沒有山歌?也沒有村笛?嘔啞嘲哳,那聲音也實在難聽!今晚上聽了你用琵琶彈奏的樂曲,象聽了天上的仙樂,耳朵也頓時清明。不要告辭,請坐下再彈一隻曲子,我替你譜寫歌詞,題目就叫作《琵琶行》。

聽了我的話長久地站立,又坐下撥絃索,撥得更急。悽悽切切,不象剛才的聲音,滿座的聽眾,都忍不住哭泣。這當中哪一個哭得最悲酸?江州司馬的眼淚啊,濕透了青衫!

【評析】

詩人在這首詩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過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藝人的悲慘命運,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情。詩的開頭寫“秋夜送客”,“忽聞”“琵琶聲”,於是“尋聲”“暗問”,“移船”“邀相見”,經過“千呼萬喚”,然後歌女才“半遮面”地出來了。這種迴盪曲折的描寫,就為“天涯淪落”的主題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寫琵琶女彈奏樂曲來揭示她的內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調”之“有情”,然後“弦弦”“聲聲思”,訴盡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無限事”,展現了琵琶女起伏迴盪的心潮。

然後進而寫琵琶女自訴身世:當年技藝曾教“善才服”,容貌“粧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然而,時光流水,“暮去朝來顏色故”、最終只好“嫁作商人婦”。這種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描寫,與上面她的彈唱互為補充,完成了琵琶女這一形象的塑造。

最後寫詩人感情的波濤為琵琶女的命運所激動,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歎,抒發了同病相憐,同聲相應的情懷。 詩韻明快,步步映襯,處處點綴。

既層出不窮,又着落主題。真如江潮澎湃,波瀾起伏,經久不息。反覆吟誦,蕩人胸懷,情味無限。語言鏗鏘,設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語”、“水漿迸”、“刀鳴”、“珠落玉盤”、“鶯語花底”。讀來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屬山西),曾祖父白温遷居下□(今陝西渭南),遂為下□人.晚年官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祖父□,外祖陳潤俱善詩.父季庚,做過彭城縣令,徐州,襄州別賀.白居易生於鄭州新鄭(今屬河南).自幼聰慧,5,6歲學作詩,9歲熟悉聲韻.11歲時,因兩河藩鎮戰亂,由滎陽逃難到徐州符離(今安徽宿縣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縣尉的堂兄.15,16歲時,立志應進士舉,刻苦讀書,口

舌成瘡,手肘成胝.後來,父死母病,靠長兄白幼文的微俸維持家用,奔波於鄱陽,洛陽之間,生活比較艱苦.貞元十六年,白居易29歲,進士及第.十八年(802) ,又與元稹同時考中"書判拔萃科".兩人訂交,約始於此,後在詩壇上齊名,並稱"元白".元和元年(806),罷校書郎.元和二年,帖集賢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學士.

次年授左拾遺.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參軍,均依舊充翰林學士.草擬詔書,參預.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喪居家,服滿返京任太子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兩河藩鎮割據勢力聯合叛唐,派人刺殺主張討伐藩鎮割據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請急捕兇手,以雪國恥.但卻被腐朽的官僚勢力攻擊為越職言事,並捏造"傷名教"的罪名,將他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這對他是個沉重的打擊.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還京,拜尚書司門員外郎,遷主客郎中,知制誥,進中書舍人.因國事日非,朝中朋黨傾軋,屢次上書言事不聽,於長慶二年(822)請求外任,出為杭州刺史.後又做過短期的蘇州刺史.在杭州時,曾修築湖堤,蓄水灌田千餘頃;並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飲用.離蘇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祕書監.次年轉刑部侍郎.白居易從58歲開始,定居洛陽.先後擔任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他在洛陽過着飲酒,彈琴,賦詩,遊山玩水和"棲心釋氏"的生活.時常與名詩人劉禹錫唱和,時稱"劉白".他在舒適的晚年仍然時常想到人民.73歲時,還出資募人鑿開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行船.兩年後病終.葬於龍門香山琵琶峯(見彩圖河南洛陽白居易墓).詩人李商隱為撰墓誌.今已闢為遊覽勝地.白居易一生不僅留下近3000篇詩作,還提出了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歌比作果樹,提出了"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著名論點.白居易繼承了中國古代一貫以《詩經》為主旨的比興美刺的傳統詩論,十分強調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他説:"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白居易生前,曾對自己的詩文進行過幾次編集,初名《白氏長慶集》,後改名《白氏文集》,共收詩文3800多篇,成75卷,抄寫5部.分藏於廬山,蘇州,洛陽及其侄子,外孫的家裏,唐末,抄本散亂,又經輾轉刻寫,已非原貌.現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刻本,僅71卷,收詩文3600多篇(其中還羼入幾十篇他人的作品),1955年文學古籍刊行社曾影印出版.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馬元調重刻《白氏長慶集》71卷,與紹興本基本相同.另有日本那波道園1618年的活字覆宋刻本(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分前,後集,內容也與紹興本大體相同.清汪立名則刻有《白香山詩集》40卷,僅詩,無文,其中包括輯佚而成的《補遺》 2卷,並於原注外增加箋釋.1979年中華書局出版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以紹興本為底本,參校各本,加以訂補;又編《外集》2卷,蒐集佚詩佚文,並附白氏傳記,白集重要序跋和簡要年譜.研究資料方面,新,舊《唐書》有白居易的本傳,陳振孫,汪立名均撰有年譜.近人陳寅恪的《元白詩箋證稿》和岑仲勉的《白氏長慶集偽文》,對白居易的詩文多所考訂.今人王拾遺《白居易生活系年》,朱金城《白居易年譜》.中華書局1962年出版陳友琴所編《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彙編·白居易卷》,收集自中唐至晚清有關評論資料.另有日本花房英樹著的《白居易研究》等,都是研究白居易的較重要的參考書藉.

白居易

琵琶行

白居易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陝西省渭南縣境)人.貞元十五年(798)進士,任翰林學士,左拾遺.因直言極諫,貶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後被召為主客郎中,知制誥.太和年間,任太子賓客及太子少傅.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死時年75歲.

杜甫而後,白居易是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裏,正是安史之亂後各種矛盾衝突急劇發展的時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時期.錯綜複雜的社會現實,在白居易詩中得到了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詩近三千首,數量之多在唐代詩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諷喻詩;一是以《長恨歌》,《琵琶行》為代表的長篇敍事詩.前者把當時社會病態的癥結所在,幾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筆底.後者則有着曲折離奇,自具首尾的細緻的情節描寫,和完整而鮮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語言和音調上又顯得特別得流暢勻稱,優美和諧.這是一種新型的詩,當時號稱"千字律詩",流傳極廣,正如宣宗李忱所説:"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擁兵割據的藩鎮吳元濟有勾結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長安城頓時一片混亂.白居易當時任東宮贊善大夫,是個陪侍太子的閒職,不能過問朝政,但他壓抑不住自己的憤怒,上書請求緝捕兇手,終以越職言事的罪名被貶為江州司馬.五年後,憲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調回長安.

以閒適詩和感傷詩為主.感傷詩:《長恨歌》《琵琶行》

閒適詩:《賦得古原草送別》

是他"獨善其身"的時期,揉和儒家"樂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來作"明哲保身"的法寶.悔恨"三十氣太壯,胸中多是非".

後期

(即自貶江州司馬到死)

以諷喻詩為主.代表作品為《賣炭翁》

仕途一帆風順,始終抱着"為民請命""兼濟天下"的宗旨.

前期

(從入仕到貶江州司馬以前)

詩歌特點

生活特點

時期

白居易生平與詩作

代表作品

長恨歌

琵琶行_

行——古詩的一種體裁.宋王灼《碧雞漫志》卷一:"古詩或名曰樂府,謂詩之可歌也.故樂府中有歌有謠,有吟有引,有行有曲."宋趙德操《北窗炙(guǒ)》捲上:"凡歌始發聲,謂之引……既引矣,其聲稍放焉,故謂之行.行者,其聲行也."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開形式,後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

解題

詩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説明了本詩的寫作動機,定下了全詩悽切傷懷的感情基調.本詩是一篇抒彩很濃的長篇敍事詩.

自讀詩前小序,疏通文意.思考:詩前小序有些什麼內容 對全詩有何作用

文章結構

江頭送客聞琵琶

江上聆聽琵琶曲

歌女傾訴身世苦

同病相憐傷遷謫

重聞琵琶青衫濕

邀見歌女

演奏名曲

聽者陶醉

少年歡樂

晚年淪落

悲苦心境

秋江夜送客

月夜聽琵琶

月夜彈琵琶

東船西舫悄無言

淒涼話身世

我聞琵琶已歎息

自言本是京城女……

夢啼粧淚紅闌干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為君翻作琵琶行

卻坐促弦弦轉急

滿座重聞皆歎息

演奏琵琶曲

調絃校音,情隨聲出

演奏名曲,傾訴悲情

珠落玉盤,急切愉悦

幽咽凝絕,幽愁暗恨

鐵騎突出,激越雄壯

曲終收撥,戛然而止

江心月白,餘韻無窮

(序曲)

(總寫)

(第一樂段)

(第二樂段)

(第三樂段)

(曲終)

(魅力)

鮮明的對比

詩歌的第三部分:自訴身世苦是為了塑造一個封建社會被玩弄,被侮辱的婦女的典型形象,控訴世人的重色輕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這一部分採用了對比的手法.

少年得意

老年失意

門庭若市

年輕貌美

昔日歡笑

獨守空船

今日辛酸

年長色衰

一個飄泊江湖的曾經名噪京都,紅極一時的長安歌妓.青春歡笑,老大淪落,年老色衰."重色重利"的社會使色藝雙絕的琵琶女"獨守空船",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損害的歌伎們的悲慘命運.她有一種"曾經滄海",卻仍不失其率真及女性矜持端莊風格的成熟美.__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

詩人着力刻畫琵琶女的目的只是為了更好地抒寫自己的天涯淪落之恨.那麼,本文的主旨句是什麼呢 __

為什麼要極力鋪寫這一形象

主題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體的長篇敍事詩,頗富抒彩,它是白居易感傷詩的代表作.鑑賞詩歌要準確而深入把握藝術形象.長篇敍事詩多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來表現主題.

《琵琶行》主要敍述了詩人與一飄泊江湖的長安歌伎邂逅相遇,並被其琴聲和悽苦身世感動的故事.

__ 一個是處於封建社會底層的藝伎,一個是被壓抑的真正知識分子,雖地位懸隔,在這風清月白的環境下自然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和交流,成為知音,可見其對歌伎人格尊重的進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 了封建社會壓抑人才,不容賢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藴含着許多能使人從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時代,階級的侷限,成為後世飽經憂患的人邂逅時的共同心聲.(美學價值,現實意義)

回顧全文,拓展主題

第一次(暗寫):詩人送客聞琴

"醉不成歡慘將別"(暗示淪落)

"主人忘歸客不發"(側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寫):彼此相見,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詳寫)

琵琶女自敍身世

詩人述"遷謫意"

第三次(明寫)"感我此言""卻坐促弦"(略寫)

"江州司馬青衫濕"(側面烘托)

"同是天涯淪落人"

照應

(點明主旨)

琵琶女三次演奏

《琵琶行》裏寫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樣的音響,讀者很難想象,而比之於急雨,比之於私語,比之於大小珍珠墜落在玉盤中敲出的音響,就可以使讀者感受到兩弦的美妙各具特色.詩裏還用"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比喻曲調的流轉和凝澀,用"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鳴"比喻曲調的高亢雄壯,都把琵琶的聲音描寫得淋漓盡致.元稹《琵琶歌》裏的"淚垂捍撥朱弦濕,冰泉嗚咽流鶯澀",李紳《悲善才》裏的"秋吹動搖神女佩.月珠敲擊水晶盤",也都是以聲喻聲的.元詩比白詩為早,白詩"鶯語"二句,可能受到元詩的影響,但較元詩為勝.

鑑賞《琵琶行》的音樂描寫

以聲喻聲,不在於聲音的完全相似,不能過於黏滯.如"鶯"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銀瓶","騎"是"鐵騎","佩",是"神女佩","盤"是"水晶盤"等等,有的並不直接關係到音響,卻能夠令人從中聯想到音樂的美妙.

描寫音樂,除了較多地運用比喻之外,還運用其他的手法.妙語點睛,也是一種常用的手法.

《琵琶行》寫道:"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説盡心中無限事."又寫道:"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音樂是用來抒發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夠通過演奏表達自己的哀愁或歡樂.聽曲的行家,也能夠從曲調中領會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倘若聽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樣的心情,那感受會是很強烈的.白居易真不愧為聽曲的行家,於琵琶未成曲調時已經感到絃聲飽含感情,於演奏的過程中又聽出琵琶女有無限心事,於演奏終結時更聽到了弦外之音,聽到了於無聲處表露的哀愁.

"同是天涯淪落人",白居易與琵琶女有類似的遭遇,所以感動得青衫淚濕.這裏,用比喻已經不夠了,詩人就直接出面為樂曲解説.詩人的解説猶如畫龍點睛,點到了妙處.只輕輕一點,就提示出樂曲的無窮含藴."未成曲調先有情","此時無聲勝有聲",已經成為千古傳誦的妙句.説一句題外話,古人有的責備白居易不該於謫居中夜入離婦之船,認為有違禮法.我們倒認為,白居易能衝破封建的等級觀念,平等地看待一個地位卑賤的琵琶女,將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為倡家女,今為商人婦的遭遇作類比,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我國古代詩人雖有自比美人芳草的傳統,但大都比的是純潔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貴婦,自比歌伎是較少見的.

《明湖居聽書》中也運用了這種手法.寫白妞開始(唱)的情景,"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説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裏,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蔘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講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就中又使用了比喻罷了.《琵琶行》寫音樂,意不在寫音樂而在寫人,在慨歎琵琶女身世淒涼和抒發自己的不滿.《明湖居聽書》只不過極力形容唱腔的美妙,無弦外之音.兩者相較,我以為《琵琶行》勝過一籌.

琵 琶 行 作者:白居易

元和十年,我被貶到九江當司馬。第二年秋季的一個夜晚,到湓浦口送一個朋友,聽見船中有人彈琵琶,那聲音,錚錚縱縱,很有京城裏的韻味。問那個人,才知道她原來是長安歌伎,曾經跟曹、穆兩位名師學彈琵琶,年紀漸大,姿色衰退,只好給一個商人當老婆。我便吩咐擺酒,讓她暢快地彈幾隻曲子。她彈奏完畢,十分憂傷。敍述了年輕時候的歡樂情景;可是如今呢,飄零憔悴,在江湖中間輾轉流離!我從京城裏貶出來,已有兩年,心情平靜,安於現狀。聽了她的話,這天晚上,才感覺到被貶謫的味道,因而作了這首長詩送給她,共計六百一十二字(按:實際上全詩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敍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晚間在潯陽江邊送別友人,楓葉荻花,在秋風裏沙沙抖動。主人下了馬,走進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卻沒有音樂助興。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

悶悶地喝醉了,悽悽慘慘地將要分別,將分別的時候,茫茫的江水裏沉浸着明月。忽然聽見水面上飄來琵琶的聲音。主人忘記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跟着聲音悄悄地詢問是什麼人在彈琵琶,琵琶聲停止了,想説話卻遲遲地沒有説話。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近船隻,請那個人相見。添酒、挑燈,又擺上酒宴。再三呼喚,她才肯走出船艙,還抱着琵琶,遮住半邊臉龐。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擰轉軸子,撥動了兩三下絲絃,還沒有彈成曲調,已經充滿了情感。每一弦都在歎息,每一聲都在沉思,好象在訴説不得意的身世,低着眉隨着手繼續地彈啊,彈,説盡那無限傷心的事件。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説盡心中無盡事。

輕輕地攏,慢慢地捻、又抹又挑,開頭彈的是《霓裳》,後來彈的是《六麼》,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風驟雨,細弦切切,好象是兒女私語。嘈嘈切切,錯雜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滿了玉盤.花底的黃鶯間間關關——叫得多麼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麼艱難!流水凍結了,也凍結了琵琶的弦於,弦子凍結了,聲音也暫時停止。另外流露出一種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愁恨,這時候沒有聲音,卻比有聲音的更激動人心。突然爆破一隻銀瓶,水漿奔進,驟然殺出一隊鐵騎,刀轟鳴。

輕攏慢拈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灘。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鳴。

曲子彈完了,收回撥子從絃索中間劃過,四根弦發出同一個聲音,好象撕裂綢帛。東邊西邊的船舫裏都靜悄悄沒人説話,只看見一輪秋月在江心裏閃耀銀波。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疑疑吞吞地放下撥子又插到弦中,整理好衣裳,站起來顯得十分肅敬。她訴説:“本來是京城裏的姑娘,家住在蝦蟆陵附近。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客。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歲就學會了彈琵琶的技藝,名字登記在教坊的第一部裏。彈罷曲於,曾贏得曲師的讚揚,粧梳起來,常引起秋娘的妒嫉。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常教善才服,粧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少年,爭先恐後地贈送禮品,一隻曲子,換來無數匹吳綾蜀錦。打拍子敲碎了鈿頭雲篦,吃美酒潑髒了血色羅裙。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啊,明年歡笑,輕輕地度過了多少個秋夜春天;兄弟從了軍,阿姨辭別了人世,無情的時光,奪去了美豔的紅顏。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弟弟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的車馬,越來越稀,嫁了個商人,跟他到這裏。商人只看重利,哪在乎別離,上個月又到浮樑,去買茶做生意

《琵琶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作者,簡介作者與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繼杜甫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現實意義。《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長篇敍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敍事詩的傳統,是初唐以來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由於敍事與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敍事詩優美動人,可以説是我國古典敍事詩又一新的高峯,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為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時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師引導學生對詩的內容作整體把握

  三、串講小序,講前佈置兩個思考題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串講後提問

  1、小序有什麼作用?

  明確: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概況,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説明了寫作的背景動因,併為全詩定下了悽切的感情基調。

  2、小序已經簡明清楚地敍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為什麼還要寫成一首詩呢?

  明確:寫成了詩,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達意,給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鳴。

  四、分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1、“楓葉荻花秋瑟瑟”:

  敍述秋夜江邊送客時的環境,秋夜江邊,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情感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令人頓覺秋涼襲來,渲染了送別時人物淒涼愁慘的心情。

  2、“別時茫茫江浸月”:

  敍述別時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無不彌散着作者的離愁別緒,彷彿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哀傷之別,同時為水上琵琶聲的出現準備好氛圍。

  板書:

  潯陽江邊聞琵琶

  秋瑟瑟 忘歸

  無管絃 悲涼(奠下基調) 忽聞水上琵琶聲(驚喜)

  慘將別 不發

  江浸月

  五、分析第二段“江心聆聽琵琶曲”

  (我們知道,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我們平常只是聽,要描寫它十分困難,然而白居易對琵琶音樂的描寫卻非常成功,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1、要求學生齊讀第二段,體會作者高超的音樂描寫方法。

  2、要求學生找出比喻音樂的句子,並指明形容了什麼樣的樂聲。

  板書:

  比喻句 音樂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語  幽細

  大珠小珠落玉盤  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  宛轉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  低沉入微

  銀瓶乍破水漿迸  激越雄壯

  鐵騎突出刀鳴  激越雄壯

  四弦一聲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讀這些句子,師生總結運用比喻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寫出音樂的變化,用這些具體的現實生活中聽到過的聲音和形象比擬描繪樂聲,把抽象無形的音樂刻劃成有形可感的實體。讀者不僅彷彿聽到了那或輕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揚,或低迴鳴咽的應接不暇的樂音,而且仔細欣賞起來,還可以聽出這一聲和那一聲又有明顯的音色、音調上的區別,熱鬧而不紊亂,複雜而有層次。聽了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聽完一支完整的'樂曲:先從輕徐悠長開始,彷彿從沉思中喚起記憶;接着眾音繁會,像波濤起伏;馬上又轉到幽細甚至聽不見,宛似悲慟抽泣;最後以短促剛勁的音響終曲,猶如急雷破山,崩巖走石。讀者從這連珠式的具體可感的樂聲中還能體會出彈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難以明白的“無限事”,從而出色地完成了對主題的表達。

  4、要學生找出通過寫演奏者動作神態描寫音樂的詞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明確:“轉軸撥絃”是彈奏前試弦調音的動作。“低眉信手續續彈”是彈奏的神態。“攏”、“捻”、“抹”、“挑”和“收撥”、“畫”是彈奏時的指法,如此細膩地描寫動作神態,交代了音樂的層次,從而更好地引導讀者領會音樂,也表現了歌女技藝的熟練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樂修養。

  六、小結本課內容

  第二課時

  一、學習第三段“江中聽訴身世苦”

  學生齊讀,找一個學生用第三人稱的口吻敍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確:

  “自言”以後二十二句敍述了琵琶女兩個階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寫早年色藝超羣、紅極一時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風等閒度”一句過渡到後半部。後半部寫年長色衰後的寂寞處境,“弟走”兩句寫琵琶女生活道路發生轉折的三個原因:弟走從軍,阿姨身死,年長色衰。後邊寫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轉折以及嫁作商人婦後的孤苦淒涼的寂寞生活。

  這一段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用年輕貌美襯年長色衰;用門庭若市襯獨守空房;用昔日歡笑襯後來的辛酸;用夜夢往事襯孤寂傷感的情懷。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這樣一個封建社會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婦女的典型形象,對世人的重色輕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訴。

  板書:

  江中聽訴身世苦

  前半部:色藝超羣,紅極一時,歡樂奢華

  對比、反襯

  後半部:年長色衰、委身賈人,孤苦寂寞

  二 、師生共同學習第四、五段

  板書:

  同病相憐感慨多

  重聞琵琶青衫濕

  三、結合全文,讓學生找出寫音樂效果的句子,説明其作用

  1、“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以主人與客人的表現襯托音樂美妙驚人。

  2、第一次演奏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人們被音樂打動,心往神馳沉浸在音樂當中,襯托音樂高超迷人。

  3、再次彈奏時:“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坐中泣下誰最多?江洲司馬青衫濕”寫盡音樂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一句內涵

  “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發了自己謫居江洲後的鬱悶的心情,隱含當時社會變亂,衰落給人們造成的痛苦,意義深刻。“天涯淪落”有着豐富的內涵,它寫出了人們對苦難生活的共同的情感體驗,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鳴。由於詩句簡明準確,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兩線,畫出結構圖

  秋江夜送客──月夜聽琵琶──淒涼話身世。

  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江洲司馬青衫濕,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決練習

標籤: 基調 文章 琵琶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h-mo/zonghezhishi/mqp11n.html